法治國家社會
㈠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是相互關系。
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基礎,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社會的保障,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
要在同一時空同一語境解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涵義,可能要循以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探討國家、政府、社會的不同內涵和外延。
其次,研究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中法治的共同要件;最後,分析法治分別與國家、政府、社會組合後法治涵義重心的差別,法治與國家、政府、社會組合後形成的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個概念的異同。
(1)法治國家社會擴展閱讀:
相關來源
法治國家或法治國是德語中最先使用的一個概念。早期的法治國是指中世紀歐洲的某種國家形式,尤其是德意志帝國,當時被認為是「和平與法律秩序的守衛者」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國家,是德國資產階級憲政運用的晨霧。
法律必須沒有內在矛盾,不僅同一法律內部不能自相矛盾,不同法律之間也不能互相矛盾;法律必須合乎情理,切實可行,不能要求公民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
㈡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並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
一是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
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三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於這些利益訴求,黨充分尊重,並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這有利於形成一種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徵是,力求保持各種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與平衡,使公平和正義的理念得到體現。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共生共進」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徵是形成合力,共促發展。我們的發展是追求和諧的發展。和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㈢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第二,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3、第三,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
4、第四,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第五,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3)法治國家社會擴展閱讀: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時代意義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綜觀世界近現代史,一些國家雖然也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堅持厲行法治,導致法治不彰、法治乏力,影響了國家現代化進程。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只有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發揮好法治的經濟發展助推器、社會運行調節器作用,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如期完成。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的必由之路。從世界發展大趨勢看,國家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制度競爭和治理能力競爭。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崇高使命。
㈣ 什麼是法治國家的要求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1)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記者如何避免類似「文革」那樣的錯誤時說:「我們這個國家有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現在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2)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並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牢固樹立法制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實現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民主化與法治化。
(3)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比較嚴重,執法體制權責脫節、多頭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仍然存在,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較為突出,群眾對執法司法不公和腐敗問題反映強烈;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違背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妨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㈤ 法治政府、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之間的關系
現在我國就是承德市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了,不管你是什麼方面?如果你犯法的只要你充分的理由和條件,那那證明那個事實根據經過法律呢城處理。不會。有半點包容私下或者是不清不楚,不明白那種來一做事。
㈥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有: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並充滿創造活力的社會。
一是尊重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
二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三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四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於這些利益訴求,黨充分尊重,並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這有利於形成一種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徵是,力求保持各種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調與平衡,使公平和正義的理念得到體現。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共生共進」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落腳點。其基本特徵是形成合力,共促發展。我們的發展是追求和諧的發展。和諧,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㈦ 什麼是法治國家
法治國家是與專制國家相對立的,法治國家是依法治國而形成的理想狀態。
長期以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懈探索。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和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對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重要部署。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總結歷史沉痛教訓後的明智決策;是新時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因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可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具有豐富的實質內容,其基本要求主要表現在法律完備而良好、法律權威、法律有效實施等方面。
㈧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關系是什麼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三根支柱。法治國家是目標,法治政府是主體,法治社會是基礎,三者本質一致、目標一體、成效相關,缺少任何一個方面,法治中國建設都難以有效推進。
1、法治國家是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法治國家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反映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創新,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規劃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體布局,是貫穿全面依法治國工作的主線。
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進行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明確工作重點、作出部署安排,堅決貫徹落實實現這一目標所必須堅持的原則,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2、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和重點,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先導和示範。
在我國,各級政府承擔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重要職責,是制定實施法律法規規章的重要主體,是人民群眾打交道最多、感受公平正義最直接的國家機關。人民群眾對法治國家的認識和評價,很多來自對各級政府部門的認識和評價。
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把建設法治政府作為主體工程和重點任務,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是法治國家基本建成的主要標志。建設法治政府對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要引領和帶動作用。各級政府是否依憲施政、依法行政,各級領導幹部和政府工作人員能不能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法治信仰和行為選擇,直接決定法治社會建設的速度和成效。
3、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基礎和依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必須築牢法治社會根基。
依法治國的基礎在基層,根基在民眾。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性、基礎性工程。只有全面增強全民法治觀念,讓法治成為全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才能夯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社會基礎。
要適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採取更多更有效的舉措,推進全民普法,促進全民守法,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充分調動全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
㈨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何重要意義
意義如下:
1、有利於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2、有利於積極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司法權威。
3、有利於樹立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確保政法工作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斷提高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能力。
4、有利於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做好普法工作。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兩者不可分割。
5、只有堅持和不斷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才能有效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9)法治國家社會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通常指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法治是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廢除舊的法制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
代表了社會主義國家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它包括立法、執法、守法三個方面,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其基本原則主要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律由國家統一制定和實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框架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嚴格依法行使國家權力、進行國家管理的原則。包括立法、執法與守法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