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傷害感知

道德傷害感知

發布時間: 2022-04-23 05:43:41

Ⅰ 什麼是道德傷害罪

道德傷害,不受法律約束,但會受到廣大公眾的聲討,有時比法律審判還要抬不起頭來

Ⅱ 如何培養AI的道德觀

「天理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認為,道德准則就是一個絕對理智的人會做的事,而絕對的理智則指跳出自我、憑借理性和普世的規則來行事的思維方式。另外,普世的規則(例如「不可以撒謊」)並不局限於人類,而是適用於所有有理性的生命。所以,雖然在兩個世紀以前康德無須考慮智慧機器人的事,但是我們可以推測出他對這個問題會有什麼看法:如果機器人擁有了獨立思考、理智選擇的能力,那麼適用於人類的普世規則同樣適用於它們。

另一個「天理派」學說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的功利主義哲學家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他認為,一個有道德的行為「從全宇宙的角度看」都應該是正當的。也就是說,一個行為道德與否不取決於任何個人的看法;一個有道德的行為應該能把全人類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天理派」認為,只有當人類自己已經基本搞清普世道德的真理時,我們才能把人類的道德觀灌輸給AI。如果我們自己已經明白得差不多了,那麼機器人們和我們一樣就好;但是如果我們沒搞明白,那它們就不應該像我們:它們應該比我們更好。

實際上, 「天理派」的理論之中已經內置了一種可能性:我們此刻擁有的局限道德觀,還可以變得更好。比如,當代功利主義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提出,我們對自己孩子的關愛不應該超出對其他任何兒童的關愛。進化帶來的適應性使得我們更關注自己的孩子,但是從宇宙的角度看,適應性並不重要。然而,鑒於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沒法把所有孩子集中起來平等對待),我們只能按照進化遺留的、不完美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

然而智能機器可沒有進化遺留問題;關於道德,它們有個嶄新的開始。如果我們能教會它們從宇宙的角度思考,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當AI擁有了「上帝視角」:它作出的道德抉擇,能夠被人類接受嗎?

請想像一下,現在是2026年。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載著你的兩個孩子去上學,這時三個你不認識的小孩突然出現在前方的路上。剎車也來不及了,唯一救那三個小孩的方法就是拐進路邊的水溝里,而這樣做的話你的兩個孩子就會淹死。你不會做這樣的決定,因為你被自己對自己孩子的無邏輯的感情蒙蔽了雙眼;但是這輛自駕車的道德觀告訴它,從全宇宙的角度看,兩個兒童的死亡好過三個的。它會拐進溝里,將全人類的利益最大化;對於「天理派」,智能機器必須做出道德上客觀正確的選擇,即使這種選擇是我們這些有缺陷的人類無法做出的。

然而,即使你能接受「天理派」的觀點,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有待解決:作為有道德缺陷的人類,我們如何才能製造出道德正確的智能機器?

讓我們回想一下AlphaGo和它的第37手:AlphaGo證明了對於復雜的游戲,AI玩得可以比我們能教給它的還好。因此,也許AI可以自己學會更好的道德推論。人類可以訓練它們對簡單的場景做出合適的回應,以此帶它們「入門」;之後就是它們自我學習的過程了。實際上,現在最復雜的機器已經在跟著其它機器或自己的軟體學習了。這種自我訓練可能會導致AI理論家們口中的「智慧爆發」:機器的智能在自我學習下突飛猛進,以至於突然變得比我們聰明很多。這樣一來,AI可能就能達到人類所達不到的道德水準了。

然而,這種方法會帶來更多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機器如何學習道德?道德並不像圍棋一樣有著明確的規則框架,標示著輸贏。確實,」天理派」理論提出,世界上存在著一系列客觀正確的行為准則,學會了這些的機器就能「贏」。然而我們有道德缺陷,所以並不知道這些准則是什麼。顯然,如果我們已經知道了的話,就不需要超級智能的機器幫我們找到它們了。

也許我們可以設定一些初始條件,比如「不能隨意傷害有感知力的生物」,然後讓AI開始自我訓練。然而,這樣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當AI的行為開始與我們自己的道德觀相悖時,我們該怎麼做?人類有著很明確的標准來判斷AlphaGo是否下得好(贏過人類頂級棋手即是好),但是我們該怎麼判斷AI那些看起來不合理的選擇是否是「贏」?我們該怎麼確定AI沒有嚴重背離「道德」之路?當AI開始出於大義淹死我們的孩子時,我們會怎麼做?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天理派」理論對機器人道德問題並沒有幫助:如果真的存在人類無法理解的、客觀的道德准則,那麼我們不會自願允許我們的機器學到它。它們離我們的常態越遠,我們就越難判斷它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我們不會允許它們比我們強太多,因為我們不允許它們和我們的差別太大。

Ⅲ 什麼使我們道德

瘋狂並不在於人類心靈的憤怒與蒙昧——盡管它確實可能是黑暗與憤怒之地。可以確信的是,它也並不在於人類心靈的超驗美德——它如此崇高,我們用更大「靈魂」將之籠罩其中。癲狂卻實際在於「野蠻」與「高尚」的兩種特質,它們常常剎那間存在於一個生命、一個人那裡。 我們是一個擁有令人驚奇的慈愛的物種。我們相互照料、彼此追求、相擁而泣。自從科學教會我們怎樣去做,我們就欣然地將我們的身體器官給予別人。而在與此同時,我們卻彼此殺戮。人類歷史過去的15年,如同加速器里被創造出來的亞原子顆粒在萬億分之一秒內消失一樣,彈指一揮間,但是在那短暫的一瞬間里,我們卻見識到了我們自己難以形容的恐怖——在摩加迪沙、盧安達、車臣、達爾富爾、別斯蘭、巴格達、巴基斯坦、倫敦、馬德里、黎巴嫩、以色列,紐約市、阿布格萊布、俄克拉何馬城,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阿米什學校——所有的罪行皆由這個星球上最為高等、明智、最為有操守的物種所一手炮製。我們為之羞愧,亦為之矛盾——我們同樣是最為卑劣、殘暴、最為血腥的物種。 科學越是鑽研到行為模式的深處,就越難保持我們在地球生物中是獨一無二的自負。我們自言是唯一會使用語言的物種——直到大猩猩和黑猩猩掌握了符號語言。我們又自言是唯一會使用工具的——但是除非你不把水獺用石頭打碎軟體動物或類人猿用從小樹枝上拔下來的葉子捕捉白蟻算在內。 將我們同其它物種區分來的是或應當是我們異常成熟的道德感,對好與壞、是與非的最根本理解,意味著不但我們會理解自己的疼痛——這些是最低級的神經系統就可以做到的——而且,還會理解別人的疼痛。此特性乃是何謂人類的本質所在。而為什麼如此本質又經常被糟蹋,沒人能說明白。 道德可能是一個難以把握的概念,但是我們獲得它卻很迅速。一個學齡前兒童會認識到在教室里吃東西是不對的,因為老師說這樣是不對的。如果這條規定被取消了,吃東西被認可了,孩子會很高興地遵守。但是,如果同一個老師說把其他同學從椅子上推下來也是沒問題的話,他們就會遲疑了。「他們會回應說『不,老師不該那樣說』,」心理學家、《培養一個講道德的孩子》合作者之一邁克·舒爾曼如是說。在這兩個例子當中,某人教給孩子一條規定,但是,不準推搡之規定有一種「粘滯性」,一個人不遵守它也會遭到失敗,即使某位權威人士支持推搡行為。這便是一個道德問題與一個純粹的社會公約之間的區別,舒爾曼和其他人相信孩子們會與生俱來地感覺到這些。 當然,事實是,孩子有時會說對了,而且不會特別地對此感覺不好——除非,他理解了。而這對行竊之人或施行屠戮的暴君同樣是正確的。「道德判斷在人們當中是相當一致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道德思維》的作者馬克.豪瑟爾如是說。「但是道德行為卻分散在曲線圖的每個角落。」我們知道、甚至直觀地感覺到的准則,絕對不是我們經常遵守的那些。 那些直覺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我們對遵守如此不一致?科學家還沒能回答那些問題,但他們一直關注來自腦部掃描所提供的線索。動物研究與種族行為研究就提供了一些線索。這項研究至少沒有馬上使我們表現得更好。但是所有這些研究幫助我們認識我們自己——也許是脫離野蠻的一小步,但卻是重要的一步。 講道德的類人猿 道德確立的最深刻基礎是「移情」現象,即認識到傷害我的東西會以同樣的方式被你感知。盡管人類是自負的,但這卻是一種人類與其它物種所共有的品質。 毫不奇怪,比起動物,我們要遠遠復雜得多,就像「移情」那樣,我們會表現出慷慨的特質,尤其你若認為動物並沒有心靈,就更是這樣。行為主義者經常使我們所稱的「移情」變為一種商業事物,而被稱為「互惠的利他主義」。今天所做的一項善舉——提供食物、給予庇護——明天就帶來一個回報。倘若一群動物很好地實行互諒互讓,那麼這個群體便會繁榮興旺。 但是甚至在動物當中,也有一些頗為豐富的例證。其中一項最重要且最深刻的對非人類移情的觀察是由俄羅斯靈長類動物學家納迪亞·柯茨所做的,她在20世紀前半葉研究非人類認知能力並在她家中飼養了一隻年輕的黑猩猩。當小猩猩用他的方式到房頂上時,讓他下來的通常方式——呼喊、斥責、給食物——很少奏效。但是倘若柯茨坐下來假裝哭泣,小猩猩就會立刻跑到她身邊來。「他繞著我跑,就像在尋找侵犯者,」她寫道。「他體貼地將我的下巴放在他的手心……就像試圖了解發生了什麼似的。」 你很難回到上個世紀的早期再去發現這樣的記述。甚至玩世不恭者也會在賓塔·朱利卡的故事面前變得平和溫情。這只大猩猩在1996年營救了一個跌進她的動物園圍欄當中3歲的男孩,她輕輕地搖晃在她臂彎里的孩子並把他放在馴獸師能進來接走他的門口。「移情能力具有多層次性,」靈長類動物學家、《猿形畢露》(采台灣譯法)的作者、埃默里大學的弗蘭斯·德·瓦爾說,「我們與許多動物共有一個核心。」 然而不可能由此直接判定在動物當中的移情,人類的移情是另一回事兒。豪瑟爾引用了一項研究,夫妻或未婚配偶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檢查,他們會有一些輕微的疼痛。在每次引起疼痛的刺激實施之前都會提醒他們,其大腦便以特有的方式發出輕微懼怕的信號。然後,他們被告知他們並不會感到不舒服,但他們的同伴會不舒服。於是,甚至當他們並沒有去看他們的同伴時,試驗者的大腦准確地發出了信號,就像他們自己將要經歷疼痛一樣。 當威脅變得越復雜時,大腦運轉就越困難。道德研究者最喜歡研究的一個場景是「列車困境」。你正站在鐵道旁,一輛失控的火車向五個毫無防備的人猛沖而去。轉轍器就在旁邊,它可以使你讓火車改道到岔線去。你會這樣做么?當然,你救了這個五條性命並不需要代價。那麼假設有一個毫無防備的人正好站在岔線上呢?現在死亡率的比數的5比1。你會殺了他而去救其他人么?如果一個無辜的人站在火車上的橋上,你會將他推倒在鐵軌上來阻止火車么? 當人們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檢查中時,將這些兩難的選擇擺在他們面前,腦部掃描圖便會變得混亂了。使用轉轍器讓火車沖向一個人,而避免沖向五個人,這會增加大腦的後側前額葉皮層的活動——這個部分會作出冷靜的、功利的選擇。復雜的事情,推無辜的受害者的想法,大腦的內側額葉皮質區——與情感有關的一個區域——便會啟動。當這兩個部位相沖突時,我們就會做出非理性的決定。在一份最近的調查報告中,當被問到有關「列車場景」時,8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會把一個無辜的人推到鐵軌上——即便他們清楚這樣會讓五個人在他們的假設中死去。「在我們的腦袋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哈佛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約瑟華·格林納問道。「為什麼我們在一種情況下會對用一條命換五條命說沒問題,而在別的情況下就說不行了呢?」

Ⅳ 怎麼看待道德

這些年,我們的道德建設也在不斷進步。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道德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國人民慷慨捐助,彰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道主義精神;北京奧運會上,140多萬志願者提供熱情服務,展現首都群眾文明素養;上海世博會上,會場內外無數市民用實際行動,讓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禮的國人形象。
道德焦慮,背後是社會問題
當前人們的種種道德焦慮,凝結在一點,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面臨著諸多新挑戰。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許多不作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個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車時攙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卻被告上法庭索賠13萬。遺憾的是,法院沒有給出是非判斷,卻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敗訴。如果做好人不僅沒有回報,反倒有可能成被告,這讓很多人在做好事前變得猶豫了。
2010年,鄭州青年李凱強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體在報道時,卻只選擇了李凱強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實,就將此事件定性為鄭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實上,李凱強本人都已經承認是自己駕駛摩托車與老人發生了碰撞,並不是純粹的助人為樂。
從經濟的角度看,道德就是通過犧牲眼前的小我利益,來換取長遠的更大的社會利益。但道德評價機制的不健全,可能會使不誠信或失德的成本太低,一些人可以輕松越過道德底線,而無須承擔相應的損失。無論是司法的模糊判斷,還是新聞報道的錯誤導向,又在無形中提高了當好人的「風險成本」。
因此,不是道德出現了滑坡,而是公眾對道德的感知發生了變化,是在面對新的道德現象時,人們普遍感到缺少確切的判斷標准,從而產生了世風日下的感覺。
道德沒有敵人,她從來都是高尚人生的追求,永遠能給世界帶去溫暖,給有道德的人以內心幸福和安慰。然而,道德在社會上並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外部環境來促進和推動。我們的社會不缺少道德觀念,缺少的是如何為這些道德觀念提供有力的後援——道德建設需要每個人的力量。
道德重建,社會轉型的必然
所謂的道德問題並非始於今日,更不是只存在於我們身邊。

Ⅳ 比較大中小班兒童在道德感這種情感的表現形式方面的不同

孩子進入中班後,有好多地方與小班不同,現把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告知家長,希望您平日對孩子多多觀察、因材施教,幫助孩子平穩的度過中班階段。
中班幼兒發展目標
1、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緒,喜歡幼兒園有規律的集體生活。
2、能輕松、愉快地嘗試使用筷子進餐,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3、養成主動飲水的意識與習慣。
4、學會自理大小便和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5、學會收拾整理玩具物品,能保持環境整潔。
6、獨立地穿脫衣服和鞋襪,並能整理自己的生活物品。
7、初步了解身體特徵、保健常識及保護方法。
8、能接受和配合體驗及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9、能記住父母和幼兒園的名字、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
10、與成人失散時不亂走,知道尋求幫助;遇到危險時會躲避及呼喊求救,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11、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注意不傷害他人。
1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安全標志,注意交通安全。
13、積極勇敢的參加體育活動,不怕困難,體會體育活動的樂趣。
14、小肌肉動作較為協調靈敏。
15、積極參與做操,動作正確、有力、體驗平衡的節奏,並隨著節奏按順序運動。
16、能較平衡協調地進行走、跑、跳、投擲、鑽、爬和攀登的游戲活動。
17、積極運用各種運動器材活動,並探索多種玩法,在運動中表達創造性。
18、能與他人談論個人經驗,描述自己經歷或熟悉的物體和事件。
19、喜歡聽兒童文學藝術作品,學習復述、續編、仿編和創編,並從中體會樂趣。
20、接觸各種閱讀材料,嘗試多種閱讀方法,體驗閱讀樂趣。
21、認識自己的名字。
22、有書寫的興趣,並掌握一定的方法(書寫、坐姿、握筆)。
23、能夠注意傾聽和理解日常生活用語、承認的要求、兒童文學作品。
24、從圖書、電視、電腦、廣播、口頭交談等途徑中得到信息,並獲得快樂。
25、喜歡提問,敢於當眾講話,自然大方。
26、有順序的收放圖書,知道愛惜圖書。
27、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學習分享、謙讓與合作。
28、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
29、有規則意識,逐漸形成自控能力。
30、能簡單的理解和判斷某些行為的對與錯。
31、積極嘗試解決游戲、生活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32、嘗試學習解決與他人交往中的問題。
33、學習做選擇、計劃和決定,並能執行和表達,有初步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感。
34、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
35、體驗父母及親人對自己的愛,知道父母和親人的興趣、愛好,願意表達對父母和親人的愛。
36、初步了解家鄉和祖國,萌發愛祖國的情感。
37、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主動觀察和探索周圍常見事物、現象和變化的簡單規律。感知生命,親近自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38、常識運用比較的方法,感受異同,至少能夠從一個維度對常見的事物進行分類。
39、能對身邊的事物、現象大膽猜想和主動探究,並從中體驗快樂。
40、用多種形式表現、交流探索的過程與方法、分享探索的快樂。
41、懂得關心、愛護周圍的環境,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42、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
43、會手口一致地點數10以內的物體。說出總數,初步理解10以內的意義。
44、理解序數的含義,能對10以內的事物進行排序,尋找排序的規律性。
45、探究和感知長方形、正方形、半圓形以及圓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46、體驗和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義。
47、正確 辨認方位。
48、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大膽地進行音樂表現與創造,願意參加各種音樂活動,獲得愉悅和美感。
49、感受不同音樂作品的基本情緒和情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50、探索感受音樂中的強弱與快慢,音的高低與音色。
51、初步感知歌謠、歌曲和生活中的節拍與節奏。
52、能夠隨音樂自由地表現律動和簡單的舞蹈動作。
53、探索常見的打擊樂器的基本敲擊方法,養成正確使用樂器、有序收放樂器的習慣。
54、會用打擊樂器為歌曲、樂曲、舞蹈作即興伴奏,具有初步的協調配合能力。
55、喜歡用美術方法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感、所見、所知、所想和對事物的深刻印象與情感體驗。
56、認識美術作品表現的內容。初步了解美術作品表現的方法,感受美術作品所表現的美。
57、能夠尊重他人對美的感受和表達方式。
58、認識、選擇各種美術材料和工具,並大膽使用、創造性的設想與製作。
59、發現周圍事物中的美的規律,並能運用事物的規律進行裝飾活動。
60、欣賞故事、詩歌、木偶劇、動畫片、皮影戲、小歌劇 ,餅干受氣中的沒,願意參與戲劇性表演活動。
一、生活活動目標:
(一) 入園:
目標:
1、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2、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緒,喜歡幼兒園有規律的集體生活 。
3、能接受和配合體驗及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4、初步了解身體特徵、保健常識及保護方法。
5、能與他人談論個人經驗,描述自己經歷或熟悉的物體和事件。
6、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學習分享、謙讓與合作。
7、嘗試學習解決與他人交往中的問題。
8、能對身邊的事物、現象大膽猜想和主動探究,並從中體驗快樂。
中班幼兒特點及表現:
1、有關心他人的表現。
2、能夠主動和熟悉的人打招呼,願意和教師交流。
3、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4、渴望自己的行為被認可,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表揚。
5、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為班級體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6、喜歡從家中帶東西來幼兒園。
7、願意與小朋友結伴進幼兒園。
(二) 勞動
目標:
1、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
2、學會收拾整理玩具物品,能保持環境整潔。
3、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4、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注意不傷害他人。
5、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學習分享、謙讓與合作。
6、學會簡單地評價他人與自己的行為,初步理解某些行為的對與錯。
7、嘗試學習解決與他人交往中的問題。
8、學習做選擇、計劃和決定,並能執行和表達,有初步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感。
9、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主動觀察和探索周圍常見事物、現象和變化的簡單規律。感知生命,親近自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10、懂得關心、愛護周圍的環境,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中班幼兒勞動特點及表現:
1、願意幫老師做事,為小朋友們服務,渴望自己的勞動被認可,有初步的責任感。
2、動手能力有所提高。
3、勞動前往往沒有計劃性,不考慮先後順序,幾個人勞動時,沒有分工合作的意識。
4、勞動時經常尋求老師的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
5、勞動持續時間短,中途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不易做到有始有終。
6、勞動的積極性容易受勞動內容的影響。
(三) 入廁
目標:
1、學會自理大小便和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2、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注意不傷害他人。
3、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學習謙讓。
4、嘗試學習解決與他人交往中的問題。
中班幼兒入廁特點及表現:
1、入廁時喜歡搶便坑,男孩小便時嬉戲,大小便後常常忘記沖廁、洗手。
2、經常在上廁所的時候與同伴交流、觀察,不肯出來。
3、喜歡結伴上廁所。
4、需要在老師的提醒下整理衣服。
5、由於幼兒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大便時蹲不住,容易便在外面。
6、孩子不喜歡在幼兒園大便,自己擦屁股有困難。
(四) 盥洗
目標:
1、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和秩序。
2、養成良好的盥洗習慣。
3、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注意不傷害他人。
4、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學習謙讓與合作。
5、初步懂得節約用水,加強環保意識。
中班幼兒盥洗特點及表現:
1、知道如何正確盥洗,但沒有形成自覺行為,表現出洗手、洗臉、刷牙馬虎。
2、洗手時邊洗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3、對水和肥皂感興趣,喜歡在洗手時玩水、玩肥皂。
(五) 飲水
目標:
1、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緒,喜歡幼兒園有規律的集體生活。
2、養成主動飲水的習慣。
3、認識自己的名字 。
4、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注意不傷害他人。
5、能夠注意傾聽和理解日常用語、成人的要求、兒童文學作品。
6、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學習分享、謙讓與合作。
7、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主動觀察和探索周圍常見事物、現象和變化的簡單規律。感知生命,親近自然,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中班幼兒飲水特點及表現:
1、能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動飲一定量的水。但大多數中班幼兒仍需要老師的提醒。
2、飲水時,願意欲小朋友交談。
3、開始願意想老師表露自己主動的表現。
(六) 進餐
目標:
1、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緒,喜歡幼兒園有規律的及特生活。
2、能輕松、愉快地嘗試使用筷子進餐,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3、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部首傷害,也注意不傷害他人。
中班幼兒進餐特點及表現:
1、幼兒能夠獨立進餐。
2、初使用筷子進餐時,掉飯粒現象較嚴重,經過練習逐漸減少。
3、願意自己添飯、添菜,能做好餐後的收拾、漱口等工作。
4、個別幼兒孩存在挑食的問題。
5、在進食量、進食速度方面存在較大的個別差異。
(七) 睡眠
目標:
1、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緒,喜歡幼兒園有規律的集體生活。
2、獨立地穿脫衣服和鞋襪,並將脫下地衣服整理好、自己整理床鋪。
3、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注意不傷害別人。
4、有規則意識,逐漸形成自控能力。
中班幼兒睡眠特點及表現:
1、喜歡在睡覺前和小朋友說、玩、逗。
2、喜歡互相幫助穿脫衣服。
3、大部分幼兒能正常入睡,但有個別幼兒不願意午睡。
4、生活自立能力提高,能在老師、小朋友地幫助下自己穿脫衣服,但動作較慢。
5、還有個別幼兒喜歡抱著寵物上床。
6、睡眠時間仍有較大的個體差異。
(八) 離園
目標:
1、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2、有良好的生活常規和秩序,保持愉快的情緒,喜歡幼兒園有規律的集體生活。
3、學會收拾整理玩具物品,能保持環境整潔。
4、能記住父母和幼兒園的名字、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
5、在生活中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也注意不傷害他人。
6、能夠注意傾聽和理解成人的要求。
7、積極主動與他人交往,學習分享、謙讓與合作。
8、有規則意識,逐漸形成自控能力。
9、體驗父母及親人對自己的愛,知道父母和親人的興趣和愛好,能用簡單的孩子能用簡單的方式表達對父母和親人的愛。
10、體驗和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義。
中班幼兒離園特點及表現
1、很清楚該回家了,情緒興奮並有所准備。
2、友好、助人、合作的行為明顯增多。
3、做事、游戲不如其他時間專注。
4、經提示,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但情緒變化較大。
5、能主動和老師說再見。
6、在離開班級以後,喜歡在家長陪伴下與小朋友一起玩。

Ⅵ 一個人的道德缺失,最後會帶來哪些惡果

答案:一個萬劫不復的毀滅吧,因為人沒有道德就沒有了良知,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考慮到後果,所以很容易犯錯誤,哪一個沒有道德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通過以下幾點為你分析希望能幫助你解答,如下:

第一、沒有道德的人,干起壞事,不會想著什麼該不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是由著自的性子來,怎麼高興怎來,對於法律更是不放在眼裡,不想後果,只要自己的結果,這樣的人不能說窮凶極惡,但他們沒有同理心對任何事都是麻木的。

Ⅶ 道德情感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既可以表現為個體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也可以表現為在道德觀念的支配下採取行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種:直覺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倫理的道德情感。
1.直覺的道德情感
解析:直覺的道德情感,即由於對某種具體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發生的情感體驗。由於其產生非常迅速,因而當事人往往不能明顯意識到這個過程,未經過現場的充分准備與醞釀。比如由於它產生得非常迅速,而往往對這個過程的道德准則的意識則不太明顯。
例如,某人突然看到有人落水,萬分危急的情況促使他沒有思考餘地,當機立斷,果斷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當時直接驅使這位英雄模範採取行動的並不是被清晰意識到了的某種道德觀念,而是由迅速感到的危急情境引起的直覺道德情感。這種直覺的情緒對人的行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2.想像的道德情感
解析: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像而發生的情感體驗。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情感,是因為它是以社會道德標準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極大的鮮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規范的要求及其社會意義,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勵。如在聯想起某些有道德意義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時,激起的較自覺的情感體驗。如想起岳飛、文天祥、劉胡蘭等英雄人物,多半會喚起欽慕之情。
易混淆:想像的情感體驗與直覺的情感體驗不同在於前者是在別人的生活與行為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取決於間接的道德經驗。然後才逐漸變成個人主觀經驗的有機部分。在間接的道德經驗中,別人行為的具體表現是作為道德標準的體現者而被保存下來的,人們可以通過別人的行為表現來預測自己的行為及其道德價值,指導自己的行動。而後者則是取決於個人的直接經驗。
3.倫理的道德情感
解析:倫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識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則為中介的情感體驗。它具有清晰的意識性和明確的自覺性,具有較大的概括性和較強的理論性,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例如,愛國主義情感和集體主義情感就屬於倫理的道德情感。

Ⅷ 什麼是道德的兩重性

每個人都有向善的一面,也都有向惡的一面,這就是道德的兩重性。道德的兩重性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面,一是在標准上,對自己要求一個樣對別人要求又是一個樣;一是在行為上,私下裡一個樣,而在公眾場合又是一個樣。比如有些人要求別人要廉守奉公,而自己卻大把大把地侵吞著公眾的財產;有些人背地裡滿肚子男盜女娼,而當眾卻又道貌岸然;有些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讓孩子見了小偷或搶劫的千萬不要多管閑事,如果搶到了自己趕快把錢給他,遇到危險趕緊保護自己;但卻希望別人個個是見義勇為的英雄。

Ⅸ 如何看待中國當下道德狀況評價300字

中國當下的道德,已經只剩下文字理論了。
中國古人的道德建立,是因切身體會而來,不是拍拍腦袋想出來的。
中國上古,幾乎人人都有修心,於是感知非常敏銳。當你無意傷害到他人時,就會感受到他人的憤怒,這種無形的氣氛會令你非常難受。但當你向他人道歉,獲得他人原諒,自己就不會再感受到難受了。
拾金不昧,道理也是一個樣的。

之後的人們,就總結出了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這是人類能夠和睦相處的共識(之後才被各個宗教拿來當做戒律)。

現在的道德,包括那些嘴上常常掛著道德的人,因為不修心,早已不知道德的起因了,所以講出來的道德也常常有似是而非的嫌疑。

Ⅹ 如果我們將心理問題當作道德問題來對待會給小學生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在教育教學中並不少見。對學生的行為盲目下結論而不進行心理分析和輔導是這一類德育失誤的根本原因。學生甲面對質疑時無法表述事實,學生乙活潑好動,學生丙羞於見老師,都有其心理根源。老師不分析查找其心理因素並遵循兒童心理規律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只是一概視作品質不好,盲目批評甚至施加精神壓力,導致學生心理朝著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因此,要搞好德育工作,減少德育工作中的失誤,我們應多研究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把著眼點放在為學生終生負責上,為社會培養人才上,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搞形式化、簡單化的德育,才能更好地肩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

(10)道德傷害感知擴展閱讀

案例

學生甲心地善良,性格內向。有一次,他見地上掉了塊橡皮,就順手撿起,想還給失主,剛好打了上課鈴,他就隨手把橡皮放進了自己的文具盒。下課後,他又把這事忘了。一節課後,有人報告老師橡皮丟了。

老師調查發現甲文具盒裡的橡皮正是學生丟的那塊。老師詢問時,甲因為內向膽小,非常緊張,只是說:「我沒偷,我不知道。」結果老師當眾宣布:甲是個愛小偷小摸又撒謊騙人的壞孩子。還告訴家長甲的品行不好,周圍的同學又作了證。家長本想問個究竟,但見「人證」「物證」俱全,也就無話可說。

從此,老師、同學歧視這個「有問題」的學生,家長也時不時責怪他。後來這個學生真的養成了撒謊騙人的惡習。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得不到認可,一旦情感上受到挫折,他就會處於一種危險的境地。心理尚未成熟的兒童,如果得不到理解和正確引導,他的是非觀念也會模糊起來。學生甲的出發點是幫人撿東西,動機是好的,但由於年齡、性格因素和事件發生時的客觀原因,沒能及時歸還,又沒解釋清楚,因而被老師譴責,並導致了長期遭受冷漠和歧視,以至於真的出現道德認知上的偏差,對其健康成長無疑會產生不良影響。

熱點內容
法院換屆年 發布:2024-11-08 02:45:13 瀏覽:83
我國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4-11-08 02:45:12 瀏覽:660
2015護理相關政策法規 發布:2024-11-08 02:44:18 瀏覽:522
婚姻法解釋24條的補充規定 發布:2024-11-08 02:19:42 瀏覽:869
餐飲業法律法規2016 發布:2024-11-08 02:18:18 瀏覽:119
婚姻法解釋二修正 發布:2024-11-08 02:12:43 瀏覽:241
群通知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8 01:57:01 瀏覽:535
律法和刑法 發布:2024-11-08 01:36:05 瀏覽:182
西北政法大學考研訴訟法初試 發布:2024-11-08 01:25:39 瀏覽:121
勞動法怎麼算工傷的 發布:2024-11-08 01:23:50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