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柏立法帝尼

柏立法帝尼

發布時間: 2022-04-23 06:31:38

① 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及對後世的影響

對於羅馬對後世最大的影響,莫過於羅馬法的頒布.羅馬法是羅馬奴隸國家法內律的總稱容.它不僅包括從羅馬國家產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6世紀中葉以前東羅馬帝國的法律.
雖然羅馬法是羅馬奴隸制社會發展的產物,但是對後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也稱作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
羅馬法產生的歷史影響包括對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為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思想理論基礎,為歐美各國立法提供了依據

② 古代中國皇帝和外國皇帝的區別

世界上其他統治者的權力都沒有中國皇帝這樣絕對、徹底、無所不及。與中國皇帝比起來,西方君主們的榮耀其實十分可疑。中國的皇帝頭上只有一個虛幻的「天」,其他的一切都在他的腳下,而西方的君主頭上頂著三座大山。

第一座是教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曾在11世紀命令道:「所有的君主都必須親吻教皇的腳。」歐洲的君主登基之時,要向教皇行效忠之禮,然後由後者為他戴上王冠。在中國,皇帝既是「萬民之君」,又是「聖人」;既是凡人,又是「天子」;既管理政務,又壟斷意識形態,擁有「教化」百姓的天然權力。在歐洲,國王和皇帝們只能掌握有限的世俗權力,卻無權染指臣民的精神世界,意識形態和教育是教士們的領地。

第二座大山是法律。在中國,皇帝的話就是法律,而歐洲人明確宣布:「國王在萬人之上而在上帝和法律之下。」「國家本身並不能創造或制定法律,當然也不能夠廢除法律或違反法律。」因為法律的保護,一個窮人可以得意洋洋地宣布,他不歡迎國王進入他的房屋:「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第三座大山是貴族的約束。在中國,「君」與「臣」一個是天一個是地,而英語里的「King」,除了「國王」之意外,還表示「大的」、「主要的」。事實上,英國的貴族一直認為國王是自己隊伍中的一員、「貴族中的第一人」。國王本身不過是最大的貴族而已,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他與其他貴族主要是朋友關系。他的那些哥們兒一不高興,就可以聯合起來,把他顛覆下王位,所以他不得不處處討好他們,盡量考慮他們的利益。

③ 王菲是何等人也

中文名:[1]王菲(十五歲前隨母親姓,叫夏林)

王菲
時常出沒的地方:家
英文名:Faye Wong (Shirley已棄用)
喜愛的季節:秋季
藝名:王靖雯(已棄用)
喜愛的運動:排球、游泳
職業:歌手
出生日期:1969年8月8日[2]
出生地點:北京
生肖:雞
最怕的事:與陌生人溝通
星座:獅子座
身高:57及(172cm)
近視:400 度左右
教育程度:中學畢業
就讀小學:北京地壇小學
就讀中學:北京市東直門中學
嗜 好:聽音樂
宗教信仰:佛教(密宗)
性格: 喜歡事情簡單明確,不喜歡復雜

王菲
喜愛歌曲:Kisses In The Wind,冷戰
初戀年齡:17歲
討厭的地方:骯臟的地方
失望的事情:好多
個人願望:永遠都開心
唱片公司:89-96新藝寶 97-2001百代EMI 2002簽約新力SONY MUSIC
製作公司:Able Music 化妝師:阿Zing
經理人[港台]:陳家瑛、邱寬 發型師:Ben Lee
經理人[日]:ELLI SHIBATA 形象設計:Titi Kwan(阿Dee)
助手:Jean 唱片監制:梁榮駿、張亞東
編輯本段
人物簡介

王菲祖籍哈爾濱,1969年8月8日在北京出生。原名夏琳,曾使用藝名王靖

王菲
雯(對應英文名Shirley Wong);英文名Faye Wong。1987年放棄廈門大學生物系的錄取跟隨父母移居香港,並拜師戴思聰學習聲樂,1989年簽約新藝寶唱片正式步入樂壇,王菲在華人地區擁有極高知名度,被公認為是繼鄧麗君之後華語樂壇第一天後,王菲在海外尤其是日本影響力也甚高,又被稱為亞洲天後。王菲嗓音清澈空靈,被譽為上帝吻過的聲音,音樂極富個人特色,為華語歌壇幾十年一遇的好嗓子。自2005年逐漸淡出歌壇,2010年開始復出大規模巡迴演唱會。票價打破多個城市最高紀錄,最高票價一度從2500元炒到12000元。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王菲曾榮獲所有兩岸三地頒獎禮的女歌手最高榮譽:連續三屆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全球華人最受歡迎女歌手獎;七度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亞太最受歡迎女歌星,兩度奪得最受歡迎女歌星;四度奪得香港叱吒樂壇流行榜女歌手金獎和連續三屆奪得叱吒樂壇我最喜愛的女歌手;三屆新加坡金曲獎最受歡迎女歌手和流行音樂榮譽大獎得主;2000年奪得「四台聯頒音樂大獎傳媒大獎」;1999年獲日本金唱片大獎「亞洲音樂獎」成為首位獲獎的華語歌手;2004年獲得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演唱人」。Channel[V]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十全十美獎」(意為獲獎最多女歌手);音樂風雲榜十年最具影響力女歌手;中國歌曲排行榜華語樂壇傑出成就獎。她是吉尼斯紀錄粵語專輯銷量最高的女歌手。她於1994年在香港紅館第一次舉辦演唱會,就以連續18場的紀錄打破新人紅館演唱會紀錄,至今未有人破。而之後的唱遊大世界王菲香港演唱會98-99更是被許多樂迷視為今生必看的經典演唱會。2011年1月連續3天在台北小巨蛋的3場演唱會,吸引了3萬3000人,總票房高達台幣1.58億,場均票房達5000多萬台幣創下台北小巨蛋女歌手迄今最高場均票房記錄。王菲在歷次演唱會的經典造型更是媒體和眾多歌手追逐,模仿的焦點,紙鶴頭飾,鴕鳥裝,頭上倒扣高跟鞋等等,以及她招牌的曬傷妝,蝴蝶妝,眼淚妝,更是一個時代的標志,2013年4月16日發表最新單曲《致青春》(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主題曲)。
編輯本段
早年經歷

王菲家族顯赫,王菲的

祖父王兆民(曾用名王墨林),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的中國政壇,曾顯赫一時,官至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王兆民畢業於北京大學國文系,和台灣名人李敖的爸爸是同班同學和好友。
王菲在少年時期曾是中央電視台銀河少年藝術團成員之一。在14歲的時候就曾經在央視的六一晚會上登台獨唱《大海啊故鄉》《小百靈之歌》等歌曲。其實,王菲自幼就擁有超強的音樂天賦,也喜歡唱歌,但是曾經是煤礦文工團女高音的王菲母親夏桂影一開始卻並不同意王菲走上音樂路。不過,幸虧王菲依舊毅然決然地堅持自己的理想,並且在華語樂壇創下亮眼的成績。也正是王菲的這股倔強和執著才讓我們不至於錯過這把獨一無二的好聲音。
編輯本段
演藝經歷

全新啟程
1989年,王靖雯以一首《仍是舊句子》在《亞太金錚流行曲創作大賽》決賽中獲銅獎。並於同年推出首張個人大碟《王靖雯》,銷量突破3萬,獲金唱片。
1990在,第二及第三張個人大碟《EVERTHING》,《YOU ARE THE ONLYONE》取得更大突破,奪得「叱吒樂壇流行榜女歌手銅獎」被譽為天王巨星接班人。
1991年,由於唱片公司出現問題,王靖雯赴美學習。在她離港期間,唱片公司先後推出了精選《SHIRLEY ONCE MORE》及《MORE SHIRLEY》,前者破白金銷量。
破竹而出
1992年,在恩師戴思聰斡旋下,王靖雯從美國回到新藝寶。一個全新的天後時代被開啟。同年8月13日,推出意義重大的第四張專輯《Coming Home》,專輯推出即賣斷市,銷量沖破三白金。其中歌曲《容易受傷的女人》紅遍全港,橫掃香港各大排行榜冠軍及年終頒獎禮。聲勢一時無兩。迅速在香港奠定地位。

王菲《執迷不悔》[3]
1993年2月5日,發行粵語專輯《執迷不悔》。專輯曲風有靈魂樂式的演唱色彩,造型前衛,濃重的妝容、黑絲筒襪,讓人眼前一亮。主打歌《執迷不悔》是她首次嘗試歌詞創作,而執迷不悔更是她個性的真實寫照。專輯在香港突破四白金銷量。
1993年下半年,推出粵語專輯《十萬個為什麼?》,曲風開始轉變。王靖雯首次參與製作。改編歌曲《冷戰》成為粵語經典。《如風》成為香港電台冠軍歌曲。從這張專輯起,王靖雯在香港樂壇開始了另類音樂嘗試。專輯獲得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4周冠軍,在前十名停留15周!在港銷量沖破四白金。
1993年的兩張大碟在香港銷量突破8白金40多萬張,使王菲獲得香港IFPI唱片銷量女歌手冠軍!在香港叱吒樂壇流行榜上首獲女歌手金獎!並首次獲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國內最受歡迎女歌手!由此正式成為香港新一代天後!
華語天後
1994年4月,發行首張國語大碟《迷》,第二周登上台灣金曲龍虎榜國語銷量榜冠軍,並在前十名停留14周。主打歌《我願意》成為傳世經典!被眾多歌手翻唱,是被翻唱成最多外國語言的中文歌曲。台灣累計銷量突破80萬,上半年以45萬的銷量成為女歌手銷量冠軍。亞洲累計銷量突破200萬張。

王菲《天空》[4]
1994年6月,推出粵語專輯《胡思亂想》。王菲大膽將英倫元素融入之中,開創了香港英倫音樂主體風格的新紀元。大碟以殘缺不全的漢字為封面,時尚大膽,讓人驚艷。王菲在改編歌曲《夢中人》中大量使用咽音技巧,並成為後來其標志性唱腔。專輯獲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3周冠軍!並在前十名停留7周。在港銷量累計破三白金15萬張。
1994年11月,發行第二張國語大碟《天空》,唱片推出第二周便登上台灣金曲龍虎榜國語銷量榜冠軍。在主打歌《天空》中王菲展現了空靈通透的聲線,宛如天籟!該專輯也成為眾多專業發燒人士試音首選。《棋子》是香港電台冠軍歌曲,清唱開頭的《矜持》和拖音吟唱的《天使》,亦清新脫俗。《天空》在台灣金曲龍虎榜銷售榜前10名停留23周,台灣年度銷量近80萬張,台灣累計銷售點數78660點,台灣累計銷量沖破100萬。全亞洲累計銷量突破350萬張。
1994年12月,發行粵語大碟《討好自己》整體凸顯英倫風格,王菲在專輯中全面展現她特立獨行,無拘無束的個性,並首次嘗試作曲,創作了《討好自己.》和《出路》。張亞東寫了《飄》。該專輯在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前十名停留10周。香港累計銷量突破三白金。
1994年是王菲的天後年,在這一年她推出了4張專輯,登頂香港IFPI唱片女歌手銷量冠軍。橫掃香港年度四大頒獎禮,新加坡金曲獎,華語榜中榜等所有大獎,其中蟬聯叱吒樂壇流行榜女歌手金獎,在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中更是創記錄的包攬「最受歡迎女歌手」和「亞太最受歡迎女歌手」獎,成為歷史第一人,並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天後。
1995年,發行翻唱專輯《菲靡靡之音》,王菲用自己的風格和全新的編曲去演繹。專輯在台灣金曲龍虎榜國語銷售榜前10名停留16周。台灣累計銷量達70萬張,香港達雙白金逾10萬張,在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前十名停留8周。新加坡逾6萬,亞洲累計銷量突破250萬,該專輯是新加坡年度女歌手銷量冠軍。
1995年12月,推出粵語專輯《Di-Dar》,第二周登上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冠軍,並在前十名停留10周,在港累計銷量沖破三白金15萬張。林夕作詞9首是他首次大批量為王菲作詞。王菲創作了《Di-Dar》和《假期》。專輯風格英倫迷幻,編曲精緻、醇厚,極富概念意味。《曖昧》,《迷路》,《流星》等5首歌雄霸香港四大排行榜獲得冠軍,Di-Dar(香港四台冠軍),假期(雙周冠軍)。《Di-Dar》也成為產生冠軍單曲最

王菲《浮躁》[5]
多的粵語唱片。這張專輯是王菲最後一張粵語專輯,從1996年開始王菲再沒有推出粵語專輯,只是在每張國語大碟中象徵的加入一兩首粵語歌曲,此後的她更是將影響范圍輻射至香港以外的台灣,新馬,日本等整個亞洲地區。
1996年5月,發行國語大碟《浮躁》。王菲徹底拋棄商業考慮,《浮躁》是王菲最圓滿的藝術嘗試。張亞東監制全輯,專輯以王菲自由自在的狀態為主導概念,刻意淡化了歌詞的作用,歌曲吟唱則用簡單重復的音節強化標題模繪的況味,於是成就了這張完全由「意識」或「潛意識」主導的概念專輯。《浮躁》創造了華語唱片的藝術巔峰,成為華語歌壇的瑰寶貢後人品鑒!
1996年,王菲錄制了《玩具》和《自便》兩張EP,新藝寶於1997年發行。在《玩具》中王菲開始嘗試童音演唱技巧。《約定》和《暗涌》成為粵語經典,其後被眾多港台歌手翻唱。《玩具》在香港推出一周突破雙白金,香港總銷量破三白金15萬張。
1996年底王菲再次閃耀各大頒獎禮,第三次獲得香港叱吒樂壇流行榜女歌手金獎,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亞太最受歡迎女歌手獎,新加坡金曲獎最受歡迎女歌手及亞太最受歡迎女歌手獎,《天空》獲台灣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香港女歌手。華語天後地位無人撼動。
亞洲天後
1997年,6000萬天價加盟百代創歷史!從1997年到2001年百代時期的5張大碟使王菲扶搖直上,站到了亞洲歌壇的最高峰,由華語第一天後蛻變為亞洲天後!
1997年9月,發行百代時期首張大碟《王菲97》。整體風格慵懶放鬆,你快

王菲《王菲1997》[6]
樂所以我快樂成為當年華語歌壇流行語。《人間》由中島美雪特意為王菲作曲,不插電的《懷念》也大放異彩。專輯共誕生包括你快樂所以我快樂(香港四台冠軍),我也不想這樣,人間,三首香港冠軍歌曲。專輯台灣總銷量破45萬,香港破白金,馬來西亞破10萬,是1997年度馬來西亞女歌手銷量冠軍。亞洲累計銷量超過150萬。
1997年9月,舊東家新藝寶推出精選《菲賣品》,專輯發行第二周登上台灣金曲龍虎榜國語銷量榜冠軍!台灣銷量累計突破40萬張,並在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前十名停留7周。
1997年底王菲第四次獲得香港叱吒樂壇流行榜女歌手金獎,成為90年代女歌手之冠!叱吒樂壇我最喜愛的女歌獎,叱吒殿堂十大歌手,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全球華人最受歡迎女歌手獎,香港十大勁歌金曲亞太最受歡迎女歌手獎。產後復出的王菲地位無人撼動。
1998年,王菲再攀事業巔峰,相約九八爆紅。10月8日,推出全新大碟《唱遊》

王菲《唱遊》[7]
震撼華人地區。被譽為華語樂壇劃時代的專輯!專輯中王菲大量運用美聲、顫音、拖音、假聲、氣聲等技巧。專輯概念定位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王菲譜曲四首歌:《感情生活》,《臉》,《小聰明》,《童》。《臉》中美聲唱法和自己的獨特聲線交錯,林夕靈光浮動的好詞於王菲口中更恍如天籟!《紅豆》(粵語版《償還》)紅透華人世界,adrian chan作曲的《情誡》上榜首周即成為香港四台冠軍歌曲。專輯中的曬傷妝,沖天辮造型,引發華人世界時尚大流行!專輯在香港IFPI唱片銷量榜前十名停留8周。蟬聯馬來西亞RIM中文唱片銷售榜7周冠軍銷量逾10萬張,是1998年馬來西亞女歌手銷量冠軍,在新加坡SPVA銷量榜前十名停留6個月,是1999年度新加坡專輯銷量冠軍。日本銷量破15萬,亞洲累計銷量超過250萬張。
1998年底,王菲再次獲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手,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全球華人最受歡迎女歌手獎,香港叱吒樂壇我最喜愛的女歌手獎。新加坡金曲獎和馬來西亞金曲獎最受歡迎女歌手。再於香港紅館舉辦17場唱遊大世界演唱會,隨後在中國內地,東南亞,日本,美國巡迴演唱會。她是香港至今唯一有足夠實力和影響力可以在中國內地開大規模巡迴演唱會的女歌手!亞洲天後再次迎來事業巔峰。
1999年2月,單曲《Eyes on Me》在日本發賣,並打入日本Oricon銷量榜第九位,在日勁銷35萬,成為當年日本外語唱片銷量冠軍,奪得「日本金唱片大獎」創造了華語歌手在日本最高排名和銷量紀錄。該碟在台灣IFPI單曲銷量榜蟬聯5周冠軍。

王菲《只愛陌生人》
1999年9月,發行國語大碟《只愛陌生人》。陳曉娟首次為王菲創作《推翻》,C.Y. Kong兩首搖滾風格濃厚的《百年孤寂》和《開到荼蘼》亦大放異彩,Adrian Chan寫了《郵差》(《蝴蝶》),該曲與《當時的月亮》是香港電台雙周冠軍單曲,而為百事可樂創作的《精彩》則成為香港四台冠軍單曲。大碟在香港IFPI銷量榜蟬聯雙周冠軍,在台灣時適大地震也大賣35萬,新加坡首日銷量破2萬,是新加坡年度銷量冠軍大碟。亞洲累計銷量超過200萬張。
編輯本段
個人生活

圈中好友
陳奕迅、那英、劉嘉玲、張國榮、張信哲、陶晶瑩、林夕、景崗山、張學友、趙薇、李健、黃家駒
家庭狀況
父親王佑林,母親夏桂影(去世),哥哥王弋,前夫:李亞鵬 竇唯
大女兒:竇靖童(王菲與竇唯所生)

王菲幼年照(10張)
小女兒:李嫣(王菲與李亞鵬所生)
2013年9月13日,王菲與李亞鵬離婚。
個人喜好
喜愛的運動:游泳和所有球類運動
喜歡的娛樂:給寶寶唱兒歌
喜愛的影星:邁克爾·道格拉斯、簡·方達
喜愛的顏色:所有顏色
喜愛的動物:狗
喜歡的人物:家人
喜愛娛樂:打麻將、微博
喜歡的衣服:舒適、簡單、個性
時常出沒的地方:家
最怕的事:與陌生人溝通
喜愛食物:零食
喜愛飲品:水
喜歡季節:秋天
喜愛歌手:鄧麗君、林子祥、Whitney Houston,Cranberries,Cocteau Twins, Air,Sinead O'Connor,李健(前水木年華成員).
喜歡演員:周潤發
嗜好:聽音樂
喜愛節日:農歷新年
最滿意的專輯:《浮躁》 喜愛歌曲:浮躁
討厭的地方:骯臟的地方
喜愛地方:北京、巴黎、埃及
失望的事情:好多
最喜歡自己的歌曲:天空[8]
感情生活
王菲&竇唯
1996年7月,王菲竇唯奉子成婚。1997年1月,王菲在北京協和醫院產下小童童。兩個人為她取名為竇靖童。1998年巡迴演唱會,王菲演唱《末日》時,竇唯在背後打鼓,讓許多fans激動不已。有一天,本來為了給竇唯一個驚喜的她風塵僕僕地趕回北京的家中,然而,當天的場面讓她只有驚沒有喜了,推門見到自家床上的一幕讓王菲憤恨交加。這直接導致了婚變。竇唯單方面向外宣布與王菲感情決裂,1999年12月王菲赴北京,兩人正式離婚,結束歷時3年的婚姻。
王菲&謝霆鋒
2000年6月兩人《花樣年華》慶功宴後牽手離場,公開戀情。
柏芝介入
2002年1月張柏芝為慈善飛車表演發生意外,謝霆鋒隨即前往探視。
2002年3月謝霆鋒、張柏芝被人偷拍到的同游泰國的照片被放上網路,兩人戀情正式曝光。
正式分手
2002年3月28日謝霆鋒接受電台訪問時,暗示他已與王菲分手。
2002年4月5日謝霆鋒表示他和王菲分手不關其它人的事,強調張柏芝並非第三者。
再度復合
2002年7月傳張柏芝不滿謝霆鋒腳踏兩條船,與謝霆鋒劃清界線。
2002年11月王菲連日在謝霆鋒家出現,兩人復合。
2003年6月謝霆鋒北京夜會王菲,共度春宵,兩人再次牽手。
2003年9月王菲、謝霆鋒買戒指。二人在龜背灣的愛巢也正在趕工中。
2003年11月香港傳出消息王菲和謝霆鋒又分手了。
王菲&李亞鵬
2005年7月29日,結婚生子。2013年9月13日,對外宣布離婚。[9]
可愛女兒
5月27日,王菲在微博公開了兩女兒竇靖童與李嫣的家庭照。14歲的童童已亭亭玉立似父親竇唯一樣搖滾,在客廳彈吉他;妹妹李嫣則穿著芭蕾舞紗裙站在一旁擺出舞姿,微笑著欣賞姐姐的表演。王菲留言,不論是「搖滾姐」還是「芭蕾姐」都是她的「姐兒」。王菲將女兒的家居照片公開讓粉絲瘋傳,皆因她首次將小女兒李嫣的照片公開。

王菲秀母女三人照[10]
笑容甜美
李嫣出生時是兔唇嬰兒,王菲當時為了讓女兒接受治療而跟丈夫帶嫣兒到美國做手術。照片所見,嫣兒的甜美笑容,獲得不少粉絲贊美女,一定讓王菲感欣慰
王菲幼年照
王菲,北京大妞,骨子裡流露出北京特有的范兒。
其實,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在國外,無論叫王靖雯抑或王菲,無論尊為天後還是貴為人妻,王菲始終都是那個王菲,她的性情、喜好、脾性甚至是音樂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京范兒」,這種范兒來自於大院、豆汁兒、胡同甚至是竇唯。也正是這種范兒左右著王菲的性情,甚至到了香港,「京范兒」將她與香港藝人的小資情調徹底的區分開來,堅實的奠定了她與眾不同的天後歷程。
秀母女三人「長腿照」
前天早晨王菲分享了一張拼圖,圖中是她及大女兒竇靖童、小女兒李嫣的背影照對比。其中6歲的小女兒李嫣穿著校服大步向前,頗有小大人的范兒;而15歲的大女兒竇靖童背著格子書包,長發飄飄。網友戲稱,兩個女兒都繼承了媽媽的長腿,這三人更像是「長腿三姐妹」,更笑說王菲是「三姐」。
支持愛女李嫣辦畫展

由李亞鵬COART藝術基金發起的最新一屆COART亞洲青年藝術活動昨日在麗江束河開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李嫣首次個人畫展「秋天裡的童畫」。王菲和李亞鵬對女兒的繪畫天賦是贊不絕口,親自為女兒助陣。
再度離婚
2013年9月13日晚7點30分左右,王菲發布一條內容為「這一世 夫妻緣盡至此 我還好 你也保重」的微博,疑與李亞鵬情變離婚。 隨後,李亞鵬在微博上證實了離婚的消息,並表示自己需要的是一個家庭,而王菲註定是一個傳奇[11]。

④ 關於華盛頓的問題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的總司令,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了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797年。
去世後
華盛頓死後,他昔日的革命戰爭夥伴,國會議員哈利·李對他的稱贊相當著名:

華盛頓早年在法國印第安人戰爭中曾擔任支持大英帝國一方的殖民軍軍官。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率領大陸軍團贏得美國獨立,他拒絕了一些同僚慫恿他領導軍事政權的提議,而回到了他在維農山的庄園回復平民生活。

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憲會議,制定了現在的美國憲法,並在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在兩屆的任期中設立了許多持續到今天的政策和傳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後,他也自願的放棄權力不再續任,因此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總統不超過兩任的傳統,維護了共和國的發展。之後他便再次回復平民生活,隱退在弗農山莊園。

由於他扮演了美國獨立戰爭和建國中最重要的角色,華盛頓通常被稱為美國國父。學者們則將他和亞伯拉罕·林肯並列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在1774年華盛頓被選為維吉尼亞州的代表前往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由於波士頓傾茶事件,英國政府關閉了波士頓港,而且廢除了麻薩諸塞州的立法和司法權利。殖民地在1775年4月於列剋星頓和康科特與英軍開戰後,華盛頓穿著軍服出席第二屆大陸會議—他是唯一一個這么做的代表,表示了他希望帶領維吉尼亞民兵參戰的意願。麻薩諸塞州的代表約翰·亞當斯推薦他擔任所有殖民地的總指揮官,並稱他擁有"擔任軍官的才能...極大的天份和普遍的特質"。因為亞當斯了解到,確保南方的殖民地能與北部殖民地合作順利組成大陸軍團的最好方法,便是推薦一個南方殖民地人士擔任總指揮官。華盛頓在1775年6月15日經由大會選舉無異議支持成為了總指揮官,雖然很捨不得離開心愛的維吉尼亞家園,華盛頓接受了指揮官職位,並宣稱"我不認為我能勝任這個指揮官的光榮職位,但我會以最大的誠意接受職位"。華盛頓並宣稱除了必要的開支外,不須付給他任何額外報酬。就這樣,華盛頓於7月3日在麻薩諸塞州的劍橋擔任了全殖民地軍隊的總指揮官。

華盛頓在1776年進攻波士頓,利用稍早在提康德羅加堡壘所奪取的火炮陣地,得以俯瞰整個波士頓港,最後將英軍逐出了波士頓。英軍指揮官威廉·何奧下令英軍撤回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華盛頓接著率領軍隊前往紐約市,預期英軍將發動攻勢。擁有壓倒性軍力的英軍於8月展開了攻勢,而華盛頓所率領的撤退行動卻相當笨拙,幾乎全軍覆沒。他也在8月22日輸掉了長島戰役,不過得以撤退大多數的軍隊回到大陸。在接下來又輸掉了幾次戰役,使得軍隊倉卒混亂的撤離了新澤西州,此時美國革命的未來岌岌可危。

在1776年12月25日的晚上,華盛頓傑出的指揮重整旗鼓。在這場特倫頓戰役中,他領導美軍跨越特拉華河,突襲黑森僱傭軍的兵營。並接著在1777年1月2日的晚上向查理斯·康沃利斯率領的英軍發動突襲,這次奇襲振奮了支持獨立的殖民地陣營的士氣。

在1777年夏天,英軍發動了三路並進的攻勢,一路由約翰·伯戈因率領從加拿大向南進攻,一路由威廉·何奧率領攻擊當時殖民地的首都費城。而華盛頓撤往南方,卻在9月11日的布蘭迪萬河戰役中遭受慘敗。為了擊退英軍而發動的日耳曼敦戰役則因為濃霧和軍隊的混亂而告失敗。華盛頓和他的軍隊只得撤回環境惡劣的佛吉谷艱難的渡過冬天。

在1777年至1778年的冬天,是大陸軍(和政治上的革命運動也是)戰況及士氣最惡劣的時刻,大陸軍遭受了極大的戰損和惡劣的生活環境。但華盛頓依然堅定著指揮軍隊,並持續向後方的殖民地大會要求更多補給,使大陸軍能克服寒冷的冬天,逐漸回復士氣。2月時一名曾服役於普魯士軍參謀部的軍官弗里德里希·馮·施托伊本前來佛吉谷,自願幫忙訓練華盛頓軍隊,以使他們能在戰場上能和英軍相較量。施托伊本在佛吉谷的訓練改進了戰術和作戰紀律,大幅增進了殖民地軍的戰力,成為了殖民地軍得以擺脫烏合之眾狀態的分水嶺。在佛吉谷的訓練告一段落時,華盛頓的軍隊已經煥然一新了。

華盛頓接著率領軍於1778年6月28日的蒙茅斯戰役(Battle of Monmouth)中攻擊從費城前往紐約的英軍,與英軍打成平手,但英軍分裂殖民地政府的企圖於是失敗了。由於這場戰役的勝利,加上一年前於薩拉托加戰役(Battle of Saratoga)中擊敗了伯戈因率領的入侵英軍,情勢逐漸好轉,英軍顯然無法攻克整個新國家,因此法國決定正式與美國結盟。

喬治·華盛頓 由約翰·庄柏所繪, 1780在1778年後英軍最後一次的試著分離殖民地,這次英軍集中於南方地區。華盛頓的軍隊並沒有直接攻擊他們,而是前往駐扎位於紐約的西點(West Point)軍事基地。在1779年華盛頓命令5分之1的大陸軍展開沙利文遠征,對那些與英軍結了盟且常攻擊美軍前線堡壘的易洛魁聯盟的6個部落的其中4個發動攻勢。並沒有戰斗發生,不過至少摧毀了40個易洛魁村莊,使這些印地安人被迫永遠離開美國,遷徙至加拿大。在1781年美軍以及法國陸軍和海軍一同包圍了康沃利斯在約克敦的軍隊,華盛頓迅速前往南方,於10月17日接掌指揮美軍和法軍,繼續圍城戰斗直到10月17日康沃利斯投降,10月19日,他接過了康沃利斯的投降寶劍。盡管英軍仍在紐約市和其他地點活動直到1783年,這場戰役成了獨立戰爭最後一場主要的戰斗。

接著在1783年,隨著巴黎條約(1783年)的簽署,英國承認了美國的獨立。華盛頓解散了他的軍隊,並在新澤西州的洛基山(Rocky Hill)向追隨了他多年的士兵們發表了精採的告別演說[3]。幾天後,英國人從紐約市撤退,華盛頓和殖民地政府重回城市,他於12月4日在紐約市發表了正式的告別演說。

應該指出的是,華盛頓的戰術毫無特殊之處,既無開創性、也對軍事歷史毫無影響,而且他常在許多次戰役中都犯下大錯。但他仍被捧為戰爭英雄,因為支持他的人們認為,由於他所主張的革命概念,美軍也在戰爭中存活並持續戰斗,使得美國得以維持獨立持續至今。華盛頓一直躲開與英軍直接的沖突,避免了美軍決定性的戰敗或投降。他相當了解美軍的弱點並且也限制了他們進行過於冒險的行動,並利用他勇敢的人格激勵軍隊,使他們能撐過漫長而艱難的戰爭。

華盛頓在戰爭中選擇了正確的戰略,如同古羅馬將軍費比烏斯·馬克西姆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戰略,持續的拖延敵人將能使英國人如同當年的漢尼拔一樣,"攻到了門外"但卻"不得其門而入"。很快英國人將會了解到繼續作戰只是浪費資源,他們只能追擊美軍進行混戰,卻無法徹底捕捉到美軍的主力。華盛頓了解到這場戰爭將會經由外交途徑取得勝利,而不是靠著士兵們。
在維吉尼亞家園:1783—1787

農夫華盛頓 華盛頓指導黑人農奴們進行收割,地點為弗農山莊園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向邦聯議會(Congress of the Confederation)辭去了他在軍隊里總司令的職務,邦聯議會稍後並在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的議院召開了會議。這對於新生國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過程,建立了由平民選出的官員—而不是由軍人來組織政府的先例,避免了軍國主義政權的出現。華盛頓堅信唯有人民擁有對國家的主權,沒有人可以在美國借著軍事力量、或只因為他出生貴族而奪取政權。

華盛頓接著返回弗農山的庄園,就在1783年聖誕節前夕那天的傍晚抵達家門。自從1775年因戰爭離開心愛的家園後,他都沒有機會返家過。在門口歡迎他的是他之前曾向其許諾過會在8年內返家的妻子,以及4個已經能夠走路的孫子女,全都在他離家的這段時間出生。戰爭也帶走了他所扶養的繼子約翰的性命,於1781年在約克鎮的一次行軍里發燒過世。

當華盛頓離開軍隊時,他在大陸軍團里的最終頭銜是"將軍和總司令"。

在1787年華盛頓主持了在費城舉行的制憲會議。他並沒有參與討論,但他的威望維持了會議的領導能力,並讓代表團能專注於討論上。在會議後他的威望使得包括維吉尼亞州議會在內的許多人相信這個會議的成果,而支持了美國憲法。

華盛頓的庄園廣達8000英畝(32平方公里),如同當時其他許多農場主一樣,盡管擁有大量土地,華盛頓手上的現金都不多,常常四處借貸。在後來他成為總統時,他甚至得借款$600元以搬家到紐約以接掌政務。
總統任期:1789—1797

開端
華盛頓在1789年經過選舉團投票無異議的(獲得了全部的選舉人票)當選總統,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無異議投票當選的總統(並在1792年再次達成)。第二名獲得了34票的約翰·亞當斯則當選副總統。第一屆美國代表會議(First United States Congress)投票將付給華盛頓$25,000的年薪—這在1789年是個很大的數目。華盛頓在當時大概是全美國最富有的人了,他在西部的土地有非常大的潛在價值—不過在那時都是空地一片。他婉拒了他的總統薪水,這也是他被視為古羅馬公民英雄辛辛納圖斯的形象的一部分—將承擔政務看作公民義務的市民。在總統就任的儀式中,華盛頓非常謹慎的確保儀式場面的規模和裝飾儉朴的符合共和國的標准,而不會超過當時歐洲各國的王室。

華盛頓的妻子瑪莎對他當選了總統相當失望,她只希望和華盛頓在弗農山維持平靜的生活。不過她還是承擔起了第一夫人的職責,開放客廳並負責安排每周和達官顯貴的晚宴,使晚宴能搭配的上總統的身分。
政策

喬治·華盛頓在華盛頓擔任總統的初期,他只個別的與他的顧問會面,而到了1791年,則開始定期的和全體內閣與會。每當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主張應該建立全國性的信用機構並構成金融力量強大的國家時,托馬斯·傑斐遜和詹姆士·麥迪遜總是反對他,而華盛頓必須時常調解兩方的意見。最後往往是漢密爾頓在爭論中獲勝,而且華盛頓指責當時由傑斐遜和麥迪遜所支持的名為民主—共和主義社會的團體的危險性時,漢密爾頓則被擁立為聯邦黨的領導人。

1791年,當國會通過增加蒸餾酒的貨物稅率時,引發了許多抗議行動。到了1794年,在華盛頓指示抗議者應該前往地方法院後,抗議活動卻激化為大規模的暴動。於是在8月7日華盛頓向賓夕法尼亞州、維吉尼亞州和其他州請求頒布民兵法以徵召民兵。在徵召民兵後,他便直接帶頭前往暴動地區,使得他成為唯一一個親自率領軍隊的美國總統。平亂中並沒有戰斗發生,但華盛頓堅強的表現直接展現了新政府的力量。這也是聯邦憲法頒布以來,聯邦政府首次動用軍隊以維持地方的秩序。

在美國自從革命戰爭以來通常稱為西北地界的地區,原本住在那裡的印地安人仍常與白人爆發沖突,在西北印地安人戰爭中,印地安人戰勝了白人,直到1794年的鹿寨戰役中被白人擊敗為止。

1793年,革命後的法國新政府派遣外交官埃德蒙·吉尼特(Edmond Genêt)至美國,吉尼特試著唆使美國輿論同情法國,以合力對抗大英帝國,法國政府更授權他向美國船隻頒布捕押特許證,允許船隻捕押與法國為敵的他國船隻。吉尼特的作為迫使華盛頓要求法國政府把他撤回。

1794年12月9日,在美國派出首席法官約翰·傑伊前往倫敦談判後,美英兩國簽定了以他為名的傑伊條約,條約里試圖劃清自從革命戰爭到美國獨立以來兩國間一直拖延的問題,好增進兩國間的關系。主張親法國派的傑斐遜等人極力批評條約,但華盛頓和漢密爾頓則表示支持,之後國會也通過了條約的簽定。條約規定英國必須撤離他們在五大湖的堡壘,這也對後來的1812年戰爭產生了影響。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利用他在聯邦政府內的任命權,任命許多他的好友擔任政府職位,因此由他領導的聯邦黨羽翼漸豐,稍後在1796年由聯邦黨推舉的約翰·亞當斯也當選了總統。華盛頓自身相當反對這種黨派政治,因此從不表態支持任何政黨。盡管華盛頓較偏向支持漢密爾頓而不是傑斐遜派的政策,但他從沒有這樣公開表態過。因此可以說華盛頓在當時是沒有黨派立場的。

盡管華盛頓相當不情願,他還是被推選為第二任總統。不過華盛頓堅持拒絕了擔任第三任總統,因此寫下美國總統決不超過兩屆任期的不成文慣例。這個慣例一直到1940年才被羅斯福所打破,但在羅斯福死後這個慣例正式的被寫進憲法第22號修正案裡面。

華盛頓在他的離職演說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富影響力的政治演說之一。在演說中他闡述了過份的黨派偏見可能對國家造成的不良影響,他呼籲人們拋棄黨派之爭,團結起來為增進公眾利益而努力。他並主張美國應該避免受到他國的干涉,因為美國應該只專注於美國人的利益。他建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保持友誼和貿易關系,並應該避免牽扯進歐洲的戰爭。他認為應該避免與某國家保持長期的同盟關系,並指出應該注意當時美法間的結盟。華盛頓的離職演說成為美國人對政治的准則,尤其對於之後的世代而言,每當發生關於美國的外交政策應該維持中立與否的爭論時,華盛頓的演說便成為主張維持中立者最有力的引言,一直到1949年美國開始與其他國家結盟為止。

在約翰·亞當斯的就職典禮上,據說華盛頓還和亞當斯耳語道:「現在我離職了,換你做總統了。讓我們等著瞧誰比較喜歡這工作吧!」。華盛頓並拒絕離開總統辦公室,直到副總統—托馬斯·傑斐遜也到達,豎立了只有正副總統都到齊時才能讓出總統職位的慣例。接著,華盛頓步出辦公室,回復平民的身分了。

去世後
華盛頓死後,他昔日的革命戰爭夥伴,國會議員哈利·李對他的稱贊相當著名:

他是一個公民,他是戰爭中的第一人,也是和平時代的第一人,也是他的同胞們心目中的第一人。

華盛頓為未來的美國樹立了許多的先例,他選擇和平的讓出總統職位給約翰·亞當斯,這個總統不超過2任的先例被看作是華盛頓對美國最重要的影響。

他也被許多人稱為美國的國父,並被視為美國的創立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也在全世界成為一個典型的仁慈建國者的形象。美國人談到他時總是稱他為美國的國父。他也在麥克·H·哈特(Michael H. Hart)所著的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中排名26名,並被多數學者們視為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總統。

盡管華盛頓去世時獲得了當時最高的軍階—三星的陸軍中將,隨著時光流逝,越來越多將軍(從格蘭特開始)獲得了和他一樣以及更高(四星以及五星)的位階,潘興甚至獲得了六星的特級上將軍銜(雖然他實際上從沒佩帶超過五星),這看起來就像華盛頓功績不如他們一般。直到1976年國會通過法案,追封華盛頓為特級上將(General of the Armies),超過以往和未來的所有將軍,並正式宣布這個位階是美國最高的了。

紀念
華盛頓的肖像被刻在25美分硬幣上
羅斯摩爾山山壁上的華盛頓肖像石雕
遊客在華盛頓的雕像前擺姿勢拍照留影,位置是曼哈頓下城,也是當初華盛頓首屆總統任期就職典禮的地方在今天,華盛頓的臉龐和肖像通常被作為美國的國際象徵標志之一,並也成為了旗幟和國璽的圖像。或許最普遍的就是1美元的鈔票和25美分硬幣上他的肖像了,在1美元鈔票上所用的華盛頓肖像是由吉伯特·斯圖爾特所畫的,這幅肖像同時也是早期美國藝術的重要作品。

華盛頓和西奧多·羅斯福、托馬斯·傑斐遜、亞伯拉罕·林肯等四位總統一起被卡爾文·柯立芝所選上,他們的臉龐被刻在拉什莫爾山的巨大石壁上,成為美國最知名的雕像群之一。

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則以華盛頓為名。華盛頓對於聯邦政府哥倫比亞特區的建立有極大關聯,也是他挑選了白宮的位置。因此後來建立了華盛頓紀念碑以紀念他,紀念碑也成了華盛頓特區最著名而顯目的地標之一。華盛頓也在遺囑中捐贈了一部分資金,以在當地建立一所大學,而這所大學後來便命名為喬治華盛頓大學也紀念他。

緊鄰太平洋的華盛頓州也成為美國唯一一個以總統為名的州。

美國海軍歷年來的軍艦也有三艘陸續以華盛頓為名。目前仍在服役的是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華盛頓號航空母艦。

連接新澤西州和紐約市的橋梁也被命名為喬治華盛頓橋。另外,一種棕櫚科屬的樹木學名也被取名為華盛頓葵。

⑤ 古代兩河流域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西北流向東南,注入波斯灣。它們所流經的地區叫做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代兩河的定期泛濫,給這一區域帶來了適宜農耕的肥沃泥土。這里有優越的自然環境,並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因此,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蘇美爾人就開始在這里定居繁衍,並逐步開創了兩河流域文化的先河。此後,這里成為民族融合。商業貿易和文化碰撞的熱點地區。來自不同區域的不同民族,交替統治這一地區,他們互相借鑒、融合,共同創造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自然科學與藝術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是自然科學發展的主要原因。古代兩河流域農耕文明的發展,需要比較准確的歷法。人們通過對月亮盈虧規律的長期觀察和研究,制定了太陰歷。即把兩次新月出現的間隔期作為一個月,一個月29天或30天,一年分12個月,全年共354天。這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差六天多,於是,他們又設置閏月來解決。即有些年份為13個月。太陰歷的制定和實施,進一步促進了兩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發展。

古巴比倫時期,人們不僅能將恆星和五大行星區別開,還繪制了星象圖,把天上的星體按方位劃分星座,共12站,每站30度。現在我們說的黃道帶,就是由此產生的。這些星座的名稱如天蠍座、獅子座、巨蟹座、雙子座、天秤座等一直沿用至今。

新巴比倫時期,兩河流域的人們確立了星期的概念。他們把一個月分成四周,每周七天,每天由一個星神主管,即日、月。火、水、木、金、土。這種計日的方法,廣為流傳,沿用至今。

由於地處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兩河流域的人們很善於經商。商業貿易要求精確的計算,河流泛濫需要每年丈量土地,這些都離不開數學,數學也因此發展起來。

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運用10進位法,同時兼用60進位法。10進位法為圓和時間的計算提供了便利。當時,人們把圓分為360」肥一天分為12時,每時30烏斯,一天共360烏斯。他們不僅掌握了四則運算、分數、三元方程,還能測算不規則多邊形面積和梯形面積,並求出圓周率為3。

當時,王室還規定並公布了長度、重量和容量的標准。

古代兩河流域的雕刻藝術成就非凡,其中,圓柱印章是他們的傑出成就之一。

所謂圓柱印章,是在名貴的圓柱形小石材的表面刻上陰文,在膠泥上滾轉以留下印記的一種印章。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圓柱印章,刻於公元前3400—前2900年。印章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幾何圖形、符咒圖案、神話故事等。印章的用途,由驅凶避邪,逐步發展為私有財產的標記。

體現古代兩河流域石雕藝術成就的,還有《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和著名的獵獅浮雕。

文字與文學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兩河流域多元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在石頭上刻下了圖形文字,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們創造性地用聲桿或棒把簡化了的圖形文字壓刻在半乾的泥板上,或曬干或燒干,其筆劃由粗到細,很像木楔,所以,我們稱其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發明後,在兩河流域不同時期的不同民族中得到承襲和改造,在西亞地區廣泛流行,形成了以蘇美爾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不僅如此,它還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古代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為腓尼基文字過渡為世界通用的字母文字,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歷經3000多年的風風雨雨,楔形文字被兩河的泥沙覆蓋,公元前後,更先進的字母文字取代了楔形文字。1835年,英國學者羅林生在伊朗發現《貝希斯敦銘文》,並於1857年釋讀成功,楔形文字的神秘面紗才被揭開,從而誕生了亞述學。

1621年,義大利商人瓦拉在伊朗高原古波斯帝國柏塞波里斯王宮的遺址中,發現了楔形文字並把它拓了下來帶回歐洲,但這並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764年,丹麥人尼布爾出版楔形文字的拓片,並作了釋讀,從此,學術界的研究和破譯工作開展起來。19世紀初,德國學者格羅特芬釋讀取得重大突破,確認了波斯楔形字的9個字母。1835年,英國駐波斯外交官、著名東方學者羅林生,在伊朗西部的懸崖上發現了《貝希斯敦銘文》,並冒著生命危險把它製成拓片。經過長期艱苦的研究,1857年,羅林生在格羅特芬研究的基礎上,首先釋讀了古波斯文,繼而與巴比倫文相對照,最後釋讀了西亞和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同時,英國的塔爾波特,法國的奧波特、愛爾蘭的辛克斯也分別破譯了楔形字,從此,楔形文字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了。

復雜的地理環境、民族構成和經濟樣式,頻繁的民族沖突和多變的政治格局,使兩河流域積淀了豐富的文學素材,智慧的兩河流域的人們利用成熟的文字,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寓言、神話、詩歌和箴言。著名的如《埃努瑪·埃立什》、《洪水的故事》等,文學成就最高是的《吉爾伽美什》。

史詩《埃努瑪·埃立什》是一部關於世界起源的神話故事。它敘述了馬爾都克與女妖決戰後,創造了日、月、星座以及江河湖海和萬物,又創造了為神服務的人。《舊約》中創世紀說,基本上源於這個神話故事。《洪水的故事》就是《聖經》中「洪水滅世」和「諾亞方舟」的故事藍本。《吉爾伽美什》起源於蘇美爾時代,經過歷代傳誦,成書於約公元前2000多年。該史詩共3000餘行,用楔形文字分別記述在12塊泥板上。該史詩文字泥板,現今藏在英國大英博物館里。史詩描寫了英俊勇武的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為修築城牆和神廟而引起民怨,遭天神使者思啟都暴力干涉。交戰中,二人不僅結成生死之交,而且在除暴安良時,救女神伊什塔爾於困厄中。之後,吉爾伽美什拒絕了女神的愛情,遭因愛成恨的女神的報復。英雄殺死女神的使者後,眾神為懲罰他,使恩啟都染病身亡。為救朋友,他歷盡艱辛求得復生仙革,卻不慎被蛇吞食。史詩故事曲折動人,它既反映了兩河流域的多神觀和神的擬人化,也反映了人類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宗教與法律由於地域環境、民族構成的復雜和政治格局的多變,兩河流域及周圍地區的宗教信仰呈現出地方性、狹隘性和時代性的多樣性特徵。這一特徵,決定了這一地區的宗教不可能發展為世界性的大宗教,但這並沒有妨礙它為世界性大宗教的形成提供豐富的養料。

兩河流域的人們關於世界起源、上帝造人、洪水滅世、諾亞方舟等傳說,成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經典《聖經》的來源,也為伊斯蘭教的創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兩河流域的宗教特點,還使這一地區形成了完備的占卜體系,西方的很多佔星術源於兩河流域。

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構成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決定了這一地區的統治者為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而注重立法的習慣,這也是兩河流域的人們為人類文化事業作出的一項特別重要的貢獻。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蘇美爾人首先跳出習慣法的圈子,制定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法典,可惜的是,這部法典只有片斷流傳至今。此後的歷史歲月中,兩河流域的人們制定了《烏爾納姆法典》、《蘇美爾法典》、《俾拉拉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亞述法典》等等。其中,影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漢漠拉比法典》。

1901年,J·摩爾根指導的法國考古隊在伊朗埃蘭古都蘇薩遺址發掘時,發現了刻在石碑上的《漢謨拉比法典》。據考證,埃蘭人入侵巴比倫時,將石碑作為戰利品運回了蘇薩,並磨颳了其中部分碑文,日後史學家根據其他泥板文字上的法典抄本片斷,大體補上了磨損的部分。現在,該石碑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漢漠拉比法典》由三塊黑色的玄武岩合成,高2.25米,頂部周長1.65的米,底部周長1.90米。法典是由楔形文字書刻,共3500行,282條,由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組成,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意志。《漢謨拉比法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是兩河流域文明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它不僅對以後兩河流域乃至古代希臘、羅馬法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還成為研究兩河流域和西亞社會狀況十分珍貴的資料。

城市與建築古代兩河流域是西亞商路的必經之地,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發達的社會經濟,使這一地區率先由城邦進化為城市。但由於戰亂頻繁,城市一再被毀。兩河流域最著名的城市代表,是新巴比倫王國(前626—538年)第二位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投人巨大力量重建的千年古城巴比倫城。城市規模宏大,設施齊全,宮殿、廟宇無數,最著名的就是「空中花園」。

巴比倫城建有3道城牆,城牆分別厚為7米、7.8米、3.2米,城牆上能四匹馬並行。主城牆長達74公里,內側兩道磚砌城牆略呈方形,方圓16公里,共有3000多座塔樓。城外挖有深溝,還有一套復雜的水利建築工程,平時作灌溉交通用,戰時可淹沒城周圍地區。

所謂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實際上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取悅他的米底寵妃而在土台上建造的假山花園。假山每邊長120米,高25米,用石柱和石板一層層向上堆砌,直達高空。遠遠望去,像是空中花園,故名。假山共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都用大石柱支撐,層層蓋有官室。為防止滲水,每層鋪上浸透柏油的柳條墊,上面再鋪兩層石磚,還澆鑄一層鉛,然後在上面培上肥沃的土壤,種植奇花異草,並設有灌溉的水源和水管。

文化影響兩河流域多變的政治格局、復雜的民族關系和地處西亞商路要沖的地理位置,不僅使這一地區成為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而且還使這一地區成為周邊地區文化的集匯地和中轉站。

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的建築藝術,明顯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古代埃及的早期建築幾乎全用石料,後期出現了磚,而磚的大小和形制與兩河流域幾乎完全一樣,有些建築的扶壁也像蘇美爾的樣式。晚於兩河流域的古代印度城市文化,在很多方面與兩河流域相似。

處於兩河流域邊緣的波斯(今伊朗),無論是城市建築、政治機構,還是宗教、文字、教育制度等,都深深地受到兩河流域文化的影響。

兩河流域的宗教信仰,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影響尤其巨大,《聖經》中的很多故事、神話傳說和教義,大多源自於兩河流域。

兩河流域的文學、天文學、法律、數學以及商品觀念等,對西方世界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里應當指出的是,兩河流域的文化在形成、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一方面基於自身文化的特點,也吸收和借鑒了一些外來文化,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方面商人的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早期的商人在商業活動中,客觀上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⑥ 中國閉關鎖國的時間

率先閉關鎖國實行海禁的是元朝

一、元朝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奴隸社會

元朝不是封建社會,而是更接近奴隸社會。元朝所處的歷史階段撐死了算半封建半奴隸社會比起幾百年前的唐朝的封建文明階段來說都是大大的落後。和宋朝人民自由的經濟商業社會更是大大的落後,至少落後幾百年的文明進程。

元朝統治實行領主分封制、工奴制這些都是典型的奴隸社會特徵。元朝大量「驅口」(奴隸)極其普遍的存在,證明元朝是奴隸社會。在開設的「人市」可以任意買賣驅口。在元朝一個中等官員就可能有人上百個驅口,一個大使長(奴隸主)的驅口往往成千上萬,忽必烈寵臣阿合馬就有七千多個驅口。

驅口就是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是主人的私有財產。驅口既要向使長繳租,也要向政府納賦。元朝法律規定「驅口與錢物同」。主人可以隨意買賣或饋贈。主人殺死無罪驅口杖八十七,良人打殺他人驅口杖一百七。殺一個「驅口」與私宰牛馬的刑罰幾乎相等。元朝佃戶地位也極其低下,元朝法律規定:主人打死佃戶只杖一百七。在元朝曾是自由之身的農民再度淪於農奴的命運。

元朝不止用法律的形式赤裸裸的宣布各族人的不平等,也赤裸裸的宣布同種人的極度不平等。元朝這個由低級原始民族游牧部落建立的朝代使中國又回到了奴隸社會。

二、元朝不是中國歷史上武功最強的朝代

目前許多中國人認為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武功最強的朝代,這是一種誤解。大大的認識錯誤。元朝滅了南宋後迅速腐化墮落。其腐化墮落的程度與速度比滿清的八旗子弟有過之而無不及。忽必烈很窩囊,對日本、瓜哇的討伐皆力不從心,死時很窩火。忽必烈以後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現在吹噓蒙古的人只有吹噓鐵木真,而鐵木真死時根本就沒有統一中國,別說南宋就是金朝都沒完全攻佔。元朝對外戰績可謂其差無比。

元朝自統一中國後,其對外戰爭幾乎是次次失敗。眾所周知忽必烈於公元1274年(至元十一年)、公元1281(至元十八年)兩次發動對日本的遠征,皆以慘敗而告終。從此日本人開始從仰視中國到蔑視中國。公元1282(至元十九年)、公元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元朝軍隊兩次征伐安南(今越南北部)最後的結果還是都以慘敗告終。公元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元軍遠徵佔城(越南中南部),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遠征瓜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又是均以失敗告終。忽必烈抱著遺狠耿耿於懷而死,忽必烈之後元朝談不上對外有什麼戰績。歷史再次證明,擅長掠奪貧窮的流氓強盜,喜歡不勞而獲的原始游牧民族再搶到富貴的學者文明人的財富,享受到幸福後,它們往往表現得更貪生怕死。

元朝成立後對外戰績是其差無比的。元朝不僅根本沒有給中國增光,反而給中國丟盡了臉。

三、「倭寇之禍」是從元朝開始的

許多國人大概都以為「倭寇之禍」始於明朝,其實「倭寇之禍」是從元朝開始的。公元1308年(元武宗至大元年)倭寇在慶元「城郭,抄略居民」。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倭寇欺負中國的記載。元政府對倭寇入侵表現得無能為力。公元1309年(元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樞密院臣言:「去年日本商船焚掠慶元,官軍不能敵。」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月,以江浙省嘗言:「兩浙沿海瀕江隘口,地接諸蕃,海寇出沒。」樞密院官議:「慶元與日本相接,且為倭商焚毀。」元朝統一中國後不到三十年已經被日本人欺負了。

元朝末年倭寇更是日益猖獗,紅巾軍起義時佔領遼東的金、夏二州後,「倭人攻金夏州,殺紅軍據其州者,即奏遣人往賞賚而撫安之。」此時元政府竟然無恥到派人加賞倭寇。

四、元朝用法律形式規定婦女不許改嫁

公元1311年(元朝武宗至大四年)元政府頒布的法律明令規定「命婦夫死不許改嫁。」這是中國歷史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明確限制婦女改嫁鼓勵婦女守節。在《元典章》記載著「不改嫁誓狀」、「失節不封贈」、「奩田需聽夫家為主」等等壓迫婦女權益的法律。

宋朝婦女改嫁比比皆是,宋朝在法律上從未限制婦女改嫁,在關於婦女改嫁的法律上比唐朝還要寬泛、自由。可是中國有些竟認為宋朝不許婦女改嫁。很奇怪怎麼能把元朝的行為怪在宋朝身上呢?

五、率先閉關鎖國實行海禁的是元朝

率先閉關鎖國實行海禁的不是明朝而是元朝。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施行海禁的政府,元朝前後一共搞了四次海禁,四次關閉市舶司,禁止平民出海貿易。

第一次海禁從公元1292年(世宗至元二十九年)到公元1294年(世宗至元三十一年)止。第二次海禁公元1303年(成宗大德七年)到公元1308年(武宗至大元年)止。第三次海禁從公元1311年(武宗至大四年)到公元1314年(仁宗延枯元年)止。第四次海禁從公元1320年(仁宗延佑七年)到公元1322年(英宗至治二年)結束。後來由於南宋地區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實際元朝已經失去對沿海的控制能力,所以以後再無力實行海禁。

元朝禁止出口的貨物比宋朝多,不僅包括銅錢、金銀鐵、糧食、弓箭、馬匹、兵器連中國傳統的重要出口手工業品絲綿、緞匹、銷金綾羅等也被列為禁止出境貨物。元朝出海的限制、要求遠比宋朝嚴苛,出海憑證也遠比宋朝繁瑣復雜。元朝實行的種種嚴苛措施使中國海外貿易日益萎靡衰落。

六、元朝使中國農業受到嚴重破壞

元朝還沒完全統一中國之前,蒙古貴族寵臣別迭竟然進言:「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
如果實行的話,中原將變成草原。中國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具有上千年的文明開墾的中國的中心地區,將毀於一旦。多虧契丹人耶律楚材堅決反對,才保護了千年的文明成果,中國人應該記住這個漢化程度極高的契丹貴族的後裔,保護中國文明的人。但中原的大片地區也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毀壞。

元朝統一中國之後,蒙古人開始把良田變成牧區,弄得中國境內到處都是養馬場,山東沿海登、萊一帶,都成了「廣袤千里」的牧場。甚至兩淮都有養馬場。「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宋朝經過上百年興建的水利良田變成草場,致使中國農業大倒退。

七、元朝的使中國經濟社會僵化衰退

元朝不僅禁海還禁夜市,禁止夜間點燈,禁止結社集會,禁止民間練習武藝、打獵等等。元政府還關閉南宋貿易場,致使「舟車停留,道路蕭條」,每年「越境私販作罪者動以千人。」這說明宋以前的商業貿易是多麼的繁榮,也說明生活在開放環境下的宋人不適應元朝落後的管理統治,雖然元朝法律嚴苛但依然有大量的宋人冒險犯法。

元朝政府的專制落後的統治致使人民民生失去活力,中國商業發生大倒退。游牧民族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完全不懂經濟規律,一點不顧民生實行的種種倒退落後的政策、措施,徹底阻礙了中國工商業文明因素的成長及原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

宋朝先進的民主氛圍、快樂的民生、繁榮的商業氛圍在元朝種種倒行逆施的政策統治下,逐漸變得僵化失去活力。那些宣揚游牧民族輸血有利於中原王朝恢復活力的言論,完全是不顧歷史事實的顛倒黑白的胡說八道!!!

八、元朝的稅收遠比南宋繁重

中國目前有些人用元朝政府攻佔南宋後實行減免稅暫時收買人心時的稅收對比南宋政府末年在強敵壓迫數十年時的稅收,說明南宋剝削繁重而元朝的剝削輕。

元朝人評價元朝的稅收時說:「割剝民飢,未見如此之甚!」,元朝後期「酒課,鹽課,稅課,比之國初,增至十倍。征需之際,民間破家盪產,不安其生。」
宋元之際的詩人汪元量《利州》:「雲棧遙遙馬不前,風吹紅樹帶青煙。城因兵破慳歌舞,民為官差失井田。岩谷搜羅追獵戶,江湖刻剝及漁船。酒邊父老猶能說,五十年前好四川。」五十年前好四川。五十年前是宋朝的好時光。這是宋朝遺民懷念宋朝美好的時光,元政府、南宋政府誰的稅收重一目瞭然。

南宋政府後期稅收相比宋朝以前是有所加重,那是因為國家面對強敵,被迫而為。元政府攻打宋朝前的疆域包括金國、西夏、西藏、雲南等大片疆域,南宋被完全包圍。此時元政府用一半以上的稅收做軍費攻打南宋。抗日戰爭時期不到八年,中國已經減感不支。而南宋政府苦苦支撐四十多年,此時稅收必然比常時繁重。唐朝安史之亂之後被圍困還吃人呢。這時南宋大部分百姓都是自願,而南宋反而末並未出現大規模的造反現象。說明南宋很得人心,現在有人竟用南宋政府在戰時的稅收來證明南宋政府的「黑暗」統治。更有甚者用此時的稅收代替整個宋朝的稅收,真是無恥之極!!!

九、元朝比南宋貧窮

元朝雖大,卻沒有南宋富裕。據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統計,中國南方為1184萬戶,北方為135萬余戶,南北比例為九比一。這南方就是南宋曾統治區域。公元1283年(至元十九年),北方居民大量南流15萬戶,相當於北方總數的十分之一以上。元政府屢次下令禁止,並在黃河、江淮諸津渡設立了緝查南移流民機構,勒令已到南方的流民北返。但即使這樣「民望南而流如水之欲東」,直到元朝滅亡也未解決嚴重北方人民大量遷移到南方的社會問題。這是貧民地區往富裕之地的移民。相當於今天的墨西哥、古巴往美國偷渡移民。這反映了當時的南北經濟差距,也反映了宋朝統治地區的富裕。元朝中葉文宗天歷年間,全國商稅九十萬錠,曾是南宋的江浙行省一地就達26萬錠,而當時全國中心元大都只有10萬錠。

元朝的經濟大部分依賴南方,就是依賴南宋統治地區。元朝的所謂經濟成就只是南宋的有幸遺留,這還不包括元朝不開明經濟政策造成的惡劣影響。這還不是南宋未遭到嚴重毀壞前的文明奇跡。元朝各方面都嚴重落後於南宋。是中國文明的衰退時期。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導言中說:「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對於偉大的中華帝國的沉重打擊,這個帝國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進的國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華文明在許多方面都處於它的輝煌頂峰,而由於此次入侵,它卻在其歷史中經受著徹底的破壞。


十、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爆發農民起義最頻繁、規模最大的朝代

《中國史稿》:「在號稱全盛的忽必烈統治時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就沒有停息過,在元朝統一全國後僅七十年,就爆發了席捲全國的大起義。」
「忽必烈統治時期,南方人民的反抗斗爭風起雲涌。根據元政府統計,至元二十年,大小起義二百餘處,至元二十六年就增加到四百多處。幾乎南方各地都有起義發生,尤以浙、閩、廣、交界地區最為激烈。」這說明在南宋曾統治地區人民反抗元政府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這個起義頻率規模還沒有哪個朝代能超過元朝。

元朝在南方的統治極不穩定,「荊湖閩廣之間,兵興無寧歲」。反元的武裝起義更是前仆後繼。從1280年(至元十七年)到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之間,漳州陳吊眼、許夫人,福州林天成、南康杜可用、廉州霍公明、鄭仲龍以及福建的黃華,四川的趙和尚都先後起兵。起義的首領大都是南宋抗戰將領張世傑的舊部,多以恢復南宋為號召。

公元1351年(至正十一年)由韓山童、劉福通發動紅巾軍起義更是波瀾壯闊,更是建立「大宋」政權,一度攻佔杭州、汴梁、上都等重要城市。並在上都開平燒毀了「富誇塞北」的蒙古宮闕。朱元璋的隊伍也是歸「大宋」政權統轄的,最後朱元璋徹底把蒙古人趕出中國,建立「明朝」。

元朝從建立的那天起,直到滅亡。農民起義就沒有停止過,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爆發農民起義規模最大、最頻繁的朝代。

未經允許,不準轉載,違者必究!http://longyd.blog.hexun.com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直系祖先多本-磨根(Dobun Mergen)曾在森林裡要了別人一塊肉,回家途中,見到一個另外部落的人快要餓死,提出把他的親生兒子賣給多本-磨根,來換這塊肉。多本-磨根於是給了他肉,把少年領回家做奴隸。可見當時游牧民族常常飢寒交迫,為了一口飯把兒子賣掉。(多本-磨根死後,此奴隸和他的妻子有生了三個孩子,其中之一就是鐵木真直系祖先)。

這是不是偶然現象?那接著我們看看,多本-磨根的妻子共有五個孩子。她們媽媽死時,最小的孩子伯東查(Bodoncha,是成吉思汗的直系祖先)年幼,其它四個哥哥立刻分了她媽媽的牲畜和食物。不留給年幼的伯東查任何東西。柏東查飢寒交迫,被一群善良的牧民救起,給他食物,過幾年後,伯東查遇見了他的哥哥,教唆他們把這群牧民抓過來作為奴隸,從此生活狀況好轉。草原也許不乏善良的牧民,但是那些奴隸主都是些沒有道德約束、無惡不做的強盜。蒙古貴族後代非常欣賞這些恩將仇報的行為。這些「光榮」事跡是用來給蒙古貴族作教材,教他們後代如何反客為主用,才傳頌給後代的。

據元史-本紀一,成吉思汗直系遠祖母莫拿倫有七個兒子,有一天,有一群小孩在她的領地上挖草根充飢。莫拿倫害怕自己的草場被破壞,就命令用車撞死撞傷這些小孩,結果與小孩所屬部落發生戰斗,寡不敵眾,莫拿倫和在家的六個兒子以及部落幾乎全部被殺。只有一些殘弱婦女和小嬰兒海都倖存。(海都後來成為蒙古部落第一個汗。)。人類都有癮側之心,如果游牧民族不是生存艱難,是無論如何不會歐打用草根充飢的小孩,也不會為此大規模殺人。

游牧民族這種為爭奪食物斗爭的行為代代相傳,到了成吉思汗這代也不例外。成吉思汗三世祖先拿不勒已經是汗了。地位非常高。部眾很多,可親屬照樣食物不充足。成吉思汗父親死後,他們部落因此不再給她媽媽肉吃,她媽媽為此和俺巴孩的兩個老婆吵架,結果他們權力部落拋棄成吉思汗的媽媽和她6個年幼的孩子,有一個老人勸說他們不要這樣,因此被人用長矛戳死。可見野蠻殘忍的風俗。

成吉思汗一家老弱被拋棄後,更是飢寒交迫。他自己為了搶一條魚,把自己的親兄弟殺死。成吉思汗一家是草原上的貴族,地位非常高,貴族都是如此,更何況普通百姓。因此說游牧民族「常常沒有溫飽,經常發生為了爭奪食物,父子、兄弟自相殘殺。老老幼病殘遭到遺棄」並不為過。

說起野蠻殘忍,例子更是舉不勝舉。成吉思汗的母親和一個部落男子成親,路過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的地方,也速該見他母親長得漂亮,立刻找他的兩個兄弟去殺那個男子。男子見勢不妙,丟下他媽媽乘馬逃去,也速該三兄弟追了7坐山崗,追不上才罷休,回來把哭哭啼啼的婦女抓到帳篷里強奸。後來生了成吉思汗。這種行為,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殺人強奸的罪犯,被社會主流鄙視。但在游牧民族社會,非常普遍,還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搶婚。後來成吉思汗自己的老婆也被搶婚。成吉思汗找扎不合幫助把她老婆搶了回來。相互兇殺不止,活象一個犯罪團伙。

~~~~~~~~~~~~~~~~~
俺名之為草原游牧生活環境下人性的異化

號稱有血性的狼蒙古人建立的「強大」元朝只有80多年,而被抨擊「積弱」的宋朝卻有300多年。這就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聯合國大會剛剛通過不投票的決議,要在2006年紀念成吉思汗創立蒙古帝國800周年。

西方使者描繪蒙古人
上面已經談了韃靼人的好的方面,現在該談談他們的若干壞的品行。他們對其他民族最為傲慢,蔑視所有人類。的確,無論其他民族的貴族還平民,他們都視同無物。在可汗的宮帳里,我們看到雅羅思拉夫(Jelozlauv)(俄羅斯的一個王公貴族),看到喬治亞國王和女王的兒子,還看到許多地位顯赫的蘇丹們,及高麗的王公,但這些貴賓賓得不到應有的尊敬。被派來照料他們的韃靼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都走在這些外賓前面,並且總是居高臨下地坐著。千真萬確,這些貴賓只能屈居下坐。

對於其他民族,他們動不動就暴跳如雷。他們也經常欺騙其他民族,實際上,他們從來不講真話。當然,他們開始的時候總是甜言蜜語的,但是到了最後,他們就會象只毒蠍子那樣發難。他們十分狡猾和欺詐,總是竭盡全力用欺騙來蒙蔽所有的人。他們行事手段卑鄙得象他們的飲食一樣污穢。他們想算計別人時,能夠用驚人的手段隱蔽意圖。讓別人毫無防備。也無法來對付他們的詭計。

喝得大醉被他們認為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即使有人喝酒太多嘔吐生病,也不停止喝酒。他們非常貪婪吝嗇。習慣於向別人要東西,自己卻一毛不拔。他們把屠殺其他民族不當作一回事。總之,要寫完他們所有的壞性格,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壞性格很多.寫不勝寫。

凡是能吃的東西他們都吃,他們吃狗、狼、狐狸和馬,而且,需要的時候,他們也吃人肉。例如,當他們攻打中國的一個城市(中國皇帝就駐扎在這里),他們圍城太久,把他們自己的糧食完全吃光了,一點吃的也沒有,他們就在每十個人中抽出一個人來當食物吃。他們吃母馬在生小馬時排泄出來的臟東西。不僅這樣,我甚至看見他們吃虱子。他們說:「這東西吃我兒子的肉,喝他的血,難道我就不能吃它了?」我還見過他們吃小老鼠。

他們不用桌布或餐巾。他們既沒有麵包,也沒有蔬菜水果等等,除了肉什麼也沒有。不過,他們吃肉也很少,其他民族簡直難以依靠它生存下去。
他們雙手沾滿了肉的有油膩。當他們吃東西時,他們就在裹腿或草之類的東西上擦擦手。按照他們的風俗,其中地位較高的人有小塊布片,吃完了就用它擦手。在吃肉時,他們當中的一個人把內切成小塊,另一個人用刀尖取肉,送給每一個人,有人給的多,有人給的少,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地位的貴賤。

他們從來不洗盤子,即使偶爾用肉湯來沖洗盤子,洗完後他們又把由湯和肉倒回鍋里去。壇壇罐罐、匙子之類的餐具,如果想洗干凈,也用同樣方法沖洗。他們認為,不管用什麼方式浪費任何食物或飲料,都是極大的犯罪;因此,在骨髓被完全吸盡以前,他們不允許把骨頭丟給狗吃。他們自己從不洗衣服,也不許別人洗衣服,特別是在打雷變天的時候更不允許。

只要他們有馬奶,就喝得很多。他們也喝山奶、牛奶、甚至駱駝奶。他們自己沒有葡萄酒、麥酒或蜂蜜酒,除非別的民族運給或贈給他們。還要,在冬季,一般不富有的人是喝不到馬奶的。他們把小米放在水裡煮,做得很稀,只能喝湯。他們每人在早晨喝一、二碗,白天他們就不再吃東西了。不過,在晚上,他們每人都吃一點肉,並喝點肉湯.但是,在夏天,因為他們有很多的馬奶,他們就很少吃肉,除非偶爾有人送給他們肉,或者他們在打獵時捕獲某些野獸或鳥。

蒙古人和世界瘟疫
表現黑死病的宗教畫
1345年,在黑海之濱富饒的克里米亞半島,有謠傳說,一股正在東方肆虐的瘟疫正在到處蔓延。但是,當時更讓人膽戰心驚的不是傳說中的瘟疫,而是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蒙古人已經打到歐洲邊緣。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卡法城就是義大利商人建立起來的設防城市,而蒙古人已經兵臨城下。

這場戰爭的起因不過是一群義大利商人與當地的穆斯林居民在街頭發生了爭執。這場小范圍的沖突驟然升級,穆斯林於是向揮戈西進的蒙古人尋求救兵。正欲征服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的蒙古王子,藉此機會毫不猶豫地發兵,將這群義大利商人和東羅馬帝國的守軍團團圍困在卡法城牆之內。

卡法堅固的城防和守軍的頑強抵抗,使馳騁縱橫的蒙古大軍也一時難以攻克,圍困整整持續了一年。這時傳說中的恐怖瘟疫開始在蒙古軍隊里爆發。士兵們紛紛倒下,蒙古軍陣營里再也聽不到那種剽悍狂野的喊殺聲。面對部下空前的疲軟狀態,蒙古王子被迫決定終止圍困。

卡法城的守軍並不知道蒙古軍營中發生了什麼,他們只是很奇怪,為什麼一向攻勢凌厲的蒙古人會忽然變得沉靜了,有好些天都不見進攻了呢?難道說蒙古人久攻不下已經放棄了?還是說他們在積蓄新的能量,准備發起更強勢的進攻?在紛紛的猜測中,已經筋疲力盡的卡法守軍度過了一段難得的平靜日子。

然而,就在幾天後的一個早晨,卡法守軍吃驚地發現,蒙古人又在城下擺開了攻城的陣勢。而且這一次,他們似乎改變了戰術,不再使用雲梯,也不再無謂地讓成千上萬的士兵蟻附城牆強攻,而是在城牆外架起了一排排三人多高的巨大的木質拋石機。他們要向城裡發射炮彈!卡法守軍戰戰兢兢地等待著,不知道即將降臨到頭頂的會是怎樣的命運。

隨著蒙古王子一聲令下,無數致命的新式投射彈向卡法城飛來。剎那間,卡法守軍一個個全都驚呆了。上帝啊,那些炮彈……全都是人!

卡法守軍一時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一具具被瘟疫感染、正在腐爛的士兵屍體就已被猛然拋入空中,飛進卡法城內。卡法城就這樣堆滿了死屍。

不久,這些對卡法守軍來說不知如何處理的腐屍就開始污染空氣,毒化水源。人們終於明白了蒙古軍的用意,因為卡法城裡也開始爆發那種令人恐怖的瘟疫——黑死病。患這種病的患者開始時出現寒戰、頭痛等症狀,繼而發熱、譫妄、昏迷,皮膚廣泛出血,身長惡瘡,呼吸衰竭;快則兩三天,多則四五天,就紛紛死亡,死後皮膚常呈黑紫色,這種可怕的疾病因而得名「黑死病」。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就是鼠疫,一種由鼠疫桿菌引起烈性傳染病。不到幾天,城牆內的卡法人便紛紛喪命,城裡街道邊上到處是身上長滿惡瘡、黑斑的死屍,卡法成了一座人間地獄,僥幸活下來的人一個個蒙著黑紗,惶惶然地逃向城外。

卡法城中的義大利商人就這樣踏上了逃亡之路。他們上了帆船,准備返回義大利老家。然而,這些人哪裡知道,與他們隨行的還有傳播黑死病的罪魁禍首——老鼠和跳蚤。被跳蚤傳染的老鼠爬上泊船纜繩,藏進貨艙,隨著帆船駛向地中海。

義大利商人的船隊還在海上的時候,卡法城被黑死病籠罩的消息已經傳遍四方,歐洲一下子變得人心惶惶。船隊長途跋涉回到義大利,但沒有人同意他們靠岸,因為船行駛在海面上的時候就已經有人感染了致命的病菌,水手們正紛紛死去。

1347年10月,這批商人最終抵達了西西里的墨西拿港。驚恐不安的港口負責人對船隻進行了隔離,可惜為時已晚。就在第一根泊船纜繩連接到岸上時,老鼠已經率先登陸,簡短的停靠已足以使黑死病登陸歐洲。

從卡法城裡逃出來的,當然不只義大利商人這一批船,他們停靠的港口也不止一個兩個。因此,逃亡者很快把黑死病帶到了整個歐洲,不僅歐洲大陸,連英倫三島和北非國家也都無一倖免。歐洲歷史上開始了最駭人聽聞的恐怖的災難。1348年的歐洲人口過剩,災難不斷。戰爭、農業歉收、飢荒和其他流行病的爆發已使孱弱的歐洲舉步維艱,新的瘟疫恰逢此時登門造訪。在短短的兩年內,黑死病就把歐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送入地獄,2000多萬人消失。

眾所周知,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是與教會的統治聯系在一起的,而黑死病帶來的大毀滅成了歷史的轉折點。這次大毀滅使歐洲人口驟降,變得滿目瘡痍、面目全非。許多倖存下來的人因此對舊制度質疑,對傳統的價值觀產生動搖。因此有人說,正是黑死病的流行,客觀上摧毀了舊有社會體系,使歐洲迎來了文藝復興的黎明。也許這是事實,不過,即便這場恐怖災難過了一百多年之後,劫後餘生者背負著深重的苦難,還仍然難以走出災難的陰霾,其代價之慘痛令人不勝唏噓。甚至即使在今天,你依然能從幼兒園孩子們所唱的歌謠中感受到那股迷漫的恐怖氣息:「一圈圈玫瑰花開,花束裝滿口袋。阿嚏,阿嚏,我們全都死去……」

⑦ 清太祖是誰

清太祖努爾哈赤簡歷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滿族,出生在明朝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的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滿族是女真族的後裔,明初,女真族分為建州、海西和東海三大部。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任建州左衛都指揮,父親塔克世為建州左衛指揮。努爾哈赤十歲喪母,受繼母虐待,十九歲時就從父親那裡分得少量家產自立。為了生活,他登高山,攀險谷,去深山老林采松子、挖人參,到撫順等地的馬市出售。他勤奮好學,喜讀《三國演義》、《水滸》等書籍,結交漢族知識分子,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有比較豐富的歷史知識。後來他投到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每次打仗總是奮勇沖殺,屢立戰功,因而得到李成梁的賞識和器重。艱苦的生活,廣泛的社會閱歷和緊張的戎馬生涯,使努爾哈赤成為女真族中的一個意志堅強,足智多謀,武藝超群的出類拔萃人物。 明代女真族社會處於混亂動盪中,各部蜂起,稱王稱長,互相殘殺。為此,統一女真族,結束各部割據成為女真族的迫切要求和振興民族的歷史趨勢,努爾哈赤正是順應這樣的歷史潮流登上了歷史舞台。 努爾哈赤的統一事業,首先從統一建州本部開始。明萬曆十一年,建州右衛古捋城主阿台騷擾遼東,舉兵反明。明朝駐遼將軍李成梁派兵鎮壓阿台部,任用覺昌安和塔克世為向導。明軍在攻打阿台的過程中聽信了一個叫尼堪外蘭的女真小頭目挑撥,誤殺了覺昌安和塔克世。努爾哈赤滿懷憤恨返回故里,明朝賜給他攻打阿台時的十三副鎧甲,並允許他承襲建州左衛指揮使的職銜。這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是一個二十五歲的青年了,他不以承襲祖職為滿足,決心報父、祖被殺之仇,以十三副鎧甲起兵,邁出了創立偉大事業的第一步。 到了萬曆十六年,建州女真各部基本上已經統一在努爾哈赤的旗幟下。統一戰爭的節節勝利,在女真族內部引起了強烈的震盪,特別引起力量正在增長著的海西女真的注意。明朝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利用海西女真的力量來抵制建州女真的發展,經常挑起民族殘殺。萬曆二十一年,海西女真的葉赫部首領納林布祿糾集了哈達、烏拉等九部三萬之眾的聯軍,分三路向努爾哈赤所在地發起進攻。努爾哈赤面臨這場嚴峻的考驗,積極策劃,沉著應戰。他向部眾指出:「來敵部落很多,部長自以為首,其心不一,不過是烏合之眾;而我兵雖少,可都是精兵勇將,奮力一戰,傷其頭目,敵兵將不擊自潰。」即派兵星夜兼程,搶占古勒山要地,「立險要之處,誘彼來戰」,葉赫部被誘陷入埋伏圈,頭目布齋中箭而亡,各部敵兵頓時一片混亂。努爾哈赤縱兵追擊,萬弩齊發,矢如暴雨,殺得敵人屍橫遍地,傷亡無算,烏拉部首領滿泰的弟弟布占泰被生擒。古勒大捷粉碎了以葉赫部為首的九部三萬之眾的進攻,完成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大業,努爾哈赤因而聲威大震。此後,努爾哈赤乘勝進擊,採取了分化和逐個蠶食的策略,吧統一戰爭的兵鋒直指海西女真。在此後二十年的時間里,海西女真族除了葉赫部由於明朝的支持和保護未被征服以外,其餘各部都被努爾哈赤所統一。分居在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西岸的東海女真族於萬曆四十四年也被招來歸附,至此,努爾哈赤終於完成了統一女真族的歷史使命。 至此,努爾哈赤已經擁有精兵六、七萬,「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鴨綠江,諸部始合為一」,以建州女真為主體的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開始形成。 在統一女真族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女真族的貴族政權。 原來女真人各部落按照自然村居住,多則二三十戶,少則幾戶,滿語叫「嘎山」。村民生產、行軍、狩獵時每一成員手持弓箭,以族寨結合,十人為一「牛錄」,立一人為首領,稱「牛錄額真」(牛錄是箭的意思,額真是主的意思)。但是這種牛錄組織是不穩定的,出行則合,歸寨則散。由於軍事行動的需要,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三年在原牛錄組織的基礎傷創建了八旗制度(初創為四旗,後擴大為八旗),分黃、紅、藍、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八旗,每旗設固山額真(旗主)一人,副職梅勒額真二人,管轄五甲喇;每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管轄五牛錄;每牛錄三百人,設牛錄額真一人,下設代子二人為副手,置四章京。這樣,每旗為七千五百人,八旗共六萬人。由三百人組成的牛錄,分別於四個嘎山居住,由牛錄章京管理嘎山的各種事務。八旗制度「以旗統人」,「出則備戰,入則務農」,是兵民一體的社會組織,具有管理行政、軍事、生產三方面的職能,與清朝的軍事制度有淵源關系。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族的過程中,日漸形成了以固山額真為核心的政治中心。萬曆十五年在呼蘭哈達山南岡的二道河子,建築了費阿拉城(稱舊老城),這里地勢險要,群山環抱,三面為斷崖絕壁,只有北面平坦,易守難攻。就在這個簡陋的城堡里,努爾哈赤定國政、布教令、立法制,為建立政權做准備。以後隨著形勢日益發展,又於萬曆三十一年在蘇子河與嘉哈河的交匯處東岸赫圖阿拉築起一座新城,俗稱老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政治、法制、兵制已經出具格局的基礎上,認為「帝業已成」,便稱汗登位,建立了「大金」政權(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建都赫圖阿拉城。 後金政權建立後,努爾哈赤把用兵的重點從統一女真族各部逐漸轉到反抗明朝的民族壓迫方面。萬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舉行祭堂子儀式,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七大恨為:(1 )明朝無故殺害努爾哈赤父、祖;(2 )明朝偏袒葉赫、哈達,欺壓建州;(3 )明朝違反雙方劃定的范圍,強令努爾哈赤抵償所殺越境人命;(4 )明朝派兵保衛葉赫,抗拒建州;(5 )葉赫由於得明朝的支持,背棄盟誓,將其「老女」轉嫁蒙古;(6 )明當局逼迫努爾哈赤退出已墾種之柴河、三岔、撫安之地,不許收獲莊稼;(7 )明朝遼東當局派遣守備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七大恨」反映了女真族對明朝統治者在遼東地區推行民族壓迫政策的強烈憤恨,為討明檄文。 當日,努爾哈赤率二萬旗兵分兩路向明邊進軍。一路攻打撫順城為八旗兵的首戰目標;另一路是攻打東州和馬根單等地。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率領五千輕騎星夜馳騁,與十四日晚到達撫順城外。午夜八旗兵吹響螺角,乘雲梯、人梯逾城而入。事先打扮馬商入城的八旗兵迅速接應,全城頓時炮火燭天,殺聲四起。明朝守將李永芳措手不及,稍作抵抗後便舉城投降。另一支八旗兵也攻下了東州和馬根單等地。明朝遼東巡撫李維翰急派總兵張承蔭率一萬兵馬前去鎮壓,途中遭八旗兵伏擊,全軍覆滅。努爾哈赤反明首戰告捷,掠走人畜,受降明朝散兵敗將,滿載勝利回到赫圖阿拉。 努爾哈赤公開舉起反明大旗,八旗兵繼攻破撫順後又乘勝前進,連下鴉鶻關、清河城、撫安。三岔兒等地,毀城掠地,聲威大震,不但「全遼震動」,而且明朝京師也「舉朝震駭」。神宗皇帝驚呼:「遼東戰爭,覆軍殞將,邊事十分危急。」為了維持遼東的統治,明朝准備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妄圖一舉消滅後金政權。楊鎬被任命為遼東經略,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籌餉集糧,經過半年多的准備,到了第二年二月終於調集明兵八萬八千多人,加上葉赫、朝鮮兵總計十萬余兵馬,號稱四十七萬大軍,陸續開往遼東前線,向後金政權的所在地赫圖阿拉進發。 得知明軍出邊,努爾哈赤迅速召集諸貝勒大臣商議抗明對策。努爾哈赤認為明軍主力是從撫順而來的由杜松率領的三萬人的西路大軍,因而他制訂了「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准備集中優勢兵力打擊主力明軍,然後各個擊破各路明軍。杜松率軍於二月二十九出撫順城,三月初一占駐戰略要地薩爾滸山(今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側),然後又親率一萬人攻打附近的界凡城,兵力再次分散。努爾哈赤親率六旗四萬兵力包圍薩爾滸山,命代善、皇太極率二旗兵力在界凡城迎擊明軍。努爾哈赤的八旗兵向薩爾滸山發起猛烈攻擊,不適氣候和不熟悉地理環境的明軍頓時亂作一團,紛紛西逃,結果在得力阿哈一帶全軍被殲,總指揮杜松等將領也都戰死。八旗兵在薩爾滸山取得速勝後,奮勇打擊其他三路明軍。至四月初五,來犯明軍除李如柏指揮的南路軍逃往沈陽之外,其餘三路大軍全部為八旗兵各個擊破。薩爾滸戰役以明軍損兵折將的慘敗而告終。 薩爾滸大捷後,明朝與後金的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明朝從此實力大衰,一蹶不振,不得不從進攻轉入防禦;而後金力量大增,努爾哈赤的政治野心也越來越大,因此對明戰爭由防禦轉入進攻,把戰事向明朝邊境推進,並以奪取遼陽、沈陽為主要的軍事目標。 明軍薩爾滸慘敗後,遼東一片混亂,難民似潮水般湧入內地,明朝邊官也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努爾哈赤看到明邊空虛,人心浮動,就在薩爾滸戰役結束後不久,當年六月,興兵進犯開原、鐵嶺、柴河、撫安等堡,並且均為八旗兵攻克得手。八月,因開原、鐵嶺等重鎮已失,海西女真的葉赫部失去了明軍的後援,也為後金所並。 天命六年三月,努爾哈赤派人潛入沈陽,聯絡城內蒙古飢民作為內應。十一日努爾哈赤親領大軍渡過渾河,於十二、十三日兩天猛攻沈陽城,蒙古飢民內應,明軍也作頑強抵抗,戰斗異常激烈。八旗兵臨陣斬殺明朝總兵賀世賢,攻克沈陽城。十八日,努爾哈赤乘勝揮師進兵遼陽,明軍引水注壕,環城列炮,死守孤城。八旗兵從右翼毀閘,左翼毀橋斷了明軍水源賀退路,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經略袁應泰自殺,遼陽城也落入後金手中。 勝利之後,努爾哈赤決定遷都遼陽,五年後把國都遷至沈陽。清朝尊沈陽為盛京,成為第二政治中心。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六萬大軍親征遼東重鎮寧遠。守將袁崇煥奮力抵抗,八旗兵數次強攻,終不能得手,而且傷亡很大。努爾哈赤認為已經無力攻破寧遠,遂撤兵回沈陽。攻打寧遠失利,努爾哈赤滿懷郁憤,八月十一患毒疽不治而死,終年六十八歲,葬於沈陽福陵,清朝尊努爾哈赤為太祖,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⑧ 誰知道黎巴嫩的

國名:黎巴嫩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Lebanon)

獨立日:11月22日(1943年)

國慶日: 11月22日(1943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中間為白色長方形,占旗面的一半;上下為兩個紅色長方形。旗地中間是一棵綠色黎巴嫩雪松,它在《聖經》上被稱為植物之王。白色象徵和平,紅色象徵自我犧牲精神;雪松被譽為黎巴嫩的國樹,代表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和人民的力量,還象徵純潔和永生。

國徽:呈盾形。盾面上為斜置的國旗圖案,周圍有白色綬帶,底部的白色飾帶上分別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寫著「黎巴嫩共和國」。

國樹:雪松

自然地理:面積10452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交界,南部與巴勒斯坦為鄰,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里。

流光溢彩的貝魯特

全境按地形可分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東側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東側的貝卡谷地和東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縱貫全境,庫爾內特—薩烏達山海拔3083米,為黎最高峰。河流眾多,向西注入地中海。利塔尼河為全國最長河流。黎巴嫩屬熱帶地中海型氣侯。

國家政要:總統米歇爾·蘇萊曼 (Michel Suleiman) ,2008年5月當選;總理福阿德·西尼烏拉( Fouad Siniora ),2005年6月任職。

人口: 393萬(2007年)。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還有亞美尼亞人、土耳其人、希臘人等。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法語和英語。居民約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

首都: 貝魯特 (Beirut),人口約180萬(2004年),7月平均最高氣溫32℃,1月平均最低氣溫11℃。

簡史:公元前3000年來自阿拉伯半島的迦南人最早在該地區定居。公元前2000年為腓尼基的一部分,
漁民在貝魯特附近的海邊打漁

以後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等統治。16世紀成為奧斯曼帝國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侵入黎巴嫩,1920年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 1941年11月26日法國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獲得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法軍全部撤離後,黎巴嫩獲得全部自主權。 歷史上的黎以沖突

政治:黎巴嫩憲法規定,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1995年10月19日,議會對憲法第49條進行修改,規定「現總統在特殊情況下可延任3年,但只准延任一次」。黎憲法規定立法權屬議會、執行權屬總統。

⑨ 18世紀 英國

在西洋服裝史上,洛可可藝術(Rococo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歷史進入18世紀,西歐各國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18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洛可可的風格被歐洲人稱做造作的的藝術.在服裝上比巴洛克更顯示出女性特徵,是巴洛克藝術的續。巴洛克的折皺風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區別。巴洛克更規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皺的漸變,更為唯美化。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17世紀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裝到18世紀在款式造型上逐漸向近代的男裝發展。18世紀初鳩斯特科爾改稱「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擺向外張,呈波浪狀,為了使臀部身外張,在衣擺裡面加進馬尾襯和硬麻布或鯨須。前門襟仍有一排其材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圖案變化無窮,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種寶石。1715年以後,阿比的用料和色調節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淺色的緞子,門襟上的金緶子裝飾也省略了,由於阿比變得樸素,穿在裡面的貝斯特就裝飾的豪華起來,用料有織錦,絲綢及毛織物,上面有金線或金緶子的刺綉衣長一般比阿比短兩英寸左右。襯衣袖口裝飾有薷絲或細布做的飛邊褶飾,從阿比的袖口露出來。下半身的克尤羅採用斜絲裁剪,做的址分緊身,據說緊得連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見,不用系腰帶,也不用吊褲帶。1715看以後,多用亮色的緞子,長度仍到膝部稍下一點,褲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期,男裝為之一變,典型的穿法為:夫拉克+基萊+克尤羅特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義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tsilcoat)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晨禮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1780年,英國出現了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英國式夫拉克從此成為男服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與此同時,華美的阿比隨之變成禮服。與外衣的變化相呼應,裡面的寶貝斯特短縮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基萊前片仍用華麗的面料,而平時看不見的後片則用樸素、廉價的布料或里子製作。在18世紀中葉,出現了叫魯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這個名稱來自英國的騎馬用大衣ridingcoat,這時作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國流行,有兩層或三層領子,造型很類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時代,魯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貝斯特外面

17世紀60年代倫敦發生了兩件驚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災.大火燒毀了倫敦3/4的建築,共計12000多所房屋.

火災之後,人們對倫敦進行了重建,磚房完全取代了木結構房屋,並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磚房大都為3至4屋,高度適中,略帶一點建築

裝飾.正方當街下一面,開設飾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麗莎白時代的

直欞窗.這種有框格裝飾的窗子,每層都有,上一層比下一層小,一直

小上去.室內以布置精緻的中國傢具為時髦,並配以各種各樣的裝飾品,

銀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鋪設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國的糊壁

紙和傢具在英國頗受歡迎.英國人原用掛毯裝飾牆面,既沉重,又不衛

生.因此輕巧,干凈的糊壁紙傳入不列顛後,英國人立即加以仿製.英

國傢具商還從中國進口椴楊,柚木,檀木,柳杉,洋蘇木,黃楊木,紅

木,烏木等,仿製精巧,結實的中國式傢具,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8

世紀中期英國最著名的傢具製造商是漆本台爾,他的一份傢具目錄上有

下列項目:

第23—25項:9把椅子,按照中國式樣製造.

第31項:一張大床,每個角上有一條龍,向上攀登,床頭板上有祠

廟,內有中國神像,兩邊有人在祈禱.

第111項:中國框架,不但在英國,而且在全歐洲,是最完善,最

宏偉的東西.中國書櫥,按照中國格式製造,十分好看①.

鄉村別墅以外觀宏偉著稱.18世紀初,英國產生了"一種人多如鯽,

聲達四壁,駁雜不純的別墅",即所謂安恩女皇式別墅.這種別墅一般

建在小山崗上,"只注重外觀的宏偉,至於內部的舒暢和便利還是其次".

18世紀中葉,一位名叫帕拉第奧的義大利建築家將意式別墅引進英國.

這種意式別墅講究舒暢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圍繞柏樹,……

方形的大房子,能夠舒舒服服地容納下箷裙,……前門常常居中,並且

常有一個壯麗的三角頂建在上面.屋的四邊均有大的裝框的窗戶,瓦的

屋蓋,在欄桿之後傾斜著,煙囪則紛集於四隅.每間屋的後面,都有一

所廣大而美麗的花園,裡面遍植芬芳撲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別墅內有

裝配考究的傢具,壁畫,餐具,漂亮的僕役,豐富的食物,名貴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過於豐盛".

17世紀後期英國人開始對中國園林發生興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國式或荷蘭式園林,講究規則和對稱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爾爵士

發表《論園林》一文,認為中國園林有一種不規則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詩人蒲伯分別撰文指出,自然純朴,隱而不露的中國園林

比尺寸精確,線條工整的歐洲園林,更有一種親切,庄嚴之美.經坦普

爾,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導,英國園林風格發生很大變化,比例和對

稱等規則被推翻了,直線被曲徑和曲線所代替.人們在營造園林時,注

意把園中景物同周圍的田野風光聯系起來,追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

木深"的意境.總之,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飲食,服飾,建築藝術

方面,中國文化對英國上流社會影響很大,18世紀中期這種影響達到高

潮,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紛紛出版,諸如《中國式田園建築》(1750年),

《中國建築和哥特式建築》(1751—1752年),《中國設計新圖冊》(1754

年)和《中國房屋,傢具,服飾,機械和家庭用具設計圖冊》(1757年),

等等.桂冠詩人威廉懷特海指出:"幾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種奇怪的主意佔了上風,弄得樣樣東西都是中國式的,或者

是按中國的情趣設計的;若用較為謙虛的說法,便是'半中國式'的.

桌子,椅子,壁爐架,鏡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從這一新奇

的標准;'中國熱'真可謂風靡一時,戶外的東西更是這樣,連牛棚的

門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間牛舍的角上都掛著鈴子."①城市貧民

的住宅狹窄,骯臟.1666年倫敦大火將許多貧民住宅化為灰燼,房地產

商巴龐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把土地劃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後

把土地出售給工人;剩下沒有賣出的土地,他就自己蓋房子.結果倫敦

建起了許多類似鴿子籠式的密集住房.這類住宅沒有最起碼的衛生條件

和舒適,導致人們性生活混亂不堪和易患疾病.對於城市貧民而言,17

世紀是一個轉折點,居住條件日益惡化,而房租在開支中所佔的比例卻

越來越高.窮人住得越擁擠,房地產商的收入就越高.現在空間同時間

一樣,就是金錢.

貧窮農民的住宅比城市貧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壞,"小小的茅屋

沒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門戶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時,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滿了泥濘".

③消遣.鄉村別墅是英國上層人士的重要消遣場所,它的一個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開展各種體育活動,諸如散步,騎馬,打獵等.獵狐

成為上層人士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到了18世紀以後,甚至被認為是他們

唯一值得嘗試和注重的樂事.為此,上層人士不惜耗費巨資養著漂亮的

良種馬和優秀的獵犬,對馬兒的交配,生仔,訓練津津樂道,獵犬的價

格上漲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紳士願出50幾尼請畫家來畫他的馬,卻

只願出10幾尼畫他的夫人.獵狐危險性小而樂趣大,吸引了許多貴族女

子.她們身著獵裝,橫槍騎馬,英姿颯爽.貴族女子的加入使獵狐更為

時髦①.普通市民自耕農對獵狐亦很感興趣.但是當時的狩獵法規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權狩獵.許多人冒著淪為囚犯的危

險,悄悄地參加狩獵.

⑩ 袁崇煥為什麼會踏入仕途

袁崇煥,生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卒於崇禎三年(1630年),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市。祖父袁西堂經商西遷,定居於蒙江岸邊的白馬圩。父親袁子鵬,生三子,長崇燦,次崇煥,季崇煜。袁崇煥自幼勤奮學習,好談兵事。他生就一副熱心腸,喜歡結交朋友。十四歲時應藤縣試,補弟子員。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他赴鄉試來到桂林,在瞻仰獨秀山雄姿時,曾吟詩曰:

玉筍瑤簪里,茲山獨出群。

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

即有作「南天一柱」,報效國家的青雲之志。

在袁崇煥生活的明朝末年,國事確有可虞。世代繁衍生息在遼東蘇克素滸河流域的建州女真部,這時,在其領袖努爾哈赤的領導下正在崛起。努爾哈赤是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後裔,其祖、父都被明遼東總兵李成梁所殺。

努爾哈赤為了洗雪殺祖戕父之仇,反抗明王朝分而治之的民族壓迫政策,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以「遺甲十三副」起兵,攻打明廷扶植的建州女真蘇克素滸部的首領尼堪外蘭。繼而揮戈董鄂部、渾河部、哲陳部、完顏部,到萬曆十六年(1588年),斬殺了世仇尼堪外蘭,完成了建州女真的統一,稱王於費阿拉。

接著,努爾哈赤揮師哈達、輝發、烏拉、葉赫諸部,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統一了海西女真;並以「征撫並用,以撫為主」的政策收服了「野人」女真。至此,生活在東北廣袤地域上的女真民族擺脫了多年分裂割據相互傾軋的局面,統一在努爾哈赤的旗幟之下。

努爾哈赤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同時又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創建了八旗制度,使原來各自為政、鬆散如沙的女真各部,形成有嚴密組織,兵民合一,軍政合一的整體,極大地增強了戰鬥力。他還主持創制老滿文,發展生產,立法治民……僅僅三十年,女真民族從分散、落後的奴隸制社會迅速邁進到封建社會,成為能與明王朝抗衡逐鹿的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於赫圖阿拉,建元天命,國號曰金,即史稱的「後金」。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自覺羽翼業已豐滿,即將八旗鋒芒指向明王朝。四月十三日,他以「七大恨」告天,誓師起兵,接連輕取撫順、清河,公開打出叛明的旗號。

然而與此同時,貌似龐大的明王朝卻無可挽救地一天天衰敗下去。最高統治者神宗朱翊鈞,在位長達四十八年,成為明代在位最久的君主。然而他的荒怠,他的貪婪,也開創了歷史的紀錄。

從萬曆二十年(1592年)起,神宗就不視朝政,不祭郊廟。朝臣空缺而未補,內閣只葉向高一人,六卿中趙煥兼領吏、兵二部。都察院長達八年無正官,十三道皆以一人領數職。在外巡按常任職十餘年而無人替換,郡守空缺達十分之三。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邊警告急,大學士方從哲率群臣伏文華門外,請皇上閱視奏章,增兵發餉,終不被理睬。兩個月後,方從哲再求神宗召見廷臣,面商戰守方略。吏部尚書趙煥又率諸臣伏文華門,堅請皇上臨朝議政,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整天。趙煥氣憤地上疏說:「有朝一日敵人鐵騎臨郊,陛下能藏在深宮里,稱病退敵嗎?」

國家大事可以一二十年不聞不問,搜刮揮霍民脂民膏卻不曾有一日停止。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始興礦稅,太監陳增、梁永、陳奉、高淮等窮凶極惡、橫征暴斂,殺人莫敢問,天下生靈塗炭。各地災禍頻仍,而京師興修不止。神宗之愛子常洵封於洛陽稱福王,其婚費即達三十萬兩,營建洛陽邸第又二十八萬兩,十倍於常制。這已經侵佔了九邊軍餉。神宗更提出福王就藩需莊田二十萬頃,中州沃土不夠,以山東、湖廣補足,同時又賜以四川鹽榷茶銀及淮鹽一千三百引,進一步鯨吞了國家歲入,邊餉自此更是日絀一日。因此,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至四十八年(1620年)連續加派天下田賦.稱之為「遼餉」,共增九厘,總計白銀五百二十萬兩,百姓賣兒鬻女,怨聲載道。

天子荒怠貪婪,群臣文嬉武恬,遼東邊防兵不練,餉不核,更是千瘡百孔。

自喪失撫順、清河之後,明廷調集四方大兵,以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以總兵劉綎、李如柏、杜松、馬林分東南西北四路,領兵二十萬,加之葉赫、朝鮮援軍數萬,號稱四十七萬。明軍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誓師遼陽,企圖合圍赫圖阿拉,犁庭掃穴,徹底摧毀後金勢力。然而明軍兵力分散,人生地疏,各路將領中杜松輕敵冒進,馬林臨陣先逃,劉綎誤中埋伏,李如柏聞風鼠竄,數十萬大軍僅僅一個月間便丟盔卸甲,一敗塗地。薩爾滸戰役充分暴露了明軍的腐敗,也給明朝一切有識之士敲響了警鍾。

就在這一年,三十五歲的袁崇煥第二次進京會試,考中進士第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煥躊躇滿志,興奮地賦詩曰: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途不覺遇中秋。

月明銀漢三千里,歌碎金風十二樓。

竹葉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頭。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鑰蟾宮任我游。

踏入仕途的袁崇煥最初在工部任職,不久便授福建省邵武縣知縣。他為官清廉,明於決案,盡心民事,申雪冤屈。有一次發生火災,他親自上房救火,矯捷有力,如履平地,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東北邊防接連告緊,袁崇煥身在南國,也不得不憂。他結識了一些曾經衛戍過遼東的老校退卒,日日和他們談論塞上的地理人情。他自認為有領兵打仗的才能,嚮往著有朝一日投筆從戎,立功於千里之外。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駕崩,短命的光宗才做了一個月皇帝也死了,年幼的朱由校被扶上皇位,稱為熹宗,改元天啟。後金努爾哈赤趁明朝易主之隙,連連發動攻勢。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迭克名城沈陽、遼陽,經略袁應泰自焚而死。第二年正月,又破西平、取廣寧,遼撫王化貞落荒而逃,與經略熊廷弼一起撤入山海關。自此關外盡失,明廷朝野惶惶。

這時,袁崇煥正在京城履行例行的官吏考核,成績優等。御史侯恂慧眼識英雄,上疏說:「廣寧不守則山海關震撼,山海關不固則京師動搖。現在保衛山海關,就是保衛京師的門戶,戡禍定亂必須藉助於謀臣猛將。目前在京朝覲的邵武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於是袁崇煥被授予兵部職方司主事。

這一年他正值三十八歲。

熱點內容
民法典規定的家事代理權 發布:2025-01-15 12:58:48 瀏覽:609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
孫國祥行政法違法性判斷 發布:2025-01-15 12:35:34 瀏覽:44
新編行政法理論與實務 發布:2025-01-15 12:31:38 瀏覽: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項選擇 發布:2025-01-15 12:31:37 瀏覽:660
奧地利民法典pdf 發布:2025-01-15 12:29:15 瀏覽:649
個人外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12:13:50 瀏覽:951
如何講道德 發布:2025-01-15 11:55:36 瀏覽:142
讓我們用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5 11:35:34 瀏覽:853
淶水法院 發布:2025-01-15 11:34:38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