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廣東省依法治省決定

廣東省依法治省決定

發布時間: 2022-04-23 06:50:00

㈠ 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談廣東省 十三五 經濟社會發展新舉措 要八百個字以上 回答的好追加200

依據「十三五」規劃期間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經濟新常態、發展新周期,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以「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為指導,確定以「一個率先、四個基本」為總體奮斗目標,以「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廣東省明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力爭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省小康指數達到97%以上的新五年目標。

未來的五年,廣東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以依法治省為根本保障,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促進文化繁榮發展,建設綠色生態美麗家園,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加強黨的領導,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變緩。從國內環境來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場需求總體依然不振,工業領域價格和企業效益低迷,新舊增長動力接替尚需時日,結構調整陣通道仍會持續。國內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不斷出現,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政策優勢不再明顯,但是,江浙一帶發達省份,在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產業升級上大作文章,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從國際環境來看,世界經濟發展比較復雜,融入世界市場的廣東在經濟調整分化、主要經濟體需求萎縮時,難以獨善其身。因此,廣東如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不能與時俱進、揚長避短發展經濟,那麼,廣東作為「排頭兵」的位置將不復存在。

廣東省委省政府確定「十三五」發展理念、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特別是圍繞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提出具體措施和指標。它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農業、改革、綠色協調發展及民生等多個領域勾勒出了新的改革開展路線圖,規劃更強調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為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強大動力。

千里之行,始於腳下。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為此,我們需要做好以下七點工作:一要深刻領會和把握「四個全面」是戰略布局,「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是指導,「一個率先、四個基本」是總體奮斗目標,「五大發展理念」是主線。二要制定本地本單位「十三五」規劃。我們在全面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本單位實際情況重點學習,積極制定本地區本單位十三五計劃,為下一個五年制定發展藍圖。三要細化「十三五」規劃內容。各地各單位制定好「十三五」規劃後,要制定落實方案,由本地或本單位「一把手」負總責,各項工作任務,由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並將各項任務層層分解,層層簽訂責任書,責任書要明確工作目標、細化工作內容、認定責任單位或責任人、落實獎懲措施等,要將十三五規劃要落在行動上,體現在成效里。四要認真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各地各單位要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下放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緊緊抓住「服務發展」這一主題,降低門檻,提升服務效能,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行「一照一碼」、「三證合一」改革,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動市場活力。五要加強監督和檢查。好的規劃好的藍圖,沒有落實到位,那隻是寫在紙上、掛在牆上、說在嘴上的空話,沒有實際意義。各地各單位在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過程中,要加強監督檢查,對存在的問題,責令有關責任單位或個人,及時整改,發現違紀違規問題,要依法依規處理。六要加強作風建設。把黨紀法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嚴格遵守,帶頭執行,不折不扣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十三五」規劃抓出作風,抓出成效。七要確保年底目標任務完成。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廣東要再接再厲,繼續把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落實既定部署,加強薄弱環節,確保年度目標任務完成。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人民按照描繪好的「十三五」美景,把責任與使命扛在肩上,萬眾一心,戮力同心,砥礪前行,大家肯干、想干、會干,廣東「十三五」的五年必在中國發展史上寫下輝煌的一頁。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我們相信,廣東這艘引領中國改革開放前行的巨輪一定能夠乘風破浪,迎來又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望採納我的回答。

㈡ 201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我省跨入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省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決策部署,科學謀劃、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危中求進,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為主軸,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全力以赴保增長,抓住時機擴內需,著眼未來促轉型,扎扎實實惠民生,既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下滑態勢,又為下一步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基本完成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宏偉進程中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經濟增長目標順利完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見事早、行動快、出拳重,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成生產總值39082億元、比上年增長9.5%,人均生產總值40748元、增長8.4%,均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9052億元和3649億元,增長6.9%和10.3%。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珠三角地區部分市首次出現人均生產總值增幅高於生產總值增幅的好勢頭。全省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5.4∶50.3∶44.3調整為5.1∶49.3∶45.6。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貢獻率達49.1%。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27.7%,省屬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全年增長84.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6萬億元,增長15%。汽車、船舶、核能、風電等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現代農業穩步推進,農業增加值增長4.9%。預計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5.8%和5.4%。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突破。珠三角地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廣佛同城化取得重大進展,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一體化進程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提速,粵東、粵西和山區五市生產總值增幅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07元,實際增長12%和10.7%。城鎮新增就業172.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6%。社保參保人數和社保基金總量居全國第一,365萬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對口支援四川汶川和甘肅「三縣一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援建項目已開工721個、竣工423個,累計到位資金75.9億元,開工率、竣工率和資金到位率分別達97.3%、57.1%和69%。災區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基本完成,整體移交16所中小學校和一批公共生活設施,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過去一年,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認真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推進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召開全省動員大會和珠三角9市現場會,制定貫徹實施《規劃綱要》的決定和方案,研究細化並分步推進《規劃綱要》提出的試驗區、示範區、重要基地、重點項目,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輪「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熱潮。與國家6部委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實施《規劃綱要》。出台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指導意見,編制實施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城鄉規劃、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等五個一體化專項規劃。開工建設莞惠、佛肇等城際軌道交通,加快廣深沿江、廣珠西線等高速公路建設,推動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二)堅持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並舉,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善和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措施,有效擴大投資需求。省市政府與各大銀行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授信額度達2萬億元。加快實施「新十項工程」,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353億元,增長19.5%。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中海石化(惠州)1200萬噸煉油和汕頭華能海門電廠1、2號機組等33個項目建成投產,廣州西江引水、揭陽潮汕機場、台山核電一期工程等74個項目新開工建設,中航通用飛機、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化基地、核電裝備產業基地等項目前期工作扎實推進,華潤海豐電廠「上大壓小」工程等7個項目獲國家批准開展前期工作。認真落實家電汽車農機下鄉和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及帶薪休假等政策,在全國率先試行國民旅遊休閑計劃,促進家電、汽車、旅遊、住房、信息服務等重點消費保持暢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92億元,增長16.3%。大力推動「廣貨北上西進」,到國內重點城市舉辦130多場促銷活動,成交額達5800多億元。加強市場供應和價格調控監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2.3%。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省財政新增安排22億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等問題,預計民營經濟對全省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達54%。加大對外經貿發展的扶持力度,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內外銷並舉,重點推動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一般貿易擴大出口。組織和參與300多場經貿洽談活動,創設廣東易發網、粵港國際商貿通等平台,千方百計搶抓訂單、拓展市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111.2億美元,其中出口3589.6億美元,分別由1月下降31.1%和23.6%轉變為12月增長32.3%和23.5%,全年下降10.8%和11.5%,呈現降幅持續收窄、總體好於全國的態勢,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
(三)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六大產業和八大載體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初具雛形。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現代物流、金融、會展、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速,電子商務和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金融業整體規模趕上香港,服務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編制實施裝備、汽車、鋼鐵、船舶、電子信息等12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動以裝備製造業為主體的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比亞迪電動汽車、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等項目加快推進。全省汽車產量達113萬輛,居全國前列。龍穴造船基地30萬噸自主知識產權超大油輪成功造成並交付使用。廣州中低速柴油機、南沙重型機械裝備和輸變電設備等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加快。沿海石化產業帶布局基本形成,中委合資南海(揭陽)石化2000萬噸/年超重油加工項目獲國家同意開展前期工作,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另選址湛江東海島。實施高技術產業化專項計劃,加快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等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珠海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獲批,68個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總投資74.8億元。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顯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軟體等「四新一軟」產業,我省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平板顯示等新興產業基地之一。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積極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後鋼鐵產能240萬噸、水泥產能1039萬噸,關停小火電553萬千瓦。積極開展省部合作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建設,大力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三舊」改造和圍海造地、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億元生產總值消耗建設用地同比下降11%;利用園地山坡地開發補充耕地53.7萬畝,比上年翻一番;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准,比上一輪規劃核減耕地保有量523萬畝,增加建設用地規模635萬畝。組織實施新十項節能工程,單位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能耗超額完成全年預定目標。強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裝機容量12.5萬千瓦以上的燃煤機組全部完成脫硫工程,地級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東西北地區的縣城基本建成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污水日處理能力超千萬噸。
(四)狠抓自主創新,著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深入實施建設創新型廣東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十大創新工程,創新經濟績效和企業創新能力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躍居全國第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新增兩院院士5位、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1位。全面推進省部和省院產學研合作,新建省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64個、創新聯盟9個,組織引導全國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員入駐3000多家企業,輻射帶動1萬多家企業轉型升級。省部產學研合作4年新增產值7000多億元、利稅1000多億元。省院合作轉移轉化中科院400多項科技成果,實現產值130多億元。創新平台建設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華南新葯研發大平台躋身國家生物醫葯重大創制平台行列。廣州國際生物島和深港創新圈等重大創新集群建設進展順利。制定實施產業技術路線圖計劃,節能減排、數字裝備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廣晟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規范正式成為國家標准並納入國際標准體系。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實施自主創新產品政府采購等政策,自主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工業增加值達3100億元,增長23.4%。質量監督工作得到加強,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取得新成績,我省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躍居全國第一。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技術標准、名牌帶動戰略,全省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全國第一,分別增長14.8%和49.3%,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穩居全國首位。
(五)加強「三農」工作,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完善和落實各項農業補貼政策,農業生產獲得豐收,糧食生產實現增產。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優質蔬菜、水果、花卉、茶葉、南葯及家禽、肉豬等生產效益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科技體系進一步健全。建設現代標准農田125萬畝,有97個縣(市、區)出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實施方案。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新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3個、農業龍頭企業48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市場准入制度初步建立。林業產業穩步發展,油茶、珍貴樹種等發展迅猛。畜牧業持續增長,海洋漁業經濟保持繁榮。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和村莊規劃得到加強。38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完成農村公路改造任務,提前一年實現鎮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樂昌峽和灣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六)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促進珠三角提升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加快振興。實施提升珠三角帶動東西北戰略,分片區召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現場會和工作會議,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省財政提前集中安排專項資金45億元,以競爭方式擇優扶持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園,產業轉移園成為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加速器。33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實現工業產值924.4億元、創稅48.2億元,分別增長19.3%和21.7%。職業技術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全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招生總量、在校生規模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招生規模增長超過三成,轉移欠發達地區生源17萬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步伐加快,共培訓82.4萬人,新增轉移就業128.5萬人,分別增長40.9%和20.8%。人力資源布局進一步優化,在珠三角城鎮新增就業下降的同時,東西北地區城鎮新增就業上升4.8%,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73.7萬人、增長23.6%。
(七)全面深化粵港澳緊密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出台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決定,成功舉辦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粵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協議,聯合編制「共建優質生活圈」和「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落實CEPA和服務業對港澳開放先行先試政策,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對港澳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和港澳資銀行在廣東設立「異地同城支行」等試點工作扎實推進。與港澳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開拓海內外市場力度加大,幫助在粵港澳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取得實效。粵港澳重大合作項目建設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橋工程順利開工。《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橫琴新區正式掛牌,澳門大學遷址橫琴進展順利。深港河套地區和深圳前後海地區開發積極推進。加快外經貿發展的戰略轉型,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對東盟、印度等出口逆勢增長。全力推進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支持加工貿易企業創設品牌、擴大內銷。利用國際市場調整時機擴大進口,資源能源、重要技術設備等進口較快增長。藉助廣交會、高交會、中博會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國際交流及合作發展空間。成功舉辦國際友城大會、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國際旅遊文化節、粵東僑博會和首屆外博會。省主要領導帶隊促進國際經貿合作,與日韓、澳大利亞和東盟有關國家簽訂各類經貿合作項目金額188億美元。狠抓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195.4億美元,其中服務業佔38.8%,世界500強企業新設及增資項目共83個。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項目建設扎實推進。「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導企業穩步推進並購海外優質資產、加強境外資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協議投資15億美元。積極參與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會機制或經貿對話協調機制,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建設順利。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灣保稅港等特殊監管區建設取得突破。粵台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繼續深化。僑務、外事工作得到加強。
(八)狠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推動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基本完成省本級政府第四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570項,占總數的53.6%。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開。深圳、珠海、佛山順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等體制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積極推動擴大縣級政府管理許可權改革,啟動擴權強鎮試點,加快中心鎮建設。著手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完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進一步下放地方投資項目審批許可權,啟動對全省1000家重點企業「直通車」服務。省屬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達117.4%。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有序展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成效顯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廣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全省農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據兌付和組建統一法人工作,廣州、東莞、順德農信社組建為農村商業銀行。創設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試點工作加快推進。深圳創業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業上市。穩妥推進水、電等資源能源價格改革和污水處理費等環境價格改革。
(九)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級財政用於改善民生、均衡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幫助市縣增強發展後勁的資金達1111億元,占支出總額的75.5%,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組織「南粵春暖行動」等活動,千方百計幫扶大學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完善省級養老保險調劑辦法,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養老保險關系省內無障礙轉移。全面解決早期離開國企人員養老保障問題。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政策性農房保險試點。妥善處理勞動糾紛,有效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殘疾人事業有新發展。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推進「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啟動實施「千校扶千校」和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進程加快,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79.9%,提高7.9個百分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扎實推進,中職教育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人才模式改革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高等教育規模、結構和質量協調發展,毛入學率提高到27.5%。繼續推進解決中小學代課教師轉崗問題,中小學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和實施績效工資工作扎實推進。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農村基層文化網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面擴大。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繁榮有序,文學藝術創作成果豐碩,涌現出《潛伏》、《喜羊羊與灰太狼》、《秋喜》等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廣播影視精品力作。粵劇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配合做好國慶60周年慶典系列活動。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出台加快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意見,實施6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9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加快革命老區鄉鎮衛生院危房改造及設備裝備建設。加強公共衛生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農村葯品供應和監管網路全面覆蓋。中醫葯強省建設及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全面推進城鎮居民醫保,將所有關閉破產國企退休人員以及280萬名就讀大學生和中職技術學校(含技工學校)學生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5%。建立城鎮住房保障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宜居城鄉創建工作全面推進,開展珠三角城市群大氣污染治理及淡水河等重點河流污染整治,全省環境質量有所好轉。林業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快,新增林業生態縣9個,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成效明顯,森林覆蓋率達56.7%。全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全面展開,防汛防旱防風能力進一步提高。十一屆全運會獎牌和總分均位居全國第二,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和深圳大運會籌備工作有序推進。完成國家下達人口控制任務,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民族、宗教關系保持和諧。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峽庫區建設等對口幫扶工作扎實有效。婦女、兒童、老齡、人防、氣象、地震、地質、統計、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十)加強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優化科學發展環境。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形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大力推進依法治省,建設法治政府。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共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24件、全國政協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議617件、省政協提案633件;省人大議案8件。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9項,制定修改政府規章13項。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的聯系,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不斷完善,廣州市民主法制改革試點取得突破。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和農村社區建設扎實推進,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斷健全。開展網路問政,政務、廠務、村(居)務公開取得新進展。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推進廉政建設,懲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完善。審計、監察工作得到加強。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加快,信訪維穩工作扎實推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和恐怖活動。持續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葯品安全專項整治,加大反不正當競爭和打傳、打假、打私力度,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大力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得到加強,軍民共建工作扎實推進,軍政軍民更加團結。 (有刪節)

㈢ 廣東省法學會的介紹

廣東省法學會是由廣東省委政法委領導,廣東省司法廳代管的廣東省法學界、法律界的社會團體和學術團體,成立於1980年6月。20多年來,省法學會積極組織廣東省法學、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學理論研究,參與立法活動和法律實踐,進行內外法學交流,編輯出版法律書刊,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以及為社會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等。為推進廣東省的民主法制建設和依法治省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㈣ 自2021年5月21日變異株以來廣東省經歷新冠疫情後做出的應急管理措施

摘要 中央依法治國辦《關於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命名的決定》今天(8月21日)正式公布。在這份名單中,廣東省深圳市、廣東省珠海市、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縣、區)」;廣東省東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廣東省江門市(「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改革)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項目」。

㈤ 結合材料一,從依法治國的角度,簡要說明政府的重大民生決策為什麼要事先

①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廣東省政府的重大民生決策事先向社會公布並進行專家咨詢論證,有利於廣東省加快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大省的宏偉目標,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利於廣東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廣東省政府的做法有利於規范政府行為,落實依法行政,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有利於建設以人為本的陽光政府,廣泛聽取民意,提高決策水平,實現科學決策。
③民生政策向社會公布,有利於公民依法規范自身行為,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和國家利益。

㈥ 林若的人物成就

說起農村改革,人們往往第一反應就是想起1978年的小崗村。其實,廣東的農村改革比小崗村還要早一年。廣東農村改革的第一把火,就是在林若的堅決支持下點燃的。
1977年,林若調任湛江地委書記。在這一年的冬天在海康縣(現雷州市)北和公社譚葛大隊試點邁開包產到戶的第一步。
包產到戶迅速改變了譚葛大隊,生產長期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局面。作為湛江地委書記,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林若還不能號召大家像譚葛村這樣干。但是,林若堅決支持改革。消息傳開,湛江不少地方也開始包產到戶。
到1980年上半年,湛江率先允許各地試行包產到戶,盡管當年下半年中央下發的75號文件只允許貧困的「三靠隊」包產到戶。1980年底,湛江大部分農村實現了包產到戶,一個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局面開始出現在湛江農村。 東莞、中山、順德、南海是從珠三角的桑園蕉林中飛躍出來的,被人們譽為廣東「四小虎」。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把「四小虎」的發展模式總括為「珠江模式」,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被經濟學界合稱為中國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的三大成功模式。這個「珠江模式」里就有林若的一份功勞。
改革開放初期,江蘇、浙江的鄉鎮企業發展很快,廣東的鄉鎮企業與江浙相比,差距很大。1984年5月,林若帶隊到江蘇考察鄉鎮企業發展。1984年,在返粵後的全省各市地委書記會議上,林若作了報告,強調對鄉鎮企業要堅決放寬政策,要開「綠燈」,不要開「紅燈」,更不要採取「紅眼」政策,一見經營好、賺錢多的鄉鎮企業就往上收,甚至改變它的所有制形式。
1986年底,省委、省政府發出了《關於發展鄉鎮企業若干問題的補充規定》。這個文件為鄉鎮企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其中還規定,銷售人員可以獲得占銷售總額0 .5-1%的提成,這在當時是全國首創。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的價格改革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但是,價格改革也不是一帆風順。
以火柴提價為例,解放以來,火柴零售價格規定為每盒2分錢,工廠虧本嚴重,生產越多虧本越多。大家都不願意生產,市場供應緊張。廣東物價部門准備把零售價提到每盒3分錢,社會上馬上就有了反應,說廣東不得了,火柴要提價50%!上級部門也出來批評,為了提價1分,後來足足討論了兩年。物價上漲,不僅在本地引起了社會「陣痛」,而且其他兄弟省份也有意見,向中央告狀,認為廣東提價搶購鄰省物資,引起當地物價上漲,擾亂了市場。
1988年12月,國務院批復廣東作為綜合改革試驗區,廣東又進一步提高農副產品的購銷價,油、糖的價格也放開了,全省的零售物價指數上升達30%。群眾反應強烈,搶購商品保值之風在各地蔓延。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改革論爭再起。於是,有人主張定死價格,恢復憑票供應。
是堅持改革,還是退回來?面對巨大壓力,以林若為班長的省委沒有對物價改革鳴金收兵,而是堅持改革,決不後退,對出現的問題力求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去解決。一方面,出台措施,嚴禁亂漲價;另一方面,加強對價格改革的領導,避免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到1990年,廣東計劃定價的農副產品從1981年的118種縮小到蠶繭和煙葉兩種;計劃管理的工業消費品由1980年的392種減少到幾個品種。 1983年冬季開始,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決定,用三年時間分期分批對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林若從1983年到1986年,親抓廣東的整黨工作。
在此期間,省內有些地方和部門參與非法炒匯、競相購買小汽車、利用公款請客送禮,後來還發生多起幹部貪污受賄、攜款外逃等案件;震驚全國的「海南汽車事件」也發生於此時。
1985年,省委舉辦了為期20天的縣委書記學習班。在此次學習班上,林若在講話里批評了「會撈錢的幹部就是好乾部、開拓型幹部」,「來路不當用途正當就沒有多大錯誤」,「要騰飛靠浮財」等「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
通過3年的整治,黨內不正之風被糾正,而廣大幹部也在整黨工作中提高認識,辨清是非,增強黨性。更可貴的是,廣東經濟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勢頭,沒有因為治理整頓而停步。
群眾反映強烈的幹部以權謀房的問題,也是林若整治的重點。當時,群眾把少數幹部以權謀私營建的私房叫做「臭蟲房」、「王府樓」,把幹部在大街上建起的連片私房稱為「官僚街」、「螞蟥街」。在一次會議上,林若向在場幹部念了一封一位廣東老幹部的親筆「諫言信」,「看了這封信,心情非常沉重」的林若,也在會議後,揭開重拳力整黨內腐敗行動的大幕。
省委、省政府指定一名省委常委和副省長負責查處以權謀房的工作、成立專門辦事機構、派出工作組調查研究。此次行動全省收回各種補、繳、罰款將近1億元,收回、收購、沒收私建房屋一批,收回尚未建私房的土地55萬多平方米,查處了一批嚴重的經濟案件,突破了一批大案要案,懲治了一批腐敗分子。 1991年,林若從廣東省委書記兼任廣東省八屆人大常委會主任的崗位上「轉戰」,成為專職的人大主任。
「國家要長治久安,就要推行法治,不能靠『人治』,『人治』的隨意性太大。」意識到全省人大的權力沒有真正到位、法制建設滯後,林若加快了地方立法的步伐,用法治來解決經濟混亂和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
1994年,廣東省委、省人大決定把深圳作為「依法治市」試點,推動行政機關嚴格依法辦事,被視為廣東頗具特色的以法治省模式探索的開端。
1994年通過的《廣東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條例》成為國內首次關於人大監督工作的立法,此後,人大的監督機制不斷深化、鞏固。
林若特別強調要聽取最真實的民聲,要讓人大代表敢於講話,不能講錯話就抓辮子、扣帽子。

㈦ 地都鎮的文化環境

地都創新宣教形式機制 寓教於樂弘揚法治文化
作為揭陽市「廣東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之一,空港經濟區地都鎮委、鎮政府按照創建省法治文化示範點的要求,以「弘揚法治文化,建設法治地都」為主題,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打造法治文化新載體,創新宣教形式和機制,全面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有力推動地都鎮科學發展。
地都鎮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打造法治文化新載體,創新宣教形式和機制,在全社會營造濃烈的學法、用法、守法氛圍,助推該鎮科學發展。
弘揚法治文化推動鄉村發展
2011年4月16日至17日,廣東省依法治省辦常務副主任張宇航、專職副主任黃慧彪一行蒞揭,專程考察地都鎮農民文體中心及楓美村文化建設,並到土尾村觀看了法治文化晚會。市委副書記杜安義,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陳石波、副主任陳岳平等陪同活動。
地都鎮委、鎮政府以創建省法治文化建設示範基地為總目標,以「弘揚法治文化,建設法治地都 」為主題,依託深厚文化底蘊,融合地方傳統特色,走出一條法治文化建設新路子,有效推動了全鎮的科學發展。該鎮打造了法治文化公園、法治宣教中心、法治咨詢中心、學校法治宣教室、法治宣教欄、法治文化廣播等六大載體,並開展了「月起金都」、「周末電影」、「與法同行」、培訓咨詢、全民普法、輿論監督等六大創新活動。同時,建立健全相關機制,保持了社會的大穩定,依法治鎮工作得到了省調研組的充分肯定。
打造六大法治文化載體
在佔地30畝的地都鎮法治文化公園內,法治宣傳燈箱、法治文化漫畫長廊、戶外大型顯示屏等設施與公園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大眾傳播法治文化理念,營造濃郁的法治文化氛圍,讓群眾在晨練、休憩、娛樂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法律法規知識。
除建設法治文化公園外,地都鎮還充分利用現有基礎條件,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相繼打造法治宣教中心、法治咨詢中心、學校法治宣教室、法治宣傳欄和法治文化廣播室等硬體設施,形成六大法治文化載體。
文化搭台法治唱戲
「月起金都」是地都鎮富有特色的群眾廣場文化活動,由各鄉村輪流主辦,群眾自導自演。該活動不僅是群眾自娛自樂的重要舞台,同時也是宣傳法治文化的重要陣地。地都鎮堅持文化搭台、法治唱戲,利用「月起金都」這一平台,每月開展一場以法治宣傳教育為內容的文化活動,把抽象的法律條文、法律觀念、法律主張與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相結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廣大群眾在輕松愉快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法律知識的熏陶。
截至2013年5月10日,「月起金都」已成功舉辦了37場,觀看人數近30萬人次,涌現了《超生游擊隊》、《戒毒說唱》、《交通守則》等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法治教育節目,在全區甚至全市形成了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群眾文化品牌,其經驗做法在全市得到全面推廣。
地都鎮還相繼開展「周末電影」、與法同行、法律培訓咨詢、全民普法、輿論監督等融知識性、娛樂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活動,不斷提升法治文化教育軟環境,讓法制宣傳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滋潤百姓心田。
有效促進人文素質提升
通過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教化、傳播功能,地都鎮已形成濃烈的學法、用法、守法氛圍,有效地促進人文素質的提升。在地都鎮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特殊時期,沒有發生違法辦案、群體越級上訪等事件,保持了社會大局的穩定。
2011年4月,省依法治省辦負責人到地都鎮調研指導法治文化示範點創建工作,對該鎮法治建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給予高度評價。
在2012年召開的廣東省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地都鎮作為省首批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7個代表單位之一,在會上作經驗介紹。此後,廣州增城、汕頭澄海、佛山等地有關單位紛紛組織前來參觀,學習地都鎮法治文化建設的經驗和做法。 「月起金都」
創群眾文化品牌,探幸福農民之路 。粵東鄉村文藝的一朵奇葩。
物質生活滿足而精神生活貧乏,這是廣大農村普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溫飽無憂而總是不開心、不快樂、不幸福,這又是廣大農民的真實寫照。如何用先進文化、健康的文娛生活去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創新群眾文化品牌,讓老百姓在直接參與、自娛自樂中過上開心幸福的生活,無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建設幸福廣東之路的應有之義。對此,地都鎮以「月起金都」這一創新的文化載體,為廣大農民搭建了一個永不落幕的鄉村大舞台,成了盛開在鄉村文藝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
村村來做東,月月有大戲
地都是個擁有十萬村民的大鎮,是廣東省聞名的石材和石材機械專業鎮,同時也是揭陽市新農村建設先行鎮之一。隨著廣大村民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們對長期以來只能守在家中看電視或偶爾看場電影、看場演出的單調貧乏的精神生活已十分厭倦,他們渴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並渴望在這個舞台上盡情地釋放情感、體驗快樂、得到熏陶和教化。根據廣大村民的訴求,地都鎮領導經過認真研究形成了一個共識:要真正滿足鄉親們的心願,就必須在23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建起一支支不走的文藝演出隊。於是,一個以政府搭台、村民唱戲,一月一場、村村做東的「月起金都。群眾廣場文化活動」應運而生。2009年11月30日(農歷十月十四),以地都之美稱「金都」命名的「月起金都」群眾廣場文藝活動,在該鎮區金都文體廣場拉開了大幕。是日晚,皎潔的明月在桑浦山頭升起。山腳的金都廣場已是萬眾雲集。以地方傳統節目潮州大鑼鼓開場的大型廣場文藝演出頓時讓桑浦山下成了村民歡樂的海洋。在此後的4個月,「月起金都」又在廣場連續舉辦了4個專場演出。盡管依舊是場場爆滿,而且現場氣氛熱烈火爆,但鎮委書記袁惠亮此時卻提出:總是局限在鎮區廣場定點演出不免有點隔靴搔癢之嫌。於是從第6場開始,「月起金都」正式走進鄉村,實現了與村民的零距離接觸。於是,這一創新的文藝形式以其廣泛的參與性、零距離的貼近性和穩定的持續性,更進一步激起了全體村民的參與熱情。從2009年11月至今,通過政府搭台、村村做東,已連續演出了23場,觀看人數達到20多萬人次,各村參演人員達2720多人,製作現場錄像光碟42000張。村民們高興地說,如今一人參演全家助陣,甚至連外村的親戚朋友也趕來捧場;不只村中的男女老幼踴躍參與,就連外出戶、出外打工者和外出讀書的本村學子等都回村參演。各村為了展示實力,早早就在准備各自的節目,從排練、磨合直至綵排、正式演出,幾乎夜夜能聞歌舞聲。因此「月起金都」早已不止「月月有戲」,簡直就是日日有戲了。
「月起金都」現場見聞
經過一年多每月一場在各村的滾動演出,「月起金都」已然成為鄉村文藝百花園中的奇花一朵,連周邊地市的取經者也接踵而至。不久前,來揭陽檢查工作的廣東省依法治省辦常務副主任張宇航,也慕名在這個鄉村大舞台上即興獻歌,並給予了高度評價。「一個全部由各村村民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演出,何以能夠熱力四射?」條條村道旁彩旗招展;凌空幾個碩大的氫氣球拖掛著「農歷十四,月月有戲」和「月起金都。皓月當空時,村頭小廣場已是人山人海,光村邊的臨時停車場就停放了100多輛來自十里八鄉的小汽車。19時30分,一串焰火從臨時建起的大舞台上騰起,夜空瞬間被裝點得五彩繽紛。一陣激越的鼓樂聲響起,由該村60多名少兒組成的鑼鼓隊,激情獻上了《鳳鳴朝陽》的開場戲。此時,演出現場,數十支聚光燈,上百支彩色射燈編織出絢麗的華彩;大型專業音響,令台上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句台詞都真切清晰地擴散開來;固定機位攝像、流動機位攝像,連大搖臂攝像槍也在現場上下翻飛。整台演出從舞台設計、燈光、音效、舞美、攝像到服裝道具等給人的直感來看,都絕不亞於任何一場大型戶外演出的陣勢;從演出的內容看,也是傳統的、現代的、鄉土的、時尚的集於一身,可謂豐富多彩。而最為吸引人的還是台上的演員個個都是熟面孔,而且許多節目演出的都是村裡人、村中事,因此且不論演出的水平有多高,單憑這一點就有足夠的親和力。一場演出下來,且不說各村派出到現場的「坐探」回村怎樣為自己的演出出謀劃策、悄悄較勁,單本村村民看完一場演出,鄉場閑間,茶餘飯後,人們都會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品頭論足:那位老伯吹拉彈唱的功夫不減當年啦,那家的媳婦身段、造型怎麼有魅力了,那位小弟的街舞跳得棒啦……再加上有線電視播放、互聯網上點擊,還有現場錄像的光碟傳播,一場演出往往熱度數月不散,之所以有這樣的熱度,用村民自己的話說,那是因為這是文化的「農家菜」,村民自己的「演歌台」。在自己的舞台上,村民自我展現,自我創造,表現了自己、快樂了大家。「月起金都」豈有不熱之理、不火之理!全鎮23個村1個居委,一月一場,要兩年才能輪上做東一次,所以村民積極性非常高,因為誰也不甘落後,誰都想在這個大舞台上好好「露露臉」,頗有點「一人參演,全家光榮」的意味。此情此景,真切地感受到,「月起金都」的確已深入人心,她已成了十萬村民心中的「星光大道」。如今在地都鎮上「月起金都」成了孩子們的夢想,看「月起金都」成了村民的期待。
「戲外戲」延展的「附加值」
「月起金都」村際循環演出23場,均由鎮政府與專業公司合作統一為各村搭建舞台和安排音響、燈光等一攬子事宜,還由鎮文化站為每場演出免費提供坐椅,並協調各村組織村民進行現場秩序維護,從而使得每場演出不僅花費不多,演出效果甚佳,而且始終做到了秩序井然。在地都鎮委領導處獲取了「月起金都」迄今為止所有23場演出的現場錄像光碟,僅從碟片中看演出現場的火爆程度,就深感震撼,始料不及。然而「月起金都」的「戲外戲」同樣精彩、同樣令人始料不及。自「月起金都」品牌創立之後,各村村民創作了一批諸如《月起金都頌和諧》(晚會主題歌)、潮州歌冊《交通安全時刻記》、小品《賭禍》、相聲《一張獎狀》、舞蹈《我們是新時代的太陽》等一批優秀節目。不僅如此,通過村村做東的競爭機制,使得各村都先後建起了自己的文化活動室和文藝隊,發掘和培養了一批多才多藝的「不走的演出隊」。各村在正式演出時,除了請來外村的代表,還借機邀請外出鄉賢、企業家和上級領導前來參加活動。演出活動的全過程,不僅進一步融洽了村、鎮的干群關系,聯絡鄉誼、交流信息、慈善捐助、探討發展鄉村經濟和公益事業的「戲外戲」,更是順理成章地延伸出眾多「附加值」。通過「月起金都」的媒介作用,許多外出多年的鄉賢和企業家對村裡的經濟發展和公益事業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切,捐資助力的事例比比皆是。「月起金都」由楓美村承辦時,正值一周年,當晚演出現場出現了萬人冒雨觀演的壯觀景象。此後,該村的企業家慷慨捐贈200多萬元興辦村公益事業,另一文化健身廣場也吸引了200萬元的認捐。演出當晚,村裡還把該村在外的70多名副科級以上幹部悉數請回村裡觀看演出,此後這批幹部對村裡各項事業不斷出謀獻策,使得該村村容村貌的整治成為全鎮搞得最徹底的「紅旗村」。該村還有一戶人家,解放初期就舉家離村。「月起金都。走進楓美」演出後,村幹部把演出的光碟寄給了現定居廣州的這個「老楓美」,結果「老楓美」把光碟又寄給了在法國留學後又定居該國的兒子鄭奮強。鄭奮強看了光碟後思鄉心切,不久前還借回國講學之機,專程趕回闊別已久的楓美村探望家鄉父老……揭陽市委向省委辦公廳信息調研處的信息專報中有一段文字:「通過『月起金都』文化活動,村民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家庭更加和睦、鄉風更加文明,封建迷信、偷盜、賭博等社會丑惡現象幾乎絕跡。」「參加活動的農村多數已經成了無刑事案件、無重大治安案件和無安全事故的『三無』村;村民民事調解率達到100%.」「月起金都」,已成為該鎮群眾文明的助推器,社會和諧的潤滑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自2009年「月起金都」品牌創立以來,對凝聚干群合力,增強對外交流和營造共謀發展的氛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年,地都鎮完成稅收1.27億元,躍居全縣各鎮之首。 佛道文化區
地都鎮內寺廟眾多,較著名的有吉祥寺、居士林(錢崗庵)、韞玉寺、西來寺、鄒堂古廟、鄒堂仙爺宮、烏樹媽祖宮等。
基督教文化區 - 揭陽空港經濟區基督教地都堂原名南隴堂,坐落於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空港經濟區地都
鎮206國道南隴段,創立於1880年,初始是錫場人王澤清到來傳道,後有主任傳道林德材先生。地都堂自創辦就十分注重文化教育,在會友中推行教友識字運動,並創辦學校一所,男女學生約30人。
1989年由旅居加拿大鄉親王淑貞姐妹等海外肢體奉獻款項,購買地都醫院後土地850平方米,並於1990年建成現今的地都堂,成為地都鎮各鄉村基督教徒崇拜場所。地都堂建成以來,各項聖工不斷完善,崇拜及各項聖工的開展顯得場地不夠。1998年,王淑貞姐妹在海外募捐得款項,交本堂負責人鄭喜江執事及堂委主任和堂委們在本堂西側購得地皮1332平方米,為建造新堂創造了有利條件。
地都堂現有信徒400戶左右,會友約1400人,其中潔名會友約607人,慕道友約900餘人。根據當前實際情況,教會信徒人數日益增多,聚會禮拜顯得比較擁擠。地都堂有三個詩班:第一詩班38人;第二詩班48人;第三詩班25人。而其中第二詩班竟連自己的詩班室都沒有,只得與本堂禮拜日下午的神學培訓班共處一室,活動場地相當缺乏。要開展的多項事工均受場地關系而無法進行,故在本堂西側新擴買的地皮上建一所比較大的新教堂。
新設計的禮拜堂總建築面積約2700平方米,總費用約需800萬元人民幣。 曾經風流的地都戲院

右圖為1982年12月在地都戲院首演的《張春郎削發》劇照,吳玲兒、黃盛典、林舜卿、蔡明暉聯袂演出。陳澤楷文/圖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重新恢復古裝戲,潮汕各地的潮劇團體開始出現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局面,很多戲院大演古裝戲,劇團在一個戲院一演就是十天八天,是經常的事。在眾多的戲院中,揭陽市地都鎮的戲院最受——廣東潮劇院青睞。廣東潮劇院一團、二團,在地都戲院安營紮寨,經常一住就是一月半月,不少劇目都在這里排練和首演,如風靡一時的《張春郎削發》,就是1982年12月8日在地都首演;1987年《張》劇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繼續在這個戲院進行再加工和提升;1988年初廣東潮劇院一團參加廣東省藝術節的表演劇目《八寶與狄青》也是在地都戲院首演。那個時候,廣東潮劇院一二團多次出訪東南亞一帶,幾乎每次出發前都在地都戲院綵排,劇目之多就更是多不勝舉。難怪地都鎮一位文化幹部回憶往事,無限感慨地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他任地都鎮宣傳幹事,廣東潮劇院一團所排演的戲他都看了,而且是從演練看到綵排,對劇團的演藝人員也十分熟悉。當年的《張春郎削發》、《飛龍女》與《漢文皇後》他還從劇團得到劇本。他說:「那時一團的演藝水平的確很高」。不僅排演和綵排如此,劇目的錄像,也喜歡選在地都戲院進行,其中就包括中央電視台1983年錄制的《柴房會》(吳楚珊版)、《井邊會》(吳麗君版)、《飛龍女》、《王熙鳳》、《金花女》等一批潮劇劇目。潮汕戲院處處有,劇團為何獨鍾情於地都戲院?原來該戲院條件環境比較好,有戲台可供排練和演出。累了,還有宿舍可休息和居住,有石桌可供演員用餐,石桌撤掉,便又形成一個小排練廳,這樣大戲台總體排練,小排練廳還可再起「小灶」。當時的地都鎮委書記也很喜歡戲,樂得無償為劇團提供場地,不少劇目也可先睹為快,而且有時碰上上級領導或客人蒞臨,還可一同請來看戲。有這樣的地利、人和,難怪廣東潮劇院一團喜歡來地都「安營紮寨」,讓地都戲院獨享風流。後來由於文藝日漸多元化,地都戲院潮劇演出日漸減少,那段輝煌的日子逐漸湮沒在歷史中。「熄哀輕嘆話今生,驀然回首念前塵,空絕影。榮盛閃耀在一朝,落花殘敗問何時,定宿命」。這首詩或許便是曾經風流的地都戲院的最好注釋。

㈧ 陳岸明的介紹

陳岸明,男,漢族,1968年7月生,廣東省惠來縣人,大學學歷,公共管理碩士學位,金融經濟師職稱,1990年6月參加工作,198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廣東省依法治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1,省十二屆人大代表。

㈨ 為什麼 要加快建設法治廣東 全面推進依法治省

當前,廣東正處於發展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全面加強法治建設更加重專要和緊迫。屬市場化程度高是廣東的一個重要優勢。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環境優劣關鍵體現在法治水平上。加強法治建設,既是現階段廣東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未來廣東增創發展新優勢的迫切要求。

以上答案望採用。。。

熱點內容
民法典規定的家事代理權 發布:2025-01-15 12:58:48 瀏覽:609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
孫國祥行政法違法性判斷 發布:2025-01-15 12:35:34 瀏覽:44
新編行政法理論與實務 發布:2025-01-15 12:31:38 瀏覽: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項選擇 發布:2025-01-15 12:31:37 瀏覽:660
奧地利民法典pdf 發布:2025-01-15 12:29:15 瀏覽:649
個人外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12:13:50 瀏覽:951
如何講道德 發布:2025-01-15 11:55:36 瀏覽:142
讓我們用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5 11:35:34 瀏覽:853
淶水法院 發布:2025-01-15 11:34:38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