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中士

道德經中士

發布時間: 2022-04-23 09:00:47

『壹』 上士得道勤而行之,中士得道若存若亡,下士得道,狂笑不以為道,貪圖奇妙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能夠裝東西的器物,反而不裝東西;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出處:《道德經》——春秋戰國·「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稱其為「道」。在後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語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後六句的「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
所以引完這十二句格言以後,用一句話加以歸納:「道」是幽隱無名的,它的本質是前者,而表象是後者。這十二句,從有形與無形、存在與意識、自然與社會各個領域多種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中,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辯證法的真諦。這是極富智慧的。

『貳』 老子說的下士 中士 上士 是怎麼說

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是老子的禮賢下士。
上士說的是道德行操高尚的人,中士次之,下士是說對待手下的人或比自己行操低的人要謙虛謙下。

『叄』 上士聞到勤而行之中士聞到若存若亡出自道德經第幾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意思是上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等人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
選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道德經》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說過的話,列舉了一系列構成矛盾的事物雙方,表明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關系,它們彼此相異,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統一性,從矛盾的觀點,說明相反相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這里,老子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聞道」的態度: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漠不動心、將信將疑,下士聽了以後哈哈大笑。

『肆』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什麼意思

意思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出處:道德經

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戰國時期

(4)道德經中士擴展閱讀: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意思是說: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而且沒有一點疑惑,它就是這么回事,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習練它、運用它。

2、「中士聞道,若存若忘」

意思是說: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則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相信它和懷疑他的存在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懷一定的疑問。

3、「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全句的意思是說: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伍』 上士得道,勤而行之,中士得道若存若亡,下士得道,狂笑,不以為道,貪圖奇妙

這是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的內容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意思是有悟性的人聽說「道」後深信不已,而且沒有一點疑惑,它就是這么回事,並且勤勤懇懇、堅持不懈的去習練它、運用它。
「中士聞道,若存若忘」意思是悟性不高的人聽說「道」則有時將它放在心上,有時卻忘得無影無蹤。並且相信它和懷疑他的存在各佔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懷一定的疑問。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意思是完全沒有悟性的人,一聽說「道」就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現出鄙視、譏笑的語態,持完全否定的態度。

『陸』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能夠裝東西的器物,反而不裝東西;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出處:《道德經》——春秋戰國·老子

(6)道德經中士擴展閱讀

本章前面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稱其為「道」。在後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語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後六句的「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

所以引完這十二句格言以後,用一句話加以歸納:「道」是幽隱無名的,它的本質是前者,而表象是後者。這十二句,從有形與無形、存在與意識、自然與社會各個領域多種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中,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辯證法的真諦。這是極富智慧的。

『柒』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上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等人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稱其為「道」。

(7)道德經中士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捌』 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士」指貴族,「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哲學名詞,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若存若亡:似乎是學到了,又似乎是沒學到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普通人是抱著嘲笑的態度學「道」,他們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全文釋義: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聰明的人,學習「道」以後,會努力往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聰明的人,學習「道」以後,似乎是學到了,又似乎是沒學到。自己以為已經把握了,不願意往實踐,光動嘴,不動手。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普通人是抱著嘲笑的態度學「道」,他們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的水平已經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實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能夠裝東西的器物,反而不裝東西;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

(8)道德經中士擴展閱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告訴我們要學以致用,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如李四光兩個否定—「否定中國不存在第四冰川」否定中國貧油和石油勘探。毛澤東將讀書與實施領導相結合。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告訴我們要「求甚解」。求學期間,因為太多的不求甚解,讓同學之間的學習成績相差甚遠;工作以後,因為太多的不求甚解,才讓很多工作之初的同事,在退休時不自然的分出三六九等。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不應非常膚淺的嘲笑身邊的、或是別人提出的一些論斷,隨著時間積累,我們應當更有涵養、深沉地去思考、解讀一些看似滑稽的事。正如黑格爾所說,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凡做出輝煌成就的科學都是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人,他們決不會人雲亦雲隨波逐流。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謂「上道」,所以無法為一般人所理解,當然要被笑話了,「不笑不足以為道。」而愛因斯坦所體現的正如老子所說「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玖』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什麼意思

釋義: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

出處:先秦·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

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朴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

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9)道德經中士擴展閱讀

一、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二、賞析

《道德經》句式整齊,大致押韻,為詩歌體之經文。讀之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體現了中國文字的音韻之美。朗誦經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在音韻之美中體味深刻的哲理。

《道德經》的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准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慾」(十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

『拾』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世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出自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譯文:上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等人聽了道的理論,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下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稱其為道了。

賞析

本章前面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稱其為「道」。

熱點內容
舊刑法全文 發布:2024-11-08 00:14:52 瀏覽:677
婚姻法家事決定權 發布:2024-11-07 23:32:02 瀏覽:873
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 發布:2024-11-07 23:22:39 瀏覽:990
司法殺人 發布:2024-11-07 23:20:43 瀏覽:631
丹麥對法官 發布:2024-11-07 22:37:35 瀏覽:633
宜州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4-11-07 22:37:23 瀏覽:544
看山東衛視道德與法治 發布:2024-11-07 22:10:46 瀏覽:797
合同法第251條承攬合同 發布:2024-11-07 21:41:38 瀏覽:406
政府公告對企業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21:29:34 瀏覽:70
房屋轉租條例 發布:2024-11-07 21:27:19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