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大趨勢

法治大趨勢

發布時間: 2022-04-23 09:10:03

A. 試論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一、建設法治政府,必須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認真落實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是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重要政治責任。當前,需要結合實際,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制度建設質量、確保法律實施、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等方面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 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體制保障。為此,需要抓緊四項工作:
第一,轉變政府職能,落實「三個優先」原則。「三個優先」原則是行政許可法確定的重要原則,其基本內涵是: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通過自律能夠解決的事項,行政機關不要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落實「三個優先」原則,首先需要認識三個問題:(1)人民的政府,並不意味著人民群眾的一切事情都要政府通過行政管理去解決。(2)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不意味著政府要成為一個「經濟人」。在市場與政府的關繫上,市場是第一位的,政府是第二位的,盡管市場中的一些問題有時需要超市場的力量——政府權力去解決,但總的來說,政府不能凌駕於市場之上,更不能試圖改變市場的運行規則。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要善待各類市場主體。(3)社會中介組織通過自律來解決某些問題,比政府通過行政權力來解決更有效、成本更低廉、副作用更小、更具親和力。我們的政府要大力培育中介組織,克服兩個「不放」:不放心、不放手。
第二,恪守信賴保護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是現代憲政的重要基礎,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必須全面、准確、真實;行政機關發布的政策和作出的決定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能朝令夕改;確需改變的要盡可能給相對人合理的預期,由此造成相對人損害的,行政機關要依法予以補償。落實這個原則,要求政府想問題、辦事情務必縝密、周到、慎重,切忌出爾反爾。做到這一點,實踐中會有難處,也要付出一定代價。但是,該負的責任、該承擔的風險、該付出的代價是躲不過的。分散風險、分別解決矛盾總比積攢風險、集中解決矛盾要好得多。因此,遵守信賴保護原則說到底就是化解風險、分散責任的有效辦法。
第三,公開透明。凡是需要老百姓知曉、執行的政策、決定,都要公開;凡是老百姓比較關注且需要他們遵守執行的政策,在制定和執行中應當多聽老百姓的意見。這是確保決策科學合理的保障,是決策得到老百姓認同並執行的社會基礎。公開透明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行政機關的信息資源應當盡量共享。這是樹立規則權威(由服從組織到服從規則的轉變)、克服部門保護主義、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礎。
第四,創新管理方式。我國現行行政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權力導向型管理為特徵的,這種管理方式的缺點是隨意、沒有預期、強調命令,而且副作用大。規則導向型的管理方式的優點是比較穩定、規范、有預期且副作用小。其具體要求是:在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之間,重在間接管理;在靜態管理和動態管理之間,重在動態管理;在事前管理和事後管理之間,重在事後管理;在管理與服務之間,強調服務。總之,規則導向型的管理方式要求具有間接、選擇、協商的特點。政府管理方式體現這一特點,就會最大程度地減少因管理方式不當而引起的問題。
二、建設法治政府,必須提高包括立法在內的制度建設質量
(一)對制度建設要有科學認識。制度建設是一門科學。制度建設是國家機關的權力活動,具有權力的一般特性;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國家權力,它屬於決策權范疇,具有決策的一般特性和理論基礎。從認識論上講,制度建設是一種認識活動,制度建設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從事制度建設工作,研究制度建設問題,必須善於認識、把握制度建設的基本規律和內在規律。
第一,制度建設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這是認識、把握制度建設規律的認識論前提。從根本上說,制度是人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反映,一方面,制度是依據人的主觀認識來制定的,一項制度制定的好與壞,與制度建設者的認識水平和能力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制度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所要解決的問題)又是客觀的。因此,制度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從本本、概念出發,不能搞土教條,也不能搞洋教條。
第二,制度建設是應然性與實然性的統一。應然性是指所確立的制度應當是什麼樣,實然性是指所確立的制度實際上是什麼樣。制度建設的應然性要求:所確立的制度必須符合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必須符合人們本來的價值追求,具有公認的道德基礎。制度建設的實然性要求:一切制度必須符合客觀現實的需要與可能,對客觀條件不具備或者目前還過高的一些要求,在制度建設中就要注意加以避免,否則,所確立的制度就會行不通,改革時期制度建設的應然性與實然性矛盾非常突出。理想與現實是一對永恆的矛盾,也正是這一矛盾,制度才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因此,做好制度建設工作必須善於發現問題和矛盾。一方面,要力求實現制度建設的科學性,使制度符合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對一些問題由於實踐經驗不足,人們的認識還難以統一,可以暫不予規定,待條件成熟時再作補充。
第三,制度建設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制度所規范的社會現象是紛繁復雜的。做好制度建設工作,首先,必須善於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及個案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以從中抽象出普遍使用的規則。其次,任何普遍規則都有例外,要在確立普遍規則時,妥善地規定例外,以保持制度的適用性。第三,在研究、確定規則時,對重大原則問題必須是非分明,態度明確,敢於堅持,同時又要注意照顧各種具體情況和不同意見,實事求是地靈活處理各種矛盾。
第四,制度建設是民主性與集中性的統一。多謀才能善斷,體現多數人的智慧是制度優越性的表現。要充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尤其是基層單位、基層群眾、基本群眾的意見。集中性主要是把各種意見集中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來。
(二)認識、把握衡量制度建設質量的標准。衡量制度建設質量的標准,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體系。從實際情況看,這個體系至少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符合法定許可權和程序,以維護法制統一。「法不公則不善」,立法應當嚴格遵守憲法和上位法,避免各自為政、相互矛盾。(2)遵循並反映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包括該制度所調整事項的規律,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服務。要避免一些法律規范成為影響甚至阻礙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財富增加的繩索。(3)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任何制度都應當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多數人所認同,而不是相反。這是制度得以實施,充分發揮其效能的社會基礎。(4)制度內容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內在邏輯要嚴密,語言要規范、簡潔、准確。
(三)提高制度建設質量應當採取的措施。
第一,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科學安排立法項目。立什麼法要從實際出發,總結實踐經驗,把握立法規律。要統籌考慮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在繼續加強有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方面的立法的同時,更加重視有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需要明確:制度是要解決問題的,但所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不能是主觀想像的;必須是反復出現的,不能是偶然發生的;必須是普遍的,不能是個別的。對需要用制度調整的事項,也要「當時而立法」。要特別注意,不能事事都要求助於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避免法律對社會的過度干預。
第二,總結經驗,把握規律,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制度建設是科學性、規律性很強的工作。只有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把握規律,才能確保制度建設的質量。為此,需要處理好以下關系:(1)正確處理公共利益與公民合法權益的關系。制度建設必須維護公共利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同時,也要注意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做到實現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平衡。為此,要對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的合法權益,都要切實維護。要確立這樣的觀念,只要是不損害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都不應受到制度的干預。(2)正確處理權力與責任的關系。責任是行政權的核心。制度在賦予行政機關必要行政權力的同時,必須規定其相應的責任,並有嚴密的程序作保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規范和約束行政權力,確保權力與責任相統一,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侵權要賠償。(3)正確處理強制與引導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求特別注意發揮制度的引導功能。為此,我們的制度建設要重在為解決問題提供一種供人們自己判斷是非、自己承擔風險、自己分配責任的規則來解決問題。要鼓勵、引導市場主體之間以契約等自治形式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4)正確處理立足現實和改革創新的關系。當前,我們正處於新舊體制轉軌時期,如果制度建設不顧現實,就會行不通;如果不加區別地把現實肯定下來,有可能妨礙改革。因此,制度建設要立足現實,著眼於未來,把制度決策與改革決策緊密結合起來,體現改革精神,用制度引導、推進和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對現實中合理的東西,要及時肯定並採取措施促進其發展;對那些不合理、趨於衰亡、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東西,不能一味遷就。總之,制度建設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力求在體制、機制、制度上不斷有所創新。(5)正確處理實體與程序的關系。實體與程序都非常重要,且相輔相成。當前,制度建設要改變重實體、輕程序的現象。要下功夫研究如何通過設定程序制約權力的行使、保障權利的實現。
第三,改進工作方法和機制,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對制度建設的參與程度。為此,需要建立以下制度:(1)公開徵求意見和聽證制度。確保制度能很好地反映群眾,尤其是基層群眾的意見,這也是確保制度得以很好實施的基礎。(2)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這里的成本主要是制度得以實施所需的成本。(3)專家咨詢制度。(4)爭議協調制度。(5)定期清理制度。這項制度旨在及時消除制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提高制度的適應性。
三、建設法治政府,必須理順執法體制、確保法律實施
法律得以順利實施,一般取決於三個條件:(1)該法律本身是一部良法;(2)有一套比較健全的法律實施機制;(3)具有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基礎。其中,良好的實施機制是確保法律得到實施的關鍵。從理論上講,法律由預期效益到實際效益客觀上是遞減的。因為法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有成本的,成本支付帶來的往往是效益遞減。法律實施機制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整合各種成本(支付必要成本、降低甚至取消不必要的成本),以確保法律在實施過程中將效益遞減降到最低。我們現行的法律實施制度,往往重在機構的設立,而不重視機構的保障,包括人員與經費保障,更不重視法律運行機制的建設。結果是,沒有機構法律效益要遞減,有了機構法律效益遞減有時甚至更快。因為機制不暢,就往往從增加人員上找對策,這勢必增加法律運行成本;經費無保障,執法人員又往往只好「自費」執法,甚至搞「執法者養違法」。就行政機關而言,確保法律實施,需要從理順體制、完善機制著手,抓緊以下工作:
第一,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行政執法體制的總的要求是: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1)相對集中行政執法權,盡量改變「大蓋帽」滿天飛的狀況;目前需要繼續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積極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推進綜合執法試點。(2)減少行政執法層次,改變行政執法「上下一般粗」的狀況。目前可考慮適當下移執法重心,對於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生產直接相關的行政執法活動,主要由市、縣兩級行政機關實施。上下級行政機關的執法職能要分解。基層行政執法機關重在解決事實問題,上一級行政執法機關重在解決法律問題。(3)行政執法權與執法者的利益要徹底脫鉤,執法經費必須予以保障。(4)下大力氣建設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執法隊伍。
第二,行政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亂執法與不執法是目前行政執法中最突出的問題。各級行政執法機關必須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嚴格按程序辦事。要克服「運動式」執法的弊端,糾正領導批示才執法、領導不批示就不執法的現象。要公平、公正執法,平等對待當事人,不得濫用權力。在執法過程中,應當依法保障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第三,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行政執法是一項重要的行政權力,應當由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非行政機關的組織未經法律、法規授權不得行使行政執法權。要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沒有取得執法資格的人員不得從事行政執法工作。
第四,健全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這是確保法律實施的重要舉措。這項制度的核心是:記錄真實,立卷歸檔,公開查閱。凡作出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等決定以及對有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監督檢查,都必須有記錄,記錄有簽字,有關證據材料、執法文書連同有關記錄都要立卷歸檔。歸檔的案卷必要時可以公開,供有關人員依照規定查閱。這有利於增強行政執法人員的歷史責任感,促使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兢兢業業、依法辦事。
第五,強化對行政執法的監督。(1)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積極探索行政執法績效評估和獎懲辦法。(2)強化行政復議監督。(3)加強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4)強化社會監督,完善群眾舉報違法行為的制度,高度重視新聞輿論監督。(5)嚴格執行行政賠償和補償制度。
四、建設法治政府,必須下大力氣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素養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的法律素養,關乎依法行政進程,關乎行政機關的形象,關乎行政權力的行使是否符合人民的意願,關乎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養成,關乎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客觀地說,法律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漫長過程,在我們這樣一個封建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的國家更是如此。當前,培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素養需要把握以下幾點:(1)要掌握法律知識,包括憲法和憲法性法律知識,規范行政機關共同行為的法律知識,自己所從事專業的法律知識等。通過掌握這些知識,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知道手中的權力從哪裡來?權力邊界在哪裡?(2)要提高法律意識,培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法律的信仰與忠誠。法律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且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組成部分。在我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法律的信仰就是對黨和人民的信仰,對法律的忠誠就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3)要培育法律思維和能力,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能用法律思維來研究情況、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法律思維就是一種權衡利弊、瞻前顧後、照顧其它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既要考慮解決眼前問題,又不能給將來埋下隱患;既要考慮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又要顧及所支付的成本;既要考慮當事人的利益,也要考慮其他相關人員的利害得失。越是情況緊急,越是問題突出,就越要用法律思維、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這是一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具備較高能力的標志。

B. 基於中國法治現狀來說明中國法律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各位請幫忙!急急~~~

中國的法律條款會越來越規范,但是在有法必依上,區分對象,事實上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版平等權,官司越打越多,據前兩年的法制報報道每年有過千萬的案子,有數千萬人在打官司,法官案子多,質量差,水平也差,上級法院的法官都要累死了,這些都是與社會現狀緊密相關的,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去打官司,打了又打,起碼是不容樂觀.

C. 在今天法治中國的建設進程中,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發揮道德與法律的作用,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在現時代,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要納入現代世界文明的氛圍,適應現代文明發展的大趨勢,必須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而在改革開放中如何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而迫切的時代課題。
改革開放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新機遇、新目標、新動力

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與構建和諧社會,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改革開放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難得的新機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文章中就明確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毛澤東同志當時所描繪的那樣的政治局面,實際上是一種和諧社會政治生活的氛圍。當然,毛澤東同志當時主要還是從國內的情況出發,就國內的政治秩序而言的。可以說這是處在一種封閉或半封閉狀態的中國,在許多方面還有待改革和開放的情況下提出的一種和諧理念。經過二十年的風雨歷程,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的國際背景;面對的是需要通過改革開放,來實現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國內現實環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是從國際國內的現實出發,明確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大思路。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打開了,而且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不僅要向西方發達國家開放,尤其是要向美國開放。這樣的開放,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參照系。在實行對外開放的同時,在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進行改革,以進一步解放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促進國家的進一步富強、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堅持改革開放,這為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創造了從未有過的條件,也提供了現時代構建和諧社會難得的機遇。
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意味著個人與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另一方面,社會為個人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法制,並通過法制實現法治,如果每個人都在法制的框架內行為,即使有矛盾也可能通過法律的途徑有效得到解決,又何愁個人與社會不能和諧發展呢?同時,也要加強道德教育,培養個人的包容意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就是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包容是求同存異,個人對社會包容,社會自然也會對個人包容,是為和諧。

D. 國家法治越來越健全,將來公務員會不好乾,為什麼

近日,匯通天下總裁翟學魂預測公務員未來命運稱,當下拚命擠進公務員隊伍的年輕人,未來命運必然跟十年前的下崗國企工人一樣:人到中年被體制拋棄,渾身沒有一樣市場需要的技能。此語引發網友熱議。專欄作家趙楚評論稱,這句話是我2012年讀到的最富於現實和歷史洞察力的斷言。由此引起了關於公務員未來命運的大討論,在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呼聲下,幸福的鐵飯碗還能鐵多久?
正方觀點:公務員有竟爭優勢
對此馬上就有網友回應說:我也討厭、甚至看不起公務員的生活。但必須承認事實,即使有一天體制老化要讓公務員下崗,以這些人的人脈關系,做點小生意也比小百姓強。即便有一天下崗了,公務員轉身為地方精英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一些人預言公務員四五十歲命運悲慘實在是對公務員的阿Q式打擊。
還有人指出,目前很多公務員都是優秀的管理者,也有很多的公務員都是飽學之士,在政治、管理、經濟、哲學、歷史等方面都頗有造詣。雖然目前公務員的體制,會讓庸者更庸,能力低下的人如果做了公務員,真的是前途堪憂,因為沒有競爭讓他成長。但真正出色的人干什麼都一定很出色。更何況公務員並不是沒裁員過,90年代初就搞過,當時流行停薪留職,看看後來多少發家致富的人是下崗的公務員。
反方觀點:下崗工人的今天就是多數公務員的明天
不可否認,很多公務員本身是非常優秀的,智商和能力都是一流的,但那些世襲的通過不正當手段進入的官二代除外。如果你在大浪淘沙的社會上闖盪,就算你失業了,憑著鍛煉出來一身本領你還可以繼續找到新的工作。可是公務員一旦失業了,他們將面臨什麼樣的命運?看過《肖申克的救贖》的人是否還記得,裡面那個監獄裡面被體制化的圖書館管理員出獄之後適應不了外面的生活,最後自殺了。一個長期在體制內的人,就算你曾經是精英,但是這些人恐怕都沒有真正地鍛煉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無論你學什麼專業,無論你的成績有多好,專業有多扎實,進入公務員隊伍後,你的專業就會慢慢丟失,若干年後,也許你除了知道了一些虛無縹緲的為官之道後,一無所有,發展極不平衡,變成知識的瘸子。
在一個行業內,是企業和企業的競爭,效率低下就要被淘汰出局。而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效率低下就會造就落後挨打。越來越趨於激烈的國家之間的競爭會倒逼中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這是未來的大趨勢。對於一家企業來講,如果管理者的薪酬過高,安排的冗餘崗位過多,則股東們會進行嚴重的干涉,因為不幹涉則企業利潤減少,競爭力下降,最後股東損失金錢,管理者失敗下崗,而管理者的首要責任就是提高效率。到時候政府部門會得到真正的精簡,大批的閑適人員會下崗重就業,就像過去十年所發生的國有企業變革一樣。
當年的國有企業職工當年是多麼的風光和優越,但下崗後卻又多麼的可憐和低微。從鐵飯碗到無飯碗!從搖籃到墳墓只是一剎那的事!更可悲的是,當公務員一旦面臨失業後,那些為官的公務員就像動物園里的老虎,養尊處優慣了,已經失去失去了野性和威風,已經連一隻雞都不能殺死了,把它們放入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多數會面臨被餓死的命運。而普通公務員就更慘了,他們像卓別林演的《摩登時代》中那些被機器異化的麻木機械的工具人,多數對新的工作手足無措。什麼樣的水養什麼樣的魚,在池塘里長大的魚放入大海,有幾條可以在狂風巨浪的大海中存活?
在美國,3%大學生願意報考公務員;在法國,是5.3%;在新加坡,只有2%。在日本,就業傾向公務員排在榜單第53位;在英國,公務員甚至進入20大厭惡職業榜;而在中國,76.5%的大學生願意報考公務員! 在西方國家,一般當政府雇員的都是一些沒多少創新精神,循規蹈矩、沒有志向、平庸平凡的一部分人,有能力有抱負的人都會選擇在市場經濟中去當律師、當醫生、當作家,去創業當老闆。
而在中國,每年都有百萬大軍參加公務員考試,公務員考試炙手可熱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在特權及物質利益的驅動下,無數的人都在做著范進中舉的夢。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共4000萬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按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的標准計算,我國吃皇糧的人數達7000萬人,平均18個老百姓供養一個官員,這無疑是世界之最。100多年以前,馬克思在熱情地謳歌巴黎公社時,興奮地稱贊公社真正地建立了廉價政府,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現在,由於機構的裂變和冗員過多,政府越來越昂貴了。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中國的變化太快了,60年前一定誰都不想做地主,40年前可能有的人會很後悔做知識分子,15年前有的人後悔做國企工人。當然,目前大部分養尊處優的公務員們肯定意識不到這一點,或者同思維已經僵化的父母那一輩一樣嗤笑,這個社會不會改變!現在如果醒悟過來的人就應該武裝自己,摒棄閑適,選擇充實,為將來做准備。

E. 如何在基層推進依法行政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加強行政法制宣傳教育。沒有教育就沒有思想的轉變,沒有思想的轉變就沒有行為的改善。首先要加強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領導幹部的宣傳教育,促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轉變思想觀念,從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出發、從黨的方針政策出發、從正反兩個方面事例出發清除官本位、特權思想等的影響,正確認識和處理「人治」與「法治」的關系,權力與法律的關系,法治與改革的關系、法治與發展的關系。牢固樹立法律權威至上、法律大於權力、權力服從法律、沒有法治就沒有大發展、違背法治理念必將受到懲罰的觀念,只有這樣,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繼續做好面對人民群眾的普法活動。在一些基層政府把普法看成是不得不幹的任務,把貼幾張標語、進學校講一次課看成普法的成果,不願也不像話費力氣去開展此項活動,甚至一些基層領導幹部認為人民群眾法治意識越高自己的管理越難。他們習慣於落後的「人治」,這個區域是我的天下我說的就是規定,我說怎麼辦就怎麼辦,而法治一旦增強,自己的行為將受到約束、利益受到限制,自己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地位將動搖,因此暗中抵制普法活動。殊不知,普法運動就是為了更好的依法行政、為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好人民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使人民群眾不但知道法律,更要熟悉和掌握法制,增強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有助於糾正基層政府的違法或者有法不依行為,讓行政變的更科學、更合理。要創新普法性質,變過去的「以教」為中心的「靜態」普法為「動態」普法,雙向互動、有來有往,在形式和思想上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使群眾逐漸地擁有法治精神,改善社會的法治文化氛圍。
(二)進一步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努力改變「倒三角」的工作體制,加強基層政府法制機構設置。在鄉一級政府設置政府法制機構或者鄉鎮一級政府的抽象和具體重要行政行為要經過上級法治部門的合法性審查,使依法行政工作形成完善的工作體制,同時進一步加強地縣市政府法制機構力量,使地市縣法制機構人員達到一定規模,使「倒三角」為「倒梯形」,進而發展為「正梯形」,為基層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充分的組織保障。同時,市縣兩級的政府法治部門應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作為本單位的一個部門很難有效的監督級別比自己高、權力比自己大而且是用人用錢來源的政府,因此,建議提高市縣兩級法制部門的地位和職權,在用人用錢上或者至少是業務上歸上一級人大或者政府管理,在重要行政行為、規范性文件出台之前把法制部門的意見作為生效的要件之一,對於法制部門提出異議但是政府仍然施行的法制部門不應承擔責任,對於法制部門簽字同意認為合法的實際卻是違法行為的政府相關責任人和法制部門簽字人、責任人都應承擔責任,並且設定合理的追究期限。讓法制部門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部門,切實強化其職能和責任。
加強政府法制工作者的業務培訓,提升其業務水平。不少人認為,政府法制工作隊伍這一群體不需要專門的職業訓練和專門知識,不過是政府工作人員的一部分。只要政治可靠、服從組織調動和工作安排就可以勝任,不像法官、檢察官等法律工作者那樣有法定的准入標准。這種忽視政府法制工作人員職業特點的認識,導致政府法制工作人員的崗位要求等同於一般政府工作人員。從另一方面來講,由於沒有「門檻」和職業定位,導致社會對政府法制工作認識的缺乏。實際上,政府法制工作人員從事的工作內容,比一般的公務員要求更高,專業性更強。這一職業群體必須共同經過系統學習而獲得法律理論知識、法律思維知識以及法制工作能力方面的一致性。建議建立政府法制工作人員准入制度,堅持「凡進必考」原則,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設定具有司法從業資格方可上崗的門檻,在人員崗位上不易流動性過大,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使他們成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工作的主力軍和政府法制工作的業務骨幹,力爭成為優秀合格的政府領導的法律顧問和參謀、助手。
通過各種手段增強法制人員工作的獨立性, 政府法制工作人員作為行政機關的成員,自然要服從行政機關的領導。從事的政府法制工作,作為重要的法律工作,在具體工作中,首要的要求是對法律負責。一般情況下,這樣做也符合行政首長的意志。但在特殊情況下,即使對法律負責的行動違背了個別行政首長的個人意志,行政首長也不應非法干預政府法制工作人員的獨立性,或者以此隨意撤換其工作崗位。因此,要通過各種制度來保證政府法制工作人員的良好素質以及職業的穩定性和專業性。政府領導應大力支持政府法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獨立開展工作,讓他們放心放膽去干,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他們在推進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從源頭上減少行政爭議的發生,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投身於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三)完善監督機制,強化行政執法的監督。切實加強行政執法機關的內部監督制約。加強上級政府部門對下級政府部門的執法情況進行監督;進一步加強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的監督力度,並通過這種專門的執法監督,保證行政執法活動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辦事,要通過監察、審計部門的有效監督,及時糾正和嚴肅查處違法違紀行為和行政執法中的不正之風;嚴格執行執法責任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對執法過錯者予以堅決追究,情節嚴重的,要給予行政處分直到調離、清除出執法隊伍。
充分發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作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切實行使憲法、法律賦予的監督職權,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強化執法監督力度,促進依法行政。首先,要認真做好規范性文件的審查工作。實踐中,往往政府的行政執法行為,除了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外,許多時候是以政府的規范性文件為尚方寶劍的。而行政執法中出現的一些亂收費、亂處罰問題,也往往根源就出在規范性文件上。因此,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抓好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審查政府規范性文件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輿論監督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和措施。要加強行政執法監督,社會新聞媒體要敢於曝光,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特殊作用。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單位行使監督權就是行使人民民主權利的具體體現,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和全社會的支持。建議對於新聞媒體曝光的違法行政案件本級和上級政府應該建立台賬和記錄,改變以往重大輿情事件只是聽聽本級政府匯報、說明一面之詞的簡單做法,應該建立雙方都有記錄、都能說話甚至互相辯論的沖突解決機制。
制定準確的監督標准,增強行政執法監督的實效性,如逐步制定和完善黨紀、政紀量化監督標准,盡快出台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監督的機關、許可權、范圍、方式、程序等加以明確規定,使監督本身有法可依。
(作者單位:臨西縣委宣傳部)

F. 民主與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大趨勢。閱讀下面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美國聯邦黨


()架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一省兩院制(設中書省)(3分)
民主:秦朝時,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2分)
唐朝時,三省之間分工明確,相互牽制和監督,可以防止大臣專權;設政事堂由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可以集思廣益;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善於納諫,為這一制度增添了「民主色彩」(4分,任答兩點即可)
實質:仍然是封建君主專制,是一種「皇權下的民主」(1分)
(2)有衡:①立法權:國會分成參眾兩院;國會立法須經總統批准,總統對立法有否決權;最高法院可以「違憲」的名義廢止已通過的法律。(2分,任答兩點即可)②行政權:總統締結條約須經參議院同意;總統任命官員須經參議院同意;國會對總統有彈劾權;總統連任不得超過兩屆。(2分,任答兩點即可)③司法權: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任命,參議院批准。(2分)
關門:①「資本支配政治」②兩黨相爭只顧黨派利益而不顧美國人民利益。(4分,或言之成理亦可)
(3)努力:創建革命團體和政黨(興中會、同盟會);提出革命思想(三民主義);發動反清起義(廣州起義等);建立民主政權(中華民國);注重製度建設(頒布《臨時約法》);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民主共和制);實行責任內閣制。(8分,任答四點即可)

G. 當代憲法有何發展趨勢

1、重視人權保障,擴大公民權利。

2、重視憲法實施保障,維護憲法權威。

3、重視國際協作,維護世界和平。

4、社、資憲法共存,既相互斗爭,又相借鑒。

5、成文憲法取代不成文憲法是趨勢。

(7)法治大趨勢擴展閱讀

社會法治國家時期

鑒於前一時期國家任務范圍狹隘,在私法自治及契約自由等前提之下,經濟力強大的社團或財團造成市場壟斷,對於人民權利侵害過巨,因此認為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並非完全重疊,也非完全分立的二元。

而是應有適度的混合,國家形成社會秩序同時,也要對人民權利予以最低的保障,強調人民基本權利可直接以憲法為保障根據,並且憲法應加入基本國策,以補充性原則保障人民福利。此一時期,不只國家,社會的一般人民也要遵守憲法對於基本權的保障規定,但隨著時間轉移,因而使國家修改憲法的可能性增加。




H.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第二,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3、第三,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

4、第四,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第五,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8)法治大趨勢擴展閱讀: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時代意義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綜觀世界近現代史,一些國家雖然也強調法治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堅持厲行法治,導致法治不彰、法治乏力,影響了國家現代化進程。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只有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發揮好法治的經濟發展助推器、社會運行調節器作用,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如期完成。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的必由之路。從世界發展大趨勢看,國家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制度競爭和治理能力競爭。創造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崇高使命。

I. " 重典 " 能整出 " 大治 " 嗎

轉載:

依法治國需要用「重典」開路

焦若飛

常言道「亂世用重典」,只有重典才能勘亂。也就是說,一個太平盛世,一個秩序國家,尤其是一個法治國家,必經之路是「重典」。換言之,不經歷「重典」,就難以實現真正的法治。

重典的本質含義就是震懾,通過震懾的力量,讓所有公民伏法守法。如果在社會法治意識和法治習慣尚未形成,法治環境十分脆弱,正常的法治秩序建立之前,沒有非常的法制執行手段保證法律的實施和法治秩序的形成,再好的「良法」,也會失去本身的色彩。

以超常的措施,保證法治秩序的建立,是古今中外社會行為規范的成功經驗。當今世界公認的西方法治國家,實際上都經歷了「重典」推進的過程,可以說,沒有當初的重典,就沒有今日西方的法制與規范。用一句通俗的話說,西方人講秩序、講法制,不是西方人種優秀,主要是「管」出來的。

我國是歷史上推行重典治理的主要國家。重典戡亂,進而達到階段、朝代大治的例子也不少。如明朝初建時曾重典懲貪,使得各級官吏「居職惴惴,唯恐不能奉法恤民」,「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吏治煥然」「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餘年」。《明史》里的《循吏傳》所收清官中,洪武年間的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的嚴刑峻法雖然沒有根除腐敗,但卻使貪官收斂了很多,有效的減少了腐敗。明朝之所以延續270年,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壽命最長的朝代,在很大程度上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功勞。

《史記·商君列傳》描繪商鞅時秦國的情況說:「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連反對連坐的荀子也對此贊嘆不已,他在《荀子·強國》中描繪說,踏進秦國國境,觀察秦國的習俗,百姓質朴淳厚,音樂不淫盪低俗,人們的服裝不輕薄妖艷,百姓畏懼官吏而順從,像是上古時代的人。各級官吏都嚴肅認真,無不謙恭節儉、敦厚謹慎、忠誠守信而不粗率,像是上古的官吏。秦國經過四代君王就取得如此勝果,靠的就是法制。全民監督權力運作的體制有效杜絕了政權的腐敗傾向。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連坐之法。

不可否認,雖然歷史發展到今天,象「連坐」「凌遲」「族滅」「充草暴屍」等古代所謂的「重典」已經成為現代文明不能包容的「野蠻」,但作為「重典」本身,對我國推進依法治國,實現法治社會依然有超越時空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首先,重典能夠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掃清法治障礙。長期以來,法治觀念淡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權大於法、知法犯法、無視、漠視甚至蔑視、挑戰法律等非法治思維和習慣成為橫亘在實現依法治國路上的多重障礙。這些障礙來自於意識,來自於傳統,甚至緣於父母祖先,發自肺腑,根深蒂固,堅韌頑強,固若金湯。涉及個人、集團、權力擁有者所謂的自尊、習慣、地位、利益,推進與阻止,進步與倒退的爭斗一直尖銳存在,不容迴避,迴避不了。不掃清這些障礙,實現從立「良法」到立「良行」的轉變是不可能的,而推進的「疲軟」「彈性」「逃避」恰恰是我過多年推進法治的教訓所在。因此,沒有重典,障礙無以掃除。

其次,重典可以有效懲治以身試法者,讓人畏懼法律。眾所周知,法律的最大特點就是強制約束,而人的原始嚮往就是自由。對自由的過度放縱,就會僭越法律的底線,影響到社會秩序。有效解決這一對矛盾,就必須通過嚴厲的法律制度,剛性的法律執行,保證法律的效率,讓試法者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儆效尤,讓人們畏懼法律,不敢輕言違法,更不能隨意挑戰、藐視法律。

再次,重典可以鞏固法治成果,激發公民的法制熱情。任何人、任何時期,都存在或濃或淡、或深或淺的法治思維、法治意識、法治要求和法治期待,只是這種意識和要求與時代法制節奏和設想可能存在距離,容易沉睡。從「法不責眾」到「行為從眾」,喚醒、激活這種法治「沉睡」,需要特定的氛圍和情境。而激發公民的法治意識,實現個人法治期待與時代法制要求的統一,是一次從意識形態到行為習慣的洗禮過程,是一場攻堅的硬戰,無疑需要強力的重典才能完成。

另外,重點能夠提高法制效率,縮短實現法治的時空距離。法治、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卻是等不來的。各國、各地域法治進程的不平衡,是社會進步的不平衡。法治的進程則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進步的尺度。法治推進力度越大,效率越高,距離法治國家的目標就越近。這是簡單不變的道理。

誠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重典也非過去的「重典」,在傳承取捨中,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有了全新的闡釋,但是,需要強勁的推動,嚴肅嚴謹的法條,剛性的執行標准卻古今依舊,不論到任何時候都不能變。變了,就沒有法治。

「重典」要抓住「重點」,不是泛泛而談。就目前我國的狀況而言,主要是採取超常舉措,發力權力挑戰,把「法治」放出來,把「權治」關進去,把「剛性」鑄起來,把「彈簧」壓下去,把「公正」喚出來,把「私慾」趕出去。「王子犯法重罪於民」,對黨員、對幹部、對公職人員尤其是執法人員知法犯法、執法犯法,阻礙法治進程罪加一等,從重處理。

毋庸諱言,對法治執行,推動法治需要單獨立法,假以「重典」。一部在其他法律之外、具有普釋意義、維護法律權威、保證法律推進、規范法律落實,應對各種挑戰和干預的「重典」應該呼之欲出。惟其如此,法治盛世才能如期而至,不再久遠。

J. 如何理解和應對稅收法治的新常態

像經濟「新常態」一樣,稅收「新常態」尚未完全成為一種穩固的形態。所謂稅收「新常態」指在現代稅收治理新理念和新規則的基礎上構建的較穩固和可持續的新秩序、新態勢和新狀態。筆者認為,稅收工作轉為「新常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深刻變化。

一、收稅的問題層面,稅收工作的思維慣性正從「管理納稅人」向「服務納稅人」的「新常態」轉變。制度變遷往往由新理念引領,而改革的本質就是改掉傳統的不良習慣或思維慣性。自200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服務型政府」以來,我國各級稅務機關廣泛開展了創建服務型、企業型以及顧客導向型稅務機關活動,稅務機關與納稅人良性互動的新型和諧征納服務關系已在建立。事實上,傳統的稅收工作思維以納稅人有罪判定為假設前提,以管理和監督納稅人為慣性思維,習慣於用對抗性的方法來解決稅收執法中的問題,把打擊逃稅作為稅收執法工作的全部內容或主要方面。現在,在尊重納稅人,服務納稅人,引導納稅人,滿足納稅人合法合理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納稅人的滿意度和遵從度,將是不可逆轉的稅收工作「新常態」之一。

二、在收多少稅的問題層面,稅收工作的行為慣性正從「任務至上」向「稅收法定」的「新常態」轉變。經濟決定稅收,稅收決定財政(即支出),是財稅活動的基本規律。但在現實財稅實踐中,「任務至上」、「唯稅收任務馬首是瞻」的導向問題長期存在,任務和稅法孰輕孰重或誰大誰小的爭議一直不斷。不難發現,在不擇手段確保完成各種稅收任務的行為慣性下,必然出現兩種不良現象:1.是經濟不景氣或衰退時,為確保年度稅收任務的完成,稅收機關往往傾向於收「過頭稅」或「刮地皮」;2.是經濟景氣或繁榮時,為確保以逐年遞增為特徵的下年稅收任務的完成,稅務機關往往傾向於「有稅不收」或「留有後手」。不管是哪一種情形,都嚴重地削弱了稅法的嚴肅性、規范性和權威性。

從稅法的角度來講,「有稅收稅、無稅不收」是基本的行為准則。告別稅收增長的「速度情結」,強化稅收的顆粒歸倉原則,則是稅收法定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4年8月31日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預演算法的決定, 將於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即「經濟憲法」)第五十五條明確規定:各級政府不得向預算收入徵收部門和單位下達收入指標。這條前所未有的法律規定和限定顯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這標志著稅收任務時代的淡出以及稅收長期「超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稅收法定時代的到來。

三、在怎麼收稅的問題層面,稅收工作的制度慣性正從稅收管理員「各事統管」模式向稅源管理的「分級分類+專業協作」模式的「新常態」轉變。為適應新的稅收征納環境,近年來我國各級稅務機關都不同程度地試行了以「稅源專業化管理」為基礎的新一輪稅收征管改革,稅收征管制度正向專業分工與協作模式過渡,從而有效提升了稅源管理工作的質效。事實上,我國稅收征管制度長期實行「一人盯多戶」模式,稅收核定徵收的隨意化或情緒化特徵明顯。隨著納稅戶或稅源戶的大幅增長以及跨行業、跨區域企業集團的日益增多,關聯交易、虛擬市場、電子商務等新興經營模式蓬勃發展,稅收征管制度必然需要升級換代或轉型升級。以信息管稅為依託(包括縱向信息的大集中以及橫向信息的大分享),以分級分類管理為原則(如按規模、行業和區域相結合的科學劃分原則),全國各地稅務機關大量組建了稅源專業化管理團隊,重組了稅收征管流程,實現了稅務人員與企業類型的「專業對口」,大大提升了稅收征管工作的質效或績效。盡管以稅源專業化管理為導向的稅收征管改革依然在路上,但這種稅收「新常態」已然確立。

四、在收哪些稅以及由誰收的問題層面,稅收的體制慣性正由「隨意修補」向「成熟定型」的「新常態」轉變。理論上,財稅體制安排體現並承載著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等方面的基本利益關系,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中處於基礎性位置。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盡管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的稅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稅制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不適應、不協調、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例如,現行稅制在應對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危機和貧富差距擴大等重大社會問題上調節作用不夠明顯;多年來在構建地方稅體系、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所得稅、降低間接稅比重、開征房地產稅和全面改革資源稅等問題上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特別是,「營改增」背景下如何給予地方像樣的主打、主力或主體稅種,國稅、地稅兩家之間的「責任田」如何科學劃分,已對新一輪稅制改革呈現倒逼之勢。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加快形成成熟定型的稅制體系既迫在眉睫,也正在啟動。盡管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但稅收體制由「隨意修補」向「成熟定型」的「新常態」轉變已是改革的大方向和大趨勢。

稅收工作需要保持「平常心」,適應「新常態」。但應指出的是,稅收「新常態」在現實中依然存在認識不清、不深和不透問題,可能在一段時期內還會出現交集或糾纏,稅收「新常態」也不宜和不能加以絕對化的理解,其內涵也必然會與時俱進地發生漸變,但無論如何,我國稅收工作從理念、行為、制度以及體制等方面正發生積極而深刻的變化,並在「為什麼收稅、收多少稅、怎麼收稅以及由誰收」等方面逐漸形成不可逆轉的「新常態」。

熱點內容
民法典規定的家事代理權 發布:2025-01-15 12:58:48 瀏覽:609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
孫國祥行政法違法性判斷 發布:2025-01-15 12:35:34 瀏覽:44
新編行政法理論與實務 發布:2025-01-15 12:31:38 瀏覽: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項選擇 發布:2025-01-15 12:31:37 瀏覽:660
奧地利民法典pdf 發布:2025-01-15 12:29:15 瀏覽:649
個人外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12:13:50 瀏覽:951
如何講道德 發布:2025-01-15 11:55:36 瀏覽:142
讓我們用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5 11:35:34 瀏覽:853
淶水法院 發布:2025-01-15 11:34:38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