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外公用事業立法

國外公用事業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4-23 20:59:16

A. 公共事業管理的責任內涵

1、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責任?與公共責任是何關系?其基本性質、特徵和內涵是什麼?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是指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管理過程中必須承擔和履行的職責。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是一種公共責任,或者說是公共責任在公共事業管理中的表現,公共性以及以這一公共性為基礎的效率標準是其最基本的特徵。從以公眾對政府的希望和要求來認識並劃分行政責任的觀點角度看,其內涵包括回應、彈性、勝任能力、依據正當的法律程序行為並負責、廉潔。
2、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基本內涵是什麼?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即指通過什麼途徑和方法使得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真正承擔起應擔承擔的責任。公共部門的責任機制,核心就是監督和制約,因而還在政府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唯一主體的發展階段時,人們就對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責任機制進行了研究,而隨著公共事業的發展和公共事業管理責任范疇的形成,截止至2009年一般從正式與非正式、內部和外部兩個相互聯系的途徑或方面出發,來對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進行構建。
3、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行政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包括:公共組織自身的責任機制、行政監督檢查、行政監察、審計、行政復議
4、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立法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包括立法機構對公共事業產品生產和提供責任法律的確立和立法機構對行政機構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控制
5、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司法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主要有行政訴訟機制和行政賠償機制
6、 公共事業管理責任的公民參與控制機制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有公開聽證、民意調查、資訊委員會、利益群體等基本方式
7、 什麼是公共事業管理倫理?什麼是政府組織倫理和非政府組織倫理?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是公共事業管理主體作為特定的社會化角色在進行公共事業管理活動中的道德行為規范和准則。
政府組織倫理通常也稱為行政倫理,是行政管理領域中的角色倫理。政府組織倫理或者以政府組織系統為主體,或者以政府組織為主體,是針對政府組織行為和政治活動的社會化角色的倫理原則和規范,是以「責、權、利」的統一為基礎,以協調個人、組織與社會的關系為核心的政府組織行為准則和規范系統。
非政府組織倫理是指非政府組織在從事其組織活動,即公共事務或與維護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有關的活動時,所應遵守的倫理原則和倫理規范。
8、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內容構成是什麼?
第一、公共事業管理倫理意識(包含倫理准則意識、倫理責任意識和倫理目標意識)
第二、公共事業管理實踐倫理
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維護公共服務活動正常運行所需的倫理規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會權威機構設計、制定和推廣的;二是指對於政府倡導的這些公共服務活動中的倫理規范,除了用社會輿論、自我評價等軟約束手段支持外,還要為其設定政策優化的硬約束手段,使這些倫理規范真正成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公共服務中的普遍化行為方式。
9、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基本內涵有哪些?
第一、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眾為本提供服務
第三、嚴格遵守和執行法律
第四、勇於承擔公共責任
第五、高尚的敬業精神
10、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在公共事業管理責任機制中有什麼作用?
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對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有著導向作用、規范作用和選擇作用
11、如何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倫理的建設?
推進公共事業管理倫理建設的途徑是道德建設驅動自律和制度建設推動自律。
A、道德建設驅動自律
即:通過提高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道德修養,使其能夠超越一切外在監督和制約,以事業心、使命感、社會責任感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為基礎,自覺地遵守公共事業管理倫理規范和要求。
B、制度建設推動自律
即:通過相關的制度設計,來推動公共事業管理者遵守公共事業管理倫理規范和要求,逐步達到自律。
這一機制實際上是將倫理建設與公共事業管理結合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
第二、公共事業管理的責任履行機制
第三、行為守則
第四、公民參與
12、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在我國發展的現狀(截止至2009年)。
作為一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09屆畢業的學生,我覺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從國外剛剛引進的學科,在國外發展的比較成熟,但是在我國卻剛剛起步,要逐漸的成熟起來還要一個過程,將來的發展前景還有所期待,但是,由於現實國情(截止至2009年),沒有被社會所認識,就業情況因而也不容樂觀。

B. 英國是在1875年設立的 公共衛生法 還是在1848年法案的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19世紀英國有三部公共衛生法案。這三部法案包括1848年的《公共衛生法案》、1872年的《公共衛生法案》和1875年的《公共衛生法案》。

具體可以看這個論文
http://www.docin.com/p-580311188.html
19世紀英國公共衛生立法研究

C. 我國關於農村集體土地只可以在集體成員之間轉讓的具體法條是什麼

對集體土地所有權的限制

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有權對集體土地進行佔有、支配、使用、收益和處分,但集體土地所有權依法也受到限制。最重要的限制是集體土地所有權不得交易、轉讓,以及土地用途管制,任何人都不得非法改變集體所有土地的用途。

國家嚴格限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集體土地也不可進行商業性房產的開發建設和對外銷售。

《土地管理法》第14條第1款「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

土地承包經營期限為三十年。發包方和承包方應當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有保護和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

第15條第2款「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

(3)國外公用事業立法擴展閱讀

集體土地的徵用

(1)集體土地徵用是指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通過法定程序,將原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征為國有的行為。

(2)土地徵用方案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後,由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予以公告並組織實施。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市、縣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土地徵用方案,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在被徵用土地所在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3)徵用土地的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用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基金。

(4)土地補償費歸土地所有權人所有,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必須專款專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

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後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

集體土地被徵收的,農民集體有權就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等提出意見並依法獲得補償。須切實保障集體成員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以防止少數人在土地徵收中私相授受、謀取私利。征地補償、安置費的分配,應經2/3以上的集體成員或2/3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集體土地所有權

D. 如何借鑒西方經驗推進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改革

在深化行政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開始從政府職能的轉變,吸收和借鑒國外有效的公共管理改革的經驗,加快建立真正的公眾認可,滿意度和支持政府的公共管理系統的現代化。

行政改革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世界所面臨的

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前的政府機構改革,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行政的崛起改革。這是一個追求「3E」(經濟,效率和效益,即:經濟,效率和效益)為目標的「新公共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撒切爾政府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方案,美國政府再造運動;加拿大公共服務2000計劃;歐洲共同體成員國主張公共服務改革;紐西蘭的財政和人事制度改革;澳大利亞金融管理改善計劃等。這些改革的核心內容是,以精簡機構和人員,減少政府的規模,減少行政成本;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管理文化,強調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以服務市民的需求在第一的地方,建立一個共同的價值觀,推行績效管理,保護實現最佳分配有限的資源,政府的長期目標設定組織,以實現戰略目標,評估性能標准,在最終測試結果的政府評估電子政務的發展,為社會公眾提供規范,公正,高效,透明的服務時間。事實證明,這些改革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達到了預期目標。在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五年期間(1993-1998),美國聯邦政府以精簡350,000名員工,,聯邦政府雇員佔16%,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有效緩解了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危機。

加入WTO後,中國在融入國際社會在各個領域同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是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廣度的整合。作為國家的行政機構必然和不可避免地吸收和借鑒外國政府部門都被證明是有效的,正確的是公認的公益實踐。取人之長,彌補自己的弱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理論概念,組織結構,人事管理,權力運作在很多方面優越,服務態度採取拿來主義,在實際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和利用。

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文明

黨的十六屆大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高度提出建設的必然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一個代碼的行為,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是政府機構改革的總體要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政府本身是沒有特殊的利益,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但在長期的規劃系統,強調的是,我們的政府行政職能的政治統治和專政職能,重視對社會的控制和管理,形成一個典型的「全能政府」系統。政府通過行政命令來分配資源,組織生產,實施和管理,造成政企不分,官僚主義盛行,效率低下,機構過度擴張,行政成本過高,腐敗和其他虐待行為的繼續。這些問題,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回首在政府機構改革的歷史,尤其是在1998年以前的改革,一直未能解決機構規模和人員的過度膨脹,財政不堪重負的問題,陷入「精簡 - 膨脹 - 再精簡 - 再膨脹「的怪圈無法自拔。在1998年,新一輪的政府機構改革明確: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執行管理團隊,並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這項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於縣,鄉機構沒有完全到位,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為什麼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步伐始終難,難嗎?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實現政府職能的根本性的變化,仍停留在傳統的「命令式」行政管理階段,沉重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輕,重審批,輕服務,重細節,光宏電濃度內部不清,效率低下的機構運作,管理水平不高。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該從轉變職能,加快建立現代公共行政體系的步伐。

三,功能轉型的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從開始到

改革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建立現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四個關系:首先,規范了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政府與企業之間實現真正的分離。通過「邂逅」,國有骨幹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股份制改造,企業的自我管理,實現市場化運作;中小型國有企業「兩個置換」改革,完全市場為導向,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業,建設「簡單和廉價的政府。」二是規范了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政府的職能和一般社會功能分開,培育社會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的能力,誰應承擔的社會事務,社會組織,社會組織被割讓給管理政府不再干預和建立「有限政府」。三,規范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系。政府的權力,人民通過法律授予的,因此,政府必須根據法律規定,受法律約束,接受公民的監督,他們的行為必須是公開和透明的。政府為確保公眾參與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形成協商機制,建立公眾至上的理念,建設「服務型政府」。四是規范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澄清政府的首要作用是創建高效的市場環境,加強宏觀調控,提高長遠規劃,加強法制建設,打擊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建設「效益型宏,政府的行為。 「總之,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變無限政府為有限政府,政府變得膨脹的簡單和廉價的政府,政府宏觀微觀轉變政府,政府的合法政府改變人治,改變政府行政的服務型政府。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政府的公共管理體系,以建立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E. 西方國家市政體制有哪些主要類型

西方國家市政體制的主要類型
西方國家的市政體制一方面受制於國體和政體,具有共同的本質和特徵;另一方面受制於各國的具體國情,具有不同的形式。在下面我們介紹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類型:
(一)市議會制
市議會制的主要特徵是市議會兼行議決權和行政權,市議會就是市政府。英國各城市普遍實行這種市政體制,加拿大多數城市和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中符騰堡地區的城市也採用市議會制。下面以英國為例,介紹市議會制的基本特徵:
1.由市民直接選舉的市議員組成市議會。市議會行使立法權、議決權、人事任免權、城市預算權,以及監督行政權等。由市議員選舉少數知名人士為名譽參議員。
2.由市議員和名譽參議員選舉他們中的一位為市議會議長,即市長。市長只有一些禮儀性的職權,而沒有領導市政府工作的實權。市長的禮儀性職權包括主持市議會會議、主持城市的重要慶典活動、會見國內外重要賓客、授予榮譽市民稱號、擔任市議會改選的監選官、兼任城市的治安法官等。市長在市議會表決時,一般不投票,但在可否票數相等時,可以投決定性的一票。市長既沒有市政府決策的決定權,也沒有市政府行政管理的統一指揮權。
3.市議會的委員會相當於市政府的工作部門。它既行使一般的審議會委員會的職權,如審議議案、調查問題、召開聽證會等,又行使市政府工作部門的行政決策權。委員會的類型有:常設委員會,行使傳統的職能,如公用事業、環境衛生和教育等;臨時委員會,負責臨時性事務;法定委員會,依法成立,處理特定事務,如土地委員會等;聯合委員會,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城市議會為了處理跨地區的共同性事務而設立,如公路委員會等。英國的有關法律規定,某些事項,如果有關的委員會不同意,市議會不得議決,如預算收支事項須經財政委員會同意,產婦和兒童福利事項須經婦女兒童福利委員會同意。
4.市議會選舉任免若干行政長官,聘任一些行政職員。行政長官以及行政職員與委員會對口設置,與委員會一起構成市政府的工作部門,他們行使行政執行權。市議會的委員會主要由市議員組成,他們難以有精力處理城市管理的日常事務;而市政府工作部門的事務須由行政首長統一指揮,因此有必要設置行政長官和行政職員。行政長官對市議會負責,與委員會分工協作,個別市議員無權對行政長官和行政職員發號施令。行政長官有市秘書、司庫、教育官、醫官、衛生視察、測量員和消防主任等。
市議會制的優點是有利於維護市議會的權威性;有利於市議會對城市管理的監督;有利於減少議決機構與行政機構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它的主要缺點是缺乏一個統一指揮市政府各部門工作的、有實權的市長,而這對於協調各部門的工作,領導執行系統高效率運轉是不利的。
(二)議會市長制
議會市長制的主要特徵是市的議決機構和行政機構分設,但市議會在與市長的關繫上處於優勢地位。日本各城市都實行這種市政體制,美國部分小城市和少數大城市(如芝加哥、洛杉礬等)採用此制,稱其為"弱市長制"。德國黑森州居民在三千以下的城市,也多採用這種體制。下面以日本為例,介紹議會市長制的基本特徵:
1.市議員和市長分別由市民選舉產生,市長不得兼任市議員。
2.市議會擁有不顧市長反對而通過預算、地方性法規和決議的權力。市議會通過這些文件後,如果市長有不同意見,可以要求復議,但在市議會以2/3重新通過後,市長必須接受。
3.市議會擁有對市長任免市政府一部分工作部門首長的同意權。市政府工作部門的這些首長包括屬於一般行政機關的首長如市長助理、出納長等,屬於特別行政機關的首長如監察委員等。
4.市議會對市長和市政府的工作有建議權。這些建議分為三類:對市議會有權議決的、屬於城市自治許可權內的事項,這方面的建議具有強制性,市長和市政府必須執行;對市長和市政府執行中央和上級的政府決定,這方面的建議具有參謀性,市長和市政府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對應市長和市政府的要求提出建議,具有咨詢性,市長和市政府可以聽從,也可以不聽從。
5.市議會對市長和市政府的工作有調查權。市議會行使這種調查權具有準司法性質,即市議會在調查中,要求市長和市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文件,或到場作證,市長和市政府有關人員必須服從,否則市議會可以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作出罰款或判刑等決定。
6.市議會擁有通過不信任的議案而要求市長辭職的權力。市長在收到市議會的不信任案後,如果10天內不解散市議會,或解散後新選舉的市議會再次通過不信任案,市長就得辭職。
7.屬於市政府工作部門序列的特別行政機關對市長和市議會雙重負責。特別行政機關包括教育委員會、人事委員會、公安委員會、固定資產評價審查委員會、選舉管理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等。由於這些機關所管理的事務涉及市民的切身利益,或涉及財產,容易引起營私舞弊,有必要加強監督,所以實行雙重負責的機制。它們的成員由市長提名,經市議會表決同意後,再由市長任免。特別行政機關有責任直接向市議會報告工作,並對市長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議會市長制的優點是有利於市議會監督市政府的工作;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的特別行政機關對市長和市議會雙重負責,在西方國家的市政管理中是比較獨特的。它的缺點是市議會對市政府工作不適當的監督,會降低行政效率。
(三)市長議會制
市長議會制的主要特徵是市的議決機構和行政機構分設,但市長在與市議會的關繫上處於優勢地位。法國的城市和美國多數的大城市如紐約、底特律和波士頓等都實行這種市政體制,在美國,它被稱為"強市長制"。德國的巴伐利亞州、巴登-符騰堡州的巴登地區等的城市也採用市長議會制。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長議會制又有一些內在的差別。下面介紹法國和美國的市長議會制的基本特徵。
法國的市長議會制有下列基本特徵:
1.市議會選舉一位市議員為市長,但不能罷免市長,而只能由中央的內政部長罷免。它適應了中央集權制的需要。
2.市長兼任市議會議長。作為市議會議長,市長有權主持市議會會議、安排市議會的議程、召集市議會的特別會議等。
3.市長有某種獨立的立法權。這種權力來源於法國各級政府首長所固有的管家權,即他們有職責維護本地的治安和秩序,為此有權制定行政規章,經上級政府首長批准後生效,具有法律效力
4.市長在執行市議會的決議方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這種權力來源於市長的雙重身份,即他一方面是市政府的首長,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的代表。市議會就城市自治許可權的事項通過決議,只能作原則上的規定,並委託市長負責制定詳細的實施辦法。市長在制定辦法時,得斟酌市議會決議的條款是否同中央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如果有抵觸,在實施辦法中要予以避免。市議會如果認為市長行使這種權力不當,可以向行政法院起訴。
美國的市長議會制比較典型,它有下列基本特徵:
1.市長和市議員分別由市民選舉產生,市長和市政府工作部門的首長不得兼任市議員。
2.市長有權獨立任免市政府工作部門的首長,他們只對市長負責。
3.市的財政預算權主要掌握在市長手中。市長和市政府的財政部門具有預算的起草權和執行權。市議會審議和通過預算,不能增加項目,只能減少項目或數額。
4.市長有立法權。市議會審議並通過的地方性法規議案,多數由市長提出。對市議會已經通過的地方性法規,市長有權否決;但如果市議會以2/3多數重新通過,市長只能接受。
5.在部分城市,市長有準司法權。市長有權赦免觸犯城市的地方性法規的人。
6.在部分大城市,從"強市長制"演化出一種"首席行政官強市長制"。由市長任命一位首席行政官,他根據市長的授權,領導市政府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對市長負責。他的職責包括准備預算、安排一般人事、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監督較重要的行政事務、向市長提供專業技術的咨詢意見等。在這種市政體制下,市長能夠集中精力處理重要問題,如考慮大政方針、從事競選連任、協調城市各種政治力量的關系等。
市長議會制的優點是作為城市管理執行系統的市政府,由於有強有力的行政首長的統一指揮,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首席行政官強市長制"是"強市長制"的完善,對於大城市,既要處理政治關系,又要搞好行政管理,比較適用.它的缺點是由於市長大權在握,市議會的制約較弱,容易引起市長專權;如果市長不尊重市議會,二者容易產生矛盾。
(四)市委員會制
市委員會制的主要特徵是市委員會既是市議會,又是市政府,它兼行市的議決權和行政權。美國較多的中等城市和少數大城市如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都實行這種市政體制。市委員會制有以下基本特徵;
1.由市民選舉產生市委員,組成市委員會。市委員會集體對選民負責。
2.市委員會產生後的第一次會議上,市委員們推選一位委員為主席,主持會議,即為市長。有些市委員會採用市委員輪流主持會議的做法,市長由市委員輪流擔任。市委員會表決時,市長與其他委員平等,即也只有一票表決權。市長只有一些禮儀性的職權,沒有領導市委員會工作的實權。
3.每個市委員兼任一個或幾個工作部門的首長。這樣,市委員既是市議員,又是市政府工作部門的首長。作為工作部門的首長,每個市委員就本部門的工作對市委員會負責,並對本部門的工作有獨立的指揮權。
4.市委員會表決任免若干位較重要的行政長官,包括市秘書、市司庫、市審計、市檢察官和市學務委員會委員等,他們對市委員會負責。市委員有權任免自己任首長的工作部門的行政長官和職員。
市委員會制與市議會制相類似,它的優點是有利於精簡機構和人員;有利於議決權和行政權的統一;有利於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它的缺點是缺乏一位行政首長統一指揮市政府各部門的工作;由於市委員兼工作部門的首長,有時較難處理二者的矛盾關系。
(五)市經理制
市經理制的主要特徵是市議會聘任一位市經理,把行政權授予市經理行使,市經理對市政府和城市實行專業化管理。美國一部分中等城市和多數小城市都實行這種市政體制。市經理制有下列基本特徵:
1.市民選舉的市議員組成市議會,市議會行使議決權。
2.市議會公開招聘一位專業人士擔任市經理,市經理對市議會負責,必須執行市議會通過的地方性法規和決議。作為市政府的行政首長,市經理擁有領導市政府工作所必需的全權,包括任免市政府各部門的負責人,各部門的負責人對市經理負責;統一指揮和協調市政府各部門的工作;編制預算草案並負責執行;向市議會提交地方性法規和決議的議案等。個別市議員無權對市經理發號施令,也無權越過市經理干預市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事務。
3.市議會議長兼市長,但市長只有一些禮儀性的職權,也無權干預市經理的工作。
市經理制的優點是有利於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在更大范圍招聘城市管理的專業人才;有利於對市政府和城市實行專業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益;有利於把政治矛盾與城市管理相對分開,市議會負責處理政治矛盾,而市經理集中精力解決專業和技術問題。它的缺點是當市議會難以處理政治矛盾、而它又與城市管理交織在一起時,市經理往往無能為力。

F. 國外公共服務的發展

自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來,隨著新公共管理的發展及政府職能轉變,一些國家在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實踐中,越來越重視將教育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並將其納入國家戰略發展的范疇。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根據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相繼制定了本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發展戰略。1997年2月柯林頓政府發表了題為《為美國21世紀的教育而行動起來》的演說,指明了現行教育公共服務的不足以及尚需進一步努力的方面。教育部推出了7項必須優先做好的事項,以集中力量完成國家教育公共服務目標。根據1993年《政府工作與結果法案》的要求,美國教育部准備了一份《1998—2000年戰略方案》的報告,該方案反映了教育部的7大優先事項,闡述了教育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的;隨後,又制定了《2001 - 2005年戰略規劃》和《2002 - 2007年戰略規劃》。布希政府執政以來,對美國公共教育特別是中小學基礎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政府的年度教育財政充分體現了他的教育政策,同時也表現出了當前美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基本走向。
英國政府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制定出相應的教育公共服務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在工黨2000 年年會上,布萊爾強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英國最重要的政策都是教育,教育,還是教育。」英國政府於2005年2月23 日頒發的《14 - 19 歲教育與技能白皮書》確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標和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年輕人具備僱主所需要的技能,並能使年輕人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二是改革必須有助於社會公平,形成新的社會背景、教育成就和生活際遇間的關系。要讓青少年有機會展示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以挖掘潛能,從而改變英國各階層間壁壘森嚴的傳統。隨後,英國教育標准局、英國繼續教育撥款委員會、中小學教育撥款委員會、中小學教學大綱與評價總局及教師培訓局等半官方機構逐步成立,上述機構每年根據政府對教育發展的原則性立場制定具體實施計劃並落實。英國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引進競爭機制,推進教育公共服務社會化。
巴西政府注重從制度設計上完善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務職能。根據憲法,巴西的教育行政由三級政府分別實行。聯邦一級設有教育部和聯邦教育委員會(教育部負責執行教育法,制定有關條例,以及執行聯邦教育委員會的決定) ,各州設教育秘書處和州教育委員會(州教育秘書處以州教育委員會制定的原則為基礎,統一和協調本州的教育政策,監管從事基礎教育的私立學校) ,各市也設立相應的類似機構。此外,近年新成立的大學校長委員會和學校委員會對巴西聯邦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也有重要影響。根據巴西現行憲法,州一級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務是負責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市一級政府主要任務是負責幼兒教育和基本教育。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確立了兩個階段性的奮斗目標,也就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制定並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兩大支柱。「十一五」時期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九」人口覆蓋率接近100%;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爭取達到80%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左右;各類職業技術培訓和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正在研究制訂《2020年中國教育發展綱要》將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投入不單是一個教育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問題。從一些國家的實踐來看,只要把教育擺到國家發展戰略中頭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投入不難迎刃而解。
不斷加大對公共教育的財政投入,為教育公共服務發展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都在逐年提高,全球平均水平已從20世紀90年代的4%增長到414%。目前,不少經濟欠發達國家的公共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達到了411% ,根據世界銀行2001 年的統計,哥倫比亞、古巴、約旦、秘魯等中低收入國家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均值為516%。古巴教育普及程度在整個拉美國家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1 3%。中國台灣在經濟起飛之際,其GDP的12%到22%被用來辦教育。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比例則更高,早在1980年,美國、英國、日本的公共教育投入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便已分別達到了811%、715%、712%。一些國家在教育投資方面的增長快於經濟增長,教育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統計, 1960至1990年,新加坡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3倍,而同期教育經費支出增加了1516倍。
英國對基礎教育的撥款分兩個階段進行:中央政府針對近150個地方教育局進行經費劃撥;地方教育局對管轄區域內的各個中小學校做出經費預算。2003 至2004 年度,英國政府實施教育經費劃撥辦法改革,規定撥給地方教育經費的88%用於學校教育支出, 12%用於地方教育局的辦公及非學校教育支出。但有些地方政府的非教育支出增長速度還是高於學校教育費用的增長速度,因此,2006至2007年度開始,國家向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辦法再度改革,劃撥給學校的教育經費以專用資金的形式由英國教育部直接發放到地方,不再通過地方財政管理系統,且必須全部用於學校預算支出。同時,英國政府規定教育經費的預算和結算要公平、公開和透明,劃撥經費的公式要盡可能簡單易懂,並以立法形式保證經費的劃撥和合理使用,而英國政府自身也在努力實現其增加教育經費的承諾。用於基礎教育的費用佔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逐年穩步上升,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從1997到2006年度增長了近1000英鎊。2002年,新加坡教育支出占其全年財政支出的19% ,為當年GDP的415% (同期中國教育投入佔GDP的314%左右) 。新加坡政府2006年財政預算案中,教育支出6917億元,占其全年財政支出30612億元的22176% (僅次於排在第二位的國防開支) ,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始終排在前列。
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中明確提出了政府教育類公共產品供給指標,包括: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百分比、總入學率、預期受教育年數。公共教育支出佔GDP /GN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總量的一個指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很多國際組織一般採用「公共教育支出」一詞定義各級政府機構用於教育的支出。我國通常用來衡量政府教育公共服務的指標主要有4個: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成人文盲率、中學入學率、大學生入學率。其中,公共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成為衡量政府對公共教育事業支持力度的一項重要指標。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4%。」但10餘年來,這卻成了政府面對的一個難題。在2006年3月1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明確提出,要在未來5年逐步把這一數據提高到4%的水平,這意味著該目標將在2010年實現。由於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迫切接受教育的要求,在非義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實行成本分擔機制,並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民辦教育,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但是,辦教育必須遵循公益性的原則,政府承擔的教育責任一定要到位,成本核算和分擔比例要合理。民辦教育可以有合理回報,但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更不能獲取暴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為此,需要政府運用公共權力加強必要的監管,確保教育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公平。

G. 公共事業在國外的研究狀況是怎樣的

如果是要我說公共事業在國外的研究狀況是怎樣的,我可能會覺得公共事業在國外的研究狀況其實還是蠻不錯的。因為本身外國在這些方面就比中國更加重視一些,而且他們的發展比我們要早很多年,所以說在這些公共事業方面,他們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思路的,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成就的。所以說,我們是應該保持一種積極學習的態度。

H. 保障人權是美國的立法目的嗎

不是。
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立法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社會矛盾,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I. 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新聞發布會

015年5月5日上午9:30,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國家發改委中配樓三層大會議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主題是《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發改委相關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以下為發布會實錄:
李朴民: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國家發展改革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發布會,由我和法規司司長李亢先生,向大家介紹《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提問。下面,我先簡要介紹一些總體情況。
開展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特許經營,是一項重要的改革和制度創新,有利於擴大民間投資,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從1984年深圳沙角B電廠項目實行特許經營至今,我國開展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已有30多年。30多年來,各地方推出了大量特許經營項目,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省市先後制定了60餘件地方性法規、規章或規范性文件。
近年來,針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傳統增長引擎動力下降的情況,國家積極採取有力措施,充分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特別是去年以來,報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牽頭實施了7大類投資工程包、6大領域消費工程,並推出了80個鼓勵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參與建設營運的示範項目。有關地方也廣泛吸引社會投資,推出了一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取得了積極成效。
但在實踐中,有關方面特別是市場主體也反映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國家層面缺乏統一的制度規范,民間投資權益保障機制不完善,行政審批程序繁瑣等。這些問題影響了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制約著特許經營健康發展。
對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推廣項目融資、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積極推動相關立法,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相關領域提供法治保障。
為貫徹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根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5年改革工作要點、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年立法規劃和國務院立法計劃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會同有關部門起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同時,考慮到當前促進民間投資、穩定經濟增長需求任務緊迫,按照急用先行原則,我委會同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人民銀行聯合起草了《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報經第89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
《辦法》共包括8章60條,對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的適用范圍、實施程序、政策支持等作了較為全面詳細的規定。主要內容包括以下5個方面:一是確定適用領域。《辦法》明確規定,在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展特許經營。二是明確適用范圍。《辦法》規定,境內外法人或其他組織均可通過公開競爭,在一定期限和范圍內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並獲得收益。三是健全政策措施。《辦法》強調,要完善特許經營價格和收費機制,政府可根據協議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並簡化規劃選址、用地、項目核准等手續。四是強化融資支持。《辦法》提出,允許對特許經營項目開展預期收益質押貸款,鼓勵以設立產業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項目資本金,支持項目公司成立私募基金,發行項目收益票據、資產支持票據、企業債、公司債等拓寬融資渠道。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可給予差異化信貸支持,貸款期限最長可達30年。五是嚴格履約監督。《辦法》明確,要嚴格履行合同,實施聯合懲戒,以保障特許經營者合法權益,穩定市場預期,吸引和擴大社會有效投資。
《辦法》的發布,是引導規范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重要舉措,有利於保障民間資本投資權益,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效率,對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委將會同有關部門抓好《辦法》的貫徹實施,並適時對地方的貫徹實施情況開展督促和監督檢查。
總體情況我就簡要介紹到這里。下面,請大家提問。提問時僅提一個問題,並請通報自己所代表的媒體。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有個問題想請問李司長,現在一些民間投資都反映,特許經營項目實施期限長,需要政府長期合作與支持,政府有時候不按照特許經營的協議履行價格調整承諾,或者一旦政府換屆或者負責人變更就可能導致原有的特許經營協議調整或者修改,甚至有的政府直接違約,《辦法》在這方面有何舉措?謝謝。
李亢:
這位記者朋友所提出的問題確實也是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在起草《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進程中十分關注的。特許經營項目往往投資額大、周期長,涉及多方利益主體,同時和各個政府相關部門和一些中介機構都有關,所以需要政府長期穩定的可預期的合作和支持機制。
在實踐中,有時候確實出現有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不按照特許經營協議履行價格調整承諾的情況。有的答應得挺好,到時候給你一個利益保障,過了若干年以後市長換了,主要負責人調整了,就不認了,說這個協議我不知道,可能導致原有的特許經營協議需要修改、調整,有的政府直接違約,翻臉不認帳,這樣的情況確實存在,需要我們在立法中重點加以解決。所以,我們覺得特許經營的核心本身就是政府和社會的協商約定、共擔風險、長期合作、各展所長、共同提供優質的公用產品和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的誠信履約至關重要,對於保障投資者權益、穩定特許經營的預期、持續保障公用產品和公用服務供給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辦法》試圖做三個方面制度的安排:一是強調雙方的協商合作,辦法第4條將「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協商合作」作為特許經營實施的四項原則之一。第18條進一步明確規定,政府應當與依法選定的特許經營者簽訂特許經營協議,通過協議來約定各方的權利義務。政府有什麼職責,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一覽無余的在協議中事前約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求。同時在第37條規定,如果協議內容確實需要變更的,應當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補充協議。有時候在經營過程中有些不可測的因素,需要對協議個別條款作出補充、調整,這也是合理的。要強調雙方合議、協商,不能政府單方說了算,因為政府是掌握公共資源的,是決定公共政策的,不能覺得該調就調,該修正就修正,這是需要在《辦法》中加以明確的。《辦法》第六章爭議解決方式中,也強調雙方平等協商,發揮專家和第三方機構的調解作用。《辦法》對雙方協商合作,從原則、具體的制度設計方面來加以體現。
二是關於嚴格政府履約義務。第26條規定,特許經營協議各方當事人應該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按照約定全面履行義務。第21條規定政府可以就防止同類競爭、財政補貼、配套基礎設施提供等作出承諾。第34條又規定政府方應當按照協議嚴格履行有關義務,為特許經營者提供便利和支持,並特別強調,行政區劃的調整、政府的換屆、部門調整和負責人的變更都不得影響特許經營協議的履行。原來我們還琢磨,這個要求挺犀利的,立法條文一般不這么寫。但考慮到立法就得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和有關部門商量,在《辦法》中特別加上這么一條,行政區劃調整、負責人變更都不能作為特許經營協議補充修改、調整或者廢除的理由和依據。
三是明確政府違約責任。政府不僅僅是公權力的履行者,不能光是你政府說了算,如果違約,沒有按照事前雙方和議協商的約定來履行承諾的話,也得拿你是問,《辦法》26條明確要求政府不履行特許經營協議約定義務或者履行義務不符合約定要求的,也應當根據協議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
總之,《辦法》試圖通過上述一系列的規定和制度安排,來增強政府履約的意識,約束政府公權利,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期撬動社會投資,激發社會創新和創造的活力,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謝謝。
光明日報:
剛才在解讀時談到強化政府與社會資本協商合作,我們也知道最近國家出台了有關PPP相關的文件,各地也正在開展關於PPP的探索,我想問一下PPP和這次公布的相關內容有什麼樣的關聯?謝謝。
李亢:
很多方面關注特許經營和PPP的關系問題。在此我很樂意和各位把我的一些初步認識和大家分享。實際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即所謂的PPP,范圍和內涵是比較寬泛的,我們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包括國內外一些立法的案例,還有中國的一些實踐。PPP也有叫做公私合作夥伴關系的,內涵既包括特許經營,也有股權合作,還有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比如英國把合資合作、國有企業的一些股份轉讓出售,特別是有一些專家還把所謂民營化也作為公私合作夥伴關系的一個具體范疇,不一而足。我們研究了很多國際組織和國家的案例,包括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歐洲、日本、韓國等等,發現PPP主要是在基礎設施和所謂公共建設的領域,具體是通過特許經營來實施和完成的。據世行不完全統計,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在交通、能源、市政領域組織了1000多個特許經營項目。另據初步統計,在中國的城市污水處理和公用水項目實施特許經營的比例達到42%和20%。
因此《辦法》出台之後,有些業界專家覺得《辦法》是推進PPP模式的重要制度設計,所以就認為它是PPP的基本法。我對此不做評論。我想《辦法》之所以採用特許經營的概念,而不是PPP的概念,有幾個基本考慮:第一,調整范圍相對清晰。因為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的內涵和外延比較容易把握。《辦法》第2條根據促進民間投資重點領域規定了適用范圍,第3條借鑒國內外相關規定明確了特許經營的定義,第5條又梳理總結實踐做法規定了特許經營的基本方式。我理解這與政府購買服務和股權合作在性質上和內涵上做了界分,是不一樣的。
第二,便於各方面理解接受。因為特許經營這個概念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幾十年,剛才秘書長也介紹了,從80年代開始到目前,中國的實踐基本上都用了特許經營這個概念。國務院有關部門、各個省市發布了大量有關特許經營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都使用特許經營這個概念,所以繼續沿用這個術語有利於保持政策和制度的延續性,也便於貫徹執行。
第三,符合國際慣例。PPP是對公私合作的一個統稱和概括。剛才說了,民營化、私有化都屬於公與私的協作夥伴關系,國際上也缺乏一個統一的、權威的認知,具體到規范范圍也存在一些爭議,因此在起草《辦法》的過程中我們結合中國的實踐,參考國外和國際組織立法的慣例,提出了這么一個名稱。比如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的《基礎設施私人融資示範法》,歐盟叫《特許經營合同授予程序指令》,明確使用了特許經營這個術語,俄羅斯叫《聯邦特許經營法》,蒙古國叫《特許經營法》。所以我想給各位介紹在中國為什麼要使用特許經營這樣一個概念和術語。謝謝。
李朴民:
我也給記者朋友們介紹一下國家發改委在推廣PPP方面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效。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發改委迅速行動,積極地推廣PPP模式,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這個文件中,用單獨的部分對建立健全PPP模式推進機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個文件也首次以國務院文件的名義對推行PPP模式進行系統性闡釋。二是為加強PPP模式的規范指導,推進PPP項目順利實施,發改委印發了《關於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從適用領域、操作流程、操作規范等方面,對開展PPP項目建設提出了規范性要求。三是為有效解決各地反映關於PPP項目缺乏期限匹配、成本適用的金融支持這方面的問題,發改委聯合國家開發銀行印發了《關於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由國家開發銀行對PPP項目提供利率優惠,最長可達30年貸款期限等方面的差異化信貸政策。四是為做好PPP項目推介工作,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發改委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推介工作的通知》,及時匯總各地推介項目,建立國家發改委PPP項目庫,並在委門戶網站開辟專欄,公開發布項目信息,協助各地加大宣傳力度,從更廣的范圍引導社會投資。
在各有關方面、各地方的共同努力下,PPP模式推廣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一開始我給大家介紹了,去年推出了80個首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投資項目,這些項目目前來看開工進展順利。下一步,發改委將主要開展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抓緊組織實施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另一方面是發布PPP方面的典型案例,加強案例的指導。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
現在很多地方反映民間投資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有意願但缺乏行動,有觀望情緒,《辦法》在促進民間投資特許經營領域,有沒有支持和鼓勵的措施?謝謝。
李亢:
你講的問題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很多民營資本、企業家都反映「三門」現象,即「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我們也努力想在這個《辦法》中解決這個問題,具體採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強化合法權益保護。《辦法》第4條規定特許經營的四項原則中,有兩條專門強調,要「發揮社會資本融資、專業、技術和管理優勢,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保護社會資本合法權益,保證特許經營持續性和穩定性」。實際上民間資本、市場主體都非常希望國務院有關部門協同行動,開宗明義,明確特許經營民間資本是得到合法保護的,我們在委託全國工商聯徵求市場主體特別是民間資本的意見時,他們也都呼籲,在立法中這條原則一定要寫上。所以我覺得這很重要,不僅僅是個原則,也是個具體的行動。同時,《辦法》第27條明確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干涉特許經營者合法的經營活動。第36條、第38條、40條分別規定了特許經營者有獲得補償權和優先續約權。
第二,強化融資服務創新。基礎設施投資周期長、風險大,涉及的金額非常巨量,所以需要金融機構的有力支持和配合。在《辦法》第17、23、24條,都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融資政策,在第17條第一款規定鼓勵金融機構與參與競爭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共同制定投融資方案。在第23條規定創新信貸方式和信貸政策,鼓勵創新金融服務,給予特許經營項目差異化的信貸支持,探索利用項目預期收益質押貸款,支持利用相關收益作為還款來源。第24條規定,支持特許經營項目證券融資,鼓勵通過設立產業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特許經營項目資本金,還鼓勵特許經營項目採用成立私募基金,引入戰略投資者,發行企業債券、項目收益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券融資工具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這些融資支持政策是對國務院有關部門相關政策的提煉、總結。我們跟人民銀行、銀監會等部門溝通時,他們都非常重視和支持,希望在《辦法》里把有關融資支持的措施加以體現和固化。第三,強化政府投資的支持。為了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引導和帶動作用,《辦法》第25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探索與金融機構設立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的引導基金,並通過投資補助、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不同方式來支持有關特許經營項目的建設運營。
中國招標周刊社:
《辦法》出台對於中國的金融改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個《辦法》出台之後對於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會起到什麼作用?謝謝
李朴民:
為了緩解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目前依然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我想通過出台這個《辦法》,可以調動方方面面的資金來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建設。這不僅僅是政府的工作,也是整個社會,特別是一些企業的事情。出台這個《辦法》,對改善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資金難的問題會發揮一定的作用。謝謝。
中國產經新聞報:
國家在鼓勵社會投資方面多次強調,要轉變政府職能、優化行政審批的過程,我想請問一下在實施特許經營過程中會不會增加新的行政審批項目?謝謝。
李亢:
在我們調研、論證,包括協同有關部門發布的過程中,市場主體對涉及特許經營項目環節多、審批期限長、程序繁瑣的問題反映非常強烈。去年我們做了一個調研,有一個水務企業反映,說某個污水處理特許經營項目歷時一年半,蓋了160多個章,最後才得以開工建設。這些行政審批構成了所謂「玻璃門」,影響了民間投資的進入。為了減輕特許經營者的負擔,保障項目盡快落地,同時促進政府的職能轉變,《辦法》把握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不新增任何針對市場主體的行政審批程序或者審批環節,並且做了重要的制度創新。
《辦法》專門強調不得以實施特許經營為名非法增加行政審批,同時進一步簡化和優化審批流程,嚴格管控審批的環節,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加強部門協同增進合力。特許經營涉及到很多法律法規,也涉及到很多部門的審批職責,所以《辦法》做了一個重要的創新,強調要建立一個協調機制,審查特許經營項目必須依託部門協調機制來加速項目的實施。第8條規定地方政府應當建立各部門參加的特許經營部門協調機制,負責統籌有關政策措施,並組織協調特許經營項目的實施和監督管理工作。第13條規定項目提出部門應當依託本級人民政府建立的部門協調機制,會同其他部門對實施方案進行聯合審查。各部門對此都非常支持和配合。二是通過簡化審核內容避免重復審查。對需要依法辦理規劃選址、用地和項目核准審批手續的,《辦法》第22條特別規定,有關部門應該簡化審核內容,優化辦理流程,縮短辦理時限,對於本部門已經出具書面審查意見的事項,不再做重復審查。三是通過嚴格依法管控禁止新增行政審批。第42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對特許經營進行監督管理,不得以實施特許經營為名違法增設行政審批項目或者審批環節。謝謝。
中國新聞社:
我想請問一下,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將來隨著特許經營的開展,如果說都由社會資本來建設和經營的話,怎麼樣確保這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質量和效率不出現下降,怎麼樣確保公眾的利益和公共安全不受損?謝謝。
李亢:
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地方在推進過程中也確實出現過。實施特許經營後,資金進帳了,投資、經營、管理、運營都由社會資本來完成,有的政府就卸包袱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公共利益得不到保護、公共服務質量下降的問題,甚至引發了一些群體性事件。需要強調的是,特許經營不是將提供公共服務的義務完全像卸包袱一樣放給市場和企業,政府撒手不管了,特許經營根本的目的是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各展所長,共同為社會、為市場主體、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有效率的公共服務。
所以《辦法》在保障特許經營者取得合理收益的同時,分別從四個方面規定了公共利益的保障措施:第一,明確實施條件。第9、10條對特許經營項目提出的標准作出了要求,規定有關部門在提出項目時應當符合相關規劃,建設運營的標准和監管的要求要明確,並保證項目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項目實施方案還應當包括基本的經濟技術指標、投資回報的測算、可行性分析等基本內容。第11、12條規定了特許經營的可行性評估,並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這是一個非常具體並且不可或缺的操作步驟。吸引民間投資不是簡單說這個領域你可以進入,你可以來競爭,而是要從限制政府公權力的層面和角度來規范政府應當做什麼,怎麼實施特許經營,哪些項目和領域採取什麼方式、程序開展特許經營。
第二,強化行政監管。《辦法》第41條規定了行業監管、成本監審和審計監督等行政監督手段。第43條規定政府方應當根據特許經營協議,定期對特許經營項目建設運營情況進行監測分析和績效評價,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質量效率。
第三,加強社會監督。第43條規定實施機構應當將社會公眾的意見作為監測分析和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辦法》第44條規定社會公眾的監督權、投訴權和提出意見建議的權利。第45條針對政府和特許經營者分別規定了相應的信息公開義務,政府應當及時公開特許經營有關的政策措施、監管機制等,實施機構和特許經營者應當將特許經營項目全過程信息,包括提供建設運營標准,定期監測分析和績效評價、財務核算等向社會公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在特許經營領域同樣如此,把所有涉及到特許經營的政府信息,包括特許經營者的投資建設運營信息,依法向社會披露,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措施,有利於社會公眾及時監督。
第四,完善保障機制。第46條規定了特許經營者普遍無歧視提供公共服務的義務。第40條、48條、52條規定了特殊情形下保障公共產品或者公共服務穩定持續提供的措施。當協議雙方存在糾紛時,不管是政府還是特許經營者,不能影響社會公眾正常獲取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第47條還規定了突發事件時的應急預案保障。
總之,特許經營是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機制的一個重要創新,政府作為監管者和公共服務保障者的角色和責任是始終存在的,我們在《辦法》中通過有關制度機制進一步完善,確保公共服務的持續穩定供給,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謝謝。

J. 關於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在「完善」上下功夫

——學習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體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核心是如何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上下功夫。深圳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理應按照胡錦濤同志2003年4月視察深圳時提出的關於今後深圳還要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深圳未來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目標定位,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帶頭作用。

以重點突破帶動體制創新

開拓創新是深圳發展的靈魂和根本動力,集中力量抓好影響全局的重大改革項目,抓好涉及結構性、深層次的重點難點問題,是近幾年深圳推動改革的主要經驗。

為了探索國有企業改革的路子,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推出了能源、燃氣、公交、水務和食品等5家國有企業,對其45%以下的股權進行國際招標招募,通過轉讓國有股權,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引進新的機制、管理、技術和市場,實行產權主體多元化。在操作上,聘請了具有國際經驗的財務顧問機構,按照國際通行的招募程序進行運作。此舉開創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新局面,實現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是在公共事業領域進行國際招標,突破原有模式,有力地促進了投融資體制創新。二是國際資本進入公共事業領域,對公用事業監管體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在城市發展和城市管理中,政府必須依法保障投資者的權益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此舉有力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三是引進的戰略投資者是在相關領域知名度較高的國際專業性集團,使國有企業實現了產權主體多元化,經營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四是採取國際招標與策略私募的方式,聘請具有國際資質的財務顧問機構,招標程序公開透明、科學嚴謹,符合國際通行做法,走出一條政府決策、中介組織參與、企業為主運作的新路子,在我市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為了推進國有企業調整與改組,我們緊緊圍繞產權制度改革和勞動制度改革兩大核心問題,著重理順改制企業的產權關系、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的勞動關系、改制分離企業與原主體企業的隸屬關系。對劣勢國有企業通過改制,使其安全有序地退出;對改制企業員工和下崗人員按照政策進行經濟補償。我們從精簡改制審批程序、加強土地資產管理、制定經濟補償標准、社會保險、工商注銷登記、離崗人員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不良資產核銷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2003年9月,6家市屬國有一級企業,涉及總資產67億元,凈資產10億元,員工1.7萬人,以經營者持股和員工持股方式完成整體改制,使深圳市國有企業改革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此外,我們還開展了上市公司重組,金融、旅遊和房地產等行業的整合,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在行政體制創新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22年來,深圳共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政府機構改革,目前政府部門已精簡到38個,初步形成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1997年以來,進行了兩次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由原來的1091項減少到現在的395項,減幅近65%。

在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深圳制定並頒布了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意見,提出了改革政府投資決策體制、非經營性項目建設體制、非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運營體制、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和運營體制、社會事業投資和運營方式等9大類、28項投融資體制改革任務。我們對公用事業監管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充分借鑒國外公用事業監管理念、手段和方式,制定出《深圳市公用事業特許經營辦法》。該辦法涵蓋了供水、供電、污水處理、燃氣、道路、橋梁、公交、電信等諸多領域,將為相關領域的市場化運作開辟新的途徑。

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經過認真調查研究,深圳起草了《深圳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以及四個相配套的《實施意見》。我們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四項重點任務:一是完善宏觀調控,建立健全保證黨委領導,調控適度,運行有效,促進發展的文化管理體制。二是增強微觀活力,完善導向正確、管辦分離、政事分開、富有經營活力的文化微觀機制。三是培育市場環境,創造傳播健康文化產品、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四是擴大開放,形成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和先進技術,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格局。深圳市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綜合試點城市,正在加快推進改革。

先行先試,繼續創新

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抓緊健全各項經濟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要求的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以市場化運作、法治化管理和國際化交流為特徵的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在更廣領域和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

第一,完善所有制結構,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的步伐。明確國有經濟必須佔有控制性地位的領域、條件和控制方式,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提高國有資產配置效率。盡快實現國有經濟的布局從比較分散轉向相對集中和優化分布;國有經濟的功能從全面支撐國民經濟各個領域轉向發揮對多種經濟成分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國有資本的增長從注重規模數量轉向提高整體質量;國有企業的產權結構從國有獨資、「一股獨大」轉向產權主體多元化。到2004年底,市屬一級企業控制在20—25戶左右。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設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行使出資人職責。繼續對部分市屬企業實行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積極探索加強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方式和途徑。

大力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採取有效措施,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人才招聘、外貿經營權等方面實現公平競爭。依法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監督和管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第二,培育各類要素市場,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培育金融市場。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貨幣市場,拓展離岸金融市場,完善外匯市場,健全黃金市場,規范證券市場,發展保險市場,培育風險資本市場,逐步構建按市場規律運作、功能齊全、手段先進、機制靈活、管理規范、開放度高、輻射面廣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完善勞動力市場。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地區、部門分割,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管理體制,形成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向選擇、自由流動的就業格局。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服務體系,完善就業培訓、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構建統一的勞動力供求信息網路平台。

發展技術市場。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培育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鼓勵發展專利事務代理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評估機構,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引入競爭機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建立能夠高效開展國內國際技術貿易的經營體制。對燃氣、公共交通及自來水等自然壟斷行業,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壟斷行業的價格聽證制和公示制,有效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信用制度。提高社會信用度,發展信用中介機構,培育信用需求。提高政務信用信息透明度,完善政府的信用監管體系和制度。加快信用立法,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第三,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進一步放開投資限制,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和內外資界限,全方位開放經營性基礎設施和經營性社會事業領域,推進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成為新的投資與運營主體。取消競爭性領域的項目審批,實行備案登記制。建立投資信息發布制度,引導各類資本流向。

健全政府投資體制。縮小政府投資范圍,完善政府投資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可行性研究制度、決策咨詢制度、重大項目庫制度和項目後評價制度。改革政府投資非經營性項目的運營體制,通過公開招標確定運營主體。

改革公用事業監管體制。借鑒國外公用事業監管的成熟經驗,設計符合現代城市管理要求的公用事業監管架構,建立職能完備、權責一致、專業高效、運作透明的公用事業監管體制,在打破國有企業壟斷經營公用事業的情況下,對公用事業實行有效監管。

在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司法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社會輿論監督制度等方面先行試點;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為契機,在金融保險、律師、會計、電信等服務貿易領域進行擴大開放、體制銜接的探索;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方面繼續創新;加快中介組織和經濟社團組織的市場化、民間化、規范化進程,促進「政會分開、自主辦會、民主管理、行業自律」的民間商會組織發展,促進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文化、教育、衛生、科研、體育等社會領域的改革。

深化改革需要把握好的幾個問題

2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繼續深化改革,任務十分艱巨,情況錯綜復雜。為了保證改革工作的順利推進,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破除傳統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繼續深入探索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式,改革和完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各項改革都要做到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又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改革必須緊緊圍繞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瓶頸問題,採取有效措施,有條不紊地推進。在攻克改革難關,進行結構調整和利益調整時,必須實事求是,制定各種配套政策,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制定出切實代表群眾利益的政策。改革的動力、要求和智慧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只有充分相信群眾,充分依靠群眾,才能形成生機勃勃的改革局面,並且使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中普遍受益。把政府推動改革與發揚民主、開門改革緊密結合起來,積極鼓勵人民群眾代表和社會各界專家參與改革。開門改革、提高改革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性,將成為今後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

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改革要拓寬視野,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改革的方向,設計並實施綜合配套改革措施,整體推進改革。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時,矛盾集中體現在權力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上,必須敢於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抓住對全局能產生重大影響的難點、熱點問題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向改革的總體目標推進。

堅持體制內攻堅與加快對外開放相結合。一方面要加大體制內改革的攻堅力度,要對國有企業、政府職能轉換、投融資體制等深層次矛盾動真格的;另一方面,也要把改革與對外開放緊密結合起來,以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形勢的需要。要引進更多的市場經濟成分,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內部攻堅與外部環境改善緊密結合,加快國有企業、政府審批制度、服務貿易體制的改革。

堅持中央統一部署與地方先行先試的緊密結合。改革必須正確處理好中央統一部署和部分地方先行先試的關系。必須樹立全局觀念,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改革。同時,又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把先行先試看作一種責任,不伸手要優惠政策,多承擔風險,勇挑重擔。在進行超前探索時,積極爭取中央的支持,主動承擔全國改革試點任務,繼續發揮深圳經濟特區改革試驗場的作用。

熱點內容
司法拍賣輔助機構管理辦法 發布:2025-01-15 06:18:40 瀏覽:808
刑法的近親屬 發布:2025-01-15 06:16:25 瀏覽:355
2017經濟法cpa難度 發布:2025-01-15 05:40:06 瀏覽:320
中級經濟法金融法律制度 發布:2025-01-15 05:28:31 瀏覽:791
司法警察安全工作 發布:2025-01-15 05:13:31 瀏覽:917
社會與法完整版全集 發布:2025-01-15 05:10:59 瀏覽:449
北京司法考試的考點 發布:2025-01-15 05:08:18 瀏覽:351
舞者社會與法2 發布:2025-01-15 04:57:08 瀏覽:578
民法典是一部有關於 發布:2025-01-15 04:46:02 瀏覽:725
勞動法者權利 發布:2025-01-15 04:43:49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