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成年禮立法

成年禮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4-23 21:33:04

㈠ 為了更好的保護未成年人,宋朝都有哪些未成年保護制度



隨著道家的傳播,"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也逐漸影響著古代統治者,在兩漢時,主張依靠法律和懲罰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只有對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進行教化,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這個時期未成年人的保護也一直沒有很大的進步,直到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之後,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才變得更加完善。

在唐朝的《唐律》中就對未成年的保護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的財產、健康、等方面,唐朝的未成年人保護就是通過法律來盡心實現的,違法法律的人都會遭受司法的懲罰。

不僅如此對於未成年人的家庭,在唐朝也會根據情況進行保護,最大程度上讓未成年人健康快樂的成長。

㈡ 古代的法律規定結婚年齡嗎,是多少歲

古人在婚嫁年齡上是有法律條例規定的,自先秦到明清千年之間,男女普遍結婚的年齡有所區分,一般成年男子滿二十周歲,女子滿十五周歲便可嫁娶。

一、崇尚禮法的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依舊遵循舊禮,認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當時各個諸侯國出於戰爭的需求將男女法定的結婚年齡稍稍往上提了一些。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就曾經下令要求齊國男女的婚嫁年齡要比周禮中規定的至少要年輕十歲。漢代的婚俗直接影響後面的歷朝歷代對於結婚的年齡規定。自漢代之後,普遍男子十五六,女子十三四便可結婚。

四、兩宋晚婚新思潮

宋朝時諸多朝代中對男女婚嫁年齡上較為開放的一個朝代。法定婚齡雖然延續了唐代的婚姻習俗,有法律條文規定男十五、女十三便可婚嫁。可宋朝中對此婚俗持反對意見的大臣極多,同時他們也身體力行地用晚婚來直接對這項制度進行抵制。歷史數據統計,宋代男女的普遍結婚年齡在十七八歲,這在奉行早婚的封建社會中,實屬是思想上的求新求變。

㈢ 古代20歲男子加冠之禮與「及笄」有什麼關聯區別

古代女子已訂婚者十五而笄;未訂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
加冠的確特指男子成年。
古代並不存在先成年才可以結婚一說。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是一個宗法制國家,對香火傳承歷來重視。政府鼓勵生育,當然促成古代早婚。
春秋時越國甚至立法硬性規定(多少歲記不清了)青年男女到了試婚年齡必須結婚。

㈣ 成人禮的由來

在日本,傳統的「成人禮」是從中國傳入的冠禮和笄禮中衍生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擔憂當時的青年在生活貧困和社會混亂之失去信心,日本國會於1948年立法,規定每年的1月15日為全國年滿18歲男女青年的成人節,以激發青年的自覺性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從此之後,他們可以吸煙、喝酒和結婚。而違法則要負全責。現在,成人節依然是日本青年非常重要的節日,青年人通過這一節日而獲得一定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和成人責任感的教育。

另外還有很多國家都有成人禮.如
德國成人儀式是德國由來已久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宗教和習俗里,年滿14歲就算是成人了,便要舉行成人禮。德國的成人禮不僅有此宗教含義,而且還賦予了新的意義。每年的四五月份,全國滿14歲的少男少女穿戴一新,由家長、親友陪同集合在當地的文化之家。在充滿節日的氣氛中,地方政府負責人或社會名流首先致辭,講解成人之後對社會所擔負的義務和享受的權利,勉勵他們遵守社會公德,報效國家。然後,師長、親友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向他們表示祝賀,並贈送禮物和鮮花。中午,全家聚餐以示慶祝。晚上為他們舉辦舞會,時間還可以破例延長至夜裡10點鍾。為了迎接人生中這一重要階段的開始,有關部門一般要對8年級的這些孩子事先做一些准備工作,例如讓他們會見各界人士和老工人,組織他們游覽山川,參觀名勝古跡 參加音樂會,等等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有些成人儀式上,人們要把少男的門齒折斷,並讓他們斷食。有趣的是,儀式上還有當場"考試":少男必須面對大人製造的種種"恐怖音響"鎮靜自若。如果能有幸通過此關,第二關便是接受3名成年男子的挑戰,在格鬥中即便負傷流血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秘魯少男在成人儀式上須通過的唯一"考試"是從約8米高的懸崖上跳下,因而膽怯者就永遠不能成為"大人"。盡管每次儀式上都有一些少男在跳崖時被摔得鼻青眼腫,但這種古老的"跳崖禮"至今仍在秘魯盛行。
墨西哥海濱地區有個部落的成人儀式更為奇特:少男們須每人攜帶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游過一條海峽!
加拿大洛基地區的印第安少男在成人儀式上人人都須生吞一條活蜥蜴,望而生畏者即被取消"成年"資格

㈤ 成人禮與感恩成熟夢想作文

在日本,傳統的「成人禮」是從中國傳入的冠禮和笄禮中衍生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擔憂當時的青年在生活貧困和社會混亂之失去信心,日本國會於1948年立法,規定每年的1月15日為全國年滿18歲男女青年的成人節,以激發青年的自覺性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從此之後,他們可以吸煙、喝酒和結婚.而違法則要負全責.現在,成人節依然是日本青年非常重要的節日,青年人通過這一節日而獲得一定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和成人責任感的教育.
另外還有很多國家都有成人禮.如
德國成人儀式是德國由來已久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宗教和習俗里,年滿14歲就算是成人了,便要舉行成人禮.德國的成人禮不僅有此宗教含義,而且還賦予了新的意義.每年的四五月份,全國滿14歲的少男少女穿戴一新,由家長、親友陪同集合在當地的文化之家.在充滿節日的氣氛中,地方政府負責人或社會名流首先致辭,講解成人之後對社會所擔負的義務和享受的權利,勉勵他們遵守社會公德,報效國家.然後,師長、親友和低年級的小朋友向他們表示祝賀,並贈送禮物和鮮花.中午,全家聚餐以示慶祝.晚上為他們舉辦舞會,時間還可以破例延長至夜裡10點鍾.為了迎接人生中這一重要階段的開始,有關部門一般要對8年級的這些孩子事先做一些准備工作,例如讓他們會見各界人士和老工人,組織他們游覽山川,參觀名勝古跡 參加音樂會,等等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有些成人儀式上,人們要把少男的門齒折斷,並讓他們斷食.有趣的是,儀式上還有當場"考試":少男必須面對大人製造的種種"恐怖音響"鎮靜自若.如果能有幸通過此關,第二關便是接受3名成年男子的挑戰,在格鬥中即便負傷流血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刻.
秘魯少男在成人儀式上須通過的唯一"考試"是從約8米高的懸崖上跳下,因而膽怯者就永遠不能成為"大人".盡管每次儀式上都有一些少男在跳崖時被摔得鼻青眼腫,但這種古老的"跳崖禮"至今仍在秘魯盛行.
墨西哥海濱地區有個部落的成人儀式更為奇特:少男們須每人攜帶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游過一條海峽!
加拿大洛基地區的印第安少男在成人儀式上人人都須生吞一條活蜥蜴,望而生畏者即被取消"成年"資格

㈥ 如何在現代商業城市振興中華禮儀

以儒家思想在現代商業城市振興中華禮儀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個案

馮瑞龍、Irene Chung--第五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作者簡介:馮瑞龍(1963— ),男,香港人,香港大學中文系碩士、澳洲格理菲斯大學博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前任助理教授,從事大學中西文學及戲劇教研。文化類編著包括:《華夏家訓》、《華夏教子詩詞》、《華夏女子庭訓》、《中華家訓—帝王將相的錦囊》。現任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常務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專業發展部副主任)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理事(義務秘書)。Irene Chung,女,香港人,香港大學學士,澳洲麥覺理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從事管理學教研。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會員。

摘要:本文指出中國目前出現經濟快速起飛,與禮儀急劇下降的相互逆反現像, 因此當前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而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內文環繞一個個案——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介紹它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賦予「禮」、「儀」在香港這個商業城市適用的現代意義?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簡報, 以期集思廣益, 眾志成城, 與各界人士共籌在現代商業化的社會, 復興儒學以及中華禮儀。

關鍵詞:儒家思想 中華禮儀 禮儀之邦 境外旅遊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香港立法會粗口事件 《中華文化承傳》 禮儀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三國 三禮三節 三語

Using Confucian Thoughts to Revive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City——

A Case Study: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Andy Fung、Irene Chung

Abstract:This paper spotlighted a paradox wher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society, on the other side, encountered a downturn of the Chinese 「Liyi」 (etiquette & rituals). In view of the undesirable downturn, it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embedde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for the sake of bringing in social harmony among Chinese in the community. Hong Kong is a commercial city mingl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local Chinese, living in it, are more aware of the essence of keeping the Chinese Liyi.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for enforcing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as its primary aim. It presented a number of useful references, concerns for discussions among attendees in the conference. Namely, they are: (1) an introction of 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its objectives, vision and work progress related to the revival of Chinese 「Liyi」, (2) revival and good use of 「Li」 and 「Yi」 uphel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3) urgent need to rebuild the good qualities of Liyi suitable for use in nowadays』 business context.

Key Words:Confucianism Chinese Liyi (etiquette and rituals) outside China Travel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Foul Language Incident of the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Book)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society 3 National 3 Rituals 3 Festivals 3 Greetings

一、問題出現: 經濟快速起飛與禮儀急劇下降

中國外交部發布《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07年版)》,詳細介紹了領事保護的概念、范圍、適應人群以及條件。值得關注的是,外交部在其中再次提醒中國公民: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境外要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公共場合要表現平靜,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大聲說話,避免突出自己;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在公共場所參與他人的爭吵 (注1) 。

此外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在2006年8月發出的「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通知中,承認國人在旅遊活動中有七大不文明行為:「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規、不愛護環境和公共設施、喧嘩吵鬧」(注2) 。

這樣的提醒,反映中國在經濟快速起飛, 與禮儀急劇下降的相互逆反。中國人在海外旅遊、經商、求學時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不僅與快速發展的旅遊業不相適應,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相匹配,亦令中國的「禮儀之邦」形象受損 (注3) 。

古語雲,「倉稟實而知禮節」(注4),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近20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國人文明素質卻未能同步提高。因此,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下文稱:本會)及本文筆者強烈認為, 當前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

香港的經濟起飛始於上世紀70年代, 問題的出現以至對策, 時間上略略超前於全國。時至今日, 香港人在遵守交通燈號、排隊購票、乘車讓座、以及不亂拋垃圾等方面, 水準尚可, 當然距離「禮儀之邦」的理想尚遠。

舉例來說, 香港在2009年3月就發生立法會議員接連多次在議事堂上使用粗言穢語,引起各方側目的事件, 本會由本文筆者起草, 於4月8日發出「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 回應立法會粗口事件公開信」(注5), 表達本會理事會認為不論政見如何,議員在公開場合應注意「語言與禮儀」,以培養年青一代積極有為,言行有禮的好榜樣。因此香港與國內相比,可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振興禮儀仍有待各界努力。

不過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所謂「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注6), 下文就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振興「禮」、「儀」?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簡報, 以期集思廣益, 眾志成城, 與在座各位大雅君子共籌在現代商業化的社會, 復興儒學以及中華禮儀。

二、揭竿而起: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的宗旨

如前所述, 香港百年來華洋雜處, 傳統文化較薄弱, 因此對振興中華禮儀的思考和感受也會較深。本會名譽會長孔憲中教授曾說:

港人除了飲食外, 甚麼都是洋化了。穿的是洋服, 住的是洋房; 禮儀是洋的, 音樂游戲也是洋的。四千年來的華夏文化正走上沉沒的路(注7)。

有見及此,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於1997年冬由孔憲中教授發起籌組,2005年正式成立, 游社暖先生為首屆主席, 第二屆(現任)主席為楊靖嫻校長(注8)。本會現已注冊為非牟利文化慈善團體。

(一)理念:

1.以禮儀為美好文化符號與精神載體。

2.振興中華禮儀,將美好民族形式與精神注入生活言行,務求與現代中外文化接軌,無需偏執復古或強人所難。

3.於全球化之際,應突出民族特色,以確立民族身分,為世界文化增添姿采。

(二)目標:

1.取得社會大眾對本會所持禮儀理念之認同。

2.促進對優質中華禮儀之欣賞與崇尚、承傳與發揚。

3.重振民族自信與尊嚴,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煥發中華文化姿采。

(三)工作:

1.開展各種有關中華禮儀之研習、普及與推廣活動。

2.涉及范圍:學術研究、學校教育、藝術創作、寫作出版、媒體製作、展覽演出、文娛康樂、時裝工藝、旅遊服務、城市建設等。

(四)目前開展之重點項目:

1.推動禮儀之研究、整理與出版,並與友好機構合辦研討會。

2.推廣校園禮儀,如徵集校園禮儀資料,舉辨講座、開設禮儀課程。

3.籌建中華禮儀資料庫。

4.發表或提交意見,包括向北京奧委提交禮儀建議書,倡導「承北京奧運,行中華拱手禮」,以及建議於西九龍文娛藝街區設立中華禮儀館等(注9)。

(五)資源:

1.本會承蒙孔安道紀念金贊助籌組經費、智韜慈善基金贊助成立後部分經費。

(六)研究問題及研究方向:

1. 如何把華夏四千年的文化改善, 使其適合於21世紀的實用?

2. 如何以個人實踐來重新恢復這些 (改善後的) 華夏文化?

3. 如何組織會社來鼓吹和發揚這些 (改善後的) 華夏文化?

4. 如何使學校和其他文化團體參與這個文化重建的運動?

5. 如何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正視文化重建的重要?(注10)

今日中國走向世界,重視國體,振興中華禮儀,固經國之大業。本會之成立,旨在加入先導行列,希望所持目標及理念,得到政府當局與社會人士響應與支持,令中華禮儀得以振興(注11)。

三、集思廣益: 如何以儒家思想振興「禮」、「儀」?

無用諱言, 香港政府在1997年前並不熱衷中國文化教育。但回歸十年後, 在中小學教育的層次, 已大有改善。其中以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施仲謀教授牽頭的著作《中華文化承傳》(初中適用, 三冊本) (注12)及《中華文化擷英》(高中適用, 兩冊本)最為通行(注13)。

以《中華文化承傳》為例, 第七章. <情操禮儀>的選材十分全面恰當, 列出如下:

(一)中華禮儀的文化特色

(二)重要的禮儀

1五禮

2古代的婚姻

3古代的喪葬

4見面禮儀

5交談禮儀

6公共場所禮儀

7家庭禮儀

8稱謂、謙稱及尊稱

(三)重要的禮儀典籍

1《禮記》

2《孝經》

(四)文化思考:禮儀和品德情意

(五)認同和繼承優秀的禮儀精神 (注14)

以下提出本文筆者在香港的一些思考, 集思廣益, 討論如何在現代社會, 以傳統儒家思想, 振興經濟起飛後的中華「禮」、「儀」?

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中國古代的特點及局限性。

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商業社會有積極、普遍意義的文明禮儀。

正如不少學者所指出, 中國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所以下文將「禮」和「儀」分述。

(一) 「禮」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在「禮」方面, 包括: 1.以禮待人; 2.禮尚往來; 3.敬老護幼。

1.以禮待人的現代意義

《禮記》<曲禮上>雲:「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注15)。。儒家認為, 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

香港是國際商業金融中心, 重視零售服務業、旅遊業等商業,多年前政府的旅遊發展局已在電視及傳媒提倡以下口號:「以禮待人, 賓至如歸, 遊客消費, 人人受惠」的禮貌運動。

與古代不同, 現代社會重視自由平等, 施受雙方不必「自卑而尊人」 。

2. 禮尚往來的現代意義

「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禮記》<曲禮上>又雲:「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注16)

與古代不同, 現代社會重視公平和公義, 贊成「以德報德」, 但不會同意「以德報怨」, 而是孔子所說的「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 才符合法治精神(注17)。

3.敬老護幼的現代意義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18)

《孟子》<告子下>雲:「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注19)。

《禮記》<祭義>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注20)。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一份。

現代商業社會主張良心企業, 要照顧弱勢社群需要, 商場的出入通道及升降機也要「無障礙」。從市場學的角度, 這是擴大消費群, 從主流擴大至其他社會群體的需要。

(二) 「儀」在商業社會的現代意義

在「儀」方面, 包括:1.儀容整潔; 2.節慶適度; 3.綠色禮儀。

1.儀容整潔的現代意義

《弟子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注21)。

一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居處恭, 執事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

現代商業社會, 十分重視公司員工的儀容整潔, 每天都由上司視察檢查, 成為獎罰升降的評審項目之一。

2.節慶適度的現代意義

中華民族素來注重節慶, 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式。如獲得豐收,要歡歌慶賀;遭到災禍,要祈求神靈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許多節慶及禮儀形式,如春節、元宵、中秋、七夕、重陽、除夕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

現代商業社會, 十分重視節日的消費文化。例如新年和聖誕節, 中秋節和端午節, 情人節和萬聖節(Halloween) (注22), 大小商場都堂皇布置, 更成了應節食品和消費商品公司的重點市場項目。例如近年情人節和聖誕節晚餐每位收貴高達二、三百港元; 中秋節和端午節推出豪華金箔月餅及鮑魚帶子粽子。香港各酒店競推黃金鑽石豪華婚宴, 動軏消貴數十萬, 就更不足為法了。

本文筆者認為, 節慶之設, 是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因此不必過度奢華。即如二程在《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所雲:「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注23)。可見,儀式的規模在於得當,適當的文飾是必要的,但文飾過當就會造成奢侈浪費,偏離禮節的要求。

3.綠色禮儀的現代意義

2008年由中國主辦的奧運會以綠色奧運為題, 重視環保, 獲得世人的稱許。

其實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重視「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以孔孟為代表), 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天人合一」是指人在自然面前,應「與天地合其德」,以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切不可逆「自然」而行之 (注24)。

「天人合一」與現代人重視環保、重視衛生的綠色主張相近。例如上文所述的中秋節和端午節推出的金箔月餅及鮑魚帶子粽子, 配以禮盒及三重包裝。減少包裝, 不但可降低成本, 減少物料浪費, 也可保護地球, 為子孫後代積福。

四、眾志成城: 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簡報

本部份略述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同仁的部份工作, 拋磚之意, 在於引玉, 供大家參考及討論如何在現代商業城市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

(一) 本屆政綱

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本屆理事會通過提倡以下政綱

三國: 國禮(拱手禮); 國服(旗袍); 國花(梅花)

三禮: 成年冠禮; 婚姻禮; 喪殯禮

三節: 中國教師節(孔誕); 中國母親節(孟母誕); 中國情人節(七姐誕)

三語: 您好(代Hello); 再見(代Bye-bye); 爸媽(代daddy, mummy)

(二) 本屆工作

經過香港中華禮儀振興會同仁的努力, 以下工作均有所開展:

1 加冠禮

2 開筆禮

3 拱手禮

4 婚姻禮儀

5 中國茶道

6 飲食與禮儀

7 宗教與禮儀

8 服裝與禮儀

9 武術與禮儀

10青少年禮儀故事100則

(三) 筆者曾參與的本屆工作

2009-2010年度本文筆者曾參與的工作:

本會協辦: 香港金文泰中學「成人加冠禮」-會長助理(2009年3月)

本會就立法會議員粗口事件的聲明-起草聲明(2009年4月)

本會協辦: 香港博愛醫院梁省德小學「尊師開筆禮」-鳴鍾嘉賓(2009年6月)

本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 禮儀網頁設計比賽-評判(2009年10-12月)

本會贊助: 香港中小學創意創新比賽-中華文化組評判(2009年9月-2010年7月)

本會贊助: 沙田區學校校訓與禮儀研究(2009-2010年)

(四)結語

總括來說,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民眾文明素質的提高,自然有賴發揚和振興儒家思想和禮儀。

然而, 香港中華文化振興會只是一個個案, 本會限於人力物力, 只能在香港一地略盡棉力。因此, 本會願與各位有志之士, 友好團體群策群力、眾志成城, 為當前中國社會急需以儒家思想振興中華禮儀而努力!

http://www.confucianism.org.my/internation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27

㈦ 中國傳統立法指導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國法制史中的發展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套以「天道」觀念和陰陽學說為哲學基礎、以儒家學派的主流思想為理論根據、以農業生產方式和血緣家庭家族為社會土壤、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完整而圓熟的法律傳統和法律體制。法律的儒家化實際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在制定法律時,以「禮」作為立法根據和指導思想;以「禮」的基本原則作為定罪量刑的基本標准;並且以「禮」來注釋法律。

中國古代法制強調法律、刑罰與道德教化的相互為用。「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這是中國古代社會對道德教化與法律刑罰之間關系的典型概括。儒家的政治學說是以人性性善論為基礎的。孔子曾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所以只要通過適當的禮義教化,則「人皆可為堯舜」、「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就不難實現。法律刑罰的功能是相對有限的,所謂「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仁,能殺人而不能使人廉」,所以「刑罰為盛世所不能廢」,亦「為盛世所不尚」。因此,治理國家應該是「導之以禮,齊之以刑」,應該「德主刑輔」。意思是治理國家、統治民眾應以發揚德政、宣傳教化為主要的手段和根本目的,而不能像法家主張的那樣本末倒置。同時,制定法律、實施刑罰也應反映、適應禮義教化的要求,使法律成為道德仁義、綱常名教的最好載體。所以,儒家不僅主張實行「仁政」,也強調執法要「仁恕」,要審慎,要「恤刑」。過於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在實踐當然容易導致泛道德主義泛濫,容易使法律淪為政治和道德的附庸和工具,這是其消極的一面。但這種理論注意到從更寬泛的角度,多方面看待和處理社會問題,無疑又有其值得參考借鑒價值。
注重家族倫理,注重維護家庭的和睦和親情。我們的祖先認為,家庭的生命是一脈相承的整體,個人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子女的生命又是個人生命的延續。所以我們把家庭親情稱為「骨肉之親」,兄弟關系稱為「手足之情」。在這種情形之下,一遇到與親情倫理有關的問題,考慮的、注重的東西,就和常人大不相同了。傳統法律制度,很自然地被深深地烙上了這種印痕,「依倫理而輕重其刑」的倫理特性也就成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最為鮮明的特徵。在各朝法律特別儒家化以後的法律中,有關處理親屬、家族成員間殺傷、侵犯、奸盜、婚姻、田宅及子孫不孝、違反教令等倫理性條款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而處理這些親屬間糾紛的原則,向來是儒家所宣揚的尊卑、親疏觀念,完全是一套不同於常人的評判標准。這些倫理性規則中,充斥著相當濃厚的尊卑、親疏、名分等色彩,含有明顯的父子、夫妻、尊卑長幼間不平等的成分,但是其中也包含有維護家庭和睦、強調家庭成員間相互扶助,特別子孫對父祖、卑幼對尊長的尊敬、撫養的義務。這些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表現。
注重調解、調處,強調息訟、和息紛爭。「和諧」是中國社會的悠久而珍貴的思想傳統和價值追求,對傳統社會司法訴訟、解決紛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直接提出「無訟」的理想,就是主張每個人都應該盡量克制自己的慾望,大家相互忍讓、體諒,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去過自己應該過的生活,就不會發生爭訟;即使有了爭訟,也可以相互妥協,和睦相處。在漫長的傳統社會里,「無訟」被士大夫階層視為一種終極的理想和目標,逐漸設計和形成了一套關於「賤訟」、「息訟」、調解和調處的特殊制度。這些制度的消極面在於過於強調「息訟」而忽視了當事人的權利和利益,但對緩和社會矛盾、降低社會成本、消除濫訟現象、達成社會的整體和諧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禮法合治」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真諦與特色。在戰國時期「禮治」與「法治」開始進行交鋒,交鋒的結果之一是「禮治」東山再起,「法治」隱退,另一方面也是「禮治」與「法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融合。「禮法合治」實質是自然經濟、宗法結構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相溶合的結果,相應地法文化型態也妥協成「混合型」法文化,表現在法律上就是「習慣法」與「成文法」結合的「混合法」樣式。這種樣式從西漢至清末的兩千年間,「伴隨著秦漢封建專制一體化的形成和發展,儒法合流,珠聯璧合,形成中國正統的法觀念,並且逐漸積淀於民族心理之中」,因此禮法交鋒促成了「禮法合一,德刑兼治」,促成了儒家正統法律思想在封建社會的「大一統」地位,並且這種「內外混合」型法文化逐步向法律實踐領域擴張,西漢儒學們發動「以經決獄」將經義凌駕於法律之上,實踐於審判活動之中,吹響了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號角,東漢儒臣掀起「以經注律」的熱潮,幾乎把法家制度的律文打上儒家烙印;而後「以經立法」的唐律結出「一準乎禮」的碩果,「禮法合流」即大功告成,「這樣,中華帝國的法律就成了法家和儒家學說的混合物」。禮與法的關系是「禮為本,法為用;禮為主,法為從,禮為先,法為隨;寓禮於法,明法彰禮」;在法律規范上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習慣法與成文法並舉的「混合法」狀態。

在中國傳統法文化中,法律以德教為主,道德是社會調整的主要手段,而法律只是次要手段,是道德的輔助手段;刑是工具,而道德教化則是目的;刑罰的適用必須建立在德教的基礎上,而實施刑罰的目的則是實現道德教化的要求。道德幾乎成為法律的化身。道德規范對法律世界的介入非常廣泛,以致於很難截然劃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不僅道德上的要求與法律精神相契合,觸犯法律的行為不道德,有悖道德的行為也是非法的。在德刑關繫上,德教的地位高於刑罰,即所謂「德主刑輔」,所謂「德教者,人君之常任也,而刑罰為之佐肋焉」。傳統法文化主張「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提倡仁政,反對暴政;二是重視道德教化,主張「以德化民」。德與刑相比,是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這就叫做德主刑輔,所謂「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也就是說,刑罰必須以禮樂為依據,否則就不會得當。從使用效果來說,儒家認為,刑罰只能懲罰犯罪之後,而德教卻能「止邪於未形」,防患於未然。從使用順序來說,儒家主張先教後誅,反對不教而誅。這套主張,由儒家所倡導,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尚未被統治者採納。後來,由於秦王朝不施仁義,專任刑罰,導致二世而亡,「德主刑輔」說才逐漸引起封建統治者的重視。經賈誼、董仲舒等人加工、改造,「德主刑輔」被奉為正統,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基本方法,對中國法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德主刑輔」思想的指導下,法律自我發展張力極其衰微,法律成為倫理道德體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行政命令之間沒有明確界線,法律缺乏獨立性和自治性,從而喪失了自身作為法律的獨特個性和功能。

㈧ 家庭教育立法意義

家庭教育立法的意義如下:首先第一個就是鼓勵未成年人愛國心理的發展。如果說在未成年人成長發育的過程當中,能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以及愛國觀念,那麼對孩子的成長發育就是一件非常有幫助的事情。
其次就是鼓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向健康方向發展。最近幾年,總會爆出一些有關於青少年心理出現問題的相關新聞,這都是由於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沒有一個正確的人來給予青少年正確的引導,所以就會導致青少年在成長發育的過程當中對任何事物的看法出現畸變,這種錯誤的心裡就會讓孩子在長大之後產生許多對事物的偏見,而且作為一個身心健康不是非常良好的孩子,那麼長大之後肯定也是不能夠有一番作為的。
最後就是希望孩子能夠經過他的正確引導,成為一個非常健康,非常講禮貌,有道德,有素質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第三條 家庭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機構,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教育行政部門、婦女聯合會統籌協調社會資源,協同推進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並按照職責分工承擔家庭教育工作的日常事務。
縣級以上精神文明建設部門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市場監督管理、廣播電視、體育、新聞出版、網信等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㈨ 該不該立法禁止未成年人0到8點打網游

法律是保障社會穩定和執行上層意志的最有力的保障,但也是最無奈的,執行起來最沒有人情味的,最冷酷的一種方式。如果一個社會的運轉淪落到了處處需要法律框架來架構,那或許少了那麼一絲人情味,多了幾許鐵銹的腐朽和無情。始終覺得,法律對於社會的作用只是修正與引導,而不是架構與執行。故而如果事事依靠法律,一旦法律的執行力度減弱,或者是法律的制定出現了問題,這對於社會的繼續進步和發展無異於杯水車薪,不值一提。



教育不僅僅是國家的事,百年大計,千千萬萬的父母也是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法不可不立,但斷不可抱著以立法斷絕此種現象的心態,孩子的成長,是大家的事,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

㈩ 夏商法律制度和西周的區別

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1. 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過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他死後,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
2. 商朝建立後,王位繼承也採用世襲制,其世襲的方式或是父子相傳,或者是兄終弟及。
3. 夏商已經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國王統率大小官員,治理國家。商朝時,中央設有參與商王決策的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地方封侯伯。他們既是臣服於商朝的方國首領,也是商朝的高官。他們定期要向商王納貢,並奉命征伐。
4.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二、 西周的分封制
1.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實行分封制。內容為: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被分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服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的義務。
2. 春秋時期的楚王問鼎是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

三、 西周的宗法制
1. 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2. 西周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四、 總結
1. 中國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足色彩。
2. 分封制實際上是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行政關系。
3. 分封制與宗法制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它們都以血緣為紐帶

熱點內容
婚姻法家事決定權 發布:2024-11-07 23:32:02 瀏覽:873
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 發布:2024-11-07 23:22:39 瀏覽:990
司法殺人 發布:2024-11-07 23:20:43 瀏覽:631
丹麥對法官 發布:2024-11-07 22:37:35 瀏覽:633
宜州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4-11-07 22:37:23 瀏覽:544
看山東衛視道德與法治 發布:2024-11-07 22:10:46 瀏覽:797
合同法第251條承攬合同 發布:2024-11-07 21:41:38 瀏覽:406
政府公告對企業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21:29:34 瀏覽:70
房屋轉租條例 發布:2024-11-07 21:27:19 瀏覽:183
刑法中的領水 發布:2024-11-07 20:15:26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