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
『壹』 1.保險人與保險中介人是指同一個嗎 2.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1保險人就是指保險公司,投保人就是指被保險人,而保險中介人就是指介於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的一些服務主體,比如: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保險公估人等等。
2顧名思義,目的就是反對和限制不正當競爭。
『貳』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是
選A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權益相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回當競爭法》第一條答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叄』 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是什麼
1、 立法目的。
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反對經營者出於競爭的目的,違反市場交易中誠實信用的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攫取他人競爭優勢的行為。因此,它首先保護的是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善意經營者的利益,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公平競爭。
反壟斷法則是從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出發,目的是保證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者,以便使交易對手和消費者在市場上有選擇商品的權利。根據反壟斷法的理論,只有當市場上出現了壟斷或者壟斷趨勢的時候,政府方可干預市場,干預的目的是降低市場集中度,調整市場結構。因此,概括地說,反壟斷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自由競爭,目的是保障企業有自由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提高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
2、 規制對象。
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關注市場上企業間的相互競爭行為,目的是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
反壟斷法關注的則是競爭者之間的協調行為,目的是防止市場上形成排除競爭或者嚴重限制競爭的局面。
因此,一個違反了反壟斷法的行為,例如競爭者之間商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因為這個行為沒有損害任何競爭者的利益,從而不會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另一方面,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如假冒商標或假冒專利,這些行為因為不會影響市場競爭結構,不會減少市場上競爭者的數目,反壟斷法也不會把它們視為是違法行為。
當然,反壟斷法中也有一些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范,特別是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例如禁止這種企業實施搭售行為或者價格歧視行為等。然而,反壟斷法制止這些行為不是出於這些行為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當然這些行為是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的),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會加強行為人已經取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惡化市場上的競爭條件。因此,反壟斷法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則只是針對那些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大企業。
『肆』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概念
反不正當競爭法是調整在制止不正當競爭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於1993年9月2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共五章33條。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正當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基本原則包括自願、公平、平等、誠實信用、遵守公認商業道德以及不得濫用競爭權利等原則。
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第二條 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物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
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法人、其他 經濟組織和個人。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 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 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一切組織和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二章 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五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璜,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第六條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
第七條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第八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帳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帳。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入帳。
第九條 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第十條 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商業秘密。本條所稱的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第十一條 經營者不得以排擠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不正當行為:
(一)銷售鮮活商品:
(二)處理有效期限即將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積壓的商品;
(三)季節性降價;
(四)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商品。
第十二條 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第十三條 經營者不得從事下列有獎銷售:
(一)採用謊稱有獎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
(二)利用有獎銷售的手段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
(三)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不超過五千元。
第十四條 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第十五條 投標者不得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不得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
第三章 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監督檢查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七條 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權行使下列職權:
(一)按照規定程序詢問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證明人,並要求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與不 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其他資料;
(二)查詢、復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協議、帳冊、單據、文件、記錄、業務函電和其他資料;
(三)檢查與本法第五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必要時可以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該商品的來源和數量,暫停銷售,聽候檢查,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財物。
第十八條 監督檢查部門工作人員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應當出示檢查證件。
第十九條 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和證明人 應當如實提供有關資料或者情況。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一條 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 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璜,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璜,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 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第二十三條 公用企業或者其他貪污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入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專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法第十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 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十三條規定進行有獎銷售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 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七條 投標者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的,其中標無效。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八條 經營者有違反被責令暫停銷售,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污有關的財物的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被銷售、轉移、隱匿、銷毀財物的價款的一倍以上三倍 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對監督檢查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條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違反本法第七條規定,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區之間正常流通的,由上級機關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或者上級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一條 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對明知有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經營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本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伍』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A: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陸』 簡述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區別
1、立法目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反對經營者出於競爭的目的,違反市場交易中誠實信用的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攫取他人競爭優勢的行為.因此,它首先保護的是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善意經營者的利益,以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從這個意義上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公平競爭.反壟斷法則是從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出發,目的是保證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者,以便使交易對手和消費者在市場上有選擇商品的權利.根據反壟斷法的理論,只有當市場上出現了壟斷或者壟斷趨勢的時候,政府方可干預市場,干預的目的是降低市場集中度,調整市場結構.因此,概括地說,反壟斷法所追求的價值理念是自由競爭,目的是保障企業有自由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提高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2、規制對象.反不正當競爭法主要是關注市場上企業間的相互競爭行為,目的是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反壟斷法關注的則是競爭者之間的協調行為,目的是防止市場上形成排除競爭或者嚴重限制競爭的局面.因此,一個違反了反壟斷法的行為,例如競爭者之間商定商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因為這個行為沒有損害任何競爭者的利益,從而不會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另一方面,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如假冒商標或假冒專利,這些行為因為不會影響市場競爭結構,不會減少市場上競爭者的數目,反壟斷法也不會把它們視為是違法行為.當然,反壟斷法中也有一些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范,特別是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例如禁止這種企業實施搭售行為或者價格歧視行為等.然而,反壟斷法制止這些行為不是出於這些行為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當然這些行為是不公平或者不正當的),而是因為這些行為會加強行為人已經取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惡化市場上的競爭條件.因此,反壟斷法關於企業市場行為的規則只是針對那些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大企業.
『柒』 《反不正當競爭法》
論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地位和作用 中央黨校函授學院2000級黨員領導幹部在職研究生班 壽強
摘要
從三個方面探討反不正當競爭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從調控市場行為的三個作用探討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作用。
關鍵詞 反不正當競爭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地位 作用
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客觀上存在著企業之間比產量、比質量、比效率、比服務的關系。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存在市場競爭。只有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讓社會主義企業開展優勝劣汰的競爭,才能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提高企業素質,促進國內商品流通,繁榮城鄉市場,使有限的資金和原材料等社會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利發展。
我國將要加入WTO,WTO的非歧視原則、公平貿易原則、貿易法律政策透明原則等競爭規則也將隨著國內與國際市場接軌而成為國內市場的競爭規則。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正是保證此種競爭規則的關鍵手段。
本文擬從三個方面探討反不正當競爭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從調控市場行為的三個作用探討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作用。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有機整體之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按部門法劃分,主要包括民法、商法和經濟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又是以憲法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結構如下:
(1)市場經濟主體法;
(2)經濟主體行為法;
(3)市場經濟管理法;
(4)市場體系法;
(5)市場爭議處置法。
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歸屬來看,應屬於市場經濟管理法,而不屬於調整和規范經濟主體在市場交易中競爭行為的法律規范,即經濟主體行為法,理由是:不能以調整或規范「行為」就歸入主體行為法,幾乎所有法律規范都是調整規范人們行為的,就是在市場主體法如公司法、破產法等法律中,也同樣調整或規范行為,經濟管理法中自然也離不開行為,但側重不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側重從管理的角度立法的,這可以從該法中明確管理機關和部門,從該法的名稱,從法律責任一章中規定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以及單列「監督檢查」一章等方面就可以看出。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其他的諸如商標法、專利法等法律相互補充,共同完善,共同構成了規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在經濟法的法律體系中、在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都占著重要的地位。
(二)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之一
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競爭法律,都屬於經濟法的范疇。它們與民法和商法不同。一般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藉助於民法和商法來實現的是自我調節,藉助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組成的經濟法來實現運作秩序的社會整體調節體制——即由國家代表整個社會,懲治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各種違法犯罪行為。換句話說,民商法是保護民事關系當事人(包括經營者)自身的合法權益的法律,那麼經濟法則是偏重於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法律。作為經濟法重要組成部分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就是以各種法律手段懲治破壞正常的競爭秩序的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和鼓勵公平競爭,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法律。因而,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社會整體調節體制是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
(三)解決填補民法和知識產權專門法之間的法律空白
就《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其他法的關系而言,《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民法的關系是特別法和一般法的關系,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反不正當競爭法》有規定的,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沒有規定的,適用民法;而《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商標法、專利法、產品質量法、著作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的關系,則是一般法和特別法的關系。商標法、專利法等特別法中已有規定的,按商標法、專利法等處理;商標法、專利法等特別法中沒有規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則《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並調整。正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規定的:「禁止不正當競爭法實際保護著專利法、商標法等專門法所保護不到的那些應予保護的權利。」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制度對工商業信譽與商業秘密的保護呈現出三方面的特點:其一,較廣的保護范圍。囊括了注冊商標、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企業名稱或者姓名,產地等識別性標志的信譽,包含了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等商業秘密。其二,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侵犯上述保護對象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等侵犯工商業信譽的行為。其三,法律保護的雙軌制。被侵害的權利人既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請求行政保護,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司法保護。
反不正當競爭制度對工商業信譽與商業秘密的保護,表明了它對商標制度及專利制度的保護的補充。
反不正當競爭制度對知識產權制度的補充保護作用除了體現在對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無形財產提供保護之外,還表現為對知識產權本身的維護上。反不正當競爭制度以其具有的廣泛的包容性而著稱於世,一切違背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原則,以及公認的商業道德的行為均為它所禁止。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與法的目的緊密相連,法的目的(或稱立法目的)就是立法者所要發揮的該法的作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條規定:「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這就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立法目的,亦即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作用。
(一) 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離不開競爭,也離不開法制。競爭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機制,存在於商品生產相交易的全過程,沒有競爭的商品經濟是不可設想的。但是,有競爭就會有不正當競爭,因此就必須用法律手段來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由於幾十年計劃經濟所造成的人們思想和行為上的惰性,普遍存在著不思競爭、不敢競爭、不會競爭的現象,所以法律不但要保護公平競爭,而且還要鼓勵公平競爭。
作為自然發展的市場經濟下的競爭。有可能在兩個方面走向其反面:一是出於自由競爭而必然形成的生產和資本集中所帶來的規模效益,並刺激集中的進一步發展形成壟斷,而壟斷又導致更大范圍或地域的競爭,但在原有的范圍和地域則競爭將難以存在,從而破壞了競爭的市場結構;一是由於採用不正當競爭手段常常比採用正當的競爭手段獲利更多更快,不但使採用不正當手段的已經獲利者更加利慾熏心,愈演愈烈,而且也使誠實守信經營的經營者喪膽寒心。如果沒有外在的制約而任其發展,不正當競爭將成為正常經營而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所以,要維持正常的競爭秩序,發揮競爭的積極作用,就必須依法禁止、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也只有狠狠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才能保護和鼓勵公平競爭。
1、保護公平競爭
《反不正當競爭法》根據公平競爭原則對一切市場主體提供平等的法律保護。市場主體資格上是平等的,但客觀實際卻存在著規模、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的差異。如果法律不加以引導和規范,這些客觀上的差異很容易導致不正當競爭。《反不正當競爭法》注意了市場主體競爭在同一起跑線的公平與均衡:對大企業、知名企業,規定了保護他們企業與商品的名譽權與知識產權的條款,使他們在競爭中免遭假冒等行為的侵害;對中小企業則規定了禁止共用企業的獨占經營、大企業的傾銷與壟斷行為,防止大企業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對他們進行排擠,使他們面臨生存的威脅。保證機會公平,鼓勵和保護小型企業以及個體經營者,憑借自身的優勢,在市場競爭中一顯身手。
《反不正當競爭法》還規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法律措施,為了保護公平競爭提供了有效的法律手段。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監督職能部門;規定了違反公平競爭原則的法律責任,即經濟上的、行政上的、刑事上的法律責任和處罰原則;法律還授權遭受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經營者,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停止不法侵害、賠償損失。這些規定,都有助於鼓勵和保護合法經營者的公平競爭行為,支持他們積極主動同不正當競爭行為作斗爭,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2、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保護公平競爭的有效手段,對經營者經濟上的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政治上的濫用行政權力的腐敗行為、刑事上的不正當競爭犯罪行為和執法犯罪行為,也予以了規范和制約。
第一,《不正當競爭法》對於禁止不正當競爭的違法行為作了明確的約束,對經營者的假冒行為、欺詐行為、壟斷獨占行為、商業賄賂行為、通謀投標行為、非法有獎銷售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作了具體的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劃清了公平競爭與不正當競爭的法律界限,這就給商品經營者提供了一個詳盡的、嚴格的、明確的市場公平競爭標准。對那些違反規定,實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人做出了規范和約束,提出了警告。這些具體的禁止性條款,對認定和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法律依據。
第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規范。由於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時常出現官商結合,利用職權或採取行政手段參與經濟活動,進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現象。一些地方基於地方保護主義的觀念和本部門的經濟利益,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利,限制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禁止這種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反不正當競爭法》把濫用行政權力的限制競爭行為、壟斷行為、地方利益保護主義列入了不正當競爭手段的禁止之列,並在條款中對濫用行政權力的行為,規定了經濟的、行政的法律責任與處罰原則,這對制止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採用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的行為是一種嚴明的遏制,對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實施增強了嚴肅性和權威性。
第三,《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的犯罪行為和監督檢查人員的犯罪行為作了明確的制裁規定。不正當競爭行為大多是違背道德的違法行為,但有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觸犯了法律,構成了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針對交易活動中的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濫用行政權力的腐敗行為,刑事責任上的不正當競爭犯罪行為和執法犯罪行為,予以禁止和制裁,以達到制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直接目的,實現其立法價值。
(二)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於誠實守信的經營者來說,反不正當競爭法是他們的保護神。正當經營和不正當競爭兩者是根本對立的,有了不正當競爭者的經營活動「自由」,就沒有誠實守信經營者的經營活動自由。而只有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剝奪其採用不正當競爭手段進行經營活動的「自由」,才能有誠實守信經營者的經營活動自由。反不正當競爭法實質的作用就是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打擊。誠實守信的經營者是最大的受惠者。
《反不正當競爭法》就是要通過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來防止其他經營者的權利被侵犯,從而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通常對經營者利益的保護有兩種:第一種是特定的保護。就是某一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對象的,這種特定的具體的經營者因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侵犯而致使合法的權益受到損失。《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從而達到保護特定的經營者對象的目的。主要表現在禁止假冒他人的注冊商品,禁止擅自使用他人企業的名稱。第二種是不特定保護。就是某一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不是針對某一具體的競爭對象的,而是針對不確定的、眾多的競爭對象的違法行為。其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結果也不是特定某一企業或某一個人,而是眾多的企業或多個經營者。禁止這種非特定侵害對象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就是對不特定的競爭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只要是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的經營者,一律予以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對這種不特定的保護,主要表現在禁止非法有獎銷售、排擠競爭、虛假廣告、獨占限定、地方壟斷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定上。它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全國共查處制售假劣商品違法案件達 16。85 萬件,比1998年同期增長 57。88% ,案值 29。6 億元,罰沒金額 4。9 億元;查處假冒偽劣物資總值 19。85 億元,搗毀制假售假窩點 12913 個,其 中 查處案值 10 萬元以上的大要案件 3089 件,案值 100 萬元以上的大要案件 214 件 ,為廣大經營者防止了更大的經濟損失 ③ 。
《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消費者利益也有兩種:第一是禁止某種不正當競爭行為,直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例如某種假冒偽劣商品和違背意願搭售商品的行為,就會使消費者減少直接的經濟損失,或者消除身體的直接傷害。第二是間接保護,就是通過禁止某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從而最終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如商業賄賂行為,提高了經營成本,導致商品價高上揚。消費者購買了這些質次價高的商品,必然遭受經濟損失。因此,制止商業賄賂行為,既是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也是防止經營者把商業賄賂的支出轉嫁於消費者。顯然這是一種間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方法。1999年我國 共查處了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件 6。7 萬件,比1998年同期增長 63。01% ,案值 5 億元,罰沒金額 7643 萬元,其中涉及商品消費的案件占 85% ,涉及服務消費的案件占 15% 。全國工商行政管理系統 ( 包括各級消費者協會 ) 共受理消費者投訴、申訴 99。23 萬件,調解成功率 93。4% ,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達 26。87 億元 ④ 。
(三)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市場經濟,必須具備以下幾點;(1)承認個人和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獨立性;(2)建立起具有競爭性的市場體系由市場形成價格,保證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由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的作用;(3)建立起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4)必須有完備的經濟法規;(5)要遵守國際經濟交往中通行的規則和慣例。
反不正當競爭法跟這五點幾乎都有聯系:獨立主體是競爭的前提,競爭性市場體系是競爭本身的要求,宏觀調控也要有利於競爭機制的形成,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基本的經濟法法律部門的組成部分,國際經濟交往中通行的規則和慣例也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內容。所以,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息息相關,反不正當競爭法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要發展市場經濟,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發揮機制在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正處於初級階段,首先要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規范市場行為,打破地區、部門的分割和封鎖,反對不正當競爭,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制定《反不正當競爭法》正是迎合了培育和發展市場體制的需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大市場,保障市場經濟的發展。另外,競爭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競爭也是市場活動的核心,是市場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最重要的調節手段。因為,市場經濟要遵循商品活動的價值規律,用價值規律的原理來促進和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優化配置。而價值規律的作用是通過正當競爭來實現的,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正當競爭機制,競爭機制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如果社會經濟生活中正當競爭遭到排斥或者削弱,市場經濟機制就會出現結構性的、全局性的障礙,市場經濟秩序就會發生混亂,市場經濟就不能順利發展。因此,我們要發展市場經濟,保障市場經濟有序健康地發展,就必須採取措施制止妨礙競爭的行為出現。通過反不正當競爭立法,維護和促進正當競爭,保護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總而言之,反不正當競爭作用就是在市場經濟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公平的競爭秩序,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障和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注釋及參考文獻:
① 參見《北京青年報》,1996年3月16日
② 見馬秀山「專利制度與不正當競爭」,《知識產權》,93年第4期第19頁。
③④ 《』 99 工商系統打假維權成果豐碩 》,《中國消費者報》 2000 年 3 月 3 日
『捌』 為什麼要制定反不正當競爭法
要交報告呀,那應該寫的詳細點,我查了下我們學的經濟法,大概就是以下一些,你看看吧,不知道有沒有用。
1.從社會現狀來看,有不正當競爭的存在,不正當競爭已不是個別現象,如製造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現象非常普遍,已發展成為一種社會公害,嚴重的破壞了正常的市場次序。
2.從市場本身來看,靠市場本身是無法克服這個弊端,需要藉助國家的力量,通過國家頒布相關的法律來調節
3.從競爭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來看,競爭是市場最基本的運行機制,競爭的基本作用是給經營者動力和壓力,使經營者積極主動地改善經營管理,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來占據市場,拓展市場。而有些經營者則採取與商業道德向背的不正當競爭手段來為自己爭取競爭優勢,這樣顯然會破會公平的競爭次序,影響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4.從不正當競爭的負面作用上來看 首先,不正當競爭影響和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古典政治經濟學派代表人物亞當·斯密曾指出,各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實現自己利益的同時,由於「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同時會帶來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於是,他積極主張開展市場上的自由競爭。但是,斯密卻忽視了不正當競爭的負面影響,忽視了不正當競爭影響社會生產發展的事實。不正當競爭者們把驅利活動,放在制假銷售假上。制假不利於科技進步,不利於生產發展,還會降低社會對某些商品的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需求減少,必然影響生產的發展。
其次,不正當競爭,導致市場上交易成本增加,經濟運行效益降低。市場交易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正當競爭則付出的交易成本少,成本減少,則效益增加。反之,不正當競爭,則會導致付出的交易成本上升,交易成本上升則會使市場上的經濟主本的效益降低。為什麼不正當競爭會導致交易成本上升呢?這主要是由兩方的因素造成的。從賣方來看,面對一個無序的假冒偽劣產品充斥的市場,他們必須在產品的包裝方面十分注意防止劣質產品假卓越自己的產品,辦法之一就是增加製造防偽標志的費用。從買方來看,則要採取相應的對策,如了解商家的經營作風,了解產地,小心謹慎地挑選,分析包裝,判斷真偽,這些,都會增加買者的精神緊張和心理疲勞,或者買者為了避免上當,就乾脆離開市場,使得市場交易障礙增加,這都會造成市場運行成本增大,市場運行效益下降。
第三,不正當競爭造成社會資源嚴重浪費和損失。製造假卓越偽劣商品,同樣要投入人力、物力資源,而把這些資源投入進去,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是不合格的產品,或者是虎假使用價值,或者是有害消費者人身安全的產品(假酒、假葯、假食品等多次釀成大宗人身傷亡的慘禍)。生產這些產品的資源耗費,都只有是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社會財富的一種凈損失。
第四,不正當競爭特別是市場期詐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的權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1985年4月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保護消費者准則》,我國把3月15日作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日。不正當競爭中的市場期詐,必然違背等價交換原則,使消費者蒙受經濟損失,我們曾從市場投訴中得知,一家生產經營墨魚的「公司」,用一個非常精美的禮品包裝盒,盛裝著僅有兩三個墨魚,量為二兩(開窗展露)。除這二兩墨魚外,而在偌大一個窨的盒內則全部填充馬糞紙板,共重八兩。這則投訴反映了消費者受到的經濟損失率高達80%。消費者的權利,還包括知道權。而市場欺詐,恰恰掩飾商品的真實情況,這就損害了消費者的知道權。此外,消費者保護法把保護消費者的生存權作為權益保護的基點,而市場上銷售的假卓越偽劣產品還給消費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帶來了許多問題。我國每年由假葯、假酒、劣質電器、劣質食品等造成的消費者傷殘、死亡的事例為數不少。
綜上所述,以不正當的商品包裝為手段所進行的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其負面作用很大。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明確了利用商品包裝進行不正當市場競爭的種種表現及其多方面的負面作用。我們要堅決反對扭曲商品包裝功能的非法包裝行為。
我國的《商品包裝法》雖然尚未出台。但我國198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198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1993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應該說,這諸多法律的頒布,對於杜絕非法包裝、遏制市場欺詐、保護消費者權益,已經是「有法可依」了。然而,為什麼我國的市場秩序還比較混亂,假卓越偽省產品還嚴重充斥市場呢?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外乎是兩個方面:一是行政權力腐敗沒有得到根本性遏制,有「造假之人,必有容假之官」(《康熙微服私訪記》語)。執法部門不認真執法,搞地方保護主義。二是生產經營者缺乏遵守市場的自覺性,如法制觀念差、守法不自覺,處理不好守法與牟利的關系等等。
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運營環境,保護和推動市場競爭的正當開展,應該明確行政管者與生產經營者兩方面各自的市場責任。一方面,各級政府要依法行政,要切實擔負起反不正當競爭的社會責任。我們的政府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政府,縱容、袒護非法包裝及不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是對人民的犯罪,是為黨紀國法所不容的。用縱容不正當的競爭行為來「繁榮」地方經濟更是目光短淺的行為,一個地方不能靠搞市場欺詐來發展。相反,只有根絕市場欺詐,領先科技開發和科技創新,不斷發展名、優、特、新產品,才能促進地方經濟長期的穩定發展。另一方面,生產經營者要依法經營,擔當其正當參與市場競爭的責任。作為企業的法人代表,要知法守法,要遏制對非法利益的追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始終對消費者負責。要懂得:用市場欺詐的辦法及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雖可以謀一時之利,但對消費者和社會卻構成了危害,其結果必然是「以損人開始以害己告終」。
『玖』 簡述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意義
我國《反不正當競抄爭法》的立法意義: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的法律。
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3年9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號公布,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
(9)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目的擴展閱讀:
法律修訂
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3年9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十號公布,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
根據2019年4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等八部法律的決定》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