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療法治軀體疼痛
1. 軀體形式障礙該怎麼治療
該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一般採用心理治療或者葯物治療,也可以聯合採用多種治療。
如何治療軀體症狀障礙?[2][4]
心理治療
旨在幫助患者重新理解這些軀體感覺,降低疼痛給患者帶來的恐懼感。當你能夠減少對疼痛的恐懼和焦慮感,並假設疼痛是非病理性的,那麼你的疼痛將會減輕,治療疼痛障礙的心理治療步驟如同治療焦慮障礙;大多數軀體形式障礙都與應激有關。
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目前治療軀體症狀障礙有效的手段。其程序包括:
明確治療目標,主要是協助患者克服認知盲點,正確判斷及改變其不合理認知或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
醫生會充分理解並接受患者的痛苦症狀,鼓勵患者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後盡可能地為患者提出關於這些痛苦症狀的替代性的解釋。
同患者討論對健康的焦慮與軀體症狀的聯系,如過於關注身體體驗,增強了軀體不適的敏感性。
改變通過過度醫療作為迴避社會現實問題的行為模式。
森田療法:森田療法是基於人本性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主張讓患者反復體驗 「順其自然、接受症狀、帶著症狀去生活」,盡快回到社會生活之中。
葯物治療
葯物可以減輕疼痛,但是仍會帶來負面和痛苦情緒。情緒痛苦和軀體疼痛是相互作用的。某些患者試圖通過服用阿片類止痛葯物來掩蓋情緒問題,心理治療可有效改善軀體疼痛。意識到它們二者的高度重疊,我們不能完全迴避其中一個情況而去治療另一種「疼痛」。
抗抑鬱葯:對於焦慮、抑鬱症狀明顯者,可給予適量抗抑鬱葯,由於患者對健康要求高,對軀體反應敏感,因此常選用不良反應小的葯物,且以小劑量治療為宜。
聯合治療:目前國內研究認為小劑量抗抑鬱葯聯合認知行為治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這是強迫症嗎 森田怎麼治療
存在強迫思維,也存在較強的自我心理暗示。
森田療法的宗旨是:帶著症狀去生活。主要是當症狀出現的時候不可以排斥,來了就來了,該幹嘛幹嘛。
想緩解症狀,平時需要多跟家人朋友溝通交流,堅持運動,多戶外活動。
如果自我調節不奏效或是實施困難,建議及時聯系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來專業解決。強迫症是心理疾病,心病心醫,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會與你一道,探索導致強迫的根本原因,找到並處理掉,症狀自然消失。
3. 請解釋一下"森田療法"
「森田治療法」又稱「禪療法」、「根本的自然療法」, 它是在1921年左右由日本精神醫學專家森田正馬(1874-1938)所創。此一精神治療法雖也受過西方當時流行的心理分析、精神醫學暨治療的一些影響,基本著想卻是源自大乘佛學智慧與日本傳統文化,尤其是禪的思想文化對此治療法的影響格外深刻,森田療法可謂是以大乘佛教與禪為思想源頭的東亞文化的產物。
森田療法的誕生
1874年,森田正馬出生於日本知高縣,與Freud Sigmud(1856-1939)、Adler Alfred(1870-1937)、C.G.Jung(1875-1937)先後出生,可見森田療法受心理分析及精神醫學治療影響實非偶然。
森田正馬先生的求學生涯不甚順利,曾因心律不整及患傷寒,使得中學五年念了八年。在1898年就讀東京大學醫學院時,被診斷為「神精衰弱」兼腳氣病,但在期末大考時,不顧一切猛讀猛攻,所有不適的症狀居然出乎意料的消失了,考試成績也非常優秀。由這次的身心體驗,讓他領略到當時一般人對神經衰弱的看法是:「神經衰弱是神經疲勞所致,應多休息」是不正確的。
他在醫學院畢業前,便進了精神科,並在巢鴨醫院擔任作業療法主任。森田曾用催眠術治療精神官能症,但無法痊癒。卻以「沒有治療,只讓其從事打掃工作」治癒了一名精神官能症患者。促使森田開始整理他的思考,森田治療法於焉誕生。
森田的人性觀
人是時時刻刻都在流動變化的存在。人的生命,在最好的狀況下,乃是個流動、變化的過程,在我能讓我的體驗之流載我流向前去,能在其中載浮載沈,而且還能同時嘗試去了解它那變動不拘的復雜性的話,那麼,其中不會有任何定點讓我停留。當我能在如此過程中之時,很顯然的,我不會有一個封閉的信仰體系,能引導生命的乃是對於體驗去不斷了解、哺斷闡釋的那個過程本身。所以生命就是一直在形成的過程中。因此,研究心理問題就得從外界與自我相對的夾縫中去尋求,從變化流轉中去把握。而意識不過是一種狀態,一種自然現象而已。
現象即存在。森田認為人的存在是不斷變化流轉中所發現的每一剎那之 現象,具有絕對之意義,亦即現象即存在(劉焜輝,民75)。他常用「事實唯真」、「服從自然」等,就是把我們身心的自然現象,體認為現象(色)即實在(空),如實承受。
心理的對立與調和。森田認為一切宇宙現象都建立在相對關系、調節作用以及均衡之上,心理現象亦是在不斷變動過程中才能維持均衡,產生適應自我保存的方向。一般正常人有較佳的能力自然流轉在兩者的變化中,並將不安的感覺疏通到建設性的方向。
道德、倫理觀。神經質患者常有理智的觀念主義者或求全的理想主義者這一面,因此容易忽視生命存在的自然流動性,卻對瞬息變化著的生命現象,應加善惡、苦樂等等價值判斷,徒增內心的掙扎矛盾(傅偉勛,民82)。森田強調根本無絕對的倫理觀或道德觀存在,只能歸原於「事實唯真」,必須要能容忍所有心理流轉中的對立現象。
生存的慾望。森田認為人的一生,就是生之慾望與死之恐怖的相對峙,經歷種種的變化而彼此消長的整個過程。生的慾望包括從生物學的層面到追求人生的意義或價值的精神層面,死的恐懼則是與此相對的,無聲的慾望就無死的恐懼。
森田神經質
森田治療法重視現在當前的人生態度,認為西方的心理分析理論無助於東方人的精神病態的徹底解決。森田尤其認為弗羅伊德所說的神經症(neurosis)並不太適用,因為大部份具有精神異常的(日本)人基本上屬於他所描述的「神經質」。所謂森田神經質指的是那些不能認清或接納帶給自己焦慮或威脅的自然現象,企圖排除它的人。這理論的一大特色是對於個人先天性素質的重視,他認為神經質因下列三大因素而發生:1.人格特質(懼病傾向)2.機會(促使發病的又因)3.病因(心理的交互作用影響症狀的發展)。
森田根據發生神經質的心理機制之復雜程度,把它分為普通神經質、發作性神經症、強迫觀念症三種類型。
一、普通神經質
即一般人所稱的「神經衰弱」,又稱「心氣症」。是因過度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而引起頭痛、嘔吐感、失眠等主觀上及心理上的症狀。
二、發作性神經症
又稱「焦慮神經症」。其症狀為恐懼、焦慮的情緒表現於外而導致身體神經系統之失調狀態,例如:心悸亢進、呼吸困難等等。
三、強迫觀念症
具有心氣症的本人刻意去除某一涌現在意識中的特殊觀念,所引起的內心葛藤,構成強迫觀念症。主要的強迫觀念症有:對人恐懼(過度關心別人對於我的看法如何,而產生刻意保持良好態度的沖突情緒)、雜念恐懼(思考時,企圖排除目的以外的念頭,卻反而越注意到雜念的存在)、其它尚有殺人恐懼、閉所恐懼、不潔恐懼等等。
森田療法的實施步驟
森田認為治療神經質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充滿愛情的、接納的家庭氣氛里實現心理治療。實施步驟如下:
一、卧褥療法
這個時期約有4~7天,要把病患完全隔離,除用餐、排泄外,終日躺在床上。其目的在於觀察病患的精神狀況,以做診斷的補助。而且保持安靜可以調節身心疲勞並讓患者面對精神上的苦悶與苦惱,迅速去除它,以體會森田所謂「煩悶即解脫」的心境。
二、輕度作業治療期
此階段也采隔離治療。白天,盡可能整天在戶外做輕微的作業;晚上在作業室作業晚工作,例如削牙簽、糊紙袋等,近來則常以雕刻等創作性活動為主。作業期間,每天晚餐後要寫日記,藉此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並且對此給予批評,做為心理治療的手段。此階段的主要目標在於讓患者能面對生理上不愉快的感覺或強迫觀念,開始時讓病患的身心感到無聊,以促進其自動自發的活動慾望。
三、重度作業治療期
此階段要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態給予適當的作業,例如鋸木、劈柴等。此階段的重點在培養對於作業的耐性,使其建立信心,讓患者對於過去不感興趣去做的事情,或因為預期焦慮的感情而無法去做的事情,都肯去體驗。這種體驗將導致患者能面對許多痛苦,克服許多困難去促進身心的自發活動,此時,心裡流動性已開始恢復。
四、復雜的實際生活時期
透過閱讀,促使患者察覺到純真的心理,自己本來的個性;即幫助患者成長為不用自己的意志勉強去否定各種自然產生的情感或觀念。
結語
森田療法不僅提供了心理治療的一個新視野,同時也幫助一般人建立比較健全的生死態度,在極有限而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創造人生的種種價值,積極肯定生命的意義。
理論依據
1、基本概念
① 神經質與神經質症
"神經質"一詞是森田正馬基於對神經衰弱等神經症的本質的特殊看法而提出的。表現為患者存在某種症狀,因而主觀感覺到這對於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患者本人具有強烈地從症狀中擺脫出來的慾望,並積極努力地克服症狀的傾向。森田正馬認為神經質的症狀純屬主觀問題,而非客觀的產物。神經質症狀是疑病素質和由它引發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因此,森田不把"神經質"作為一種疾病看待。
"神經質症"是森田正馬的學生、森田療法的另一代表人物高良武久提出來的。
高良武久認為:神經質症是神經症中的一部分,是具有神經質症狀的神經症,森田療法不可能治癒所有的神經症,只有神經質症才是森田療法的真正適應症。
② 疑病素質
所謂疑病素質,是一種精神上的傾向性,或稱素質。森田認為精神上的傾向性有內向與外向之分。人們健康的精神生活是靠這種內向性和外向性的協調活動而形成的。如果人的精神活動出現了大的偏向,就會逐步形成一種明顯的精神上的傾向性。
疑病素質即是一種擔心患病的精神上的傾向性。具有疑病素質的人精神活動內向,內省力強,對自己心身的活動狀態及異常很敏感,被自我內省所束縛,總是擔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精神活動內向,富於自我內省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如過分擔心自身狀況、過分的自我關注,則產生消極作用,形成疑病素質。森田療法理論認為疑病素質是神經質症發生的基礎。
③ 生的慾望和死亡的恐怖
富於內省、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這是人人都會有的正常的表現,按照森田的理論,這是一種人類本性的生存慾望的表現。生存慾望的含義包括:(l)希望健康地生存;(2)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3)求知慾強、肯努力;(4)希望成為偉大的幸福的人;(5)希望向上發展等內容。
患神經質症的人都是生存欲極強的人,但他們並不是生來就患有神經質症的。而是隨著生存慾望的發展,想過超出常人的生活,但由於某種契機誘發了其疑病體驗,使其精神能量不再朝向外界而是完全朝向自己的心身。
過高的生存慾望同時伴有對死亡的恐怖。這種對死亡的恐怖常與懼怕失敗、害怕疾病、恐懼不安等心理活動相聯系。生的慾望過於強烈,對自己或事物存有超出尋常的要求,就會因懼怕達不到自身的慾望而產生死的恐怖。此時,若有某種誘發的契機,如感覺到心臟的跳動,就可能把原來屬於正常范圍的生理現象誤以為是病態(如心動過速)。而努力排除這種病態的結果,是對外界的關心程度開始下降,精神活動完全向內,陷入精神的內部沖突之中,導致神經質症狀的產生。
因此可以說,過高的生存慾望同時就會伴有對死亡的恐怖,這導致了精神活動的內向性,形成疑病素質,成為神經質症產生的基礎。
④ 適應不安與精神交互作用
森田療法認為,人在自然界中活動,人在人類社會中生存,必然會存在某種不安的心理,即為能否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自身的心身狀況能否適應外界環境這樣的問題而煩惱。這種不安的心理在人的一生中經常會出現,被稱之為"適應不安"。
較內向的人容易出現適應不安,因其有較強的內省傾向,總是對自己的心身狀況能否勝任所做的事情缺乏自信。較外向的人則不同,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抱有希望。從年齡階段看青春期前後最易出現適應不安。這與青春期的個體自我意識增強,自身慾望增長而又缺乏實際經驗,不能很好地適應外界變化有關。
高良武久認為:不安、擔心、痛苦等心理雖然令人不快,但它卻是我們人類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保護機制。例如,如果沒有疼痛感,人們就可能對外傷失去警戒。他進一步指出,如果人們對這些令人討厭的,但同時又必不可少的保護機制認為也不應當存在,企圖否認這些應該有的心理現象,這必然使開始正常的心理產生反向的作用,造成精神內部沖突,最終形成神經質症狀。
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安的感覺。但具有疑病素質的人,或排斥適應不安感覺的人,對不安更加註意,由於精神交互作用的影響,使其感覺和注意相互加強,更易於由不安發展成為慢性神經質症。
所謂精神交互作用,"就是指因某種感覺,偶爾引起對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麼,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敏銳起來,而這一敏銳的感覺又會越來越吸引注意進一步固定於它。這樣一來,感覺與注意彼此促進,交互作用,致使該感覺越發強大起來",這種精神活動過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過程。
因此,如果說疑病素質對神經質症的發病具有決定作用的話,精神交互作用則可以說是對神經質症症狀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⑤ 精神拮抗作用
如果說神經質症的發病與疑病素質有關而其症狀的發展與精神交互作用有關的話,其症狀給神經質症患者帶來苦惱的根源,則與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強有關。
森田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有一種對應和調節的現象,這種現象類似人體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約、相互調節的拮抗肌的作用,因此被稱為精神拮抗作用。
精神拮抗作用具體表現為:當一種心理出現時,常常有另一種與之相反的心理出現。例如,恐懼時常出現的不要怕的心理;受表揚時反而涌現內疚的感情。森田認為:這種抑制性意志是我們精神領域中的自然現象。精神領域中的這種拮抗作用,如同肌肉的拮抗作用一樣,都不是我們能夠一 一加以隨意支配的。
精神拮抗作用過強或缺乏這種拮抗作用,人人都會出現問題。而神經質症患者的各種苦惱,也是由於慾望和抑制之間拮抗作用增強引起的。例如:想要獲取成功的這種生的慾望越強烈,對可能失敗的死的恐怖就越強烈;拚命要加強生的慾望而排除對死的恐怖,為否定失敗的可能想盡種種辦法,反而使引起拮抗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相應增加,加之思想矛盾的影響,個體就會感到越來越苦惱。所謂思想矛盾是我對'但願如此','必須這樣'的思想願望和實際情況所預計的結果相反,因而發生了矛盾。
綜上所述,森田療法關於神經質症的形成機理可概括為:由於疑病素質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誘因影響下,通過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經質症狀。造成神經質症的根本原因則在於想以主觀願望控制客觀現實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強。
2、 神經質症發病機制
① 發病機制流程圖
神經症是一種注意固著狀態,是本來正常的心理、生理現象因患者對人性的錯誤認識而引起注意,通過精神交互作用,注意固著在這些心理、生理現象上,導致了反常的苦惱等症狀。可以用一個流程圖表示:
有偶發事件
疑病素質(森田神經症)------------------------------------------ 某些正常的感覺
或無 精神交互作用
或體驗-------------------------------------注意-----------------注意固著狀態(症狀)
精神拮抗作用
② 神經質症狀的主觀性
森田認為:神經質的各種症狀,在沒有身心的疲勞、衰弱及其他並發症的前提下,原本就是屬於主觀范疇之內的、自我知覺的東西,而不是客觀的產物。高良武久也指出:神經質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靜、客觀地對待與自己有關的事情。特別對於症狀,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緒,往往作出明顯失誤的判斷。
神經質症的患者,對生的慾望過高,對死亡的恐怖過強,因此把本來正常的現象(如別人的咳嗽、交談),看作是不正常的表現(認為是諷刺自己或說自己的壞話)。這種主觀判斷沒有客觀事實為基礎,病人卻對此堅信不移,陷入不可解脫的思想矛盾之中,即是其症狀的主觀性表現。
神經質症狀的主觀性還表現在其症狀缺乏客觀的生理基礎上。例如,性病恐怖患者堅持認為自己患了性病,雖幾次驗血結果都是陰性,但受其主觀意識的支配,不能接受客觀檢驗的事實。神經質症患者因其症狀的存在而極度苦惱,但他卻不知這種苦惱是其主觀臆造出來的。苦惱的根源在於其自身。
③ 不同神經症的形成機制
森田先生闡述三類神經症症狀形成的過程。
普通神經質(含疑病症、抑鬱性神經症、神經衰弱),是由於精神上對某種異常感的固定,因日常生活及其症狀處置上的錯誤,導致症狀日益加重。並指出:神經衰弱的症狀伴隨身心疲勞或病後的恢復過程必然會消失。只有受疑病觀念支配,主要精力固著於病態感覺的時候,症狀才會復雜和嚴重起來。其疑病素質越強,症狀也越易嚴重起來。即使疲勞恢復或病後身體康復,有的人自覺症狀永遠也不會消失。
發作性神經質(驚恐發作、慢性焦慮症),其發作的實質是一種恐怖感受,恐怖乃是對自己將要發生災害的預想,或預感到危險即降身時產生的感受。發生在主觀上的恐怖感受,客觀上也可能會相應地出現心悸加劇、頭腦發脹、血脈上涌、手足變冷等軀體現象。主觀的感覺和客觀的軀體現象是同一現象的表與里。人如果忽然看到心臟病發作時,都會產生極大的恐怖感受,怕自己也會那樣,以後偶爾感到心臟搏動,便會和以前見過的情景聯系起來。如果患者對其前後的精神過程認識不清,立即就會受到一種恐怖的控制;必然引起心悸加劇,從而使注意集中於此,便越發不安,產生精神交互作用,導致心悸加劇,成為心臟神經症。
強迫觀念症(強迫症、恐怖症)是患者把某一機會得到的感覺或感想,疑病地看作是病態的異常,由對它既無感知又不加思考的抗拒心理引起精神上的沖突。如一位害怕看到自己鼻子尖而感到苦惱的學生,正是因為他把一般人常有的感覺專門看成病態而形成強迫觀念。因此強迫觀念是一般人同樣會時常浮現的觀念,但正常人處在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立即就會忘掉,或根本沒有進入意識,便又要去迎接下面新出現的刺激。所以對它沒有懸念在心的餘暇。而患者因疑病素質、思想矛盾,導致精神上的沖突,反而加劇了某種感覺,形成強迫觀念。他還指出,強迫行為不象強迫觀念那樣,大都不伴隨精神沖突的痛苦,認為不是神經質的表現且難以治癒。
操作方法:
(一)治療原則
1、"順應自然"的治療原則
森田把順應自然看作是相當於佛教和禪宗中的"頓悟"狀態。所謂"頓悟"狀態就是讓神經質症患者認識並體驗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體驗到對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自然現實存在的抵抗是無用的,這樣才能具備一種與自然事物相協調的生活態度。
對其症狀而言,就是要老老實實地接受症狀,真正認識到對它抵制、反抗或迴避、壓制都是徒勞的,不要把症狀當作自己心身的異物,對其不加排斥和抵抗,帶著症狀學習和工作。 應當說"順應自然"是森田療法中最基本的治療原則。這條基本原則包含著下述多層涵義:
(l)順應自然地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接受不安等令人厭惡的情感:
① 要順應情感的自然發生,聽任情感的自然發展。情感過程一般構成山形曲線,一升一降最後終於消失。
② 如果情感沖動得到滿足,挫折感可迅速平靜、消失。
③ 情感隨著對同一感覺的慣性,逐漸變得遲鈍,直到無所感受。
④ 情感在某種刺激繼續存在以及對此集中注意時,就會逐漸強化。
⑤ 情感是通過新的經驗、經過多次反復、在逐步加深對它的體驗中漸漸培養的。
按照森田的看法,情感活動自有其自身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總是對自身出現的恐懼、不安或苦惱等這些人人都會有的情感極其反感;總想壓抑、迴避或消除這類情感,例如,對人恐怖的人,對人與人見面常會引起的情感波動,特別是見到領導或異性時產生不安或不好意思的感覺感到苦惱,視之為必須排除的異物而採取壓抑和對抗的態度。把本身很平常的事情,看得很嚴重而產生抗拒之心,結果使自己陷入神經質症的漩渦。這實際上與森田所述的情感的規律中第4條及第5條相符合,即神經質患者由於集中注意於令其感到厭惡的情感,並不斷壓抑這種情感而使之受到強化,經多次反復而培養起他對人極度恐懼的體驗。而這一過程恰恰違背了情感活動的第1、2條規律。
改變這種狀況就需使患者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接受自己的情感,不去壓抑和排斥它,讓其自生自滅。並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培養起積極的情感體驗。
(2)順應自然地認識精神活動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
神經質症患者常常主觀地認為自己對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種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種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是不道德的,即極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強烈的劣等感。其結果如同高良武久所說:"如果有人無論如何要祛除一切邪念,就可能產生不正恐怖的強迫觀念"。神經質症患者對這種心理採取抗拒的態度,他們一定要保持自己心理的絕對清凈,結果必然出現心理沖突。改變這一點,就應接受人非聖賢這一事實;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嫉妒、狹隘之心的事實,認識到不好的想法在頭腦中閃現,是精神活動中必然會出現的事情,是一個人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變和決定的,但是否去做,卻是一個人完全可以決定的。因此不必去對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採取的行動。
此外,認識精神活動的規律,還需認識精神拮抗作用,認識到人有對生的慾望和對死亡的恐怖這樣兩種相互對立的心理現象。接受這種心理現象,而不必為出現死亡的恐怖而恐懼不安,以至拚命排除這些令人恐懼的念頭,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內部沖突之中。例如,站在高處時,想到可能摔下去,這本是任何人都會有的想法。神經質症患者卻認為這是異常現象而與之對抗,越對抗則越感到有可能摔下去。改變這種症狀,只有認清精神拮抗作用,從心理上放棄對對立觀念的抗拒,才可能減輕以致消除精神內部沖突。
(3)順應自然地認清症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症狀。
神經質症患者原本無任何心身異常,只是因為他存在疑病素質,對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想排斥和控制這種感覺,使注意固著在這種感覺上,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繼發性惡性循環,是形成症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
認清這一點,對自己的症狀採取接受態度,一方面不會強化對症狀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面因為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而使症狀得以減輕以至消除。例如,對人恐怖患者見人臉紅,越怕臉紅就越注意自己的表現,越注意越緊張,反而使自己臉紅的感覺持續下去了。相反,接受臉紅的症狀,帶著"臉紅就臉紅吧"的態度去與人交往,反而使自己不再注意這種感覺,從而使臉紅的反應慢慢消退。
認識症狀的規律還包括要認識到症狀的改變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認識這一點才能堅持對症狀視若平常,不當作自己心身的異物加以排斥,才可能真正消除精神交互作用的影響。
(4)順應自然地認清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
按照森田療法的觀點,人之所以患神經質症,疑病素質是症狀形成的基礎,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狀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於人的思想矛盾。這一思想矛盾的特徵就是以主觀想像代替客觀現實,以"理應如此"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森田曾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應該放棄徒勞的人為拙策,服從自然。想依靠人為的辦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雞毛上天、河水逆流一樣,不僅不能如願,反而徒增煩惱。此皆力所不及之事,而強為之,當然痛苦難忍。然而,何謂自然?夏熱冬寒乃自然規律,而想使夏不熱、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是人為的拙策。按照自然規律,服從之,忍受之,就是順應自然"。
所以人必須承認事實。認清自己的精神實質,就是自覺;如實地確認外界,就是真理(實事求是)。因此,順應自然,就應注意不以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套客觀事物,認清任何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活動規律,包括每個人的感覺、情感、精神活動以及神經質症狀的形成與改變都有一定之規,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只有使主觀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2、 "為所當為" 的治療原則
森田療法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劃分為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這樣兩大類別。所謂可控制的事物是個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意志可以調控和改變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個人主觀意志不能決定的事物。
森田療法要求神經質症患者通過治療,學習以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要注意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例如人的行動。事實上,為所當為是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行動。高良武久曾作過這樣的說明:"順應自然的態度並不是說對自己的一切活動都放任自流、無所作為,而是要患者一方面對自己的症狀和不良情緒聽之任之;另一方面要靠自己本來固有的上進心,努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應該說,為所當為是對順應自然的治療原則的充實和補充。
(1) 忍受痛苦,為所當為
森田療法認為改變神經質症狀,一方面要對症狀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面要隨著本來有的生的慾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通常症狀不會即刻消失,在症狀仍存在的情況下,盡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能夠見成效的事情。努力作應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任憑症狀起伏,有助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
神經質症患者本來具有強烈的生的慾望,但為死的恐怖所束縛,原有的精神能量均投入在對症狀的關註上,而影響了其正常的生活、工作與學習。工作和學習越無成效,患者的注意就越固著在其症狀上,就越把症狀當作必須排除的異物看待,從而加重其症狀。
按照生的慾望所表現出的上進心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第一,會把一直指向內心的精神能量引向外部世界;第二,因為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上而使症狀得到改善;第三,雖然帶著症狀去行動仍有痛苦,但行動本身會帶來兩種收獲,其一是該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不必等症狀消除;其二是做了就能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上有所收獲。
例如,對人恐怖的人,不敢見人,見人就感到極端恐懼。森田療法要求其帶著症狀生活,害怕見人沒關系,但該見的人還要見,帶著恐懼與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注意自己是否又恐懼了,堅持做下去,恐懼就會逐漸減輕。而這樣做的結果,患者自己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想方設法要消除症狀,想等症狀不存在了再與人接觸,其實是不必要的。過去為此苦惱,認為不能做,是因為老在腦子里想而不去做。而為所當為要求患者該做什麼馬上就去做什麼,盡管痛苦也要堅持,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對行動束縛的模式。
還有其它具體相關的你自己上http //www 100sui.com.cn/bbs_ys/ 去看,上面很多專家的,一般24小時以內都會有很多朋友回復網友的提問
4. 關於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主要的適應症是所謂「神經質」。大致包括當今分類中的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疑病症、神經症性睡眠障礙等。
森田認為發生神經質的人都有疑病素質。他們對身體和心理方面的不適極為敏感。而過敏的感覺又會促使進一步注意體驗某種感覺。這樣一來,感覺和注意就出現一種交互作用。森田稱這一現象為「精神交互作用」,認為它是神經質產生的基本機制。
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就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從事物運行的客觀法則,它能最終打破神經質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順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這一態度的指導下正視消極體驗,接受各種症狀的出現,把心思放在應該去做的事情上。這樣,病人心裡的動機沖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減輕了。
該療法分門診治療和住院治療兩種。症狀較輕的可讓當事人閱讀森田療法的自助讀物,堅持日記,並定期到門診接受醫生的指導;症狀較重的則需住院。住院生活分四個時期:一,絕對卧床期,四天到一星期。禁止病人做任何的事情,病人會有無聊的感覺,總想做點什麼。二,輕微工作期,三天到一周。此間除可輕微勞動外仍然不能做其他事情,但開始讓病人寫日記。三,普通工作期,三天到一周。病人可開始讀書,讓他努力去工作,以體驗全心投入工作以及完成工作後的喜悅。四,生活訓練期,一到兩周。為出院准備期,病人可進入一些復雜的實際生活。
森田療法出現本世紀早期,比當今流行的大多數歐美體系早很多年,它不僅在日本醫學、心理學獨樹一幟,且影響遠播,成為有世界影響的一個治療體系。他的一些基本理念,特別是順其自然的治療原則,表現出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這是源於東方文化,比較適合於東方文化中的人。
目前,森田療法這種根源於東方文化背景和傳統思想的心理療法不僅風行於日本,而且也受到歐美學者的關注。雷諾氏(David Reynolds)將森田療法介紹到美國,並應用於神經症的治療中。1983年日本森田療法學會正式成立,第一任會長高良武久教授及第二任會長大原健上郎教授繼承並發展了森田療法,並將森田療法的適應症擴大到神經質以外的神經症、精神病、人格障礙、酒精茲物依賴等治療領域。並且已廣泛應用於正常人的生活適應及改善生活質量中。國際森田療法學會於1991年成立。在我國,1992年召開了首屆森田療法研討會。1994年4月底,第三屆國際森田療法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世界14個國家的300多名代表就森田療法的研究及應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
[編輯本段]【森田療法理論體系】
森田學說的理論體系不是出自某種理論的延伸或實驗室的結論,而是來自森田先生自身的神經症體驗和他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森田療法的核心理論是精神交互作用說。森田認為:「所謂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對某種感覺如果注意集中,則會使該感覺處於一種過敏狀態,這種感覺的敏銳性又會使注意力越發集中,並使注意固定在這種感覺上,這種感覺和注意相結合的交互作用,就越發增大其感覺,這一系列的精神過程,稱為精神交互作用」。該作用常是神經症形成的原因。正如醫學生綜合症一樣:課堂上學到肺結核這種疾病時,發現自己也有低熱、咳嗽 、乏力等肺結核症狀,就會覺得自己也患上了肺結核而非常擔心。其實大部分強迫性思維等心理過程,都遵循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軌跡。強迫觀念發生時似乎感覺不到,當到達頂點時,強迫觀念強度最高感到痛不欲生,發展到最後還是自動消亡。所以精神的交互作用加上人的暗示作用,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奇異的感覺。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人想到什麼就會認為是什麼,而這些認為往往是非客觀的。這就要求強迫症患者遇到強迫觀念時,千萬要警惕用理性和痛苦感覺發生交互,凡事做到順其自然,這樣我們不用去攆它,強迫觀念也會自然消亡。
[編輯本段]【森田療法發現過程】
森田先生小時候由於家庭強迫學習導致"學校恐怖"。森田正馬先生1874年1月18日出生在日本高知縣農村一位小學教師的家庭里,他父親對子女要求很嚴格,尤其對長子森田正馬寄託著很大的期望,望子成龍心切,從很小就教他寫字,讀書,5歲就送他上小學,一從小學回家,父親便叫他讀古文和史書。10歲時,晚間如背不完書,父親便不讓他睡覺。學校本來功課就很多,學習已經夠緊張了,回家後父親又強迫他背這記那,使森田漸漸地開始很厭倦學習。每天早晨,又哭又鬧,纏著大人不願去上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校恐怖,"這與父親強迫他學習是有關系的。
森田先生在7歲時,祖母去世,其母親因悲傷過度,曾一度陷入精神恍惚、默默不語的狀態,接著第二年祖父又相繼過世。正當家庭連遭不幸時,森田偶爾在日本寺廟里看到了彩色地獄壁畫之後,立即感到毛骨悚然。他看到地獄圖中人死後下地獄的慘狀,有的在上刀山,有的在下火坑,有的在進血池等等。這些可怕的場面在森田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直在他腦海里盤旋,這就是後來森田理論中關於"死的恐怖"一說的來源。
由於經常苦於神經質症狀 ,森田自幼就有明顯的神經質傾向,他在《我具有神經性脆弱素質》一書中寫到:其表現是12歲時仍患夜尿症而苦惱,16歲時患頭痛病常常出現心動過速,容易疲勞,總是擔心自己的病,是所謂"神經衰弱症狀"。幼年時患夜尿症為了不弄濕被褥,總是鋪著草席睡覺,有人故意問他"鋪上草席干什麼?"他生氣的回答說"夜裡不尿炕!"這種回答帶有對大人的嘲筆挖苦的反抗,但其內心十分難過,後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寫到"不要譴責孩子的夜尿症,越是譴責挖苦孩子,就會越惡化",這大概是自己的切身體驗吧。因有夜尿症而深感自卑,有強烈的劣感等。後來聽說當地很有名望的坂本龍馬先生小時候也得過這種病,這才聊以自慰,心情稍微好了一點,中學五年級時,他在患腸傷寒的恢復期,學習騎自行車,夜間突然發生心動過速。在高中和大學初期,他經常神經衰弱,東京大學內科診斷為神經衰弱和腳氣病,經常服葯治療,大學一年級時,父母因農忙,兩個月忘記了給森田寄生活費,森田誤以為是父母不支持他上學,感到很氣憤,甚至想到當著父母的面自殺,於是暗下決心,豁出去拚命地學習,要干出個樣子來讓家裡人看看,在這時期什麼葯也不吃了,放棄一切治療,不顧一切地拚命學習,考完試後,取得了想不到的好成績,不知什麼時候,腳氣病和神經衰弱等症狀不知不覺也消失了。 這些個人經歷,導致他後來提倡的神經質的本質論,包括疑病素質論。神經衰弱不是真的衰弱,而是假想的主觀的臆斷。神經質者本能上是有很強的生存慾望,是努力主義者,症狀發生的心因性即精神交互作用,最重要的是森田先生在自己切身體驗中發現"放棄治療的心態",對神經質具有治療作用。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這些成為森田療法理論基礎的內容,全都是他自己痛苦體驗的結晶。然而僅僅是這些體驗是不夠的,更加重要的是,他多年來對神經質者的觀察,把握其症狀的實際表現,密切注意其經過轉歸,把這些觀察自己的體驗相對照,閱讀國內外文獻,將當時認為有較強的治療神經症的各種治療方法一一進行實踐驗證,最後,森田先生把當時的主要治療方法,如:安靜療、作業療法、說理療,生活療法等取其有效成分合理組合,提出自己獨特的心理療法。
[編輯本段]【森田療法特點】
(1)不問過去,注重現在。
森田療法認為,患者發病的原因是有神經質傾向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某種偶然的誘因而形成的。治療採用「現實原則」,不去追究過去的生活經歷,而是引導患者把注意力放在當前,鼓勵患者從現在開始,讓現實生活充滿活力。
(2)不問症狀,重視行動。
森田療法認為,患者的症狀不過是情緒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主觀性的感受。治療注重引導患者積極地去行動,「行動轉變性格」、「照健康人那樣行動,就能成為健康人」。
(3)生活中指導,生活中改變。
森田療法不使用任何器具,也不需要特殊設施,主張在實際生活中象正常人一樣生活,同時改變患者不良的行為模式和認知。在生活中治療,在生活中改變。
(4)陶冶性格,揚長避短。
森田療法認為,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隨著主觀意志而改變的。無論什麼性格都有積極面和消極面。神經質性格特徵亦如此。神經質性格有許多長處,如反省強、做事認真、踏實、勤奮、責任感強;但也有許多不足,如過於細心謹慎、自卑、誇大自己的弱點,追求完美等。應該通過積極的社會生活磨煉,發揮性格中的優點,抑制性格中的缺點。
[編輯本段]【森田療法「順其自然」】
森田療法是治療強迫症比較好的方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精髓所在,而如何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則是治療是否有效的前提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患者朋友,對"順其自然"的理解都是不夠深的或是錯誤的,因而造成森田療法對他們的治療毫無效果,甚至使他們對森田療法本身是否有效都產生了懷疑。揪其原因,其實是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其含義,以為"順其自然"就"任其自然",就是對自己的問題不加控制,痛苦就讓其自己痛苦下去所造成的。如強迫觀念的患者,他可能就會錯誤的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讓自己一直強迫下去。
要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麼是"自然",既你要知道什麼是"自然規律"。比如白天與黑夜的輪回、天氣有晴也有雨,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它是不能人為控制的,我們人必須遵循、接受這些規律才會過得快樂。倘若人整天都抱怨為什麼會有黑夜,或者認為下雨是不應該的,那麼就違背的"自然規律",結果肯定是自找苦吃。
而我們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自然規律的,比如情緒,它就是我們不能人為控制的,它本身有一套從發生到消退的程序。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會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結束,反之則不然。舉例來說,比如你馬上要參加一個重要的考試,這時你感到焦慮、緊張,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你不去管你的情緒,它很快就會消失或者轉化為你努力復習的動力,而倘若你認為自己不應該出現緊張或焦慮,那麼你就違背的情緒的"自然規律",焦慮、緊張就會越來越嚴重。又比如說一個社交恐怖症的患者,性格內向,他和陌生人說話時感到緊張和不自在。他覺得不應該如此,非要在和陌生人面前故意表現得不緊張,其結果是他越來越緊張,以至於到現在看到熟人也開始緊張了。他之所以會發展到現在的這種症狀,其原因是他違背他自己的"自然規律"。他的性格是內向的,而內向的人的特點就是靦腆和害羞,和陌生人談話,肯定會出現緊張、不自在的心理反應的。而他自己卻不接受自己的"自然規律",和"自然規律"對抗,結果必然會如此。
人本身還有一個自然的現象是古怪的、可怕的、骯臟的、無聊的念頭是必然會出現的,在這里我們暫且把他稱做雜念,而雜念也和情緒一樣,它也有自己的的一套從發生到消失的過程。倘若你接受它存在,並知道它是毫無意義的"雜念",不理會它,那麼它將不會影響你,很快就消失了。反之,你去注意它,試圖控制它,趕跑它,去和它辯論等,那麼你就會被它束縛。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的頭腦里突然出現了一個雜念——我要把老師殺了。這個念頭使他非常的害怕,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他覺得自己太可怕了,所以就不停地自責和想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從而對這一念頭形成了強迫。這個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念頭,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這為老師平時對學習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個念頭的出現其實就是這個學生的潛意識對壓力的一種發泄。在這里,讓學生本身明白其潛意識過程是不太現實的,但倘若這個學生事前就明白雜念是必然會出現的道理,那麼他有可能就不會那麼在意這個雜念了,從而避免強迫觀念的形成。
上面講的是"順其自然"中"自然"這兩個字的含義。那麼怎麼樣才是正確的"順其自然"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在認識的"自然"的前提上,不去在意那些有"自然規律"的情緒或雜念。舉一個形象的比喻,比如我們把平靜的湖水比做是我們的思想,而把向湖水裡投石所引起的漣漪比喻成影響我們情緒或雜念。那麼你說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制止漣漪不斷的產生呢?是繼續向湖水投石頭還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漣漪呢?答案當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順其自然"。
當然為了能讓"順其自然"對你的問題產生效果,就得結合"為所當為"。也就是說,你在"順其自然"的同時,你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觀的現實中,該工作就去做工作,該學習就去學習,該聊天就去聊天。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當然也許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困惑你的觀念、雜念仍舊讓你感到痛苦,但只要你相信它們是遲早會自然地消失的,並努力地去做好現實生活中你該去做的事情。那麼,那些雜念、情緒就會在你認真做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編輯本段]【森田療法的形式】
森田療法可分門診治療和住院治療兩種形式。
1. 門診治療 每周一次,接受生活指導和日記指導,療程約 2-6個月。
門診治療的基本要點是:
①詳細體驗以排除軀體疾病的可能,並解除病人疑慮;
②要求病人接受自身症狀,順其自然,絕不企圖排斥:
③要患者帶著症狀去從事日常活動,以便把痛苦的注意轉向無意識,使痛苦體驗在意識中消失或減弱;
④告訴患者切勿把症狀掛在心上;
⑤治療者按時批閱患者的日記,患者要保證下次再寫再交。同時要家屬不要對患者談病,也不要按病人來對待。
2. 住院治療 經典的森田療法是住院治療,也是對於嚴重的神經症患者的最佳方法。
其程序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期為絕對卧床期。開始第一周絕對卧床,禁止會客、交談、看書報和看電視等一切活動,只能獨自靜卧,因無事可做,患者會感到十分苦惱,使其能體驗「生的慾望」。此期的主要目的是從根本上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煩惱和痛苦。使之靜卧不僅可調整身心疲勞,還可通過對精神狀態的觀察進行鑒別診斷。讓患者任其自然地安靜修養,通過情感的變化規律使煩惱和痛苦自然消失。(1)煩悶解除卧床第二天,多數患者煩惱消失,也不再為此症狀擔心,便自然出現一些聯想,如病的問題、個人問題、家庭問題等,在此治療前就要告訴患者:如果出現聯想或煩悶,不要企圖去消除或忘掉它,要任其發展,又必須靜靜地卧床忍受。這些聯想或煩悶,有時可使患者煩躁不安,但當苦惱達到極點時,則有可能在短暫時間內迅速消失,這是由於情感自然變化的結果。多數患者在2-3個小時內出現上述結果。然而也有的苦惱時有時無,甚至持續到第四、五天,其中有的是因為沒有絕對靜卧而延長了這一治療過程。第三天,患者回憶前一天突然擺脫了苦惱,精神上受到鼓舞,這時向患者說明,所提供的環境及條件的重要性,否則想擺脫苦惱也是不可能的。(2)無聊期第四天,患者因擺脫了痛苦,開始感到無聊,出現想參加積極性活動的願想從而形成期望的痛苦。在患者深刻體會沒有活動的苦惱之後第二天起,讓他起床活動進近第二個治療期。第一期一般為四天至一周。(3)失眠症靜卧期尤其對患者的失眠和焦慮效果明顯。對這樣的患者囑咐他:如果想睡覺,不必選擇時間,隨時可任意地睡。如果睡不著,連續一周不睡也沒什麼,千萬不要勉強睡。這樣可很快使之消除對失眠的擔憂,經過3-7天,大體可解除對失眠的苦惱。
第二期為輕微工作期。該療期主要是相對隔離治療,禁止談話、交際和游戲等活動。卧床時間每天必須保持7~8小時,但白天要求到戶外活動,接觸好的空氣和陽光,晚上寫日記以進一步確定患者精神狀態、對治療的體驗。有時也做一些簡單勞動,目的是回復患者精神上的自發性活動。該治療期為1~2周。 (1)自發性活動使患者安靜地忍受各種病態體驗,又身心感到無聊,以促使其自發性的活動,主動去做那些看來毫無價值的事,並能無論干什麼都盡理迅速地著手工作和堅持下去。(2)超越自我意識注意避免患者對治療效果的顧慮。自第二天起,除靜卧7-8小時外,要連續不斷地幹些輕活,根據場合、季節或時間等干各種事情。經過這一期患者會渴望做更重的勞動,以此為標准,即進入第三期。
第三期為普通工作期。住院生活逐漸充實,並積極做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的准備。但仍需要求病人不與別人談論症狀,只要其專注於當前的生活和工作(可作些重體力勞動),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與他人交往,通過這樣的實踐與體會,讓病人自然而然地不再與其焦慮症狀作強迫性的斗爭,以便讓症狀自然消失。該治療期為1~2周。 (1)排除價值觀此期須注意要排除患者對工作或勞動的預先考慮的價值觀,培養他們不論職位高低以及勞動的種類等,凡是人可乾的事,自己也能做到的信心,激發對工作的興趣,體會對成績的愉快感。(2)體驗「並非不可能」 通過勞動或工作以及體驗成績的快感,使患者樹立起「人生中沒有不能做到的事」這樣的信心和勇氣,這是在忍受一切痛苦,排除所有困難,在期待心身自發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主觀體驗。此期患者會感到工作太多太忙,以這種忙碌為標志轉入第四期。
第四期為生活訓練期。即患者開始打破人格上的執著,擺脫一切束縛,對外界變化進行順應、適應方面的訓練,為恢復其實際生活作準備。該治療期為1~2周。。(1)讀書與外出讀書不要娛樂性或思想性的讀物,可利用一切點滴時間,不選擇地點不計較數量地隨便讀,以改變患者希望最有效地讀書這種價值觀和完美欲。外出只有必要時才允許,使之體驗突然接觸社會的新鮮感。(2)發揚樸素的情感在治療中注意指導患者去體驗和發揚樸素的情感,以克服理想主義的情感。病人從第二期起寫治療日記,主要包括每天的活動、對治療的認識等。日記由主管醫生批閱,指出不良的思想方式及情緒,指導進一步的治療活動等。森田療法除上述住院式以外,還有門診式療法,每周門診一次,用森田療法的原理進行面談和指導日記。另外,還有通信治療、集體治療以及生活會形式的心理健康互助會等。
[編輯本段]【森田療法的自我實踐】
1、 體力勞動—森田療法實踐的鑰匙 從寢室或家庭衛生做起,作每天力所能及的勞動。體力勞動是最有效的實踐方法,它要比腦力勞動更有效果。
2、 做應該作的事—實踐的定位 做應該做的事,堅持日常的工作和學習,無論自己的心情如何,這是森田療法的最關鍵措施。但是,如果為了鍛煉自己去做與自己意願相反的事則不是為所當為的真正意義了。
3、 每天要不斷的干點什麼—實踐的強度 要減少睡眠時間尤其是盡量不在白天睡覺,白天要不斷的干點什麼。
4、 禁止消愁解悶的各種活動 消愁解悶的活動不等於娛樂、運動等活動,前者是為了消除某種情緒所進行的,後者是自然的需要。比如即使看森田書,如果是為了消除某種自己不喜歡的情緒,也屬消愁解悶的活動。
注釋:神經質的症狀,用消愁解悶的方法也可以解決。然而,因為那樣做只不過是精神上的一種暫時性的轉換,時過境遷,立即就會重新恢復原狀。倘能經常正面地面對苦惱,把苦惱切實看作苦惱來接受它,這樣一來,苦惱本身終於被絕對孤立起來,自己再也無法對它感受和評價了,苦惱的感受也就沒有了。
5、 對症狀要採取忍受的態度,帶著症狀堅持實踐
注釋:對待症狀要不過問,不測試,不拘泥。不過問 盡可能不要再談自己的病情。如果遇到症狀纏繞的情況可採取所謂不問療法,裝作不知聽之任之。不測試 制止自己測試症狀是否好轉,情緒是否變好,要聽其自然地對待病情。不拘泥 如果感覺"頭輕快了,精神爽快了"等時,應當注意這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感覺,從疾病的角度來看,它和痛苦是同一的東西,爽快之後,作為一種相反的動態往往會出現不愉快,到了完全擺脫愉快與不愉快的感覺之後才是真正恢復了健康。
6、 閱讀森田療法書籍問題 在實踐頭一周內請不要閱讀森田療法方面的書籍,在實踐一周後開始每天晚上睡前抽出半小時左右閱讀森田療法的書籍,請用體會的態度去讀。
7、 切莫拘泥於理論 在治療過程中且莫拘泥,把自己的情況機械地與理論對照,勉強用來矯正自己那裡好那裡不好,但願能順應自然,保持安心經時度日的情緒就很好,要逐漸領會某種體驗,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正確的理論。
請按上面的要求去實踐,森田療法的實踐以一個月為一個進程,也就是說,只有實踐到一個月的時候才可能有一定的體驗。總的實踐時間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
【森田正馬及其傳承的著名醫師、書籍】
森田正馬以及傳承森田療法的著名醫師和著作有:
1.《神經衰弱與強迫觀念的根治法》 森田正馬
2 .《神經質的本質與治療》 森田正馬
3.《自覺與領悟之路》 森田正馬
4.《森田心理療法實踐》 高良武久
5.《行動轉變性格》 長谷川洋三
6.《焦慮不安與自我調節》 青木熏久
7.《森田療法與新森田療法》 大原健侍郎
8.《心靈桑拿——森田療法心理處方》 大原健侍郎
9.《心靈困境——焦慮與憂郁的解剖》 大原健侍郎
10.《森田式心理咨詢》 增野
11.《順應自然的人生哲學》 岡本常南
12.《克制自我的生活態度》 岡本常南
13. 生活發現會的小冊子
14.《構建生活》 大衛雷諾茲 區偉傑心理學校:
15.《森田戰士日記選》
16.《森田療法精華集》
17.《戰勝自己——順其自然的森田療法》 施旺紅
森田療法這個叫法,是由後人為了紀念、尊重森田先生的偉大創造和發現,因此命名森田療法。每個人都應該向森田正馬先生致敬,他的好學和實事求是的無私奉獻精神,為人類進步所作出的貢獻,是金子都無法買到的寶貴財富。森田正馬先生是一位大菩薩,一點都不為過。
1938年4月12日,森田正馬因患肺炎而病逝,享年64歲。
[編輯本段]相關圖書信息
書 名: 森田療法
作 者:賈蕙萱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02月
ISBN: 9787500484936
開本: 16開
定價: 26.00 元
內容簡介
《森田療法:醫治心理障礙的良方》主要內容簡介:森田療法是日本人森田正馬醫學博士,於1919年前後創始的。他以東方哲學為理論,以自身心理疾患為靈感,歷經臨床實踐、探索、研究而成的獨特心理療法。該療法不用葯物、不問症狀、引導患者做應做之事,得到國際醫學界好評,並被廣泛應用於心理疾病的治療及心理咨詢中,森田正馬也被譽為「東方的弗洛伊德」。《森田療法:醫治心理障礙的良方》介紹了森田療法的歷史、醫治方法、臨床病例以及與中國的文化淵源,充分佐證了該療法的優勢。既使只閱讀此書,對患者乃至普通人的身心健康都會大有裨益。
5. 什麼是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20世紀20年代日本精神病學家森田正馬博士創立的一種基於東方文化背景的、獨特的、自成體系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這種具有獨特哲學色彩和人生理論的日本認知行為療法,不僅僅作為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存在,其中許多理論亦可用於調節我們平常的心理健康。
有關心理健康如今,快速變化的社會必然導致一些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發生的增加,抑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成癮行為、自殺、心態失衡等各種極端事件經常見諸媒體報端,人們普遍感到生存發展心理壓力太大,心理健康顯得越來越重要。
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指出: 健康不僅僅是軀體上沒有疾病,還應該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
而身體健康與否更易落實:去醫院做一下全面檢查,所有的檢查結果都有明確的、量化的、肉眼可見的正常值范圍。心理健康的標准,尚無法從定量的角度去確定,只能從定性的角度去確定。國內外心理學家一致認為,以下方面是心理健康所必須的: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心情;有所成就,面向未來;心態完整,抗禦應激;有自主,能認識自己需要什麼;真實理解客觀現實,有同情和共感能力;是客觀環境的主人;能工作,能愛,能玩,也能解決問題;隨便做什麼都能適可而止。
心理壓力的身體信號生活經驗和醫學心理學都告訴我們,心理沖突會以生理上的不適感受來表現:持續疲勞、疼痛不適、胸悶心慌、局部或渾身綳緊、記憶差、注意集中力下降、胃口睡眠差……這一切生理不適如果排除是軀體疾病引起的話,就可能是心理狀態不良的信號了。雖然精神分析學說早就有心理沖突「軀體化」的概念,但這種以軀體痛苦表達心理沖突的方式在東方文化中更為常見,一部分人會表現為容易感受到身體痛苦並尋求幫助,但醫學檢查身體並無器質性疾病,似乎直接感受並表達心理痛苦是有某種禁忌的(潛意識層面)。
我曾經接診過一位由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科教授轉介過來的病人,是一位六十幾歲的老太,在瑞金醫院檢查了半年多,一直查不出肚子痛是什麼原因。半年多,除了做了所有的相關檢查,還做了五次胃鏡,三次腸鏡,均正常。一般人會認為做這么多檢查會很痛苦,但對這位病人來說,檢查不出原因才更痛苦,因為查不出毛病就意味著她「沒資格」表達痛苦,而她感到很委屈,因為她的痛苦感受是真實的,不是她臆想出來的。最後,消化科專家給她的女兒們建議,要去看心理科,可能是心理障礙。當回家後女兒們對老媽說要看心理科,她開始拍桌子罵人:「我怎麼會心理有毛病?我從小什麼苦都吃過,什麼困難都克服過,堅強得很!我這么痛苦,半年多都沒查出什麼毛病,還說我心理有毛病!」越說越生氣。但消化科查不出原因,老太無奈之下由三個女兒陪同來到了心理門診。這樣以軀體痛苦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心理障礙在臨床實踐中為數不少。
心理壓力的心理信號抑鬱、焦慮、憤怒等是人類最常見的負面情緒。一般面對的喪失性(loss)的情景,會出現抑鬱的反應;面對不確定的事情還沒有結果,會出現焦慮;面對失控無助的情景,會出現憤怒的反應。情緒抑鬱低落,興趣減退,愉快感消失,消極悲觀,無助、無用、無意義感,自我評價降低;焦慮煩躁不安,莫名恐懼,容易擔憂方方面面;有些人可表現為敵意明顯,沖動易怒,疑心增多;也有人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會出現短暫的人生觀或價值觀改變。需要注意防範的是:在這些狀態下容易發生人際沖突、唐突決定、意外失誤,甚至暴力行為等,那就後悔莫及了,因為巨大心理壓力導致的許多感受都是短暫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適應恢復的。
心理壓力表現在職業方面,可能有以下體驗:並不期待每天工作的開始,只想留在家裡;一天的工作結束後感到非常疲倦;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常有厭惡、抗拒的感覺;對待工作已經沒有當初的熱情了,有時甚至給自己不同的借口以逃避開展工作;不再喜歡自己的職業了;對待工作對象就像對待無生命的物體一樣;當工作對象傾訴困境和問題時,會覺得越發厭煩並且越來越麻木;覺得自己漸漸失去自我,並厭惡這樣的改變;對工作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別人會抱怨自己的工作態度……
用森田療法自我調適1、順其自然
森田認為,當症狀(我們說的心理問題)出現時,越想努力克服症狀,就會使自己內心沖突加重,苦惱更甚,症狀就越頑固。所以當症狀出現時,對其應採取不在乎的態度,順應自然、既來之則安之,接受症狀,不把其視為特殊問題,以平常心對待。因為對於由不得自己的事情,即使著急也無濟於事,只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就象天氣一樣,不管其好壞,都應該任其自然,堅持去做自己能做的事。當然,順其自然不是說放任自流、無所作為,而是你一方面對自己的症狀和情緒自然接受,另一方面靠自身努力帶著症狀,去做自己更應該做的事。
2、直面痛苦,為所當為
有些人,當要去做一件不情願的事情時,會找出一些借口盡可能去迴避;當實在逃避不開時就盡量敷衍。這種逃避的態度永遠不可能適應現實生活。要想改變,必須做到無論多麼痛苦,都應該做到忍受痛苦投入到實際生活中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善。不去從事積極、有效、建設性的活動,就永遠不可能改善。只有當你把原來集中於自身的精神能量投向外部世界,在行動中體驗到自信與成功的喜悅,症狀才會淡化直到消失。
3、控制情緒,努力為之
森田療法主張,人應拋棄以情緒為准則的生活態度,而應該以行為為准則。不要情緒不好時什麼都不想做,不要看重情緒,感情用事;而要重視符合自己心願的行動,唯有行動和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與其想,不如做」,不受情緒其控制,要為實現既定的目標去行動。
6. 森田療法如何進行
森田療法
發表日期:2005-01-22 作者:森田正馬 出處:網路心理咨詢-心理測試-心理健康-心理學-QQ咨詢-五行學 本頁面已被訪問:1373次
田療法
森田療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於1920年創立,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幾十年來,經森田的後繼者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成為一種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並被國際公認的、一種有效實用的心理療法。具有神經質傾向的人求生慾望強烈,內省力強,將專注力指向自己的生命安全,當專注力過分集中在某種內感不適上,這些不適就會越演越烈,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療法就是要打破這種精神交互作用,同時協調慾望和壓抑之間的相互拮抗關系,主張順應自然、為所當為。
森田療法主要適用於治療神經症、植物神經失調等身心疾病。森田對神經症的發生機制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神經症發生的基礎是神經質,其表現是精神內向,內省力很強,有疑病傾向,對自己心身的活動狀態及異常都很敏感過分注意、擔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生存欲強,求全欲也強。他們經常把人們司空見慣了的正常生理反應或輕度不適感視為病態,精神過度緊張、憂心忡忡,久而久之,導致疾病,並於身心之間造成惡性循環。使病症愈演愈烈。森田正馬認為:「神經質」症狀純屬主觀問題,而非客觀產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質所引發的精神活動過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換句話說,疑病素質是神經衰弱、強迫觀念症、焦慮發作、各種恐怖症等神經症發病的基礎。具有疑病素質的人自下而上慾望強,希望健康、幸福、努力向上,但內省力也強,常為自己的健康狀況、生命安全的精神安寧擔心。他們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場合可能產生的感覺,如過度用腦時的頭昏,緊張時的心悸等,誤認為是病而恐懼、緊張。注意力越是集中在這些「症狀」上,感覺越敏銳,「症狀」也就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森田稱之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響下,患者陷入內心沖突狀態,形成神經衰弱和發作神經症。森田自己從小體弱多病,有明顯的神經質症狀,12歲時還尿尿,16歲以後時常頭疼、心跳快、容易疲勞,還有其他神經衰弱症狀,中學時曾思腸傷寒病,雖多方求醫,堅持治療,但收效甚微,老是對自己的健康擔心;直至他上大學一年級時因受其症狀的折磨,學業都難以堅持,考試將至,感覺難以應付,抑鬱氣憤之下,產生了自殺的念頭,遂放棄一切治療,徹夜不眠地拚命學習。結果卻出乎意料:考試成績很好,而且多年纏身的各種症狀竟不治自愈。由此,他悟到以前的病都是假想出來的,根本就沒有病。因此森田正馬認為,由神經質導致的神經症可以通過「聽其自然」的辦法切斷心身之間的惡性循環,指導病人把對病的過度重視的焦慮態度轉變為「聽其自然」的無視態度,情緒就自然得以放鬆,使各種不良感受自消自滅,直至病癒。
森田還認為,人的精神活動也存在著一種類似屈肌和伸肌的互相調節的拮抗作用。例如:在某種情況下產生的一種觀念、情感和意向,同時也會產生與此相反的觀念、情感和意向以調節人的行為。森田稱之為精神拮抗作用。比如:恐懼時常出現的不要怕心理;受表揚時反而涌現內疚的感情;出現對某人不敬的念頭的同時會想到,這個念頭是錯誤的而加以否定,這個想法說出來會招來不幸而不再想它。這種拮抗作用的存在,可以保證人的精神安定和恆定的安全感。因此,與自己理性不符合的觀念任何正常人都會有的,只是一閃即逝不留痕跡。而有疑病素質且拮抗作用過強的人,這些觀念一旦出現,便固執地重復,同時又反復控制,形成拮抗對立。
通過精神交互作用,產生強迫觀念症。另外,森田認為,有疑病素質的人是「完善主義者」,他們往往在欲求與現實之間,在「理應如此」和「事已如此」之間形成「思想矛盾」,並力圖解決些現實無法解決的矛盾,對客觀現實採取主觀強求的態度,促使症狀越來越嚴重。
(1)普通神經質:即神經衰弱,包括失眠症、頭痛、頭重、頭腦不清、感覺異常、易興奮、易疲勞、腦力減退、乏力感、胃腸神經症、劣等感、不必要的憂慮、性功能障礙、眩暈、書寫痙攣、耳鳴、震顫、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強迫觀念症(包括恐怖症):包括社交恐怖(赤面恐怖、對視恐怖、自己表情恐怖等)、不潔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全恐怖、學校恐怖、尖銳恐怖、高處恐怖、雜念恐怖等;(3)發作性神經質:心悸發作、焦慮發作、呼吸困難等。
森田療法專家高良武久認為,森田療法不可能治癒所有神經症,只有神經質才是森田療法的真正適應症。由此可見,森田療法關於神經質症狀的形成機制可概括為:由於疑病素質的存在,在偶然事件的誘因影響下,通過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經質症狀。而造成神經質症狀的根本原因則在於,想以主觀願望控制客觀事實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強。
根據上述理論,森田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療原理與方法,療法的著眼點在於陶冶疑病素質,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兩點:
1.「順應自然」的治療原理。 森田認為,要達到治療目的,說理是徒勞的。正如從道理上認識到沒有鬼,但夜間走過墳地時照樣感到恐懼一樣,單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實際體驗到才能有所改變。而人的感情變化有它的規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強;聽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漸消退;在同一感覺下習慣了,情感即變得遲鈍;對患者的苦悶、煩惱情緒不加勸慰,任其發展到頂點,也就不再感到苦悶煩惱了。因此,要求患者對症狀首先要承認現實,不必強求改變,要順其自然。
什麼叫順其自然呢?森田把它看作是相當佛禪的「頓悟」狀態。所謂「頓悟」,就是讓患者認識並體驗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體驗到對超越自己控制能力的平常的事,看得很嚴重而產生抗拒之心,結果使自己陷入了神經質的旋渦。這就與上述規律的第四條及第五條相符合,即由於集中注意於令其感到厭惡的情感,並不斷壓抑這種情感而使之受到強化,經多次反復而培養起他對人極度恐懼的體驗,而這一過程又違背了上述第一、二條規律。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使患者認識情感活動的規律,接受自己怕情感,不去壓抑和排斥它,讓其自生自滅,並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
(2)要認清精神活動的規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現的各種想法和觀念。 神經質患者常常主觀地認為,自己對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種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種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極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強烈的劣等感。要改變這一點,就得接受人非聖賢這一事實,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狹隘之心的事實,認識到這是人的精神活動中必然會出現的事情,是一個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變和決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卻是一個人完全可以決定的。因此,不必去對抗自己的想法而需注意自己所採取的行動,同時,還要認清精神拮抗作用,從心理上放棄對對立觀念的抗拒,認識到人有對生的慾望和對死的恐懼兩種相互對立的心理現象,並接受這種心理現象,而不必為出現死亡的恐怖而恐懼不安,也不必拼除這些令人恐懼的念頭,使自己陷入激烈的精神沖突之中。
(3)要認清症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接受症狀。 神經質症患者原本無任何身心異常,只是因為他存在疑病素質,將某種原本正常的感覺看成是異常的,想排斥和控制這種感覺,使注意固著在這種感覺上,造成注意和感覺相互加強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是形成症狀並使之繼續的主要原因,認清這一點,對自己的症狀採取接受態度,一方面不會強化對狀狀的主觀感覺;另一方面,因為不再排斥這種感覺,而逐漸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著在症狀之上,以這樣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狀得以減輕直至消除。 比如:對人恐怖患者見人臉紅,越怕臉紅,就越注意自己的表情,越注意越緊張,反而使自己臉紅的感覺持續下去了,相反,接受臉紅的症狀,帶著「臉紅就臉紅吧」的態度去與人交往,反而會使自己不再注意這種感覺,從而使臉紅的反應慢慢消退。
(4)要認清主客觀之間的關系,接受事物的客觀規律。人之所以患神經質症,疑病素質是症狀形成的基礎,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狀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於人的思想矛盾。這一思想矛盾的特徵就是以主觀想像代替客觀事實,來「理應如此」限定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應該放棄徒勞的人為拙策,服從自然。想依靠人為的辦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雞毛上天、河水斷流一樣,不僅不能如願,反而徒增煩惱。此皆力所不能及之事,而強為之,當然痛苦難忍。然而,何謂自然?夏熱冬寒乃自然規律,要想使夏不熱、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則人為的拙策;按照自然規律,服從、忍受,就是順應自然。」針對思想矛盾,森田提出了「事實唯真」的觀點,意即「事實即是真理」,並以此作為座右銘。他說:「吾人不要把情緒或想像,誤認為事實來欺騙自己。因為不論你是否同意,事實是不可動搖的。事實就是事實,所以人必須承認事實。認清自己的精神實質,就是自覺;如實地確認外界,就是真理。」只有使人的主觀思想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才能跳出思想矛盾的怪圈。
2.「為所當為」的治療原理。 森田療法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劃分為兩大類: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謂可控制的事物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主觀意志可以調控、改變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個人主觀意志不能決定的事物。
森田療法要求神經質症患者通過治療,以學習順應自然的態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還是注意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動。即「為所當為」是指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行動,是對順應自然治療原則的充實。
忍受痛苦、為所當為。森田療法認為,改變患者的症狀,一方面要對症狀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另一方面還要隨著本來有的生的慾望,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通常症狀不會即刻消失,在症狀仍存在的情況下,盡管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確定意義,且能見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應做之事;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任憑症狀起伏,都有助於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信心。例如:對人恐怖的人,不敢見人,見人就感到極度恐懼。森田療法要求其帶著症狀生活,害怕見人沒關系,但該見的人還是要見,帶著恐懼與人交往,注意自己要做什麼,而這樣做的結果,患者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想方設法要消除症狀,想等症狀不存在了再與人接觸,其實是不必要的,過去為此苦惱,認為不能做,是因為老在腦子里想而不去做。而「為所當為」要求患者該做什麼馬上就去做什麼,盡管痛苦也要堅持,就打破了過去那種精神束縛行動的模式。
面對現實,陶冶性格。森田療法的專家高武良久指出:「人的行動一般會影響其性格,不可否認,一定的性格又會指導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僅僅看到這一方面,則是一個片面性的認識。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的行動會造就我們的性格』這一客觀事實。正是這一點,才是神經質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
神經質患者的精神沖突,往往停留在患者的主觀世界之中,他們對引起自己恐懼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鬥了又斗,但在實際生活中,對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卻採取了一種逃避和敷衍的態度,事實上,單憑個人主觀意志的努力,是無法脫神經質症狀的苦惱的,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會使思維變得更加實際和深刻。實際行動才是提高對現實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劑。對此,高武良久舉例說,要學會游泳,不跳入水中就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即使完全不會游泳,跳入水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後再逐步學習必要的技術。與此道理相同,神經質症患者無論怎麼痛苦,也會在別人指導下做到,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自信的體驗。要想見人不再感到恐懼,只有堅持與人接觸,在實際觸中採用順其自然的態度,使恐懼感下降,而逐步獲得自信。前面已經談到,「為所當為」有助於使症狀得到改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將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這就減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內部的精神能量。而與外部世界的實際接觸,又有助於患者認識自身症狀的主觀虛構性。這一過程實際上是使內向型性格產生某種改變的過程。
在順應自然的態度指導下的「為所當為」,有助於陶冶神經質性格。這種陶冶並非徹底改變,而是對其性格的不同部分進行揚棄。即發揚神經質性格中的長處;認真、勤奮。富有責任感等,拼棄神經質性格中的致病之處:神經質的極端的內省及完善欲。
由此可見,順應自然既不是對症狀的消極忍受,無所作為,也不是對症狀放任自流、聽之任之,而是按事物本來的規律行事,憑症狀存在,不抗拒排斥,帶著症狀積極生活。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治療原則的著眼點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這活涌療原則還反映了森田療法對意志、性感、行動和情格之間的關系的看法,即意志不能改變人的情感,但意志可以改變人的行為;通過改為人的行為來改變一個人的情感,陶冶一個人的性格。
森田療法的治療分為:住院治療和門診治療。無論是住院或門診治療,都應注意選擇那些除表現為神經質症狀之外,還具有某種程度的反省心、自身也在積極作著努力的症狀,有從症狀中解脫出來的強烈願望的病人,如僅有某些症狀,沒有強烈的求治動機,是不宜施行森田療法的。
1.住院治療。在確定依斷和適應症以後,要身病人講明病的性質,並將有關神經質心理病理學說介紹給他們,告訴他們沒有嚴重疾病,以消除他們不必要的擔心的顧慮。住院治療過程分為四個時期:
(1)絕對卧床期。一般為4-7天。病人獨居一室,除了吃飯,人廁外,其餘時間不得下床活動,禁止會客、談話、吸煙、讀書、寫字等等。在此期間,病人自然會出現各種想法,尤其是對病的各種煩惱和苦悶,因而可能使病痛暫時加劇和難以忍受,對治療表示懷疑,少數病人甚至要求中止治療而出院,當病人把所有煩惱的事情都想過之後,就沒有什麼可以再想的了,就會感到無聊。所以,第一期又稱無聊期。此後,病人自然要求下床做些什麼,便進入第二期。
(2)輕工作期。4-7天。仍然禁止讀書、交際,每天卧床時間保持7-8小時,白天可以到戶外活動。如在室外可做些諸如掃院子、擦玻璃等簡單、單調的勞動,在室內可進行書法、繪畫、糊紙袋等活動。一般從第3天開始,可逐漸放寬對患者工作量的限制,並要求患者開始寫日記,不許寫關於病的問題,只寫一天幹了些什麼、有什麼體會,施治者每天檢查日記並加評語,引導病人避開對病的注意,關心外界活動。
(3)重工作期。一般為4-7天。繼續禁止會客、娛樂,參加較重的體力勞動,如除草、幫廚、清理環境衛生、做家務、木工活、工藝勞動等。在這一階段,病人可以讀書,主要是森田寫的關於神經症學說的書,還可閱訊歷史、傳記、科普讀物等,每晚要求患者記治療日記。患者在醫院里和其他病人一起勞動,互相不談自己的病。此階段的目的在於,通過努力工作,使患者體驗完成工作後的喜悅,培養忍耐力。在這之中學會對症狀置之不理,進一步將精神活動能量轉向外部世界。
(4)生活鍛煉期,又稱回歸社會准備期。一般為1-2周。
此期為患者出院做准備,要指導患者回歸原社會環境,恢復原社會角色。此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允許他白天回到原來單位,或在醫院參與某些管理工作等較復雜的社會活動。無論參加何種活動,都要求每晚仍回病房,並堅持記日記。其目的是使患者在工作、人際交往及社會實踐中進一步體驗順應自然的原則,為回歸社會做好准備。
以上各期的情況,是對一般治療情況的描述,對每個具體患者而言,還要根據其情況來決定治療的進程。治療周期會因此長短不一,時間短的約三周即可,長的則可能需要60-70天,平均周期一般為40-50天。
住院治療的目的是,使病人對精神的自然流動及其演變有實際的體會,消除以前對病的臆斷和誤解,達到心理上的「自然流動、無所住心」的狀態。因此,對卧床期可能流露出的心理狀態,事前不能向病人說明,這點很重要。因為病人事前如果知道在此期間會產生無聊、悲觀的情緒,會使之採取預期的態度,心理的自然流動就會被歪曲。當然,在採用住院療法之前,施治者應先使患者對森田住院療法的過程有一大致的了解,患者可自己作出是否入院治療的決定。患者的求治慾望越強,越有利於治療。
2.門診治療。 門診治療仍須遵循森田療法的基本原則。但由於門診治療沒有住院治療所具有的特定環境,不能採用卧床及作出布置方式進行治療,因此具有與住院療法的不同特點。
門診治療主要通過施治者與患者一對一的交談方式進行,一般一周一次或兩次。施治者應注意對患者的共情並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施治者應在掌握患者生活史的基礎上,盡可能理解患者的現實情況,不以症狀作為討論的主要內容,鼓勵患者面對現實生活,放棄神經質的抵抗症狀的立場,認識到事物不以自己的主觀願望而轉移,認識到接受症狀的本來面目,不試圖去控制,症狀就會改觀。最後鼓勵患者要承擔自己生活中應承擔的責任。在治療中,施治者應盡可能用提問的方式啟發患者對問題的理解,而不是過多地採用說服的方式。治療的關鍵是幫助患者理解順應自然的原理。
門診治療的要點是:
(1)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以排除嚴重軀體病的可能,消除患者的顧慮;
(2)指導患者接受症狀,而不要試圖排斥它;
(3)囑咐患者不向親友談症狀,也囑咐親友們不聽、不答復他們的病訴;
我國學者曾採用門診治療方法,對16例神經病患者進行治療,並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其具體做法為初診30至60分鍾,復診為15至30分鍾,第一個月的治療每周一次,以後為1至2周1次。治療的主要方法為言語指導和日記批註。首先引導患者領悟其症狀與人格特徵的關系,告之形成症狀的有關因素,要求患者將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寫在每天的日記上,要求患者使用兩個日記本,施治者在復診時針對患者上次日記中暴露的問題進行批註,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言語指導,提出下一次的要求,與此同時,要求患者閱讀森田學說的有關材料。專家們認為,由於門診治療中,施治者不能親自觀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為,因此,讓患者記日記,通過對日記的批註來對患者進行指導,是治療的中心環節。施治者在治療指導中特別要注意:第一,治療始終要針對患者的人格問題,不能被其症狀所糾纏,對症狀應置之不理,讓其自然淡漠;第二,在患者對治療要點理解的條件下,著重要求其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去體驗。
適應症
神經質、強迫症、疑病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
心理治療的基本任務不僅是消除患者的苦惱,而且還要幫助患者成長。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去了解人性,我們還要幫助別人去了解他們自身的人性,這對去除他們的精神痛苦是很有用的。 心理治療就是幫助患者了解他們自身的人性,並接受現實,這樣患者才能對生活感到滿足,為了達到對生活的滿意,必須以現實的方法過現實的生活,結果就會幸福,這是心理治療的真諦,也是人類生活的真諦,心理治療根本上是幫助一個人生活得現實。
7. 關於森田療法!
森田心理療法簡稱森田療法,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於1920年創立的適用於神經質症的特殊療法,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具有與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可相提並論的地位。森田教授根據患者症狀把神經質症分成三類: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焦慮神經質症。
森田療法主要的適應症是所謂「神經質」。大致包括當今分類中的焦慮症、恐怖症、強迫症、疑病症、神經症性睡眠障礙等。 森田認為發生神經質的人都有疑病素質。他們對身體和心理方面的不適極為敏感。而過敏的感覺又會促使進一步注意體驗某種感覺。這樣一來,感覺和注意就出現一種交互作用。森田稱這一現象為「精神交互作用」,認為它是神經質產生的基本機制。 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就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接受和服從事物運行的客觀法則,它能最終打破神經質病人的精神交互作用。而要做到順其自然就要求病人在這一態度的指導下正視消極體驗,接受各種症狀的出現,把心思放在應該去做的事情上。這樣,病人心裡的動機沖突就排除了,他的痛苦就減輕了。 該療法分門診治療和住院治療兩種。症狀較輕的可讓當事人閱讀森田療法的自助讀物,堅持日記,並定期到門診接受醫生的指導;症狀較重的則需住院。住院生活分四個時期:一,絕對卧床期,四天到一星期。禁止病人做任何的事情,病人會有無聊的感覺,總想做點什麼。二,輕微工作期,三天到一周。此間除可輕微勞動外仍然不能做其他事情,但開始讓病人寫日記。三,普通工作期,三天到一周。病人可開始讀書,讓他努力去工作,以體驗全心投入工作以及完成工作後的喜悅。四,生活訓練期,一到兩周。為出院准備期,病人可進入一些復雜的實際生活。 森田療法出現本世紀早期,比當今流行的大多數歐美體系早很多年,它不僅在日本醫學、心理學獨樹一幟,且影響遠播,成為有世界影響的一個治療體系。他的一些基本理念,特別是順其自然的治療原則,表現出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這是源於東方文化,比較適合於東方文化中的人。 目前,森田療法這種根源於東方文化背景和傳統思想的心理療法不僅風行於日本,而且也受到歐美學者的關注。雷諾氏(David Reynolds)將森田療法介紹到美國,並應用於神經症的治療中。1983年日本森田療法學會正式成立,第一任會長高良武久教授及第二任會長大原健上郎教授繼承並發展了森田療法,並將森田療法的適應症擴大到神經質以外的神經症、精神病、人格障礙、酒精茲物依賴等治療領域。並且已廣泛應用於正常人的生活適應及改善生活質量中。國際森田療法學會於1991年成立。在我國,1992年召開了首屆森田療法研討會。1994年4月底,第三屆國際森田療法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世界14個國家的300多名代表就森田療法的研究及應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1)不問過去,注重現在。 森田療法認為,患者發病的原因是有神經質傾向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某種偶然的誘因而形成的。治療採用「現實原則」,不去追究過去的生活經歷,而是引導患者把注意力放在當前,鼓勵患者從現在開始,讓現實生活充滿活力。 森田療法交流會
(2)不問症狀,重視行動。 森田療法認為,患者的症狀不過是情緒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主觀性的感受。治療注重引導患者積極地去行動,「行動轉變性格」、「照健康人那樣行動,就能成為健康人」。 (3)生活中指導,生活中改變。 森田療法不使用任何器具,也不需要特殊設施,主張在實際生活中象正常人一樣生活,同時改變患者不良的行為模式和認知。在生活中治療,在生活中改變。 (4)陶冶性格,揚長避短。 森田療法認為,性格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隨著主觀意志而改變的。無論什麼性格都有積極面和消極面。神經質性格特徵亦如此。神經質性格有許多長處,如反省強、做事認真、踏實、勤奮、責任感強;但也有許多不足,如過於細心謹慎、自卑、誇大自己的弱點,追求完美等。應該通過積極的社會生活磨煉,發揮性格中的優點,抑制性格中的缺點。
編輯本段「順其自然」
森田療法是治療強迫症比較好的方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精髓所在,而如何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則是治療是否有效的前提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患者朋友,對"順其自然"的理解都是不夠深的或是錯誤的,因而造成森田療法對他們的治療毫無效果,甚至使他們對森田療法本身是否有效都產生了懷疑。揪其原因,其實是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其含義,以為"順其自然"就"任其自然",就是對自己的問題不加控制,痛苦就讓其自己痛苦下去所造成的。如強迫觀念的患者,他可能就會錯誤的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讓自己一直強迫下去。 要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麼是"自然",既你要知道什麼是"自然規律"。比如白天與黑夜的輪回、天氣有晴也有雨,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它是不能人為控制的,我 森田療法交流會
們人必須遵循、接受這些規律才會過得快樂。倘若人整天都抱怨為什麼會有黑夜,或者認為下雨是不應該的,那麼就違背的"自然規律",結果肯定是自找苦吃。 而我們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自然規律的,比如情緒,它就是我們不能人為控制的,它本身有一套從發生到消退的程序。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會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結束,反之則不然。舉例來說,比如你馬上要參加一個重要的考試,這時你感到焦慮、緊張,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你不去管你的情緒,它很快就會消失或者轉化為你努力復習的動力,而倘若你認為自己不應該出現緊張或焦慮,那麼你就違背的情緒的"自然規律",焦慮、緊張就會越來越嚴重。又比如說一個社交恐怖症的患者,性格內向,他和陌生人說話時感到緊張和不自在。他覺得不應該如此,非要在和陌生人面前故意表現得不緊張,其結果是他越來越緊張,以至於到現在看到熟人也開始緊張了。他之所以會發展到現在的這種症狀,其原因是他違背他自己的"自然規律"。他的性格是內向的,而內向的人的特點就是靦腆和害羞,和陌生人談話,肯定會出現緊張、不自在的心理反應的。而他自己卻不接受自己的"自然規律",和"自然規律"對抗,結果必然會如此。 人本身還有一個自然的現象是古怪的、可怕的、骯臟的、無聊的念頭是必然會出現的,在這里我們暫且把他稱做雜念,而雜念也和情緒一樣,它也有自己的的一套從發生到消失的過程。倘若你接受它存在,並知道它是毫無意義的"雜念",不理會它,那麼它將不會影響你,很快就消失了。反之,你去注意它,試圖控制它,趕跑它,去和它辯論等,那麼你就會被它束縛。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的頭腦里突然出現了一個雜念——我要把老師殺了。這個念頭使他非常的害怕,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他覺得自己太可怕了,所以就不停地自責和想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從而對這一念頭形成了強迫。這個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念頭,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這為老師平時對學習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個念頭的出現其實就是這個學生的潛意識對壓力的一種發泄。在這里,讓學生本身明白其潛意識過程是不太現實的,但倘若這個學生事前就明白雜念是必然會出現的道理,那麼他有可能就不會那麼在意這個雜念了,從而避免強迫觀念的形成。 上面講的是"順其自然"中"自然"這兩個字的含義。那麼怎麼樣才是正確的"順其自然" 森田療法交流會
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在認識的"自然"的前提上,不去在意那些有"自然規律"的情緒或雜念。舉一個形象的比喻,比如我們把平靜的湖水比做是我們的思想,而把向湖水裡投石所引起的漣漪比喻成影響我們情緒或雜念。那麼你說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制止漣漪不斷的產生呢?是繼續向湖水投石頭還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漣漪呢?答案當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順其自然"。 當然為了能讓"順其自然"對你的問題產生效果,就得結合"為所當為"。也就是說,你在"順其自然"的同時,你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觀的現實中,該工作就去做工作,該學習就去學習,該聊天就去聊天。做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當然也許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困惑你的觀念、雜念仍舊讓你感到痛苦,但只要你相信它們是遲早會自然地消失的,並努力地去做好現實生活中你該去做的事情。那麼,那些雜念、情緒就會在你認真做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編輯本段療法形式
門診治療
每周一次,接受生活指導和日記指導,療程約 2-6個月。 門診治療的基本要點是: ①詳細體驗以排除軀體疾病的可能,並解除病人疑慮; ②要求病人接受自身症狀,順其自然,絕不企圖排斥: ③要患者帶著症狀去從事日常活動,以便把痛苦的注意轉向無意識,使痛苦體驗在意識中消失或減弱; ④告訴患者切勿把症狀掛在心上; ⑤治療者按時批閱患者的日記,患者要保證下次再寫再交。同時要家屬不要對患者談病,也不要按病人來對待。
自我實踐
1、 體力勞動—森田療法實踐的鑰匙 從寢室或家庭衛生做起,作每天力所能及的勞動。體力勞動是最有效的實踐方法,它要比腦力勞動更有效果。 2、 做應該作的事—實踐的定位 做應該做的事,堅持日常的工作和學習,無論自己的心情如何,這是森田療法的最關鍵措施。但是,如果為了鍛煉自己去做與自己意願相反的事則不是為所當為的真正意義了。 森田療法培訓
3、 每天要不斷的干點什麼—實踐的強度 要減少睡眠時間尤其是盡量不在白天睡覺,白天要不斷的干點什麼。 4、 禁止消愁解悶的各種活動 消愁解悶的活動不等於娛樂、運動等活動,前者是為了消除某種情緒所進行的,後者是自然的需要。比如即使看森田書,如果是為了消除某種自己不喜歡的情緒,也屬消愁解悶的活動。 注釋:神經質的症狀,用消愁解悶的方法也可以解決。然而,因為那樣做只不過是精神上的一種暫時性的轉換,時過境遷,立即就會重新恢復原狀。倘能經常正面地面對苦惱,把苦惱切實看作苦惱來接受它,這樣一來,苦惱本身終於被絕對孤立起來,自己再也無法對它感受和評價了,苦惱的感受也就沒有了。 5、 對症狀要採取忍受的態度,帶著症狀堅持實踐 注釋:對待症狀要不過問,不測試,不拘泥。不過問 盡可能不要再談自己的病情。如果遇到症狀纏繞的情況可採取所謂不問療法,裝作不知聽之任之。不測試 制止自己測試症狀是否好轉,情緒是否變好,要聽其自然地對待病情。不拘泥 如果感覺"頭輕快了,精神爽快了"等時,應當注意這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感覺,從疾病的角度來看,它和痛苦是同一的東西,爽快之後,作為一種相反的動態往往會出現不愉快,到了完全擺脫愉快與不愉快的感覺之後才是真正恢復了健康。 6、 閱讀森田療法書籍問題 在實踐頭一周內請不要閱讀森田療法方面的書籍,在實踐一周後開始每天晚上睡前抽出半小時左右閱讀森田療法的書籍,請用體會的態度去讀。 7、 切莫拘泥於理論 在治療過程中且莫拘泥,把自己的情況機械地與理論對照,勉強用來矯正自己那裡好那裡不好,但願能順應自然,保持安心經時度日的情緒就很好,要逐漸領會某種體驗,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正確的理論。 請按上面的要求去實踐,森田療法的實踐以一個月為一個進程,也就是說,只有實踐到一個月的時候才可能有一定的體驗。總的實踐時間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
8. 森田療法的適用范圍
森田療法,是心理咨詢中的一種。簡單的說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森田療法主要適用於治療神經症、植物神經失調等身心疾病。
森田認為人的存在是不斷變化流轉中所發現的每一剎那之 現象,具有絕對之意義,亦即現象即存在(劉焜輝,民75)。常用「事實唯真」、「服從自然」等,就是把我們身心的自然現象,體認為現象(色)即實在(空),如實承受。
森田理論要求
人們把煩惱等當作人的一種自然的感情來順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納它,不要當作異物去拚命地想排除它,否則,就會由於「求不可得」而引發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導致內心世界的激烈沖突。
如果能夠順其自然地接納所有的症狀、痛苦以及不安、煩惱等情緒,默默承受和忍受這些帶來的痛苦,就可從被束縛的機制中解脫出來,達到「消除或者避免神經質性格的消極面的影響,而充分發揮其正面的「生的慾望」的積極作用」的目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森田療法
9. 森田療法可以徹底治癒強迫症嗎可以治好到什麼程度森田療法可以把患者治好到和正常人一樣嗎
]《走出強迫的泥潭——森田療法指導集錦》
此順其自然非彼順其自然
森田療法是治療強迫症比較好的方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精髓所在,而如何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這四個字則是治療是否有效的前提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患者朋友對"順其自然"的理解都是不夠深的或是錯誤的,因而造成森田療法對他們的治療毫無效果,甚至使他們對森田療法本身是否有效都產生了懷疑。揪其原因,其實是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其含義,以為"順其自然"就"任其自然",就是對自己的問題不加控制,痛苦就讓其自己痛苦下去所造成的。如強迫觀念的患者,他可能就會錯誤的認為"順其自然"就是讓自己一直強迫下去。
要正確地理解"順其自然"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什麼是"自然",既你要知道什麼是"自然規律"。比如白天與黑夜的輪回、天氣有晴也有雨,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規律,它是不能人為控制的,我們人必須遵循、接受這些規律才會過得快樂。倘若人整天都抱怨為什麼會有黑夜,或者認為下雨是不應該的,那麼就違背了"自然規律",結果肯定是自討苦吃。
而我們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自然規律的,比如情緒,它本身就有一套從發生到消退的自然規律。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會走完自己的規律而結束,反之則不然。舉例來說,比如你馬上要參加一個重要的考試,這時你感到焦慮、緊張,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如果你不去管你的情緒,它很快就會消失或者轉化為你努力復習的動力,而倘若你認為自己不應該出現緊張或焦慮,與它對抗,那麼你就違背的情緒的"自然規律",焦慮、緊張就會越來越嚴重。又比如說一個社交恐怖症的患者,性格內向,他和陌生人說話時感到緊張和不自在。他覺得不應該如此,非要在和陌生人面前故意表現得不緊張,其結果是他越來越緊張,以至於到現在看到熟人也開始緊張了。他之所以會發展到現在的這種症狀,其原因是他違背他自己的"自然規律"。他的性格是內向的,而內向的人的特點就是靦腆和害羞,和陌生人談話,肯定會出現緊張、不自在的心理反應。而他自己卻不接受自己的"自然規律",和"自然規律"對抗,結果必然會如此。
人本身還有一個自然的現象是古怪的、可怕的、骯臟的念頭是必然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里的,在這里我們暫且把它稱作雜念,而雜念也和情緒一樣,它也有自己的一套從發生到消失的規律。倘若你接受它存在,並知道它是毫無意義的"雜念",不理會它,那麼它將不會影響你,很快就消失了。反之,你去注意它,你去和它辯論等,那麼你就會被它束縛。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上課的時候,他的頭腦里突然出現了一個雜念——我要把老師殺了。這個念頭使他非常的害怕,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念頭,他覺得自己太可怕了,所以就不停地自責和想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這樣的想法,從而對這一念頭形成了強迫。這個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念頭,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這位老師平時對學習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個念頭的出現其實就是這個學生的潛意識對壓力的一種發泄。在這里,讓學生明白其潛意識過程是不太現實的,但倘若這個學生事前就明白雜念是必然會出現的道理,那麼他有可能就不會那麼在意這個雜念了,從而避免強迫觀念的形成。
上面講的是"順其自然"中"自然"這兩個字的含義。那麼怎麼樣才是正確的"順其自然"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在認識的"自然"的前提上,不去在意那些有"自然規律"的情緒或雜念。舉一個形象的比喻,比如我們把平靜的湖水比做是我們的思想,而把向湖水裡投石所引起的漣漪比喻成影響我們情緒或雜念。那麼你說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制止漣漪不斷的產生呢?是繼續向湖水投石頭還是根本不用去管它能制止漣漪呢?答案當然是不再投石,根本不去管它。這根本就不用去管它就是"順其自然"。
當然為了能讓"順其自然"對你的問題產生效果,就得結合"為所當為",因為八個字是連成一體,不能分開的。也就是說,你在"順其自然"的同時,你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觀的現實中,該工作就去做工作,該學習就去學習,該聊天就去聊天等,做自己該去做的事情去。當然也許剛開始的時候,那些困惑你的觀念、雜念仍舊會出現,讓你感到痛苦,但只要你相信它們是遲早會自然地消失的,並努力地去做好現實生活中你該去做的事情。那麼,那些雜念、情緒就會在你認真做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強迫症難治的兩點原因
強迫症是一種比較難治的心理問題,它帶給人的痛苦是非親身經歷者難以體會的。在現實中,很多強迫症患者都在選用森田療法來治療自己的強迫症,但治療的效果有時卻是差強人意的,當然這並不是森田療法不好,而是由於沒有正確地理解森田的精神所導致的。以前我曾寫過一篇《此順其自然非彼順其自然》來說明「順其自然」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這里我將再分析一下除了沒有正確理解森田精神之外的強迫症難治的另外兩點原因。
1、 人都有強迫傾向
強迫症患者心中最大的願望可能就是希望自己的頭腦里再也不要出現一絲的強迫觀念了。這個想法雖然是美好的,但同時也是危險的,因為沒有一絲的強迫觀念是完美主義的想法,它會為你以後從強迫症的旋渦里走出來埋下一個隱患。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會遇到一些挫折、不順和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的,而這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為此煩惱,會不斷地在頭腦里反復地想該怎麼樣處理這些事情,特別是當我們面臨重大選擇的時候,有可能這種反復地想會持續得更久,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反復地想就是一種強迫,所以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強迫傾向的,只是更多的人他們在事情解決之後,強迫也就跟著結束了.
所以有強迫症的朋友應該放棄不要一絲的強迫觀念出現的完美主義願望,因為你抱著它不放,生活中這些必然而正常的強迫就會與你的強迫症結合起來加重你的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強迫症難以跟除的原因,因為強迫是人人都有的,但它與強迫症是不同的,而倘若你想把正常的強迫都驅除,那就陷入另一個旋渦中了.
其實強迫症給我們人最大的痛苦不是強迫的觀念或行為,而是伴隨著這些觀念和行為出現的焦慮、緊張和不安的情緒。你不訪想一想,如果你的情緒是平靜的,甚至是愉快的,那麼即便是反復地想問題的症狀依然存在,你還會有以前那麼痛苦嗎?所以要想走出強迫症就不要將症狀視為大敵,而要接受症狀,只有這樣,你才不會把症狀看得那麼重要,症狀不重要了情緒才會平靜,而只有情緒平靜了才會反過來使症狀得到緩解和消失。
2、強迫的泛化
強迫症有個特點就是容易泛化,也就是說最開始我們強迫的只有一個觀念,但到後來,強迫的觀念越來越多,它們可能是同時強迫,也可能是一個替代一個地強迫。強迫泛化的原因首先得有人格說起,一般來說患有強迫症的人都是比較內向的,同時又完美主義、敏感和固執。而在患上強迫症後,由於症狀的原因使得原先人格成份中的敏感跟加敏感,所以產生泛化。當然如果從認知行為的角度來說是因為形成了一種強迫的習慣,一個內在的強迫的思維模式被固化了。而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泛化其實就是最初的心理沖突持續得不到解決的一種延續和擴展的表現。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來防止強迫的泛化呢?答案很簡單,首先我們要意識到泛化的存在,當出現泛化的時候,不用去理睬這些讓你反復想的觀念,而應該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那麼泛化就不會影響你。當然有的時候這些泛化的強迫觀念表面上看是很正確的,給人的感覺是不去想是不行的,但你要記住,這正是症狀誘惑人的地方,這是個陷阱,只要你一去反復想它,那麼你就又陷入了強迫的怪圈。
為了讓大家對泛化理解清楚,下面我將舉例說明: 比如某人他的內心很自卑,他總是認為自己說話做事都很差勁,而這種內在的沖突長期得不到解決,於是便演變成了反復地強迫別人是不是覺得他很很怪,而這個沖突也同樣持續得不到解決,於是他又對其他事物產生了強迫,如他在看關於人體科教片的時候,他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就是我們人要分男人和女人兩種性別,於是他又反復地思考這個問題,而後,他在出門後又突然想到門是不是沒有鎖好,於是又強迫地思考這個問題,以此類推,強迫的東西就越來越多,而這些其實全是強迫的泛化造成的。倘若事先他就知道強迫會泛化,那麼當他出現泛化的時候就會警覺和認識到原來不是這些問題(人為什麼分男女兩種性別等)有什麼意義,而是症狀(內在的沖突)在泛化,這樣他的心裡就有底了,內心的焦慮情緒會減少很多,同時也為能順其自然,不去在意這些症狀,而去為所當為找到了一個塌實的理由。
森田療法治療失眠
失眠,是困擾現代人的一個普遍問題。而導致失眠的原因有兩種: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由於軀體不適、疾病或創傷的疼痛而導致的失眠;而心理因素則是指那些由心理困惑導致的失眠。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由心理因素而導致失眠的人越來越多,已成為失眠患者的主力軍。
由心理因素導致失眠的人,最初階段主要是為一些困惑自己的事情煩惱、擔心、焦慮而產生的失眠。就這一階段而言,還沒有多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困惑的事情,為之失眠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這種情況的失眠一般會在一周之內就會好轉。但如果這時由於人們對睡眠知識的不了解或採取了一些錯誤的心理應對方法,那麼失眠將進一步嚴重,這時造成人失眠的主要原因將不再是先前那些煩惱他的事情,而變成了另一問題:要是自己再睡不著怎麼辦?也就是說失眠原因變成了因為擔心失眠本身而造成了失眠。處於這一階段的人,往往會對夜晚會產生一種恐懼感,有時甚至看到床都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在這里我將向大家介紹如何運用日本的森田療法對由心理因素導致的失眠進行治療的方法。
1、首先要對失眠本身有正確的認識:就象前面說過的,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會遇到一些困惑的事情,為之失眠是正常的現象。所以當失眠出現時,我們不應該強迫自己盡快克服失眠,因為你越是努力克服,你的精神就越集中,你就越興奮,而一興奮你又怎麼會睡得著呢?所以我們正確的態度就是要以平靜的心態對待失眠,接受失眠,甚至是享受失眠,不去想它、不去管它,不把失眠當回事,那麼失眠將不會成為困繞你的問題。
2、就是要知道睡眠的規律:睡眠是一個自然的生理現象,它有自己的一套規律來讓我們每個人進入夢鄉,所以當你煩惱而睡不著的時候,你根本就不用去擔心睡不著的問題,只要你靜靜地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就行了,睡眠會自然而然地引領你睡著的。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在前一條的最後說不去想它、不去管它的原因。當然進入夢鄉的時間長短是因人而異的,但不管長或短,你只要記住不去管它,不去想它就對了。
3、就是要知道睡眠時間的長短到底會對人有什麼樣的影響,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擔心自己睡不著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害怕沒睡好會對明天的工作、學習和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其實就睡眠時間而言,長短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需要晚上睡上10小時,白天才有精神,但有些人只需要4個小時就夠了,甚至更有甚者2小時就夠了。不過經過科學的研究,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5小時睡眠時間就夠了,所以即便是你晚上沒有睡足5個小時,也沒關系,因為第二天中午你還可以午休。至於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可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世界上還從沒有哪個人是因為失眠而死掉的。
4、就是睡眠最好要有一定的時間規律,不要今天晚上12點睡,明天晚上2點睡,而後天晚上又在9點就睡了。還有就是早上也要定時起床。平時沒事的時候,特別是失眠期間,不要白天有事沒事就躺在床上。而應該該工作就工作,該學習就學習,到晚上該睡覺的時候在上床睡覺。
以上四點,如果你能深刻的理解和堅持運用,那麼對你的失眠一定會有所幫助的。
強迫症該用心理治療還是葯物治療
強迫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它的主要症狀是以反復出現某些觀念和某種行為為特徵。它的發病原因至今還是個迷,不過我們現在能夠知道的是它的發生總與人的性格特徵、曾經的心理創傷(特別是性方面的問題)以及應激事件是緊密相關的。
目前在治療強迫症的臨床中,主要有兩種治療傾向,一是主張用葯物治療,第二是用心理治療,但是到底那種治療傾向才是比較有效的呢?
筆者在以往的治療中曾接待過一些強迫症患者,他們其實在很早之前就開始到處尋醫治療自己的問題了,但是至今都未治癒,最長者有10年的治療史,揪起原因主要是他們以前都是單純地用葯物治療。
我們知道強迫症的起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如個體的完美主義傾向,敏感內向以及錯誤的思維模式或思維習慣導致的。葯物治療主要是通過調節大腦的生理機制來達到治療的效果,所以葯物它並不是針對強迫症的病源來進行治療的,因而它是治標的,其作用只能是暫時的控制症狀,而無法達到治癒症狀。中國有句古話叫「心病還需心葯醫」,所以對強迫症的治療應該要以心理治療為主,糾正其個性缺點和錯誤的思維模式或習慣才是治本。
不過在這里我要提的一點是,倘若針對比較嚴重的強迫症,在治療初期單獨地使用心理治療也是有弊端的,因為心理治療一般都需要患者花一定的時間去理解和實踐治療的理論和觀點才會有效果。而強迫症的症狀一旦爆發,如果患者對心理治療的理論或觀點還沒有真正的理解,那麼就會造成心理治療的失敗,從而使患者對心理治療喪失信心,導致他今後不再治療或去尋求單純的葯物治療,其結果必然是久治不愈。
所以治療強迫症,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按其症狀的嚴重程度來分類治療:對症狀比較輕的患者可以直接用心理治療就可以治癒,而不必使用葯物;而對於症狀比較嚴重的患者,比較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在心理治療為主的情況下,輔助地使用葯物。大概的治療程序如下:在治療初期,可以適當地服用一些葯物來控制和穩定症狀的發展,同時配合心理治療。而當患者在實踐中逐漸獲得心理治療的效果後,一方面繼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則應該逐漸地減少葯物,並最終停止葯物。
接納症狀
其實不論是強迫症患者還是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納症狀。當然我能夠深深地體會到那些症狀給患者朋友們帶來的痛苦,也深深地知道患者朋友們心中那種迫切希望自己能夠盡快好起來的心情,所以他們對症狀的不接納、自責,甚至是憎恨這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說的是,雖然這些可以理解,但如果你真的這么做了,卻是和你盡快想好起來的初衷願望是背道而馳的。
這里我將打一比喻來說明為什麼接納症狀才會真正地讓自己盡快地好起來。比如說,我們的手部或腳部有個地方被擦傷了,留下了一塊血液凝結的傷疤,你說我們應該怎麼做才會讓這塊傷疤在我們的身體上消失呢,正確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接受它,根本不用去管它,因為等到這塊疤痕下的皮膚完全癒合後,它自然就會脫落而消失。
而倘若我們把這塊疤痕比做強迫症,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強迫症患者們又是如何對待這塊傷疤的呢?他們是不斷去摳這塊傷疤,恨不得瞬間就把這塊傷疤永遠地去掉,但這樣做的結果又如何呢?其結果無非就是越摳越流血,越摳傷疤越大。而最終強迫症也就這樣被患者緊緊地摳住了。
所以,面對已經出現的症狀,我們唯一能做的,也是唯一能使我們好起來的做法就是接納它,不把它當會事情,那麼症狀就會在我們這種容納的心態中減輕很多,並且就會順其自然地逐漸消失。
為所當為
如果要選出森田療法中最有效的治療理論或觀點,我想非「為所當為」莫屬。那麼什麼叫「為所當為」呢?簡單講就是認真地做你該做的事情,比如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這些都是你該去做的事情。
仔細想想強迫症患者與正常健康人的區別是什麼?其實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強迫症患者忘記了「為所當為」,忘記自己該去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等等,而是把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都全都放在了內心中的一個念頭、一個情緒中,所以所以久而久之,他們的心理就形成了一直惡性的、喜歡固著念頭以及情緒的習慣,因此強迫症就這樣產生了。
而我們正常的健康人呢?他們之所以沒有得強迫症,則是因為他們是一直在「為所當為」,他們的注意力不是關注在某一個念頭以及某一個情緒上,而是關注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應該去做的一些事情上,所以強迫症就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那麼反過來,我們要怎樣才能消除強迫的症狀呢?不言而喻,從現在開始,你就得「為所當為」,既立即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吃飯、睡覺、聊天、學習、娛樂、工作、逛街,掃地、洗衣服、修理東西等等這些你應該去做的事情,並努力把它們做好,同時根本就不用去再去理會自己的些症狀,那麼久而久之,就會改變那種惡性的、喜歡固著念頭以及情緒的習慣,所有的強迫症狀也就會在你「為所當為」中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完美是把雙刃劍
強迫症等神經症患者的人格特徵中有一條就是完美主義。他們除了對外在的事物要求盡善盡美外,在內心的深處也總是認為自己的完美的,是優秀的人。當然認為自己優秀並沒有錯,這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評價,會增加一個人的自信;而追求外在事物的完美其實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可以說如果人們沒有追求完美的願望,社會也就不會進步了。
可是既然追求完美是有好處的,那為什麼一些追求完美的人們最終卻得了強迫症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完美把雙刃劍,適當的完美是可以促進一個人發展,而過度的完美,既過度到偏執、狂妄和不切實際的完美只能阻止一個人的發展,很不幸的是,強迫症等神經症的患者身上往往都有過度完美的傾向。他們對自己評價往往是與現實的能力嚴重脫節的,當然這里指的脫節並不是說他們是完全沒有能力,而是說他們把潛力和能力搞混了(潛力是指未來發展可能達到的能力,而能力是指此刻你就已經擁有的實力)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現在已經是潛力完全發揮出來的一個完人了,可以一步登天的。所以,他們在腦海里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我是一個凌駕於眾多平凡人之上的人、我是天才等等。
正由於這樣,因而他們會苛刻地要求自己,不允許自己身上有一點的瑕疵,所以非常地重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常常對自己表現出的不足和缺點自責。倘若他們長時間都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其實可以說是他們不論怎麼努力都是無法改正自己的缺點的,因為他們的要求是要自己做一個完美無缺的人,而這個世界上有完美無缺的人嗎?沒有,所以他們必定會陷入自責、抱怨、自憐的惡性循環中,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社交困難和障礙,因為他們無法面對自己在他們人面前是一個有缺點的人和不如他人的人。
而這時如果再加上一些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如心理創傷、性心理問題等或認知偏差,還有就是敏感,內向等性格特徵,就極有可能出現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恐怖症等神經症。
所以要想走出強迫症等神經症的痛苦,就必然要改掉過度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徵,其方法就是客觀的看待問題,要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和人,我們只能接近完美,而不能做到完美。同時不要以完美的標准來要求自己,要允許自己有缺點,因為任何人都有缺點,總之一句話就是要學會善待自己、寬容自己和接納自己。也只有善待、寬容和接納自己後,內心才會從沖突中平靜下來,這樣才可能走出強迫症。
記得森田正馬先生曾說過,患有神經症的人都是優秀的人,也只有優秀的人才可能患有神經症,他們與其他那些優秀而健康的人的區別就在於神經症患者是發揮出了起優秀的短處,而優秀而健康的人卻是發揮出了優秀的長處。這真是金玉良言啊,值得我們好好地反思!
多想少做與少想多做
對強迫症的解釋,其實可以用多想少做與少想多做這兩個簡單的名詞來解釋。
一個人為什麼得強迫症呢?因為他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我想這一點沒有人會反對吧,強迫症患者可以好好地想一想,你自己是不是一天到晚把90%甚至更多的時間都花在想那些無聊而沒有答案的問題上,而對吃飯、學習、工作、玩耍等等這些事情是一點都心不在焉呢?
而一個人為什麼沒有得強迫症呢?因為他最多花50%的時間在想,還有50%的時間在做事情,當然甚至是60%、70%、80%、90%都是在做事情的,並且對所做的事情都充分投入進去。
所以,可以說強迫症患者和健康人之間剛好是兩個反方向,一個是多想少做,一個少想多做。因此其實要想治療好強迫也並不難,只要你像健康人一樣少想多做就行了。
放棄治療
都說森田療法是放棄療法,意思就是說只要你徹底地放棄治療,那麼你的神經症也就好了.的確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可以說是精髓之言。於是很多的患者朋友就抱著這句話去放棄治療了,強迫就讓它強迫,就讓自己沉溺在強迫的症狀中,結果到頭來放棄治療不但沒有治療好自己的問題,反倒是越放棄越強迫。
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於患者朋友的以偏概全,抱起半邊就走思想導致的。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放棄,而沒有深刻地考慮過怎樣的放棄才是真正的放棄。
其實要想真正的放棄,有個前提,就是首先要接受你的症狀,承認症狀是你身體的一部份,並接受你現在狀態就是正常的狀態。為什麼呢?因為你只有完全地接受你的症狀了,把它當做你身體的一部分,那麼你才能對症狀不敏感,才會使你的注意力更容易地放在客觀現實中你該做的事情上,舉個例子例子來說,你說誰會對自己身上長了兩只手而困惑呢?因為每個人都有兩只手,這是正常的,所以你才會不去在意它。因此,你只有接受症狀的正常,那麼你才會真正放棄對症狀的過多關注而達到真正治療的作用,無為而治就是這個道理.而倘若你沒有首先接受你的症狀,那麼症狀對你來說,就是身體的一個異物,而我們人對身體異物本能反應就是排斥。所以在排斥的前提下,你說你的放棄是真正的放棄嗎?在這種前提下的放棄其實是一種壓抑,是對症狀另一個角度的關注。所以大家要想放棄治療,首先就要接納症狀。
當然,放棄治療也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做,全都放棄了,同時你得直接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生活,這樣你又自然反過來沒有去關注你的症狀了,從而也就對症狀逐漸脫敏了。
總之一句話:對症狀消極點,對生活積極點。
症狀外的陷阱
有許多強迫症患者朋友都曾問我這么一個問題,說他們對森田療法是理解正確了的.但為什麼自己的強迫症還是反反復復地無法根除呢?關於這一點我想說的是,雖然你們理解正確了,也去實踐了.但是你們卻沒有注意到症狀外的陷阱,所以你們無論走多遠始終都會被陷阱給拉回來到症狀中去的.
那麼症狀外的陷阱是什麼呢?陷阱有兩個,一個是所謂的理性,二便是縱容.
我們知道強迫症患者其實是很聰明的,思維能力強,並且非常地理性,不過他們的理性是和完美主義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他們才會非要把沒有答案的問題在大腦里理性地搞清楚.本來在接受治療後,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實踐得好好的,症狀也好了很多.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期,強迫症患者所謂的理性卻也開始復甦了.他們會在沒事或冷靜的時候偶爾地想一下,其實以前強迫觀念中的某些東西其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這里我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有個人的強迫觀念是擔心自己天花板上的吊燈會掉下來。他會想:「以前確實是多想了,沒有意義。不過仔細想一想,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牢固,還是有可能掉下來啊,只不過幾率很小-------。」這時他可能意識到自己快陷入強迫了,於是就停止去想燈的問題。但他的「理性」會立刻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牢固這句話是絕對正確的啊,」於是他的心中立刻就有了一種非想不可,不想自己反倒是錯的念頭逼著他去想下去,結果症狀就這樣又恢復了。
而所謂的縱容,我稱它為吃飽了沒事干,沒事找事。有時候我們的強迫症患者由於症狀緩解了很多,所以心情特別的開心,於是他可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就是對以往的症狀進行炫耀,故意地再去在去想一想以前強迫的觀念,好像是要告訴症狀他可以擺脫它了。而實際上這么做是非常危險的,常常容易想著想著就又想成症狀了。
所以,在治療強迫症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兩個陷阱。針對理性的陷阱,具體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論某些理性的思想是多麼正確,記住,只要是和強迫的觀念沾邊的,統統都不用去管,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即便自己感到不去想是錯的,非要去想不可,也不要去管,因為這正是陷阱誘惑你的地方。你挺住了你的強迫也就好了,否則就又陷入症狀中去了;而針對縱容這個陷阱的具體做法也很簡單,就是不要縱容,把自己的高興勁投入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上吧。
痊癒的含義
強迫症患者最大的願望無非是痊癒了。那麼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痊癒呢?如果你認為是症狀的完全消失,那麼我敢肯定,你將永遠強迫,因為真正的痊癒並非如此。
我們知道其實強迫症患者之所以強迫,根本的原因就是違背自然,把正常的問題當做是不正常的,所以才強迫。舉例子來說,比如一個男人在街上看到漂亮的女人,於是這個男人產生了想與這個女人親密的念頭。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任何一個生理正常的男人可能都會出現這樣的想法,但強迫症患者卻不一樣,他認為自己不應該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這樣想就是不道德的、齷齪的,於是就去壓制這個念頭,而其結果就是他得了強迫症;又比如說一個人
10. 軀體形式障礙的治療
1.基本原則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治療比較困難,應採取綜合性治療。
(1)心理治療患者常常拒絕接受症狀的根本其實在於心理的可能性,因此,以提高內省力為目的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探究並解決引起症狀的內心沖突。一旦內心沖突解決,症狀常常自動消失。當然,有的患者對這種治療有阻抗。
(2)對症治療對伴有明顯焦慮、抑鬱病症狀者,應予適當的抗焦慮劑、抗抑鬱劑治療;針對某些軀體症狀,可予相應的內科葯物治療。
(3)其他生物反饋及其他全身放鬆治療技巧,均可幫助患者全身放鬆,控制焦慮、疼痛等。
2.軀體形式障礙的治療
(1)心理治療①支持性心理治療給予患者解釋、指導、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狀有關的知識,對於緩解情緒症狀、增強治療信心有效。②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幫助患者探究並領悟症狀背後的內在心理沖突,對於症狀的徹底緩解有效。③認知治療對於疑病觀念明顯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認識矯正治療,有遠期療效。④森田療法使患者了解症狀實質並非嚴重,採取接納和忍受症狀的態度,繼續工作、學習和順其自然地生活,對於緩解疾病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有效。
(2)葯物治療患者對健康要求高,對軀體反應敏感,宜選用不良反應小的葯物,且以小劑量治療為宜。焦慮、抑鬱症狀明顯者可予適量抗焦慮葯物或抗抑鬱葯,往往用一種抗焦慮葯(阿普唑侖、勞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小劑量治療有效。另外,針對軀體症狀表現可予對症處理,如適量服用普萘洛爾、甲氧氯普胺,應短程給葯。
(3)其他如頻譜治療、按摩治療、體外反搏治療等,有一定輔助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