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張君相道德經

張君相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2-04-24 15:16:06

1. 老,考也.子,孳也。 求解釋 考 是什麼意思 孳 是什麼意思

老,就是考的意思,子,就是孽的意思
考,是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一般意義上的老,即年齡大.
孽,就是滋生的意思,

實際上這是就錯位的話,
在這里,老是姓,子是對有德者的尊稱
理由如下

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正文
老子者,①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②姓李氏,③名耳,字桞,④周守藏室之史也。⑤

注①唐人張守節《正義》朱韜玉札及神仙傳雲:「老子,楚國苦縣瀨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桞,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時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又雲:「玄妙玉女夢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又上元經雲:「李母晝夜見五色珠,大如彈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張君相雲:「老子者是號,非名。老,考也。子,孳也。考教觽理,達成聖孳,乃孳生萬理,善化濟物無遺也。」

這種說法顯然過於勉強。清人姚鼐《老子章義序》則說:「孔子舉所嚴事之賢士大夫,皆稱氏字,晏平仲、蘧伯玉、老聃、子產是也。匹夫無謚,聃又非謚法,其妄無疑。莊子稱老子居沛,夫沛者宋地,而宋國有老氏。然則老子其沛人子姓。子之轉為李,猶姒字轉為弋歟!」[5](P5)這些話給我們很大啟發。我們的觀點是,老子本姓「老」,「李」是「老」的同音代替字,李耳是西漢人對老聃的一種叫法。陳述理由如下:

第一,先秦的典籍,像《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禮記》等記載諸子大儒①,大都是姓後加子,如孔子、孟子、墨子、管子、荀子、韓非子等;或直接稱名,稱老子或作「老子」,或作「老聃」,沒有把「老子」叫「李子」或「李耳」的。以此例之,老子也應當是姓「老」無疑。

第二,春秋時代有「老」姓,而沒有「李」姓的記載。《左傳·成公十五年》:「華元使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以靖國人。」這里的「老佐」姓老。又《昭公十二年》:「殺瑕辛於市,及宮嬖綽、王孫沒、劉州鳩、陰忌、老陽子。」此「老陽子」姓老。又《昭公十四年》:「南蒯之將叛也,盟費人。司徒老祁、慮癸偽廢疾。」此處的「老祁」也姓老。據現存史料,只有戰國時代才有李姓的記載,如《戰國策》中記載有李悝、李克、李談、李牧,《韓非子》中有李克、李史。《漢書·藝文志》道家類在《列子八篇》後有《老成子十八篇》,此處老成子也姓老。高亨先生認為「李姓之起甚晚,老子之世未聞有之」,「言老子姓李,名耳者,殆自漢人始」[1](P446)。

第三,老,《廣韻》「盧皓切」,古韻來紐幽部;李,《廣韻》「落哀切」,古韻來紐之部。「老」、「李」二字同紐,韻部接近(幽之先秦通用的例子甚多),因此,「老」、「李」二字發音非常接近。雖然我們找不出古籍中二字通假的證據,但按照先秦古籍「音近義同」的訓詁規律[6](序,P1),這兩個字通用是完全可能的。至於「聃」與「耳」的關系,我們相信司馬貞《史記索隱》上的解釋:「許慎雲:『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老字部】老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古文〕𠄰《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𠀤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注》六十稱耋,七十稱老。 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為其近於親也。 又《周禮·地官·鄕老注》老,尊稱也。 又《儀禮·聘禮》授老幣。《注》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 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注》卿老亦卿也。 又《禮·王制》天子之老。《注》老謂上公。 又《禮·禮運》三老在學。《注》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昭三年》三老凍餒。《注》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 又《左傳·隱三年》桓公立,乃老。《注》老,致仕也。 又《列子·天瑞篇》老,耄也。 又姓。《廣韻》宋有老佐。 又《韻補》葉朗口切。《釋名》老,朽也。《史記·律書》酉者,萬物之老也。 又《韻補》葉滿補切,姥當以此得聲。《班固·西都賦》若臣者,徒觀跡於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舉也。
【未集中】【老字部】考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

〔古文〕考《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苦浩切,音栲。《說文》老也。從老省,丂聲。《說文序》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佩觿》考從丂。丂,苦杲反。老從匕。匕,火霸反。裴務齊切韻序雲:左回右轉,非也。《毛晃增韻》老字下從匕,考字下從丂,各自成文,非反匕為丂也。《書·洪範》五曰考終命。《詩·大雅》周王壽考。 又《爾雅·釋親》父為考。《釋名》父死曰考。考,成也。亦言槁也,槁於義為成,凡五材,膠漆陶冶皮革,乾槁乃成也。《易·蠱卦》有子考無咎。《禮·曲禮》死曰考。 又《廣雅》考,問也。《易·復卦》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詩·大雅》考卜維王。《傳》考,猶稽也。 又《書·周官》考制度於四岳。《注》考正制度。 又《詩·衛風》考盤在㵎。《傳》考,成也。《左傳·隱五年》考仲子之宮。《注》成仲子之宮。 又《詩·唐風》子有鍾鼓,弗鼓弗考。《傳》考,擊也。 又《淮南子·汜論訓》夏後氏之璜,不能無考。《注》考,瑕釁。 又《楚辭·九嘆》身憔悴而考旦兮。《注》考,猶終也。 又姓。《廣韻》出何氏姓苑。 又《韻補》葉去九切。《邊讓·章華賦》眾變已盡,羣樂旣考。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 又《韻補》葉口舉切。《易林》周旋歩驟,行中規矩。正恩有節,延命壽考。

【寅集上】【子字部】子 ·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0

--------------------------------------------------------------------------------

〔古文〕㜽𢀈𢀉𡐫𣕓《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𠀤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為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為稱。 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眾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又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注》內子不薦籩。 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又《前漢·嚴助傳注》令子出就婦家為贅壻,曰贅子。 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又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又國名。《括地誌》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為趙邑,屬上黨。 又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復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又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為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又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又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又葉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又葉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寅集上】【子字部】孽 ·康熙筆畫:20 ·部外筆畫:17

--------------------------------------------------------------------------------

《正字通》俗孼字。

【寅集上】【子字部】孼 ·康熙筆畫:19 ·部外筆畫:16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魚列切,音闑。《說文》庶子也。《玉篇》憂也。《史記·商君傳》商君者,衛之庶孼公子也。《禮·玉藻》公子曰臣孼。《注》公侯眾子也。 又《通論》妾隸之子曰孼,孼之言櫱也,有罪之女,沒入於公,得幸而有所生,若木旣伐而生枿,故於文從子辥為孼。孼,辠也。 又《爾雅·釋訓》孼孼,戴也。《詩·衛風》庶姜孼孼。《傳》孼孼盛飾也。 又孼與㜸通。《前漢·賈誼傳》庶人㜸妾緣其履。 又借為妖孼之孼。《左傳·昭十年》蘊利生孼。《注》蘊,畜也。孼,妖害也。又《前漢·五行志》蟲豸之妖謂之孼。 又葉倪祭切,音義。《焦氏·易林》政令無常,下民多孼。葉上類。 又糱從米,曲糱也,與孼㜸義別。俗譌以媒糱之糱與孼同,非是。㜸字從辥。從薛俗字。

2. 劉仁會是誰

劉仁會,在唐張君相《道德經集注》就收有其注,故劉仁會必然是唐或唐以前人。

給老子的《西升經》做過註解

3. 《老子》十九章字解

解《老子》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知⑴,而民利百倍②;絕仁棄義③,而民復孝慈④;絕巧棄利⑤,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⑥,故令之有所屬⑦,見素抱朴⑧,少私寡慾,絕學無憂⑨。

【註解】:
⑴絕聖:極多,盡有的聖賢。絕,絕對,完全,極多。棄知:拋出智慧,即獻出聰明才智。棄,拋出,獻出。知,同「智」,聰明才智。此句譯文:盡有的聖賢都獻出自己的智慧。
⑵而民利百倍:指聖賢獻出聰明才智,造福於民,而民受益百倍。
③絕仁棄義:都擁有極好的仁德,拋棄虛榮的禮儀。絕仁,極好的仁德。義,通「儀」,事物的外形與風度,引為虛榮的禮儀。棄義,不圖外表虛榮的禮儀。
④孝慈:忠孝與仁愛。
⑤絕巧:極(非常)有技能。棄利:不貪圖錢財。
⑥以為文未足:因為行為與語言不能完全表達、達到。以:因為。文:文辭、語言。未足:無法滿足、達不到之意,對「絕」有假設成分。
⑦屬:隸屬,歸屬。
⑧見:是「現」的古字。呈現、表現、外觀。素:沒有染色的生絲,此指本色生絲。比喻質朴狀態,未加文飾。抱:持守,抱成團、合二而一之意。朴:沒有加工的原木料,這里比喻原始、純正。見素抱朴:應譯,表現原始的,質朴的就會與其結合。
⑨絕學無憂:盡學天下知識,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故無憂。憂,這里指人類生存危機。
備考:蔣錫昌《校詁》:「此句自文誼求之,應屬上章(即此章以上章節),乃『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一段文字之總結也。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謂唐張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絕學無憂』一句,附『絕學棄智』章末,以『唯之與阿』別為一章,與諸本不同,當從之。後歸有光、姚鼐亦以此句屬上章,是也。」
高亨說:「此句應屬本章,請列三證。『絕學無憂,與『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句法相同,若置在下章,為一孤立無依之句,其證一也。足、屬、朴、憂為韻(足、屬、朴、欲在古韻侯部,憂在古韻幽部,二部往往通諧),若置在下章,於韻不諧,其證二也。『貝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文意一貫,若置在下章,則其文意遠不相關,其證三也。《老子》分章,多有戾替,決非原書之舊。」

【譯文】:
如果天下所有的聖賢,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全部奉獻出來,造福於人民,而人民會獲得非常多的利益;如果以絕好的仁德教化人民,讓人人都注重實際,拋棄那些虛榮的禮義,而民眾就會自然恢復忠孝與仁愛;如果人人都非常有技能,都能創造很多財富,並不貪圖錢財,社會上就會沒有盜賊。以上這三句絕對話,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是行為和語言都不可達到。
世上沒有絕對事物,每種事物都不是在真空中,是相互影響的。常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使社會上的事物都有良好的歸屬,除了教化以外,必須注重榜樣的作用。社會上事物往往是在相互影響下而決定其性質的,比如,出現了原始的事物,質朴的就會與它相結合;人交友也是如此,無私心雜念的人,就會結交私慾少的。反之,出現狐群,就會有狗黨。世上事物沒有絕對的,就像人類如果掌握天下所有知識,就不會再擔心自己的生存危機,因而人類永遠掌握不了天下所有知識,永遠存在著生存危機。

【講解】:
前章講述事物的因果效應,即每種事物的產生都有其誘因。此章緊承前章,講述事物沒有絕對的,是由於近朱者赤而影響的。文中連用了四絕,這「四絕」都是假設的,也是不可能達到的。先看「絕聖棄知」,因為每一位聖賢者,由於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不可能都把才智奉獻出來,不可能「絕」。再看「絕仁棄義」,因為自私、虛榮是人的本性,沒有教化的靈丹妙葯,因此社會上必然有不忠不孝,少廉寡恥之徒。「絕巧棄利」,更是不可能實現的,天下哪能都是能工巧匠?總有一些庸庸無為,好逸惡勞者,這些人為生存,為永不能滿足的慾望,就偷就搶。「絕學無憂」,更是「天方夜談」,世上的知識人類永遠也掌握不完!人類始終面臨著生存危機!
「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與《易. 系辭》「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是相通的,它指的是事物的影響決定了其性質,同類者才可「類聚」。
此章「四絕」,歷代學者都把其歪曲了。認為老子「棄知」「棄義」「棄利」,去歸復於原始的「見素抱朴」生活。以這種觀點看待老子的學者,捫心自問:你若「棄知」,你不是個大笨蛋,大傻瓜?你若「棄義」,你一定少廉寡恥,成為人渣了。連這最基本常識都不懂,還著書立傳!

4. 宛委別藏的子部

61(子) | 臣軌| (唐)武則天撰 |
61(子) | 孔叢子注 | 題(漢)孔鮒撰 (宋)宋咸注 |
62(子) | 養正圖解 | (明)焦竑撰 |
62(子) | 尉繚子直解 | (明)劉寅撰 |
62(子) | 司馬法直解 | (明)劉寅撰 |
63(子) | 孫子十家注 | (宋)吉天保撰 |
64(子) | 難經集注 | (周)秦越人撰 (明)王九思等集注 |
64(子) | 華氏中藏經 | 題(漢)華佗撰 |
65(子) | 脈經 | (晉)王叔和撰 (宋)林億等校定 |
65(子) | 廣成先生玉函經 | (唐)杜光庭撰 |
66(子) | 陳氏小兒病源方論 | (金)陳文中撰 |
66(子) | 嚴氏明理論 | (宋)嚴器之撰 |
66(子) | 千金寶要 | (唐)孫思邈撰 |
67(子)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 (宋)朱佐撰 |
68(子) | 寶佑四年會天歷 | (宋)荊執禮撰 |
68(子) | 史載之方 | (宋)史載之撰 |
68(子) | 楊氏演演算法 | (宋)楊輝撰 |
68(子) | 三術撮要 | (宋)不詳 |
69(子) | 嘉量算經 | (明)朱載堉撰 |
69(子) | 新編四元玉鑒 | (元)朱世傑撰 |
70(子) | 五行大義 | (隋)蕭吉撰 |
70(子) | 遁甲符應經 | (宋)楊維德等撰 |
70(子) | 六壬大占 | (宋)祝泌撰 |
71(子) | 書經補遺 | (元)呂宗傑撰 |
71(子) | 聱隅子歔欷瑣微論 | (宋)黃晞撰 |
71(子) | 梅花喜神譜 | (宋)宋伯仁撰 |
71(子) | 讒書 | (唐)羅隱撰 |
71(子) | 琴操 | (漢)蔡邕撰 |
71(子) | 膳夫經 | (唐)楊曄撰 |
72(子) | 松窗百說 | (宋)李季可撰 |
72(子) | 書齋夜話 | (宋)俞玉撰 |
72(子) | 策要 | (元)梁寅撰 |
73-77(子) | 群書治要| (唐)魏徵等撰 |
78-80(子) | 群書通要 | (元)嘿齋 蒙翁輯 |
81-83(子) | 四溪先生史韻 | (宋)錢諷撰 |
84(子) | 醉翁談錄 | (宋)金盈之撰 |
84(子) | 自號錄 | (宋)徐光溥撰 |
84(子) | 友會談叢 | (宋)上官融撰 |
84(子) | 續墨客揮犀 | 題(宋)彭乘撰 |
84(子) | 歷代蒙求纂注 | (宋)王芮撰 (元)鄭鎮孫注 |
84(子) | 三水小牘 | (唐)皇甫枚撰 |
85(子) | 續世說 | (宋)孔平仲撰 |
86-89(子) | 夷堅志 | (宋)洪邁撰 |
90(子) | 群書類編故事 | (明)王罃輯 |
91(子) | 古清涼傳 / 廣清涼傳 / 續清涼傳 | (唐)釋慧祥 (宋)釋延一 張商英 撰 |
92-93(子) | 一切經音義 | (唐)釋玄應撰 |
94(子) | 黃帝陰符經疏 | (唐)李筌撰 |
94(子) | 道德真經集解 | (唐)張君相撰 |
95(子) | 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 | (宋)章安撰 |
96(子) | 列子注 | (唐)盧重元注 |
96(子) | 道德真經傳 | (唐)陸希聲撰 |
96(子) |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 | (唐)王真撰 |
96(子) | 關尹子言外經旨 | (宋)陳顯微撰 |
97(子) | 廣黃帝本行記 | (唐)王瓘撰 |
97(子) | 軒轅黃帝傳 | (宋)不詳 |
97(子) | 通玄真經注 | (唐)徐靈府注 |

5. 老子李耳的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間,《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楚國苦縣厲鄉,即現今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5)張君相道德經擴展閱讀: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

而且涉及醫葯、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領域。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

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6. 鴻鈞老祖與老子是什麼關系

師徒關系。

鴻鈞道人(鴻鈞老祖):為明代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原創人物,設定為太上老君(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師。

傳說鴻鈞為眾仙之祖、眾聖之師(天道聖人的老師)。鴻鈞又稱「鴻元道祖」。鴻元指天地未開、虛空未分之際的宇宙本始狀態。有「先有鴻鈞後有天」之說;有說鴻鈞便是盤古。

(6)張君相道德經擴展閱讀:

鴻鈞在小說中定位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與通天教主 的師父,為劇情需要而塑造的調解人物。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大約於公元前571年(周靈王元年,魯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於楚(原為陳)國苦縣。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說,老子即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7. 對《老子》這本書的見解

《道德真經》即《道德經》,或稱《老子》《老子五千文》。

原為先秦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後為道教奉為主要經典。唐代尊為《道德真經》。
關於老子和《老子》這部書的時代問題,學術界爭論較大,尚無一致的結論,一般
認為最後成書於戰國時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稱,老子應關令尹喜之請,「著
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
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
出土的兩種《老子》帛書寫本,則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文字亦略有差異。
《老子》歷來有多種本於,其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兩種,道教
以河上本為准。
《老子》採用哲理詩的形式寫成,整個哲學思想由「道」展開,「道」是老子思想
的主要范疇,「道」字在書中出現了七十餘次。他認為: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
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
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
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
《老子》包含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比較系統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對立依存的關系。
他認為善惡、美醜、長短、高下、前後、有無等都是對立的統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
也不能存在。他體察到事物的矛盾會相互轉化,「反者道之動」是事物運動的規律。在
認識論上,老子則主張「滌除玄覽」,靜觀萬物的循環演變。他不重視經驗知識,認為
「不出戶,知天下」。在社會政治觀上,他主張無為而治,並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
的理想國圖畫。他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主張「絕仁棄義」。
《老子》成書後,從戰國末的韓非起,歷代注家蜂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
聖義》稱,詮疏箋注《道德經》者,六十餘家,並對各家特點作了論述。元道士張與材
稱:「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①今人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續編,
所收注本共計三百五十四種,八百零一卷,《正統道藏》存有五十餘種。
歷代注家因時代之不同,注釋思想即各具特點,元道士杜道堅《玄經原旨發揮》卷
下說:「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
《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且
各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有的視之為君人南面之術,有的視之為兵書,有的視之為養生書。
致使《老子》注釋書千姿百態,各有各的理解。
道士以《道德經》為祖經,歷代註疏者甚眾,在諸家註疏中佔有很大比重,但同樣
因為時尚不同和個人理解的差異,而呈現各自的特點。總的特點是將《老子》宗教化,
從中升華出與宗教相通的內容,以之作為道教教理、方術的根據。
西漢初,黃老學大興,《老子》成為其主要經典。漢武帝以後黃老學逐漸向黃老道
演化,老子逐步被神化,《老子》亦開始宗教化。東漢時,河上公《老子章句》首先從
宗教角度理解和闡發《老子》,以之作為治國治身和修養成仙的理論依據,這給予當時
的神仙方士以啟發和影響。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即有與河上公《老子章句》十分相
似的思想,並汲取《老子》中的許多思想作為理論根據。到東漢後期,《老子》便成為
道教所奉的經典,寫出注釋書《老君道德經想爾訓》,以道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並
將其作為教科書訓育徒眾。漢代道教老學的主要特徵是黃老神仙長生思想,借用老子的
「道」作為其神仙學說的理論依據,理論思維的水平不太高。
魏晉玄學的產生,給道教老學以新的啟迪。曹魏時道士孫登「以重玄為宗」解釋
《老子》,為道教老學重玄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及發展到唐代,經成玄英、李榮等重
玄派學者的發揮,遂成為道教老學中最有影響的學術流派,成為當時道教解老轉代表,
連唐玄宗註疏《道德經》時也深受其影響。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對重玄派深為推許,認為「孫登以重玄為宗,宗旨之中,孫
氏為妙矣」。②重玄派解老有兩大特徵:
一是援《庄》入老,一是援佛入老。運用這種方法解老使道教的教理教義得到了發
展,進一步深化了道教理論思維水平。
唐初成玄英的《道德經義疏》、李榮的《老子注》系重玄派代表作,顯示了唐道教
的理論水平。成、李二人著重闡發「重玄之道」,認為:玄是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
深遠之玄,理歸於不滯,既不滯有,也不滯無,有無都不執著,故稱為玄;人們在不滯
於有、無之後得非有、非無,雖謂之玄,但還不是真道,還不能滯著於此玄,必須對此
非有非無之玄繼續否定,直到永不執著,一無滯礙,「寥廓無端,虛通不礙」時,才是
重玄之道。③這是種無限否定的思維進程,通過無限否定證成重玄,其思維方法來源於
佛學中道觀。自魏晉迄唐的發展過程中,道教老學逐漸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有的明
理身之道,有的明事理因果之道,有的明重玄之道,各有學術特色和側重點,色彩紛呈。
這就給唐代中後期道教老學的集注化創造了條件,這種集注化傾向在蜀中尤為突出。岷
山道士張君相集《三十家注老子》;道士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纂集了成玄英、
李榮等多家註解;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聖義》更是引用和評論諸家,總結了漢魏以來
的道教老學,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唐代是道教老學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
其基本特徵是深受佛教哲學的影響,有較高的思辨性。
宋代道教解老之作仍深受重玄派的影響,但又較多地把易學思想引入到《老子》注
解之中,使易、老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宋代道教老學還繼承發展了重
玄派對「理」、「心」、「性」等的闡釋,給予宋明理學的形成以深刻的影響。
元明以來,道教解老之作仍續有問世。較具代表性的是元道士李道純的《道德會元》
和杜道堅的《道德玄經原旨》。
這些著作中多以理學術語解老,反映其受宋明理學的影響較大,反映了鮮明的時代
特徵。
總之,《道德經》在歷代道士的不斷註疏中,逐漸注進了新的內容,這是一個《老
子》被逐漸神學化的過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論不斷深化的過程,其中包含著較豐富的思
想內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學的一大基本來源。
註:
①② 《道藏》第12冊725頁,第14冊341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
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③ 蒙文通輯校本:成玄英《老子義疏》和李榮《老子注》,四川省立圖書館1946
年、1947年石印本。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於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

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但有關老子本人的記載留下得不多,這就給後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認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關老子的傳說不勝枚舉,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那麼老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

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

走出函谷關的老子,除了給人們留下一部《道德經》外,再也沒有任何別的信息,直到現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裡,最後死在哪裡,都是一個歷史之謎。

《道德經》不過五千言,卻涵蓋了很多妙義,告訴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前過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有關老子的話題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老子研究幾乎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話題。

〈〈老子與現代生活智慧〉〉

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間,熔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行動當中,理念當中,大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小到我們公園里打拳、下圍棋都是這種,老子的智慧。

同志們如果到福建去,有個叫清源山,清源山有個老君岩,有個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麼地方?

這個雕像非常大,就是他的兩個耳朵特別大,同志們想一想,為什麼老子的耳朵特別大呢?為什麼?因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徵,他的耳朵特別大。

司馬遷,司馬遷這位大歷史學家,花了18年的心血,寫了52萬字6千五百個字,給中國的哲學之父、智慧之父,

寫評傳的話只寫了450多個字。你看看,這么大的一部《史記》就寫了450多個字,這么一個大的哲學家,為什麼?

沒有辦法,材料沒有,材料不夠,所以他很嚴謹。他怎麼寫的?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他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原來做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守藏者室也,後來又看王朝衰敗得太厲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裡去呀,他要到秦國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國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經過一個關口,叫函谷關,為什麼叫函谷關呢?

兩面兩山,對峙,中間一道又深又險的小路。所以這條路就像一個「函」字里一樣,所以叫做函谷關,必定要經過這個關口。

這一天,守關的長官是叫關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關的長官,那天他到城頭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飄過來一團紫氣,

一團紫氣冉冉而來。關令尹很厲害,他眼睛一看說今天很妙,今天將會有聖人到來,然後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著一匹青牛慢慢來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個人,風度非凡。

遠得看不出,近的一看,這不就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嗎?高興得不得了,老子來了,你看紫氣飄來,老子來到。然後把他問他,你到哪裡去?我要到秦國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話,你非答應我個條件。老子說,答應你什麼條件?他說,你看你這么一個大思想家,哲學家,你不給我們留一點著作,留一點文字下來。老子說不不不,不留。

老子寫下了這部天下奇書,叫《道德經》。

那麼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到底講了些什麼智慧呢?

我們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觸的也是道。所以我們現代人如果是聞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話。

那就能夠把老子的智慧轉化為我們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轉化成為我們現代人的智慧,這是一筆相當豐富的財富。

8. 老子其人,及其思想的歷史地位及其變遷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主要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哲學思想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可見: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老子故事聖人辭世「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思想淵源
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熱點內容
格式條款合同法解釋 發布:2024-11-07 18:02:00 瀏覽:830
合同法原理在建設工程合同中的應用 發布:2024-11-07 17:55:40 瀏覽:190
森林防火條例及禁火令 發布:2024-11-07 17:51:11 瀏覽:821
司法考試幾月份報名 發布:2024-11-07 17:43:58 瀏覽:794
李維律師 發布:2024-11-07 17:35:09 瀏覽:123
商場酒店出租房屋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07 17:15:13 瀏覽:930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 發布:2024-11-07 16:30:53 瀏覽:400
我國知識產權立法 發布:2024-11-07 16:21:55 瀏覽:753
合同與合同法國際商法 發布:2024-11-07 15:43:34 瀏覽:624
以下哪些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13:55:49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