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
1. 立法程序四個步驟
立法程序四個步驟具體如下:
1、提出法律案,提出法律案是我國立法的第一個階段,是法律審議、通過、公布的前提。是指被授予專門許可權的機構和人員向立法機關提出法律草案,使審議法律草案列入議事日程,成為立法機關討論的對象。提出來出法律案是法律規定的國家機關和人員的專有職權;
2、審議法律草案,法律草案的審議,是指立法機關對於己列入議事日程的法律草案正式進行審查和討論;
3、通過法律,法律的通過是指立法機關對法律草案表示正式同意,使之成為法律;
4、公布法律,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機關將己通過的法律用一定形式予以正式公布。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法律,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自治機關發布;國務院通過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2. 大一法理學試題,名詞解釋 1:法律義務;2立法程序;3法律體系。 謝謝大家的幫忙~!
1、法律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某種必須履行的責任。
2、立法程序:是指具有立法許可權的國家機關創制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當過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進而使立法活動彰顯和實現程序正義的制度設置,也是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協調利益沖突、規制社會秩序及配置社會資源的合法路徑和正當法律程序。
3、法律體系: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
(2)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擴展閱讀:
法理學專業的基本要求
1、要求具有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全面的部門法知識和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識;
2、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備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
3、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敏銳的洞察能力和思辨能力;
4、具備優秀的學術品格和學術原創力,有較強的獨立從事法學理論研究、教學、國家立法、司法工作等相關的工作能力;
5、從總體上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理論,重點研究法與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法的理念與價值,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現代西方法哲學、法理學前沿問題和比較法學等法學基本理論;
6、並掌握和運用法學方法,開展地方立法研究等實踐活動,為地方法治建設服務。
3.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特徵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既有鮮明的階級性,又具有廣泛的人民性,體現了階級性與人民性的統一。社會主義法律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鞏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
黨領導人民指定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最本質特徵的具體表現。
(3)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擴展閱讀
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框架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嚴格依法行使國家權力、進行國家管理的原則。包括立法、執法與守法三個方面。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是:
(1) 在共產黨領導下不斷完備社會主義法律,切實做到有法可依,以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2) 堅持法制統一的原則,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憲法具有最高法律的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3) 確立依法行使國家權力的原則。所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按照憲法、法律或有關法規規定的職權范圍,依法行使職權。
(4) 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律,任何人都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
4. 怎樣實現科學立法
科學立法的實現路徑
實行科學立法,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遵循立法的科學理論,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科學合理的立法體制機制
1.立法決策體制機制。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立法主體,是立法決策和立法協調主體。不過,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和委員長會議(或主任會議)在立法決策和協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立法許可權(體制)。現行憲法和有關法律對立法許可權劃分作了基本界定,確立了統一的、分層次的立法體制。現在看來,立法許可權的劃分還不夠明晰,需要修改憲法和立法法的相關規定,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這一體制。(1)從縱向來說,要明確中央與地方的立法許可權劃分;明確省(市、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與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許可權劃分。(2)從橫向來說,要著重釐清立法權與行政權的界限,既要明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國務院的立法許可權劃分,細化憲法第八十九條關於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界定何為「執行法律」、「行政管理職權」等,細化立法法第八條關於專屬立法權的規定;又要明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劃分。(3)要明確人大與其常委會之間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目前法律法規大多在人大常委會上通過,而很少(有的地方幾乎沒有)在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依法將更多的法律法規草案提請代表大會審議和表決,既是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的應有之義,也是增強法律法規正當性的必然要求。
3.規范立法權的行使。(1)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權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不積極、不主動,而有利益表達訴求的主體又沒有提出法律法規案的權力,因此,適當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利於適應利益主體多元化的需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等米下鍋」的問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可否考慮賦予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向省(市、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法規案的權力。(2)抓緊完善法律制度。我國法律體系內部不和諧、相互矛盾沖突的現象比較突出,還存在不均衡的問題。比如,雖有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卻沒有民法總則、更沒有民法典;社會保障方面法律也較為欠缺等。當前,急需「落實稅收法定原則」,進一步健全稅收制度。(3)適當將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中的一些內容,吸收到法律中來或者說由法律予以規定。既然行政法規和司法解釋都是適用於全國的,那從權力行使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合法性)的角度來說,就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規定,而不應寄希望於國務院和「兩高」做細化規定,以免他們僭越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常委會行使的立法權。
(二)完善的立法程序
立法本身是一件大事,所以立法的協商、協調,不僅要在會下進行,也要在會上進行,而且要採取公開立法這種讓人看得見的方式進行。當前,在立法工作中要實行更加廣泛的協商,「深入開展立法協商。」
1.擴大立法博弈。立法本質上是各種社會利益的分配和協調,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是對既有利益格局的調整,是在打破現有利益格局的條件下,通過協商和博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既保護共同利益,也保護個人利益。這本身既是民主立法,也是科學立法。我國正處於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局面使得各項改革均步入了「深水區」,舉步維艱,實質上就是利益的表達與博弈不充分,而這又加大了改革的難度,延緩甚至阻礙了改革進程。因此,對利益的調整必須格外小心,必須與所涉及的利害關系人進行溝通,擴大和促進博弈,進而形成共識,達成各方均能接受的方案,平衡各種利益,體現和保障各利益主體不同的正當利益。
2.進一步豐富方式方法。在立法過程中,已廣泛採取座談會、書面徵求意見、調查研究、列席和旁聽、公民討論、專家咨詢和論證、媒體討論、信訪等形式。立法法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但其中第五十八條規定:「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其實,這些方法也可在法律起草過程中加以使用。因為這些方法的廣泛運用,不但有助於法案起草者深刻了解和把握各有關方面的利益、願望及相關要求,而且有助於立法協調工作的實施,保證立法順利進行,使法案更加成熟,質量更高。這需要修改完善立法法,從法律上進一步予以明確,做好立法溝通協調工作。
立法工作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建立健全相關的具體制度,使群眾參與立法制度化、法律化,把「運動式」的參與變成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序參與,特別是要適當改變以往立法工作中的一些做法,繼續徵求有關部門、有關方面的意見,但又不能局限於此,以免使得有關主管部門「借法擴權」、「與民爭利」,更要徵求法律所調整范圍內的利益集團和群眾的意見,擴大有不同利益的公權力機關的參與,特別是要擴大各種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利益階層的公眾參與和博弈。就是說,對政府部門組織立法起草或參與立法起草中可能滲入的部門利益,應當通過公眾參與、其他部門參與、立法審查、權力機關審議及其他程序博弈機制進行制約,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各種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利益階層的利益和意志。
3.完善立法聽證制度。(1)明確立法聽證的范圍,什麼樣的法律必須經過聽證、什麼樣的法律不必經過聽證等。(2)規定立法聽證的程序和相關規則,如選擇參與立法聽證的人或團體,舉行聽證會的法律效果,舉行立法聽證會的程序規則等。減少聽證事項、范圍和適用程序確定的隨意性。(3)確定和強化「反對意見(原則性分歧意見)優先發言、重點對待」原則。
(三)高超的立法技術和藝術
1.關於立法技術。立法技術是實現立法目的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是指法律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的形式,法律的修改和廢止的方法,法律的文本,法律的系統化等方面的規則。法律的調整的對象不同,調整方法也不一樣,既有公法與私法的調整方法之分,也有刑罰、行政處罰、民事處罰之別,這都是有講究的。同時,法的目錄、標題,法的總則、分則和附則等的製作技術,也需要加以改進。
2.完善立法體例。立法法第五十四條對法律的體例作了一些規定,但沒有就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等的體例作出規定。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完善。
3.規范立法的語言。語言是法律條文的載體和表現形式,立法語言具有自身鮮明的風格和特質,所謂「法言法語」,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確性,同時模糊性是立法語言難以消解的屬性。這是因為,立法者認識能力是有限的,語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法的普遍性本身蘊含了模糊性、抽象性、概括性。因此,立法語言的使用,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立法須要兼顧語言的明確性和模糊性,該明確具體的一定要明確具體,該模糊的一定要模糊,既有剛性又有彈性,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四)嚴謹細致的立法論證
2013年10月30日,張德江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抓好立法項目論證,在充分論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科學確定立法項目。更加註重提高立法效益,建立健全法律出台前評估和立法後評估制度,使這些工作常態化、規范化。這需要在實踐中認真貫徹落實。
1.加強論證工作。在論證立法的必要性、重要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立法的科學性、可行性,出台時機,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正面的和負面的)等內容的論證。作為一種公共決策和國家行為,立法本身、更不用說執法都是要耗費社會資源的,而社會資源是一定的、有限的。因此,要採取成本效益法,對執法成本、執法收益等進行客觀分析和論證,其中執法成本包括:執法機構、人員編制、經費等。
2.開展立法評估。法律法規在實施一定時間之後,要開展評估工作,檢測其實施狀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加以修改完善,增強可行性、可操作性,真正將紙上的規定變成現實的東西。
(五)專家學者的智慧與作用
1.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立法過程中廣泛徵求專家學者的意見,有利於提高法案的質量。但由於受多種因素影響,在實踐中專家學者為立法貢獻智識的情況卻很少。要轉變思想觀念,切實防止「權力讓專家成為長官的奴婢」的現象,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在立法中的作用。
2.健全專家學者參與立法的機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專家咨詢、顧問制度,發揮各方面專家學者的作用。現代社會中專業性、技術性問題大量出現,立法就必須徵求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同時,要徵求語言、法律等方面專家學者的意見。在制定1954年憲法的過程中,憲法起草委員會聘請法律專家周鯁生、錢端升為法律顧問,教育家葉聖陶、語言學家呂叔湘為語文顧問,從各個角度對憲法草案進行研究推敲。歷史證明,效果是很好的。
5. 從我立法程序中體現出哪些法律價值
從我國立法程序中體現出正義、效率、秩序法律價值。
1、正義,是立法程序的道德基石。
程序性正義是通過法律程序本身而得以實現的價值目標,程序性正義旨在保證機會的公正平等,側重於通過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序性操作將正義由理念形態轉化為現實形態的過程。程序性正義體現了程序制度所具有的獨特的道德蘊涵,這種道德蘊涵又具體體現在程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兩個方面。
程序的公正性主要表現為限制恣意因素,確保決策的客觀正確;程序的合理性則一般表現在程序的可預測性、形式上的合乎邏輯性、交涉的充分性等方面。程序性正義是立法程序的首要價值和核心價值。立法程序的意義就在於限制和排除立法活動中的恣意因素、廣泛吸納民意、協調利益沖突,以制定具有實質性正義的法律規范。
這其實就是一個經程序制度引導,正義由理念狀態向現實形態轉化、由程序性正義向實質性正義過渡的過程。立法程序通過角色分派、職能分工,各種立法角色在職能上既配合又牽制,在交涉中既對峙又妥協,恣意的餘地自然會受到壓縮,從而使立法決策真正建立在集思廣益之上立法程序的程序性正義這一價值的實現依賴於一系列立法程序規范及制度的庇護,如議事公開制度、立法聽證制度等。立法程序制度為程序性正義這一核心價值奠定了制度化的基石,而程序性正義又堪稱立法程序的道德基石。
2、效率,是立法程序的經濟內涵。
經濟分析方法對法律的實質性影響就在於它使效率這個關鍵性概念滲透到了法律意識、法學理論及法律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將效率觀引入法律領域或許並不是經濟學家對法律制度作經濟分析的初衷,更重要的是作為對現實法律制度批判的一個價值維度或理論武器,也就是用效率所體現和蘊含的理性價值反襯現實法律制度的某些缺陷,從而為評價和建構法律制度提供一種現實的可操作性強的經濟標准。
誠然,就法律程序而言,程序具有內在的效率取向,但將效率價值唯一化和絕對化卻是經濟分析學派的最大缺陷所在,因為它顯然遮蔽了其他更為重要的程序價值(如正義)。從邏輯上講,正義和效率是程序價值體系中兩個不同序列的價值。一般而言,正義屬於程序第一系列的首要的、核心的價值,而效率則屬於程序第二系列的基本價值。以正義為主導的法律程序顯然不同於以效率為主導的市場機制,在涉及正義的重要法律領域中,片面追求效率就可能產生負面效應。就實踐層面而言,正義和效率兩大價值形成雙重互補,有利於對程序制度作定性評價和定量分析。
3、秩序,是立法程序的制度理念。
立法程序為立法活動提供了秩序的價值導向,為立法行動運作的有序化、定向化和規范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立法活動中,利益沖突誘發的爭執、較量、對抗等往往易造成交涉過程中緊張的對峙狀態。倘若沒有程序內在的妥協機制以及議事規則的規范和引導,這種劍拔弩張的對峙狀態極可能釀成混亂不堪的無序狀態。
立法程序在相當程度上是通過可預測性來實現功能自治的秩序狀態的。立法程序秩序性的基本標志是立法程序系統的功能自治。這種功能自治在相當程度上有賴於立法程序規則自身的完善和周延。可以說,議事規則愈完善、愈周延,則議事活動相應地愈具有可預測性和有序性,立法程序的功能自治性也就愈發達。
6. 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的意義
一、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的意義:意味著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在嚴格遵版循法定權程序時才能立法,從而才能保證立法的質量。
二、相關介紹:
1、立法是國家通過法定程序將國家意志制度化、法律化,創製法律規則的重要政治活動。
2、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最終通過的立法法,在總則中明確規定的中國立法基本原則有四項:一是憲法原則,二是法治原則,三是民主原則,四是科學原則。這表明,立法法草案在比較長的時間里所確定的三項立法基本原則,在草案成為正式法律的那一關鍵時刻有所變化。
現在,這四項基本原則,成為法律化和制度化了的中國立法的正式基本原則。
3、以立法法的誕生為標志,中國現時期的立法基本原則,就實現了由觀念形態向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轉變。
7. 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有什麼意義
人無完人,即使是那些直接行使立法權的人,我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公正無私的行使權利,不能確定誰在什麼時候會犯錯誤,所以我們需要用嚴格的程序保證最大限度的避免錯誤,這就是程序存在的必要,程序要得到切實的遵守,就必須使之成為法律,就是法律化。嚴格按照程序,難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能力的發揮、會對效率造成一定損害,但是相對它帶給我們的穩定與可預期性來說,這些損失是值得的。
8. 民主立法制度化的含義
立法權是一種司法權力,權力的運作必須受到相應的制約,任何沒有規制的權力都將導致對人民的一場災難。立法程序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將該權力納入正常的體制下,不因個人的意志而隨意化。實體法全面而正確的實施取決於程序法的良好運行,沒有程序法將相應步驟、方法法製法、制度化,實體法的實施將是一句空話。所謂:「毒樹結毒果」,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國外,程序法的重要性比實體法更甚。而立法就是將有關權力、機制、體制以國家法律的形式進行明確界定,關乎群眾的各種民主權利的實限,將其制度化、法律化有著深遠的意義。餘下,你要從法律實踐和依法治國等方面再加一些論述。
9. 什麼是立法程序
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公開性、交涉性及自律性等幾大屬性。現代立法程序的價內值體系主要由容正義、效率和秩序等構成。其中,正義奠定了立法程序的道德基石,效率賦予了立法程序經濟性的內涵,秩序則給立法程序注入了制度化的理念。現代立法程序的建構及運作應當遵循「正義優先、兼顧效率和秩序」的價值取向。任何立法活動都離不開一定的程序,立法程序與立法活動的關系如同行為的手段方法與行為的目標。
立法程序就是指具有立法許可權的國家機關創制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當過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進而使立法活動彰顯和實現程序正義的制度設置,也是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協調利益沖突、規制社會秩序及配置社會資源的合法路徑和正當法律程序。其中,「制度化的正當過程」凸顯了立法程序的制度本色和程序理念。
10. 思修簡答題: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及作用分別是什麼
一、本質
1、從法律所體現的意志來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既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又具有廣泛的人民性,體現了階級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2、從法律的實質內容來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反映,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3、從法律的社會作用來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法律保障。
4、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引人們去發現客觀規律,在法律實踐中尊重和反映客觀規律。
②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善於借鑒我國傳統法和外國法的成功經驗。前人和他人的成功經驗實際上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因而對這些成功經驗的吸收,就是對規律性認識的吸收。
③國社會主義法律的立法體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術,適應時代發展而不斷改革與創新,使立法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二、作用
社會主義法律和其他法律一樣,還有指引、預測、評價、教育、強制等重要作用。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引導人們選擇合法的行為、約束非法的行為,主要是通過授權性規范、禁止性規范和義務性規范實現的。授權性規范指引人們可以做什麼或者有權做什麼;禁止性規范指引人們不得做什麼;義務性規范指引人們應當或者必須做什麼。
2、預測作用
法律通過對某種行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使人們能夠預見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從而自覺地實施合法的行為,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
3、評價作用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實施的行為,可以根據法律作出合法與非法、正當與不當的評價。法律的評價作用能夠向社會昭示法律崇尚什麼、貶斥什麼,鼓勵什麼、禁止什麼,從而影響法律主體的行為。
4、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三種實現方式:一是通過法治宣傳教育,引導人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樹立對社會主義法律的信仰;二是通過制裁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使違法犯罪者和一般社會成員受到警示;三是通過表彰法治建設先進人物,弘揚法治精神,營造法治環境。
5、強製作用
法律足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實施的。
(10)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擴展閱讀:
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框架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嚴格依法行使國家權力、進行國家管理的原則。包括立法、執法與守法三個方面。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是:
(1) 在共產黨領導下不斷完備社會主義法律,切實做到有法可依,以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2) 堅持法制統一的原則,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憲法具有最高法律的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3) 確立依法行使國家權力的原則。所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按照憲法、法律或有關法規規定的職權范圍,依法行使職權。
(4) 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律,任何人都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
(5) 監督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實施。這種監督來自黨、群眾團體、廣大人民群眾、專門機關和社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