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依法治安論文

依法治安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4-24 17:59:53

⑴ 依法治國2000字論文寫作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鄧小平同志以戰略家的眼光和膽識,在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我黨最先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早在設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時,他就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加強法制建設是維護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們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搞四化,關鍵是穩定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真正要鞏固安定團結,主要地當然還要依靠積極的根本的措施,還要依靠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同時也要依靠完備法制。經濟搞好了,教育搞好了,同時法制也完備起來,司法工作完善起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個社會有秩序地前進。」 其二,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政策連續性的需要。實踐表明,有了健全的法制,政策就不會因為領導人的變動而變動。鄧小平同志說:「究竟什麼是我們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是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這些政策我們都不會改變的,而所有這些政策的基礎,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對此我們更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動搖的。」正是由於這些政策規定寫入了憲法和法律,所以對我國大政方針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三,加強法制建設是打擊犯罪活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滲透進來了,如吸毒、嫖娼、經濟犯罪等,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對此,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要通過法制建設逐步加以解決,通過專政手段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他明確地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 其四,加強法制建設是搞好廉政建設的需要。糾正各種行業不正之風,加強廉政建設,其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是靠加強法制。1986年6月,鄧小平同志指出:「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屬於法律范圍內的問題,要用法律來解決……現在從黨的工作來說,重點是端正黨風,但從全局來說,是加強法制。」 其五,加強法制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沒有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經濟關系,規范市場活動,促進經濟發展。 法制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既是鄧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要用改革精神加快立法進程。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應根據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於」的標准,結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情況,以憲法為依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立法步伐。1、盡快制定規范市場體系,調整市場主體關系,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2、積極做好促進科技、教育、文化發展,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維護社會治安,加強廉政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工作。3、抓緊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清理工作,該修改的及時修改,該廢止的及時廢止,使「立、廢、改」成為立法工作的統一整體,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2.要認真抓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加強法制,根本的問題是教育人。」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認真抓好以憲法為核心、以專業法為重點的普法教育工作,並分層次、分行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要以黨政幹部、執法人員和青少年為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他們自覺地學法、守法、執法,做遵守法律的模範;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體人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良好風氣。 3.要進一步完善執法監督檢查制度。鄧小平同志指出,應該明確這樣的觀念:「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為此,一要深化對執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立法與執法並重的原則。二要嚴格執法,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增強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三要建立和健全執法情況的報告、登記、檢查、仲裁等制度,嚴肅查處失誤、瀆職和執法犯法行為。四要加大監督力度,自覺地把執法工作置於黨委、人大、政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效率。 4.要大力加強法制工作隊伍建設。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加強政法、公安部門的建設和工作,提高這些部門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一是要選調那些政治、業務素質高和工作能力強的同志到法制部門工作。二是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切實加強法制工作隊伍的自身建設。三是要盡力幫助法制部門解決實際困難,盡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並在經費、裝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5.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法制工作的領導。這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是要把法制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當成一件大事來抓。二是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學法、守法、執法,自覺地服從黨紀國法的約束,用實際行動為群眾做出表率。三是逐步由傳統的開會、決議、命令等領導方式,轉向引導、建議制定法律法規和監督各職能部門嚴格執法為主要形式的領導方法,及時總結、推廣和表彰先進典型,努力為法制部門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從而使法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⑵ 關於法是護身甲1000字政治論文 快!!!!!!!!快 謝謝

法是護身甲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民主事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而且,憲法作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不僅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來自公權力的侵犯,更保障其不受來自其他公民個人的侵犯。憲法除了是對國家權力的設防之法外,更是國家其他一切法律規范的總淵源,在其下位法中,以民法為代表的相關部門法就對於公民間的私權利關系進行了大量而系統的規范,可見,作為基本法的本質要求之一,憲法必須對私主體之間尤其是公民之間的權利關系進行綱領性的規范。
行政法保護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許可權並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二是通過賦予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為的監督權(如檢舉權、控告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如知情權、要求聽證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提起復議權、訴訟權和要求賠償權,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有這么一則寓言:「一片草原上生活著一群聰明的牧人,他們各自勤奮工作,增加著自己的牛羊,畜群不斷擴大,終於達到了這片草原可以承受的極限, 每人再增加一頭牛羊都會給草原帶來損害。但每個牧人的聰明都足以使他們明白,如果再增加一頭牛羊,由此帶來的全部收益全部歸他自己,而由此造成的損失則由全體牧人分擔。於是大家不懈努力,繼續擴大各自的畜群,最終,這片草原毀滅。」這就是「公地的悲劇」的寓言。寓言引發人類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必然是,絕對自由財產權發展的逐漸式微以及人類理性對國家公權力介入市民社會的呼喚,並據此確保公民在市場所提供的博弈場域中更好地實現財產權,使整個社會和諧、持續、有序地發展下去。
1986年通過《土地管理法》和《郵政法》為解決特別領域的國家賠償、補償責任提供了法律依據。1986年《民法通則》有關條款規定了國家對侵權行為承擔的賠償責任,1989年全國人大公布的《行政訴訟法》第一次較為具體地規定了國家行政機關的侵權賠償責任。
1995年1月1日《國家賠償法》是憲法承諾公民基本權利的兌現法,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是真實與可行的。被譽為「對憲法承諾的公民基本權利的兌現法」,「在我國的民主法制實踐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治安管理處罰法》作為治安管理方面的綜合性的基本法律,對於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建國初期,一部婚姻法獨撐大局,到今日,物權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民商事法律日臻完善,民法典立法穩步推進,而「維權」早已成為百姓心中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詞彙。
新中國成立60年,民事權利保護跨過一度「夯實」的舊思想壁壘,逾越無法可依的法律真空地帶,扭轉民商事案件類型單一化的弊端,步入如今全方位保護公民民事權利的時期。民法通則的頒布實施成為公民民事權利保護以及民商事案件審判的重要轉折點。而1999年合同法的頒布和司法審判中「大民事格局」的形成,則將民事權利的保護帶入了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期。
縱觀我國法律事業的發展,我們由衷的得出:法是我們公民權利的最貼身的護身甲。

⑶ 增強法律意識 弘揚法治精神 論文

加強民主與法制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艱巨的任務。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法制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的重要位置。首先從穩定局勢看,需要深入普法,進行法制教育。當前,我們全國各地政治形勢、經濟形勢是穩定的,社會治安也是基本穩定的,這是主流,是必須充分肯定的。但是,只要國外反動勢力對我國「和平演變」的圖謀不死,就必然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當前的改革開放,在我國歷史發展中,還處於摸索階段,目前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市場疲軟,國營企業中「三角債」嚴重,職工收入不平衡等新問題,也是容易引起不穩定的因素。要保持全社會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就必須在堅持不懈地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的同時,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要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那麼,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就顯得十分迫切了。只有大力加強法制教育,把法律交給人民,使之成為廣大公民的行為規范和維護社會安定的有力武器。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必須與民主教育結合起來。 其內容包括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和政治,民主意識,法律基本知識,革命紀律的教育等等。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教育,首先應幫助全體公民增強當家作主的政治責任感,正確運用民主權利。教育人們懂得社會主義民主,是在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下的民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時又必須遵守社會主義紀律和法制,不允許以任何借口搞極端民主化和無政府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建立了以憲法為中心的各個法規,成績顯著,但各有關部門的法規,與經濟發展的進程相比,還需進一步健全、完善和實施,如計劃法、財政立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律、法規的教育,引導和幫助人們懂得什麼是守法,什麼是違法,明確是非界限,在全社會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人們懂得堅決同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等非民主現象作斗爭是必須履行的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總之,通過民主與法制教育,使整個社會形成一個全民學法、知法、懂法、執法、遵紀守法的新局面。

⑷ 關於公安治安巡邏方面的論文或資料

以人為本是現代管理的基本要求。以人為本就是要在管理中關懷人文。關懷人文是公安管理的深層主線,是現代警務革命的核心內容和價值目標追求。與群眾路線和公安工作的宗旨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關懷人文既應重塑內在的深層次的管理理念,也應改革外在層面上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關鍵詞:公安 管理 關心 人文

公安管理是社會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管理的基本要求對是要國家、社會和人民負責。在我國,國家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但在具體實施中,要想通過公安管理保持這種一致性,必須首先做到時時事事處處對人民負責。而要對人民負責就應該而且必須樹立以人為本、關懷人文的管理理念。這既是公安管理應該關注的也是現代管理科學所重點強調的。由此觀點出發、本文出發擬就公安管理為何和如何以人為本談點粗淺認識。
一、人文關懷應該是公安管理的深層主線
公安管理是社會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管理主體——公安民警和做為管理對象重要范疇之一的民眾都是社會重要的最具靈性的最根本的組成細胞。雖然從表面看來,管理做為一種協調、組織、指揮活動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務服從於社會秩序的有序發展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因而顯得其與社會和國家之間具有某種天然的親密聯系。然而應該而且必須看到,這種特殊管理與個體之間卻存在著直接的必然聯系,甚至管理活動終極目的的實現也是通過與個體之間的聯系得以發軔發展的。因而公安管理作為一種制度、規范、組織、建構始終都應以個體為核心展開。具體說就是應以個體的人性需求、個體的日常生活,個體的時空發展維度等內容構成的物質和精神兩維世界為坐標體系並對之進行引導、疏通、限制、鼓勵。由此,可以認為公安管理既是在個體基礎之上形成的一種管理機制,構成了個體生存、發展的時空范圍,是個體必需的生存環境和保障條件,同時也是個體生存、發展的基礎。無法設想在現代社會缺乏公安管理後個體如何生存,發展?所以公安管理與個體之間的普遍聯系應該是真實而密切的。公安管理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對個體命運、前途的關心應當是自然的,必然的。這正是公安管理中應該具有而且必須具有的人文關懷視點。從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已經並乃在顯現的經驗教訓看單純的對個體的行為管理只是淺層的管理,並且往往會因為行為復雜性而致管理失去方向性。它可以解決是什麼的問題而難以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對個體的人文關懷應該是公安管理的深層主線。
人文是一個涵義較廣且界限較難確定的概念。它既可指人的道德、品行、情操、信仰,又可指文化修養,知識學向,審美價值等等。90年代尤其是近一、二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關懷人文已經成為具有管理或教育職能部門中的一個重要的社會話題和實踐課題。對人文的認識目前已不僅僅局限於上列初始的涵義,更多的則是深入探密人的尊嚴、價值、人格、全性、理念、命運中的價值意蘊等等。研究證明,作為個體如果缺乏人文內涵則難以把握個人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尺度,難以在價值與尊嚴、生活與生存、現實與理想、命運與前途中作出符合社會規范的抉擇。由此看來,關懷人文。乃是所有管理科學所共同面對的課題。公安管理應該是在管理規范許可的范圍內使個體的人文內涵得以充分張揚的制度設計、而不應成為扼殺個性,泯滅人性、蔑視尊嚴、忽視價值、限制自由和理想的樊蘺。在我國當前正在實現由權力社會向市民社會,由權力時代向權利時代,由官本位向民體位的社會變化過程中尤其應該注意此點,否則、失去人文關懷的管理就可能成為對抗、束縛、扼殺個體的暴力機制,必將導致管理活動走向異化。因為從根源上講應該說選擇社會管理既是人類個體的群體生存發展的共同需要,也是個體人文內涵發展的合理選擇。人類為了生存發展選擇管理,並給管理不斷注入著新的內涵和動力。管理為人類發展和個性張揚提供保障並推動其走向更新更高的層次。這種既互相依存又相互促進的關系決定了管理活動必須關注人文。
二、管理關懷人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個體的生活更加幸福。
就此意義而言,公安管理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從這一觀點出發,公安管理的制度設計,操作運行就應該充分而明確地將對個體的物質需求,物質利益及精神需求的合理滿足放在首位。人的需求具有物質性的和精神性的兩大類,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著名代表馬斯洛的劃分前者,包括生理性需求,安全性需求,後者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就性質而言無善惡之本來區別,反映在個體身個則會因個體心理結構組合要素的不同而顯現出積極和消極的兩面性。公安管理不僅應該阻止滿足需求的不正當方式方法,阻止需求的消極惡性發展,同時,更應該注意保障良性的積極性的合理需求,為滿足需求的正當方式方法提供可能的順暢的途徑。客觀地說由於種種因素尤其是觀念因素的影響,我們在處理這兩個方面的工作關系中更多的是對前者傾注了足夠的重視,造成了不應有的平衡。為管理而管理,就事論事,一管就死,一管就亂等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在有些警員頭腦中出現了不知怎麼管理才對,才好和對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不甚明晰等現象。公安管理關注個體需求首要應重視人的物質性權利,重點一是通過管理活動充分保障個體的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權、發展權及其相關的延伸性權利。二是逐步加大對精神性權利的保護力度,其中要正確處理社會、集體、個人的權利關系,克服以往長期存在的以抽象的集體權利取代具體的個人權利的觀念,強調和突出個體的實在性、優先性地位。把對個人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言論、遷徒等)的保障置於核心地位。促使個人在法治前提下充分行使權利並不受干預,充分肯定和保障個人獨立自主地追求生存與發展,價值與尊嚴,幸福與快樂的權利。把個體不僅做為管理對象,更應該做為有價值、有人格、有尊嚴,有權利的人去對待。
三、關注人文是現代警務的核心內容,符合世界警務改革潮流。
世界范圍內的警務革命已進行過三次,從其歷程來看,盡管「革命」的內容在各國各個時期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的走向是不斷擴充警務管理的職能、許可權、增加警員的數量,提高警隊裝備的現代化水平。然而在面臨社會變化速度加快,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治安形勢依然嚴峻的當今時代,人們突然發現、上述措施仍難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而且警隊內的腐敗有不斷升級的跡向。警務革命到底向何處去?在通過比較研究和歷史研究後,一場全新的世界警務革命又啟動了。目前的這場警務革命(或叫做第四次警務革命)波及范圍更廣,影響更大。其突出特點是以無增長改善論(指警隊數量質量方面)和再造社會凝聚力(指警務與社會、公眾關系方面)為理論基礎,著重通過提高警員素質以增強警力,提高現代化裝備水平與改善警民關系,警員職業修養以改善快速反應能力,強化主動提前式工作模式以治理治安根本,以科學綜合指標體系取代單一評價體系來衡量警務工作水平,以多種巡邏守候取代單一快速的機械化巡邏。這種警務改革的核心實際上貫穿了以人為本的警務管理理念,一方面表現為警隊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警員的人本資源、提高其人文素質法,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將社區中的公民切實做為警察的最可信賴和依靠的盟友,也就是更加註重和強調了警務工作的社會屬性,明確指出警員是服務者,公眾是服務對象。要求警員「如果你沒有為顧客服務,最好先找到你的服務對象。」警員要為顧客提供「絕對質量服務」(《二十一世紀世界警務發展戰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版P219頁)。這種帶有極強商業性管理理念色彩的工作要求已經成為世界警務改革的潮流。因此,公安管理中關懷人、理解人、尊重人、保護人是一種世界潮流,不可逆轉,不應忽視。
四、公安管理關懷人文與貫徹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本質具有統一性。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致勝法寶,是黨一貫倡導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工作路線。貫徹群眾路線就必然要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克服關門主義,神秘主義,官僚主義。這一理念體現在工作中就是要堅持公安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警隊和警員要為人民管人漢安,而不能為治安管人民;要為人民謀利而不能與人民爭利,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養活培育了警察,警察自然應為人民服務。也就是說公安管理必須以人文關懷為本,為此:第一,管理的指導思想必須向服務型轉變。要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在管理中貫穿服務思想。要加強對警隊和警員的嚴格管理與教育,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嚴格管理,依法管理是隊伍建設的根本途徑,公安管理的績效根本的取決於隊伍素質,管理社會治安必須首先管好隊伍,實踐已經證明,治安必先治警,治警務必從嚴。在此基礎上要大力加強教育培訓,提高隊伍整體和警員個體素質。在教育培訓中,除了堅持政治建警原則外,要強化警隊、警員的科技素質,人文素質,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走科教強警、人才興警之路,否則一方面警隊人力資源的流失現象(如每年400多名民警犧牲,近6000名民警負傷和近9000名民警違法違紀違規受處分處罰)難以扭轉,另一方面警員自身人文素質無法提高,更何談去關懷群眾?第二,下大力氣解決好與群眾的關系問題。使人文關懷的渠道得以順暢,避免互不情願的尷尬局面。為此作為警隊和警員要切實消除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事難辦的冷、橫、硬現象,消除霸氣、牛氣等霸王遺風,不能把生活工作條件的艱苦,超負荷的工作量和角色痛苦作為「三難」「四冷」的理由。而應該通過進千家門、聽百家言、解民眾憂等方式凝聚人氣增強雙方的親和感,贏得民心。應該說當警民關系不再是油水關系而真正成為魚水關系時人文關懷才會具備基本的條件。周恩來同志在我國警察概念中冠以「人民」二字,就是為了體現我國警察關懷人民的本質屬性。如再溯之長遠,從警察的起源看這一職業也無不涵蓋著人文關懷的深切意蘊。古人去:「警者敬言提醒,警鍾長鳴」,察者:「祭祖察宗,究竟何風」。其中「敬言」就是尊敬群眾,給群眾言明有關事項。給群眾「敬言提醒」在前,使群眾「警鍾長鳴」隨後,體現了民為本,民在先的民本思想和關懷觀念,古人尚且如此明確警民之關系,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能理解之,實踐之呢?第三大力推行警務公開、簡化辦事程序,改革管理制度,提供便捷服務。警務公開是警務民主化的重要標志,沒有警務公開就沒有警務民主。公開的程度有多大,民主的成份就有多高。而且只有公開才能達到公正,也才能將紙上的監督變為現實的監督,防止腐敗。而民主,公正恰恰是人文關懷中重要的具有較高層次的內容。所以缺乏公開的暗操做式的警務管理無法消彌與公眾的隔閡,它更多關懷的可能是權力。而無法監督的權力除了極易走向專制,腐敗之外,也不可真正關懷人文。簡化辦事程序是現代行政管理高效原則的必然要求。程序繁雜,辦事拖拉,甚至在不給好處該辦的不辦給了好處不該辦的亂辦式的按油水關系為標志的辦案理念指導下的工作,從根本上就是與關懷人文相悖的。必須摒棄。只有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效率,民眾才會覺得公安機關可親可愛可信,才會將不滿厭惡,憎恨降到最低程度。同時對現有的警務管理制度要適時立、廢、改。應以社會發展需求和個體權利、自由的最大滿足為出發點、對戶籍制度、交通管理制度、出入境管理制度等等進行改革,使其一方面解對社會變遷(如加快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促進社會資源發揮效能,加快經濟發展等)有益,另一方面能保障個人發揮才能,充分行使權利,自由。要千方百計地為民眾個體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便其在公安機關和警員之中得到一個納稅人應有的尊重,為此,公安管理應該切實實踐為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對各級行政首長和名類考核指標體系負責的誤區。實踐證明,這種管理極易導致利益驅動,導致與民眾的對立,警察不能對指標負責,只能以人為本,為人民負責。
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正在快速發展,警務管理理念和模式應該而且必須適時做出反應,公安管理的業務范圍已往顯現出越來越寬泛的趨勢,民眾對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的依賴性比以往更強甚至會越來越強。與此相適應,警察服務於民眾的領域也更為廣闊,意義也更為重要。先進的公安管理模式和理念應該是最大限度地調動民警的積極性,創造性,而不是被動性反應,警務工作只有關懷人文,以人為本,才會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才會得到民眾的支持。終取得相得益彰的雙贏局面

⑸ 求關於治安問題的文章一篇

外來工盲目湧入廣東 社會治安壓力驟增
(http://www.gznet.com/news/ 2009-02-06 更新時間:08:02)

根據各交通樞紐、口岸和主要輸出省監測顯示,農民工返粵第一個高峰將持續至今日,預計入粵民工將達到530萬人,約占節後預計入粵民工總量的55%。同時,節後入粵農民工預計將達到970萬左右。

40萬抵穗外來工沒帶足7天生活費

深圳市的統計數據表明,全市企業用工數量比去年減少50%。廣州形勢也不樂觀,今年進入人才市場招聘的企業減少了約三成,提供的崗位也減少了近三成。

雖然工作崗位減少了,但是來粵的外來工步伐並沒有停止。據廣州市春運辦統計,年初一到初七,抵達廣州的旅客達到不降反升,共計341.8萬人,同比上升了7.8%。其中外來務工者依然佔了大頭,占來穗總人數的74.1%。在深圳,同樣如此。

廣州市公安機關調查數據顯示,如此龐大的來粵外來務工者群體中,大約有近兩成的外來務工者沒有提前聯系好工作。

廣州市公安局局長吳沙介紹說,在沒有提前聯系好工作單位的200萬外來務工者群體中,大約有近40萬外來務工者僅僅帶了少量車費,他們身上所帶的錢財甚至無法幫助他們在廣東度過1周。

社會治安壓力增大

部分盲目入粵的外來人員可能會面臨失業和生存的壓力從而成為具有違法犯罪傾向的「高危人群」,給我省社會治安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同時,各地公安機關預計兩搶、兩盜等侵財型犯罪、涉眾型犯罪和暴力犯罪將會呈上升趨勢。

其實,這種擔心已經開始演變成現實。去年,東莞市公安局曾經對大嶺山、清溪、企石、中堂等10個鎮做過抽樣調查統計,在刑事拘留的3838人中,因失業後犯罪的嫌疑人共有330人。

「走佬」老闆被抓受嚴懲

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有些不懷好意的老闆想賴掉民工工資,於是想到了「走佬」來逃避責任。

「當前形勢下,老闆『走佬』呈上升趨勢。」東莞市長安鎮政府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闆一走了之,爛攤子都轉嫁到打工者和政府身上,社會不穩定因素也因此增多。

自去年12月以來,東莞市經偵隊在全市開展打擊惡意逃匿企業主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先後抓獲了14名「走佬」老闆,並積極協調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對他們進行了嚴懲。

嚴打黑中介

吳沙說,可能有超過百萬來粵的外來務工人員暫時無法就業。心急如焚的找工者顧不上分辨,只要看到哪裡有招工就去哪裡。如此一來,違法犯罪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各種名義教唆和欺騙外來務工人員從事黃賭毒、盜竊搶劫等犯罪活動。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正在對各職介場所的管理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行動,重點打擊以各種名目為由的地下職介場所、黑中介和「野雞車」。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0902/09/53872_5286660.htm

⑹ 城管治安政治論文1000字

對城管執法工作存在問題的思考措施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與廣大市民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在服務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形勢下,城管執法工作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存在的矛盾和困難也呈上升趨勢。這些問題,都是社會轉型時期不可避免出現的問題,是新時期形勢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和積極解決的問題。
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城市管理執法工作在適應城市的發展方面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
(一)齊抓共管機制尚未形成。
1、綜合整治靠突擊。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協同作戰。在城市創建的目標下,遇有重大活動時,往往習慣用「運動式」的方法搞城市管理,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力量進行突擊整治,短期內能取得立桿見影的效果。這期間部門之間協調配合、推諉扯皮少,市領導及相關單位也大力支持,一旦階段性創建任務完成,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缺乏統攬機構來組織落實長效管理,形成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局面。
2、基層政府管理城市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城市管理點多面廣,尤其在現場、現行方面,管理重心太高,往往出現「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的問題。作為城市管理主要責任人之一的區(街辦)、社區、城中村(組),沒有管理城市的具體責任和壓力,因而不能很好地發揮自身的重要作用,投入到基層城市管理工作中,致使管理脫節、斷鏈,城市管理網路不健全。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很多違章佔道現象背後,都有街辦、村組、駐街單位的背景。如我市某街道辦事處和村組的幹部,有的還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了個人或小團體利益,帶頭違規「種房」、違章佔道經營,甚至帶頭向政府提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有關部門查處時,他們一面以照顧困難名義為違章者說情開脫,私下又支持違章者與職能部門對抗,使城市管理工作處於十分尷尬的位置。
(二)執法難度大。
1、執法手段單一。根據《行政處罰法》和部分行政法規的規定,違章者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可以依法將查封、扣押的財物拍賣或將凍結的存款劃撥抵繳罰款或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從我國目前法律、法規的規定來看,具有上述行政強制措施權的只能由法律設定,而且只有司法機關和工商、稅務、海關等少數行政機關可以實施。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設定了各類行政處罰,但對違章者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後續監管措施,沒有賦予城管行政執法部門任何有效手段。
某年5月26日,某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在審議《某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建議表決稿)》時,專門就是否取消有關「暫扣物品」的相關條款進行單項表決,最終刪除了建議表決稿中「可以暫扣其經營的物品和裝盛器具」內容;而對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僅設置了實施罰款和責令清理、改正的行政處罰措施。
現實的執法情況是,違章者對執法人員的管理根本就不理睬,罰款沒錢,責令清理、改正我不幹。執法人員沒有什麼辦法強制其交罰款或強制其清理,也不能暫時限制其自由帶回機關處理。這樣一來,除了做工作之外,根本就沒有任何辦法加以管理。
2、執法效果不佳。目前,我市違反市容環境、秩序的違法行為出現以下特點。第一,普遍性。違法違章現象大量存在,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特徵。第二,動態性。表現在時間上、空間上和性質上的不確定,沒有規律可以掌握,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第三,反復性。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違法行為呈現出多發性、反復性和經常性,被糾正或教育後,又重新開始,始終得不到徹底解決。這些情況,使得我們的執法人員窮與應付,疲於奔命。
3、執法人員安全無保障。近年來,我們加強了對執法人員的教育,要求執法人員決不能與群眾發生沖突,決不允許發生打架等暴力事件,起到了較好效果。但是,不法商販、「釘子戶」暴力抗法事件時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以來,我市就發生情節嚴重的暴力抗法15起。實際上全省乃至全國各大中城市和鄂州市的情況大同小異,甚至更嚴重。由於城管執法機關自身缺乏強有力的強制手段,發生暴力抗法時,只能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由於多種原因,一般都是按普通民事糾紛處理,很多都不了了之。在實踐中,一些執法人員的人身安全遭受威脅,有的甚至殃及家庭;有的受傷的隊員幾乎都沒有得到任何賠償,給其身心帶來了極大創傷,造成在日常執法過程產生了畏難情緒,而違法行為者卻越來越目無法紀,無視執法人員,從而形成了「加大執法力度,就造成暴力抗法,一暴力抗法執法人員就鬆懈,一鬆懈就亂,一亂就緊」的怪圈。這種情況下,城管執法人員只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出事,執法效果可想而知。
(三)執法環境差。
1、違章行為當事人認識上有誤區。他們沒有意識到城市管理法規也是行政法規體系的組成內容,與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一樣,違反了要承擔法律責任。城管執法人員在執法中碰到最多的申辯理由是:「我又不偷不搶,在街邊擺東西謀生,犯什麼法!」他們在內心深處沒有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導致不主動配合執法,有時糾纏、拒絕、阻礙甚至少數「釘子戶」暴力抗法的事件不斷發生。
2、市民對城市管理工作不理解。部分市民對城市管理執法工作不理解,不配合。當執法人員對違法行為實施必要的處罰時,經常有一大幫圍觀群眾,出於「 同情弱者」的簡單心理,亂「打抱不平」,亂起鬨,喝倒彩,甚至還指責執法人員欺侮老百姓,徹底否定城管執法人員的執法行動,助長了違法行為人的底氣,形成了不利於城管執法的社會氛圍。給城管執法部門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3、市民的整體文明素質不高。一些市民的環境衛生習慣較差,社會公德意識薄弱,講文明、樹新風的觀念還十分淡薄。一些幹部群眾參與城市管理的熱情不高,不少人只抱怨不參與,只指責不自責,袖手旁觀而不身體力行。
二、對策建議
(一)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長效機制。
1、成立城市管理委員會。有必要按照「統一指揮,條塊結合,部門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成立政府的非常設機構——城市管理委員會,具有更廣泛的包容性、協調性和動員性,是創建指揮部的常態化。由市長擔任主任,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委員。在區、街道兩級參照市模式,街道城管委還吸收駐街較大單位分管負責人參加。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設在市、區城管局和街道城管科。委員會虛實結合,通過相應的規定,釐清各方面城市管理職責,將部門之間、行業之間、條塊之間、上下之間與城市管理相關的橫向關系全面貫通;制定城市管理的目標計劃,決策城市管理中帶共性的重大問題,協調推進城市管理法規的覆蓋范圍;指導督促相關部門完善聯席會議制度,工作案件移交制度,信息反饋制度,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形成運作高效、配合密切的城管執法聯動機制,從宏觀上、源頭上解決城管執法職責不明、配合不好、保障不力的問題,為「大城管」提供一個有效的平台。
2、組建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按照「兩級政府,三級網路」的模式,以及「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區街負責,交叉任職,雙重領導」的原則,市級設立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與市城市管理局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相對集中城市管理領域的行政處罰權,歸並相關行政管理職能,使之具有統籌全市城市管理和執法的能力。
3、發揮街道、社區基層城市管理的重要作用。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推進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明確城區各街道辦事處為城市管理的主要責任單位,促使他們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日常城市管理上來,負責本轄區城市管理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社區(居委會)、城中村村委會在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下,組建工作專班,切實負責本轄區的日常城市管理工作。各駐街單位也應按照確定的范圍和職責,承擔相應的城市管理任務。同時,將城市管理的責任履行情況,納入各區、街辦和市直各部門的年度工作責任目標考核體系,發揮「人民城市人民管」的作用。
(二)建立執法保障機制。借鑒長沙、宜春等城市做法,在公安局內整合成立城市管理警察支隊,專門配合支持城管執法。其主要任務是把維護治安秩序與預防和處理暴力抗法結合進行,他們並不直接參與日常的城管執法,而是根據執法需要,派警察跟隨執法,發生暴力抗法時,由警察根據情況或當場處理,或帶離現場,或依法採取其他強制措施,以有效制止暴力抗法事件發生,震懾違法者,既提高執法效率,保障文明執法的效果,同時又能保證經營戶平等競爭,守法經營。在審判工作方面,城管執法機關有不少需要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能否迅速有效的執行,直接關系行政處罰的權威與效果。同時,隨著城管執法工作的加強,所引發的行政訴訟案件也呈上升之勢,這些都需要法院的支持。可以建立一個協調機構,法院行政庭、執行局為主,統籌安排,簡化手續,加強城管執法案件的強制執行力度,並對城管執法機關進行執法指導,減少因執法行為不規范引發的行政訴訟案件,保障城管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堅持疏堵結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需求必然有供給,像修鞋,修自行車、縫補衣服、賣早點等,很難根本杜絕。從事此類經營活動的人員和接受服務的對象,主要是進城務工農民、下崗工人和收入不高的普通市民。這就要求管理者要從現階段城市發展水平及人們的經濟狀況出發,研究疏堵結合的長效管理辦法。可採取「三不」和「三分」的原則來處理,即在不影響交通,不影響市容,不影響群眾生活秩序和治安的前提下,區分行業,區分區域和地點,區分時間進行規范管理和疏導。
1、區分行業:如將修鞋、擦鞋、修自行車、縫補衣服等群眾生活需要的服務項目,開展「送市場、送方便」等活動,納入社區服務體系,由社區進行管理。對非法食品加工設攤,佔道賣盒飯等則堅取締。
2、區分區域和地點:如在人口眾多,農貿市場不能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地方,由街道利用空置土地設置臨時性的農貿市場,引導游動攤販進場經營。在小區里適當設置一些小型公共廣告欄,疏導小廣告,減少管理工作量。
3、區分時間:針對早點、夜市等飲食攤群衛生狀況差、出攤佔道、油煙噪音擾民等問題,我們正在研究疏導管理的辦法,按照統一開市、閉市時間等「8個統一」的要求,對城區早點、夜市進行定點規范,既可兼顧困難群眾就業需求,方便市民生活,又可緩解執法人員與個體經營者的矛盾。
(四)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一個國家法律化程度不僅取決於依法執法的力度,更主要通過國民的法律素質及守法自覺性來體現出來,兩者相輔相成。
1、樹立良好的城管執法形象。需要城管執法人員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倡導文明執法,不斷加大執法宣傳力度,樹立城管執法新形象。
2、加大對城管工作的宣傳力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從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有利於文明城市建設,有利於城管執法出發,善於把城管執法的重點難點轉化為百姓關注的熱點和新聞媒體的賣點,客觀、真實、准確地報道城管動態,增強城管執法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3、強化市民教育。要在群眾中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文明城市的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宣傳「城市管理,人人有責;管好城市,人人受益」的觀念,促使廣大群眾增強自律意識,自覺遵守、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愛護城市環境,理解城管,重視城管,實現全民參與、齊抓共管。

⑺ 2015形式與政策法治中國論文1500字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著眼科學民主立法;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著眼保障司法公正;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法治以維護公民權利為宗旨,以限制和規范國家權力為要義。法治不僅要保護公民的基本人權,而且要維護公民的各項民事權利。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現實中各種侵犯公民權利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只有有法必依,堅持公正司法、規范行政行為,讓政府真正依法行政,才能保證公民權利不受侵犯。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主體需要法律確定其地位,保障其權利;市場經濟的各種活動需要法律來規范,各種矛盾需要法律來解決;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需要法律來確認;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離不開法律作用的充分發揮。沒有法律和法治,就沒有市場經濟。確立了法治國家的目標,有利於全社會名正言順地開展法制和法治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治環境。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任務艱巨。在此背景下,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穩定,尤為緊迫和必要。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實踐中出現的分配不公、勞動者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行政權力產生的「暴利」、利用壟斷地位產生的「暴富」等問題,其重要原因就在於規則的缺失或者是對現有規則的漠視。社會公平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而公平正義只有通過法治的途徑才能實現。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僅僅是GDP的提升並不等於民富國強,中華民族的復興、國力的富強,人權得到尊重,人民享受著良好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和健康的飲食的「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是否把法治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
二、我們需要建設什麼樣的法治中國
建設法治中國,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決不是一句時髦的口號,而是有著十分豐富內涵的真實目標。擇其要者,下列三個特徵構成了法治中國最基本的要素。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憲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權威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典型的特徵。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全體公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堅實的根基。建設法治中國,應當讓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成為全社會奉行的基本准則,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得到嚴格落實,讓人權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是政治清明、經濟富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中國。這是法治中國最重要的使命。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建設法治國家就是要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法治支撐和保障,讓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讓經濟發展更加健康和有序,讓社會運行更加穩定和和諧,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與法治中國相伴而行。
三、我們應當怎樣建設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針,堪稱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指南針。建設法治中國的關鍵點有六:
(一)高層領導的政治決斷和信心
任何權力規范和約束都應該也只能是自上而下進行。政治家要有倡導和推行法治的決心和信念,運用足夠的政治智慧,能夠厲行法治、自我限權、帶頭守法。
(二)著眼科學民主立法
立法是法治建設的前提。我們立法建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切實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於每一部法律法規制定的全過程。要使立法真正符合人民意願,完善科學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認真傾聽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廣泛集中民智、匯聚民意。要使立法真正立足客觀實際,從改革發展穩定最突出的矛盾入手,從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研究和決定該立哪些法、怎樣立,該制定哪些制度、怎樣制定。要使立法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切實增強每一部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著眼保障法律有效實施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緊迫。因此,我們要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一要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二要堅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國家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辦事,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國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三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的重要職權,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依法行使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執行的重要職權,確保各國家機關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四是要改革現在的績效評價體系,建立一套以法治為重要指標體系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即「法治GDP」,保證法律的實施。地方政府領導幹得好不好,能不能得到重用提拔,關鍵要看他是不是有法律意識,是不是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一旦建立起法治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法律的實施就有了保障,法治中國建設才會更加順暢。
(四)著眼保障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關繫到國家長治久安,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保障。要實現司法公正,必須樹立現代司法理念,推進司法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1.樹立司法獨立理念
司法獨立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基礎。現在如何認識我國的司法獨立,學術界爭論頗多。有的主張西化式獨立,有的主張逐步獨立等等。筆者認為,在當前不能離開我國的政治制度去談獨立,而要符合我國的國情。一是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司法獨立的關系。必須明確黨對司法的領導主要體現為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而並非是具體業務和工作的代辦與干預。二是規范和完善人大司法監督,高度重視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的監督。三是改革現有司法人事與財政制度。現行的司法管理體制是各級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受制於當地黨委政府。要從根本上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就必須進行司法體制改革。首先可考慮基層、中級法院法官由省級人大任命,高級、最高法院法官由全國人大任命,任命後即由最高法院統一管理的方式。其次,必須改變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財政權的現象。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是將法院的經費獨立出來,單獨列入國家預算。為此,有學者建議應當吸取歷史的教訓和其他國家的經驗,重視司法經費獨立對於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四是正確處理好上、下級法院間關系,確保下級法院獨立辦案。上、下級法院並非行政領導關系,而是監督、審級關系,不同的審級設置是為確保當事人上訴權的實現,確保司法公正,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指示、批示,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事先請示,都有違司法獨立原則,應予根除。
2.大力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尤其是法官隊伍建設
司法工作的生命力在於司法公正。法官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法官的素質是司法公正的根基,高素質的法官是司法公正的先導。一定要提高法官的道德修養,提高法官的業務素養,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五)著眼用制度規范和約束公權力
當今,許多法律得不到真正執行,公權侵犯私權的情況屢屢發生。如果不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就會是恣意妄為的猛獸,就會禍害社會。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籠子有哪些?第一個是民主的籠子,通過統一的程序規則約束公權力的行使。特別要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地方黨政一把手的權力加以更加嚴格的硬約束。因此應當盡快制定《行政組織法》和《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規,為各種行政行為提供最基本的權力邊界和程序規則,防止決策機關規避程序法濫用決策權,確保每項權力都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第二個是法治的籠子,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不僅要求行政機關根據法律和法律的授權制定規范;不僅要求行政機關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還要求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凡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都必須積極履行,不能失職,不能不作為。同時,履行法定職責,必須依據法定程序。第三個是監督的籠子,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應當進一步擴大信息公開的范圍,將領導批示、指示及一切行使權力的表現形式納入信息公開的范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黨務、政務、司法、公共事務的信息公開,通過公開約束規范公權力。要創造人民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條件,拓寬民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決策權的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新興媒體監督的便利,實現對公權力行使的全時空監督,惟其如此,才能讓所有官員在法律面前不越雷池半步,防止權力濫用和失控。
(六)著眼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法治中國就是大家都尊法守法。
只有當法律成為國民必須信仰與敬畏的規則時,人們才可能在這條規則的底線上行走,道德才不會失守,底線才不會被擊穿,秩序才不會崩壞,公平正義才能讓人有所期許。也只有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才會形成。因此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目標。一是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法治培訓。讓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這無疑是對整個社會法治精神的引領和提升。二是要深化對群眾的法制宣傳教育。建設法治中國,人民群眾是基礎力量。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懂得依法按程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為構築法治中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本論文轉載於論文天下: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10074028.2/

⑻ 《學習治安管理處罰法華會》寫一篇800字的文章

1、《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修改的必要性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自1987年1月日實施19年來,是公安機關實施治安管理的主要法律武器,在查處各類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我國治安管理處罰制度的核心內容。但也要看到近年來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治安面臨的各種情況和問題也日趨復雜,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形式多樣,紛繁復雜,《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無論體系、結構還是內容都已越來越不適應依法治國和維護社會治安的現實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調整的范圍過窄,很多行為沒有處理的法律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只有8類73種行為,但十幾年來,新出現了許多對社會具有一定危害性的行為:如強討惡要、拉客招嫖、強買強賣、破壞計算機網路系統等都需要由國家通過立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因此,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調整范圍進行修改和增加已是勢在必行。
二是處罰種類少、幅度小。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的處罰種類只有警告、罰款和拘留。以罰款為例,十幾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的對大部分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罰款的上限僅為200元,明顯偏低,對相當一部分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起不到應有的懲戒作用。
三是處罰程序過於簡單,難以適應當前公正執法的需要和法制建設的要求。
四是與其他法律不協調。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與《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消防法》、《刑法》等法律的規定,從內容到形式,有很多不協調甚至矛盾、沖突的地方,影響了國家法律制度的統一性和協調

熱點內容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 發布:2024-11-07 16:30:53 瀏覽:400
我國知識產權立法 發布:2024-11-07 16:21:55 瀏覽:753
合同與合同法國際商法 發布:2024-11-07 15:43:34 瀏覽:624
以下哪些屬於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13:55:49 瀏覽:484
公司輪崗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1-07 13:50:14 瀏覽:302
經濟法的答題技巧 發布:2024-11-07 13:50:04 瀏覽:903
公務員行政法考點 發布:2024-11-07 13:16:58 瀏覽:153
司法e通行 發布:2024-11-07 13:02:24 瀏覽:762
道德經眼裡 發布:2024-11-07 12:57:04 瀏覽:872
私下簽訂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7 12:51:01 瀏覽: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