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高低

道德經高低

發布時間: 2022-04-25 16:36:04

① 關於《道德經》

作為中國人。建議把原文背誦下來~倒不是什麼愛祖國愛人民之類的大道理,真的是為了你自己好。理由如下:

第一,道德經並不多,才五千多字。等你幾個星期背熟了後就會發現真的很少。

第二,道德經文辭非常優美飄逸,熟背有利於鍛煉記憶,還可以治療腦病,
可以增加對古文的感性認識~~等等

第三,道德經中有些東西如果表面地、單獨地看起來似乎十分消極,影響人們積極進取的心態;也有些似乎十分弱智荒謬。中國歷來的很多學者們都是因為這樣對道德經亂戴帽子的。只有將整本融匯於心才可能知道全部都是真正的積極!

第四,據我今天看來,如果將道德經的精髓真能貫通體會哪怕一部分,都會感覺到真的是收益終身的大智慧!

第五,道德經不是一下子或一小段時間可以消化的,僅僅看白話文就更危險了!現在的社會很虛浮,有本事的少(還是有的,比如南懷瑾、陳鼓應等人,但你專門看他們的翻譯也不行的),抄襲吹牛的卻很多,很多名氣很大的更是如此!當然,一開始多參考看一些不同的翻譯註解也是必要的。比較研究多了你就會發現我說的是真的了~

第六,道德經古文熟誦得有了感覺以後就會發現所有的翻譯都是變質發霉的食物~

另外,不才建議:想要真正受用到道德經的智慧,必須在真正的「慈悲喜舍」上下功夫深入體會。

道德經是見到生命的真諦的老子對道的心述。以世俗損人利己的貪婪心是看不到「道」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受用。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走到陰謀家的邪路上去~

當然如果你認為「高明的陰謀」正是你所追求的倒也無可厚非~

另外,不才認為道德經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就是「無為」,如果不把這個搞清楚就容易說出「不要受老莊思想的影響」這樣「語重心長」的話去教育後面的人。偉大的中國教育界這些年就是這么乾的!!!

以不才現在的淺陋見識與記憶,覺得在這個問題上「厚黑教主」李宗吾說得最精當!推薦找來看一看~~

② 《道德經》第一章講的主要是什麼誰給寫寫第一篇的讀後感

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說的「常道」,能用語言陳述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常名」。也就是說老子所說的道與名都不是用語言文字能描述出來的,它們只是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常道、常名、的常是看不到的,想要觀察到它們的奧妙,就要學會怎樣體會無的狀態。

「無」是無形無相無聲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種狀態,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表示事物具體的產生,是能看到的物質的產生,是萬物的母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是一種無形,是一種感覺,一種美好的感受,是一種狀態。「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是一種有形,是一種狀態,萬物產生的具體形象。它們是宇宙產生的先後兩個階段,兩個過程。

有和無同出一個根源,都來自於宇宙,這兩種狀態,同出一門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幽遠很神秘,從哲學角度講就是指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一般是不生不滅的大道本源,是指能量層面的東西,個別是指物質方面的,是能量顯相的能看到的物質的層面,是可生滅的。

老子所講的道與儒家的道是不一樣的,它不是孔孟之道,仁義之道。也不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它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它是無名的,它是統領宇宙萬物之門的,是宇宙的總根源,是宇宙運行的規律。

「無」比「有」多,無是生命的本源,是現象背後的部分,是創造的基石。「有」是物質,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數派。

(2)道德經高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③ 道德經 哪個版本的好

道德經的版本實在抄太多,以至於襲根本就不知道哪個正確。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偏聽則暗,傳世本有很多種版本,
推薦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歷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裡面有老子部分,挑選的都是極具代表性的解讀,范應元、魏源、蘇轍、林希逸等等都有,且是繁體豎排,原文與解讀用大小不同的宋體區別或者是高低不同的同大小宋體分段
還有出土的版本,郭店竹簡、馬王堆帛書,不得不看。

④ 道德經描述遠近高低的句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與道相似,因為它從不會居高臨下,不會以偏見待人。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一個人看不慣別人,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
智者懂得換位思考
古訓說:「各相責天昏地暗,各自責天清地明。」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分歧,與其一味地相互指責,不如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也許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古人說:「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人順眼,事事順心,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自己看不慣,和別人無關,問題不是改變別人的言行,而在於改變自己的內心。
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尊重不同,人生才會更上一層樓。

⑤ 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如何解釋

你要想「有」必先向「無」中求;要想容易,先向困難挑戰;要想長,必須先做好短;要想位人之上,必先屈人之下;想美聲於外,先練好音內;。。。

其實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千江有水千江月,100個人讀《道德經》就有100種解是。像樓上的兩位都有其道理:有比較才能有高低,有相對,才能有平衡。

縱觀老子《道理經》的思想,不難發現老子經常講到的就是「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侯王自謂孤、寡、不穀,唯斯以賤為本與!」等等。所以本人更傾向我上面的那種解是。

⑥ 誰可以把道德經的解釋以及他的含義告訴我,原文可以不要

白 話 《 道 德 經 》

道 篇

第一章

「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闡明的,它亦非一般的「名」。「無名(無形)」是萬物的始端,「有名(有形)」是萬物的根源。所以經常沒有慾望,以便認識無形的微妙;經常有所慾望,以便有形所運行的軌跡。「無名」、「無形」都泉源於「道」,構成「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指的是同一個東西。深奧而又深奧,這是洞悉萬物奧妙的門徑。

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這就是丑了;都知道善,這就是不善了。有和無的互相轉化,難和易的相反相成,長和短的互相襯托,高和下的互相充實,聲和音的互相應和,先和後的互相追隨,無一不永遠如此(不可偏廢)。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態度行事,實行不用言語的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他一切順從自然,雖)有所施為,但沒有自己的意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因為不居,功績也就不會離他而去。

第三章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人民不互相競爭;不重視難得的財物,使人民不去行竊;不顯耀足以激發貪欲的東西,使人民不致破壞既存的秩序。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簡化人民的思想(使其頭腦空空),填滿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向,強壯人民的體魄,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只使他們懂得無須進取和不必有所作為,這樣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第四章

大「道」空虛(猶如器皿內的空間),使用時又不會充滿。深遠啊!它好像萬物的宗祖。消弭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亂,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似無而又實存。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存在仁愛之心,它將萬物視若「芻狗」,聖人也不存在仁愛之心,他將百姓視若「芻狗」。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其中空虛,但(蘊藏的風卻)不可窮盡,愈動而風愈多。(與其)博學多識,技藝登峰造極,不如保持空虛的狀態。

第六章

生養萬物的神靈是永存的,這叫做「玄牝」。「玄牝」之門,叫做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存在的!(所以)使用起來不會感到不足。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自然地存在著)不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長久。因此,聖人謙退無爭,反能在眾人之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能使自身生存。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全他的私。

第八章

崇高的美德就像水。水具有(種種)美德,它有利於萬物而又平靜,停留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善人)居處(如水一樣避高趨下,順乎自然)善於選擇地點,胸懷(如水一樣靜默深遠)善於保持沉靜,施予(如水一樣潤澤萬物,公正均平)善於效法上天,說話(如水一樣堵塞必止,開決必流)善於守信,為政(如水一樣凈化污穢,高低一般平)善於治理,處事(如水一樣隨物成形,可方可圓)善於無所不能,行動(如水一樣冬天結冰,春天融化,涸溢有時)善於隨時應變。因為它(七善具備而)不爭,所以沒有怨咎。

第九章

執持盈滿,不如趁早放手。鍛得銳利,不可長保鋒芒。金玉滿室,沒有誰能保藏。寶貴而又驕傲,是給自己留下禍害。功成身退,是天之「道」。

⑦ 在道家領域 道德經 和 莊子 的地位有高下之分嗎

有比較就一定有高下;不比較自然就不分高下。但是孰高孰低的高下之分都源於別人對他們的認識和認同程度,有人認為道德經高些,也有人認為莊子高些。但我只是分別看了他們的內容,而並沒有進行高低的比較。

⑧ 《易經》《道德經》《論語》哪個是基礎,那個是高端

《道德經》的確很偉大而又深奧,廣博精微。讀《道德經》,讀的不是知版識而是思想,沒有一定思想積累權是領會不了其哲學道理的!所以《道德經》應屬於大學生的研習對象,至少是高中生。研究方法關鍵是要理清先秦文言與文言的不同。中小學生應該讀《論語》。中學學寫作階段應該讀道家莊周的《南華經》,位居『六大才子書』之首的《南華經》是散文、寓言的巔峰之作。

http://..com/question/157440053.html

《易經》的話,讀的就不是知識了而是文化,博大精深啊!《易經》成書時間早在夏商之前,作者並非孔子,更不可能是儒家典籍,孔子為《易經》作的《傳》告訴了我們《易經》[是什麼],有助學習。實際上對《易經》研究最為透徹的是道家人士,你要想知道《易經》[怎麼用],必須研究道家。

⑨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9)道德經高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⑩ 莫以易較高低 只以德服天下 出自什麼百度知道

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天下沒有比水再柔弱的了】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但是攻克堅強之物的卻沒有能勝過它(水)的】以其無以易之.【因為不管用什麼都不能代替它(水)】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弱小戰勝強大,柔弱戰勝剛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沒有不知道的,卻沒有能做到的】是以聖人雲:【因此,聖人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能夠(為保住國家)承受國家的恥辱(忍辱負重),可以作為國家的主人】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能夠(為保住國家)在國家危難(不祥)之時,接受保全、領導和建設國家重任的人,才可以配得上做天下的王】正言若反.【真象是正話反說啊】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81條 發布:2025-01-13 19:24:42 瀏覽:870
加油站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3 19:24:39 瀏覽:91
法律責任主要有什麼責任 發布:2025-01-13 19:17:50 瀏覽:956
深圳特區城市更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18:59:53 瀏覽:560
2015勞動法工時 發布:2025-01-13 18:44:18 瀏覽:695
經濟法考試商標權的名詞解釋 發布:2025-01-13 18:39:21 瀏覽:722
公司法中 發布:2025-01-13 18:25:32 瀏覽:47
刑法保險詐騙 發布:2025-01-13 17:50:43 瀏覽:407
推進股票債券市場改革和法治 發布:2025-01-13 17:33:23 瀏覽:585
南安溪美法院 發布:2025-01-13 17:31:58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