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是民生最有力保障

法治是民生最有力保障

發布時間: 2022-04-25 21:28:11

Ⅰ 推進法治建設開啟保障民生的「新航標」

一、法治社會的基本認識
法治社會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建設內容被表述是年末,與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學界尚無公認的界定,應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其一,制度層面的規則系統。包括國家正式的法律法規、社會自治規則及習慣等規則系統。法治社會之 「法」,在構成上是多元的,既包括正式規則,也包括自治性規范,還包括無形的規則。因此,其范疇有別於其他領域的法。其二,心理層面的認同。即社會群體和成員對規則的理念和精神上的認同,並自覺服從與踐行的習慣。其三,秩序層面的運行。表現為社會各類組織、成員與國家各職能部門間形成自治與統治的分工協作,形成共治的秩序。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關系: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既相對獨立又密切互構,而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核心力量(或主導力量)。
從一體建設的三極來看法治的重點不同:法治國家強調權力控制;法治政府強調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法治社會強調人權保障、社會自治。
二、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自依法治國戰略實施以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已有了一定基礎,但法治社會建設仍是一個短板。法治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兩大方面:
(一)法治精神的全面缺乏
一些領導幹部缺乏法治思維,濫用行政權、司法權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尤其是強勢群體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的破壞極大;部分群眾「信訪不信法、信官不信法、信鬧不信法」;全社會「敬法」氛圍淡薄,鑽法律空子、「法不責眾」心態普遍。
(二)現行普法模式的落後和低效
實施普法已近30年,但從基層反映看,當前的普法模式仍舊偏向於單向的法律知識「灌輸」,並且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做法,嚴重影響普法的實效。
三、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
(一)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抓「大」和抓「小」並舉,培養全民法治意識
首先,抓「大」,即注重黨員領導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法治思維、法治信仰的培養。這是全民守法的前提和關鍵。其次,抓「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進中小學課堂和教材。
在普法中要區分兩個重點:對公民普法要以樹立依法維權意識為重點;對公職人員普法應以嚴格依法為重點。
2.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針對以往普法的方法單一、形式主義問題)
首先,注重「參與度」與「互動性」。讓公眾參與法治各環節,在互動中放大宣傳教育效應。其次,從宣傳方式看,由單向灌輸向「整合性」「創新性」方式轉變。「整合性」即把普及法律知識與培育法治信仰、法制宣傳與法治實踐、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重視法治示範創建活動。「創新性」增強新媒體作用,以多元、靈活方式創新普法的形式和內容。
3.以剛性約束培育法治精神
除了宣傳倡導,還須依靠剛性的約束機制和信息化手段。如通過公正宣判和以案說法等制度設計形成對全社會的威懾力和正向引導,培養全民守法意識。
(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是改進社會治理方式的內在要求,法治化程度越高,社會治理越接近善治。
首先,在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各領域深化依法治理。旨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依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其次,發揮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依法治理不僅要依據法律法規,也要依靠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即硬法和軟法並用。
再次,發揮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以一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社會組織如何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
為使公民信法、守法,就須以好的服務使民眾親法。為此要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從服務層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四)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首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為最大限度預防矛盾發生,要完善兩個機制: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民主決策的法定程序機制。為了最大限度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創新和發揚「楓橋經驗」。其次,充分發揮不同糾紛解決制度的優勢。如發揮人民調解的民間性、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色;發揮仲裁的中立性、保密性和專業性特點。再次,建立完善各種糾紛解決制度的有機銜接、相互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和網路來強化糾紛解決的效果。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有豐厚的法治土壤,其中應蘊藏著全民知法、信法、用法、守法的養料,這就是我們要建設的法治社會。

Ⅱ 十八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提出的具體要求如下:

1、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建立健全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正常調整機制,提高城鄉低保標准和補助標准。

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重點抓好非公有制企業、靈活就業人員和進城務工農民的參保工作。推進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探索建立失業、工傷保險的統籌制度等。

2、建立完整的教育資助體系,保證每個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在廣西,要重點關注三個群體的受教育問題:城鄉邊遠困難家庭的孩子、流動人口子女、殘疾兒童。

3、推進醫療衛生服務改革,完善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農村新農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險救助制度,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4、實施「安居樂業」工程,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步伐,使老百姓尤其是困難群體真正住有所居。

(2)法治是民生最有力保障擴展閱讀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的原則性要求

制度具有長期性、穩定性。通過建立並逐步完善制度體系,用制度的力量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黨委、政府的工作常態,才能真正轉化為社會成員實實在在的權利和利益,從而推動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完善保障與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的重要時期。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加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的步伐。筆者認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在具體制度設計上應體現以下五點原則性要求。

一要堅持制度確立的科學性。民生需求是一個內容多元、相互聯系的動態系統。為此,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研究民生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涵蓋的領域和內容,以保證制度體系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二要實現民生保障體系化。在內容設計上要形成體系,實現民生保障由單項突破轉向整體推進。對涉及面廣、事關群眾長遠利益、短期內又無法全面解決的民生問題,本著「統籌考慮、系統設計、整體推進」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可持續的民生保障體系。

三要實現制度建設的法制化。法律具有剛性約束性,可以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根本保障,特別是能夠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權利,也可以為處在社會劣勢地位的弱勢群體提供特殊保障,使他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嚴。

四要盡快實行制度定型,包括國家立法。現階段,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首要任務,要將社會保障制度上升到國家立法規范的層面,進一步明晰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主導責任,並根據責任分擔原則進一步明晰政府、企業、社會以及個人的社會保障責任。

堅持多層次化和社會化原則,在政府主導下完善保障體系、健全監管機制和全面實現社會化,使整個社會保障制度長期穩定、協調發展。

五要突出重點,優先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當前,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教育公平、住有所居、社會保障這五個方面,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點,因而也應作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的重點。

Ⅲ 如何理解法治是給人民的最大福利

社會和諧發展的趨勢是從人治到法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任何人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一個法治社會是人民的最大福利

Ⅳ 用法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包含那些內容

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解決好廣大人民最關切的公共安全、權益保障、公平正義等問題,切實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集中力量做好基礎性、普惠性民生工作,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不斷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做到治理過程讓群眾參與、治理成效讓群眾評判、治理成果讓群眾共享。

Ⅳ 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障

社會主義法制最根本保證就是耕者有其田,大家都有飯吃,消滅城鄉差別,保護私人的一切財產,以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的醫療體系,保障國計民生最基本法則。

Ⅵ 法治和民生的關系

法治和民生的關系是相互相承的,民生和法治密切相關,保障民生需要法治,民生同時也為法治發展注入新活力。

Ⅶ 如何保障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正義的制度來保證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權利義務意識,懂得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公正地對待他人和自己,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只要我堅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更加自覺地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化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抓緊解決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在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和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價值,就能最終達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

Ⅷ 保障和改善民生8個措施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各級人民法院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中央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部署,牢固樹立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意識,把司法為民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行政審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行政審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職能作用。

2、公正審判,保障民生

各級人民法院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貫徹到行政審判和非訴行政案件執行的每一個環節,以積極的態度救濟民權,以優質的服務減輕民負,以快捷的審理解除民憂,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以有力的執行實現民願,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3、要依法受理和審理好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行政案件。要堅持公正司法,努力實現公平正義。

4、要切實提高審判效率,及時化解糾紛。人民群眾不僅期盼司法公正,也期盼司法高效。

5、要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促進「官」民和諧。

6、要維護和支持行政機關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宏觀調控措施和行政執法行為。

7、要落實便民措施,方便群眾訴訟。要加強訴訟過程中的釋明、引導工作,使當事人知曉其訴訟權利、義務和訴訟流程。

8、加強調研,注重宣傳

在認真抓好審判和執行工作的同時,各級人民法院要加強涉及民生行政案件的調查研究工作,不斷總結審判經驗,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准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嚴把案件審理的事實關、證據關、法律適用關和審判程序關,確保辦案質量。



(8)法治是民生最有力保障擴展閱讀

重要意義:從人權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從需求角度看,民生為與實現人的生存權利有關的全部需求和與實現人的發展權利有關的普遍需求。前者強調的是生存條件,後者追求的是生活質量,即保證生存條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普遍需求。從責任角度看,就是黨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則。

市場經濟條件下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更高水平的需求主要應依靠市場而非政府。稅費規模龐大的結果必然導致國家干預主義的泛濫和浪費的盛行,從而損害創業與就業。

稅收長期超經濟增長是一把雙刃劍,其危害是限制了企業和個體經濟的發展,抑制了個人的成長,不利於就業,使民生惡化。從長期來看,比起擴大財政支出,而通過完善現行稅制,降低經營者的稅收負擔,嚴格公正執法和提高納稅服務水平等改善民生狀況更有效。

熱點內容
2015年計劃生育條例婚假 發布:2025-01-13 15:33:02 瀏覽:118
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修訂草案 發布:2025-01-13 15:09:37 瀏覽:296
規章標語 發布:2025-01-13 15:04:54 瀏覽:731
法律非法學考什麼 發布:2025-01-13 15:04:08 瀏覽:602
關於教師體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15:02:49 瀏覽:905
部隊幹部轉業法規 發布:2025-01-13 14:59:57 瀏覽:977
發錯微信應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3 13:54:22 瀏覽:341
司法邵武人 發布:2025-01-13 13:52:51 瀏覽:879
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都適用勞動法調整 發布:2025-01-13 13:40:31 瀏覽:716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