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區回聲增粗增大有辦法治嗎
㈠ 肝臟回聲增粗,嚴重嗎應該怎麼辦呢
病情分析: 中年男性,結合你的檢查結果,肝臟回聲增粗,這種情況不能除外肝臟疾病、肝炎的可能。
意見建議:最好是查一下肝功能、肝炎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平時注意避免飲酒、吸煙,避免服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葯物或者是保健品,控制情緒等。
㈡ 肝實質回聲增粗怎麼辦
首先看是否有乙肝,然後檢查肝功能,如果肝功能沒有異常,也可能只有定期檢查並觀察了,有異常的話需要即使找醫生看,看看是否需要開葯
㈢ B超檢查為肝實質回聲尚均勻略增粗要怎樣治療呢
建議:你好,你曾經患有小三陽,現在B超檢查提示肝實質回聲略增粗,提示可能存在有輕微的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是可以正常的,而且沒有任何的症狀。你現在又輕微的上腹部疼痛,可能提示出現了肝硬化。建議你服用些降纖維化的葯物進行治療。
㈣ 肝回聲稍增粗怎麼辦
意見建議:肝回聲稍增粗有兩種可能,一是脂肪肝前期,另外是病毒性肝炎的活動期。前者是飲食上的問題,後者是病毒的問題;在治療方面必須採用中醫治療,通過服葯調節自身免疫力,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自身免疫力恢復後病毒自然會被清除,已經纖維化的肝臟也可以恢復,這樣才能徹底治癒。
㈤ 肝臟回聲增粗怎麼治療
病情分析:,肝回聲增強增粗,一般考慮為肝炎或肝的表現,建議早晨空腹抽血化驗血流變血糖血脂及肝功能各項指標,了解相關資料,進一步確診是否肝炎或肝.意見建議:B超提示回聲增粗表明可能存在一些慢性炎症,顯示有一定的纖維化,肝纖維化是肝臟組織炎症修復的結果.肝纖維化是指肝臟內纖維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多是持續性肝損傷或存在促纖維化刺激因子所致.輕度的肝纖維化稱為纖維肝,重者已伴有再生結節的假小葉形成時,則為肝硬化. 肝纖維化是各種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肝硬化的病理基礎,尚屬可逆轉階段,如能及時終止纖維化的發生和發展,則有可能避免發生肝硬化.
㈥ 肝實質回聲增粗,其它正常,怎麼治療
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增高,這兩個是心肌酶升高,肝病患者出現肌酸激酶偏高有可能是肝炎引起的其他並發症所導致,所以肝病患者出現肌酸激酶偏高現象需要引起重視。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也增高,陰離子間隙降低臨床表現為低白蛋白血症,原因為腸丟失,肝硬,脾大,腎衰,肝合成不足。肝實質回聲稍增粗,增強,既往有肝功能異常。你可以檢查一下乙肝五項和乙肝病毒DNA,你可能具有輕度肝炎。你可以用點水飛薊賓。
㈦ 肝內回聲增粗,怎麼辦
單純症狀不能確診,需要化驗肝功能或者肝膽彩超定期復查。注意休息和流質易消化飲食。
㈧ 肝回聲增粗怎麼治療
首先要找出增粗的原因,有沒有肝炎?有沒有乙肝或丙肝的病毒攜帶?有沒有吃過影響肝臟的葯物?或是得過其他影響肝臟的疾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才能說治療。
㈨ 肝區回聲粗能恢復嗎
你好,肝區回聲增粗,可能與肝硬化,或慢性炎症有關,如果能去除病因,一般可以恢復的。
㈩ 肝回聲增粗...
膽囊息肉是一種多發病
,分為單發性膽囊息肉和多發性膽囊息肉兩種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對於單發性膽囊息肉來說
,如果息肉較小
,手術切除後可能僅為膽固醇結晶。但假如確診為多發性膽囊息肉
,或體積較大的息肉
,一般應考慮手術切除膽囊。否則
,假如息肉惡變
,成為膽囊癌
,其預後極差
,多數病人在發病數月內死亡。對於息肉較小
,又不願意手術者
,應當嚴密隨訪
,定期復查B超
,如發生變化應盡早手術
,現在膽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鏡手術
,創傷小恢復快
,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
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向膽囊腔內生長出一種突起的局限性病變。患者一般沒有什麼症狀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脅下不適
,通過B超檢查可被發現。近幾年
,隨著B超檢查的普及
,臨床發現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趨勢。同時
,因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包含良性、惡性病變共
20餘種
,患者常由於擔心癌變而四處求醫問葯。那麼
,膽囊息肉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呢
?
膽囊息肉的易發人群
大樣本調查資料統計結果表明
,膽囊息肉的人群發病率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國外19
9
9年對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膽囊息肉樣病變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發病率為
5.
9
%,最多見於
30~
40歲人群
;女性發病率為
4.
5%,最多見於
40~
50歲。多項調查研究發現
,膽囊息肉樣病變與性別、葡萄糖不耐受等有關。此外
,男性肥胖與其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而女性則無此相關性。
膽囊息肉的類型及分類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表現形式包含很多病理類型
,病理分類為非腫瘤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
,腫瘤性病變又分為良性和惡性。
1.非腫瘤性病變
: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
19
9
5年報告
,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
65%,國內報告的
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為炎症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1)膽固醇息肉
: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膽固醇沉著於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
-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
,曾有膽固醇息肉
74例病例報告顯示
:直徑小於10mm者占
9
7%,
50%為多發性
,平均
3.
09±3.
31個
(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
,有臨床鑒別意義
)。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
,易與黏膜分離
,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輕微
,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
(2)炎症性息肉
: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
,直徑約
5mm
,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其組成成分有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症細胞
,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症
,至今尚無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
,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
,直徑約
5mm
,單發或多發。其組成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並伴有腸化生。腺樣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
-阿竇明顯增多
,竇口上常有狹窄
,致竇內常有膽汁淤積、炎症或膽石嵌入
,有癌變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症
,有彌漫型、節段型與局限性三種。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
,也可能癌變。
2.腫瘤性病變
: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
,惡性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
: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
,惡變率約
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
19
9
8年國外學者觀察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時發現
,其中
9
4%直徑
<10mm
,
66%的患者年齡
<60歲
;而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
88%直徑
>10mm
,
75%的患者年齡>60歲。研究認為
,膽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
,在
1
0年內施行的
12
153例膽囊切除中
,僅
81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
,只佔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僅為
9
.
6%;而同期人群中發現膽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見本病雖有癌變的可能性
,但對人群構成的威脅並不太大。
(2)腺癌
: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
,直徑約
<20mm
;而浸潤型不屬於膽囊息肉樣病變
,絕大多數直徑
>20mm。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
,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限於黏膜和肌肉內
,預後良好。
膽囊息肉的診斷和治療
1.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
:由於此類患者往往無症狀或症狀輕微
,主要靠影像帶診斷
,以B超為首選。國內專家報告B超的檢出率為9
2.
7%,特異性為
9
4.
8%,假陽性率為
5.
2%,准確性明顯高於CT。專家認為B超能清晰地顯示息肉病變的部位、大小、數目和局部膽囊的變化
,既簡便又可靠。國外研究認為內鏡超聲比B超更准確
,提供的圖像更清晰。CT檢查膽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較敏感
,增強CT能鑒別腫瘤與非腫瘤樣膽囊息肉樣病變
,能可靠地篩選出應予手術的腫瘤性病變。
2.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治療要根據息肉大小
,良性和惡性等不同
,給予手術治療。
(1)膽固醇息肉
:大多數人無症狀
,且膽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時應每
3~
6個月予以B超隨訪
,一旦出現明顯症狀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慮手術。如膽囊功能良好
,可行經皮膽囊鏡息肉摘除。此類息肉直徑往往
<10mm(82%),並以多發性為主
(75%),外觀呈桑椹狀
,蒂細如線
,質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膽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鏡膽囊切除。
(2)良性非膽固醇性膽囊息肉
:包括腺瘤與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樣增生罕見的間葉組織腫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雖無惡變報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膽囊炎症
,且多有臨床症狀
,其餘類型則均有惡變可能
,因此一經查實應及時手術切除同時做病理切片以明確病變的性質。
膽囊息肉樣病變易發生腫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個方面
:①單發
;②直徑
>10mm
;③廣基或蒂粗大
;④病變增長
;⑤年齡
>50歲
;⑥合並膽石。但有專家強調
,對直徑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鬆警惕
,必須定期隨訪。對膽囊息肉樣病變可採用
3種不同的膽囊切除術
:即在膽囊周圍結締組織中剝離的單純膽囊的除術、切除全部膽囊結締組織的全厚膽囊切除術及加做膽囊床部分肝組織切除的擴大膽囊切除術
,根據術前判斷膽囊息肉性質加以選擇。就癌腫而言
,直徑
<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
,仍可經膜腔鏡膽囊切除行全厚膽囊切除
,若術後病理證實已浸潤至漿膜層下
,則可行二次探查術。但若直徑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開腹行擴大膽囊切除術
,甚至要做廣泛淋巴結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