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文化是由構成

法治文化是由構成

發布時間: 2022-04-26 08:40:19

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是什麼

1、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2、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已經做到了有法可依,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3、特徵:

(一)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二)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三)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

(四)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五)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意義: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道路。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要的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國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則問題上不動搖。動搖了,不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從談起,已經取得的發展成果也會失去,甚至國家可能陷入內亂的深淵。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法制體現。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作出的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

30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向前發展。

⑵ 簡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含義和構成要素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精神內核,以社回會主義答法律規范的制度為載體,以民主立法、依法 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監督、法制宣傳教育和自覺守法為過程的法治文明形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前提和依託的法律制度。
2、 法律以社會主義道德為合理性基礎的法律規范體系。
3、 以追求公平正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
4、 以崇尚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為內在要求的法治心理。

⑶ 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是

法治精神意識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涵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法律服務和法律監督等法制運作的各個環節。全面普及現代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

⑷ 一般認為 法治精神包括哪些內容

法治文化是一個大題目,理論上一般將法治文化分為三個方面,即精神文回化、制度答文化和物質文化。文化學者將文化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屬於顯性文化,精神文化屬於隱性文化。法律精神文化表現的是法律心理、意識、觀念和思想等無形的文化。無形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浸潤於人們的言行舉止之中,彌漫於社會的方方面面。隱性文化既是顯性文化產生的基礎,也是顯性文化存在的依靠。在此我僅就如何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推進法治精神文化建設談點粗淺體會。
由於制度文化相對精神文化,具有顯性和剛性的特點,我們一般比較重視法律制度文化建設,相對忽略法治精神文化建設。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建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說初步完成了制度文化建設。但是,我國社會法治精神文化的變化與發展不能適應法律制度的發展與變化,也就是說,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精神文化的回應和支持。正如粱治平教授所說的「制度是現代化的或近於現代化的,意識則是傳統的或更近於傳統的。」 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發生脫節現象。

⑸ 從依法治國和文化強國的角度,談談我國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

你好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版法治文化建
設,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客觀需要,是建設權社會主義文
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義。

⑹ 法治的構成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

法治的實體要件,是國家在建設法治國家過程中應該尊崇的基本制度。我們可以用制度構建的四個原則予以說明。

第一個原則,是一切公共權力都來源於法律,並且最終都受制於法律,沒有法律授權的公共權力不得行使。這是法治國家最基本的要求。這個制度原則,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法治政府——英國提供給世界的寶貴經驗。英國的法治是從剝奪王權開始的,王權最終被法律全部剝奪了,甚至它的王位繼承也需要按法律來進行的時候,王權就變成了一個社會象徵,就變成了一個國家的符號。

當年,約翰國王帶兵打仗失敗了,貴族們於是開會拒絕國王回國。國王不得不尋求妥協,滿足貴族的要求,以達到回國的目的。貴族們開出了一系列條件。比如有這樣的條件,「如果你今後要對我們增加賦稅,必須通過由我們組成的評議會的允許」,「你要我們服兵役,也必須經過我們評議會的同意」,「通過依法審判,才能剝奪我們的財產,限制我們的自由」,這個評議會就是英國議會的起源,也是世界議會的起源。今天,所有國家在向公民增加義務的時候應當經過議會,已經成為一條憲法原則。國王答應的這些條款概括起來被稱作「自由大憲章」。在這個大憲章產生之前,總是法律服從國王;這個大憲章簽訂以後,人類第一次看到國王開始服從法律。它給人們提供的經驗是,法治開始於對公共權力的限制,什麼時候法律把公共權力束縛住了,什麼時候法治就基本實現了,只要還有一個公共權力不受限制,可以超過法律,這個地方便沒有法治。

第二個原則,國家責任的不可逃避。古典的法治理論,總以行政權為防範對象,其實,立法權和司法權同樣可能侵害公民的權利。因此,任何公共權力的行使都要附帶責任,這個責任最終都要轉化為法律上的責任。只要啟動了權力,就應預設責任於其行使之後,以避免傷害人權。

第三個原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我把它概括為「法治的真諦是人權」。這是實體法治和形式法治之間的本質區別。形式法治只是表面上的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實體法治則是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最終保障人權。在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法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驗,就是把人的權利宣告出來。宣告公民權利的意義在於,每宣告公民一項權利,就給國家權力劃了一個界限,所以宣告權利不是可有可無的。

2004年我國憲法修改的時候,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關於尊重和保障的含義,我認為,尊重對應的是公民自由,在公民自由這個領域里,要求國家盡最大的努力來約束自己不要侵入到公民的自由生活當中,讓公民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由,法不禁止即是自由,所以簡稱為國家在這個領域里要不作為,一旦作為就是侵權。在這個領域,國家越是抑制自己,公民實現自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叫尊重。

保障正好相反,它不是要求國家權力自我抑制,而是要求國家權力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去創造條件,所以這個領域對應的是公民的權利,每一個權利的實現都需要國家去提供條件,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要提供保障。比如說社會權、勞動權、就業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等,這些權利的實現依賴於公權力的保障和積極作為。我們可以從我國義務教育法的修訂看到這一原則的影子。從過去的全民辦義務教育,到今天由國家來辦義務教育,從過去的收費的義務教育,到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的義務教育,都可以看到國家義務的變化。受教育權就是需要國家提供保障,這就叫保障人權。

第四個原則,公民義務的法定化。這也被稱作「公民法外無義務」。就是說,公民只履行法律以內的義務,任何對公民施加的法律以外的義務,公民都有權拒絕。大家常講的社會「三亂」——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其實質就是要求公民履行法律規定之外的義務。中國還有一個有趣的「袖標」現象,除了戴黑袖標的,戴個其他顏色的袖標到街上都可以罰款,袖標的後邊其實隱藏著一個公共權力。這實際上就是讓公民履行法律以外的義務,屬於變相剝奪群眾的財產權,是法治國家所反對的。

上述四個基本制度原則,前兩個是約束公權,後兩個就是保障私權,這就是法治國家的實體制度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

法治的形式要件,指的是法治實體要件的表現方式,即實現實體要件的技術條件。僅有理想的法治實體內容,而缺乏適合於它的形式,法治仍是不完整的。實體要件與形式要件的統一,才有良好的法治。

第一,要保障國家法制的統一性。

這一項實際上是對立法提出來的要求,法律的內部不能有沖突,立法的科學化、立法的一體化、立法的價值化都要在這里得到體現。這就要求下位的法必須服從上位的法,法規以外的東西要服從法規。比如,部門的規章要服從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國務院的行政法規要服從法律,法律要服從全國人大制訂的基本法,行政法規法律和基本法最終都服從憲法,形成這樣一個效力體系,這是一個在立法上的形式要件。

第二,要有一支懂法、守法、並且對法律形成信仰的公務員隊伍。

執法者一定要懂法,養成對法律的信仰,執法者如果不懂法,就如同盲人上路,別人危險,自己也危險。我國制定的《公務員法》,有這樣一條,當公務員認為上級的決定和命令有違法律時,可以要求上級糾正,這就是現在媒體炒作的下級可以對上級說「不」。這是媒體上的一個說法,是不準確的。這個條款的准確含義,是下級公務員對上級公務員不符合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可以要求上級收回,而不是說「不」。這是法律賦予下級公務員的批評權、建議權。如果上級公務員不收回,那麼執行了以後,由上級公務員承擔法律後果,這便賦予了下級公務員一個免責權。所以,這里是兩項權利,一項是建議權,另一項是免責權。下面一個條款更重要,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執行之後不得免責。也就是說,下級公務員要求上級公務員收回明顯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但是上級沒有收回還是要求下級執行,此時,如果下級公務員執行的話,他就要和上級一起負責。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有一種權利,我把這種權利叫做抗命權,其實質就是法律允許公務員對嚴重違背法律的決定和命令進行抗命。所以,在解釋這個條款的時候,我的理解是,下級服從上級是公務員的基本義務,但是所有的公務員都向法律負責是公務員首要的義務。

第三,要有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系統,賦予法院以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權威地位。

法學家們常常把國家權力析分為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這三個權力的區別在哪裡?我認為,立法權是一個議決式的權力,它一定是集體行使的並且是定期而行的;而行政權追求高度統一,是用命令和服從的方式而展示出來的以效率為特徵的權力。與這兩種權力相比,司法權有自己的特性。具體來說:第一個特性,是被動性。司法權是被動行使的權利。在這一點上行政權和司法權正好相反,行政權一定要主動行使,行政權一旦被動的話,行政領域就可能被別人侵害;但是司法權不允許主動行使。因此,所謂的「上門服務」、「提前介入」等等,都有悖於司法權的性質,都是司法權濫用的表現。第二個特性,是程序性。司法權是最嚴格的程序主義的權利,程序是司法的生命,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這一點又可以把司法權和行政權區別開來,盡管我們在一些領域里要求行政權有程序,但是更多的是要求行政權的自由裁量。司法權不允許在程序之外用法,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邏輯起點,沒有程序便沒有司法公正。程序公正有一系列的體現,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法官要「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這是一條程序公正的原則,如果法官不能給予當事人同等的關注,當事人就感覺失掉了公正。第三個特性,是中立性。行政權要始終代表著公共利益,要始終代表群體利益,代表社會利益。司法權則是中立性的權力,它不能站在一個利益的立場上去代表誰,它必須是中立的。它要中立於兩個當事人之間,甚至它要中立於政府和公民之間。所以我說,研究政治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公共利益的管理,研究經濟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成本的管理,研究管理學的意義在於改善對效率和統一性的管理,研究法學的意義則在於改善對正義的管理,正義就是體現在它的中立上。法官與訴訟雙方的關系就像一個等腰三角形,司法權是頂角,兩個當事人是兩個底角,法官與兩個當事人之間的距離必須相等。等距,才能表明司法的公正性。第四個特性,司法權是只接受監督而不接受指揮和命令的權力。這一點它和行政權正好區別,行政權是不能自給自足的,它一定有一個指揮和命令它的權力存在。但是司法權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司法權的面前,所有的法官都是平等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上級,就是法律。所以,基層法院的判決和最高法院的判決在法律的效力上是完全平等的。因為他們背後的法律是同一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法官無上級。所以,對司法權要加強監督,但是要避免對司法權的指揮和命令。最後一個,司法權是終極性的權力。行政權的判斷不是終極判斷,只有當這個判斷最後到達司法權面前並得到司法權的支持時,這個判斷才可以稱作終極判斷,所以,司法的判斷是國家的終極判斷。

⑺ 法制文化建設對依法治國有什麼好處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會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支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貫徹落實這一重大部署,必須高度重視和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對依法治國的促進作用。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精神支撐作用,營造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氛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在我國法治實踐中長期積淀形成的,對法治建設起著無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征程已經開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弘揚法治精神,需要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氛圍。一是樹立法律信仰。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們對法律越是尊重與信仰,法治意識與法治氛圍就越濃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求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應以此為契機,加強法治文化教育,引導人們逐步形成對法律的信仰。二是堅定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信心。引導公民樹立崇尚法治的信念,培育和發展法治文化,促進全社會尊法、護法、守法、用法,使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信念和追求目標。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價值塑造作用,形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風尚。法治文化由法治價值內化而來,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和調控功能,能夠凝聚全社會的思想共識與行為共識。只有法治成為人們自覺踐行的核心價值觀,全社會才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風尚。法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追求。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發揮法治文化的價值塑造作用尤其重要。一是繼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法治精神。重視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豐富的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思想,是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重要思想資源。二是借鑒國外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我們既要認真學習西方國家法治經驗,又絕不照抄照搬。應根據我國社會實際借鑒國外法治經驗和法律條文,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動力保障作用,開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良好局面。法治文化是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力,是推動我國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必須強化領導、完善機制,多措並舉、持之以恆。一是充分發揮黨對法治文化建設的領導作用。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根本保證。二是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建設運行機制的作用。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法治文化建設工作機制與規范體系,將法治文化建設上升到制度高度,為落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戰略部署提供重要保證。三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作為法治文化建設主體的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大力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使全社會真正理解現代法治精神,自覺弘揚法治文化,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發揮應有作用

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以憲法為統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在內,由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

從法律體系的層次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結構上表現為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特徵,既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也有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還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依照法定許可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從法律體系的部門來看。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兩個重要標志。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憲法為統帥,包括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8)法治文化是由構成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與法律體系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第二,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第三,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

第四,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第五,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⑼ 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包含哪些價值要素

法治文化是一個大題目,理論上一般將法治文化分為三個方面,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文化學者將文化分為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屬於顯性文化,精神文化屬於隱性文化。法律精神文化表現的是法律心理、意識、觀念和思想等無形的文化。無形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浸潤於人們的言行舉止之中,彌漫於社會的方方面面。隱性文化既是顯性文化產生的基礎,也是顯性文化存在的依靠。在此我僅就如何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推進法治精神文化建設談點粗淺體會。
由於制度文化相對精神文化,具有顯性和剛性的特點,我們一般比較重視法律制度文化建設,相對忽略法治精神文化建設。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建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說初步完成了制度文化建設。但是,我國社會法治精神文化的變化與發展不能適應法律制度的發展與變化,也就是說,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精神文化的回應和支持。正如粱治平教授所說的「制度是現代化的或近於現代化的,意識則是傳統的或更近於傳統的。」 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發生脫節現象。
這種脫節現象反映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說明,某些法律制度的內容不能適應中國現階段的社會實際,是超前的法律,或者不能適應中國國情,缺乏在中國生成的土壤。所以,法治精神文化不認可、不支持。不少法律特別是移植型的法律,由於沒有考慮中國社會實際特點以及法律運作條件,成為紙面上的法律。所謂「立法如林,執法如零」的說法是誇張了,但是「有法可依,有法難依」確實點中了某些法律或者法律中的某些內容的「虛置」現象。另一方面說明,法律制度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落後的文化觀念和社會習慣的抵制和反對。有些法律規定是科學的,也是符合我國現階段需要的,但是,在某些地區某些情況下,仍然不能得到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貫徹起來仍然存在障礙。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起著抵制和反對法律的作用,這種情況說明法律文化建設的遲滯和落後。
有個例子很有意思。最近新聞報道,上海不少居民買了西式花園別墅,但是卻紛紛在家門口挖了一口井。住西式洋房,守中式水井,其現代居住方式與傳統居家習慣的結合,也是上海一怪。然而大量開挖水井,破壞地下水的平衡,而居民卻普遍認為在自家住房范圍內挖井天經地義,並不覺得此事可能危害公共利益。這一事例說明人們居住方式現代化了,但是生活觀念並沒有同步現代化,目前尚無法律禁止居民開挖水井,即使頒布這一法律,估計居民一時半會也不可能理解接受。可見,法治文化建設,除了改善法律制度文化建設之外,研究如何推進法律精神文化建設,以使法律制度規范得到法治精神文化的響應和支撐,是我們應當重視的問題。對此,我談幾點看法:
第一,法治精神文化建設需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社會主義主義法治理念提出了五大觀念;依法治國,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法治觀;執法為民,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人民觀;公平正義,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服務大局,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大局觀;黨的領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政治觀。這些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當前,在法治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首先,應當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保證法治精神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其次,應當進一步強化依法治國理念,通過法治精神文化影響並且促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執法;第三,應當強調執法為民理念,通過法治精神文化建設,使充分尊重和合法實現人民群眾利益成為執法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第四,應當強化公平正義理念,通過法治精神文化建設使公平正義成為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第五,應當強調服務大局理念。通過法治精神文化建設使維護國家大局和民族大義成為社會共識。
第二,法治精神文化建設需要動員社會參與。社會主義法治制度文化、精神
文化和物質文化建設的過程應當是黨和國家主導的,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過程。也就是說,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應當是整個社會,既包括黨和政府,也包括社會組織、公民個人。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根本要求。光有黨和政府主導推動,沒有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積極參與,是不能完成法治文化建設偉大工程的。當前,在法治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不足,二是社會組織和公民被動參與。我們建議通過更多的更好的制度和機制安排,使社會組織、公民有機會、有興趣參與到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來。上海對於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所建立的表彰、獎勵、保障配套制度,就是一個體現了政府激勵和公民響應的制度和機制安排的成功範例。最近上海安排十一位見義勇為英雄去沙家浜休養院度假,雲耕書記稱贊他們是百姓英雄、城市英雄、時代英雄,更是感動了廣大的市民。公民見義勇為,政府匡扶正義,一系列的見義勇為事例和一整套獎勵保障措施,本身就是極具文化感染力的社會主義公平正義觀念的法治精神文化建設活動。
第三,法治精神文化建設需要社會法律實踐的推動。法治精神文化建設的過程是形成、確立、固定、強化法律觀念的過程。而舊的思想意識的轉變和新的法律意識的形成,在一定意義上,是法律實踐促進和固定的結果。如果沒有法律實踐,法律規則永遠是死的法律,與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毫無關系。對於公民來說,選舉、參與立法、參加訴訟、參與陪審以及參與各種執法協助等等活動都是重要而生動的法律實踐體驗,公民正是通過這些法律實踐活動,了解法律,認同法律,形成法律意識,學會法律思維。同時,也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促使有關法律內容以及運作環節工作的改進和完善。上海法院去年受理案件突破30萬件,我認為這是好事情,因為人們通過選擇合法的訴訟途徑尋求利益的實現和糾紛的解決,說明大多數人對司法程序與規則基本認同,對司法基本信任。這其實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成果。
可見,社會法律實踐體驗對於法治文化精神培育和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一方面,我們建議進一步增加公民參與法律實踐的機會,特別是公民參與立法聽證、參與案件陪審、參與執法協助、參與社區管理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體驗法律的運轉,體會法律的宗旨。另一方面,我們建議更多地為公民提供表達法律實踐體驗的機會。這里涉及改變法治文化宣傳方式。例如,傳統普法活動主要依靠「擺攤咨詢、講課教育、知識競賽、知識考試」方式,雖然也有一定成效,但是,這主要是單向灌輸教育方式。隨著社會發展,我們應當通過新的傳播、交流、影響、熏陶方式進行法治精神文化建設,其中互動體驗交流就是一種新的形式。例如,法治節目請人民代表談參與立法的體會,請當事人講講訴訟的得失,這些內容對於社會大眾來說,其正面的經驗,容易被仿效,負面的教訓,容易被吸取。效果要比單純說教好。
第四,法治精神文化建設需要汲取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精華。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容構成應當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要有與我國當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現實條件相適應的,反映社會主義社會本質特點和價值追求的法治文化內容,這是我國法治文化的主導內容;其次,要有適用於中國的世界先進法治文明成果;第三,要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
以往不少學者對於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都持否定批判態度,認為它與現代法治文化不能相容。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崇尚人治的價值取向雖然與社會主義法律文化強調法治的價值取向迥然不同並相互沖突,但是我們不能一概否定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全部內容,因為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是中國人上千年來法律探索和實踐的智慧結晶,也是一種法治文明成果。例如,重追求實質正義,表現了對法律正義的終極關懷,這一理念的價值已經被重新認識,西方國家已經開始修正對程序正義的過度膜拜。又如,調解息訟,蘊涵著中國人對和諧的價值追求。1980年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肯定了中國人獨創的人民調解方式。
所以,當前我們推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應當注意汲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內容。這些傳統法律文化精華其實是我們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生成和運行的本土資源。有效利用這一本土法律資源,將會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文化建設

⑽ 如何加強校園法制文化建設

1、通過牆壁上繪描大標語,宣傳欄定期法制專欄,教室懸掛宣傳橫幅和標專語牌給學生提供一個校園法屬制文化建設氛圍。
2、每星期開設一堂法制教育課。
3、要求教師在教授文化課時滲透有關法律法規內容。
4、每學期請公檢法系統人員上一堂法制教育課。

熱點內容
經濟法年假試用期 發布:2024-11-07 12:26:11 瀏覽:270
合同法分則案例ppt 發布:2024-11-07 12:23:35 瀏覽:429
法治四章 發布:2024-11-07 12:11:47 瀏覽:190
2009年來國家新發布實施的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4-11-07 12:06:25 瀏覽:550
中央對司法工作 發布:2024-11-07 11:38:01 瀏覽:859
伊川法院投訴 發布:2024-11-07 11:15:25 瀏覽:202
昨天社會為法欄目組 發布:2024-11-07 11:07:25 瀏覽:196
行政審批改革行政法 發布:2024-11-07 10:51:19 瀏覽:895
2019年司法考試報名時間 發布:2024-11-07 10:44:41 瀏覽:955
法律碩士在法院有用嗎 發布:2024-11-07 10:40:53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