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西方道德觀

西方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2-04-26 17:22:53

❶ 美國人和中國人在道德觀上有什麼區別

這個主要是西方和東方倫理學對於人性假設的區別。
西方的道德觀念是從倫理學開始的,其中最重要的假設是人性本善,所以在西方的觀點里,人所尋求的東西就是善,只是為了達成這些善的手段不適當才會出現行為上的失德。
東方,主要是中國的道德觀念是從「禮」的觀念開始的,隨後又加入了儒家的思想。但是和西方不同的是儒家不認為人性本善,三字經雖然寫到「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孔子本人從來沒有這樣說過,論語中的記載是「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也就是說孔子個人認為人性和天道一樣是難以推敲的。所以,儒家有一個德治的觀念,無論好人壞人都可以用道德來教化。
這個就是主要的區別。所以說,西方的倫理學觀點來說,強調的是個體的對自己的道德束縛,也就是內疚感,對神靈的畏懼感(宗教主導的時代)。而中國長久以來一直是從外在的道德束縛開始,逐步影響內化到個人的道德觀。中國的道德觀,更多的是集體都接納和認可的一種社會規則,強調的是社會團體的一致性。而西方的道德觀,則是保護個人的自主意願,以個人的良心來作為指導的。

❷ 中西文化在道德觀念上面的差異! 謝謝

中西傳統道德觀的同異

1.在歌頌勤儉,鼓勵勞動,踏實工作方面,中外諺語表現出的道德規范是一樣的。

「少 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和英語中的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年懶惰,晚年糟糕)相對應。「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和英語中的A useful trade is a mine of gold.(有用的手藝是一座金礦)呼應。

英語諺語中表示節儉的,有Labour overcomes all things.(勤勞壓倒一切。)Thrift is philosopher's stone.(節儉是點金石。)Frugality is the mother of liberality.(節儉是慷慨之母。)等等。而在漢語中表示節儉的成語諺語就更多了,這里不一一舉例。

2.漢英諺語中對於表示謙虛,自知之明,誠實,名譽,知足等最基本道德品行方面的諺語其觀點大多一致。

·例 如,與「謙受益,滿招損」對應的英文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與「人貴自知之明」相對應的有「He is not wise that is not wise for himself.(不自知者是不智的)」。另外漢語中有不少諺語對妄想在行家門前班門弄斧的人加以諷刺的,如「孔子面前讀經書」,「關公面前耍大刀」,英語中也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決不要想教魚如何游泳)。

·中 英諺語對於名譽的重要性都各自珍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願折骨頭,不願敗名聲」。Take away my good name and take away my life.(取我好名聲等於取我生命--有點俠客劍士「劍在人在,劍毀人亡」的意味)。·Faith moves a mountain.(忠誠移山)和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掛胸前,魔鬼在心中)是分別表示誠實意思的褒貶兩種諺語。漢語里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和「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與之對應。這里需要注意一點,西方諺語中的誠實是對主(「十字架」)的忠誠,而漢語中則提倡的是「仁義道德」。這也算是宗教和儒對西方和東方文化影響的印記。留心的話,在後面許多方面諺語的對比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或多或少這樣的痕跡。

3.在表述友誼,友情方面的諺語中,東西方的差異開始明顯化。

漢語中有這樣的說法,「交一個朋友千難萬易,得罪一個朋友三言兩語」和英語中的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ten as lost.(交一個朋友沒有失掉那麼快)意思相同;「朋友易得,知己難求」就是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最好的翻譯。

·漢 語中,朋友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感情色彩(褒義),而在英語中似乎還有消極的意思,和許多用來形容朋友的消極的諺語。他們一邊說著A man without a friend is only half a man.(沒有朋友的人只算半個人),Friendships multiply joys and divide griefs.(友誼增添歡樂減輕痛苦)。是朋友和個人利益沖突時,又有了新的說法。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愛朋友,但要照顧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實踐的賊)。

不 難看出,從正反兩種角度來看待朋友的利弊,有著辯證的味道。在西方的道德體系中,個人、自我永遠是第一位的。西方友情觀在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的沖擊下,友情是互惠互利的代名詞,蒙著一層厚厚的功利注意色彩。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錢包豐厚的人從來不需要朋友),Hungerknows no friend.(飢餓不識朋友,即人在飢餓時就顧不到朋友),不僅如此,西方還講究朋友落難時,千萬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利益,如: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而中國文化傳統中,特別是在儒家學說中,自身利益與國家、集體、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來是小利益,這種文化氛圍中,友情重於個人利益是公認的道德觀。君子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可以「士為知己者死」,這也是西方思維無法理解的原因吧。

西 方的友情觀和東方推崇的「士」和「君子」的友情觀完全相悖(「士」和「君子」本身也是儒的產物)。個人猜想會不會和中國自古有「連坐」一說有關--親朋關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一人犯罪,株連九族。呵呵,瞎猜。

插 句題外話,一著名美國影評人,將一個「第一次被重視、被當做人看待的」殺手轉而為救人犧牲性命(典型的士為知己者死)看成是影片劇情的漏洞(曰:情感轉變突然),就是出於他不理解東方的文化吧。自詡看過200~300部中國電影就可以對中國電影妄加評論指手劃腳了?(呵呵,一肚子氣,敬請留意近期推出《為香港電影鳴不平--觀香港電影的秘密》)

4.關於幫助和救濟的看法,東西文化的根基決定必然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

中 國的傳統道德觀念,講究「禮、義、仁、至、信」。仁,就是要慈悲為懷,樂善好施;義,要仗義疏財,助人為樂。所以產生了「一人有難大家幫,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窮能變富」等無償奉獻的諺語。

·還 有一種是臨時借用,以解一時之須的情況,在漢語諺語中更是不求感激。雖然這一借一還的簡單行為,其實安暗藏許多玄機。英文的諺語中就把這「玄機」公諸於世,毫不避諱。如借出者的擔心,He that has but one eye must be afraid to lose it.(只有一隻眼的人當然怕失去它,隱義為 不借理所當然。)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約歸還,Lend your horse 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 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借馬給人去遠行,可能還你一張皮)。甚至因為借貸過程產生的矛盾都有預料。Lend your money,and li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錢,失去你的朋友)。還有些諺語直截了當勸人不要借錢和物給他人。Lend and lose, so play fools.(借出等於失去,所以裝傻吧)。

當然,英語諺語中也不乏鄙視借債者的說法,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借債的人必然要用恥辱或是損失償還)。

其 實在中國,借還過程中上述英語諺語中的問題也存在。只是中國的仁義教育中「黃金不為貴,仁義值千斤」直白的表達出借出者擔憂是「不仁」(其實感覺應該是不信)之舉,但借出者的擔憂和常常遭受的損失又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中國的諺語從借入者的角度強調「借債還錢,天經地義」「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甚至有些諺語還勸人還債要連本帶利,如:「借人家一隻鵝,還人家一峰駝」。個人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文化「義」字當先,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就算出借時也有擔心、猶豫,可深入骨髓的傳統精神和道德標准在左右著人們的行為。

·東 西相較,說不上孰優孰劣,不過現代人的實際行為中傳統的已所剩不多,更西化,被同化了。不論是否進步,至少說明,古代的信任體系比當代更有說服力。

5.金錢問題的糾纏,中國不願看到的另一個原因是怕扯皮,拉不下臉。這就到了面子問題。

這 個面子和上面講到的名譽其實相似。名譽常常與道德連在一起,一個有道德的人也就會有好名聲,通常也會有好面子。只是不盡然。中國講的「面子」有受人尊重的意思,衣冠不整,行為不當等小節不影響名譽,可還是會失去面子。

·相 關的諺語有褒有貶。「人怕不要臉,樹怕剝掉皮」,「人不要臉,鬼都害怕」還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說「打腫臉充胖子」型的。

·對於可能影響到面子的流言蜚語,國人害怕的心態也可以從諺語中見一斑。「謠言可以殺人」「棍棒傷皮肉,惡語傷人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阮玲玉也以死回應「人言可畏」。

·西方的傳統道德觀念認為,名譽很重要,人應該檢點自己的行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會和他人,不違犯法律,他人如何評價自己並不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語的諺語中,同樣的「棍棒」殺傷力驟減。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頭可能打斷我的骨頭,但話語決不會傷害我),其實說白了就是難聽的話不回傷筋動骨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比 較來看,中國人要面子,而且很在乎周圍人的評價,追其根源可能因為「儒」的影響下,人和環境社會是一體的,人只有在社會中得到的評估(好與壞)才是判斷名譽面子的標准。同樣,對於西方諺語中不在乎他人看法、社會評價的特點,不難看出個人主義、個人至上的影子。

·另 外,在中國,社會輿論和評價有時還是一道捍衛道德的無形的牆,對違犯道德的壞人壞事起著抑制,警惕的作用。傳統文化中的「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眼睛裡揉不得沙子」都是「人言」正面作用的例證。

西 方文化中,按照基督教的說法,人人都有罪。一個人想要抨擊別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不要評斷別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體現在諺語中,Physician, heal thyself.(醫生,先治治你自己)。而且,英語文化中把搬弄是非的人看得比賊還壞。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對你說是非的人也會說你的是非。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

其 實換一個角度來看,他們「不說是非」,不只是虔誠於上帝,更多的是出於尊重隱私。在西方,隱私是凌駕於道德之上的,個人隱私神聖不可侵犯。(注意,還是強調「個人」隱私)。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規矩的、有道德的人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是無需隱瞞也瞞不住的「肚裡沒邪事,不怕冷風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總 體上來說,中國和西方諺語在傳統道德觀念上存在的同異有以下幾點:

1. 表達傳統道德的基礎(真善美)的諺語基本相同,這也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道德標准;

2. 中國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並在漢語諺語中體現出來的傳統道德觀念上留下烙印;而西方諺語同樣無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宗教(如基督教)的影響,例如在表示忠誠的諺語中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掛胸前,魔鬼在心中),十字架代表主,忠誠的對象也指向了「上帝」。

3. 漢語的諺語中體現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並以此潛意識的規范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西方的傳統道德無法避及的受到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沖擊。在諺語中體現出來的是,自己最重要,不要幫助別人和朋友,以免禍及自身。這種自私自利的觀念是中國傳統道德所不恥的。

4. 很重要的一點,漢語諺語表現出來的人是社會人,他們在社會環境中於朋友,親人,周圍鄰人甚至幫助和需要幫助的人都產生關系,一榮俱榮,他們也受到環境的制約,如社會輿論,社會人的看法,議論,甚至流言蜚語。在這種社會環境中維護名譽和面子都必須「君子坦盪盪」不做見不得人的事,也沒有什麼好隱藏的私密。相對來看,西方諺語中的人是個人的人,是英雄的人,是隱私的人。他們不屑向周圍的別人求救(如借錢),也不願意幫助別人或借出錢物給別人,他們更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要遵循自己的標准就可以了。西方諺語中的名譽和道德有關,可面子似乎就和道德無關了,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個人隱私,即隱私至上。

5. 不過,這樣不難發現,中國人活得有價值(在集體中體現價值),但也活得累,生活在無數雙眼睛裡,無數張嘴下。西方名言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或許有時不必太拘於所有細節反而容易成功。

❸ 中西方在道德的起源和本質上有哪些根本性的不同

從道德的起源講,西方道德觀是以「自由」為邏輯起點的,並經歷了三個過程:古希臘時期的對知識自由的追求的道德觀,古羅馬時期的對實踐自由的追求道德觀,以及近代以來對人性自由的追求的道德觀.而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的道德觀則是以追求「仁」為核心的,也經歷了五個階段.即:仁者:愛人的先秦儒家道德,天道即人道的兩漢道德,消極避世的魏晉道德、存天理、滅人慾宋明道德、反對封建禮教的明清道德.西方堅持個人主義的道德本位、採用思辨的思維與思維方式、以及注重法制的力量,中國文化堅持集體主義道德本文、採用思維與暗喻的表達方式、以及注重榜樣的力量是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尊重差異、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可能是建立社會主義道德觀的一種前提,也是一種態度.
道德的本質

一、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一般本質)
社會經濟關系對道德的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直接決定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2、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著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3、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同一經濟結構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階級屬性、社會地位和彼此間的矛盾斗爭。
4、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

二、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范體系(道德的特殊本質)
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
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
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

三、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道德的深層本質)
道德需要促使人類結成相互滿足的價值關系,推動人們改善這種關系,調節人與人的交往、協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類特有的實踐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動。目的性是人類活動的最基本特徵,也是人類精神能夠進入實踐的主要依據。道德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道德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體。道德作為實踐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們的行為,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學習倫理學不僅僅在於掌握有關的理論知識,更在於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我們訴諸理智、情感,更要訴諸行動,自覺修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❹ 西方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是什麼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視野中,中國與外國,東方和西方,不僅僅是指地域的不同,還在於其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中西倫理道德思想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此,必然有同有異。

❺ 古代中國與近代西方道德價值觀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中國的文化教育注重集群主義,從古至今,中國人處理個人與家族,集體,以及國家的利益關系方面,提倡集體主義原則。因此,在中國數千年的發展中,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同時,這種集體主義原則和精神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是中國的道德觀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同時也被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所借鑒吸取。

在西方國家,自從資本主義產生以來,個人主義道德觀普遍開展,極其強調個性的發揮,在注重個人主義道德教育的培養的同時,更注重個體的發展與完善。當然,這種情況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初期,適應當時的競爭形勢,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西方道德教育逐漸借鑒了中國道德理論的相關精華,注重個人的發展與集體的發展高度統一。

西方的以個人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國的以家國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對立,使得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范具有不同的特點。

1.中國注重人倫,西方注重契約。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注重的是人倫情誼關系。是以家族為本位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以「忠」「孝」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親疏有別的宗法倫理思想體系。而西方注重契約,對西方道德觀影響深遠的基督教,在聖經中貫穿著倫理關系中的契約精神。其聖經《舊約》、《新約》均是神與人的契約。《舊約》可以說是基督降臨前神與人訂的契約,而《新約》則是基督降臨後神與人訂的契約。

2.中國注重道義,西方注重功利。中國儒家把追求倫理作為最高價值原則,儒家這種義利觀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感情慾望對立的基礎上的,強調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慾望,使義和利、整體和個人的關系得到調節和調制;西方注重功利,西方的基督教的人和神的關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換的基礎上的,由於基督教把這種功利主義價值觀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物惟求新「的社會心理。

3中國強調性善論,西方強調性惡論。中國的儒家思想從性善論出發,」人之初,性本善「,以個人道德為起點,強調個人的正心、誠意,強調在內心上下功夫來完善人格。強調「自天子及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的個人「內省」。西方的性惡論主要來源於基督教的「原罪說」。由於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誘惑,偷吃了智慧果實而犯了「原罪」,因而亞當和夏娃的子子孫孫也有犯罪的內因,也要為自己的祖先承擔責任。西方道德觀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響,基本上是宗教道德決定世俗的理論,由於西方宗教認為人生來就有罪,

❻ 西方道德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重要觀念

1.學校德育的內容日益豐富。當代西方學校德育的內容在面向生活中不斷豐富,以滿專足和適應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屬展需要。學校不僅注重共同的價值觀教育,而且根據學生的實際講授某種特定的文化價值。

2.既進行有關倫理道德原則、規范的教育,還把德育推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進行宗教教育,倫理教育,紀律教育,國家法紀教育,國家方針政策教育,民主教育,和平教育,國際理解、協調、親善教育,自由、平等、人權等教育,現代人生活方式教育,消費教育,保護環境教育,反色情、反暴力、反吸毒、反艾滋病教育等等,內容無所不包,同生活聯系緊密。

3.當代西方學校德育的內容選擇主要根據兩個原則:一是社會需求,其中包括個體社會化必需的道德規范,維持社會秩序運作的社會規范,確保國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國家利益以及有助於該政治集團發展的政治目標。

4.二是人的發展要求,既注意人身心發展的不同年齡特徵,不同認識活動范圍和性格特點,也注意到人發展的需要,如選擇有助於人的道德認識發展需要的內容,激發學生對某一道德難題的討論,以培養兒童的道德推理能力。

❼ 中國的道德觀念是怎樣的西方國家的道德觀念是怎樣的能說通俗一點嗎

中國人思想是「保守為主」西方則是持開放態度。

❽ 中西道德觀之比較

作者指出:須要申明的是,筆者並非研究中西文化的專家,以下內容和觀點,僅為個人的思考和有限知識,定有偏差甚至謬誤。寫此文之目的,在於提醒同道們,應對中西文化有所研究和比較,對於在中國傳播福音,建造教會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基督教仍是「洋教」。如何使「洋教」本土化?怎樣找到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仍然是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如果我們在努力傳播福音種子,大力引進基督教文化的同時,不考慮中西文化差異,不找到兩種不同文化的契合點,不顧及中國的國情,就無法使基督教信仰本土化,甚至鑄成大錯——

中西文化最大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這種差異自西方黑格爾哲學體系形成以後愈趨明顯,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不同的行為方式。

中西文化差異若用現代哲學「對立統一」規律來概括,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正因如此,使中國人文科學發達,而西方自然科學領先。但奇怪的是,人與自然一體的觀念,比人與自然對立的觀念明顯優質,而且更符合自然法則。中華文化這一接近事物本質的閃亮和合理的觀念,卻沒能促進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此點尤應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

中國人喜歡從動態中觀察分析事物,西方人習慣從靜態中觀察分析事物。中國人善於把握整體,注重平衡,習慣從整體中看個體;西方人喜歡化整為零,注重分析,習慣從個體中看整體。此點也同樣促進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崇尚鬥智,因而棋術十分發達;西方文化崇尚斗勇,故而體育甚為突出。中國人歷來不重視體育,認為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喜歡用靜坐練氣,疏通經脈,平衡心態來達到除病延壽之目的。在政治方面,中國人重視集體主義,先團體,後個人,故使中國人容易寬容與忍辱,也利團結合作,但卻容易滋生平均主義,公有思想。西方人喜愛競爭冒險,個人奮斗,注重功利,這是西方較早較快進入商業文明的原因,而有極易產生資本主義和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中國人對家庭對社會是一種責任,西方人對家庭對社會是一種需要。

總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立體型,向前看時往往還要顧後,看到勝利時還會回頭看看失敗,試圖從失敗中尋找出一些教訓來,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是此種思維方式的表現。再觀西方人卻是一向勇往直前,不但不顧後面,連前面有多少障礙都很少顧及,所以說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線型的,表層的。而此種思維方式的不同絕非地域差異和人種不同,是在於中國人和西方人的靈魂深處有其不同的宗教信仰,或者說是因為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進而導致文化不同,從而決定思維方式不同。

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在汝邊」,中國人老子亦說:「道不遠人」。中國唐朝文化當時稱雄世界,然而唐人還容納了外來的佛教文化。可以說,時至今日,中國的主流文化仍是以道家、儒家和佛家(教)文化的混合物。不知是佛教在中國找到了契合點,還是中國唐人找到了迎合佛教的契合點,而又為什麼中國明朝中葉的西方文化在中國沒有找到契合點?確實值得研究。再思西方文化,其根基是基督教的倫理道德原則,或者說是上帝的力量,此種信仰平衡了西方人的行為方式,使得他們和平相處。

應當注意,一個民族最大最具特色的優點,有時恰好是它最大最難克服的缺點(實際上,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對立物兩極相通」。比如,中國人重「恕道」,又能「忍辱負重」,推崇「大統一」,這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得以延續的主要原因。恰恰這一點,卻容忍和順從了封建君主集權制度,又使在西方無處落腳的「科學社會主義」(實質上仍是空想社會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是被統治階級利用的文化。依筆者之見,後者不用說,而前者如果將「迎合」改為「容忍」,似乎更為客觀。再觀西方人,好鬥、沖動,想征服世界,但世界並未被征服,而歐洲的版圖卻四分五裂,國小人稀至今。

須要申明的是,筆者並非研究中西文化的專家,以上內容和觀點,僅為個人的思考和有限知識,定有偏差甚至謬誤。寫此文之目的,在於提醒同道們,應對中西文化有所研究和比較,對於在中國傳播福音,建造教會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基督教仍是「洋教」。如何使「洋教」本土化?怎樣找到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點?仍然是現實而又緊迫的課題。如果我們在努力傳播福音種子,大力引進基督教文化的同時,不考慮中西文化差異,不找到兩種不同文化的契合點,不顧及中國的國情,就無法使基督教信仰本土化,甚至鑄成大錯。

最後,盼望同道們批評指正,並就本課題發表觀點。筆者先行致謝了。

❾ 西方新聞道德觀經過了哪三個發展階段

總共四個時期。
①官報時期(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的時期),基本的新聞政策為書報檢查制度。政黨報紙時期(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幾十年到一百多年),新聞政策的特點:在新聞自由大框架下,對報刊徵收知識稅(目的:欲禁於征)。商業報紙時期(英、美開始於19世紀中葉),黨報消失,完全的新聞自由政策。④報業壟斷時期(20世紀後),報業兼並集中加劇,出現報團、傳播集團。
西方國家的新聞傳播雖然各有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發展特點,但是多數國家報刊發展的歷史,都經歷了較為明顯。

熱點內容
伊川法院投訴 發布:2024-11-07 11:15:25 瀏覽:202
昨天社會為法欄目組 發布:2024-11-07 11:07:25 瀏覽:196
行政審批改革行政法 發布:2024-11-07 10:51:19 瀏覽:895
2019年司法考試報名時間 發布:2024-11-07 10:44:41 瀏覽:955
法律碩士在法院有用嗎 發布:2024-11-07 10:40:53 瀏覽:167
德國法學淵源 發布:2024-11-07 10:18:12 瀏覽:593
催繳物業費律師函 發布:2024-11-07 09:50:31 瀏覽:741
司法所手機定位 發布:2024-11-07 09:48:42 瀏覽:169
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地方 發布:2024-11-07 09:41:29 瀏覽:102
一般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09:16:49 瀏覽: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