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茶乃道德

茶乃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4-26 18:06:37

A. 茶藝手勢禮的基本要求

為了更好地體現茶葉的靈性,展示茶藝之美,演繹茶文化的豐富內涵,在進行茶藝服務時就要體現出「禮、雅、柔、美、靜」的基本要求。
1.禮:在服務過程中,要注意禮貌、禮儀、禮節、以禮待人,以禮待茶,以禮待器,以禮待己。
2.雅:茶乃大雅之物,尤其在茶藝館這樣的氛圍中,服務人員的語言、動作、表情、姿勢、手勢等要符合雅的要求,努力做到言談文雅,舉止優雅,盡可能地與茶葉、茶藝、茶藝館的環境相協調,給顧客-種高雅的享受。
3.柔:茶藝員在服務時,動作要柔和,講話時語調要輕柔、溫柔、溫和,展現出一種柔和之美。
4.美:主要體現在茶美、器美、境美、人美等方面。茶美,要求茶葉的品質要好,貨真價實,並且要通過高超的茶藝把茶葉的各種美感表現出來。器美,要求茶具的選擇要與沖泡的茶葉、客人的心理、品茗環境相適應。境美, 要求茶室的布置、裝飾要協調、清新、干凈、整潔,檯面。茶具應干凈、整潔且無破損等。茶、器、境的美,還要通過人美來帶動和升華。人美體現在服裝、言談舉止、禮儀禮節、品行、職業道德、服務技能和技巧等方面。
5.靜:主要體現在境靜、器靜、心靜等方面。茶藝館最忌喧鬧、喧嘩、嘈雜之聲,音樂要柔和,交談聲音不能太大。茶藝員在使用茶具時,動作要嫻熟、自如、柔和、輕拿輕放,盡可能不使其發出聲音,做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心靜,就是要求心態平和,心平氣和。茶藝員的心態在泡茶時能夠表現出來,並傳遞給顧客,表現不好,就會影響服務質量,引起客人的不滿。
茶的歷史最早也要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我國不僅是茶的發源地也是茶的故鄉,關於茶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了解,但是關於茶藝的禮儀,很多人都很懵懂,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關於茶藝的禮儀,茶藝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茶藝中包含很多藝茶的技能品茶的藝術,藝茶從選茶到奉茶都是很有章程的,藝茶是茶藝中最基本的,而品茶是一門藝術,通過五官的一個感知從茶水中細細品味茶香。茶藝不僅僅能規范人們的行為,而且能塑造「茶人」的形象,人們在交際的時候,都是從人的服裝,言談舉止來判斷一個人的人品,對於茶藝人來說不僅在儀表方面要特別注重,而且在儀態上也要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淡雅的妝容,整齊的發型,和干凈的手是一個茶藝人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手部的舉止要求。
泡茶的時候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茶藝人的手,在泡茶的時候避免使用護手霜和化妝品,這樣不僅會污染茶具而且也會影響茶本身的香氣,茶藝人的手很重要,不過泡茶的技能也要非常流暢,茶藝人在泡茶時一舉一動都非常重要,規范性的手勢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泡茶的時候,提壺,揭蓋,注水,行禮都是有規定的章程。茶藝人不管是站姿,坐姿還是蹲姿也要遵循茶藝人本身的職業,在語言上也要禮貌讓人感受到茶藝人身上散發出的儒雅之氣,態度謙和有禮會讓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就是眼神和微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個人的眼睛清澈有光會很吸引人,面帶微笑會帶給人親切感,茶藝人是非常儒雅的職業,從顏值到技能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隨著飲茶的全球化,茶在國外也備受大家的喜歡,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外賓客對茶文化也非常有興趣,因此茶藝人在對待國外賓客的時候也要非常注意,涉外禮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平等,尊重國外賓客的人格國格以及各國的風俗習慣,各國禮儀的禁忌也需要了解清楚,以免造成不愉快。茶藝人在接待外賓的時候,一定要禮貌用語,禮貌行動,讓外賓感受到茶藝人的熱情,不能以貌取人,要謹記「來者都是客」的原則。

B. 以下與茶相關的養生思想,哪一項不屬於道家提出的呢

"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

這項養生思想不是道家提出的。
是佛家的茶養生思想。

C. 文言文翻譯!急!

凌晨是子時,已經轉陰為陽,所以叫得陽氣。
丑時天快亮了,雞叫。雞叫三遍,天才亮。寅時不通光,就是不見陽光。卯時太陽出來了。辰時吃過早飯了。巳時,往下排。午時日到中天了。未時太陽偏西,午後三點到五點叫晡。太陽落山時是酉時。戌時是黃昏時分,亥時人們都入睡了。
聽說,天地之間的數,是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
太陽剛生成的地方,萬物都沒有生出。
日月星辰,叫四象。辰是「時間」,光陰。

D.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這段話出自《西遊記》原版名著第一回,作為後續故事的介紹。原文翻譯如下:

有詩寫道:

混沌未分世界亂,茫茫渺渺不能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天地從此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元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都說天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周而復始,生生滅滅,每次要經過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有人稱為一元。一元又有人將其分為十二會,十二會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十二會就好像是一天十二個時辰一樣,也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

在一天之中,子時開始新的一天,丑時有雞叫。寅時天還不亮,卯時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辰時人們吃早餐。接著,是巳時,等再到了午時,太陽在天上正中的位置,未時,太陽則開始偏向西,到了申時,進入傍晚,酉時太陽要落下去,戌時是黃昏,到亥時,人們就會去休息。

談到天地的興衰,每會是一萬八百年。比如在戌會結束時,世界昏暗,什麼都沒有。

等過五千四百年,到了亥會,就一切迷迷茫茫,萬物混雜在一起,叫混沌。

再過五千四百年,到亥會結束,接近子會,世界就開始逐漸孕育了。邵康節說「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時候天就開始有了根。

再過上五千四百年,完全是在子會,輕清的東西上升,就有了日、月、星、辰,稱為四象。所以說:「天產生於子」。

再經過五千四百年,子會要結束,要到丑會的時候,一切就開始逐漸穩固。

再過上五千四百年,完全是在丑會,濁氣下降,於是有了水、火、山、石、土這五種形態。所以說「地辟於丑」。

再經過五千四百年,在丑會結束,寅會開始的時候,生出了天地萬物。所以說:「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

再過上五千四百年,正當是寅會,生出了人類和飛禽走獸,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人,三才定位。所以說人生於寅時。

《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該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明代社會現實。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語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西遊記

E. 茶的文化

【茶的起源】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①。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雲:「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飲茶的發源時間】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所以茶農貢獻很大 。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說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茶文化的定義】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茶文化體系】

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 ;
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
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
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 、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 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茶文學:通過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形式表現出來的茶文化的文學形式;

【茶文化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 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 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 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 易等。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 《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 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 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

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 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 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覆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F. 關於茶文化的介紹!越詳細約好!!!!

【茶的起源】
「我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①。尚未見飲茶。......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
由前之說,北朝後魏京師士子,見齊王蕭飲茶,引為怪異,號為漏卮;由後之說,尤養特欲為蕭正德備茶,則一為少見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證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鮮卑族用物,此時飲茶,恐限於某地,行於某階級,實非普及民眾,故只能謂為飲茶之開始時期。而飲茶風氣之興,始於唐代。唐代民眾喝茶成癖。東坡詩雲:「周詩記苦荼,茗飲出這世。」乃以今之茶為荼。自唐以來,茶以清頭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飲數碗,確成風矣。(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也是人們心
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
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采: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
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它起於何時?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
公主入藏時,按本民族的禮節帶去茶開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
時,飲茶之風甚盛,社會上風俗貴茶,茶葉成為婚姻不可少的禮品。
宋時,由原來女子結婚的嫁妝禮品演變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至
元明時,「茶禮」幾乎為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茶禮稱「吃茶」。
姑娘受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禮的觀念。有「
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如《紅樓夢》書中,王熙鳳送給林黛玉茶後,
詼諧地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還不做我家的媳婦。」如今,
我國許多農村仍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
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在婚禮中用茶為禮的風俗
,也普遍流行於各民族。蒙古族訂婚,說親都要帶茶葉表示愛情珍貴
。回族、滿哈薩克族訂婚時,男方給女方的禮品都是茶葉。回族稱定
婚為「定茶」,「吃喜茶」,滿族稱「下大茶」。

至於迎親或結婚儀式中用茶,有作禮物時,主要用於新郎、新娘
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長敬獻的「謝恩茶」、「認
親茶」等儀式。

總之,從古到今,我國的許多地方,在締婚的每一個過程中,往
往都離不開茶來作禮儀。

②茶與祭腌: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南
北朝齊武帝蕭頤永明十一年(493年)遺詔說:「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
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天上貴賤,咸同此制。」齊武帝蕭
頤是南朝比較節儉的少數統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為祭,把民間的禮
俗,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喪禮中,並鼓勵和推廣了這種制度。

把茶用作喪事祭品,只是祭禮的一種。我國的祭祀活動,還有祭
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盡言。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我國許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為祭品的習慣。如布儂人的祭土地
活動,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輪流到廟中點燈敬茶,祈求土地
神保護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簡單,主要是用茶。再如雲南麗江的納
西族,無論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斷氣時,都要往死者嘴裡放些銀末、
茶葉和米粒,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死者才能到「神地」。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就武夷山飲茶習俗而言,自古以來就有以茶待
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等形式。由古代沿襲下來的飲茶習俗至今在
有的農村或茶藝館還依然可見。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G. 茶的品性是什麼

茶,南方之嘉木也。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後,中華民族就一直生活在茶香氤氳之中,茶也便潤澤著每一個炎黃子孫。
茶之本性,最能醫疾祛疫,頤養人生。著名的醫學家陳藏器首先提出了「茶為百病之葯」的觀點,「止渴除疫,貴哉茶也。」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對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寫道:「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日本高僧榮西,他在中國學習佛法,並親身體驗了佛茶的健身功效,他寫的《吃茶養生記》中稱:「山谷茶乃養生之仙葯,延齡之妙術,生之,其地則靈,人若飲之,其壽則長。」李白也認為,茶能使人調六合而成美,人飲茶之後,不僅能心情怡愉還能使人膚色嬌嫩如花,真乃潤澤人生之佳品也。
茶性之味,最能潤澤人的行為品性。茶湯之味,先苦後甘,先薄後濃。真正用心品茶的人,首先感覺到的是人生就在茶中。人從出生入世,不僅有生理上的傷痕痛苦,而心靈及精神上的苦澀,更是難語之言,有時候如墜入苦海,連岸邊也渺茫無望。這時,慢慢品啜,你會感到苦澀之味正在醫治心靈,正在磨礪意志,正在讓你在涅槃中超度自我。猶茶之由苦而漸甘,由淡而醇,心靈伴著茶香,則孕育出一股陽剛之氣,精神為之振奮,心田為之靚麗,困難和挫折便在你的搏擊下而消遁,事業如日之中天,人生如噴薄欲出之朝陽,迎來的是一片日華和成功的風采。
茶性之聖潔,最能潤澤滌雪人的品格。茶生於高山幽谷,得日月之華,蘊天地之靈。遠之囂塵,出於混沌,采之如仙葉,茶可謂清純高潔之物。真正品茶的人,應凈之靈樞,滌之雜念,潔之心犀,去之物慾,方能得茶之真味,入茶之本源,這樣的茶人便在茶香中升華了自己,不同流合污,不恣意妄為,行正直之道,納清爽之氣,是一個德高品佳之人,一個光明磊落之。.蘇東坡筆下的葉嘉其人,便是茶人中德高之風范。
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這是陸羽在其《茶經》中對茶性的至高詮釋。這精行儉德,是對品茶人行為的深度潤澤。可理喻為品茶人因茶而達到的一種人生境界,即行為精誠、道德謙和、謹行為事、超脫達觀。無論是處廟堂之高或江湖之遠,無論是食有魚,出有車或家徒四壁,都能處之坦然,以德為仰,中國多少賢達先哲偉人雅士,莫不是在茶香中,潤澤出了燦爛的人生

H. 茶葉的歷史文化

一、茶的起源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三級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二、茶文化與文人: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漢族茶文化的基礎。
三、茶為何物。
茶為一種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長品易健康、長壽,茶品順為最佳、還可作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華,順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裡有茶順為茗品。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已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樹根,經初步判斷是茶樹類植物,中國最早種茶的歷史可能被改寫;茶字的讀音源於巴南人,巴渝是茶文化發祥地.
四。飲茶習俗起源。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仍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4)宋元時期:茶區繼續擴大,種茶、制茶、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如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特別是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等。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頫的《鬥茶圖》等更是漢族茶文化的藝術珍品。[3]
五、從「茶」字的演變看茶的歷史。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六、茶的海外傳播。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熱點內容
2016並購基金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3 10:30:11 瀏覽:110
員工安全責任書有法律效應嗎 發布:2025-01-13 10:29:49 瀏覽:685
法院團委 發布:2025-01-13 10:08:27 瀏覽:680
檢察院和法院領導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13 09:25:05 瀏覽: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3 08:34:39 瀏覽:19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