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歷史類型
㈠ 道德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歷史類型
文藝復抄興時期,西方襲一些倫理學家曾把道德分為野蠻時期、希臘時期、中世紀時期和資產階級時期四種歷史類型。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根據社會的發展狀況,特別是經濟結構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把道德分為五種歷史類型:即原始社會道德、奴隸社會道德、封建社會道德、資本主義社會道德、共產主義社會道德。
(1)道德的歷史類型擴展閱讀:
就社會歷史階段而言,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都是公有制基礎上的道德形態。但是由於公有製成熟程度不同,兩種道德體系又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和歷史使命。它們與私有制基礎上的幾個道德歷史類型有著本質區別。
具體地分析道德演變的這些歷史類型,揭示各個歷史階段上道德類型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對於批判舊道德,繼承和發揚人類歷史上優良道德傳統,發展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倫理學家有的不承認道德的歷史演變,有的歪曲道德的歷史類型。例如,古希臘有些倫理學家把當時的奴隸社會的道德,說成是人類歷史的唯一道德。西歐中世紀的神學家把宗教道德看做永恆不變的道德。
㈡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經歷的道德類型,有幾種分類方法每種分類的具體內容是什
1、原始社會的道德
2、奴隸社會的道德
3、封建社會的道德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5、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
㈢ 道德的歷史演變
道德起源於實踐,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奴隸社會的道德,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封建社會的道德,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
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
(3)道德的歷史類型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㈣ 道德發展過程中經歷的歷史類型有哪些
1、原始社會的道德
2、奴隸社會的道德
3、封建社會的道德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5、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㈤ 人類共經歷了幾種道德發展的歷史類型
人類共經歷了五種道德發展的歷史類型即:原始社會的道德、奴隸社會的道德、封建內社會的道德、資本容主義社會的道德、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5)道德的歷史類型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㈥ 在道德的歷史發展中出現了多種歷史類型,其中出現最早的是(
原始社會道德
原始社會道德是指與原始社會的經濟文化相適'應的社會道德。道德歷史類型之一。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道德類型。
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生產資料公有,人人勞動,平均分配,沒有剝削和壓迫,由此形成的道德特徵是:以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為把無條件服從和維護共同利益視為神聖義務;全體成員之間自由平等、團結互助;道德觀念簡單、貧乏;道德調節范圍狹隘,主要通過風俗、禁忌、傳統和宗教儀式來進行。其中風俗習慣是維系原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力量。原始社會道德具備兩重條件,既有素樸、美好、高尚的一面,又有血緣群婚、氏族復仇和食人之風等消極的一面。
(6)道德的歷史類型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道德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以維護血緣集體的共同利益為最高道德目的,以全體成員的平等、協同勞動、互相幫助等為基本內容。每個部落、氏族成員,在生產活動、對外交往或爭執中,都把本部落、氏族的整體利益看作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並在感情、思想和行動上始終無條件地服從。
2、道德意識是自發的和貧乏的。這時由於思維和語言尚不發達,人們只能從感情、感覺和生活慣例上把握現實的道德關系,頭腦中所形成的只是「有利的」和「有害的」觀念,而且這種觀念往往同時含有真假和美醜的意義。他們不僅用「有利」和「有害」評價人們的行為和相互關系,而且也用這些觀念評價自然現象。
3、調節功能具有狹隘性、外在性和權威性。在原始時代,人們的眼界始終未能超出部落、氏族的范圍,道德調節僅限於本部落、氏族之內。人們往往把道德看作外在的力量,從而「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
㈦ 道德發展的五種歷史類型及原始社會的道德和
人類共經歷了五種道德發展的歷史類型即:原始社會的道德、奴隸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的道德、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7)道德的歷史類型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㈧ 原始社會道德的特點
原始社會道德
原始社會道德是指與原始社會的經濟文化相適'應的社會道德。道德歷史類型之一。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道德類型。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生產資料公有,人人勞動,平均分配,沒有剝削和壓迫,由此形成的道德特徵是:以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為把無條件服從和維護共同利益視為神聖義務;全體成員之間自由平等、團結互助;道德觀念簡單、貧乏;道德調節范圍狹隘,主要通過風俗、禁忌、傳統和宗教儀式來進行。其中風俗習慣是維系原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力量。原始社會道德具備兩重條件,既有素樸、美好、高尚的一面,又有血緣群婚、氏族復仇和食人之風等消極的一面。
㈨ 道德在不同時期有哪些體現
1、原始社會的道德,以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為基本原則,倡導共同勞動、平等互助,人們無條件地踐行公共義務,推崇正直、誠實、勇敢等品格。但同時,氏族間的復仇殺戮、血親之間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風氣則表現出這一時期道德形態的缺陷。
2、奴隸社會的道德,講求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主流社會鄙視勞動和勞動者,並奉行男尊女卑、男主女從。這一時期,西周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創立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倫理觀。而春秋時代的孔子開始形成以「仁」為中心的道德體系。
3、封建社會,道德被用來維護宗法等級關系,具有政治化、宗教化、規范化、理論化的特徵。封建制度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而小農經濟需要宗法制度來維系,於是,宗法制度及其派生出來的倫理文化獲得尊崇和弘揚,逐漸演化為以「三綱」、「四維」、「五常」、「六紀」、「三達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道德修養理論。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規范就是忠君、孝親。
4、鴉片戰爭後,西方思想逐漸傳入古老的中國。以嚴復、孫中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將資產階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天賦人權論等學說,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的基本道德規范引進了中國。當時的中國屬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產階級的道德原則對推動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其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的道德局限性也表現得十分明顯。
(9)道德的歷史類型擴展閱讀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