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法治問題
A. 如何協同推進法治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
1、加強智慧城市頂層設計
為規范當前智慧城市建設所出現的混亂局面,亟待加強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科學合理地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來看,應該根據黨的十八大有關促進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戰略出發,全面系統地規劃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應該成為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互融合的一條有效路徑,不僅要服務於城市居民,也應該能夠服務於城鎮和農村居民。
2、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智慧城市總體框架
與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設應該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充分應用以物聯網、雲計算、無線寬頻、三網融合等為主要內容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二是與民生相關的公共管理與服務為業務系統發展重點。智慧城市建設應該刷新當前城市信息化發展現狀,整合信息資源、統籌業務應用系統,為人們呈現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願景。
3、智慧城市建設應該與國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融合城鎮化、信息化、工業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作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智慧城市建設應該成為支撐國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內需市場。在當前國際經濟仍然持續低迷、針對我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日漸增多的情況下,這個龐大的內需市場對於促進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自主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個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
4、建立綜合協調機制
智慧城市建設涉及面非常廣泛,包括信息通信產業管理、城市交通、醫療衛生、教育、社區管理服務等諸多領域,因而必須建立一個綜合統籌機制去協調推進。但是,目前我國尚未建立一個綜合、統一有效的機制去統籌智慧城市建設。從地方的智慧城市規劃來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門主導,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規劃建設部門也開始規劃建設"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市建設部就在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從內容來看,信息化主管部門主導的好處在於,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將現有的信息化管理資源融入其中,不足之處是信息化應用難以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具體業務項目上,而城市規劃建設部門主導的優劣勢則正好與此相反。
5、建立健全信息網路安全機制和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由於我國根本沒有技術和產業主導權,我國的信息網路安全問題幾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國公司特別是美國公司的技術掌控之下,幾乎沒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聯網、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的信息網路時代,安全問題更為突出,其潛在威脅也更大。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穩定運行,有必要從保障國家安全高度規劃信息網路安全,整合當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網路安全保障體系。
6、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
物聯網與雲計算時代,法律法規問題要比傳統的互聯網時代更加復雜。就我國而言,互聯網法律法規建設存在大量"欠賬",許多的信息網路安全問題處於無法可依狀態。在物聯網時代,這種局面必須得到改觀。
B. 加快城市化進程對社會發展弊大於利(80分,急!!)
以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辯論成功!
城鎮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正確判斷當前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就成為「十五」期間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總的判斷是:中國是一個低度城鎮化的國家;中國的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後;中國的城鎮化正處於加速發展時期;中國城鎮化水平滯後制約經濟發展;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年均增長一個百分點為宜。以下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判斷:
一、中國是一個低度城鎮化的國家:發展模式的判斷
中國是一個低度城鎮化國家,這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作出的基本判斷。《建議》指出:城鎮化水平低,這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那麼,《建議》何以得出上述結論呢?
根據城鎮化、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不同,我們可以把城鎮化劃分為四種模式:第一種是適度城鎮化又稱同步城鎮化,即指城鎮化進程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水平趨於一致和相適應的城鎮化模式,即城鎮化與經濟發展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如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芬蘭、日本等。這是一種經濟發展推動型的比較合理的城鎮化道路,它能夠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和社會經濟的適度、同步發展。第二種是過度城鎮化又稱超前城鎮化,即指城鎮化水平明顯超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鎮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東等。這是一種以犧牲農業發展為代價,造成嚴重的城市病,不利於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畸形城鎮化,是一種無工業化的城鎮化。第三種是滯後城鎮化又稱低度城鎮化,即指城鎮化水平落後於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鎮化模式,這是一種違背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的不合理的城鎮化模式,如中國、朝鮮、貝南等。這些國家的城鎮化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進而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見圖1),它是城鎮化的更高階段。[2-5]從中國目前城鎮化發展模式現狀不難看出,中國的城鎮化屬於低度城鎮化國家。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城鄉人口逆向流動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種「反城市化」。對此,要加以區別。
中國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比較
城鎮化是否適度取決於多種因素的作用和變化,這是一個規律性的東西。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適度的城鎮化不但會產生較高的綜合效益,而且還會支付較低的各種成本。在城鎮化過程中,人口和各種要素的聚集不是無限制的。當這種聚集發展到一定程度,由城鎮化帶來的邊際聚集效益便呈遞減趨勢,而邊際聚集成本則逐步上升,當二者接近或相等時,城鎮化便達到理論上的適度。[6]
二、中國的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後:發展程度判斷
中國的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中國的城鎮化也滯後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是中國的城鎮化落後於工業化。從圖1可以看出,1949年的中國的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相差不多,僅為1.93個百分點,1953年、1957年、1965年、1978年差距進一步拉升,分別為6.49、10.01、13.82、26.38個百分點,28年增加了大約25個百分點,年均落後近1個百分點。這一情形,直到近20年才有所改變。1996年城鎮化比工業化落後13.43個百分點,差距比1978年減少了12.95個百分點,到1998年差距進一步減少為11.8個百分點。[7]
二是中國城鎮化落後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據世銀行專家分析,1997年中國實際的城鎮化水平(32%)要比名義的城鎮化水平(30%)高出兩個百分點。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資料,1992年、1995年、1997年,中國人均GNP分別為470、620、820美元,同期中國城鎮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要分別低15、12.5、11個百分點。按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PPP)計算,1995、1997年中國的人均GNP分別為2920、3570美元,同期中國城鎮化水平分別要低20.8、22個百分點。[8-9]圖2直觀地給出了按人均GNP衡量的國內外在城市化水平上的差距。
三是城鎮化也滯後中國的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鄉結構的變動。1995年中國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20.5:48.8:30.7,就業結構比重為52.2:23.0:24.8,同期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0%,分別比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重高出49.5、21.2、39.3個百分點,分別比第一、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高17.8、47、45.2個百分點。[10]
四是城鎮化偏系越來越大。根據城市化偏離系數公式Ue=△Pu/△Pa-1初步計算可知:1952~1978年,中國城市化偏離系數為-0.56,人口城市化進程嚴重滯後於農業勞動力的非農業化進程。1978~1982年,中國城市化偏離系數為0.34;1978~1990年,1978~1997年偏離系數分別為-0.42、-0.50;1991~1997年偏離系數為-0.65。這表明,除改革開放初期人口城市速度曾超過農業勞動力非農化速度外,其他三個分類計算階段,人口城鎮化速度都低於農業勞動力非農化程度,而且近10年來城市化滯後的現象更加嚴重。根據楊宜勇的比較,1997年,中國人均GNP為860美元,此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大約只相當於世界1964年人均GNP300美元的水平,按照這個系數中國現階段城市化滯後14個百分點。[11-12]根據葉裕民的比較,我國1997年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與日本1965年的水平相當,但我國1997年的城鎮化率(29.9%)比1965年的日本(68.1%)要低38.2個百分點。[13]我國不同地區城鎮化滯後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根據魏後凱等人的測算,1997年東部地區顯性城鎮水平為39.96%,中部地區為30.65%,西部地區則為23.47%,中西部分別比東部低3.31和10.49個百分點;1997年東部地區隱性城鎮化水平已達21.67%,而中、西部地區分別只有14.53%和12.12%,分別要低7.14和9.55個百分點。[14]
三、中國城鎮化發展正處在加速發展時期:發展階段判斷
中國第一部城鎮化規劃——《「十五」城鎮化發展重點專項規劃》(2001年8月7日發布)在綜合分析中國城鎮化現狀、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水平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明確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15]這是中國建國以來,首次以官方文件作出的基本判斷。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中國城鎮化發展已經進入加速發展的階段,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加速階段還要一段時間,現在強調「加速發展時期」為時過早。筆者認為,中國城鎮化發展正處在加速發展時期。這可以從兩方面來判斷:
第一,從近年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現狀看,中國城鎮化呈現出穩定、快速發展的態勢。一是城鎮人口不斷增長。1978年中國城鎮人口為17245萬,比1949年增加11480萬人,2000年城鎮人口增加到45594萬人,比1978年多出28349萬人,相當於1949年的8倍。二是城鎮數量不斷增加。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66個,22年增加473個;建制鎮由2173個增加至2萬個,22年增加了17827個。三是城鎮區域不斷擴大。據統計,1984年至1996年,全國295個城市市區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比重由7.6%上升到18%,年均上升0.86個百分點。四是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城鎮化水平為17.92%,到2000年已增至36.09%,22年增加了18.17個百分點。五是城市綜合實力迅速增強。1997年,中國226個地級市以上城市中,GDP超過200億元的有34個,人均GDP超過一萬元的有109個。另外,1988~199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平均增幅達19.3%,佔GDP的比重也從28.6%上升到37.2%。[16]
第二,從城鎮化發展水平看,中國城鎮化已進入加速發展階段。一是根據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當一個國家城鎮化水平達到30%時,這個國家城鎮化發展就處在加速發展時期,也就是處在城鎮化發展的中期階段。二是1995年以來,中國城鎮化水平已經接近並超過39%這個分界線。1995年至2000年6年間,城鎮化率年均超過30%為31.01%。31.01%正好符合城鎮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處在諾瑟姆曲線的中期階段上。三是近年來,不少學者運用種種城鎮化水平的測算公式,對2000~2050年若干年份中國城鎮化水平進行了測算,結束都是在30%以上,其中最低為30%,最高的為40%,平均水平為34.91%。四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統計,200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比1990年(26.23%)提高了9.86個百分點為36.09%。36.09%、31.01%或34.91%這些城鎮化率是否是一個合適、適度的合意城鎮化率呢?回答是肯定的。根據王錚的合意城市率公式和周一星城市化對應關系公式計算可知(註:王錚的合意城市率公式為:t=6.61-47.60α[,0]+0.09β[,0]+52.79(α[,1]+ε[,1])+111.75μ-30.42φ-0.16t[,1]-0.02t[,2];周一星城市化對應關系公式為:Y=40.55lnX-74.96.),2000年前後中國的城市化率大約在30%~40%。[17]
四、中國城鎮化滯後制約經濟發展:發展後果判斷
中國城鎮化滯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農業現代化水平和城市承載力不高的原因,也有城鄉二元結構及嚴格的城市戶籍管理制度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的弱質性,特別是鄉鎮企業發展的弱質性導致了非農業產業就業比重滯後於工業化水平,以及市鎮人口比重滯後於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前者滯後主要是由於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特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比較勞動生產率高於重工業;同時,由於鄉鎮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布局過於分散,規模效益沒有形成,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偏低。後者市鎮人口比重的提高滯後於非農產業人口比重的提高。滯後的城市化,對工業現代化不利,也有礙於農業現代化和居民生活的現代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基本經驗。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與城鎮化超前於工業化一樣,都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1958~1960年的超前城市化已為歷史所證實。滯後的城鎮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主要是三大後果與八大弊端。
城鎮化滯後從後果分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口學滯後。由於我國實行嚴格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戶籍制度,導致今天的城市出現了「城市先老」的現象。199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5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城市和縣分別為6.0%和5.7%,高出0.3%;城市人口老齡化要比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這表明人口城市化滯後的城鄉年齡結構差別效應由隱性轉為顯性,帶有明顯的滯後性。二是社會經濟後果。一方面,城鎮化滯後使大量勞動力過多地滯留在農村,造成嚴重的隱蔽性失業和勞動力素質及勞動生產率低下。另一方面,農村城鎮化滯後阻礙了農村內部和城鄉之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造成資源的浪費和低水平的過度競爭。同時,滯後的城鎮化對市場需求的擴大形成嚴重的制約。三是環境後果。城市化的滯後加劇了城市和農村環境的惡化程度。前者如大氣污染、交通堵塞與水荒水臟等,後者如鎮鎮象村,村村象鎮等,形成了一系列的農村病。
城鎮化滯後,從負面效應分析,主要是八個弊端:一是城鎮化滯後抑制消費需求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國農村人均消費增長為1930元,僅為城鎮居民的31.9%,即三個農民還抵不上一個居民。二是城鎮化滯後阻礙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三是城鎮化滯後妨礙農業產業化進程。四是城鎮化滯後阻礙城鎮建設和城市中心功能的發揮。五是城鎮化滯後阻礙產業結構調整和第三產業發展。六是城市化滯後影響國民素質的提高。七是城鎮化滯後影響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八是城市化滯後影響城鄉生態建設。
五、中國城鎮化發展年均增長一個百分點為宜:發展速度判斷
「十五」期間,我國城市化速度應以多少為宜?期末城鎮化將達到多少?對此,不少專家作了研究探討。一種觀點認為,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但不超過1個百分點。從經濟發展趨勢判斷,「十五」時期城市化水平不會高於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但如果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創新上有所突破,則有可能提高1個百分點。[18]另一種觀點認為,「十五」期間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0~1.2個百分點,大約是1978~1998年年均增長速度的1倍左右。我們認為,「十五」期間的城鎮化速度應為0.8~1.2百分點之間,這是一個比較合適的發展速度。按第五次人口普查後的城鎮化新水平,預計到「十五」計劃末,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40.09%~42.09%;2010年將達到44.09%~48.09%。
「貧民區」解決城市化問題行不通
「有貧民區的城市,並不就會比其他城市矮一頭,相反卻是尊重農民工等城市貧民的自由,給予城市貧民福利。我認為深圳完全可以率先興建貧民區,在關外開辟一塊土地專用。」
用「貧民區」而不是「貧民窟」,這體現了中國學者在遣詞造句時的特殊智慧,那麼兩者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呢?秦教授並沒有解釋,但綜合整篇的演講來看,「區」就是「窟」,只不過聽起來不那麼刺耳罷了。
雖然秦教授用了「自由」、「福利」等美好的字眼來裝飾貧民窟,但對貧民窟有一點感性認識的人,就不一定會同意。美國《史密森學會會刊》記者約翰·蘭開斯特在印度孟買最大的貧民窟達拉維看到:在這片面積1.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擁擠著100萬人口,巷子里堆滿了廢品和垃圾,散發著濃烈的腐臭味。這里也幾乎沒有什麼衛生設施,平均每15個家庭共用一根水管,每天只供水兩個小時,每1440個人共用一個廁所……約翰的結論是:「這里是城市裡的地獄!」
此外,各國的貧民窟無一例外都是當地社會動亂的根源,是流行病的淵藪,是黃、賭、毒泛濫和黑社會控制的地盤,是正規的警治和法治社會不能建立的「化外之地」。
因此,任何一個城市的市長,都不會也不應該把自己城市有貧民窟作為比別人「高一頭」的理由。
也許有人會為秦教授辯解說,設立貧民窟是一種無奈之舉,是為了讓農民工能夠以比較低的成本安頓下來。但在我看來,這一舉措不僅沒有改變城市對農民工的制度性歧視,反而把這種歧視更加制度化、合理化了。對於城市的管理者來說,可以更加理直氣壯不承擔貧民窟居民的福利,這一點只要看看孟買貧民窟的狀況就知道了。
所以我認為,如果真正關心農民工,那首先就應該為農民工去爭取這樣一種自由———免於墮入貧民窟的自由。這才是真正值得去爭取的自由,要知道,一個人一旦墮入了貧民窟,則相當於被社會拋棄,還有什麼自由、福利可言呢?
從更加宏觀的角度看,由於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用貧民窟來解決城市化問題,也是難以想像的。
據學者溫鐵軍統計,如果按國際慣例,把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並且從事的是非農職業的人都統計為城市人口的話,則中國已經有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人口。假如按照南亞或拉美的比例,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人口是住在貧民窟,那這個數字將是三億多人。在如此規模的貧民窟里,我們看到的可能不是自由和福利,而是災難。
解決中國的城市化問題,如果說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經驗的話,那麼照搬孟買或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模式就更不應該了。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城市化還是應該兩條腿走路:一是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既定方針,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使農民在農村也能過上與城市相似的富足安適生活,這不僅為中國未來的糧食安全投資,也是為了增強農民工在城市的談判地位,使他們可以選擇不去貧民窟;二是給每一個願意在城市定居的農民工以同等的國民待遇,提高工資佔GDP的比例,使他們能夠在城市裡過上一種有基本尊嚴的生活。
文昌 1、中心城鎮(文城)人口的不足,不利於內需的擴大,難以形成「焦點效應」。
文城城鎮人口6萬餘人,而嘉積上十萬,還不包括3—5萬的外流人口;瓊海在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5479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3.9583億元;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1.5896億元。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總額3.9076億元;住宿餐飲業零售總額1.3830億元;而文昌在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018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1.9751億元(比瓊海少2個億);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2.7267億元(比瓊海多1.2億)。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3.4606億元(比瓊海少4400萬),住宿和餐飲業1.2005億元(比瓊海少1800萬),說明了瓊海的城鎮經濟很活躍,城市的規模比文昌要大,但是她的過夜遊客也不過如此,比文昌高不了多少;她們的批發零售貿易業發達得益於博鰲論壇帶來的品牌效應而引來的外來流動人口。
這也說明了為何肯德基、麥當勞、阿迪達斯、耐克等「洋短視」沒來文昌了。
2、城市化落後,不利於人才的儲蓄
城市化的落後很大程度上是工業化落後的體現,沒有工業化的帶動,就很難有適合高端人才落腳的崗位,就是本土人才也會大量外流;城市化的落後也就意味著農村人口的過剩,這些過剩的農村人口有點本事的就北漂,能留下來的要不從事農業工作,要不就是當地有相匹配的工作,試想,這種狀況能留下人才嗎?更可怕的還是「現代文明殺手」——小農意識。
3、城市化的落後,不利於招商引資
城市規模、道路、人口流動量等等都是外來商人最重視的第一印象,如果這個第一印象就給人家留下陰影,你們說,這個商、這個資還能招引嗎?人家不跑才怪,一個城市的建設單單靠自己人是不行的,沒有外來資金、人才的融合、補充,該如何發展?所以,反對謝明中修路,老城改造的人都是「短視鬼」。
後記:寄希望於這屆政府,應堅貞不渝地抓招商引資;堅貞不渝地推進城建發展;堅貞不渝地大修路、舊區改造、建設新區。
我們要時刻記住:城市化落後,一切都免談;城市化落後,一切都成為阻礙;城市化落後,一
這種大躍進式的城市化,弊端已經顯現,物價飛漲,蔬菜肉類嚴重匱乏,今年很少有人能像往年那樣熏臘肉做香腸,生活驟然下降。這是因為城市化過度膨脹帶來的後果,中央可能已經意識到了。我經常在農村閑游,發現大量的田土荒蕪,養豬的農民成倍減少,好多人都去城裡打工了。萬一戰爭爆發。人們吃什麼。糧食是萬民之本呀!
北京盲目城市化的弊端前天晚上,上海來了個朋友,我們沒有一起吃晚飯,除了我們兩個人都分別有各自的小飯局外,關鍵是關系很好,吃飯反而覺得很沒有意思了。我邀請他到後海的荷花市場一聚,朋友欣然答應。
周六的晚上,荷花市場人潮湧動,各家酒吧都人滿為患。在酒吧和外面桌椅之間的小路上,大量的不知道從哪裡出來的人在漫無目的的順著各家酒吧逛著,好像很高興的樣子,也不知道他們高興什麼,後海晚上有那麼好看嗎?我怎麼沒看出來?我眼睛又沒有問題。而且干嗎不坐著喝酒?是不是嫌後海酒吧的就太貴了,逛逛就滿足了?我看還是太無聊了,不知道干什麼?於是就約著朋友來後海湊熱鬧了,我就是不知道約上海的朋友干什麼好,才選擇了這里。
朋友是一個很有見地的人,游覽過中國很多地方,也是做房地產的,性格很開朗,很有意思的一個人,所以性格和我很相投,聊得甚歡。
也是和他的一些聊天引發了我寫這篇短文的沖動。他女朋友在德國留學4年,剛回國不久,在柏林讀的書,在我的記憶里,柏林是二戰中一個被蘇聯紅軍的坦克碾壓成廢墟的城市,算是一個完全戰火後重建的城市,從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算起來,也不過57年的光陰,但是現在整個柏林看起來新舊建築和諧共生,讓人從城市的建築、街道和廣場上,能清晰的看到這座城市從古到今的歷史(好壞的歷史)和文化脈絡,從而讓人流連忘返、唏噓不已。這樣的城市在歐洲還有很多,義大利的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德國的慕尼黑、科倫,法國的巴黎,瑞士的蘇黎世,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西班牙的巴塞羅那,英國的倫敦----,這痕跡不是幾個點,幾小片,而是整座城市。因此,歐洲不少城市整個被列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而歷史悠久的中國呢?卻沒有一座城市享此殊榮。google到這個結果,一種嗆然淚下的感覺!
作為我們中華5000年泱泱大國首都的北京城,在歷史的戰火中沒有被毀,卻在現代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拋棄了歷史。遠的不說,近代算上盧溝橋事變和解放戰陣時期的北平和平解放,真的算是非常幸運,整個城市,連城牆磚都沒有掉下來幾塊。可惜呀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的錯誤決定毀壞了這個古老城市的大半容顏。雖然錯已犯下,但屬於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然而又趕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現在,政府在此發展過程中,盲目的大幹快上,追求政績工程和效益,對這種百年的大計置若罔聞,進一步的破壞了這種感覺,如今走在北京的大道上,沒有熟悉的四合院,也沒有嚮往的大茶樓。難道現代文明在北京真的就不能和歷史、文化共存嗎??
流動人口的管理對城市化帶來的弊端有哪些?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1、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形勢嚴峻,必須切實抓緊抓好。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務手段,流動人口的違法生育比例較大、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流動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狀況令人堪憂,流動人口享有計劃生育服務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的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我們必須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切實抓緊抓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
2、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國流動人口以農民工為主體,規模龐大、分布廣泛,解決好流動人口問題事關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因此,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尊重其主人翁地位,維護其合法權益,促進其同當地居民和睦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具體舉措。
3、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人口流動促進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達地區帶動落後地區的有效途徑。因此,做好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實現人口合理分布,緩解農村人口壓力,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是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5號文件的具體舉措。
4、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必然要求。流動人口事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戰略目標的實現,是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做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是貫徹落實中央《決定》,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具體舉措。
二、堅持以現居住地為主,戶籍地和現居住地協調配合,建立和完善統一管理、優質服務的新體制
三、堅
五、堅持互通信息,完善統計制度,促進"一盤棋"管理和服務格局的形成
C. 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應該如何作為
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是當代中國政府面對新的歷史起點必須擔當的戰略任務,但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被城市化」、「豪華城市化」、「邊緣城市化」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短缺、形象工程過濫、歷史文化風貌喪失、城市千城一面、生態人居環境惡化、交通堵塞等「城市化病」。這表明,並不是每一級政府及官員都清楚自己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仍然存在著政府職能的缺位、越位和錯位,如果不進行政府職能的正確定位、歸位和正位,我們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戰略就會落空甚至走向歧途。
結合當前我國實際,筆者認為,政府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應該管,而且是管得了、管得好的職責主要體現在做好規劃、提供服務、減少震盪、保護生態,也就是「四管」:管規劃、管服務、管社會、管環境。
一、「管規劃」——堅持「富規劃、窮建設」,保證城鎮建設規劃的科學性、合法性、合理性,避免規劃失誤
加強對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職能。其中,規劃是首要的,是基礎也是龍頭,一個好的規劃能夠使城市建設與管理獲得事半功倍的高起點。「重建設,輕規劃」、「重投入,輕管理」是目前地方政府推進城鎮化中存在著普遍問題。因此,首先應樹立「富規劃,窮建設」的理念。所謂「富規劃」,是指要在規劃上捨得花大錢,下大功夫,注重投入;而「窮建設」,是指要在建設上量力而行,量體裁衣,注重資金資源的效率產出,不瞎折騰。堅持「富規劃」實際上就是強調政府要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放到「管規劃」上來,通過保證規劃的合法、合理、合情,正確地履行政府的基本職能。堅持「富規劃」,是政府當前最需要做好的功課,也是許多政府尚未做好的功課。
一是要把城鎮規劃當作一門科學看待,克服「重政治,輕技術」的傾向。城市規劃學作為一門系統的科學,在人類歷史上已具有百餘年的專業歷史,城市作為人類最大的人工構築物,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古今中外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在城鎮化加速發展過程中,如果失去科學的規劃,將會出現災難性的城鎮化或城市化。美好的規劃是城市美好的藍圖,但它必須是科學的藍圖。各級政府及官員務必明白,政府在城市規劃的科學知識儲備和工程技術掌握方面是「有所不能,有所不為」的。
二是要保證規劃的合法性,克服「重人治,輕法治」的傾向。城鎮化的推進必須體現政府的依法行政的職能,因為規劃是政府的一種法制行為。政府要依法把該管的管住,比如,針對城市的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提出來的「五線」管理制度,即用地紅線、綠地綠線、水體藍線、歷史文化保護紫線、市政公用設施黃線,切實維護規劃的法定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同時,要依法保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使群眾的利益在規劃的起點上就得到保護。特別是在征地拆遷中的利益補償,目前拆遷,正在考驗著我們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智慧。必須依法進行拆遷,防止暴力拆遷、掠奪性的徵收,遏制突擊拆遷。在新一輪的城鎮建設中,政府應站到台前來,是公共利益,就應當保護;是商業利益,就只能是協調,不能強制拆遷,這就是政府職能要「正位」、「歸位」。城鎮規劃,屬於重大決策,不能政府閉門造車,一家說了算,更不能是「一把手」說了算的「首長工程」。
三是要打破「精英規劃」,從少數人決定走向多數人的參與,變以往的自上而下的規劃為自下而上的規劃。規劃要保證公共利益就必須有公民的真正參與,要把城鎮規劃的過程視為政治文明推進的過程,培育公民意識的過程。改變城鎮化中「精英治理」、「家長式治理」的思維方式,尤其要發揮專家智囊團的作用,成立城鎮建設規劃委員會,其中專家的比例不應低於50%,而我國不少地方的比例遠遠低於50010。與此同時,要有規劃決策失誤的終身責任追究制。如果說決策失誤造成的浪費,是中國最大的浪費,那麼規劃的失誤,則是最大的失誤。因為這種失誤將帶來成百上千億的損失,是一種沒有機會改正的錯誤,如城市基礎設施布局和城市空間布局的失誤,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失誤。
二、「管服務」——堅持「富民興鎮,惠及民生」,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避免公共服務的「缺位」
為什麼要推進城鎮化?為誰推進城鎮化?回答這些問題在理論上很清楚,但在行動上未必清楚。比如,在城鎮化建設中,政府、開發商、農民三方經常成為利益的博弈者,政府會經常忘記自身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實質上,惠及民生,讓城鎮化成為惠民、利民、福民的工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推進城鎮化的根本目的。
一是要把「富民興鎮」作為政府推進城鎮化的第一要務。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在未來解決的重點是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據測算,中國城鎮化水平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將有1000多萬農民轉化為市民,實現農民市民化,使他們與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國家的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務,以及城鎮公共設施、交通、休閑、文化等公共服務,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會有較大的提高。
二是要防止「重建設,輕民生」傾向,堅持推進城鎮化與完善公共服務的一致性,克服把二者對立起來的觀念。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可直接帶來消費的增長,它不僅是投入同時也是一種產出。學者研究發現,現在的教育在整個貧富差距中所佔的比例高達20010,如果改善了教育,就等於縮小了貧富差距。不少地方政府及官員看不到這一點,把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務簡單地看作是花錢賠本的事,甚至認為是個無底洞。實際上公共服務的優化和保障,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會使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巨大和持續的增長預期。兩者是並行不悖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
三是要在構建適合城鎮化的公共服務體繫上下功夫。與大中城市的公共服務體系相比,城鎮的公共服務體系有它自身的特點。比如,它的著力點應該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重心放在農村人口向小城鎮的轉移和聚集,優化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促進城鎮第二、三產業發展,在「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專」上下功夫,即小城鎮的特色化、專業化、精細化,而不能追求大城市的大而全,切不可貪大求洋,脫離實際。目前,許多地方政府在城鎮化建設中十分熱衷於高樓、大廈、大廣場、寬馬路、寬大橋等所謂「大手筆」,而忽視方便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小手筆」。城鎮化發展重點在城市,難點在農村。尤其是對一些農業大省來說,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無論是縣域經濟還是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都較為落後,更應該樹立「小城鎮,大戰略」的思想,把重心放在農村。把篇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落戶作為重點,加大對小城鎮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提供均等化的教育、醫療、戶籍、養老、住房等公共服務。
三、「管社會」——堅持「小城鎮,大社會」,提高社會管理水平,避免過多的社會震盪
加速城市化,必然帶來社會轉型和一定的「陣痛」,對居民長期形成的居住環境、鄰里關系、生活方式,乃至利益關系、土地關系等,都可能是一次新的調整和變革,也就必然需要社會的主要管理者——政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和諧的城鎮化。
一是要建立城鎮化的社會風險評估機制。政府及有關部門對城鎮化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因搬遷改造、集約用地、征地補償、園區規劃等帶來的矛盾沖突、利益磨擦,應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機制應對,對其風險進行科學的評估和預測,並作出正確的選擇。城鎮化,必須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既要考慮經濟建設成本,也要考慮社會成本,取其利避其害。
二是要堅持城市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防止出現新的貧困人口和「邊緣化」人口。尤其要尊重普通人,或弱勢群體的權益。比如,城鎮化中的「農民上樓」工程,也可能本意是好的,但政府必須考慮農民搬進了樓房,一夜之間,似乎農民變成了市民,其後期的生活出路和在哪裡?一旦土地補償金用完了,農民如何有生活來源,其社會保障在哪?如果這些後顧之憂沒有解決,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社會隱患,甚至讓所謂的「新市民」變為「新貧民」,成為「三無」人員:「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
三是要建立健全城鎮化所要求的社會管理體系。「人居城鎮,家留農村」,我國不少城鎮化人口實際上是「兩棲人口」,他們雖然工作和生活在城鎮,但他們並沒有真正融人城市,他們沒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權益,生活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因此,要改變城鄉二元體制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放開城市和縣城對農民的限制;要加強新的社區、居民點的管理和服務;要鼓勵社會各界積極為城鎮化貢獻力量,協調各社會組織依法活動,保證城鎮的社會安全。
四、「管環境」——堅持「綠色城鎮化」,提高人居環境水平,避免先污染後治理
「所謂理想的城市就是把城市的活力帶到農村,而把農村的優美的環境、田園般的生活帶到城市裡來」,這是美國著名的規劃學家劉易斯-芒德福對人類幾千年城市化理想追求最精闢的概括,也是我國城鎮化建設中政府應該擔當的責任和追求的理想目標。環境的污染和人居環境的惡化,是我國當前城市化面臨的一大危機。政府在推進城鎮化中應扮演生態文明的建設者:要有明確的優化城市環境和人居環境的目標導向,或者說要有一個良好的行動綱領。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指標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有四檔標准,即綠化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獎城市,這是一個層次遞增、要求逐次提高的指標體系。我們不可能一步登天,而且小城鎮更需要較長的過程,但所有的城鎮都必須從綠化開始,達到綠化先進城市的標准,因為這是環境優美城市最基礎的平台。一個花草灌木合理搭配的城市綠地可以發揮多種功能:保護城市的生物多樣性;為市民創造休息、散步優質的公共空間;為城市分割出若干個組團提供最好的隔離帶,成為旅遊業的載體;滿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城市管網許多在綠地底下;能夠吸收空氣中的灰塵以減少污染,防止疾病蔓延;可以成為調整城市小氣候地面熱導效應的主要手段,多栽樹就能調節市中心與城郊的夏天的溫差。「要想富,多栽樹」,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學你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右上角採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謝謝哦】
D. 2016年3月頒布的新法律和司法解釋有哪些
2016年3月發布法規匯總
一、法律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2016.03.16發布 / 2016.09.01實施)
【內容提要】承包者從事勘探、開發活動應當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和保全稀有或者脆弱的生態系統,以及衰竭、受威脅或者有滅絕危險的物種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維護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03.16發布 / 2016.03.16實施)
【內容摘要】優先解決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問題。
3.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2016.03.16發布 / 2016.03.16實施)
【內容摘要】全面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與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等政策銜接。
4.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2016.03.16發布 / 2016.03.16實施)
【內容摘要】2016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加大力度。主要體現在:一是進一步減稅降費,二是擴大財政赤字規模,三是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四是加大財政資金統籌使用力度。
5.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2016.03.16發布 / 2016.03.16實施)
【內容摘要】切實增強發展協調性,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東、中、西、東北地區「四大板塊」協調發展。
二、行政法規
1.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2016.03.10發布/ 2016.05.01實施)
【內容提要】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應當與聘任的投資管理人、託管人分別簽訂委託投資合同、託管合同,並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國務院外匯管理部門、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備案。
2.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醫葯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03.04發布/ 2016.03.04實施)
【內容提要】推動國際注冊認證。引進和培養熟悉境外法律法規和市場環境的國際醫葯注冊人才,提高國際注冊能力。系統開展國際市場產品注冊,推動已獲得專利保護的國產原研葯國際臨床研究和注冊,加快品牌仿製葯物國際注冊認證。積極開展與醫療器械相關的計量國際比對。
3. 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航天日」的批復(2016.03.08發布/ 2016.03.08實施)
【內容提要】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具體工作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商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4.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見(2016.03.14發布/ 2016.03.14實施)
【內容提要】按照「統一稅制、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原則,結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進一步優化二手車交易稅收政策,同時加強對二手車交易的稅收征管。
5. 國務院關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2016)(2016.03.25發布/ 2016.03.25實施)
【內容提要】大幅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領域市場准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在項目核准、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視同仁。
三、司法解釋
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16.03.21發布/ 2016.04.01實施)
【內容提要】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中的語法、文字、標點、圖形、符號等存有歧義,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可以得出唯一理解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該唯一理解予以認定。
2.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4起侵犯婦女兒童權益犯罪典型案例(2016.03.08發布 / 2016.03.08實施)
【內容提要】根據《關於依法辦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見》的規定,對於因遭受嚴重家庭暴力,身體、精神受到重大損害而故意殺害施暴人;或者因不堪忍受長期家庭暴力而故意殺害施暴人,犯罪情節不是特別惡劣,手段不是特別殘忍的,可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的故意殺人「情節較輕」。
3.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10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2016.03.08發布 / 2016.03.08實施)
【內容提要】公民行使姓名權,應當符合法律規定,不得損害公序良俗。本案原告的父母在為其辦理戶口登記時,取名「北燕雲依」,既未隨父姓或母姓,也沒有其他正當理由。
4.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9起電信網路詐騙犯罪典型案例(2016.03.04發布 / 2016.03.04實施)
【內容提要】虛構推薦優質股票詐騙案;推銷假冒保健產品詐騙案;發送醫保卡出現異常虛假語音信息詐騙案;以台灣居民為犯罪對象詐騙案;幫助詐騙團伙轉取贓款詐騙案;發送考試改分等虛假信息詐騙案等。
5.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試點法院通過網路查詢、凍結被執行人證券有關事項的通知(2016.03.04發布 / 2016.03.04實施)
【內容提要】人民法院應當將所獲得的被執行人證券相關信息作為內部辦案信息予以保護,做好信息處理、傳輸、接收、使用中的信息保護工作,切實防範相關信息被違規泄露、擴散。
四、部門規章
1. 司法部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2016.03.25發布 / 2016.03.25實施)
【內容提要】2015年,司法部接到政府信息公開申請677件,其中:辦結562件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含延期答復申請人申請76件);申請人撤回政府信息公開申請115件。另外,申請人提出行政復議案14件、行政訴訟案33件。
2. 農業部公告第2381號――新獸葯注冊目錄(2016.03.25發布 / 2016.03.25實施)
【內容提要】批准瑞普(保定)生物葯業有限公司申報的雞傳染性支氣管炎耐熱保護劑活疫苗(H120株)等3種獸葯產品規格增加2000羽份/瓶變更注冊。新獸葯注冊目錄及說明書標簽見原文。
3. 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審核工作規程(2016.03.25發布 / 2016.03.25實施)
【內容提要】涉及重大無先例事項的,交易所依據現有政策法規無法作出判斷的,應當提出處理建議並函詢上市部,除涉及重大監管政策把握外,上市公司監管部(以下簡稱上市部或我部)原則上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回復。
4. 科技部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2016.03.23發布 / 2016.03.23實施)
【內容提要】高度重視通過新媒體推進信息公開。2015年,科技部「銳科技」官方微博、微信共發布信息4295條,其中微博2705條、微信1590條,第一時間發布科技動態資訊、深入解讀科技政策、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社會影響與日俱增,成為和公眾互動的連心橋。
5. 中國保監會關於2015年保險公司信息披露核查情況的通報(2016.03. 22發布 / 2016. 03.22實施)
【內容提要】8家公司2014年年度信息披露報告中風險管理狀況信息披露不完整:安盛天平、鑫安保險、中華財險、長江財險、浙商財險、民安財險(現為亞太財險)、眾安財險、長江養老。
五、團體規定
1. 中國科協關於印發《中國科協科普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2016.03.18發布 / 2016.03.18實施)
【內容提要】充分利用和藉助現有傳播渠道,拓寬網路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科學傳播渠道。發揮好互聯網企業等專業機構的主體作用。
2. 中國殘聯辦公廳關於印發《殘疾人自強健身示範點建設辦法(暫行)》的通知(2016.03.08發布 / 2016.03.08實施)
【內容提要】中國殘聯將根據各地「示範點」建設的具體情況進行審核,並確定以資金補貼或健身器材配發的形式支持地方一定數量的「示範點」建設工作。補貼的資金主要用於「示範點」無障礙設施建設、體育健身器材配備等用途。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2016)( 2016.02.06發布 / 2016.02.06實施)
【內容提要】廣泛凝心聚力,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睦。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自覺用中央精神指導政協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
4.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2016年度科普大篷車配發和運行工作的通知(2016.03.04發布 / 2016.03.04實施)
【內容提要】雲南省、四川省、廣東省、青海省、河南省在2015年積極利用全國科技館科普服務平台(kpfwpt.cdstm.cn)開展科普大篷車運行管理工作,為鼓勵先進,特向5省配發20套IV型車載展品,由5省科協統一調配。
5. 全總法律工作部關於開展《全國總工會改革試點方案》中涉及工會法律工作相關問題調研的通知(2016.03.18發布 / 2016.03.18實施)
【內容提要】調研採取聽取工作匯報、查閱有關文件資料、現場考察、召開座談會、與職工進行個案訪談等方式,了解各地情況,總結典型經驗,發現問題和聽取意見建議。全總調研組將適時召開片會,邀請部分省(區、市)工會集中研討,聽取意見建議。
六、行業規定
1. 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2015年記賬式附息(六期)國債到期兌付有關事項的通知(2016.03.29發布 / 2016.03.29實施)
【內容提要】本期債券證券代碼為「101506」,證券簡稱為「國債1506」,是2015年4月13日發行的1年期債券,票面利率為3.13%,每年支付1次利息,每百元面值債券兌付可獲本息103.13元。
2. 中國總會計師協會關於印發《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暨常務理事會第五次會議會議紀要》的通知(2016.03.25發布 / 2016.03.25實施)
【內容提要】《中國總會計師協會2016年度工作要點及2015年度工作總結》;《中國總會計師協會2015年度財務決算和2016年度財務預算報告》;《關於建議成立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商業分會、信息化分會的議案》等。
3. 上海證券交易所關於2016年記賬式貼現(十三期)國債上市交易的通知(2016.02.25發布 / 2016.02.25實施)
【內容提要】本期國債期限91天,發行價格為99.531元;本期國債起息日為2016年3月28日,2016年6月27日(節假日順延)到期按面值償還。
4. 中國基金業協會關於舉辦「人工智慧在資管行業的應用及網路安全研討會」的通知(2016.02.23發布 / 2016.02.23實施)
【內容提要】2016年4月8日13:30-17:10,交通銀行大廈2層報告廳(西城區金融街20號交通銀行大廈A座2層)。
5. 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關於做好2016年稅收宣傳月活動的通知(2016.03.22發布 / 2016.03.22實施)
【內容提要】統籌利用各種宣傳資源,鞏固電視、電台、報紙、雜志等傳統宣傳陣地,積極拓展網站、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平台,著力構建覆蓋廣、影響大的行業宣傳平台,實現行業宣傳的全方位和立體化。
E. 跪求論文《土地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急!急!急!
現在的人們很難想像,30年前,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泱泱中國,沒有一部專門規范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法律。
30年過去,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土地管理法律體系已初步建立,土地權利保護、土地登記、土地用途管制等諸多重要方面,均從法律上得以規范。
在市場化配置土地資源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廣袤的城鄉土地激情擁抱法治。
零的突破:選擇市場,選擇法治,土地管理和利用步入有法可依的軌道
土地管理法制建設,合著改革開放的節拍而動。
改革始於土地,改革喚醒了對法治的需求。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的包干協議一舉掀開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新的歷史,農村土地從人民公社的集體化大生產轉變為以戶為單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1982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土地管理法制化進程不斷加快。1982年,國務院決定在農牧漁業部內設置土地管理局,作為依法統一管理全國土地的職能機關。同時,《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建設用地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法規出台、實施。
然而,這些規定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土地分散管理、政出多門的局面。198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高達100萬公頃,喚醒了人們對耕地資源的嚴重稀缺及加強耕地保護緊迫性的認識。
1986年是新中國土地管理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濫用耕地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法規」,「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4月,農業部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後提請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6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於6月25日公布,1987年1月1日起施行。
依據這部法律,我國對城鄉土地集中統一管理。1986年8月1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誕生,代表國務院對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土地實行統一管理。隨後,省、市、縣、鄉四級地方土地管理機構也相繼建立,我國土地管理隊伍不斷壯大。
我國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1987年12月,深圳經濟特區敲響了土地拍賣第一槌,突破了當時《憲法》對出租土地的禁令。法隨事變。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同年12月29日,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修改後的《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依法實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
這次適憲性修改,一舉掃清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面臨的法律障礙,為土地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開辟出一條法治之路。
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後,以《土地管理法》配套法規建設為中心,形成以《土地管理法》為基本法律的法規體系框架。據不完全統計,僅從1986年8月到1992年年初的5年多時間里,國務院先後制定頒布了《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外商投資成片開發經營土地暫行管理辦法》、《土地復墾規定》等;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頒布了《土地違法案件處理暫行辦法》、《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審批管理暫行規定》、《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辦法》、《土地登記規則》等。
土地管理有法可依,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特別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土地管理面臨嚴峻挑戰。法律規定的分級限額審批制度,在現實生活中大打折扣。各地通過「化整為零」、「下放土地審批權」等辦法,大量佔用耕地。據統計,1986年到1996年,因各項建設佔用、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災毀等原因全國共減少耕地約1.02億畝,而同期開發復墾的耕地只有7368萬畝,10年間,耕地凈減少2898萬畝。
嚴峻的現實,迫切要求土地管理法制與時俱進。
關鍵之舉:確定用途管制的法律地位,土地管理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
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為法制變革打下堅實基礎。
1996年初,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下達了11個重點調研課題,其中之一就是耕地保護問題。原國家土地管理局黨組十分重視,舉全局之力開展這項調研。經過對廣東等13個省(區)和上海等12個城市歷時10個多月的調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向中央提出了保護耕地的政策性意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修改和制定有關法律。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即中央11號文件下發,明確提出,必須從體制、機制和法制上採取治本之策,扭轉人口大量增加、耕地大量減少的失衡趨勢。
此時,《土地管理法》的修訂也正式啟動。1997年5月成立修改小組, 8月18日修訂草案上報國務院。經國務院第64次、第65次常務會議討論審議原則通過後,形成了《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1998年4月11日,由國務院正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4月26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聽取國務院就《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作的說明。8月29日上午,出席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的141名代表按動了表決器,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以139票贊成獲高票通過。
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以立法形式明確肯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法律地位。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從保障建設用地供應為主轉到切實保護耕地為主;在土地管理方式上,從分級限額審批制度轉到用途管制制度;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從外延粗放型轉到內涵集約型;在各級政府土地管理職權分配上,從土地管理權主要集中在市、縣轉到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合理劃分;在執法監督工作上,從傳統的土地監察轉到建立現代土地執法監察體系;在調整范圍上,從單純調整行政管理關系轉到既調整行政管理關系又調整財產關系。
1999年1月1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實施,作為其重要配套法規的《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同步施行。速度之快,在中國立法史上前所未有。
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繼續向前推進。200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國有土地資產管理的通知》出台,明確規定四類經營性用地一律實行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征地規模不斷擴大,涉及征地問題的土地信訪數量不斷攀升,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矛盾和糾紛日益突出,社會各界對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的呼聲十分強烈。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決定將《憲法》第十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這一修正,不僅將原來的土地徵用區分為土地徵收或者徵用,而且從《憲法》層面上強調無論徵收或者徵用都要給予補償,體現國家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障。
同年8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定》,對《土地管理法》的部分條款進行了第三次修正,主要是將總則第二條第四款的「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修改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同時,將《土地管理法》中的「土地徵用」全部修改為「土地徵收」。
隨著土地管理法律體系不斷完善,國土資源部門依法行政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以《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徵求全民意見的成功嘗試為起點,國土資源部對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法律草案,積極採取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形式多方聽取意見,奉行「開門立法」。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立法,認真組織專家咨詢論證。《徵用土地公告辦法》、《國土資源信訪規定》等規章在出台前,都全文公布,向社會徵求意見。
作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重要內容,《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是第一部嚴格規范國土資源系統聽證工作的規章。2004年1月9日經國土資源部第12次部務會議通過後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它是最早的由部門制定的聽證規定。頒布並實施《國土資源聽證規定》,是國土資源系統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舉措。與此同時,以層級監督和行政救濟為重點的國土資源行政復議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探索建立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制度,有效化解因征地補償安置引發的群體性糾紛和社會矛盾,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法律的創新和變革,使我國土地管理走上法治軌道。
新的起點: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面臨新形勢,土地管理法制建設擔負新使命
進入新世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提速,土地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
2004年6月,國務院領導批示要求,在抓好土地清理整頓的同時,著手研究制定管理制度。7月,國土資源部先後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和專家座談會,專題研討國土資源制度建設,繼而成立了加強土地管理制度建設領導小組,保證《土地管理法》確立的各項制度真正得到執行。當年10月,《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出台,決定重申,要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形勢的發展,出現新增建設用地供應量過大、工業用地低成本過度擴張、土地地方違法用地比例很高、出現新的違法形式如「以租代征」等。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央下定決心,要運用土地政策,切實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2006年8月31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發,從調整利益機制、完善責任制度和健全法律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經過多年的積極摸索,土地管理改革方向越來越明晰,就是法律、經濟、行政手段並舉,建立土地管理的長效機制。與中央的部署相一致,國土資源部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200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物權法》,作出了許多有重大意義的規定。如:建立了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完善了土地徵收補償制度,構建了以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為主要內容的土地物權體系;依據憲法,按照黨和國家關於征地補償安置必須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原則,對土地徵收補償制度進行了完善;貫徹平等保護的原則,在土地物權體系方面作出了多項創新性規定。
結合《物權法》的頒布實施,國土資源部部署開展了相關部門規章的制定工作。2007年12月30日,《土地登記辦法》正式向社會公布,並於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規定》等規章的制定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決定》同時明確,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
積極穩妥和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務迫切,《土地管理法》已進入新一輪修訂。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擬將《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國土資源部黨組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土地管理法》修改工作方案和修改思路,目前,《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的起草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據部有關負責人透露,起草工作堅持四項原則。一是既要全面總結和回顧現行《土地管理法》實施以來取得的經驗、成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又要展望未來土地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為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提供法律武器。二是注重將黨的政策上升為法律。黨中央、國務院在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完善征地制度、提高新增用地成本、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已經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將通過法律修改使之上升為法律制度。三是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被實踐證明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共同責任制度、國家土地督察制度等上升為法律制度。四是堅持開門立法、民主立法。這是我部立法工作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保證立法質量的關鍵環節。起草《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除了由部機關主要司局參與起草外,還特別委託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起草專家建議稿,委託廣東等省廳聯合起草地方建議稿。最終報送國務院法制辦審議的送審稿,將綜合考慮專家和地方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意見,並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
30年銳意改革和不斷創新,我國土地管理法制建設正站在一個嶄新的起點上,我國土地法治之路必將走得越來越順暢。(
F. 淺析遠大前程當中的法制問題
摘要 你好
G. 繼續教育 當前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一、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不僅人口基數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雖然各種自然資源總量大,但人均佔有量小,人均資源相當貧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多種重要資源短缺,加上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對資源具有較高的需求,使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我國在環境保護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1、環境污染危害人們的健康。我國有3億人飲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萬人飲用氟、砷含量超標的水,有四分之一城市居民呼吸著質量不達標的空氣等都表現了環境對人們的危害。2環境糾紛威脅社會穩定。隨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關注的提高,和對政府解決環境問題充滿期待,一些地方因污染事件處理不當或久拖不解決,引發社會矛盾和群體性事件,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從而危及社會安全和穩定。3環境權益維護依然艱難。我國環境損害民事賠償和司法救濟體系尚不健全,環境法律對違法者的打擊和震懾力度不夠,一旦面對環境損害和環境糾紛,受害群眾維護基本權益就很難。
(二)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上存在的主要問題:1、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經濟增長付出了過的的資
源環境代價。2、經濟布局和結構不合理使得資源環境付出代價過大。總體上,我國經濟建設還沒有按照資源稟賦條件和生態環境容量進行科學布局,「小而全」和一重化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使得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資源嚴重透支,付出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3、環境基礎設施滯後使得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速度。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中,因為環境基礎設施問題,環保舊賬尚未結清,便又欠下新帳。4、科技支撐不夠。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般在20%-40%間,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60%-90%的水平,造成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過高。
(三)我國生態保護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生態退化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國森林總體質量呈下降趨勢;草地退化依然嚴重,礦區資源開發、重大工程建設引發的生態破壞尚未得到有效制止。2、生物資源瀕危日益突出。棲息地和環境改變及過度的人類活動,導致我國生物資源瀕危問題日益突出。3、生態保護基礎薄弱,投入不足。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單一,生態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繼續提高;生態保護能力建設滯後,科研力量有限。生態監測處於起步階段,信息不足,渠道不暢,難以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
二、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一)在環境保護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1、擴大公民環境權利,建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新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要承認群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環境決策參與權和環境政策監督權,確保公眾有效行使環境權利,建立政府監管、市場調節和公眾參與相結合的新型環境保護綜合機制,從而形成環境保護的最大合力。2、建立和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機制,維護污染受害者合法權益。環境損害賠償不僅體現了維護受害人的權益、維護公平和正義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護環境、恢復環境的需要。3、加強環境宣傳教育,使環境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二)在環境保護方面與經濟協調發展方面:1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的倒逼作用很先導作用。提供環境准入門檻,認真落實規劃環境評價要求,從決策源頭防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完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程跟蹤管理制度、環境保護評價與驗收管理機制、環保部門上下級聯合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2、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加大積極結構調整力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促進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科學制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3、創新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4、加強環境管理,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堅持既定的減排任務和目標,實行環境保護工作問責制,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違反環境保護法規上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的要堅決查處並懲罰。5、改變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發展模式,建立了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式發展,是一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經濟模式,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從根本上緩解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三)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1、建立和完善法規、政策及標准體系。
2、落實生態功能區劃,以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脆弱區的建設和保護為主體,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3、加大資金投入。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不斷拓展生態保護和建設投資渠道,積極爭取財政投入,建立自然保護區專項資金。4、增強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概念是20世紀以來人類為解決威脅自身持久健康發展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在對其產生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根源的認識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與戰略思想。建設生態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續發展的步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生態文明。
H. 城鎮化需要法律來衡量
城鎮化進程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中國的城鎮化多年是以房地產建設為龍頭的攤大餅式城鎮化,造成產業失調、城市空巢、環境污染、待遇不公等社會現象,必然要求在城鎮化進程中提供法律服務。律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工作者有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應當起到積極的社會作用。
I. 請擬定論文題目(5個),每個題目附加所涉教育政策、法律法規,及相關案例(每題要求案例2個)要求:與
摘要 一、以下選題目錄屬參考選題,具體由畢業生自定,但內容必須是與本專業相關的內容。 二、《畢業論文選題參考目錄》所列題目是只是一個研究方向,可圍繞該問題查找資料,撰寫提綱,題目可以適當修改。 三、學前教育專業本科選題參考目錄 1.幼兒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 2.幼兒園合理膳食的調查研究 3.幼兒園健康(或語言、社會、科學、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4.幼兒戶外體育鍛煉研究 5.學前兒童品德發展的特點及其教育 6.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 7.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兒童語言發展的研究 8.童話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9.幼兒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的培養 10.幼兒攻擊性(或合作性、分享)行為研究 11.幼兒性別角色意識的研究 12.兒童同伴交往的策略研究 13.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適宜性與有效性研究 14.幼兒舞蹈與幼兒創造性的培養 15.兒童畫解析 16.幼兒園區角活動的指導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