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老子發明道德

老子發明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4-26 22:10:08

❶ "道德"這個詞最早是哪出現的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版初權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讀音:[ dào dé ]

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出處:《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白話譯文:我聽說仁義興起時,道德也會昌盛起來,道德昌盛起來,政治也會聖明,政治聖明百姓就會安康。

(1)老子發明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的近義詞:德行、品德

一、德行

讀音:[ dé xing ]

釋義:道德和品行。

出處:巴金 《寒夜》二六:「她雖然自誇學問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齡,卻還來做一個二等老媽,做飯、洗衣服、打掃房屋,哪一樣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讀音:[ pǐn dé ]

釋義:品質道德。

出處: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❷ 老子做過哪些貢獻

【貢獻】

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道德經的後世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一、學術思想

老子對學術思想方面的影響,最早是先秦諸子,其次是魏晉文學,再次是佛學,最後是宋代理學。

  1. 先秦諸子。

    先秦諸子受老子思想影響最深的應是莊子,《史記·莊周傳》說:「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歸本於老子之言。……作漁父、盜砣、筪,以底毀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莊子全書貫穿著老子思想,書中引老子的文學,外篇引了十九次,雜篇引了五次,內篇提老子之名三次。其次是申不害、韓非。《老莊申韓列傳》說:「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又說:「韓非喜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韓非子五十篇,其中很多非難儒者的地方,但取道家虛靜無為之學說作為輔助,解老、喻老二篇,更引老入法,以法解老。主道揚榷二篇,也主張君主執一以靜,無為無事,去智廢巧,與老子政治思想完全吻合。所以司馬遷把老莊申韓同列一傳。另外,《史記·孟荀列傳》說:「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這說明除莊子、申不害、韓非而外,慎到、田駢、接子、環淵,也深受老子思想的影響。

  2. 魏晉玄學。

    道家學說,兩漢有所衰落,到魏晉南北朝時再次復興,其前後三百多年,形成了討論哲理的風氣,題材則是「三玄」。據顏氏家訓勉學篇所記,主要是指《老子》、《莊子》和《周易》。不過《周易》經過王弼的註解,事實已和老子類同。其學者的著作,集中在研究相關學說,如何晏的道德論,王弼的周易注、老子注,阮籍的達庄論、大人先生論,嵇康的釋私論等都是。其中以王弼最為突出,其所注的周易,即十三經註疏本,而他的老子注,是千餘年來研究老子的人必讀的典籍。在他之後,註解老子者不下千百家,但沒有一個人能夠超得過他。

  3. 佛學

    佛學傳入中國,雖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但經過魏晉時期以道家思想為解說的津梁,以老莊比附佛經,於是才開始興盛,至於隋唐而極盛一時。道家崇尚虛玄,佛家崇尚空寂,二者思想頗為接近。因此,當時談玄之士,多覺得老莊與佛學並無二致。如劉虯無量義經序說:「玄圃以東,號曰太一;賓以西,字為正覺,希無之與修空,其揆一也。」范曄論佛教說:「祥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遷之宗,道書之流。」(後漢書西域傳論)所以當時士人多有用「三玄」中的言論解釋佛經的,如慧遠、道安、支迿等是。這種以「外典」講解佛經,當時稱為「格義」。甚至到後來反而用佛學來解釋道家之言了。當時的高僧如鳩摩羅付、僧肇、慧觀、慧琳、慧嚴等人,便都注過老子,由此可見老子思想盛行的情形了。

  4. 理學。

    理學是儒家思想的發揚光大。儒家思想自孟子沒後而不得其傳,其原因是儒家學說所談的皆在人生日用之間,缺乏高深的理論,難以滿足人心。宋代諸儒有見於此,於是大談哲理,建立起行上學的基礎。以五子之首的周敦頤為例,他所作太陽圖,宋史本傳說「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始終。」宋明理學家講宇宙發生論的,多就其圖說加以推衍。他的太極圖則是本自道教的太極先天圖。宋史儒林朱震傳說:「陳撰以先天傳種放,種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周敦頤。」朱蠡尊論周敦頤的太極圖,本名無極圖。陳撰居華山,以無極圖刊於石壁。其最下圈名為玄牝之門,最上一圈名為煉神返虛,復歸無極(太極圖傳授考)皆可為證。先天圖是道教的作品,而道教淵源於老子。太極圖與道家有關,通書亦然。此後理學家大多以此二書為骨幹,說明了理學家在行而上哲理方面,受老子思想的影響很大。

二、政治

老子思想對政治方面的影響,具體表現於漢初惠帝、文帝、景帝三朝,直到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止。」文景之治「時期,政治者清靜無為,結果國富民殷,太倉之粟,溢於倉外,府庫之財,年久索斷。因而才使武帝能夠完成他的振古鑠今的武功。武帝以後,道家在政治方面由明入暗,易主為輔,與儒家思想配合,形成了兩千年來儒表道里的政治。

三、文學

老子思想影響於文學,在晉永嘉至義熙約一百年間即有所體現。這段時期,由於玄學盛行,詩人文士發為文章,大多理勝於辭,而平典乏味。鍾嶸詩品序就曾說:「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愛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 、恆、庚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訟,建安風力盡矣」續晉陽秋也說:「正始中,王弼、何晏好老莊玄勝之談,而世遂貴焉。至過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遂會合道家之言而韻之。詢及太陽函綽,轉向祖尚,又加三世之辭,而詩騷之體盡矣。詢、綽並為一時文宗,自此作者悉體之。至義熙中,謝混始改。」(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又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說:「自津武至於義熙,歷載將百,雖比響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爾。「

描寫田園山水風光,而怡情悅性的純文學作品,也是受了道家的影響而產生的。詩經、楚辭、漢曹,已現道家意味。魏晉以後,由於道家思想盛行,於是文學作品中充滿了道家的情味和意境。「這種影響,應以陶淵明的田園詩為一顯著的開始。陶淵明本人不僅具有道家的思想,並且身體力行,實踐道家的教訓。因此,他的詩全部反映著道家的情調。」(張起鈞先生《智慧的老子》)朱熹曾說:「淵明之辭甚高,其旨出於庄老」(朱子語類)的確是深有見地的看法。這一類 作品所描寫的都是自然風光,如田園山水詩。所表現的,則是閑適的心情,恬淡的胸懷,隱逸的情操,高雅的意境。而這些在儒家人物的文學作品中,是難以找到的。

❸ 道家發明人是誰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一說安徽渦陽)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❹ 道德經為什麼偉大

《耿閣約用「五百字的一句
          話」論哲聖老子》

                耿閣:著

偉大的老子*中國之驕傲!;實乃無與倫比無人能及也!;老子天下第一!;他是天神天聖之無量天尊也!;他是世界頂端級的唯一哲聖!;他的哲理是凌駕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之人文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父或之科學之母!!!;他的哲學思想理論是整個宇宙規律的的化身(即:「是蘊存於整個宇宙間的天道地道人道中的理寓定律准則之化身或之是自然規律之天然法則的化身之理寓;也就是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的道法自然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德道之思想理論這個僅用約八百漢字所組構成的五千字文的《道德經》就絕然般地將其整個宇宙間的自然規律之天然法則之客觀真理及之萬事萬物萬理萬情的道理都演繹待盡而且是完全可以統然宣之為無所不包而無所不極且又無所不奐的;故言其思想理論可曰謂之為:「她凌駕於物事理情之上並施寓於物事理情之中」  ;噫吁其之幾近乎美奐善然完整臻罕化玄易幻統御百端理妙無限之極致也!;他的宇宙觀是整個人類的靈魂並整個人類文明的燈塔。」

❺ 為什麼讀懂《道德經》只能從我開始

為什麼讀懂《道德經》只能從我開始?
——發明「道德」的專利屬於老子《道德經》,滅絕「道德」的原罪屬於孔丘儒家
——兩千多年來「尊孔讀經學儒」的歷史,滅絕了所有中國人的「道德」意識
——在中國,最沒有「道德」意識的人們正就是中國儒家文人
——喪失了「道德」意識的人們,絕對不可能讀懂《道德經》
——不滅絕孔儒的「反道德」意識傳統,中國人將不可能會有真道德,更永遠都不可能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經》
——兩千多年來,是我首先發現了上述中國歷史腐敗現象中至深(反道德)的「奧秘」
——不僅如此,我更進一步發現並斷言,老子的「道德」將應該是全人類普遍的「道德」
——老子是全人類中具有最全息「道德」意識的最偉大的道德家,最偉大的倫理學思想家
——老子是世界上偉大的「人學」倫理學家,老子的人學倫理學高於西方的哲學倫理學
——正是對於老子發明「道德」和孔丘及其儒家滅絕「道德」的雙重發現,以及幾十年來對於自然科學和西方哲學的深研,使我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真正讀懂老子《道德經》的當代「開山者」
——我可以坦言宣告:過去所有人們對於老子《道德經》的解說,基本上是「全錯」
黎 鳴
我的「毫不謙虛」肯定已經「氣壞了」不少中國儒家文人,問題的關鍵在於,必須實事求是,必須講道理。而真正的謙虛,恰恰是必須實事求是和講道理。我之所以強調,想要讀懂《道德經》,只能從我開始,原因即在:首先第一,這是事實;第二,必須講理,即說出道理來,最關鍵的問題都在必須知道「為什麼?」;第三,如果中國的青少年,都能夠讀懂《道德經》,那麼中國人的未來,就將真是大有希望了,因為《道德經》不僅包含價值觀、世界觀、歷史觀,更包含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而且是世界上最先進《人學》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歷史之所以倒霉,之所以釀成自身長期以來巨大的歷史悲劇,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即是中國人拋棄了原本即具有偉大的精神原動力的老子《道德經》的《人學》,卻選擇了反自然、反道德、反社會、反知識、反智慧,總之,反人類文明的孔丘及其儒家的毫無任何人類真正文明精神價值的《儒學》。
道德,是老子首創的發明,更是全人類之中最先進、最偉大的發明,偏偏這個最偉大的發明,被孔丘及其儒家文人們的極其錯誤的「反道德」的意識形態玷污了、殲滅了,而且更被孔儒的根本就不是人類真「道德」的「孝悌忠恕,禮義廉恥」所取代了,並讓它冒稱中國人的「道德」至今。關於這一點,我會在後面專門的文章中深入地加以分析說明。兩千多年來的「尊孔讀經學儒」的歷史,事實上是徹底地毀滅了所有中國人的真正的道德意識,卻反而把不是「道德」的東西「頂崗」成為了中國人的「道德」,並因此,孔丘反而成為了中國人的永遠被懷念和被祭奠的「道德」的「始祖」了。這真是一個多麼巨大的人間「笑話」和令人「恥辱」的「話柄」啊。我要告訴我所有的親們,事實上,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實質上是一個根本就沒有了任何真正人類道德精神的世界上最無知、最愚昧、最道德敗壞的民族。根本的問題即在於,必須弄清楚,究竟什麼才是人類真正應有的「道德」?
請大家永遠記住,真正的「道德」只能是老子的「道德」。老子的「道德」二字,「道」,既有「言」說的意思,又有「行」路的「道路」的意思,同時更有思維方法、途徑、路線的意思,幾乎是「一舉三得」;而「德」,則與人類終極的生存價值:存在得生、此在得為、它在得長的同樣是「一舉三得」。按照中國古文字的解釋,「德」在內,「得」在外,彼此相反而相成。關於這一點,我以後在解老的著作之中還會專門進行解釋。我一直告訴大家,人的一生,就只作三件事,即:言、行、思。老子的「道德」即是把上述兩方面的「一舉三得」全都濃縮、抽象成為了「人學」最根本原理的「道德」概念,實際上即在告訴人們,所謂的「道德」,其實質,即是人們自己在言、行、思這三個基本的方面必須遵循的最起碼的「底線」,說白了,「道德」即作為「人」正常生存的最起碼的「底線」。這些「底線」是什麼?第一,即在於言說「玄同」(不分親疏、不分利害、不分貴賤)的「道法自然」;第二,即在於行為自「保」的「我有三寶」(慈、儉、不敢偽天下先);第三,即在於內心思維的「玄德」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對此,我今天的解釋是:作為人類普遍的「道德」,即人們在自己的言、行、思三個方面必須遵循的最起碼的社會「底線」,它們是:
第一, 在於言說「玄同」的「道法自然」,即人們的言說必須遵循自然「玄同」的規則,什麼是「玄同」?即「不分親疏、不分利害、不分貴賤」,說白了,即必須遵循「言論自然」的「人人平等」的最基本的社會權利法則;
第二, 在於行為自「保」的「我有三寶」(慈、儉、不敢偽天下先),即人們的行為必須遵循「三寶」原則,一曰慈,故能勇;二曰儉,故能廣;三曰不敢偽天下先,故能成為器(官)長,即尤其對於作為「官長」的人們來說,他們必須做到,無論在任何時候,決不敢說假、做假、思偽在任何人們之「先」;
第三, 在於思維「玄德」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人們的思維必須遵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人人絕對自由的原則。
用我今天對於老子「人學」精神的理解,老子的「道德」,首先即「道」,是人人言說
自然的「人人平等」的社會最基本的權利;然後是「德」,是人人思維自由的「人人自生、人人自為、人人自由」的社會義務,而關於「寶」,則實質上已經牽涉到現代人類社會的憲法、法律的問題了,即必須具有人人公認的社會「憲法」、「法律」,以「保」障人人行為的「人人自主」和「人人自律」的社會責任。
通過上面的解說,大家可以明顯看到,老子對於「道德」的解釋,確實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全息」的「道德」,實質上我講的更是老子的(人學的)「倫理學」原理,是世界上最全息的「倫理學」原理。因為「倫理學說」,實質上即「道德學說」。說白了,老子的「倫理學」精神,實際上要遠比西方哲學家們的「倫理學」精神還更顯得全面、徹底、深刻,實質上即更全息。正是因此,我稱老子是迄今為止全世界人類之中最偉大最全面最徹底最深刻的倫理學家。老子的倫理學說,他所依靠的是全息邏輯思維,而西方哲學家們的倫理學說,他們所依靠的是二元論的形式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中所產生的大量悖論,在全息邏輯思維之中將會自動消失。這正是老子的倫理學理論之所以會比西方哲學家們的倫理學理論更高妙的原因。
可是非常令人遺憾和悲哀的是,盡管中國人具有老子這樣人類中最偉大的道德家、(人學的)倫理學思想家,可是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實際上卻完全被一個絕對無道德、無倫理,乃至反道德、反倫理的孔丘及其儒家的「假學說」的意識形態所俘虜了、敗壞了、毀滅了。
所有涉及今天論題的關鍵即在於此,因為兩千多年來,所有的中國人,尤其是所有的中國文人們,他們正常應該具備的自然的「道德」意識,全都被孔丘及其儒家的非常有害的反自然、反道德、反社會、反知識、反智慧,總之,反人類文明的錯誤的意識形態給毀滅了。如此的中國人,中國文人們,他們自身都已經徹底地喪失了最起碼的「道德」的意識了,他們將怎麼可能讀得懂老子的《道德經》呢?
我為什麼能夠讀懂老子的《道德經》?原因有三:第一,我認識清楚了孔丘及其儒家的反自然、反道德、反知識、反智慧、反社會,總之,反人類文明的本質;第二,我是學習理工出身,我更曾大量閱讀了西方所有重要的宗教思想史、哲學思想史,尤其對於西方所有重要的哲學學派,均有深入的涉獵,因此,我曾專門著作了《西方哲學死了》一書(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也正是因此,我能夠終於懂得,什麼才是人類真正的「道德」、真正的「知識」、真正的「智慧」,等等等等;第三,對於中國古代各種主要的思想派別,我也同樣均有深入的涉獵,尤其對於老子的《道德經》,連續閱讀了四十多年,從完全不懂,到混沌初開,到陷入困惑,……,最後到了近十年,尤其是近三年,霍然開朗,別開生面,以至於大徹大悟。
關於這一切,在我的解老的著作之中,我將會毫無保留地全面地向所有的親們開放、坦言。因為我的宗旨,就是要讓今後所有的中國人,所有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子孫,全都能夠飛快地成長發育、飛躍成人,成為人類之中最聰明的人,成為世界上最有能力發現、發明、創造的人。誠如我以往所做的,我曾在2004和2005兩年之中走遍全中國東南西北,到過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中等城市中的五十多所大學,從事演講活動,演講的題目,就是《中國青年怎麼讓自己盡快地變得聰明起來?》,我要讓我所有的親們,全都能夠加速地變得聰明起來。只有這樣,我們中國人才會真正有可能徹底把過去愚昧的歷史翻過去,重新創造今後未來中國人的完全智慧的文明歷史啊!
我堅信,一切都將會從我的讀懂老子的《道德經》開始,因為我的「讀懂」也將立即會變成全中國青少年的能夠「讀懂」,正是老子的偉大的人學的智慧,尤其老子的偉大的全息邏輯的智慧,不僅可以重新啟動全中國,更可以重新啟動全世界、全人類。我所有的親們,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偉大的歷史機會吧,老子的偉大的智慧在中國,整整被埋沒了兩千五百年了,我們將讓他的智慧至少在今後的全世界重新發光五百年。這個偉大的使命和責任,就看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能否勇敢地承擔起來了!

❻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天道理論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准則。儒家以天、地、人為「三オ」,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餘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

老子畫像
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萬物,並非有意作為,而完全出於無意作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對道之狀態與作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實體的自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成就了有為;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一切。這種現象,被老子加以哲學的高度概括,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時也是支配天地萬物之最根本規律,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則,是所謂「道理」。「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天地萬物之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就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無為而無不為」,不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時亦是「道術」,是侯王治理國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當以道為法,「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丑惡現象。「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標榜仁義,而自有仁義。等到以仁義相標榜,則意味著仁義已不復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這是一種復古思想。與這一社會理想相適應,老子還主張貴柔處弱,認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進而主張「上善若水」,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水一樣的心態和行為,「處眾人之所惡」,去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堅忍負重,居卑忍讓。

文學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不小。首先,《道德經》高度地發揮了文學的特定社會作用,對當時人們認識自然現象與社會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學作品是其實地再現自然和社會現象中的各種場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描寫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們的各種現實關系,使讀者獲得關於歷史和現實、社會與人生的各種正確認識,《老子》在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經》,包容那麼豐富的內容而且首尾貫通,這全賴作者寫文章運用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學技巧可歸納為:一、文簡意高,文短味長,善於三字四字構成對句繪聲繪色地描寫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括圖景。後人把《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數不多,多者八十餘字,少者二十餘字但它卻像一串串的八寶珍珠,一句一理間錯而不斷,中間還往往押韻,以增加文章的音樂性。二、妙用比喻妙用對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第二十六章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妙用對句如第一章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章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類。每句話都熔鑄著作者的強烈思想感情,這就是老子妙用比喻和對句的結果。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並不是「難識微妙』,但要從他的語言運用上找出它的妙處。四、老子文章善於用矛盾說明事物相互轉化的自然法則,在造句時信手拈來反正詞,巧妙地結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本質,如:有無、同異、美惡、難易、長短、上下、高低、前後、虛實、強弱等等。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為本。自六經以下諸子百家論述,文章皆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節結構和表現形式,則別具特色。六、老子力求文工,一個道理常以數個同義詞,反復論證,再因語短而味長,理明而事核,而不覺重復;老子要文章形式從其內容不是「文章必以體制為先」;老子文章不求駕空、纖巧,而是靠實,敘述議論,辭正理備,《道德經》八十一章,從頭到尾前後呼應條理清晰沒有混淆之處,體現了結構服從主題的表現。

❼ 曾經說出「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老子,是如何創作《道德經》的

老子創作《道德經》一方面是因為他自己的一些經歷,另一方面也有當時時代背景的因素,也正是這兩方面的因素讓他寫出了道德經。他寫這部作品主要是想告述人們不要執迷於道。

不同於孔子說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大多是在講天道。那老子是怎麼創作出的《道德經》呢?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曾閱讀過很多經典文獻,但在他做官吏的的這些年裡,周王室日漸衰弱了。於是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也正是因為他的這個決定,他寫出了《道德經》。

老子覺得到如果人們再這樣執象下去,很不妥,會被象困住。伏羲氏也明白這個現象很不好,想要破象立道。不過老子卻很擔心,因為伏羲氏提出象後,大家就跟風執象;他怕伏羲氏提出道後,大家又跟風執道。於是就寫了《道德經》,告訴人們不要執迷於道。

❽ 人類的道德是怎麼起源和發展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8)老子發明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❾ 道德起源的說法

#先談談道德起源的問題,一個事物的起源無非有兩種:一個是大自然中原生的,這個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的;另一個是來自人類的,在人類生存發展當中創造出來的。對於道德起源的考察也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

道德源於世界本身:
超自然論:討論道德肯定繞不開宗教,道德行為准則一直是各種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的道德觀認為:道德來源於某個更高級的存在物:神,上帝,阿拉,佛陀等等。這些存在本身就體現了至善,啟示人民什麼事公正或善,什麼是不公或惡。如果人們要有道德就得奉行這些原則或者這些存在物的教導,否則即是不道德的有罪的,並且通常因其罪過受到現世或永恆的懲罰。

超自然論存在的問題:宗教是基於信仰的,僅僅是一種信念,從古至今無數的神學家對神進行過論證,但至今也沒有任何確定性的證據表明超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此外,各宗教信仰的神和道德原則也各不相同,即使確證神的存在,那人們應該接受和遵循哪一種呢?
自然法則論:道德總是以某種形式蘊含於自然界當中,存在著物理定律般的道德「自然法則」,如果人們有道德就會從自然當中發現並堅守這些法則。

自然法則存在的問題:仔細考察物理自然法則,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它們同我們有關道德的法則是大不相同的。向空中拋出物體,物體總要落回地面,受萬有引力定律支配。牛頓描述了這種不斷發生的物理現象,並稱之為「自然法則」。這一過程的關鍵詞為「描述」,因為所謂的自然法則是描述性的,而道德法則是規定性的,規定人們「應該」或「應當」怎麼做。我們不能說空中的球應該落下,如同我們說人應該行善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說的是球將要落下,從而描述而不是規定了球的動作。

道德源於人類創造:

考察我們所知的道德命題幾乎都是關於人的,人應該怎麼做,人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和行為准則等等。設想有一天世界上如果沒有了人,那麼還有道德的存在嗎?當且僅當有了能夠評價事物的有意識的人在場時,事物才有了本身的道德價值,能被分為善,惡,正當或不正當。換句話說,若沒有人就沒有道德。

那麼道德如何在人類文明的過程當中產生呢?
人擁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去做有利自己的事,避開對自己有傷害的不利因素,從人類這個物種誕生以來都是人類的生存策略。我們可以合乎邏輯的設想,在遠古時代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很早就發現他們團結在一起比相互隔絕能做更多的事。無論是狩獵,耕種,抵禦外敵,繁衍下一代,在結為團體的環境中比作為孤立的個人更能順利的完成這些生存任務。所以結群而居成為了人類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最符合人類自身利益的生存手段。
群居生活有其優勢,但也隨即產生了一些問題。許多個體結為一個團體,雖然團體符合絕大多數成員的生存利益,但也無法完全避免團體成員與成員之間,成員與團體整體之間的利益沖突與矛盾。若每個成員都為一己私利與其他成員發生爭斗,就會陷入「一個人與每個人的戰爭」,結果就是個體與種群都走向衰落。所以當這些沖突與矛盾發生之時,團體需要有一個評判標准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每個人都犧牲一部分非必要的個人利益,換取更基本更必要的個人利益與團體利益。所謂道德也就此確立。人類依靠確定和遵循道德原則,鼓勵人們相互合作,使人們免於恐懼,不必擔心自己被殘害,被殺死,被欺騙,被偷竊等等。
道德規范即已產生,那麼保證其得以實行的社會手段也應運而生。人固有的一些原始的,自私的沖動有些必定會道德規范的實施起阻遏作用,此時道德就藉助團體中全體成員的輿論,宗教先知或政治領袖而施行。遵循道德得到社會輿論的贊賞與支持。違背道德的行動,必定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與排斥。宗教由於鼓吹道德規范的背後有全知全能之神的賞罰權力支持,「行善進天堂,作惡入地獄」成為一股強大的制裁力量鞭策人們按照道德規范行動。而政治領袖也將道德同他們的政治權威相聯系,頒布各種道德律令,告訴人們需要做什麼,禁止做什麼,遵守可得到相應獎賞,違背將得到嚴重處罰,這也是法律的起源。這時團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懂得:「要做好事不做壞事符合我的自身利益,因為這樣做我就受益,不這樣做就會被排出團體或受到懲罰。」
綜上,道德起源於人類的需要,由於認識到以合作和有意義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重大價值,所以依靠生活經驗和理性,制定了一套社會生活中共同遵守與維護的行為准則和價值觀,宣布善與惡的內容,鼓勵人們行善,禁止人們做惡,以促進共同的福利與發展,使得人們盡可能一起生活得和平幸福。

熱點內容
一般行政法規 發布:2024-11-07 09:16:49 瀏覽:284
法官員額制考試試題 發布:2024-11-07 08:30:08 瀏覽:493
勞動法里對工齡工資 發布:2024-11-07 08:30:08 瀏覽:773
立法強制生育 發布:2024-11-07 08:25:02 瀏覽:794
清華法律碩士考研 發布:2024-11-07 08:09:00 瀏覽:378
在職法律碩士面試題目 發布:2024-11-07 08:06:16 瀏覽:990
公務員法屬於社會法嗎 發布:2024-11-07 07:53:10 瀏覽:227
執行行政訴訟法解釋79條 發布:2024-11-07 07:39:34 瀏覽:708
山東師范大學法律碩士復試題 發布:2024-11-07 07:13:29 瀏覽:877
太原法律援助中心地址查詢 發布:2024-11-07 07:11:16 瀏覽: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