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容忽視
A. 聯系實際談談大學生如何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對宣傳、維護社會主義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1、應當認真學習社會公德規范。
2、應當自覺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在形成正確道德良知的基礎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養成履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
3、應當努力提高踐行社會公德的能力。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並帶動他人,影響他人。
社會公德的這種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肯定、維護和促進一切有利於或有助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礙於或有害於社會和個人生存、發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為。
這主要是通過社會公德的規范方式來促進社會和個人棄惡揚善,扶正祛邪,從而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非強制性地調節和規范著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言論和行動,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秩序,有效地為滿足社會與社會成員的需要服務。
B. 如何看待分析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從正確價值觀立場、科學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認識當前我國的道德狀況,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道德狀況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
第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利益的堅實基礎,從而使社會共同利益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利益基礎。
決定道德性質的直接基礎是利益關系。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全社會始終得到倡導和堅持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其利益基礎正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共同利益。私有製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廢除,使沒落的舊道德特別是自私自利的道德原則,喪失了賴以存在的根本制度基礎和利益基礎。這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使多種經濟成分得到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利益得以普遍實現。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同時,過去實行單一公有制時造成的利益「大鍋飯」局面和平均主義道德弊端,得到了根本改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統籌兼顧,有了更大的伸展和實現餘地,按勞分配原則獲得了有力的道義支撐,自私自利並沒有重新成為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革命性的思想解放和制度創新,既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產生了劇烈的沖擊,也催生了與時代的發展進步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和新道德規范。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更新了傳統的觀念,激勵著人們勇於變革、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在不斷破除不符合時代精神的陳規陋俗的進程中,不斷為人們的行為確立新時代的准則。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全社會打下了共同道德價值的堅實基礎,使以人為本和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社會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中國共產黨誕生90多年來,自身進行了許多重大變革,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為本,都是中國共產黨為自身設立的最根本的道德價值目標、道德價值尺度和道德建設的核心。黨的這種道德價值目標和道德價值尺度,已成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天經地義的神聖道德觀。
第三,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建立,從精神道德的意義上說,在於使人民群眾通過認識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
通過認識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將不斷改造自身並升華自身的精神道德境界的客觀規律,培育出對人類現實生活和未來前途充滿正義、向善和光明憧憬的高尚社會理想與道德理想。馬克思主義的精神道德學說,本質上是以真善美的價值目標激勵人們為創造和建設新社會奮斗的實踐理論,幫助人們站在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層面,把人類的終極價值、至善目標和解脫苦難的希望,寄託在人民大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偉大社會實踐中。中國人民正是在實踐馬克思主義精神道德學說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不斷建設真善美的新社會和新生活。
第四,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
對社會整體道德質量的更高標准,對國民道德素質的更高要求,對社會向善價值追求的更緊迫期待,對社會各色各樣敗德行為的更嚴厲譴責,都深刻揭示了全社會道德狀況向善前進的大趨勢。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社會道德建設領域大大拓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經濟道德、公共道德、新聞道德、生態道德等各個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道德建設的觸角,日益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延伸,道德調節社會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加深。
社會道德榜樣的層次愈加豐富多樣。道德模範的層次更加豐富多樣,對人的道德評價的尺度也更加豐富多樣。從雷鋒到郭明義,從焦裕祿到楊善洲,這些精神道德上一脈相承的道德榜樣所踐履的主人翁責任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堅守品格,始終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普通群眾和領導幹部道德風貌的主流。道德理論發展進步。我國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越來越系統化、規模化和科學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指導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存在的問題以及面臨的道德考驗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道德議題的熱度持續走高,對道德問題的關注,成為社會輿論特別是各類媒體常說常新的話題。無論是贊美道德模範的感言,還是抨擊敗德現象的批評,似乎都在印證這樣的評論:我國社會出現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動與疼痛並存,譴責與反思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的圖景。論辯各方對道德問題超乎尋常的關注和唇槍舌劍,折射了中國社會深厚的道德底蘊和中國人濃重的道德責任心結。
第一,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道德領域出現受到普遍關注和產生廣泛爭論問題的時期,集中表現在改革發展的節點時期,比如,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實行商品經濟制度的初期,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別是新的制度體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一是與市場經濟聯系緊密,容易發生權錢交易和容易受到金錢腐蝕的領域,是腐敗、誠信等問題多發易發的重災區。二是現有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比如,公共道德領域問題多發易發,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道德所調節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人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農民到城市新市民;從單位人到社會人;從體制內的人到體制外的人;從國有制的人到個體、私營和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的人等。
第三,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員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少數官員弄權謀私、錢權交易、貪污腐化等。這些人的敗德行為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最大。二是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制假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沽名釣譽、抄襲剽竊、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現在不守公德、見危不救、以怨報德等。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當前道德領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這是前進中的問題,要放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奮斗,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相伴隨,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精神風貌,城鄉環境、公共秩序、文明禮貌、社會服務、旅遊景區等方面都發生了有目共睹的積極變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整個社會現代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構成了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流。
總之,道德考驗必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但中國人民有信心經受住這一切考驗。因為社會的道德主流是進步、光明、向善的,因為社會的道德問題是發展前進中的問題,更因為中國人民從事著以真善美為價值前提和價值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資料來源——
求是理論網(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4/201202/t20120213_138403.htm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1/201112/t20111228_132528.htm
人民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16476759.html
C. 大學生都有哪些道德問題
近幾年來,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隨著媒體的介入,更使這一現象受到了廣大的關注。作為社會驕子、時代精英的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發展主流是積極向上的,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對於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其道德狀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出現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滑坡的趨勢,這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的去對待。其實,大學生成長過程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既需要主觀的努力,更需要多種客觀條件的配合。
近年來媒體大量的報道和有關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各種調查時時充斥著人們的視野,其實縱觀這所有的報道和調查,無非可以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度降低。談及誠信,這是一個從古到今的話題,誠信往往被人們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確保未來還是這樣,所以在誠信面前任何人沒有選擇,只有誠受,何況是論及我們時代的精英們。但是目前的大學校園里,誠信實在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即被看得很神聖,同時也有可能被遺棄。考試作弊是當代大學生誠信度降低的一個很好的見證,無論是國家級的考試還是學校的結業考試,都存在著作弊的現象,因為考試成績都是關繫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誠信悄悄地被時代的精英們遺棄在灰暗的角落。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可以說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標准應該是即符合自身健康成長,又有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的。可是近年來卻連續的出現了這樣的在校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模式走向了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現代的大學生出現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二重性,許多的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為庸俗化,實在是令整個社會擔心。
三、尊師的氣氛在高校校園里慢慢的淡化。嚴格的講,尊師是作為學子們的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嚴格恪守的。雖然今天的高效校園仍然和以往一樣充滿著活力和朝氣,可是尊師的氣氛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淡化。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中,也很多的談到大學校園里尊師的問題,一些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連自己的任課老師的姓名都不知道,有的同學甚至都瞧不起老師,更何況談及尊師了,這值得人們思考,因為無尊即無孝。
四、在理想與信念方面,對奮斗目標不甚確定,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虛、人雲亦雲、玩世不恭、游戲人生;在生活態度方面,羨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鋪張浪費、情趣低俗、追求享樂。隨著物質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其巨大的誘惑力,使得當代的大學生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這樣的青年,的確耐人尋味。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應該摒棄這樣的看法:不應把個別大學生的道德失范,當作大學生群體的道德問題;但同時也不應該掉以輕心或忽視,社會必須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的最好的對策,以便於很好的解決這個社會性的問題。
根據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可以提出以下的對策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必須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這是一個需要大學生群體自身主觀的過程,這便要求在大學校園里應該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系統。把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重新放到一個重要的地位,重視德育的考核,開展各種各樣形式多變的群體活動,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取向。
二、希望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構建道德培養的良好氛圍。由於大學生思想道德取向和整個社會關系有很大的關系,社會環境劇烈變化,核心價值模糊,帶來了思想和道德上的困惑使得大學生的道德取向發生偏差,所以我們必須要為當代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三,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和培養起良好的生活習慣。結合大學大學生對待生活的一些不正確的態度,所以在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忠應該確實的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和培養起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將改變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將提高大學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由於我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了解的不是很深,所以僅僅提出自己這很不成熟的看法,僅此而已。
所以,在大學校園里要重視大學生的科學技術教育,崇尚智力資源;同樣,也應該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高揚人文價值。 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的未來,肩負著繼承和開創中華民族文明新紀元的重任。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因為人類需要用科學技術創造物質文明,但人類更需要用人文精神指引前進方向。
D. 怎樣讓道德延續
傳統一定程度的斷裂與隔膜,最直接地表現在社會倫理生活法則缺失
主持人:今天強調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有何深意?
陳來:在古代,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和倫理生活法則。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自己的特色和概念,比如「道」、「理」,很難翻譯成外文,但對我們今天仍然是有意義的。我們常說:「你這個人怎麼那麼不講理呀?」「道」和 「理」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文化和生活中了。根本上來說,中國文化不是追求理論的明晰,而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實踐是跟我們做事聯系在一起的。比如《莊子》裡面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講的都是超越世俗達到精神的某一種高度。這些都是有利於社會和個人的。今天,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發掘它、維護它,承擔起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責任。而作為文化核心內容之一的道德與倫理,自然不容忽視。可以說,傳統一定程度的斷裂與隔膜,最直接地表現在社會倫理生活法則缺失。
所以,我們的道德和倫理一定要創造性的轉換和發展,譬如怎麼對待父母、朋友、師長、陌生人等等。應根植於本土文化資源。這也是大多數人比較容易接受的。
郭齊勇:實際上,在華人社區現代化和世俗化的過程中,中國大小傳統的道德信念仍然長期地起作用,孝敬、家庭的穩定性、凝聚力、重視教育和忠信,仍然是老百姓選擇的最主要的價值。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忠、孝、誠、恕這些價值,如果在剔除它的歷史負面性之後,完全可以提煉、活化它的合理因素,滲透到今天的生活中去,作為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力量參與現代化的建設,來治療現代社會的疾病。
今天,一切向錢看、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中心主義,缺乏誠信和信仰,這些潮流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尊重自己本土的倫理資源,是特別緊迫的任務。我們通過現代的轉化和創造性的發展,可以使傳統的核心價值能夠支持市民社會的公共理性,來引導平民的起碼的公平、權利訴求,並予以節制與平等溝通。
新道德建設,離不開變化了的社會生活實踐這個源,同樣也離不開傳統美德這個流
主持人:創造性轉化中華傳統美德,何以可能?
肖群忠:任何一個民族的道德進步總是在對自己的傳統道德資源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前進的。實現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這樣一個提法,我理解,就是要把傳統道德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資源和憑借,實現我們的新道德與傳統美德的直接繼承和延續。我們的新道德建設,一方面離不開變化了的社會生活實踐這個源,但同樣也離不開傳統美德這個流。
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們對我國傳統道德資源這個流,能繼承的和要繼承的,主要是拋棄其封建國家政治倫理的糟粕,轉化個體道德、家族道德與社會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以指導現代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由於我們幾十年來在民眾的日常生活道德建設方面是欠缺的,傳統道德資源的相關內容的絕大部分我認為還是可以直接為今天所用的。如傳統社會生活中講忠誠於事、忠誠於人的精神,行業道德的講究信譽、勤勉敬業精神,講究人際之間的誠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講究親情孝道、和睦團結的精神,個體道德中的講究個人修養、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會的講究禮儀、維護秩序的精神等等都是可以批判繼承的。涉及人類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資源更是可以直接繼承的,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仁愛他人,講究義務責任,天下為公等等。
唐凱麟:不可否認,傳統道德與現代社會存在著沖突。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阻力和問題,其中不少就與傳統倫理的消極影響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人情大於法律,關系經濟,忽視經濟效益,規范意識不強,地方封閉和保護主義,競爭意識淡薄,等等。
但是,傳統倫理道德是一個包含著多層次的復雜體系,不同層次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是不一樣的。就儒家倫理的內容而言,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學,這是儒家關於人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一般的價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會倫理價值觀層次,如三綱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等;三是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一般的行為准則,如義、智、恭、寬、信、敏、中庸等等。在這三個層次中,第二個層次是與封建社會形態聯系最為密切的,因而其具體內容是陳腐消極的,與現代社會是根本對立的,但這一層次中的某些東西就其抽象的形式而言也是可以通過揚棄和轉換為現代社會所容納,如忠與孝的形式等。第三個層次作為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的一般准則,當然不能不受歷史條件的制約,但人類行為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不論任何時代的人都存在著一些為人處世的共同要求和准則,傳統倫理中所包含的這些日常生活的為人處世的准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活實踐和處理為人處世的准則,體現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活實踐和處理人際關系的優良傳統,其中所包含的積極意義理所當然地仍然可以為我們今天的日常行為和處理一般人際關系時所汲取運用。
一些傳統道德觀念在現代社會仍是人們生活處事的信念
主持人:舉例談談,哪些傳統道德可經創造性轉換為今所用?
郭齊勇:中華民族基本道德觀念和道德准則可以用仁、義、禮、智、信等五德來總結,尤其是「仁」。孔子界定「仁」為「愛人」。孔子繼承周公以來的人道主義傳統,不僅反對人殉人牲,甚至對用像人形的土俑木俑去陪葬都表示厭惡。有一次退朝,孔子聞知馬廄被燒了,他首先問「傷人乎?不問馬。」孔子關心的是人,而不是馬(及馬所代表的財產)。他關心的人,包括飼養馬的普通勞動者。是愛人、同情人、關切人,包括愛、同情、關懷下層百姓,這在任何時代和社會都是道德准則。
「仁」的內涵的另一面是「恕」: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決不強加給別人。例如我不希望別人羞辱自己,那我決不要羞辱別人。尊重別人,是別人尊重自己的前提。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寬容精神與溝通理性,現代社會非常需要這些。而實際上,這些道德觀念在現代社會仍是人們的生活處事的信念。我小的時候,常聽家中老人講:「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將心比心」,「秤平斗滿不虧人」等。
陳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視人的德性品格,重視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還重要。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子說「捨生而取義」,都是認為對道德信念的堅持不受物質條件影響。這種思想在社會上造成了崇德尚義的氣氛。
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們追求堅定獨立的人格尊嚴,不被任何財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脅。在這樣的精神影響下,儒家一貫強調明辨義利,主張明理節欲,人的「美德」和修養始終受到重視。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這種精神追求,通過古代的文明規范體系「禮」,形成了中華「禮義之邦」的社會風尚。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良好道德氛圍,這些是重要的資源。
唐凱麟:某些傳統倫理精神可以成為促進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比如,「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寧儉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孔子力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斗精神,《易傳》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意識,《大學》高揚「治國平天下」的功名理想等等,都表現出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同時,在消費上儒家提倡「寧儉勿奢」、「克勤克儉」,主張節儉自律。這種節儉自律精神的發揚,可以養成一般民眾的節儉風氣,增加社會儲蓄。深受儒家倫理影響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經濟起飛時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居民的儲蓄率非常之高。正是這種節儉的儲蓄風氣,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起飛積累了所需的大量資金。
傳統的群體合作精神對於培養和形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精神,促進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有著重大意義,可為今所用。與西方強調個人價值和自由競爭的個人主義倫理原則不同,中國傳統倫理重視群體價值,強調人們對自己的所屬的群體要有歸屬感和責任心,提倡群體中人們之間忍讓協調,合作互助。這種群體合作精神對企業發展起著突出的積極作用。一些學者在研究日本企業與西方企業的不同特點時,發現日本企業高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日本員工對企業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心,經理與職工、職工與職工之間有一種西方企業所少見的團結合作精神,企業成為所有員工的「命運共同體」。
再比如,中國傳統誠信為本的倫理規范與現代市場交易中信譽至上原則的一致。《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所謂「誠」也就是「真實無妄之謂」;而「信」是「誠」的具體表現,孔子強調「人無信不立」。這種誠信為本的道德准則與市場經濟的倫理要求是一致的。印尼著名銀行家、華裔商業巨子李文正說:「銀行家要出售的不是金錢,而是信用。」
要把那些日用而不知的仁愛忠信、仁義禮智等道德資源加以保護、拓展
E.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容忽視的「那幾分」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容忽視的“那幾分”
在遼寧省已經結束的部分地區的特崗考試中,《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仍有一定的題目出現,不過佔比很少。導致部分考生在備考過程中直接將這一部分放棄,但特崗競爭相對激勵,任何一分都不容忽視。所以今天中公教師將職業道德部分高頻知識點整理起來,希望對同學們備考有所幫助。
一、須熟記的實用小口訣——“三愛兩人一終身”。
“三愛兩人一終身”分別對應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及終身學習。這樣能夠幫助我們准確地解決“請簡述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具體內容”這樣的簡答題以及“下列屬於不屬於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的是”這類客觀題。
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地位作用。
“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愛崗敬業”——教師職業道德的本質要求;
“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
“教書育人”——教師天職;
“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這六條都經常出現考題。如:
1.( )是師德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平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A.關愛學生 B.愛崗敬業 C.教書育人 D.關心集體
2.有的班主任教師用考試分數給學生排名次,並把它作為安排、調整座位和評優推先的唯一標准,這違反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 )
A.愛國守法 B.教書育人 C.關愛學生 D.愛崗敬業
其中第一題答案為A,第二題答案為B。師德的靈魂為“關愛學生”;而“教書育人”中要求“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准”。與此類似又不容易選擇的知識點還有一處,即“為人師表”中要求“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需要大家重點識記。
三、記“新”不忘“舊”。
現行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2008年的修訂版,內容即剛剛提及的“三愛兩人一終身”。而1997年老版本的內容也經常出現在試題中,需要了解。其內容包括: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和為人師表。其中嚴謹治學是關繫到能否教育好學生,培養好人才的大問題,是衡量教師職業道德水準高低的一個起碼尺度。而考查08年版本中“為人師表”的“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時候,如選項中沒有“為人師表”我們要首選“廉潔從教”。這兩處,需要大家特殊注意。
以上就是此次為大家總結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常考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同時也祝願同學們備考順利。
F. 舉例說明在校大學生存在的道德問題
在校大學生存在的道德問題
淺析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及對策
近幾年來,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隨著媒體的介入,更使這一現象受到了廣大的關注。作為社會驕子、時代精英的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發展主流是積極向上的,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對於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其道德狀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出現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滑坡的趨勢,這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的去對待。其實,大學生成長過程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既需要主觀的努力,更需要多種客觀條件的配合。
近年來媒體大量的報道和有關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各種調查時時充斥著人們的視野,其實縱觀這所有的報道和調查,無非可以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當代大學生的誠信度降低。談及誠信,這是一個從古到今的話題,誠信往往被人們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質,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確保未來還是這樣,所以在誠信面前任何人沒有選擇,只有誠受,何況是論及我們時代的精英們。但是目前的大學校園里,誠信實在是處於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即被看得很神聖,同時也有可能被遺棄。考試作弊是當代大學生誠信度降低的一個很好的見證,無論是國家級的考試還是學校的結業考試,都存在著作弊的現象,因為考試成績都是關繫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為了眼前的利益,誠信悄悄地被時代的精英們遺棄在灰暗的角落。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可以說從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標准應該是即符合自身健康成長,又有利於社會的良性發展的。可是近年來卻連續的出現了這樣的在校大學生的道德取向模式走向了目標自我化、標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為庸俗化,現代的大學生出現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二重性,許多的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為庸俗化,實在是令整個社會擔心。
三、尊師的氣氛在高校校園里慢慢的淡化。嚴格的講,尊師是作為學子們的最重要的、也是必須嚴格恪守的。雖然今天的高效校園仍然和以往一樣充滿著活力和朝氣,可是尊師的氣氛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淡化。近幾年的媒體報道中,也很多的談到大學校園里尊師的問題,一些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連自己的任課老師的姓名都不知道,有的同學甚至都瞧不起老師,更何況談及尊師了,這值得人們思考,因為無尊即無孝。
四、在理想與信念方面,對奮斗目標不甚確定,缺乏社會責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虛、人雲亦雲、玩世不恭、游戲人生;在生活態度方面,羨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鋪張浪費、情趣低俗、追求享樂。隨著物質生活的多姿多彩及其巨大的誘惑力,使得當代的大學生中存在著很大一部分這樣的青年,的確耐人尋味。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是當前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我們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應該摒棄這樣的看法:不應把個別大學生的道德失范,當作大學生群體的道德問題;但同時也不應該掉以輕心或忽視,社會必須在分析清楚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解決的最好的對策,以便於很好的解決這個社會性的問題。
根據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可以提出以下的對策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必須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這是一個需要大學生群體自身主觀的過程,這便要求在大學校園里應該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系統。把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重新放到一個重要的地位,重視德育的考核,開展各種各樣形式多變的群體活動,培養大學生的道德取向。
二、希望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構建道德培養的良好氛圍。由於大學生思想道德取向和整個社會關系有很大的關系,社會環境劇烈變化,核心價值模糊,帶來了思想和道德上的困惑使得大學生的道德取向發生偏差,所以我們必須要為當代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三,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和培養起良好的生活習慣。結合大學大學生對待生活的一些不正確的態度,所以在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忠應該確實的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和培養起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將改變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將提高大學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由於我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了解的不是很深,所以僅僅提出自己這很不成熟的看法,僅此而已。
所以,在大學校園里要重視大學生的科學技術教育,崇尚智力資源;同樣,也應該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高揚人文價值。 青年大學生是整個社會的未來,肩負著繼承和開創中華民族文明新紀元的重任。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因為人類需要用科學技術創造物質文明,但人類更需要用人文精神指引前進方向。
誠信!!!---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 摘 要 ] 當前大學校園里失信現象頻頻發生,本文針對這些現象認真分析了產生的主要原因,闡述了在大學開展誠信守信教育的意義,並提出了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體措施和建議。
[ 關鍵詞 ] 大學生;誠實守信;措施建議
誠者,開心見誠,無所隱伏也;信者,誠實不欺,信而有徵也。誠信,即誠實守信,是言行與內心思想一致,不偽裝,不虛假,說話算數,講信譽。誠信是一個社會賴以存在的道德基礎,是人的良知在客觀環境中的一種外露,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誠信的核心一是誠實,二是守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人的活動中相互聯系的道義憑借。人無誠信,無以立身;國無誠信,無以邦交。
但是,近年來,社會各界失信事件頻繁發生,使我們明顯感到我國也出現了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初期曾經出現的誠信危機。這場危機來勢之猛,影響之大,就連高等學校也難以倖免。下面例舉的是我們平時常見的一些非正常現象。
一、高等學校中常見的失信現象
1 、考試作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校大學生因考試作弊而受到嚴厲處分的報道,輕者受到各種處分,重者則被勒令退學。據集美大學調查顯示,有 28.1% 的學生表示曾有過作弊行為,而且作弊形式和手段越來越「高明」。
2 、抄襲作業。根據幾次期中教學檢查與同學座談以及任課教師反映,抄襲作業較為普遍,甚至已不被學生認為是失信行為,更有少數學生在校外通宵上網,由網吧老闆找人代抄作業。
3 、有錢不交學費。有的學生在新年伊始,拿著家長給的學費不交到學校卻擅自存入銀行進行「增值」,認為反正國家有確保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政策,豈不知他們這樣做的同時,剝奪了那些政府和學校給予真正家庭貧困學生的學費減免、困難補助的機會,對學校、家長、同學都沒有做到以「誠」相待。
4 、貸款到期不還。國家助學貸款是國家為了緩解家庭困難學生的就學壓力而設置的一種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即在校大學生通過學校提供貸款介紹人和借款學生自行提供見證人,以信用方式向銀行申請發放的助學貸款。但是,就是有極少數學生惡意逃債,給銀行信貸工作蒙上陰影,甚至直接影響了一些銀行繼續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的信心。
5 、畢業時的失信行為。首先,自薦材料的虛假包裝。由於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是參加各種形式的人才招聘會,首先要向用人單位提供自薦材料,很多用人單位也正是通過自薦材料這一途徑來了解、評價、衡量畢業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並決定是否給予面試機會進而影響錄用或聘用。一些畢業生就使出渾身解數弄虛作假,有的偽造各種證書,有的塗改成績,有的在校期間未受過什麼表彰,卻採取「偷梁換柱」的方法,搖身一變成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獎學金獲得者」、「優秀畢業生」等。於是就出現一家用人單位接收的簡歷中,竟有多人同為該校學生會主席,一個班大多都是一等獎學金獲得者的怪事。其次,隨意簽約、毀約。有的畢業生由於害怕沒有合適崗位,求職心切,缺少慎重考慮,一遇到接收單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簽約,等到後來,發現可供選擇的單位多了,回頭一想,又覺得自己所簽的單位不理想,於是馬上要求毀約。也有的畢業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學簽了一份較好的單位,於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顧一切地與用人單位毀約。另外,還有少數畢業「腳踏兩只船」,同時與多家用人單位簽約。
6 、其它。一些學生經常曠課,當被老師或有關部門查到後,他們採取欺騙方式編造各種理由開脫;少數學生隱瞞實情同時與多名男(女)同學進行戀愛;還有極少數學生在宿舍里偷盜其他同學財物等等。
上述這些現象既嚴重污染了我們的校園精神生活,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們在社會當中的形象。如不及時鏟除,很可能使我們這座「象牙塔」產生傾斜,甚至倒塌。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建議
1 、著力構建誠信社會。市場經濟作用於社會道德,既有先進社會道德進步的積極因素,又產生阻礙道德進步的消極因素。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會的影響,學生們所能感受到的社會道德氛圍,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此,必須加強全社會的誠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監督和約束機制,著力構築一個誠信的環境,誠信的社會。只有真正到了管理上落實,法制上健全的時候,誠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話,對學生的誠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而大學生更應該從社會責任感的高度為打造誠信社會出力,因此培養道德的自覺。
2 、教育管理更要講誠信。教育的誠信形象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學校更要樹立以誠信為本的理念,杜絕種種失信行為的發生。以學校的誠信、教師的誠信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把誠信落實到全體教育者的教育行為上,發揮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對學校和教師的失信行為要有相應的懲戒措施,從制度上保證大家都來講誠信。
3 、利用兩課主渠道,增加和滲透誠信教育的新內容。結合兩課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學生認識到;樹立較高的誠信意識,這不僅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也是走上社會後「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讓大學生懂得,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經濟社會的道德底線。在法制社會里,誠信既是道德問題,又是法律問題,法律是一種最低的道德准則。現代民法一般都把「誠實信用,公序良俗」作為基本原則,如果違背了則會導致民事法律行為的無效或者對民事主體的一系列不利後果,而受到處罰和制裁。
4 、建立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引進經濟領域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在各系級學院成立相應的大學生誠信度的評估部門,構建大學生誠信度測評體系(與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掛鉤)。首先要確定誠信度測評的要素,筆者認為可以把誠實、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質列為測評的主要因素;其次,確定誠信度測評體系各級指標,即每一項指標定出不同級別的標准,以便參照定位;最後,選用誠信度測評的途徑,可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議三種方式。通過運用誠信度測評體系可以考核學生過去、現在的誠信狀況,並將結果記入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增加個人信用情況一欄),為今後走向工作崗位更加註重個人誠信打下基礎。
5 、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把教育和處罰結合起來,促使大學生把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統一起來。在廣泛進行誠信教育,普及道德知識與道德規范,提高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同時,要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讓那些失信的學生及時品嘗失信的後果而退守誠信做人的道德底線,以免將來給國家、社會、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損失。
6 、切實加強大學生管理隊伍建設。學生教育和管理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必須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基礎上,選拔一批政治素質好,學歷層次高,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善於做學生工作的同志擔任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有效地推動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最後,如何解決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僅僅靠大學生的自律,靠學校的誠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誠信問題,實際上是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誠信問題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決辦法還在於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誠信的氛圍,用一整套信用機制來約束缺乏誠信的行為,建立誠信的關鍵是在人和制度之間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動機制,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律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渠道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要期望通過誠信教育,學生馬上就能變得誠實起來,只要社會上存在著不誠實仍能使人獲利的狀況,學生就不可能真正變得誠實起來。而與發達國家已形成的較為成熟的信用體系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缺陷是比較大的。可以說,呼喚大學生誠信,在全社會建立誠信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G. 當代大學生如何加強自身品德修養
大學生如何培養自己的道德素養
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道德觀念對我們大學生影像很大。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知榮辱、講道理的人,這不僅是社會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們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覺恪守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我們這一代大學生生活在新時代,獨立和個性意識強,易於接受新鮮事物,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現在許多社會不良風氣沖擊校園,才使得一部分學子產生利己主義傾向,大學生道德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我們不能否認大學校園是一塊「凈土」,可是在大學生群體中,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違紀違法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諸如買飯考試抄襲、坐公交不讓座等等。許多事情剛發生時都很小,但如果都不加註意,不加約束,不及時改正,都容易變成「問題」,日後走上社會,就可能沿襲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人們常說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驕子」,可是,為什麼恰恰這個「社會驕子」群體其道德狀況會出現這么多不容忽視的道德修養問題呢?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也可意為風俗習慣。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和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
道德是引導我們追求至善的良師。它教導我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和生活道路。
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他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 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道德是讓人積極向上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品質和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道德也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評價來把握現實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把周圍社會現象判斷為「善」與「惡」而實現。
既然道德這么的重要,我們大學生如何加強自身的道德水平,我認為這需要我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自我修養,培養高尚人格,將道德融入他們的生活習慣中,堅持「八榮八恥」等榮辱觀,修身律已,自覺想勞動模範學習,從他們身上學到他們優秀的道德觀念。
重視自我修養,自我修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自我修養在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精神,增強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應追求高尚人格、不斷攀登人生高境界。雖然大學時期的我們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社會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思想還不夠成熟,還存在有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
比如在成才問題上,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奮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決心和恆心。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
(二)從我們大學生所處的環境看,我們長期生活在校園里,社會實踐非常缺乏,不能真真切切地體驗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
因此,容易出現思想方法脫離實際、價值觀抽象等問題,以至進入社會處理問題缺乏思想准備和實際能力。
要盡量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鍛煉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首先要從教育者著手,教師要有豐富的全面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水平。這樣學生才可以從老師身上不僅學到知識,還可以學到課本外的東西,這也可以是我們進入社會前學到的「社會經驗」。
我們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對我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網路信息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路為載體,快速傳播,對我們影響極大,但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這時社會不僅要從治理社會大環境入手,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且,要從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對大學生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我相信這應該是一個有效的措施。
它對於引導我們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抵禦腐朽思想的侵蝕,有非同一般的作用,也有利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所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我們一方面是聯系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我們大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要注重知行統一,在實踐中學習。「不行不為真知」。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總之,只有我們的道德觀念和水平提高了,我們才能成為一名有知識有內涵的大學生,這要我們養成一日三省的習慣,自省自警,自珍自愛,知榮求善,知恥改過,讓社會主義榮辱觀轉化自己內在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和為人處世的基本准則,只有做到以上我們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
H. 如何看待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
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是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前提,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所以充分認識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重要性仍是當務之急。科學道德是科學的內在屬性,既是科技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也是科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研究的基礎是誠實守信,這是科技工作者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是促進我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培養造就優秀創新人才、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的關鍵舉措,也是培育創新文化、加快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
在我國,依靠科學和民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百餘年來中國科技界的不懈追求。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奉獻、堅持真理、開拓創新、誠實守信,不僅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熱愛科學、勇攀高峰、忠於祖國和人民的高尚品格,顯示出優良的科學道德與學術素養,為全社會樹立了光輝典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創造偉大功勛中凝煉的偉大精神。沒有這種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沒有我國科學事業今天這樣良好的發展局面,就不可能實現黨中央確立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誠信的內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誠為本、取信於人,「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人思誠,信以行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誠信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諧的保證,歷來被視為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的基本准則。誠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應當抱著心誠意善的動機和態度,相互理解、接納和信任,重信用、守信義。堅持誠信原則,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研究生身心健康發展極為有利。 誠信教育必須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課。應該讓學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場經濟准則,又是個人道德水平的一個標志。研究生作為今後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個體,必須樹立信用意識,這是當代研究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道德素質,也是走上社會後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歡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的。
誠信是社會的基礎,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社會主義中國本該是一個極有誠信的國家,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很多方面利益與誠信天平失衡,誠信缺失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 誠信首先是現代經濟規律,其次才表現為倫理性質。「資本主義愈發展,它就愈不能採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徵的那些瑣碎的哄騙和欺詐手段。的確,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哪裡時間就是金錢,哪裡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並不是出於倫理的狂熱,而純粹是為了不白費時間和勞動。」經營者從誠信到不誠信的轉變,不是良心的發現,而是隨著市場競爭機制不斷健全,企業生存、發展、獲利的巨大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個人要想在市場經濟交易中獲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須承認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須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由此可見,市場經濟需要道德。
科研本身就是一件嚴肅以及認真的事情。對於研究生,學術固然重要,道德卻更不容忽視。學術道德是治學的起碼要求,是學者的學術良心,其實施和維系主要依靠學者的良心及學術共同體內的道德輿論。學術界不可一日無學術道德,否則歪風邪氣便會乘虛而入,擾亂嚴謹科學的學術界。
I. 怎樣來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社會集體生活中,人們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便產生了調節行為的准則。人們不僅根據這些准則來評論一個人的行動,而且也根據這些准則來支配自己的行動。當一個人按他所處的社會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合乎道德的;一個人不按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或是直接違反這個集體的行動准則去行動時,我們就說他的行動是不道德的。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各個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階級性;各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服從於整個社會發展的規律,它是倫理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
道德品質是社會道德現象在個體身上的表現。一個人常常依據一定的行為准則採取某些有關道德方面的態度、言論和行動。道德品質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系列有關道德的行動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經常而穩固的傾向和特徵。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在社會道德輿論的熏陶下和學校道德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它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道德品質作為個體現象,它的形成和發展既依存於客觀的社會生活條件,也有賴於人的心理發展的規律。
任何一種道德品質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動三種基本成分。這三種基本成分是彼此聯系、互相促進的。一般說來,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產生的根據,道德情感又影響著道德認識的傾向;道德行動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指導與影響之下,通過一定的練習和鍛煉形成起來的;同時,道德行動又可以鞏固、發展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就是這些基本成分共同發生作用的一種綜合過程。學生具有道德品質不只是具有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而且要表現為道德行動,許多道德行動還應該培養成牢固的習慣。
道德品質的培養,可以從各個不周方面去進行,有時可以從培養人的道德行動和習慣開始,有時可以從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著手,有時可以從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做起,不能機械地遵循由道德認識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動和習慣的途徑。但是只有在這些基本的心理成分都得到相應的發展時;道德品質才能更好地形成。
游戲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它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在一、二年級中佔有重大的課時比例。但在游戲教學中,教師往往偏重活躍課堂氣氛、發展學生活動能力等方面,而忽視游戲教學中對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反映在對游戲的規則方面,在教學中,教師雖提出要求,也強調游戲的規則,但由於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游戲的勝負上,卻容易忽視對游戲規則的遵守。教師也無意識地遷就學生對游戲規則的違反。我認為培養學生自覺遵守游戲規則,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一個有效手段。反之,就會養成學生不遵守規則的不良。
這要靠長期的社會經驗的積累,通過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育,學會去觀察,去思考,找出自己的優劣之處,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付諸行動,培養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自己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你的優秀道德品質自然就逐步形成了。
J. 如何加強幼師職業道德自身的修養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做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全身心的愛孩子,這就是教師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必須熱愛幼教事業,熱愛幼兒,尊重幼兒,有高尚的道德品質,關心集體,團結互助並正確處理好領導和家長的關系。 我們幼兒教育就是「愛」的教育,「愛」的需求是幼兒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作為一名新世紀的教師,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首先就要做到愛崗敬業,喜歡自己的選擇,熱愛自己的職業和學生。作為一名具有8年教齡,至今還工作在一線的幼兒教師的我來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來談一談如何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 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理論學習,豐富專業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不管平時的工作多麼繁雜,多麼忙碌都要靜下心來不斷學習,不斷提高,學習前沿的教育教學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學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對於我們教師來說,終身學習是我們最好的發展形式之一。教師要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斷自我激勵,自我鞭策,磨練修養毅力,確立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奮斗目標,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和自身的修養,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才會跟上時代步伐。俗話說:「刀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後」。 二、刻苦鑽研業務知識,提高教學能力。 教師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以高度的責任感、事業心;以勤奮、扎實的態度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積極參加校內外的各項聽課、教研活動、教師培訓、學習名師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使自己更上一個新台階。 三、勇於實踐,增強情感體驗 。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目的在於形成良好的師德素質、提高教育實踐能力。教師實踐也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目的和歸宿。教師不僅要通過理論性學習來分清是非善惡,更重要的是要求身體力行。教師道德品質修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認識、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在瑣碎的日常教學中,需要老師用耐心和信心來教育學生,給孩子們燃起希望的火苗,鼓勵孩子的進步,細心的發現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動態。在生理和心理上了解學生的發展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保證學習的效率。 四、虛心好學,團結協作 。 虛心向優秀教師學習。優秀教師的教育實踐和先進事跡,生動地體現了新時代教師道德的特點,是教師職業道德理論的具體化。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加強團結協作,這點是十分必要的。教師之間的團結合作,也是師德修養的一個好方法,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師生間的隔閡和距離,師生關系和諧、民主,真正的把師德修壓落實到實處。 總之,教師要想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就必須明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針對存在的問題,加強修養,通過修養,增加道德認識,豐富道德情感,樹立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堅定道德意志,並在實踐中進行道德行為選擇。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師德素質,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