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韓非子

道德經韓非子

發布時間: 2022-04-27 18:45:24

1. 韓非子論語道德經的政治主張核心內容是什麼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2. 韓非子簡介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出生於戰國末期韓國的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鄭韓故城)。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

韓非的書傳到秦國,秦王非常贊賞韓非的才華。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並派他出使秦國。韓非子被韓王派遣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韓非為秦王嬴政所賞識而倍受重用。

由於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而首要目標就是韓國,但作為韓國公子的韓非與李斯政見相左(韓非主張存韓滅趙),妨礙秦國統一大計,於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辯駁。韓非與李斯之政見相左。韓非欲存韓,李斯欲滅韓。

因為韓非子和李斯曾經是同窗,李斯深知韓非辯才了得,擔心嬴政被韓非計謀所蒙蔽,故上疏嬴政,陳述其中利害。他說:「韓非前來,未必不是認為他能夠讓韓留存,是重韓之利益而來。他的辯論辭藻,掩飾詐謀,是想從秦國取利,窺伺著讓陛下做出對韓有利的事。 」

秦王認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韓非。廷尉將其投入監獄,最後逼其服毒自殺。韓非想上書始皇帝,被拒絕。後來始皇帝後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韓非已經死了。

(2)道德經韓非子擴展閱讀

韓非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韓非將自己的學說,追本溯源於道家黃老之術,他對老子《道德經》有相當大的研究,《韓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韓非的哲學觀點。

《韓非子》是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這部書現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韓非子》一書,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顯學,崇尚「法先王」和「復古」,韓非子的觀點是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韓非子根據當時的形勢情況,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韓非子提倡君權神授,自秦以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治國理念都頗受韓非子學說的影響。

3. 墨子、孔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孟子的主張分別是什麼

墨子主張: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孔子主張:1)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

2)在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愛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3)保守部分:維護周朝的「禮」,主張「克己復禮」,「貴賤有序」;

4)「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發展私學

老子主張: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莊子主張: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

荀子主張: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

韓非子主張:提出「以法為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集法家思想大成。

孟子主張: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4. 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分別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學派,老子是道家學派,韓非子是法家學派。

1、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地位。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他主張「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要實現仁和禮,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對於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實際價值,而且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有指導意義。

2、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3、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

4、韓非,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余字。

(4)道德經韓非子擴展閱讀

1、儒家學派

儒家學派極為重視倫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們在理論上闡述忠孝仁義的政治意義和政治功能,其中,仁得到了諸位儒學宗師的特別關注。

孔子把仁視為最高品德,並以此為據形成了「仁政」理想政治。關於仁的內涵,孔子認為主要有兩層,一是克己復禮;二是仁者愛人。對內克己,對外愛人,最終在思想和行為上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仁是一種美德,可以把人培養成謙謙君子,但也容易使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說的基礎上進行了發揮,並將之應用於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仁政的主要內容有四項。其一,制民以恆產。其二,賦稅徭役有定製。其三,輕刑罰。其四,保護工商業。

儒家學派主張以德治國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針對統治者的,在孔子看來,統治者要在道德修養方面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實現有效的統治。孟子也認為,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習是實行理想政治的前提條件。

2、道家學派

道家學說以老莊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在思想、行為上應效法「道」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倫理上主張「絕仁棄義」,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與儒墨之說形成明顯對立。

其後,道家思想與名家、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為漢初統治者所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漸衰。同時,道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中道教思想的產生有所影響。魏晉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文,促成儒、道融合。

佛學傳入中國後,佛教徒用老莊詮釋佛典,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宋明理學家力倡儒家道統,佛、老並斥,但對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莊子》等。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3、法家學派

法家學派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個重要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學者一致認為其為道家分支。起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發展於戰國時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到了戰國末期,韓非加以綜合,集法家學說之大成。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法家或齊法家。齊國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輔佐虞舜,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創始禮法並用的制度。太公封齊,簡禮從俗,法立令行,禮法並用成為齊國傳承不廢的治國之道。

管仲輔佐齊桓公治齊,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系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以法治國的人。

至戰國時期,齊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百家爭鳴的策源地,繼承弘揚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學派。管仲學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為先秦法家學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深受齊文化熏陶的荀子,還培養出韓非和李斯兩位法家代表人物。

有學者將先秦法家主要劃分為「東方法家」即齊法家和「西方法家」即秦晉法家兩大陣營。秦晉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齊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法教兼重;秦晉法家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法家既重術、勢,又重法、教。

5. 《史記》中老子和韓非子主要事跡及其性格特點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04

6. 舉出老子、墨子、韓非子的思想主張

1、老子的思想主張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2、墨子的思想主張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

3、韓非子的思想主張: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嚴刑峻法、以法治國。

(6)道德經韓非子擴展閱讀

1、老子——道家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志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

以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老子、文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等等為主要代表,主張「無為、璞朴、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等。尤其重要的是,道家雖有經典著作,可思想並不圈囿(quānyòu)於著作之中。

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

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歷史長河中每當災世來臨之時,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氣挑戰災難亂源,誅邪衛道,撥亂反正,也因此激盪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傳奇篇章。

2、墨子——墨家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

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

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

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3、韓非子——法家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

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7. 道德經,韓非子是一個原理嗎

你好,我的回答是他們不是一個原理!道德經是老子的代表作!韓非子是法學的代表人物!謝謝!希望能夠幫到你!

8.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孫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孔子的弟子曾將他的談話和他與門徒的問答,輯成《論語》一書。

二、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三、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就是「無」。這個「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沒有意志、沒有具體形狀、無聲無息的,「道」即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

事物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他不僅忽略了對立面轉化的必要條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轉化看作是循環的,而不是上升發展的。老子的學說,對後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唯物與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四、韓非(約前280—前233),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

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從兼愛的觀點出發,墨子又提出「節用」「節葬」「非樂」「非攻」等主張,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也反對以大欺小。

五、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趙國人。他批判和總結了先秦以來的學術思想,發展了唯物主義。認為自然運行法則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首創性惡論,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六、孫子(?~公元前1105),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思想家孫武。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系,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

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

(8)道德經韓非子擴展閱讀

一、《墨子》的評價:

從《墨子》全書來看,墨子在宋國的活動較多,與宋國的關系最為密切,對宋國的感情最深,這可以從墨子「止楚攻宋」事件中看得出來。另外,《墨子》一書明顯具有宋地方言的特點,沒有魯、楚方言,這也是墨子宋人說的有力證據。

再者,墨子是一位以天下為懷遊走四方的學者,所謂「孔子鍋灶燒不黑,墨子板凳坐不暖」即是,他經常往來於宋國、魯國、齊國、魏國、楚國等很多地方。由此看來,梁啟超以「歸而過宋」語否定墨子為宋人,實為牽強。

「歸而過宋」只是證明了墨子當時沒有居住在宋國,並不能證明他不是宋人。而東晉時期的文學家葛洪在《神仙傳》中早已明確記載。

二、《孟子》的藝術特色: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准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

氣勢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風格特徵。這種風格源於孟子人格修養的力量。具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能夠在精神上壓倒對方,能夠做到藐視政治權勢,鄙夷物質貪欲,氣概非凡,剛正不阿,無私無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疊句等修辭手法。

9. 評價韓非子/河上公/王弼注《道德經》

韓非子《解老》、《喻老》是借老子的話來支撐他的思想觀點,版沒有尊重老子《權道德經》的本意來解釋。王弼注《道德經》是按他的玄學思想來玄化了《道德經》,即把《道德經》神化、復雜化、更加難懂了,本來,直接讀《道德經》原文,還能讀懂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看了王弼的註解,你可能這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卻減少了,總之,幫助少阻礙大;2000多年來,採用王弼註解的最多,而受他阻礙的也最多,許多明顯不合情理的解釋也跟著照樣解釋,比如《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恆)道」,跟著王弼說(那個永恆的大道)不可道不可說;什麼樣永恆的道不可道不可說,只有我們沒有搞清楚的永恆道不可說,凡是搞清楚了的永恆道都可說;如果硬要說老子那個永恆的大道不可說,這也是睜著眼說瞎話嘛,老子明明對它進行了很描寫描述嘛!

10. 孔子,孟子,莊子,老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各主張什麼

1.孔子的主張: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相關內容:「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

譯文:「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2.孟子的主張: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

相關內容:《孟子·告子上》中講:「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眼睛耳朵這類器官不會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一與外物相接觸,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這個器官則有思考的能 力,一思考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

3.莊子的主張: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

相關內容:「道之真以修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

譯文:道的實體用來保壘身體;它的剩餘用來治理國家;它的渣滓用來治理天下。

4.老子的主張: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相關內容:「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四十二章)

譯文:「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

5.荀子的主張: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

相關內容:」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徵,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

譯文:減輕農田的稅收,整治關卡集市的賦稅,減少商人的數量,少搞勞役,不耽誤農時。

6.墨子的主張:墨子主張尚儉節用,及兼愛非攻。

相關內容:《墨子.魯問》:「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葬、節用;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

譯文:「到了一個國家,選擇最重要的事情進行勸導:假如一個國家昏亂,就告訴他們尚賢尚同的道理;假如一個國家貧窮,就告訴他們節用節葬;假如一個國家喜好聲樂、沉迷於酒,就告訴他們非樂非命的好處;假如一個國家荒淫、怪僻、不講究禮節,就告訴他們尊天事鬼;假如一個國家以欺侮、掠奪、侵略、凌辱別國為事,就告訴他們兼愛、非攻的益處。所以說『選擇最重要的事情進行勸導。』」

7.韓非子的主張: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意思是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

相關內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蠡》)。

譯文:聖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陳規舊俗,而是根據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而制定相應的政治措施。

(10)道德經韓非子擴展閱讀:

歷史評價:

1.積極方面:道家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包含在這其中),儒家研究的是人和人的關系(社會禮儀和社會結構方面為主,認可不平等),法家研究的是人和人的異常關系的處理,墨家研究的是人和人的關系(主張平等),兵家研究的是人和敵人的關系,他們共同構建中華民族文明的衍生大潮,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精神財富。

2.消極方面:法家的嚴刑酷法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造成了暴政;儒家的克己復禮、等級觀念思想阻礙了人與人的自由交往,道家的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加劇了小農經濟的自私性。

網路-孟子

網路-莊子

網路-道德經

網路-荀子

網路-墨子

網路-韓非子

熱點內容
喪家產假陪產假在勞動法中屬於 發布:2025-01-13 02:40:24 瀏覽:65
法治歌歌曲 發布:2025-01-13 02:40:17 瀏覽:94
勞動合同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13 02:11:26 瀏覽:972
下列屬於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01:19:40 瀏覽:828
不戴口罩道德 發布:2025-01-13 00:53:23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發布:2025-01-13 00:10:51 瀏覽:779
馬克思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1-13 00:07:03 瀏覽:146
法律援助來源 發布:2025-01-12 23:44:24 瀏覽:19
合同法總則分則均有規定 發布:2025-01-12 23:29:51 瀏覽:210
包攬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22:29:39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