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武漢大學
Ⅰ 《如何認識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的論文應該如何寫
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如車之兩輪和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可以說,法律是固國之根,道德是固國之本。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時,同樣應該重視建設社會主義德治。 第一,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補充。法律具有強制性,其背後有國家機器為支撐,因此是調節社會關系最強有力的工具。但是法律不可能滲透進社會層面的各個角落。於是,道德必然成為法律的補充,因為道德是依據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信念維持的,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與社會生活如影隨形。因此,強調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削弱依法治國。相反會使依法治國更加有力和有效。而且,從法律制定的層面看,任何法律都離不開道德的預設,它雖然體現著階級的意志,但也氤氳著道德的希冀。因之,依法治國離不開以德治國。 第二,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之「流」。當前,中國建設法治國家,其理論建構應該具有「源」和「流」兩個來源。所謂「源」,即社會實踐的需要;所謂「流」即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社會的實際需要就是理論形成之「源」,而以往的思想資料就是理論形成之「流」。馬克思也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根據馬克思所說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和恩格斯所說的「以往的思想資料」,來考察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其重要的方面和內容就是「德主刑輔」。所謂「德主刑輔」轉換成現代語言,就是「德治」為主。因之,「德治」思想就成為當代中國法治建設不可疏離的本土資源,或說是當代中國法治理念之「流」。中國歷史上傳統德治思想,是精華與糟粕雜糅並存的。因此對於傳統德治思想既不能生吞活剝,也不能棄如敝屣,而應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為大背景,使傳統德治思想獲得新的形態和生命力,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法治建設之需。關於德治思想,在中國古代主要體現在儒家思想中,但是由於中國近代國力衰微,飽受列強欺凌,國人希冀藉助西方治國理念以富國強民。因此,對法治的期盼和對德治的冷淡與日俱增,一些人將德治與人治劃了等號。誠然,就封建社會而言,德治即為人治,但是也應看到,德治並非封建社會所獨有,在民主政治條件下亦有德治。有學者雲:「德治有兩種,一是人治下的德治,二是民主基礎上的德治」,「德治與人治並無必然聯系。如果一個國家在民主基礎上實行德治,那就根本不會導致人治。」我們今天所需的以德治國,決非人治條件下的德治,而是要建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道德規范體系和價值觀念,如公平、正義、誠實、守信等等。以此「指導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作為社會公僕的黨政幹部的思想和心理,從而真正落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建設。」所以,德治在不同社會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態,不可一概而論。即使在西方法治國家,也沒有否定道德的價值和作用。例如,「富勒、德沃金等自然法學家認為,法與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的聯系,主張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並與道德要求相一致,因此,法律一旦失去其固有的道德性,就導致一個根本不宜稱為法律制度的東西。在2001年全國宣傳會議上,江總書記強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的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的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於一個國家的智力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以德治國的價值「就是要努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良好的倫理道德基礎,有效的運用倫理調控手段治理國家和社會。」這正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過程中德治的特殊意義。 五、建設有中團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借鑒西方法治中具有普適性價值的經驗,加快立法進程西方法治理念濫觴於古希臘,但作為一種文明則成型於資本主義制度。由於其制度性質,西方法治文明自然有其階級性和特殊性的一面。但是,西方法治文明也包含有人類普適性和共性的特質,正如恩格斯所說:「很少有一部法典是率直地、十足地、純粹地表示一個階級的統治的。也即是說,在法治理念中,階級性往往是隱含於普適性之中的。而法治理念中的普適性原則則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應予以借鑒的思想資源。近些年來,學術界對中國法治建設的研究中存在「移植論」與「本土論」之爭。實際上,「移植論」與「本土論」都未能辯證地對待西方的法治文明。「移植論」過於強調了法治文明的共性和普適性,忽視了其階級性和特殊性。而「本土論」則忽視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共性和普適性的因素我們既要避免全盤西化,也要避免盲目排外,而要如魯迅先生所雲,採取「拿來主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對於拿來的東西,則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因此,對於西方法治文明,只有吸納和借鑒有益於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東西,才符合唯物辯證法。 中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屬於後發型,因此應該借鑒先發國家的法治文明成果。這樣,我們可以少走彎路,實現跨越式發展。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借鑒和吸收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立法經驗,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也是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要求
Ⅱ 如何認識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
持符合中國國情,堅持依法執政,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的法治建設。
第一,我國法治建設是以黨作為政治領導的法治建設。我國法治建設這一鮮明特點,古今中外從未有過,是無可否認也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這一特點客觀上提出了重大的問題,那就是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堅持黨的依法執政。
第二,我國法治建設是以中國國情作為現實基礎的法治建設。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要從我國實際出發,首先必須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我國人口多、基礎差、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量有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總體上依然較為落後的國情,決定了法治建設必須服務發展,趕超型與跨越式的發展目標更要求我們必須服務於科學發展。
第三,我國法治建設是以中國歷史文化作為思想背景的法治建設。我國的歷史文化總體上不利於現代化,但又必須正視並以之作為出發點。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必須重視經濟之外的社會、文化發展,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的歷史文化基礎具體實在,特點鮮明。加之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很好的梳理,而歷史文化並不因為這些而不影響法治建設,且必然是在這種歷史文化作為背景的前提下進行的。
第四,我國法治建設是以社會主義作為社會道路的法治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是區別於資本主義的根本所在。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這就是與資本主義法治徹底相區別。這就決定了它伴隨並保障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最終要以人為本,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切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就必然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使命。
第五,我國法治建設是以我國現代化作為發展載體的法治建設。我國法治建設無論從何時起算,幾乎都是與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糾織在一起的。它們相伴而生,相隨而行。我國現代化的後發性質也決定了法治建設的後發性質。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嚴重受制於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於解決這個問題,只是解決起來困難很大。包括農村在內的法治建設,都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構成部分。重慶市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正在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農村與城市的法治一體化與其現代化是同步的。
Ⅲ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要素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三個方面,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才能立足中國實際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黨的領導的意義: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Ⅳ 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一、中來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建設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什麼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本,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確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基礎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深入研究和學理支撐,是全方位推動依法治國的戰略思想。
僅有牢牢地把握這三個層面,才可以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特性和正確方向,才可以立足於中國具體基本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是怎樣形成的
一、從歷史性依據來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相結合,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形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變化中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進程中勇於探索實踐的結果。這一政治發展道路的確立,標志著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在尋求民族獨立和解放、探索富國強民道路所付出的艱苦努力終於開花結果,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終於找到了正確方向、走上了科學發展的軌道。
二、從現實性依據來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是唯一能夠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提供根本政治保證的正確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
一是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更好地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二是有利於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
三是有利於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是有利於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有利於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三、從未來性依據來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前途光明、前景廣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人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僅在我國得到了各黨派團體、各社會階層、不同宗教信仰人群的衷心擁護,在國際上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面對未來,中國共產黨在政治建設上既充滿自豪和自信,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更加註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可以預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將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什麼(思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這三個方面,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才能立足中國實際建設好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武漢大學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內涵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產黨「行動指南「、共青團「核心價值「、「實體經濟」基礎指導和「無產階級「執政的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發展、文化經濟、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成的核心體系。
2、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的首創精神,是一切發展的根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不可脫離的核心體系,共同生存發展的准則。
Ⅷ 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及其政治發展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法制實踐相結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實踐中,走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條件的法治發展道路。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我國的法治實踐證明,形成於我們自己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有這樣的道路自信。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局的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條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大局的要求,是在我們黨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形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具有重要意義,肩負著建設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更好地堅持和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使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既要服從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又要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為了更好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
Ⅸ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法治道路的要素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會公報著重做了闡述和強調。公報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
3、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1、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紮根自己的傳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
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禮樂刑政、綜合為治,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等法治思想影響深遠。今天搞法治建設,應根植中國土壤,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不能拋卻,也無法拋卻歷史傳統、割斷文化血脈。
2、我們的法治道路要立足自己的國情
兩千多年前,商鞅就說過,「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復雜,又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治建設決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特別是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取得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必須立足這個基礎去不斷發展完善。
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包括以下的內容: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充分的規范供給為全社會依法辦事提供基本遵循。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體系;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包括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在內的社會規范體系。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法治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認真研究如何使法律規範本身具有可實施性,不具有實施可能性的法律規范無疑會加大實施成本,甚至即使執法司法人員費盡心機也難以實現。因此,要特別注意法律規范的可操作性、實施資源的配套性、法律規範本身的可接受性以及法律規范自我實現的動力與能力。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是任何法治形態的基本要義;公共權力具有二重性,唯有法律能使其揚長避短和趨利避害;破壞法治的最大危險在一般情況下都來自公共權力;只有約束好公共權力,國民的權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實現。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依法治國是一項十分龐大和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任務艱巨而繁重,如果缺少配套的保證體系作為支撐,恐難以持久。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准。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缺少整體規劃,缺乏頂層設計,黨內法規存在「碎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