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菌種方法學

菌種方法學

發布時間: 2022-04-27 19:47:51

㈠ 保藏菌種的方法有哪些

1、傳代培養保藏法:包括又有斜面培養、穿刺培養、皰肉培養基培養等,培養後於4-6℃冰箱內保存。

2、液體石蠟覆蓋保藏法:液體石蠟覆蓋保藏法是傳代培養的變相方法,能夠適當延長保藏時間。

3、載體保藏法:載體保藏法是將微生物吸附在適當的載體,如土壤、沙子、硅膠、濾紙上,而後進行乾燥的保藏法。

4、寄主保藏法:寄主保藏法用於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的微生物。

5、冷凍乾燥保藏法:先使微生物在極低溫度(-70℃左右)下快速冷凍,然後在減壓下利用升華現象除去水分(真空乾燥),其中真空冷凍乾燥法最常見。

(1)菌種方法學擴展閱讀

菌種保藏的原理:

菌種保藏有多種方法,其原理大多大同小異,主要是運用一些方式盡量降低生物體內的代謝,達到延長生命,減少變異的目的。通常採用的方法為低溫、缺氧、乾燥。

低溫主要對菌種產生兩方面的影響,首先,較低的溫度可以減緩機體細胞的酶活,降低新陳代謝,達到保藏菌種的目的。其次,低溫同時會導致菌體誘發菌絲自溶機制,如果降溫過程失誤,同樣會造成機體的機械損傷和溶質損傷。

㈡ 請問一下菌種鑒定的方法和實驗步驟

實驗步驟:菌種鑒定工作是各類微生物學實驗室都經常遇到的基礎性工作。不論鑒定對象屬哪一類,其工作步驟都離不開以下三步:①獲得該微生物的純種培養物;②測定一系例必要的鑒定指標;③查找權威性的鑒定手冊。 一、經典分類鑒定方法 群體:菌落形態,在半固體或液體培養基中的生長狀態等
* 形態 個體:細胞形態,染色反應,各種特殊構造等
* 營養要求:能源,碳源,氮源,生長因子等
* 生理、生化反應 酶;產酶種類和反應物性等
* 代謝產物:種類,產量,顯色反應等
* 經典指標 生態特性:生長溫度,對氧的需要,宿主種類等
* 生活史特點
* 血清學反應
* 噬菌體的敏感性
* 其它
經典分類法
經典分類法是一百多年來進行微生物分類的傳統方法。其特點是人為地選擇幾種形態生理生化特徵進行分類,並在分類中將表型特徵分為主、次。一般在科以上分類單位以形態特徵、科以下分類單位以形態結合生理生化特徵加以區分。 * A. 能在 60 o C 以上生長
* B. 細胞大,寬度 1.3~1.8mm ………………… 1. 熱微菌屬 ( Thermomicrobium )
* B. 細胞小,寬度 0.4~0.8mm
* C. 能以葡萄糖為碳源生長
* D. 能在 pH4.5 生長 …………………………… 2. 熱酸菌屬 ( Acidothermus )
* DD. 不能在 pH4.5 生長 …………………………………… 3. 棲熱菌屬 ( Thermus )
* CC. 不能以葡萄糖為唯一碳源 ……………… 4. 棲熱嗜油菌屬 ( 棲熱嗜獅菌屬 Thermoleophilum )
* AA. 不能在 60 o C 以上生長
二、現代分類鑒定方法
*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各項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微生物分類鑒定工作有了飛速發展。對微生物鑒定工作來說,已從經典的表型特徵的鑒定深入到現代的遺傳學特性的鑒定、細胞化學組分的精確分析以及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值分類研究等新的層次上。
* (一)微生物遺傳型的鑒定
* DNA是除少數RNA病毒以外的一切微生物的遺傳信息載體。每一種微生物均有其自己特有的、穩定的DNA成分和結構,不同微生物間DNA成分和結構的差異程度代表著它們間新緣關系的遠近。因此,測定每種微生物DNA的若乾重要數據,是微生物鑒定中極其重要的指標:
1. DNA的鹼基組成(G+Cmol%)* 每一個微生物種的 DNA 中 GC mol% 的數值是恆定的,不會隨著環境條件、培養條件等的變化而變化,而且在同一個屬不同種之間, DNA 中 GCmol% 的數值不會差異太大,可以某個數值為中心成簇分布,顯示同屬微生物種的 GC mol% 范圍。 DNA 中 GC mol% 分析主要用於區分細菌的屬和種,因為細菌 DNA 中 GC 含量的變化范圍一般在 25 %~ 75 %;而放線菌 DNA 中的 GC 比例范圍非常窄 (37 %~ 51%) 。一般認為任何兩種微生物在 GC 含量上的差別超過了 10 %,這兩種微生物就肯定不是同一個種。因此可利用 G+C mol %來鑒別各種微生物種屬間的親緣關系及其遠近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親緣關系相近的菌,其 G+C mol %含量相同或者近似,但 G+C mol %相同或近似的細菌,其親緣關系並不一定相似,這是因為這一數據還不能反映出鹼基對的排列序列,而且如放線菌的 DNA 的 GC mol% 在 37 ~ 51 之間,企圖在這么小的范圍內區分放線菌的幾十個屬顯然是不現實的。要比較兩種細菌的 DNA 鹼基對排列序列是否相同,以及相同的程度如何,就需做核酸雜交試驗。
1. DNA的鹼基組成(G+Cmol%)* 1)每個生物種都有特定的GC%范圍,因此後者可以作為分類鑒定的指標。細菌的GC%范圍為25--75%,變化范圍最大,因此更適合於細菌的分類鑒定。
* 2)GC%測定主要用於對表型特徵難區分的細菌作出鑒定,並可檢驗表型特徵分類的合理性,從分子水平上判斷物種的親緣關系。
* 3)使用原則:
* G+C含量的比較主要用於分類鑒定中的否定每一種生物都有一定的鹼基組成,親緣關系近的生物,它們應該具有相似的G+C含量,若不同生物之間G+C含量差別大表明它們關系遠。但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並不一定表明它們之間具有近的親緣關系。
1. DNA的鹼基組成(G+Cmol%)* 同一個種內的不同菌株G+C含量差別應在4~5%以下;同屬不同種的差別應低於10~15%。所以G+C含量已經作為建立新的微生物分類單元的一項基本特徵,它對於種、屬甚至科的分類鑒定有重要意義。
* 若二個在形態及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及其相似的菌株,如果其G+C含量的差別大於5%,則肯定不是同一個種,大於15%則肯定不是同一個屬。
* 在疑難菌株鑒定、新種命名、建立一個新的分類單位時,G+C含量是一項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鑒定指標。其分類學意義主要是作為建立新分類單元的一項基本特徵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別大的種類排除出某一分類單元。
2.核酸的鹼基組成和分子雜交:* 與形態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較不同,對DNA的鹼基組成的比較和進行核酸分子雜交是直接比較不同微生物之間基因組的差異,因此結果更加可信。
DNA-DNA 雜交
* DNA 雜交法的基本原理是用 DNA 解鏈的可逆性和鹼基配對的專一性,將不同來源的 DNA 在體外加熱解鏈,並在合適的條件下,使互補的鹼基重新配對結合成雙鏈 DNA ,然後根據能生成雙鏈的情況,檢測雜合百分數。如果兩條單鏈 DNA 的鹼基順序全部相同,則它們能生成完整的雙鏈,即雜合率為 100% 。如果兩條單鏈 DNA 的鹼基序列只有部分相同,則它們能生成的「雙鏈」僅含有局部單鏈,其雜合率小於 100% 。由此;雜合率越高,表示兩個 DNA 之間鹼基序列的相似性越高,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也就越近。如兩株大腸埃希氏菌的 DNA 雜合率可高達 100 %,而大腸埃希氏菌與沙門氏菌的 DNA 雜合率較低,約有 70 %。 G+Cmol %的測定和 DNA 雜交實驗為細菌種和屬的分類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解決了以表觀特徵為依據所無法解決的一些疑難問題,但對於許多屬以上分類單元間的親緣關系及細菌的進化問題仍不能解決。
DNA — rRNA 雜交
* 目前研究 RNA 鹼基序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 DNA 與 rRNA 雜交,二是 16S rRNA 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 DNA 與 rRNA 雜交的基本原理、實驗方法同 DNA 雜交一樣,不同的是① 是 DNA 雜交中同位素標記的部分是 DNA ,而 DNA 與 rRNA 雜交中同位素標記的部分是 rRNA 。② DNA 雜交結果用同源性百分數表示,而 DNA 與 rRNA 雜交結果用 Tm(e) 和 RNA 結合數表示。 Tm(e) 值是 DNA 與 rRNA 雜交物解鏈一半時所需要的溫度。 RNA 結合數是 100 m gDNA 所結合的 rRNA 的 m g 數。根據這個參數可以作出 RNA 相似性圖。在 rRNA 相似性圖上,關系較近的菌就集中到一起。關系較遠的菌在圖上占據不同的位置。用 rRNA 同性試驗和 16SrRNA 寡核苷酸編目的相似性比較 rRNA 順反子的實驗數據可得到屬以上細菌分類單元的較一致的系統發育概念,並導致了古細菌的建立。
3.建立16 S r RNA系統發育樹
* a)使生物進化的研究范圍真正覆蓋所有生物類群;
* 傳統的生物進化研究,主要基於復雜的形態學和化石記載,因此多限於研究後生生物(metazoa),而後者僅占整個生物進化歷程的1/5
* b)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正確衡量生物間系統發育關系的方法;
* c)對探索生命起源及原始生命的發育進程提供了線索和理論依據;
* d)突破了細菌分類僅靠形態學和生理生化特性的限制,建立了全新的微生物分類、鑒定理論;
* e)為微生物生物多樣性和微生物生態學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特別是不經培養直接對生態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研究。
3、 16S rRNA(16S rDNA) 寡核苷酸的序列分析
* 首先, 16S rRNA 普遍存在於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 18S rRNA )中。 rRNA 參與生物蛋白質的合成過程,其功能是任何生物都必不可少的,而且在生物進化的漫長歷程中保持不變,可看作為生物演變的時間鍾。其次,在 16S rRNA 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區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變化的序列區域,因而它適用於進化距離不同的各類生物親緣關系的研究。第三, 16S rRNA 的相對分子量大小適中,約 1 540 個核苷酸,便於序列分析。因此,它可以作為測量各類生物進化和親緣關系的良好工具。
分離菌株 16S rRNA 基因
* 。從平板中直接挑取一環分離菌株細胞 , 加入 100μL 無菌重蒸 H 2 O 中 , 旋渦混勻後 , 沸水浴 2min, 12 000r min -1 離心 5min, 上清液中即含 16S rRNA 基因,可直接用於 PCR 擴增。分離菌株 16S rRNA 基因的 PCR 擴增和序列測定的一般步驟為: 16S rRNA 基因的 PCR 引物: 5'-AGAGT TTGAT CCTGG CTCAG-3' ; 5'-AAGGA GGTGA TCCAG CCGCA-3' 。擴增反應體積 50 m L ,反應條件為 95 ℃預變性 5min , 94 ℃變性 1min , 55 ℃退火 1min , 72 ℃延伸 2min ,共進行 29 個循環, PCR 反應在 PTC-200 型熱循環儀上進行。取 5 m L 反應液在 10g L -1 的瓊脂糖凝膠上進行電泳檢測。 PCR 產物測序可由專門技術公司完成。
比對分析
* 測序得到 分離菌株 16S rDNA 部分序列,此序列一般以 *.f.seq 形式保存,可以用寫字板或 Editsequence 軟體打開,將所得序列通過 Blast 程序與 GenBank 中核酸數據進行比對分析 ( 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 ) ,具體步驟如下:點擊網站中 Nucleotide BLAST 下 Nucleotide-nucleotide BLAST [blastn] 選項,將測序所得序列粘貼在「 search 」網頁空白處,或輸入測序結果所在文件夾目錄,點擊核酸比對選項,即「 blast 」,然後點擊「 format 」,計算機自動開始搜索核苷酸資料庫中序列並進行序列比較,根據同源性高低列出相近序列及其所屬種或屬,以及菌株相關信息,從而初步判斷 16S rDNA 鑒定結果。
比對分析
* 遺傳距離矩陣與系統發育樹構建,可採用 DNAStar 軟體包中的 MegAlign 程序計算樣本間的遺傳距離。由 GenBank 中得到相關菌株的序列,與本研究分離菌株所測得序列一起輸入 Clustalx1.8 程序進行 DNA 同源序列排列,並經人工仔細核查。在此基礎上,序列輸入 Phylip3.6 軟體包,以簡約法構建系統發育樹。使用 Kimura 2-parameter 法,系統樹各分枝的置信度經重抽樣法( Bootstrap ) 500 次重復檢測, DNA 序列變異中的轉換和顛換賦於相同的加權值。
(二)細胞化學成分的鑒定* 除上述核酸成分外的其它化學成分的測定,是微生物化學分類法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1.細胞壁的化學成分。2.全細胞水解液的糖型。3.磷酸類脂成分的分析。4.枝菌酸的分析。5. 醌類的分析。6.氣相色譜技術的應用。
(二)細胞化學成分的鑒定
* 微生物分類中,根據微生物細胞的特徵性化學組分對微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稱化學分類法 (chemotaxonomy) 。在近二十多年中,採用化學和物理技術采研究細菌細胞的化學組成,已獲得很有價值的分類和鑒定資料,各種化學組分在原核微生物分類中的意義見表
細菌的化學組分分析及其在分類水平上的應用
細胞化學成分鑒定的意義
*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細胞化學組分分析用於微生物分類日趨顯示出重要性。細胞壁的氨基酸種類和數量現己被接受為細菌屬的水平的重要分類學標准。在放線菌分類中,細胞壁成分和細胞特徵性糖的分析作為分屬的依據,已被廣泛應用。脂質是區別細菌還是古菌的標准之一,細菌具有醯基脂 ( 脂鍵 ) ,而古菌具有醚鍵脂,因此醚鍵脂的存在可用以區分古菌。黴菌酸的分析測定己成為諾卡氏菌形放線菌分類鑒定中的常規方法之一。鞘氨醇單胞菌和鞘氨醇桿菌等細胞膜都含有鞘氨醇,因此鞘氨醇的有無可作為此類細菌的一個重要標志。此外某些細菌原生質膜中的異戊間二烯醌,細胞色素,以及紅外光譜等分析對於細菌、放線菌中某些科、屬、種的鑒定也都十分有價值。
(三)數值分類法
* 數值分類法亦稱統計分類法,是在約200年前與林奈同代人M.Adanson (1727 ~1806,法國植物學家)發展的分類原理基礎上藉助於現代的電子計算機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數值分類的基本步驟為:(1)計算兩菌株間的相似系數;(2)列出相似度矩陣;(3)將矩陣圖轉換成樹狀譜。
數值分類的基本步驟
數值分類法
* 又稱阿德遜氏分類法 。它的特點是根據較多的特徵進行分類,一般為 50 ~ 60 個,多者可達 100 個以上,在分類上,每一個特性的地位都是均等重要。通常是以形態、生理生化特徵,對環境的反應和忍受性以及生態特性為依據。最後,將所測菌株兩兩進行比較,並借用電子計算機計算出菌株間的總相似值,列出相似值矩陣 ( 圖 14-5) 。為便於觀察,應將矩陣重新安排,使相似度高的菌株列在一起,然後將矩陣圖轉換成樹狀譜 (dendrogram) ,再結合主觀上的判斷 ( 如劃分類似程度大於 85 %者為同種,大於 65 %者為同屬等 ) ,排列出—個個分類群。
數值分類法的優越性
* 數值分類法的優越性在於它是以分析大量分類特徵為基礎,對於類群的劃分比較客觀和穩定;而且促進對細菌類群的全面考查和觀察,為細菌的分類鑒定積累大量資料。但在使用數值分類法對細菌菌株分群歸類定種或定屬時,還應做有關菌株的 DNA 鹼基的 G + Cmol% 和 DNA 雜交,以進一步加以確證。

㈢ 五、論述題 詳細闡述菌種選育的方法有哪些

自然選育
自然選育的菌種來源於自然界、菌種保藏機構或生產過程,從自然界中選育菌種的過程較為復雜,而從生產過程或菌種保藏機構得到菌種的自然選育過程較為簡單。
自然選育的步驟主要是:采樣,增長培養,培養分離和篩選等。采樣篩選的菌種採集的對象以土壤為主,也可以是植物、腐敗物品和某些水域等。土壤是微生物的匯集地,從土壤中幾乎可以分離到任何所需的微生物,故土壤往往是首選的採集目標。微生物的營養需求和代謝類型與生長環境有很大關系。富集培養 由於採集樣品中各種微生物數量有很大差異,若估計到要分離的菌種數量不多時,就要人為增加分離的概率,增加該菌種的數量,稱為富集培養。純種培養 盡管通過增長培養的效果很好,但是得到的微生物還是處於混雜狀態,因為樣品中本身含有許多種類的微生物。所以,為了取得所需的微生物純種,增殖培養後必須進行分離。平板分離法由接種環以無菌操作沾取少許待分離的材料,在無菌平板表面進行平行劃線、扇形劃線或其他形式的連續劃線,微生物細胞數量將隨著劃線次數的增加而減少,並逐步分散開來。如果劃線適宜的話,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經培養後,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單菌落。分離方法有三種:即劃線分離法、稀釋法和組織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劑使溶液的濃度變小。亦指加溶劑於溶液中以減小溶液濃度的過程。濃溶液的質量×濃溶液的質量分數=稀溶液的質量×稀溶液的質量分數生產能力考察初篩一般通過平板稀釋法獲得單個菌落,然後對各個菌落進行有關性狀的初步測定,從中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菌落。例如,對抗生素產生菌來說,選出抑菌圈大的菌落;對於蛋白酶產生菌來說,選出透明圈大的菌落。此法快速、簡便,結果直觀性強。缺點是培養皿的培養條件與三角瓶、發酵罐的培養條件相差大,兩者結果常不一致。

㈣ 細菌分離培養的基本要領和常用方法有哪些

一、基本要領

菌種分離主要在培養皿上進行,常用的方法是稀釋法和劃線法。

菌種分離的目的是是微生物的一個個體通過繁殖,在固體培養基上長出肉眼能見的群體,然後根據培養特徵,用接種針調取所需菌種並在顯微鏡下檢查,證明為單一形狀的菌體。

改變培養基條件也有助於菌種分離。沒有一種培養基或一種培養條件能夠滿足一切微生物生長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養基都是選擇性的。

如果某種微生物的生長需要是已知的,也可以設計特定環境使之適合這種微生物的生長,因而能夠從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把這種微生物選擇培養出來,盡管在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這種微生物可能只佔少數。

二、方法

1、稀釋倒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懸液作一系列的稀釋(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後分別取不同稀釋液少許,與已熔化並冷卻至50℃左右的瓊脂培養基混合,搖勻後,傾入滅過菌的培養皿中,待瓊脂凝固後,製成可能含菌的瓊脂平板,保溫培養一定時間即可出現菌落。

如果稀釋得當,在平板表面或瓊脂培養基中就可出現分散的單個菌落,這個菌落可能就是由一個細菌細胞繁殖形成的。隨後挑取該單個菌落,或重復以上操作數次,便可得到純培養。

2、塗布平板法

因為將微生物懸液先加到較燙的培養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熱敏感菌的死亡,且採用稀釋倒平板法也會使一些嚴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瓊脂中間缺乏氧氣而影響其生長,因此在微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純種分離方法是塗布平板法。

其做法是先將已熔化的培養基倒入無菌平皿,製成無菌平板,冷卻凝固後,將一定量的微生物懸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無菌玻璃塗棒將菌液均勻分散至整個平板表面,經培養後挑取單個菌落。

3、平板劃線法

最簡單的分離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劃線法,即用接種環以無菌操作沾取少許待分離的材料,在無菌平板表面進行連續劃線,微生物細胞數量將隨著劃線次數的增加而減少,並逐步分散開來,如果劃線適宜的話,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經培養後,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單菌落。

有時這種單菌落並非都由單個細胞繁殖而來的,故必須反復分離多次才可得到純種。其原理是將微生物樣品在固體培養基表面多次作「由點到線」稀釋而達到分離目的的。劃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比較容易出現單個菌落的劃線方法有斜線法、曲線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4、 稀釋搖管法

用固體培養基分離嚴格厭氧菌有特殊性,如果該微生物暴露於空氣中不立即死亡,可以採用通常的方法制備平板,然後置放在封閉的容器中培養,容器中的氧氣可採用化學、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清除。

對於那些對氧氣更為敏感的厭氧性微生物,純培養的分離則可採用稀釋搖管培養法進行,它是稀釋倒平板法的一種變通形式。

先將一系列盛無菌瓊脂培養基的試管加熱使瓊脂熔化後冷卻並保持在50℃左右,將待分離的材料用這些試管進行梯度稀釋,試管迅速搖動均勻,冷凝後,在瓊脂柱表面傾倒一層滅菌液體石蠟和固體石蠟的混合物,將培養基和空氣隔開。

培養後,菌落形成在瓊脂柱的中間。進行單菌落的挑取和移植,需先用一隻滅菌針將液體石蠟--石蠟蓋取出,再用一隻毛細管插入瓊脂和管壁之間,吹入無菌無氧氣體,將瓊脂柱吸出,置放在培養皿中,用無菌刀將瓊脂柱切成薄片進行觀察和菌落的移植。

(4)菌種方法學擴展閱讀

在以上介紹的幾種方法中,平板分離法普遍用於實驗室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稀釋法是液體培養基分離純化常用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適當改善培養基的條件來培養特點菌種。

如為了得到嗜熱微生物,可在50℃~60℃下進行培養。有時投加相應的抑制劑也能提高菌種分離效果,如在土壤樣品的懸浮液中投加10%的苯酚數滴,可以抑制黴菌和細菌的生長,而有利於放線菌的分離。在培養基中投加一定量的青黴素或鏈黴素能抑制細菌的生長,而有利於黴菌的分離。

㈤ 平菇怎麼種法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也稱側耳、糙皮側耳、蚝菇、黑牡丹菇,台灣又稱秀珍菇)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是種相當常見的灰色食用菇。
平菇芽管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結合(質配)後,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隔膜上有鎖狀聯合。雙核菌絲藉助於鎖狀聯合,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分枝,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無限地進行生長繁殖。
在子實層中,雙核菌絲頂端產生擔子,其遺傳物質進行重組和分離,形成四個擔孢子。孢子成熟後,從菌褶上彈射出來,完成一個生活周期。由於平菇栽培的種類繁多,作為生產者來說要能從外觀簡單區別常見的種類,以避免產銷不對路。所以,本文也主要從外觀上簡要介紹平菇幾個常見的栽培種類的形態特徵。
①菌絲體。人工栽培的各個種菌絲體均白色,在瓊脂培養基上潔白、濃密、氣生菌絲多寡不等。
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氣生菌絲濃密,培養後期在氣生菌絲上常出現黃色分泌物,從而出現「黃梢」現象。不形成菌皮。
平菇含豐富的營養物質,每百克於品含蛋白質20—23 克,而且氨基酸成分種類齊全,礦物質含量十分豐富。
中醫認為平菇性溫、味甘。具有驅風散寒、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通等病症。 平菇中的蛋白多糖體對癌細胞有很強的抑製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中文名
平菇
別名
側耳、北風菌、秀珍菇
拉丁學名
Pleurotus ostreatus

真菌界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快速
導航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品種分類

栽培技術

病蟲害防治

營養價值

植物學史

食物營養成分
不同名稱
英文名稱:oyster mushroon平菇,在生物分類學中隸屬於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學名:[Pleurotus ostreatus(Fr.)Kummer],中文商品名:平菇。地方名:北風菌、蚝菌等。其是栽培廣泛的食用菌。
形態特徵
平菇屬於四極性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平菇的生活史與許多高等擔子菌相似,由子實體成熟產生擔孢子。擔孢子從成熟的子實體菌褶里彈射出來,遇到適宜的環境長出芽管,初期多核,很快形成隔膜,每個細胞一個較平坦有序而濃密,無「黃梢」現象,長滿數日後易出現老的菌皮,菌皮較緊而硬。

平菇
白黃側耳等廣溫種:氣生菌絲少於前三種,生長平展,無「黃梢」。長滿斜面後極易形成菌皮,菌皮柔軟,富有彈性,很難分割。

平菇
②子實體。側耳屬各個種子實體的共同形態特徵是:菌褶延生,菌柄側生。從分類學上鑒別不同種的主要依據是寄主、菌蓋色澤、發生季節、子實層內的結構和孢子等。
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菌蓋直徑5~21厘米,灰白色、淺灰色、瓦灰色、青灰色、灰色至深灰色,菌蓋邊緣較圓整。菌柄較短,長1~3厘米,粗1~2厘米,基部常有絨毛。菌蓋和菌柄都較柔軟。孢子印白色,有的品種略帶藕荷色。子實體常樅生甚至疊生。[1]
佛羅里達側耳:菌蓋直徑5~23厘米,白色、乳白色至棕褐色。且色澤隨光線的不同而變化。高溫和光照較弱時呈白色或乳白色,低溫和光照較強時呈棕褐色。樅生或散生。菌柄稍長而細,常基部較細,中上部變粗,內部較實,且富纖維質的表面,孢子印白色。白黃側耳及其他廣溫類品種:子實體3~25厘米,多10厘米以上,蒼白、淺灰、青灰、灰白色,溫度越高,色澤越淺。樅生或散生,從不疊生。有的品種菌柄纖維質程度較高。低溫下形成的子實體色深組織緻密,耐運輸。

平菇
鳳尾菇:子實體大型,8~25厘米,多10厘米以上,菌蓋棕褐色,上常有放射狀細紋,成熟時邊緣呈波狀彎曲,菌肉白色、柔軟而細嫩,菌蓋厚,常可達1.8厘米甚至更多。樅生或散生,或單生。菌柄短粗且柔軟,一般長1.5~4.0厘米,粗1~1.8厘米。
生長環境
①營養。平菇可利用的營養很多,木質類的植物殘體和纖維質的植物殘體都能利用。人工栽培時,依次以廢棉、棉籽殼、玉米芯、棉稈、大豆秸產量較高,其他農林廢物也可利用,如木屑、稻草、麥秸、玉米芯等。

平菇
②溫度。菌絲生長不同種的菌絲生長溫度范圍和適宜溫度不完全相同,多數種和品種在5~35℃下都能生長,20~30℃是它們生長共同的適宜溫度范圍,低溫和中低溫類品種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4~26℃,中高溫類和廣溫類品種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8℃左右,鳳尾菇的最適生長溫度25~27℃。
③濕度。菌絲體生長的基質含水量以60%~65%為最適,基質含水量不足時,發菌緩慢,發菌完成後出菇推遲。生料栽培,基質含水量過高時,透氣性差,菌絲生長緩慢,同時易滋生厭氧細菌或黴菌。出菇期以70%~75%為最適,大氣相對濕度在85%~95%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茁壯,低於80%時菌蓋易於干邊或開裂,較長時間超過95%則易出現爛菇。在生料栽培中,常採取偏干發菌,出菇期補水的方法,以保證發菌期不受黴菌的侵染,並保證出菇期足夠的水分以供出菇。
④空氣。平菇是好氣性真菌,菌絲體在塑料薄膜覆蓋下可正常生長,在用塑料薄膜封口的菌種瓶中也能正常生長。而在一定二氧化碳濃度下菌絲較自然界空氣中正常二氧化碳含量下生長更好。就是說,一定濃度的一氧化碳可刺激平菇菌絲體的生長,但是,子實體形成、分化和發育需要充足的氧氣。在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不易形成子實體。

平菇
⑤光。平菇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光反而抑制菌絲的生長。因此,發菌期間應給予黑暗或弱光環境。但是,子實體的發生或生長需要光,特別是子實體原基的形成。此外,光強度還影響子實體的色澤和柄的長度。相比之下,較強的光照條件下,子實體色澤較深,柄短,肉厚,品質好;光照不足時,子實體色澤較淺,柄長,肉薄,品質較差。
⑥酸鹼度(pH值)。平菇菌絲在pH值3.5~9.0范圍內都能生長,適宜pH值5.4~7.5。在栽培中,自然培養料和自然水混合後,基質的酸鹼度多在6.0~7.5,正宜平菇菌絲生長。但是,實際栽培中,常加入生石灰提高酸鹼度到pH值7.5~8.5,以抑制黴菌和滋生,確保發菌。
⑦其他。平菇子實體生長發育中對空氣中一氧化碳、硫化物、乙炔等不良氣體敏感。當空氣中這些物質的濃度較高時,子實體停滯生長、畸形甚至枯萎。此外,還對敵敵畏過敏,在菇房使用敵敵畏殺蟲後,子實體會向上翻卷形成「雞爪菇」。[1]
營養
平菇屬木腐生菌類。菌絲通過分泌多種酶,能將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及淀
粉、果膠等成分分解成單糖或雙糖等營養物,作為碳源被吸收利用,還可直接吸收有機酸和醇類等,但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碳。平菇以無機氮(銨鹽、硝酸鹽等)和有機氮化合物(尿素、氨基酸、蛋白質等)作為氮源。蛋白質要通過蛋白酶分解,變成氨基(不同性別)酸後才能被吸收利用。

㈥ 我想學食用菌栽培技術

建議你到正規的培訓機構去學習,中國食用菌協會每年舉辦幾次培訓,本月22-26日剛舉辦一期,你可以與他們聯系學習問題。下面將前面的通知復制給你,僅供參考。
關於舉辦中國食用菌協會第八期

《菌類園藝工》培訓班的通知

各省、區、市食用菌協會、食用菌主管部門、各會員單位、食用菌從業人員: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推進食用菌行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國食用菌協會決定於小蘑菇新農村行動培訓班同期舉辦第七期高級、技師《菌類園藝工》職業資格培訓班,請各會員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選派參訓人員。

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 培訓內容

(一)、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菌類園藝工》職業標准

(二)、食用菌基礎知識

(三)、食用菌菌種知識

(四)平菇、香菇、木耳、雙孢、草菇、雞腿、猴頭、靈芝、白靈、杏鮑菇等栽培技術

(五)食用菌病蟲害防治

二、 培訓對象

1、食用菌從業人員或准備從事食用菌行業的人員

2、取得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後,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不低於3年,經培訓合格者;取得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後,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不低於5年;經勞動社會保障部認可的中等職業學校、中級技工學校本專業畢業生。具備以上條件之一者可參加中級《菌類園藝工》職業資格培訓考核

3、取得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後,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不低於3年,經培訓合格者;取得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後,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不低於5年;經勞動社會保障部認可的高等職業學校、高級技工學校本專業畢業生。具備以上條件之一者參加高級《菌類園藝工》職業資格培訓考核

4、從事食用菌工作十年以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技能的人員經單位或鄉鎮推薦也可報名參加高級《菌類園藝工》職業資格培訓班。

三、培訓時間、地點:

(一)、時間:2008年4月22日——26日,21日報到。

(二)、地點:北京市合總招待所

四、 有關事項

(一)、中級《菌類園藝工》培訓費800元,高級《菌類園藝工》培訓費1000元,不獲取《菌類園藝工》職業資格證書的收取培訓費600元;住宿統一安排,住宿標准45元/人/天,餐費自理。

(二)、培訓班不安排接站,請參加培訓學員自行到達培訓地點。乘車路線:北京站乘4路、10路、37路公交車到西單,或乘地鐵2號線到西單,北京武警招待所對面。北京西客站乘52路、特1路公交車到西單,北京武警招待所對面。北京市合總招待所電話:010-66037524

(三)、請有關單位和人員於2008年4月15日前將參訓名單報中國食用菌協會。《菌類園藝工》職業資格審批申報表(見附件)及身份證復印件,近期二寸免冠照片兩張報到時交會務組。

中國食用菌協會聯系人:徐澤群,徐暉,電話:010-66020847,傳真:010-66033990。

你可以與他們聯系下一場培訓時間。

㈦ 微生物育種技術有哪些

其方法通常為自然選育和人工選育兩類,可單獨使用,也可交叉進行。
DNA Shuffling技術
編輯

隨著PCR技術的發展和應用,1994年美國的stemmer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人工分子進化技術——DNA Shuffling(又稱洗牌技術),該技術能模擬生物在數百年間發生的分子進化過程,並可在短的實驗循環中定向篩選出特定基因編碼的酶蛋白活性提高幾百倍甚至上萬倍的功能性突變基因。其基本原理是將來源不同但功能相同的一組同源基因,用DNA核酸酶I進行消化 產生隨機小片段,由這些小片段組成一個文庫,使之互為引物和模板,進行PCR擴增,當一個基因拷貝片段作為另一個基因拷貝的引物時,引起模板轉換,重組因而發生,導入體內後,選擇正突變體作新一輪的體外重組。一般通過2-3次循環,課獲得產物大幅度提高的重組突變體。
2自然選育
編輯

對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未經人工誘變或雜交處理的情況下進行分離和純化(見微生物的分離和純化),然後進行純培養和測定(見微生物測定法),擇優選取微生物的菌種。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獲得優良菌種的幾率小,一般難以滿足生產的需要。
3人工選育
編輯

分誘變育種和雜交育種兩種。
誘變育種

以誘發基因突變為手段的微生物育種技術。1927年,H.J. 馬勒發現X射線有增加突變率的效果;1944年,C.奧爾巴克首次發現氮芥子氣的誘變效應;隨後,人們陸續發現許多物理的(如紫外線、γ射線、快中子等)和化學的誘變因素。化學誘變因素分為3種:①誘變劑與一個或多個核酸鹼基發生化學變化,使DNA復制時鹼基置換而引起變異,如羥胺亞硝酸、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硝基胍、亞硝基甲基脲等;②誘變劑是天然鹼基的結構類似物,在復制時參入DNA分子中引起變異,如5-溴尿嘧啶、5-氨基尿嘧啶、8-氮鳥嘌呤和2-氨基嘌呤等;③誘變劑在DNA分子上減少或增加1~2個鹼基,使鹼基突變點以下全部遺傳密碼的轉錄和翻譯發生錯誤,從而導致碼組移動突變體的出現,如吖啶類物質和一些氮芥衍生物(ICR)等。誘變育種操作簡便,突變率高,突變譜廣,它不僅能提高產量,改進質量,還可擴大產品品種和簡化工藝條件。如1943年從自然界分離到的青黴素產生菌的效價只有20單位/毫升,經過一系列的誘變育種後,效價已達40000單位/毫升;金黴素產生菌經誘變後,發酵液中又積累了去甲基金黴素;谷氨酸棒桿菌1299經紫外線誘變後,有的能產賴氨酸,有的能產纈氨酸,增加了產品的種類;土黴素產生菌經誘變後,選到了能減少泡沫的突變菌株,從而提高了發酵罐的利用率。誘變育種的不足是缺乏定向性。
雜交育種

不同基因型的品系或種屬間,通過交配或體細胞融合等手段形成雜種,或者是通過轉化和轉導形成重組體,再從這些雜種或重組體或是它們的後代中篩選優良菌種。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分離到具有新的基因組合的重組體,也可以選出由於具有雜種優勢而生長旺盛、生物量多、適應性強以及某些酶活性提高的新品系。雜交育種的方式因實驗菌株的生殖方式不同而異,如有性雜交、准性重組、原生質體融合、轉化、轉導、雜種質粒的轉化等;但是,選擇親株、分離群體後代的培養、擇優去劣和雜種遺傳分析的過程基本是相同的。雜交法一般指有交配反應的菌株進行交配或接合而形成雜種。這種方法適用范圍很廣,在酒類、麵包、葯用和飼料酵母的育種,鏈黴菌和青黴菌抗生素產量的提高,麴黴的酶活性增強等方面均已獲得成功。
體細胞融合是在不具性反應的品系或種屬間細胞融合和染色體重組,先用酶溶解細胞壁,再用氯化鈣-聚乙二醇處理原生質體,促使融合,獲得雜種。此法在工業微生物的菌種改良中有積極作用。
轉化和轉導首先應用於細菌,現已廣泛用於鏈黴菌和酵母菌等。隨著重組DNA技術的發展,重組質粒的構建和轉化系統的確立,已可將目的基因轉移到受體細胞內,得到能產生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生物活性物質(如疫苗、酶等)的株系。
微生物與釀造工業、食品工業、生物製品工業等的關系非常密切,其菌株的優良與否直接關繫到多種工業產品的好壞,甚至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所以培育優質、高產的微生物菌株十分必要。微生物育種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合成的代謝途徑朝人們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導,或者促使細胞內發生基因的重新組合優化遺傳性狀,人為地使某些代謝產物過量積累,獲得所需要的高產、優質和低耗的菌種。作為途徑之一的誘變育種一直被廣泛應用。目前,國內微生物育種界主要採用的仍是常規的物理及化學因子等誘變方法。此外,原生質體誘變技術已廣泛地應用於酶制劑、抗生素、氨基酸、維生素等的菌種選育中,並且取得了許多有重大應用意義的成果。
4誘變育種
編輯

1.1物理誘變
1.1.1紫外照射
紫外線照射是常用的物理誘變方法之一,是誘發微生物突變的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DNA 和RNA 的嘌呤和嘧啶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因此在260nm 的紫外輻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劑。紫外輻射的作用已有多種解釋,但比較確定的作用是使DNA 分子形成嘧啶二聚體[1]。二聚體的形成會阻礙鹼基間正常配對,所以可能導致突變甚至死亡[2]。
紫外照射誘變操作簡單,經濟實惠,一般實驗室條件都可以達到,且出現正突變的幾率較高,酵母菌株的誘變大多採用這種方法。
1.1.2電離輻射
γ- 射線是電離生物學上應用最廣泛的電離射線之一,具有很高的能量,能產生電離作用,可直接或間接地改變DNA 結構。其直接效應是可以氧化脫氧核糖的鹼基,或者脫氧核糖的化學鍵和糖- 磷酸相連接的化學鍵。其間接效應是能使水或有機分子產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可以與細胞中的溶質分子發生化學變化,導致DNA 分缺失和損傷[2]。
除γ- 射線外的電離輻射還有X- 射線、β- 射線和快中子等。電離輻射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要求較高,且有一定的危險性,通常用於不能使用其他誘變劑的誘變育種過程。
1.1.3離子注入
離子注入是20 世紀80 年代初興起的一項高新技術,主要用於金屬材料表面的改性。1986 年以來逐漸用於農作物育種,近年來在微生物育種中逐漸引入該技術[3]。
離子注入時,生物分子吸收能量,並且引起復雜的物理和化學上的變化,這些變化的中間體是各類活性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可以引起其它正常生物分子的損傷,可使細胞中的染色體突變,DNA 鏈斷裂,也可使質粒DNA 造成斷裂。由於離子注入射程具有可控性,隨著微束技術和精確定位技術的發展,定位誘變將成為可能[4]。
離子注入法進行微生物誘變育種,一般實驗室條件難以達到,目前應用相對較少。
1.1.4 激光
激光是一種光量子流,又稱光微粒。激光輻射可以通過產生光、熱、壓力和電磁場效應的綜合應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有機體,引起細胞染色體畸變效應、酶的激活或鈍化,以及細胞分裂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改變。光量子對細胞內含物中的任何物質一旦發生作用,都可能導致生物有機體在細胞學和遺傳學特性上發生變異。不同種類的激光輻射生物有機體,所表現出的細胞學和遺傳學變化也不同[5]。
激光作為一種育種方法,具有操作簡單、使用安全等優點,近年來應用於微生物育種中取得不少進展。
1.1.5 微波
微波輻射屬於一種低能電磁輻射,具有較強生物效應的頻率范圍在300MHz~300GHz,對生物體具有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其熱效應是指它能引起生物體局部溫度上升。從而引起生理生化反應;非熱效應指在微波作用下,生物體會產生非溫度關聯的各種生理生化反應。在這兩種效應的綜合作用下,生物體會產生一系列突變效應[6]。
因而,微波也被用於多個領域的誘變育種,如農作物育種、禽獸育種和工業微生物育種,並取得了一定成果。
1.1.6 航天育種
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利用高空氣球、返回式衛星、飛船等航天器將作物種子、組織、器官或生命個體搭載到宇宙空間,利用宇宙空間特殊的環境使生物基因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進行選育,培育新品種、新材料的作物育種新技術。空間環境因素主要有微重力,空間輻射,以及其它誘變因素如交變磁場,超真空環境等,這些因素交互作用導致生物系統遺傳物的損傷,使生物發生諸如突變、染色體畸變、細胞失活、發育異常等。
航天育種較其它育種方法特殊,是航天技術與微生物育種技術的有機結合,技術含量高,成本高,個體研究者或一般研究單位都難以實現,只能與航天技術相結合,由國家來完成。
1.1.7 常壓室溫等離子體誘變育種
常壓低溫等離子體(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簡稱為ARTP,指能夠在大氣壓下產生溫度在25-40 °C之間的、具有高活性粒子(包括處於激發態的氦原子、氧原子、氮原子、OH自由基等)濃度的等離子體射流。ARTP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物理方法,在微生物誘變育種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等離子體中適當劑量的活性粒子作用於微生物,能夠使微生物細胞壁/膜的結構及通透性改變,並引起基因損傷,菌株出現遺傳物質損傷後,微生物啟動SOS修復機制,其誘導產生DNA聚合酶Ⅳ和V,它們不具有3ˊ核酸外切酶校正功能,於是在DNA鏈的損傷部位即使出現不配對鹼基,復制仍能繼續前進。在此情況下允許錯配可增加存活的機會。ARTP對遺傳物質造成的損傷,多樣性較高;又SOS誘導修復本身為容錯性修復,因此,ARTP多樣性的損傷將可能在修復過程中包容於DNA鏈中,在微生物進行復制修復時,其可能帶來多樣性的錯配可能。
ARTP應用於微生物突變育種,成本低、操作方便,沒有很多物理誘變設備(如離子束注入等)所需的離子或電子加速、真空和製冷等附屬設備;ARTP對遺傳物質的損傷機制多樣,具有較高的正突變率,突變性能多樣,對於真菌、細菌、藻類等都有效果;ARTP對環境無污染,保證操作者的人身安全,無論用何種氣體放電,其均無有害氣體產生。[1]
5化學誘變
編輯

2.1.1 烷化劑
烷化劑能與一個或幾個核酸鹼基反應,引起DNA 復制時鹼基配對的轉換而發生遺傳變異,常用的烷化劑有甲基磺酸乙酯、亞硝基胍、乙烯亞胺、硫酸二乙酯等。
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ane sulphonate,EMS) 是最常用的烷化劑,誘變率很高。它誘導的突變株大多數是點突變,該物質具有強烈致癌性和揮發性,可用5%硫代硫酸鈉作為終止劑和解毒劑。
N- 甲基- N'- 硝基- N- 亞硝基胍(NTG) 是一種超誘變劑,應用廣泛,但有一定毒性,操作時應該注意。在鹼性條件下,NTG 會形成重氮甲烷(CH2N2),它是引起致死和突變的主要原因。它的效應很可能是CH2N2 對DNA 的烷化作用引起的[2]。
硫酸二乙酯(DMS) 也很常用,但由於毒性太強,目前很少使用。乙烯亞胺,生產的較少,很難買到。使用濃度0.0001%~0.1%,高度致癌性,使用時需要使用緩沖液配置。
2.1.2 鹼基類似物
鹼基類似物分子結構類似天然鹼基,可以摻入到DNA 分子中導致DNA 復制時產生錯配,mRNA 轉錄紊亂,功能蛋白重組,表型改變。該類物質毒性相對較小,但負誘變率很高,往往不易得到好的突變體。主要有5- 氟尿嘧啶(5- FU) 、5- 溴尿嘧啶(5- BU) 、6- 氯嘌呤等。程世清等[25]用5- BU 對產色素菌(分枝桿菌T17- 2- 39) 細胞進行誘變,生物量平均提高22.5%.
2.1.3 無機化合物
誘變效果一般,危險性較小。常用的有氯化鋰,白色結晶,使用時配成0.1%~0.5%的溶液,或者可以直接加到誘變固體培養基中,作用時間為30min~2d。亞硝酸易分解,所以現配現用。常用亞硝酸鈉和鹽酸製取,將亞硝酸鈉配成0.01~0.1mol/L 的濃度,使用時加入等濃度等體積的鹽酸即可。
2.1.4 其他
鹽酸羥胺,一種還原劑,作用於C 上,使G- C 變為A- T。也較常用,使用濃度為0.1%~0.5%,作用時間60min~2h。
此外,誘變時將兩種或多種誘變因子復合使用,或者重復使用同一種誘變因子,效果更佳。顧正華等[7]以谷氨酸棒桿菌ATCC- 13761 為出發菌株,經DMS 和NTG 多次誘變處理,獲得一株L- 組氨酸產生菌。
2、誘變劑
2.1 誘變劑的選擇
在選擇誘變劑時,需要注意誘變劑的專一性,即某一誘變劑或誘變處理優先使基因組的某些部分發生突變而別的部分即使有也很少發生突變。對誘變劑專一性的分子基礎不十分了解萬盡管有關的修復途徑必定對此有影響,但它們的關系並不那麼簡單,其它各種因素,包括誘變處理的環境條件也能影響突變類型。
工業遺傳學家很難正確地預言改良某一菌種時需要何種類型的分子水平的突變。因此,為了產生類型盡可能多的突變體,最適當的方法是採用幾種互補類型的誘變處理。遠紫外無疑是所有誘變劑中最為合適的,似乎可以誘導所有已知的損傷類型。採取有效、安全的預防方法也很容易。在化學誘變劑中,液體試劑比粉末試劑更易進行安全操作。的另一個不利因素是它有產生緊密連鎖的突變叢的趨勢,盡管這種效應在某些體系中能成為有利條件。最後,必須認識到可能某些特異菌系用某些誘變劑是不能被誘變的。當然這一點通過測定易檢出的突變體,如抗葯性突變體或原養型回復突變體的誘變動力學可以相當容易地得到驗證。[8]
2.2 誘變劑的劑量
從隨機篩選的最佳效果看,誘變劑的最適劑量就是在用於篩選的存活群體中得到最高比例的所需要的突變體,因為這會使在測定效價的階段更省力。
因此在菌株改良以前,為了決定所用誘變劑的最適劑量,並為突變性的增強技術打下基礎,聰明的做法通常是測定不同誘變劑處理不同菌種時的突變動力學。用高單位突變本身來測定最適劑量有時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突變的檢測很困難。但如使用容易檢出的標記如耐葯標記,只要估計到方法的局限性,還是可以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料的。

㈧ 如何鑒定菌種

在杏鮑菇、白靈菇生產中,只有具備優良的菌種,通過科學的培育管理,才能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因此菌種的優劣是事關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和菌種生產廠家信譽的大事。在現實生產中,也常發現有的菌種廠以贏利為目的,粗製濫造。加之有些菇農對菌種質量缺乏識別能力,致使在生產中減產、絕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嚴格菌種質量,加強對菌種的鑒定和識別是當前食用菌發展中的首要任務,也是最主要的技術環節和要求。
菌種質量的鑒定,嚴格地講,應從形態、生理、栽培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檢測和評價。但要完成各種指標,除了需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外,還需具備一定的儀器設備及人力物力和時間。因此,一般生產者是很難完成的。這里僅將幾種常用、簡便、易行的方法予以介紹,供生產者參考。
(1)直接觀察。
對引進的母種,首先要用肉眼觀察包裝是否符合要求,棉塞有無松動,試管有無破損,棉塞中有無雜菌和病蟲害侵染,菌絲色澤是否正常、有無老化等現象。購進或自製的原種,瓶內菌絲應粗壯整齊、分枝濃密、色濃白呈絨毛狀,說明生長旺盛。如瓶底出現黃水、菌絲萎縮與瓶壁脫離,或出現原基扭結,說明菌種老化應淘汰。(2)菌種純度檢查。
杏鮑菇菌絲是純白色的,白靈菇菌絲較杏鮑菇菌絲稍淺些。如在菌種管或菌種瓶中出現其他顏色的菌絲或孢子(綠色、黃色、黑色等),則說明菌種不純,被雜菌污染不能使用。如果在接菌時發現菌種有異味也說明菌種被雜菌污染,不能使用。(3)吃料能力鑒定。
將母種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種培養基中,或將原種接入栽培袋中觀察菌絲生長情況。經1周的培養,如果菌種塊能很快萌發並迅速向四周的培養料中生長伸展,說明菌種的吃料能力強。反之,菌種塊萌發後生長緩慢,遲遲不向四周和料層深處伸展,則表明菌種對培養料的適應能力差。(4)觀察菌絲長勢。
可先將供測的菌種接入其適宜的試管培養基上進行培養,如果菌絲生長整齊濃密、健壯有力,則表明為優良菌種。若菌絲生長緩慢或長速太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容易衰老,則表明菌種質劣。(5)栽培試驗觀察。
這是菌種質量鑒定最可靠的方法。通過一定的栽培試驗,凡具備優質高產、抗雜能力強和遺傳性穩定的菌株,才是優良和可推廣應用的品種。

㈨ 細菌學有哪些檢驗方法

塗片鏡檢將病料塗於清潔無油污的載玻片上,乾燥後在酒精燈火焰上固定,選用單染色法(如美藍染色法)、革蘭染色法、抗酸染色法或其他特殊染色法染色鏡檢,根據所觀察到的細菌形態特徵,作出初步診斷或確定進一步檢驗的步驟。分離培養根據所懷疑傳染病病原菌的特點,將病料接種於適宜的細菌培養基上,在一定溫度(常為37°C)下進行培養,獲得純培養苗後,再用特殊的培養基培養,進行細菌的形態學、培養特徵、生化特性、致病力和抗原特性鑒定。動物實驗用滅菌生理鹽水將病料做成1:10懸液,或利用分離培養獲得的細菌液感染實驗動物,如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等。感染方法可用皮下注射、肌內注射、腹腔注射、靜脈注射或腦內注射。感染後按常規隔離伺養管理,注意觀察,有時還須對某種實驗動物測量體溫;如有死亡,應立即進行剖檢及細菌學檢查。

㈩ 菌種鑒定的方法

傳統方法細菌做革蘭氏染色 運動性試驗 各種代謝 然後查伯傑氏細菌手冊;用分子做的話提總DNA,pcr擴增16srDNA全長片段,上NCBI資料庫比對,選擇近緣序列構建系統發育樹鑒定。
真菌的話主要根據形態,特別是有性型生殖形態鑒定;分子的話一般擴增ITS區域,比對,建樹鑒定。

熱點內容
喪家產假陪產假在勞動法中屬於 發布:2025-01-13 02:40:24 瀏覽:65
法治歌歌曲 發布:2025-01-13 02:40:17 瀏覽:94
勞動合同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13 02:11:26 瀏覽:972
下列屬於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01:19:40 瀏覽:828
不戴口罩道德 發布:2025-01-13 00:53:23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發布:2025-01-13 00:10:51 瀏覽:779
馬克思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1-13 00:07:03 瀏覽:146
法律援助來源 發布:2025-01-12 23:44:24 瀏覽:19
合同法總則分則均有規定 發布:2025-01-12 23:29:51 瀏覽:210
包攬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22:29:39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