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法治
『壹』 世界近代史有哪些主要的法治思想家
影響世界的100位法學家——坎托羅維奇,H.Hermann Kantorowicz(1877~1940)
德國法學家,社會學法學派和自由法學派在歐洲的主要代表之一。1907年開始任教於弗賴堡大學。1923~1929年以專家身份參加德國眾議院戰爭起因調查委員會工作。1929~1933年任教於基爾大學,在被納粹政府解職後,先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和紐約市立學院,繼在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為法律科學而斗爭》(1906)、《法律科學和社會學》(1911)、《羅馬法注釋派研究》(與W.W.巴克蘭合著,1938)和《法的定義》(寫於1938年,1958年出版)。
坎托羅維奇的學說主要思想淵源之一是德國M.韋貝爾(1864~1920)的社會學。象E.埃利希、R.龐德等人一樣,他積極把社會學與法學結合起來,倡導社會學法學派。在1911年召開的社會學家大會上作《法律科學和社會學》的報告時,稱法學為關於價值的科學,社會學是關於事實的科學,指出二者應互為補充。在哲學上,他信奉I.康德的不可知論,主張價值的相對主義,與新康德主義法學派E.拉斯克(1875~1915)和G.拉德勃魯赫交往甚密,但沒有象他們那樣提出系統的新康德主義法學理論。
1906年,坎托羅維奇以筆名發表《為法律科學而斗爭》。在這本使他成名的小冊子里,他反對當時在法學中佔主導地位的概念論法學,提倡自由法學―社會學法學派的一個支派。他認為概念論法學往往否認正義觀念,忽視社會現實,以為法律彷彿是「自動售貨機」,可以簡單地通過抽象的邏輯推理,從現行法律中為任何案件獲得答案。他主張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不應僅僅適用法律,必要時還應當創造法律。除「正式法」(formal law)外,「自由法」(free law)也是法的淵源,其中包括習慣、判例理由以及法學家的權威論述。但是他仍堅持法官應當遵守法律,認為這是保障個人自由和法律安全的必要條件,法官創造法律的活動,應當只限於在法律出現漏洞等情況下進行。
坎托羅維奇的自由法學說與美國現實主義法學派的觀點雖有共同之處,但他批評現實主義法學派在強調法官創造法律的權力方面走得太遠,認為他們抱有社會學的或職業的偏見,而事實上,他們是根本不可能不顧法律規定而去研究社會現象的。因為過分強調法的社會決定論,並將法學完全當作經驗主義的社會學,而否認法的規范性,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法學。
在《法的定義》一書中,坎托羅維奇分析了什麼是法,特別是法與其他規范的區別。他為法下的定義是:「規定外部行為的並被認為應交付審判的規則的總和。」他對法制史、法律思想史和國際政治等學科也曾寫過不少著作。
-----------影響世界的100位法學家——康德,IImmanuel Kant(1724~1804)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創始人之一。出身於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今蘇聯加里寧格勒)工匠家庭,曾任家庭教師。1755年起長期任教於柯尼斯堡大學。他關於法律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學》(1797)一書,第一部分《法學的形而上學原理》。康德哲學的基本特徵是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方面承認有意識之外的「自在之物」,另一方面又宣稱這個「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人的認識只及於現象,而不能達到這個「自在之物」。他的的倫理學也以現象與「自在之物」的對立為前提。他的法律思想和倫理學是不可分的。
康德認為人屬於兩個世界:當他處於現象世界,其意志和行為服從因果律,是不自由的;但作為「自在之物」,其意志和行為是自主的,在道德上是可以自由選擇的。道德上的自由意味著人們能夠遵守銘刻在眾人心中的道德律,而遵守這種道德律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不受外部感覺世界的任何影響的。最高的道德律是「絕對命令」: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一種意志和行動的准則,這種准則也同時永遠能夠成為所有的人都奉行的普遍的立法原則或普遍的道德規范。康德認為,法是以自由為依據的一般法則,是一個人的任意可以和其他人的任意相共存的的條件的總和。權利有天賦權利和取得權利之分;天賦權利首先是指自由(法律上的自由),即個人不受他人的專橫意志的控制,這種自由也意味著平等。任何人都無權將他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法是一種相互強制的義務,國家的目的就是在強制性的法律下實現人的權利;國家是許多人以法律為依據的聯合。這一關於國家的定義就意味著通常所講的「依法治國」,從以上自由、平等的權利產生一系列權利,包括私有財產。
康德也認為,法可分為自然法和實在法,公法和私法。公法包括憲法和國際法。國家起源於原始契約,但其根據是理性觀念,而不是歷史事實。象J.-J.盧梭一樣,他主張眾人的意志聯合為一個公共意志,主權屬於人民;他也反對君主專制,要求代議制,要求實行「三權分立」,要求建立「純粹共和國」。但在論述公民政治權利時,他又提出了「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之分;
『貳』 近代哪個國家最先開始法治
在古代中國,戰國時期法家提出了緣法而治,可以視為最早的法治理論。版 但是,英國是世界近代權史上最早的法治國家之一,其法制建設成就的取得與英國的法律教育之發達是分不開的。在近代時期,以布萊克斯通的法律教育活動為開端,英國法律教育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並且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奠定了英國現代法律教育的基礎。布萊克斯通和他的《英國法釋義》也載入了英國法律發展史冊。 所以,英國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早的法治國家之一
麻煩採納,謝謝!
『叄』 在世界近代史上能說明民主法治推動社會進步的實例
近代西方國家這種實例特別多,單說東方的日本,它的明治維新就是一個好例證。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的背景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關鍵是以近代化政治改革為開端,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開放各種宗教的信仰自由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肆』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法制建設方面的成果
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就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三權分立」制度,和「普選制度」。這些制度使資本主義國家避免了內亂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三權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權力的分立,立法、司法、行政機構互不隸屬,互相監督、互相制約,形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法制框架。
『伍』 關於法制的資料
「法制」一詞,我國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還是各有不同。
其一,廣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其二,狹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要求公民普遍守法,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限制國家機關公職人員的專橫,確保公民的合法權利和自由。
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和過程,是立法、執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監督等內容的有機統一。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並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不一定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國家其內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國家,君主之言即為法;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排除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法制的專制性質,但資產階級受階級本性的局限,當有的法律規定不符合本階級的利益時,就加以破壞,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只有徹底消滅剝削制度,實現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法制。
法治與法制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於: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於:法制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於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相對於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
編輯本段
柏拉圖的法律思想
一、柏拉圖的生平與著作
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生於雅典的一個貴族之家。他的父母都是名門望族的後裔,母親更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梭倫的後代。由於出身高貴,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從20歲起受教於蘇格拉底,從事哲學學習和研究。曾一度渴望在政治上嶄露頭角,但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刑,使他放棄了從事政治的願望。後流亡國外,40歲後回雅典並創立了「阿卡德米學園」。在學園中,柏拉圖一邊講學,培養人才;一邊著述,宣講其哲學和政治哲學,前後達41年之久。該學園在歷史上延續了900年,是全希臘文化知識的中心。
柏拉圖是歐洲歷史上第一位保留下完整著作的思想家,前後共著對話25篇。有關政治法律理論的著作主要有三部,即《理想國》(成於壯年)、《政治家篇》(成於中晚年)、《法律篇》(絕筆)。一般說來,《理想國》代表了他對政治和社會的主要理想,而《法律篇》則是面對現實所寫成的有關法治的著作。
二、正義論與人治論
(一)正義之國與人的類型
柏拉圖的哲學基礎是理念與現實的區分,在柏拉圖看來,世界由「理念世界」和「摹本世界」兩部分組成。理念是精神的,是第一性的,盡管它是無形的,但它是萬物的根源,是永恆不變的真實存在;而摹本世界,則是有形的,虛假的,變化不定的,只能算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人由於分享理念程度的不同,相應地便分別具有了金、銀、銅鐵的三種不同的性質,人也就具有不同的類型和品質:
金→哲學家→智慧
銀→勇士→勇敢
銅鐵→生產勞動者→節制
然而,節制的品質不僅應當為生產勞動者所擁有,也應當成為所有三種人的品質,因為一個國家必須保持和諧協調,只有當人們各盡其職、各守其位時,國家才可能產生「正義」的品德,成為正義之國。當個人的三種品質(慾望、激情和理智)在個體中協調運行秩序井然時,個人就成了正義之人。這意味著理性支配慾望,精神支配肉體;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柏拉圖所說的正義就是一種道德正義。
(二)法律與正義的關系
在柏拉圖看來,一個人品性中,都具有「較善」和「較惡」兩部分。如果較善的那部分佔優勢,就控制住「較惡」的那部分,他就成為自己的主人;如果他接受不良的教育,或者受壞人的薰染,他便成為「自己的奴隸」。當惡性膨脹時,就只好服從外在的權威,這個外在權威就是法律。
對於柏拉圖來說,法律就是一種社會行為准則,它是公道與正義的標志。但是,法律的正義與道德正義不完全相同。法律正義是「訴訟正義」,是指通過法律機器的正常運轉而獲得的後果或判決。因此,法律正義是為道德正義服務的。
(三)哲學王與人治
柏拉圖認為,哲學王通過知識進行統治,比法律統治具有很大的優越性,法律遠不如和哲學家的智慧相比。因為:(1)哲學家所掌握的是一種真理,它比國家機關所制定的法律要高明得多;(2)「法律者強者之所好」,而現實中的法律並不必然體現正義,而惡法並非真正的法律;(3)法律是刻板和固定的,而政治本身是柔性的。而哲學家的知識可以隨機應變;(4)一切社會都需要和諧,而這只有哲學家通過智慧才能達到這一目標。
三、法制論:立法與守法思想
(一)立法過程論
在柏拉圖看來,立法是一個「清刷」的過程,即必須對原來的舊制度和人們的品質清洗一番,方能制定出新的法律。在立法時,先應當確定憲法大綱,然後是制定法律和規章。柏拉圖重視成文法,而認為習慣是來源於普通人的習俗。
(二)立法原則論
根本的原則是依照公正的理念制定法律,並應依全體人民的幸福為依據。就立法的重點而言,著重於培養公民的法律精神。
(三)守法論
柏拉圖從歷史的角度追溯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認為國家形成於契約。而契約的核心就是對法律的遵守,這就意味著,只有守法的美德才是符合國家的本性的。[1]
柏拉圖認為,對於有意志的公民來講,法律的統治並不具有強迫性,而是體現了國家的良善願望。他認為:「如果法律能完全導致至善或至少是能部分地達到這樣的目的,這些法律我們都應該執行。」對公民的教育也是要引導他們執行和遵守法律;法律必須擁有權威,國家官員的權力必須受到約束,所謂良法須由良吏來執。
四、柏拉圖法律思想的主要評價
第一,法治主義思想是西方法律傳統源遠流長的一個傳統,對西方近代法治主義的復興具有深遠的影響,並成為羅馬法的重要思想基礎;
第二,概括了古希臘政治哲學的精髓:最好的政治是難以實現的,而防止最壞的政治是可能的,這就是,必須運用至高無上的法律進行統治。
第三,關於「混合政體」的研究以及「分權原則」的論述,被學者譽為三權分立的原型。
第四,集體主義方法論也開創了後世以集體為單位研究國家、法律學說的先河,在柏拉圖的理念中,個人只是城邦的工具和手段,並無獨立存在的價值。
『陸』 世界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模式
世界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模式分為內發型、外發型和混合型這三種樣式。
一、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內發型法制現代化的模式,是指由社會自身力量產生的內部創新、經歷海長過程的法律變革道路,是因內部條件的成熟而從傳統法制走向現代法制的轉型發展過程。這種類型的法制現代化模式一般以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為代表;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它是因社會自身內部條件的逐步成熟而漸進式地發展起來的。在英國、法國等早走上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國家,在其創設和形成現代法律的過程中,盡管充滿著許多激盪風雲的重大社會變革事件,但從總體上看,卻是一個自然演進的自下而上的漸進變革的過程。因此,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動力來源,主要在於社會內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條件的逐步變化和發展。
2,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發達是推動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強大的內在動力。內發性法制現代化之所以發軔於西歐,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因,乃是由於在一些西歐國家,商品經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西歐商業資本主義的涌動與擴張,以及新興的市民階級的廣泛活動,推動了經濟交往規則的革命性變化,也促進了法律意識的轉型與發展,從而為近代法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3,民主代議制政治組織形式的發展成為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支撐力量。近代西歐民主代議制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從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到古羅馬的共和體制,乃至中世紀城市共和國的發展,為近代西歐民主代議制系統的建構積累了較為豐厚的歷史資源。近代西歐的政治革命,不僅加速了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分離的進程,而且造成了代議制度這一近代民主政治的運行模式,從而推進了內發型法制現代化的持續發展。
4,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互動發展構成了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運作機理。西歐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運動,首先表現為法律形式主義的擴展與廣泛化,以憲法為中軸的諸法分立的法律系統蔚為大觀。然而,西歐法制現代化運動總是伴隨著廣泛而深刻的近代法律精神啟蒙運動。構成法律形式主義運動思想基礎的,乃是近代的自由、法治和人權觀念。
二、外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比之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外發型現代化模式則是指因一個較先進的法律系統對較落後的法律系統的沖擊而導致的進步轉變過程。這一模式通常以日本、俄國等國家為代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強大的外部因素的沖擊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生成動力。盡管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國家,其社會內部存在著一些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生長因素或條件,但是這一轉型過程十分緩慢且困難,商品經濟和市民社會的發展較為薄弱。因而外來的法律文化系統的沖擊與滲透,就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強大推動力量。
2,政治變革運動往往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歷史先導,政府發揮著主要的推動作用。由於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國家是在外部環境影響以及外域法律文化的沖擊下而走上法制變革道路的,因而往往有著相對確定的時間起點,而這些時間起點通常又與特定的政治變革事件相聯系。
3,爭取法律主權的斗爭往往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國家從事法制變革運動的重要目標。在外來法律文化的激盪和沖擊下,外發型法制現代化國家內部的各個方面和領域的矛盾都被激發起來,其中之一便是「西方化」與民族化的尖稅矛盾。因此,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中,民族主義情緒的激盪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現象。爭取法律主權的斗爭,往往成為這些國家法制變革的動力和目標之一。
4,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之間的悖離是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表徵之一。域外法律文化的沖擊,也催發了傳統法律精神與現代法律精神的劇烈沖突。傳統法律文化根深蒂固,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對域外的法律又化產生排拒的作用。
三、混合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一般來說,在屬於混合式法制現代化模式的國家,域外法律文化的沖擊是引起該社會法律變革的重要動因,但是這種外部力量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它終究要通過該社會內部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諸方面因素而發生作用。因此,混合式法制現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動傳統法制向現代法制的轉型與變革過程。
這種模式以中國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現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徵,又兼具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相關屬性。二者內在融合,形成獨特的混合式的法律發展范型。具體言之,一方面,從法制現代化的啟動機制來看,在混合型法制現代化運動中,確實存在著域外法律文化的強大壓力和沖擊的問題,舶來的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往往構成啟動法制變革運動的重要動因。近現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遭遇到空前的挑戰,這一挑戰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壓力下變得更加尖銳。近現代中國法律的發展進程,幾乎每一步都帶有西方法制沖擊的印跡。從戊戌變法到清末法制改革,從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的法制建設,到北洋政府及國民黨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制實踐,盡管還保留著濃厚的傳統色彩,但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乃是近現代中國法制變遷的催化劑和外部條件。
推動近現代中國法律變革的主要根源,來自於中國社會內部存在著的處於變化狀態的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的條件。在這些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國法制變革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方向。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在這一新的經濟文明體系推動下,一個全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總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表明,雖然法律的交流與融合日益增進,但全球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運用科學的法制現代化理論,從法律發展模式的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性,從千差萬別的具有偶然性的大量具體法律現象中,探求法制現代化運動的普遍規律。
『柒』 羅馬法對近代歐洲國家法制建設有哪些影響
隨著羅馬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漸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法規的及時制定和有效執行,提高了國家各級官吏的辦事效率,規范了他們的從政行為;裁決了大量的商業糾紛,保護了正當的商業利益;同時還調節了債務,繼承等個人財產關系,減輕了社會各階層關系的緊張程度,有利於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說:「羅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文中的第三次征服是指羅馬法對後世各國影響深遠。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羅馬法中所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恆價值。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羅馬私法體系。
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拿破崙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如1804年制定的《拿破崙法典》,就繼承了《法學階梯》的人法、物法、訴訟法的體例;而1900年實施的《德國民法典》則是以《學說匯纂》為藍本的,形成了總則、債法、物法、親屬法、繼承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的加以仿效。
●2.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遺囑自由原則、「不告不理」、一審終審原則等,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物權制度、契約制度、陪審制度、律師制度等。
●3.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
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