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人大立法五周年

人大立法五周年

發布時間: 2022-04-28 15:02:37

1. 五年一次的人大和兩會人大有什麼區別

兩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由於兩場會議會期基本重合,而且對於國家運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簡稱做「兩會」。從省級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協及人大的全體會議的會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兩會的名稱可以同時適用於全國及各省(市、自治區)。兩會每5年稱為一屆,每年會議稱X屆X次會議。根據中國憲法規定:「兩會」召開的意義在於將「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兩會」代表是代表著廣大選民的一種利益的,代表著選民在召開兩會期間,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選民們自己的意見和要求。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機關。每5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級組織提出要求,全國代表大會可以提前舉行;如無非常情況,不得延期舉行。職權是:討論和決定重大問題;修改黨章;選舉中央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兩會與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區別:兩會是國家和人民的會議,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會議。

2. 立法制度的全國人大立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是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依法制定和變動效力可以及於中國全部主權范圍的規范性法文件活動的總稱。
全國人大立法是中國的國家立法,是中國的中央立法的首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立法體制中,以具有最高性、根本性、完整性和獨立性為其顯著特徵。 其一,全國人大是國家機構體系中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同西方不同,中國的國家機構是一個塔形體系。人大在這個體系中居於最高層,是這個體系的中心,政府和司法機關都由人大產生並對人大負責。人大與政府和司法機關的關系,不同於西方國家議會與政府和司法機構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衡的關系,它們不是處於大體平行的地位。
其二,全國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權,包括立憲權、法律制定和變動權、立法監督權等。這些立法權是立法權體系中最重要的權力,是國家立法權的首要組成部分。其三,全國人大產生的憲法和法律,在中國主權范圍內具有一體遵循的效力,在整個法的體系和法的淵源中居於最高地位,也最為重要。 其一,全國人大立法,在內容上調整的是整個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中帶根本性、全局性的關系,解決的是特別重要的問題;在形式上是產生國家根本法憲法、基本法律和其他重要法律。
其二,全國人大立法是立法體制的核心,其他立法一般要以它為依據或不能與它相抵觸。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外,其他立法權或是為貫徹由它產生的憲法、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文件所行使,或是為補充它的不足以解決它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而行使。 其一,全國人大對它所立的法,既有完整的制定權和修改、補充、廢止權,也有提案、審議、表決和決定公布權。
其二,全國人大既有權立法,也有權監督整個國家的立法活動是否合憲、違憲。
其三,全國人大既有權自己立法,也有權授權其他國家機關立法。其四,全國人大立法,內容廣泛完整,無論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還是經濟法、教科文衛法、勞動法和社會福利法、軍事法,以及其他可能出現的部門法,全國人大都可以立法;法的體系中的各個部門法,都需要由全國人大制定一個、數個以至若干個基本法律作為基礎、骨幹。其他立法則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這種高度的完整性。 其一,由於全國人大的立法權居於最高地位,它所立的法不存在不得與其他法相抵觸的問題,不存在被其他國家機關撤銷的問題,也不需要報其他國家機關批准或備案。全國人大常委會雖然可以補充和修改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但行使這一職權,在時間、外延和內涵三個方面都受到限制,並且補充和修改是通過作出修改決定進行的,而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有權改變或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適當的決定。國家主席可以公布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但憲法規定這種公布要根據全國人大的決定來進行。國家主席無權獨立決定是否公布法律,如果國家主席違背全國人大的決定而不公布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便違反了憲法,要負違憲責任,全國人大亦有權對其予以罷免。有的地方特別是民族自治地方對全國人大的法律可以變通執行,但變通都附有限制條件。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可以與全國人大的法律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所以合法,是因為全國人大制定的憲法允許這種情況存在,並且這種不一致的存在也附有限制條件。
其二,由於全國人大的國家立法權最具完整性,它的行使可以由全國人大獨立進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其他有關國家機關可以在某些方面參與全國人大的立法活動,如每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會議要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集,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法律案,但全國人大的每項立法權的行使都須通過全國人大會議的審議、表決這種關鍵性程序。 全國人大立法在中國立法體制中,所以具有最高性、根本性、完整性和獨立性,有其深刻的根源。中國是實行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國度,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關是全國人大,因此,全國人大的國家立法理所當然應當是最高立法。同時,一國的立法權是個綜合性權力體系,這個體系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立法權所構成,它們無疑有地位高低的區分、完整性程度和獨立性程度的區別,在中國這個憲法上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國家,全國人大的立法權在整個立法權體系中居於最高地位,最具完整性和獨立性,亦是題中應有之義。

3. 我國人大的立法程序

(1)提案。全國人大主席團、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各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全國人大提出屬於自己職責范圍內事項的議案。
(2)審議。代表團或30名以上代表聯名提出的議案是否列入議程,由大會主席團決定,或者先交有關委員會審議後再根據審查意見決定是否列入議程。由人大主席團、常務委員會、其他中央國家機關提出的議案,由主席團決定交各代表團審議,或交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後提出報告,再由主席團決定交大會表決。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議案,由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或先交專門委員會審議,提出報告,再決定是否提交常委會會議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法定程序審議後決定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的法案,應當在會議舉行前一個月將法律草案發給代表,必須由人大常委會或提案人向人大全體會議作說明。在各代表團審議過程中,提案人應派人聽取意見,回答詢問;有關組織和機關應當根據代表的要求介紹情況。
(3) 通過。全國人大審議的議案,凡未在審議過程被提案人撤回或經主席團決定停止審議的,都要進行表決,「由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須經全體代表2/3贊成方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議案,由它的全體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4)公布。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案,皆以國家主席令形式公布,並同時宣布生效時間。

4. 簡述全國人大常委會五次釋法及其意義

我國現行憲法規定,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憲法和法律。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明確規定,凡關於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解釋;凡屬於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關於法規的應用解釋問題,該決議規定:「凡屬於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凡屬法律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或者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為立法解釋。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我國立法解釋的方式:事前解釋與事後解釋。立法解釋由於人們對立法機關和法律的界定不同,有狹義、中義、廣義等多種不同的看法,狹義如立法解釋是專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其制定的法律進行的解釋;中義如立法解釋是指有權制定法律和地方性法規的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關的常設機關對法律、法規所作的解釋;廣義如立法解釋是指有關國家機關對其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的解釋,或者授權其他國家機關進行的解釋。在我國立法解釋有三種情況:一是有關國家機關對其本身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所作的解釋。如《立法法》第31條規定:「行政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作出補充規定的,由國務院解釋」;2001年《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33條規定:「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二是有關國家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釋」。如《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解釋憲法和法律;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下稱《決議》)中規定:「凡屬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三是有關國家機關授權其他機關進行解釋。如國務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實施法》第30條規定:「本法由國務院僑務公室負責解釋。」也就是說,立法解釋不僅包含全國人大常委會,而且也包括所有立法主體。因此,我們認為廣義的立法解釋較全面的表達和反映了我國現有的立法解釋體制,本文亦主要采廣義之說進行分析介紹。

5. 全國人大立法與民意互動的意義

民主立法,就是在整個立法過程中,國家堅持民主立法的價值取向,使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立法的全過程,建立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的立法機制,推進法制建設的科學化、民主化使法律真正體現和表達公民的意 志,真正成為保護人民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良法。
民主立法途徑
第一,立法規劃、立法計劃要公開。編制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是立法工作有序進行的前提。通過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按照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對立法項目的輕重緩急作出統籌安排,分清主次,突出重點,把基本的、急需的、條件成熟的法律先制定出來。社會需要哪些法律,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起草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必須開門納言,採取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可以直接向人民群眾徵求立法項目建議,也可以通過代表提出的議案,選擇出社會需要最迫切、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優先安排起草和審議。經廣泛徵求意見後形成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五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要向全社會公開。
第二,法律草案的起草要公開。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在由相關部門承擔的同時,應當更多地發揮科研院所、有關組織和專家學者的作用,專業性強或者涉及的利益關系比較復雜的法律,可以委託有關組織和科研院所在立法機關的組織和指導下起草建議稿,避免有的部門通過起草法律草案不適當地擴權諉責,防止「國家立法部門化,部門利益法律化」。法律草案起草階段就應當允許公民、利害關系人和社會團體以適當方式發表意見,以便及早地更廣泛地匯集民意。起草單位要注重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廣泛聽取意見。還可以就立法過程中存在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公開召開專題聽證會,直接聽取爭議雙方的相反意見,做到兼聽則明。
第三,法律草案的審議要公開。有關專門委員會審議法律草案的會議,可由委員會決定向新聞單位開放;全國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或者分組會議審議法律草案,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社會公眾普遍關心的法律,安排電視或者網路進行直播。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讓社會公眾更深入地了解法律審議情況。
第四,徵求意見的情況要公開。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切身利益,特別是需要設定普遍性的公民義務的重 要法律案,要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通過電話、信件、傳真、網路等多種方式,徵求有關機關、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意見。人民群眾提出了哪些意見,也要採取適當的方式予以公開。對於人民群眾和代表的意見,不但要廣泛地「聽」,更要認真地「取」,以保證制定的法律充分體現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志。
第五,立法文件和資料要公開。除需要保密的以外,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委員發言的記錄、有關部門的意見以及相關的立法資料等,可以摘要在新聞媒體上發表;代表大會和常委會審議法律草案的簡報等資料,應當允許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查閱。要通過立法信息的公開,保障和促進立法民主。
第六,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是立法公開的重要內容。人大代表是人民選舉出來行使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代表,立法工作中必須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從提出立法議案建議、參與研究起草、列席參加審議等環節,使人大代表更多地參與立法。確定列入立法規劃的立法項目,應當主要以代表提出的議案為基礎和依據;法律草案起草過程中,要徵求提出議案的代表和相關領域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和進行調查研究,應當適當吸收代表參加;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可以根據情況將草案發給有關代表徵求意見,常委會審議時邀請相關領域的代表列席會議;常委會審議法律的情況要向代表通報。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是立法公開的重要內容。起草單位和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要及時向代表提供多方面信息,讓代表知情知政,既了解當地民意,又了解全局情況,為代表依法履行職權,更有效地參與立法創造條件。

6. 全國人大立法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全國人大立法工作的目的:
1、完善社會主義相關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社會民主法治
2、推進立法工作,實施依法治國的方針,建設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7. 全國人大立法程序的變化

中國人大立法50年回眸

立法體制日臻完備 改革開放以來進行了重大改革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年來,
新中國的立法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1954年,新中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第一部憲法,還制定了5部國家機構的組織法,標志著我國的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當時,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立法體制,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大,人大常委會沒有立法權,也沒有賦予國務院和地方人大立法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康生介紹說,由於立法權集中在全國人大,無法適應繁重的立法任務的需要。因此,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依照憲法的精神,根據實際的需要,制定單行法規;1959年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進一步授權常委會在大會閉會期間,對現行法律中的一些已經不適用的條文適時加以修改。

說到我國的立法體制,很多法律專家和老「人大」都不約而同地提到1979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加快立法步伐的需要,我國對立法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

「這些改革主要體現在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制定的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82年12月制定的現行憲法以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有關授權決定之中。」胡康生進一步解釋說,「第一,擴大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權;第二,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第三,賦予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法律和行政法規作變通規定;第五,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制定特區法規。」

立法體制的改革催生了累累碩果。從1979年到2004年6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審議通過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323件(現行有效的法律212件),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38件,法律解釋10件;國務院制定了970多件行政法規(現行有效的650件);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上萬件地方性法規(現行有效的7500多件);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經過不懈努力,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

立法程序日漸成熟 普通百姓走進立法「大廳」

與行人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是否應該負全責?騎自行車能否載人?這些與人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成為9月3日北京市人大舉行的立法聽證會上的辯論焦點。

這次就《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徵求意見稿舉行的聽證會,僅來采訪的記者就有好幾十人。

除了關注聽證會的內容之外,人們對立法聽證這一形式也備感新奇。

其實,放眼全國,人們發現,立法聽證會已經在許多地方舉辦過。比如,8月底,山東省人大舉行立法聽證會,就《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中的有關條款聽取意見,普通漁民參加了聽證會。5月13日,遼寧省人大首次舉行立法聽證會,內容是與廣大消費者利益關系密切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規定,20名陳述人中普通消費者代表就有11人。

「立法聽證」不是各地今年的創新。早在2000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立法法》就將立法聽證引入立法程序。可以預見,全國各地今後還將舉行更多的立法聽證會。

近年來,各級人大常委會廣泛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向全民公布法律草案等多種形式徵求各方面意見。公眾參與立法,已經從具體法律的探討,延伸到了法律規劃的制定。對此,有人形象地稱之為:普通百姓走進立法「大廳」。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50年來,我國立法程序的變化和進步還有許多。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提到一個立法術語———「三審」,也就是三次審議。在全國人大成立初期,一部法律草案一般一審二審就通過了,隨著我國立法程序的日益完善,現在一般改為三審,爭議較大時甚至進行四審、五審。

回首人大50年法制之路,「立法聽證」、「三審」等變化,無不在告訴我們:我國的立法程序日漸成熟。

立法質量日益提高 修改法律數量近年來大幅度增加

進入新世紀,我國立法突出強調「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

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民主的發展等形勢的變化,我國立法工作中不再是單純重視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也開始重視修改修訂原有的法律法規,同時對不符合形勢需要的法律法規進行廢止和清理。九屆全國人大期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修改修訂法律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制定法律的數量。有關專家指出:「這是我國立法工作努力適應形勢的發展,注重立法質量的一個明顯體現。」

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關於加強立法工作的精神,在前幾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工作的基礎上,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了「實現一個目標,突出一個重點」的立法工作思路。「一個目標」就是爭取在本屆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一個重點」就是提高立法質量。

多年來,為了提高立法質量,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用立法法的形式把立法程序完善起來,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堅持立法、修改法律和適時廢止法律並重,等等。堅持舉辦法制講座也是一項有效舉措。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每次會議閉幕後都要舉行法制講座,講座緊緊圍繞人大常委會正在或將要審議的重要法律案進行,以增加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相關法律知識,提高審議質量。

面對每一部法律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總是反復研究推敲,多次審議,保證了立法質量。「有些新制定的法律,與提請初審的法律草案相比,新增加的條文佔1/3左右,內容有修改的條文佔1/2以上。」有關部門提供的這一數字,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待立法嚴謹態度的有力佐證。

8. 一國兩制提出的背景和影響

簡單說一下:
關鍵詞:創舉、繁榮、穩定、統一、主權
1、英國有意歸還香港,香港的租期也即將結束,在鄧的談判下,同意無條件歸還香港,為了保持香港的穩定與繁榮,打消反對歸還者的念頭,創舉的創造了一國兩制的方針,是國際前所未有的。
2、香港再回歸後繼續保持了繁榮與穩定,且成功度過了97金融危機,為和平、妥善解決澳門以及台灣回歸作出了表率;
3、隨即澳門回歸也採用了一國兩制,延續了香港的繁榮和穩定,是又一個一國兩製成功實現的案例;
4、香港、澳門回歸後的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方針是正確的,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這為兩岸和平統一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香港、澳門順利回歸以後的發展充分證明,「一國兩制」已經首先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人們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國兩制」同樣可以成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在香港回歸中國五周年之際,曾經直接參與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的英國前副首相傑弗里·豪在接見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一國兩制」方針是史無前例的驚人之舉,在解決香港問題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過去的五年裡,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並沒有改變,人們尊重法制和司法獨立,香港特區政府也重視民主。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五年來的事實說明,「一國兩制」的構想得到成功實施,並為解決其他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人們看到,「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成功實踐,對台灣同胞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從中理解了「一國兩制」的精神和益處,近年來台灣同胞中認同「一國兩制」的人數明顯上升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文獻(《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 人大是五年一次為什麼兩會每年都有

五年一屆,一年一次~!

一屆就是一輪,五年一換屆,一屆就是一撥人,等換屆了,人就換了~!

一屆就是這一撥人,這一撥人每年開一次,到第五年重新選,就是換屆~!

10. 人民代表大會立法機制變化歷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由人民革命直接創造產生,反映了我國國家的性質,代表了我國國家生活的全面,決定國家的其他制度,是我國國家力量的源泉。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至今已經五十年。人大制度萌芽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經過艱苦奮斗,長期探索,終於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極大地推進和保障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一、從一切權力歸農會到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我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據我國人民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的長期經驗和建國後五年的經驗,並參照前蘇聯和一些人民民主國家的經驗建立的。在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產生了農民協會、罷工工人代表大會。大大推動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發展。毛澤東當時指出:「地主權力既倒,農會便成了惟一的權力機關,真正辦到了人們所謂『一切權力歸農會』,如海員罷工……上海香港兩處的大罷工所表現的力量,就可知工業無產階級在中國革命中所處的地位的重要」。這時產生的組織形式可說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萌芽。
在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指出,根據地建立了工農兵代表會,應當使代表會或代表大會發揮作用。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4年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修正憲法大綱,規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最高政權為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政權機關,其下設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事務。這可說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在革命斗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形勢的變化,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各革命根據地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它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政權,它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民主專政又有區別。它的組織形式是各級參議會,根據《陝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組織條例》的規定,「邊區各級參議會,為邊區各級之人民代表機關」。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上發表了演說,指出「參議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一政權組織形式促進了根據地的建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人民代表會議,毛澤東指出這「是一項極可寶貴的經驗……這樣的人民代表會議一經建立,就應當成為當地的人民的權力機關」。這種政權組織形式在進行土地改革和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國家最高政權機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仂商會議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從1949年到1954年我國經過各項社會改革、國民經濟的恢復和抗美援朝的勝利,各地先後進行了選舉,召開了人民代表會議或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全國人大會議的條件已成熟。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正式確定在全國實行,成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可見,它是在我國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產生的,是來之不易的,是我國人民的偉大創造。
二。1982年憲法加強和完善國家權力機關及其他國家機關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新階段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建立以後,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久由於「左」的錯誤思想影響,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基本停開。粉碎「四人幫」以後,各級人大陸續召開,特別是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頒布了現行憲法,1982年憲法總結了1954年以來的經驗教訓,系統全面地加強和完善了國家權力機關的建設,使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一制度的加強和完善主要表現在:(一)適當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是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大舉措和有效辦法。我國地廣人多,全國人大代表人數不宜太少,但人數多了,又不便於開展工作。所以1982年憲法將原來屬於全國人大的一部分職權,交由它的常委會行使,這樣就有力地加強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同時也加強了全國人大。如全國人大和它的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
(二)加強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使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經常性工作,能得到更好處理。如增設了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外事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領導下,研究、審議和擬定有關議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組成委員長會議,這就能及時地處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還設有工作機構,各司其職。
(三)恢復建立國家主席和副主席、設立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國家領導人員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取消了領導職務終身制。規定了共產黨須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規定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等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完善。
(四)規定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加強了地方政權的建設,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省、直轄市的人大和它的常委會有權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實行首長負責制,設立鄉政權。
三。憲法增寫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等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注入新的活力1982年憲法頒布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日益發展,幾次黨的代表大會提出許多新的理論觀點和重大的方針政策,1982年憲法也經歷了幾次部分修改,增寫了許多新的內容,使現行憲法更加完善,也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活動注人了新的活力,促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蓬勃發展。
(一)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改革開放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寫入憲法,就規定了它在國家中的法律地位,說明它是國家的指導思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大機關都要以這一理論為指針,這就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活動方向更加明確,更加符合改革開放的精神。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監督、決定重大問題和任命等各項工作也更加符合這一指針。所以鄧小平理論寫入憲法,對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增寫實行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就從根本上解除了人們長期將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特徵和優點的問題的思想束縛,使思想上獲得一次大解放。1993年修改憲法時,將」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1999年修改憲法時又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序言。使憲法更為完善,憲法在這里為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任務,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要鼓勵、支持和引導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等。為了實現這些任務,人民代表大會必須加強經濟立法,特別是有關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為不斷解放生產力和擴大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證。
(三)增寫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容。總結建國後的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了社會主義法制原則,規定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由於憲法的規定,我國的法治得到加強,無法可依的情況基本改變。由於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廣大群眾的迫切要求,1999年修改憲法,在第五條增加了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我國的法治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這就要求人民代表大會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監督工作,各級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依法審判,保持司法公正。憲法頒布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大量法律,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大批地方性法規,還加強了執法檢查和幹部述職、評議工作。現在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各級人大的工作十分活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蓬勃發展。
四、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提出重要的指針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起來。」這是我國近年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經驗,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核心和根本體現,它正是以上述經驗和要求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指針,因而得到蓬勃的發展。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也是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保證。要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也只有接受黨的政治思想和方針政策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依照法定程序將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任免國家機關負責人員,在工作中緊密依靠黨的領導,才能使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沿著黨指引的方向不斷前進,才能使它的工作符合實際,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的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人民代表大會的任務首先是制定法律、法規,將黨和人民的意志變成國家的意志,監督各級人民政府和司法機關貫徹、執行,使全國人民都能遵守它。其次,人民代表大會要嚴格依法對各項重要問題和事項作出決定和決議,才能保證這些決定和決議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所以這些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又是和堅持依法治國分不開的。

熱點內容
喪家產假陪產假在勞動法中屬於 發布:2025-01-13 02:40:24 瀏覽:65
法治歌歌曲 發布:2025-01-13 02:40:17 瀏覽:94
勞動合同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13 02:11:26 瀏覽:972
下列屬於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01:19:40 瀏覽:828
不戴口罩道德 發布:2025-01-13 00:53:23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發布:2025-01-13 00:10:51 瀏覽:779
馬克思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1-13 00:07:03 瀏覽:146
法律援助來源 發布:2025-01-12 23:44:24 瀏覽:19
合同法總則分則均有規定 發布:2025-01-12 23:29:51 瀏覽:210
包攬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22:29:39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