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道德的基本原則
㈠ 信息時代應具備的信息素養和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素質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意識:是指人們對信息的敏感程度。
信息能力:發現、評價、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道德:在信息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
美國全國圖書館協會和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在1998年制定了學生學習的九大信息素質標准,這一標准分信息素質、獨立學習和社區責任三個方面表述,豐富了信息素質的內涵。借鑒這一標准,一般認為信息素質的評判標准如下。 1.信息素養 標准一:具有信息素質的人能夠高效地獲取信息。 標准二:具有信息素質的人能夠熟練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 標准三:具有信息素質的人能夠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2.獨立學習 標准四: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具有信息素質,並能探求與個人興趣有關的信息。 標准五: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具有信息素質,並能欣賞作品和其他對信息進行創造性表達的內容。 標准六: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具有信息素質,並能力爭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做得最好。 3.社會責任 標准七:對學習社區和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具有信息素質,並能認識信息對社會的重要性。 標准八:對學習社區和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具有信息素質,並能實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 標准九:對學習社區和社會有積極貢獻的人具有信息素質,並能積極參與活動來探求和創建信息。
㈡ 網路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哪些
從本質上講,網路溝通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溝通,網路生活也是人的真實生活,所以一定要遵守道德規范。
1、正確使用網路工具。
應該正確利用網路,提高對網路內容和信息的辨別能力,積極利用網路傳播正能量,使網路成為拓寬學習視野、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工具。
2、健康的網路傳播。
應該通過互聯網開展健康有益的人際交往,積極參與網路文化的建設和管理,開展有利於個人身心健康和道德修養的網路交往。同時,要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上當受騙,避免給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
3、自覺避免上網成癮。
應該從自己的身心健康出發,合理安排上網時間,合理對待上網。
4、發揚網路自律精神。
在網路生活中要培養自律精神,實現自律而不違規,促進網路生活的健康和諧。
(2)信息道德的基本原則擴展閱讀:
網路生活道德基本原則包括:
1、無害原則
無害原則是指任何網路主體的行為都應盡量避免對他人和網路環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尊重原則
尊重原則要求網路主體在尊重和維護彼此人格尊嚴的前提下進行平等的雙向溝通。人格尊嚴權主要體現在名譽權、肖像權、姓名權和隱私權的維護上。
3、適度原則
質量相互變化的原則告訴我們,當需要保持事物的性質穩定時,數量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4、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網路主體的活動必須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進行,並且必須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情況下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義務,信守承諾,遵守法律規定。
㈢ 信息倫理
信息倫理是指在信息需求、信息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反饋等信息活動中的倫理要求、倫理准則和倫理規范。信息倫理是從計算機倫理到網路倫理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目前,信息倫理已經成為信息社會中人們應當遵守的基本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
信息倫理(又稱信息道德),是調整信息活動中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組織與社會之間信息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信息創造者、信息服務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動中普遍認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會一般要求的行為和倫理規范。
9.2.1信息倫理的發展
信息倫理的興起與發展基於信息社會的形成以及建立信息社會道德秩序的需要。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的產生與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社會。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授W.曼納提出了「計算機倫理學」。1971年G.M.溫伯格研究了信息技術對社會倫理問題產生的影響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涌現了大量的信息倫理論文和專著,使信息倫理學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1985年,J.H.穆爾在《元哲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提出了「計算機倫理」的概念。同年,德國的信息科學家拉斐爾·卡普羅教授研究了電子形式下專門信息的生產、存儲、傳播和使用問題,並提出了「信息科學倫理學」、「交流倫理學」等概念。1986年,美國管理信息科學專家 R.O.梅森提出信息時代有四個主要的倫理議題:信息隱私權、信息准確性、信息產權及信息資源存取權。
20世紀90年代,信息倫理學的研究沖破了計算機倫理學的束縛,將研究的對象更加明確地確定為信息領域的倫理問題,直接使用了「信息倫理」這個術語。1996年,英國學者 R.西蒙和美國學者 W.B.特立爾共同發表了《信息倫理學:第二代》的論文,指出計算機倫理學是第一代信息倫理學,其所研究的范圍有限,研究的深度不夠,只是對計算機現象的解釋,缺乏全面的倫理學理論。1999年,拉斐爾·卡普羅教授發表了《數字圖書館的倫理學方面》的論文,分析了信息時代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圖書館產生的倫理問題。2000年,拉斐爾·卡普羅教授又發表了《數字時代的倫理與信息》的論文,論述了數字時代圖書館的倫理問題,並指出:「作為一種描述性的理論,信息倫理學揭示了一種權利結構,這種權利結構對不同文化和不同時代的信息觀念和傳統觀念的態度產生影響,作為一種不受約束的理論,信息倫理開創了對道德態度和道德傳統的批判。」隨後拉斐爾·卡普羅教授發表了《21世紀信息社會的倫理挑戰》的論文,論述了信息社會的倫理問題,特別討論了網路環境下提出的信息倫理問題。他將信息倫理學從計算機倫理學中區分出來。
2009年,我國開展了對不良網站的整頓工作,掀開了信息倫理學的實踐序幕。
9.2.2信息倫理的內容
信息倫理的內容包括個人信息道德和社會信息道德兩個方面以及信息道德意識、信息道德關系、信息道德活動三個層次。個人信息道德是指人類個體在信息活動中以心理活動形式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情感、行為和品質,如對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對非法竊取他人信息成果的鄙視等;社會信息道德是指社會信息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反映這種關系的行為准則與規范,如揚善抑惡、權利義務、契約精神等。
信息倫理的第一層次是信息道德意識,包括與信息相關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它是信息道德行為的深層心理動因。信息道德意識集中地體現在信息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之中。
信息倫理的第二層次是信息道德關系,包括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與組織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組織與社會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上,並以一定信息道德規范形式表現出來的。
信息倫理的第三層次是信息道德活動,包括信息道德行為、信息道德評價、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養等。信息道德行為即人們在信息交流中所採取的有意識的、經過選擇的行動。根據一定的信息道德規范對人們的信息行為進行善惡判斷即為信息道德評價。按一定的信息道德理想對人的品質和性格進行陶冶就是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修養則是人們對自己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行為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
9.2.3信息主體的倫理規范
組成社會的三大支柱是物質、能量和信息。信息活動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有序發展的保證,是人類社會走向和諧與繁榮的前提。尤其在當今信息社會中,所出現的信息超載、信息污染、貧富不均以及信息的無國界傳播或越境數據流等現象,引起了人們對信息倫理問題的關注和研究興趣。當面對信息污染、信息分化、信息作假等問題時,需要從信息倫理的角度深入思考。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網路倫理協會認為以下幾種行為屬於網路不道德行為:
(1)有意地造成網路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路及其相連的系統;
(2)商業性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
(3)盜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
(4)未經許可而查看他人的文件;
(5)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為;
(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
在信息倫理道德關系中,以信息為主體的社會倫理道德關系占據了重要位置,需要相應的倫理道德規范來進行規范和指引。信息主體一般分為信息生產者、信息服務者和信息使用者。
9.2.3.1信息生產者倫理規范
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信息不僅僅用於溝通,而且還作為商品進行經營。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生產的道德控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信息生產者沒有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規范,生產的信息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就難以保證,從而造成信息污染,甚至造成大的災難,阻礙社會進步。當前,信息生產者的不道德行為非常令人擔憂,如製造虛假信息、對信息成果的封鎖、不加節制地生產大量垃圾信息、為非正當目的生產信息等。
信息生產者的道德規范主要有:第一,准確、客觀、真實。尊重客觀事實,反映客觀規律,做到信息的准確、真實、完整,不弄虛作假、故弄玄虛、嘩眾取寵。要對使用信息成果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承擔道德責任。第二,及時。信息具有及時性,很多信息過期了就會失效,作為信息生產者需要及時給用戶提供相應的信息。第三,適度的保密性。對於自己的發明、專利、技術等,信息生產者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允許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但如果肆意擴大保密范圍,就將阻礙人類正常的信息交流,因而應受到社會道德的責難。
9.2.3.2信息服務者道德規范
由於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信息服務業蓬勃發展起來。快速發展的信息服務業應建立一個完整的道德規范體系,以保證信息從業人員的正確行為。從狹義的角度講,信息服務者的道德規范就是信息從業者的職業道德。信息職業道德是信息工作人員在從事信息職業活動中逐漸形成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信息職業道德是優化信息服務者、信息使用者、信息生產者之間信息交往、信息行為的有力武器,是信息職業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9.2.3.3信息使用者道德規范
信息生命周期的終點是信息的使用。信息對人類社會的作用,主要取決於信息使用者的道德標准和道德信念。同樣一條信息,有人用來造福人類,也有人用來製造災難。信息使用者的道德規范應包括尊重別人的信息創作權、所有權、隱私權,不歪曲篡改他人的信息,不利用信息進行不正當競爭等違法犯罪行為,要利用信息為社會進步、人類幸福服務。信息使用者道德規范主要有:
第一,基本信息道德原則。①全民平等原則。一切信息行為需要服從於信息社會的整體利益,每個信息用戶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和義務,信息網路對每一個用戶都應該做到一視同仁。②社會兼容原則。信息主體間的行為應符合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准,個人的信息行為應該被社會所接受,信息用戶之間的信息交往應實現行為規范化、語言可理解化和交流無障礙化。③共享互惠原則。作為信息用戶需要認識到,既是信息和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當他享有社會信息交往的一切權利時,也應承擔社會對其所要求的責任。
第二,基本信息行為規范和信息禮儀。例如,在線交流的基本禮儀是:要讓信息簡明扼要;每條信息集中於一個主題;不要對信息發布者的社會身份做過多猜疑,最好就事論事;不要用學術網從事商業或盈利活動;簽名可以包括姓名、職業、單位和網址,但不要超過4行,簽名中可選擇的信息可以包括住址和電話號碼;大寫的詞只用來突出要點或使題目和標題更醒目,也可以用星號(*)圍住一個詞使它更突出;慎用諷刺和幽默,在沒有直接交流和必要表意符的情況下,你的玩笑也許會被認為是一種批評;必要時採用縮寫式等。
㈣ 信息道德的含義
★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採集、加工、存貯、傳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動各個環節中,用來規范其間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總和。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等,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從而使人們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判斷規范自己的信息行為。
★ 信息道德作為信息管理的一種手段,與信息政策、信息法律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實現對信息及信息行為的規范和管理。信息道德以其巨大的約束力在潛移默化中規范人們的信息行為,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必須考慮現實社會的道德基礎,所以說,是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建立和發揮作用的基礎;而在自覺、自發的道德約束無法涉及的領域,以法制手段調節信息活動中的各種關系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則能夠發揮充分的作用;信息政策彌補了信息法律滯後的不足,其形式較為靈活,有較強的適應性,而信息法律則將相應的信息政策、信息道德固化為成文的法律、規定、條例等形式,從而使信息政策和信息道德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更加有法可依。信息道德、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三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各種信息活動的正常進行。
㈤ 信息道德的特點
★ 所謂信息道德的三個層次,即信息道德意識、信息道德關系、信息道德活動。
信息道德意識是信息道德的第一層次.包括與信息相關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是信息道德行為的深層心理動因。信息道德意識集中地體現在信息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之中。
信息道德關系是信息道德的第二個層次,包括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與組織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權利和義務的基礎之上,並以一定的信息道德規范形式表現出來的。如網路條件下的資源共享。網路成員既有共享網上信息資源的權利(盡管有級次之分),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遵循網路的管理規則,成員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大家共同認同的信息道德規范和准則維系的。信息道德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被經濟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所決定、所派生出的人與人之間的信息關系。
信息道德活動是信息道德的第三層次,包括信息道德行為、信息道德評價、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養等。這是信息道德的一個十分活躍的層次。信息道德行為即人們在信息交流中所採取的有意識的、經過選擇的行動;根據一定的信息道德規范對人們的信息行為進行善惡判斷即為信息道德評價;按一定的信息道德理想對入的品質和性格進行陶冶就是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修養則是人們對自己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行為的自我解剖、自我改造。生活之樹常青,信息道德活動主要體現在信息道德實踐中。
總的來說,作為意識現象的信息道德,它是主觀的東西;作為關系現象的信息道德,它是客觀的東西;作為活動現象的信息道禧,則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換句話說,信息道德是主觀方面即個人信息道德與客觀方面即社會信息道德的有機統一。
㈥ 什麼是網路道德
網路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人與人、人與人群關系的行為法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准。網路道德是時代的產物,與信息網路相適應,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於是網路道德應運而生。
道德原則
基本原則
網路道德的基本原則:誠信、安全、公開、公平、公正、互助。
斟酌原則
網路道德的三個斟酌原則是全民原則、兼容原則和互惠原則。
㈦ 信息倫理是指人們在從事信息活動時所展現的什麼
個人和社會之間信息關系的行為規范
信息倫理,是指涉及信息開發、信息傳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倫理要求、倫理准則、倫理規約,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的倫理關系。信息倫理又稱信息道德,它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信息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信息倫理不是由國家強行制定和強行執行的,是在信息活動中以善惡為標准,依靠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特殊社會手段維系的。信息倫理結構的內容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三個層次。
兩個方面
所謂兩個方面,即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前者指人類個體在信息活動中以心理活動形式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情感、行為和品質,如對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對非法竊取他人信息成果的鄙視等,即個人信息道德;後者指社會信息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反映這種關系的行為准則與規范,如揚善抑惡、權利義務、契約精神等,即社會信息道德。
三個層次
所謂三個層次,即信息道德意識、信息道德關系、信息道德活動。信息道德意識是信息倫理的第一個層次,包括與信息相關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它是信息道德行為的深層心理動因。信息道德意識集中地體現在信息道德原則、規范和范疇之中;信息道德關系是信息倫理的第二個層次,包括個人與個人的關系、個人與組織的關系、組織與組織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權力和義務的基礎上,並以一定信息道德規范形式表現出來的。如聯機網路條件下的資源共享,網路成員既有共享網上資源的權利(盡管有級次之分),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遵循網路的管理規則。成員之間的關系是通過大家共同認同的信息道德規范和准則維系的。信息道德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被經濟關系和其它社會關系所決定、所派生出的人與人之間的信息關系,信息道德活動是信息倫理的第三層次,包括信息道德行為、信息道德評價、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道德修養等。
㈧ 網路生活中應遵循哪些道德規范
網路生活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
1、網民應遵守的基本規范
(1)、正確使用網路工具
要遵守網路法規,遵守職業道德,尊重民族感情,遵守國際網路道德公約。
(2)、健康進行網路交往
網路已成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們可以通過網路收發郵件、實時聊天、視頻會議、網上留言、網上交友等。網路交往要做到誠實無欺,不應該通過網路進行色情、賭博活動,更不能在BBS或論壇上侮辱、誹謗他人。
應通過網路開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動,在網路交往中樹立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約會網友,避免受騙上當。
(3)、自覺避免沉迷網路
適度的上網對學習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長時間沉迷於網路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損害。現實中存在著一些人上網成癮,沉迷於網路而不能自拔,進而導致耽誤學業、甚至放棄學業或家庭破裂的現象。
(4)、養成網路自律精神
網路的虛擬性以及行為主體的匿名隱蔽特點,大大削弱了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使得道德規范所具有的外在壓力的效用明顯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路道德規范的基本保障。「慎獨」是一種道德境界,信息時代十分需要,在網路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監督的網路空間里,自覺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2、網站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
(1)、不以任何形式傳播內容有害或不健康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
(2)、不提供不文明聲訊、簡訊等服務;不運行帶有暴力、色情內容的游戲。
(3)、嚴格管理社區、論壇、博客、評論、聊天室等互動欄目,及時清理與文明辦網、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相違背的不健康信息,大興樹新風、促和諧的網路文明風尚。
(4)、自覺健全、細化網站管理制度,規范操作流程,強化監督機制;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強社會責任感,形成行業自律意識。
(5)、開設舉報電話、舉報郵箱,建立全天候舉報制度,對網民反映的問題認真整改,加強溝通,不斷提高網路媒體的社會公信力,自覺接受行業管理與社會監督。
(8)信息道德的基本原則擴展閱讀:
網路道德規范是網路法律規范的重要補充。
針對網路中存在的問題,為了維護國家的網路和信息安全,國家制定了《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這些法規明確規定了利用互聯網實施的各種違法行為及其處罰辦法。
但是,由於網路社會的全球性、隱匿性、開放性、自由性和異化性,決定了不可能完全依賴法律來約束網路行為,因為即便有了非常詳盡和嚴密的法律,面對眾多的邊緣行為和網上犯罪,法律往往鞭長莫及,防不勝防。
由於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經過長期實踐自然形成的,並依靠社會的輿論、傳統的習慣力量和人們的信念來維持,而且道德規范所調整的范圍要比法律所調整的范圍廣泛,所以網路行為更多的更為重要的是必須由道德這個更具有普遍約束力和影響力的行為規范來調整。
因此,網路道德規范就成為了網路法律規范的重要補充,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維護網路安全和保障網路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