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少代會法治

少代會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4-29 00:40:45

Ⅰ 職工代表大會如何依法建立

職工代表大會的主要程序一般包括:

1、大會執行主席核實出席大會的職工代表人數。到會職工代表超過代表總數的三分之二,即可宣布開會。開幕詞應簡要講清本次大會的目的、意義、中心議題和主要任務。此後宣布大會議程。應當注意會前正式通知職工代表,企業行政方面應安排好生產、工作,保證代表的出席率。

2、由企業領導人做工作報告。報告主要內容應包括生產經營管理情況、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企業發展計劃、基本建設和重大技術改造方案,有關改善職工生活福利的情況等。如工作報告已事先發給代表進行過充分討論,可針對職工代表提出的意見,作出說明。

3、由企業行政有關負責人做專題議案的報告。凡應提交職工代表大會審查或審議的方案,均應由行政有關負責人向大會報告,說明制定的依據、目的和具體實施辦法,也可針對職工代表對議案的意見,作出說明。

4、由工會主席及職工代表大會專門小組負責人就上次職工代表大會決議落實情況、職工代表提案處理情況、集體合同執行情況等向大會作出報告。

5、企業工會主席就職工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職工代表團(組)長和專門小組負責人聯席會議處理的重大事項,向大會作出說明,提請大會確認。

6、以職工代表團(組)為單位,就以上報告、議案分組進行討論。同時對大會的各項決議草案和需經大會選舉的候選人進行醞釀。大會主席團成員分別參加本代表團(組)的討論。

(1)少代會法治擴展閱讀

1、職工代表大會有法定的權威性。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管理權力是法律賦予的(《工會法》《工會企業法》),具有一定強制力和約束力,從而保證了廣大職工在企事業單位中的主人翁地位。

2、職工代表大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代表性。職工代表大會是企事業單位全體職工選舉產生的,來自各個方面的代表所組成的。這種廣泛的群眾性和代表性,使它比其他民主管理形式有著更堅實的群眾基礎。

3、職工代表大會有一套完整嚴密的組織制度和組織體系。職代會把民主集中製作為根本組織原則,始終體現著大多數職工的意願和要求。企事業工會委員會是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負責職工代表大會的日常工作。

Ⅱ 建設法治中國 我們中學生能做些什麼

1、樹立法制觀念,尊重法律, 追求公正

建設法治中國,中學生應該首先樹立起自身的法制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做違法亂紀之事,並且要尊重法律法規,追求公平公正,爭做新時代遵紀守法的好青年。

2、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作為中學生,要明白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中學生可以正確地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要保護好自己的權利不被侵犯,同時,要以身作則,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要自覺履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做到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3、行使自己享有的監督權

中學生不僅要保證自身遵紀守法,同時也要利用、行使好法律賦予自己的監督權。中學生要在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起好模範帶頭作用,監督身邊的人遵紀守法,可以對重大違法亂紀以及知錯不改等行為的人進行舉報。

(2)少代會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在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

法治中國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政法機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

Ⅲ 如何理解「法治」與「法制」

法治,又稱法來律的統治,源是與「人治」相對應的一種治國方法。亞里土多德對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經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 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約國家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是法治的兩個核心 要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l)內涵的差異。法治表達的是法律運行的狀態、方式、程序和過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權威 ,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開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約公共權力與保障人權等基本原則;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簡稱。
(2)價值取向的差異。法治強調人民主權(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權力制約和人權保障;法制則不預設價值取向。
(3)在與人治的關繫上,法治明確地與人治相對立,有人治無法治,而法制可以與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在配套環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環境,法制則可以在各種經院政治、文化體制中存在。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著重講的是法的一系列規則、原則及與此相關的制度,而法治的內容就要豐富的多。

Ⅳ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依法治國的內涵,基本方略及偉大意義

2014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主要從下面五點來分析:

1. 依法治國同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完全一致。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憲法和各種法律,把黨的主張變為國家意志,實現黨的主張、國家法律與人民意志的統一。這樣就把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方式的重大發展,也是黨更加成熟的表現。
2. 實行依法治國,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
社會主義法制將人民的民主權利以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民主生活、民主結構、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用系統的法律和制度固定下來,並確保其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不受破壞和損害,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實現,保證全國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事業的權利,享有各項公民權利。實行依法治國,保障人民民主,既有利於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又有利於保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有序進行。
3. 實現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體系的維系,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也需要按國與國之間約定的法則和國際慣例辦事。實行依法治國,就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這種內在要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
4. 實現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從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看,從封建專制國家,到資產階級民主法制國家,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體現。實現依法治國,是中國邁向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
5. 實現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會穩定、人民安定團結是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需要幾代人艱苦奮斗才能實現的偉大事業,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前進的道路上也必然還有不少矛盾和困難。要保持一個穩定的局面,就必須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權利,各種破壞、犯罪活動能受到有力打擊和有效控制,各種人民內部矛盾能得到正確有效地處理。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最靠得住的辦法就是實行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保證國家的一切工作都依法進行。
一、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一)人民民主
(二)法制完備
(三)樹立憲法法律權威
二、"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備的法律,使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來後,必須遵守和執行。執法必嚴就是嚴格執法,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行政執法權和司法權。違法必究就是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要遵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給予懲處。
依法治國理念的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樹立法高於人、法大於權的觀念。依法治國理念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第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即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郡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違法行為都必須依法受到追究。
第二,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這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維護法律權威,必須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基本行為准則的觀念;維護法律權威,必須首先維護憲法權威;維護法律權威,必須努力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統一和尊嚴;維護法律權威,必須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
第三,嚴格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區別於人治的重要標志。嚴格依法辦事,就是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於一切國家機關特別是專門履行執法、司法職責的政法機關來說,嚴格依法辦事要求必須做到職權由法定、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備的法律,使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來後,必須遵守和執行。執法必嚴就是嚴格執法,它要求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行使國家行政執法權和司法權。違法必究就是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都要遵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給予懲處。
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依法治國是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民主與法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社會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握政權,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才能使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同時,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民主制度、民主結構、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都需要有法律加以確認、規范,並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其次,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是一種法治經濟,離不開法制的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比較完備的法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進一步完善法制建設,顯得更加緊迫。當前我國經濟領域出現不少混亂現象,如失信毀約、制假販假、偷稅漏稅、欺行霸市等,破壞了市場秩序,干擾了國家建設,損害了群眾利益。這些都與我們相關法律不夠健全以及執法不力有直接關系。
再次,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只有實行依法治國,才能更好地促進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技術進步、文化教育發展。比如,我國的民法通則、婚姻法、收養法等法律,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要求,把道德義務轉化為公民的法律義務,從而增加了道德規范的約束力,這無疑有助於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和改善。又如,我國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把嚴重破壞精神文明建設的行為規定為犯罪或行政違法行為,並對違反者施以不同程度的制裁和處罰,直接保證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
最後,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可靠保障。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比較突出。這就要求我們要依靠法治來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同時還要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宏大的系統工程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多方面努力。
實行依法治國,必須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現在,我們黨的中心任務、所處環境和隊伍結構已經發生許多重大變化。這些重大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把黨對國家的領導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要帶頭遵守並維護憲法和法律,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法辦事。
為什麼要依法治國 人類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秩序之中,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生活在封建秩序之下,那時已經有了許多的法律條文,但它們大多都是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所有的大權都在君主的手中,君主容易憑一時的好惡來決斷國策,隨意按自己的意志制定與修改法律,造成政策上的反復法律成為統治階級謀取私利的工具,從而造成了社會混亂,乃至崩潰。這一點從我國封建社會不斷的更換便可以看出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個人的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權利控製法律。而統治階級的行為得不到約束。即使是出現一時的"明君"什麼的,也只是一時的現象,因為利用統治者自己約束是不現實的,在我國建國初期,雖然制定了憲法,卻並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制約領導人的權力,在文革時期甚至出現了"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權威思想,領導人的權威大於法的權威,林彪,四人幫正是利用人治的政治運作機制,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
歷史的進步總是建立在災難上,文革證實了人治在中國是行不通的,1978年,社會主義法制的確立,使中國慢慢開始了法制的建設,1997年黨中央又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政策,依法治國與依法制國有什麼區別呢?法治不是簡單的執行法律來治理國家,法治更重要的是其法律的運行方式,程度和過程。它包括了法律的至上權威性,法律的公平性、普遍性等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以法律來約束統治者,對權力的限制。只有在法治的條件下,才能對權力的執行者實行著有效的監督及懲罰手段。法制是法治的基本條件,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法制的卻不足以表達法治的實質。法制的焦點是秩序,而法治的重點則在有效的制約和合理的運用權力,也就是說法制是用來規定國家的秩序的而法治通過對權力的制約與合理利用使法律真正能夠得到應用與發揮。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市場經濟的建設更是離不開依法治國,市場經濟的建設與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律來規范和保證,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來規范市場經濟活動,引導經濟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實現 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與管理,並確保社會公正,沒有法制市場經濟是難以運轉與發展的,但有了法制並不代表市場經濟能夠建立與發展,最終還是需要法治,法治並不單純的強調市場經濟,而且還調整各種市場行為使其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確立了合法的原則,法在市場經濟中有著最高的權威性。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前提,依法治國的主體便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這表明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是緊密相連的,回望歷史文革便是由於沒有將黨內民主以及國家社會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這樣就提供了一種條件,使國家的權力過於集中於個人,黨內的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滋長,也就使黨難以防止與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動與發展。因此發展民主的時候還要注意法在其中的作用,通過法治使民主制度化程序化,加強的同時法律也會有了穩定性,不會因領導人看法與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民主又可以保正法治的行之久遠。
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要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體系的完整與否是一個國家的法律健全與否的前提,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僅會給壞人提供為非作歹的機會,還會使好人無從依法行事。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不僅要求立各種各樣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立法時要做到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社會主義法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法的生命力與優越性之所在。要經由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制定,這是保障法律科學性、民主性的程序基礎。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有助於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立法,廣泛集中民意民智,避免立法工作單純受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驅使,或者完全依領導人個人的意志而立法。要講究立法技術,注意借鑒歷史上的和國外的立法經驗,更要注意總結自己的立法經驗。
健全民主制度和監督制度。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要切實做到:公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國家權力的配置,包括中央與地方、領導者個人和領導集體、執政黨和國家機構、其他政黨和社會組織的關系,都要充分體現民主原則。人民應能通過法定的民主程序當家作主,進行重大決策,管理國家大事。司法與執法體制和程序的各個環節,也都要貫徹民主原則,保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與民主制度相連的是監督制度。我國當前應加強對國家權力的立法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包括輿論監督)。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就難以保證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完全按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辦事,也很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參政、議政的權利。
要繼續加強嚴格的行政執法制度與公正的司法制度。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按法定程序實施,嚴格依法行政;行政權力不得濫用,必須接受法律的制約;濫用行政權力造成的損害必須經過法定程序予以救濟。同時,還應建立對行政違法責任人的追究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是對受到侵害的人民權利給予補救的關鍵一環,也是維護社會公正、保障法律得以正確實施的最後一關。在健全公正的司法制度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干涉;司法機關依法享有的地位應當得到保障;要有公正的審判制度,保證案件的審理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嚴明的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要繼續培養高素質的執法隊伍。我們必須建設一支數量足、素養高的執法隊伍,包括公務員隊伍、行政執法隊伍、法官隊伍、檢察官隊伍。同時,還要建立從事高質量法律服務律師、公證員隊伍。所謂素養高,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要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要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忠於事實、大公無私、廉潔奉公和具有以身殉法的精神;二是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避免一些庸才濫竽充數;三是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不僅要廉政,而且要勤政。
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大計,是社會政治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仍然相當嚴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狀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相比還是相當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增強"依法治國"的思想觀念,擴大"依法治國"的民主基礎,完善"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強化"依法治國"的監督機制,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做出更大的努力,從而朝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想目標前進。

Ⅳ 如何構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治屏障

現狀:未成年人保護還存在薄弱環節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需要國家、社會、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一名公民的自覺行動,但歸根結底要靠法治來保障。」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表示,目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治保障還不夠健全,一些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問題十分突出。例如,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容易成為違法犯罪的對象;父母嚴重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虐待子女,行政和司法缺乏有效的發現和干預機制;校園內的體罰、虐待、性侵事件時有發生;向未成年人銷售煙酒屢禁不止;網路不良信息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有立法方面的原因,如一些法律沒有明確保護未成年人的義務主體和法律責任;也有法律實施方面的原因,特別是一些行政部門不能完全做到依法辦事。對此,要努力構建涉及未成年人的法治體系,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個法治環節共同推進。
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表示,從當前情況看,未成年人教育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學校法制教育重視不夠,家長在教育子女的觀念和方法上存在誤區,社會教育缺乏系統規劃等等。對此,要健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推進家庭教育科學化是基礎,落實素質教育是關鍵,補齊社會教育短板是保證。
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教授說,過去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回家會變壞,現在卻發現孩子在家裡更容易變壞。因為虛擬世界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響甚至超越了某些家庭教育的影響,有必要將社區和虛擬空間納入未成年人保護體系的范疇。
針對一些地方青少年法制教育重形式不重實效的問題,司法部副部長張蘇軍提出,應當通過動漫、微電影、網路視頻等傳播方式豐富教育手段,切實增強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司法:設置重重「防火牆」
在未成年人保護上,各地公、檢、法、司主動回應社會關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雲騰說,1984年10月,上海市長寧區法院創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少年法庭,開創了少年司法的先河。近年來,該院建立完善合適成年人參與訴訟制度、未成年人心理干預機制、未成年人安置培訓基地等,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國法學會《民主與法制》雜志社總編輯劉桂明對安徽省池州市公安局創建的「平安校園」服務平台表示贊賞,目前池州市5所大中院校、79所中學、232所小學、171所幼兒園,以及公安、教育、食品葯品監督、城管等部門都接入了「平安校園」服務平台,做到了「沒有被邊緣的學校,沒有被忽視的隱患」。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史衛忠表示,為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和「標簽效應」,同時給予外來涉罪未成年人平等的司法保護,2004年起,上海市檢察機關將辦案專業化與幫教社會化相結合,建立起一套多方參與的涉罪未成年人社會觀護體系,走在了全國前列。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陳連福表示,目前,刑訴法規定的限制適用逮捕措施、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社區幫教等制度在執行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相關部門達成共識,協調一致。建議建立多部門橫向聯系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溝通意見,促進對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的全程化和有效性。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爾梅坦言,近期發生的南京母親餓死女童案件,廣州親生母親長達七八年虐待親生女兒致死等案件,說明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特別是監護監督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缺失。為加強對處於困境的未成年人的權益保障,民政部與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擬於今年出台指導性意見,建立未成年人監護行政監督干預與司法裁判銜接工作機制。
制度:親職教育、干預、監護制度一個都不能少
與會者認為,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我國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有些規定零散、缺乏剛性,難以發揮作用,像親職教育、干預制度、國家監護制度等都需要提上議程,制定出台,發揮效用。
北京市海淀區法院院長魯為說,「問題少年」大多是「問題父母」的產物,許多犯罪少年家庭「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因此,有必要建立未成年人家庭親職教育制度,即明確規定青年夫婦在做父母之前和犯罪未成年人的父母,必須接受相關培訓,以切實提高其在養育後代、科學教育方面的能力,強化其監護責任。
「還應當建立未成年人監護干預制度。」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指出,面臨生存困難、監護困境和成長障礙的未成年人權益遭受侵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將流浪未成年人監護干預問題納入了政策議程,應該以此為基礎,將監護干預的對象從流浪未成年人擴大到整個處於困境的未成年人,為處於監護缺失或監護失當困境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性監護指導、補充性監護干預、替代性照料撫育等社會保護服務,幫助未成年人過上穩定的生活。
全國婦聯協調處處長張彥紅主張建立國家監護制度。她說,我國立法比較強調親屬對未成年人的監護,但是對監護人監護能力的規定卻不甚明確,對公權力介入監護的舉措規定得不具體,對有過錯監護人的懲戒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雪梅也表示,我國法律規定,在法定監護人死亡或者喪失監護能力,又沒有其他人員擔任監護人的情況下,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者其住所地的居委會、村委會擔任監護人。這一規定已嚴重脫離社會實際,建議取消,建立國家監護制度。國家監護制度應當規定,民政部門對監護人監護有困難的,應當提供必要幫助,保障監護職責實現;對監護人死亡或者喪失監護能力,又沒有其他人員可以委託監護的,由民政部門直接擔任監護人,以充分體現國家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職責。
立法:找出短板,打上「補丁」
盡管我國已出台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且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繼承法、收養法等都對未成年人保護作出有針對性的規定,但與會人員認為,現有法律仍存在一些短板,需要打上「補丁」。
《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雜志社總編輯牛凱表示,未成年人介於兒童和成年人之間,已具備自我控制能力逐漸增強等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有利因素。因此,在相關立法中應當明確對未成年人自我保護能力教育的內容,通過預防未成年人被害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止未成年人從受害者向犯罪者「惡逆變」。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教授吳宗憲提出,依據法律,未成年犯罪人會被取消學籍。這一規定還有待完善,建議修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時,在取消學籍之前設置法定的警告、訓誡程序,提醒學生如果不懸崖勒馬,將面臨開除學籍的後果。這種程序的設置,可以促使不良未成年人停止不良行為,為其繼續接受學校教育提供緩沖。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綜合處處長趙海表示,我國應當制定專門的兒童福利法,建立適度普惠的兒童福利制度。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秘書長馬國華對此表示贊同,並提出了具體的制度設計:明確兒童福利管理機構,改變目前機構分散、職能分割的局面;明確兒童福利案件處理程序,兒童醫療保障制度、安置措施以及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的途徑等。
馬國華還主張,最高人民法院應盡快出台司法解釋,提高父母和其他監護人的法律責任意識。對未履行或未恰當履行監護責任的監護人,依法撤銷其監護資格。具體內容應當包括:在未成年人監護缺位情況下,確定成年人監護職責主體;明確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主體;在離婚案中增設未成年人需求和家庭情況的評估。
黃爾梅提出,被害人是未成年人,侵害行為尚未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屬於自訴案件,但是如果侵害者是該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的,由誰來提起訴訟?誰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馬國華的建議是,賦予未成年人獨立的訴權。
馬國華還建議,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為依法保護被性侵的未成年被害人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根據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和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新的刑法修正案有望在今年出台。目前較為便捷可行的方法是制定「刑法修正案(九)」時,廢除嫖 宿幼女罪;將強 奸罪名中幼女的年齡提高到16歲,同時增加對未滿16歲男童侵害的規定;擴大對猥褻的懲戒范圍;增加兒童色情製品的內容。

Ⅵ 誰能發給我關於小學生學習的法治方面的小常識

車輛防盜

1. 自行車、助動車和機動車,要慎重選擇停放點,應停放在有專人看管的停車處。

2. 夜晚應將車停放在專門的車棚和車庫內,沒有車棚、車庫的要落實其它防範措施 ;

3.養成離車上鎖帶走鑰匙的習慣。

4. 非機動車停放後要帶走車上的懸掛物品,以防失竊。

5. 保證鎖具完好,有條件的可在車輛上安裝防盜裝置或小型報警器。

對扒竊的防範

1. 錢款如要隨身攜帶,應將錢款和其他物品混雜放置在包袋內,並將其掛在身前。

2. 攜帶現金較多時,應分散放置,並記住現款特徵,以便必要時能及時辯認。

3. 不要在公共場所翻弄錢款,不要將錢款放在外衣口袋和褲子的插袋裡。

4. 隨身攜帶錢款應放在盡量不被他人看見和摸到的位置 。

5. 乘坐公交車,把暫不使用的錢款放在內衣口袋或包袋內,扣好鈕扣和拉鏈等 。

反扒防竊小常識

1 ) 外出遊玩或在商店挑選商品時,做到物不離視線,包不離手,更不要隨意委託他人 代看所攜物品。

2 ) 在乘座公交汽車時,應避免攜帶貴重物品,馬甲袋、時裝袋內不要放置貴重物品。

3 ) 攜包上車時,必須將皮包拉鏈拉上,並盡可能將拉鏈面緊貼身體,拎包、背包還要 放在背後,以防失竊。

4 ) 要文明乘車,相互謙讓,不要爭先鞏後擁擠在車門口,防止扒竊分子乘機作案,更 不要在車廂內嬉笑打鬧,而精力分散,遭扒被竊。

5 ) 乘客上車時,錢包、皮夾不要放在暴露在外的褲子後口袋和西服的下面口袋以及襯 衫口袋內,犯罪分子有機可乘。

6 ) 攜帶數量較多現金乘車時,最好不要在公眾面前暴露,以免引起扒手注意,尾隨 作案。

7 ) 乘客對故意碰撞你的人或二三個緊貼你的人尤其要加倍小心,防止失竊。

8 ) 乘客一旦發現錢物被竊,應一面注意身邊乘客,一面通知售票員緊閉車門,並盡可 能及時報警。

9 ) 廣大乘客發現車扒活動,要敢於揭發,積極配合公司售人員扭獲罪犯。

對搶劫的防範

1.遇有陌生人敲門,應問明身份情況再決定是否開門;不要讓人以任何借口叫開 房門而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

2.老人、兒童、殘疾人住戶,尤其要在門上安裝「貓眼」、「警鏈」,防止犯罪分子闖入作案。

3.外出旅行時,不要讓人知道您攜有巨款或貴重物品等,以防不測; 4.男女談戀愛,不要在深夜或在地處偏僻路段滯留,以免遭搶劫、污辱;

5.到銀行等機構存取較大數額的錢款時,要有人陪護,以防搶劫

交通事故的現場急救

1、交通事故一旦發生,常有許多人受傷,其中必有少傷勢嚴重或處於頻死狀態的傷員急 需搶救。能在現場進行及時正確的救護,對於減少事故受害者的傷殘或死亡至關重要。

2、心肺復甦:當發生突發的呼吸、心跳停止的時候,要及時對傷員進行心肺復甦搶救, 以挽救傷員的生命,如能在4分鍾內開始,成活率最高,現場心肺復甦的程序為:

11( 1 ) 首先要保持呼吸道暢通,打開傷員的嘴巴,清理口腔內的異物,口腔氣道通暢 ;

11( 2 ) 其次是維持呼吸,檢驗傷員是否還有呼吸,若傷員已沒有呼吸,可立即採取口對口的呼吸方法,每3-4秒吹氣一次 ;

11( 3 ) 其三是恢復血液循環,對心跳驟停的傷員,要立即採取心臟復甦術,搶救者應 掌握胸外心臟按壓雙手配合的正確姿勢及按壓動作,有節奏地按壓心臟。

3、 控制嚴重出血:個體重50公斤的人,其血液量為4000毫升,當失血量達1500 毫升以上時,便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傷員出現模糊、口渴、頭暈、甚至昏迷現象。 外出血的止血方法有:

11( 1 ) 直接加壓法。用手掌或手指直接按在傷口上,並保持壓力15分鍾以上。

11( 2 ) 高舉法。舉起傷員出血的肢體,高於心臟部位,以減緩出血部位的血夜流動 。 有條件的,可在傷口敷一塊清毒紗布或墊干凈的衣物包紮。

11( 3 ) 壓迫止血法。當四肢有嚴重出血時,可壓迫肢體的重要動脈 。

4、 搬運傷員:當意外傷害發生時,宜在對重傷員就地檢查傷勢和初步處理後再搬 運。搬運方法根據傷員的傷勢情況、傷員的體質和搬運的遠近及道路情況而定,主要搬 運方法有:單人背負法、抱持法、扶持法和四人雙手椅托法。

居室防盜

1、樓房要安裝防盜鐵門,老式平房在啟鎖處安裝防撬角鐵,「雙保險鎖」,大雜院及一門多戶要安裝總鎖,有條件的住戶要安裝報警裝置。

2、底層沿街面的窗戶要安裝鐵柵欄,鐵柵間距不超過15厘米,並要加固氣窗、排氣窗。

3、家中現金存放不宜過多,其餘可存入銀行並記下存摺帳號。

4、現金、首飾、存摺、有價證券和其他貴重物品,應放置在不宜被外人發現的地方。

5、鄰里互相關照,發現形跡可疑的人及時報告當地派出所或打「110」報警。

Ⅶ 怎麼理解法治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依法治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否認法治存在著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當今有著其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純粹的法治是有缺陷的,也是空洞的,只有與德治的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真正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一、 法治與德治的內涵
法治思想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早在古希臘時期各城邦就實現了較為徹底的民主與「法治」,而古羅馬更將這一民主與「法治」的思想發揚廣大。德治更可以從古代中國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中找到其歷史原形。同時由於中西方對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導致了對「法治」與「德治」地位和作用認識的巨大反差。西方人性惡的思想促使人們優先選擇通過法律而非內在的道德機制來調控人們的行為,而中國人性善的理論促使人們希望通過人類道德的自我調節來達到理想社會的實現。這兩種不同的社會治理模式導致了近代中西方法律發展的巨大反差。近代西方由人性惡的認識出發,認為任何權力的本質也是邪惡的①,因此任何權力都必須以有效的手段加以制約,而法律便是最佳之手段;同時由於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關系的契約化,使得平等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分權制衡」以及「平等自由」的法律思想使得「法治」愈加完善。而近代中國由於儒家「為政以德」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德治」愈加根基深厚。
但是從其本質上講,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法治」或是舊中國的「德治」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法治與德治。首先,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意志。② 因此任何資產階級的法律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體現,都是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實現資本家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也就是說這種法律是一種「惡法」而非「良法」。而法律的優良性是法治的必備要件之一。③ 同時由於這種法律的壓迫性使得這種法律並非在全社會范圍內都能得到普遍遵守,因此這種法律本身也是缺乏普遍約束力的。其次,所謂道德是指由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以及同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由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現的人們行為規范的總和。④也就是說道德並非一個人或一類人的善惡評價觀念,而是全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而舊中國的「德治」之「德」無非是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而提倡的君臣、父子尊卑有分之德,其雖於一定時間為特定社會群體所認可,但卻並非為人類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即使其中部分內容體現了正義平等,但其也是不完整的,也是狹隘的。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是指人們通過或主要通過法律對國家的治理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⑤並且必須具備法的優良性以及法的普遍性兩個基本構成要件。而真正意義上的德治是指人們藉助或主要藉助道德的作用對社會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求理想社會的實現。⑥並且這種道德是為全社會所公認的正義平等之觀念。
二、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面對法治與德治的抉擇,有人認為法律是萬能的,只有在法律的完全掌控下,社會才會正常有序;又有人認為道德的作用是強大的,只有道德才能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中,才能治本,由此泛道德主義應運而生。但是現實告訴我們,純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
首先,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純粹的德治或是純粹的法治都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就社會現實而言,不可能每個人都自覺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事,不可能每個人都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而寧願放棄個人利益。實際的情況很可能是:人們自然的認為他人都會依道德而行事,那麼自己一個人的違反並不會造成全社會范圍內的混亂,從而大部分人只期待他人依道德行事,而自己卻違背道德的要求去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終使得少數遵循道德要求的人的行為也變的毫無意義。由此看來,在當今純粹的德治是一種巨大的冒險,其結果只能是社會的極度混亂,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而純粹的法治必然要求有一種無時無處不在的監督工具,即採取「人盯人」的監督模式,那麼任何人每天都處於一種監督他人與被他人監督的狀態之中,這不僅造成社會生產的停滯,社會資源的浪費,從根本上講也是與平等自由的法治思想向違背的。
其次,任何法律從根本上講都是一種道德。法治之法應該有而且必然有道德性。⑦實際上法律都是人們對某種道德的確認,道德規范實際上構成了法律規范的源泉。人們將一種道德法律化,或是因為人們認為其極其重要,必須將其上升為法律以突顯其重要性,或是因為這種道德自覺遵守的程度極其不理想,需要用國家的強制力加以規制。而且可以說任何一部良法都是一部人類道德的薈粹集。只有具有道德性的法律才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才不是一部缺德的法律,才不會背上惡法的罵名。
同時人們也必須認識到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本身並非是一個完美無暇,毫無缺陷的。法律的滯後性是法律的致命弱點,任何法律都不可避免的將這一致命弱點展現於世人之前。相比較而言道德就更具有時代性,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及時應變,它能及時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加以調整,並且這種調整也為日後的立法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由於法律只能對人們的外部行為加以調整,無法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而道德作為一種內心確信能夠彌補法律的這一不足,由人們的內心出發去規制人們的外部行為,從而使法律的調整更加高效。由此可見在當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離不開德治,缺少法治的德治是有缺陷的。
最後,於現實之中德治的威力雖然在局部范圍是巨大的,但是其作用的范圍是極其有限的,並非任何人、任何行為都受其規制,或者說即使受其規制,但這種規制也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的,任何一絲不良動機都可使其功虧一簣。過分依賴法治不僅將損害法治,而且最終將損害德治本身。假若每一個人都具有聖徒一樣的心靈與道德品質,政府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法律更無存在的必要。正是由於人們道德水準的巨大差異才必然要求運用法律規制少數不道德的人,強制其履行其應盡的義務,以維護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德治的實現最終還是要依靠法治。⑧任何道德規范受侵犯時,光有社會輿論的譴責是不夠的,只有對那些違反者施以必要的懲戒,才能有效維護這些道德規范的不可侵犯性。但並不是說違反任何道德規范都必須受到懲戒,只有違反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規范的行為才會受到制裁。由此可見於當今德治離不開法治,離開法治的德治是虛幻無力的。
綜上所述,在如今的歷史條件下,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當今社會的最佳治理模式。
三、 德治——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任何社會個體都企求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之中:在這個社會中,人們以一種高尚的情操無條件的自覺維護社會秩序,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在某種情況下,願意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社會利益。有人會問,這不就是一種德治模式嗎?的確,這就是一種德治模式。但是既然純粹的德治是不可靠的,那麼這種理想的社會不是永遠都實現不了嗎?其實不然。這實際上涉及到了必然性和實然性的問題,即理想與現實的問題。就現實而言,人們的道德水平遠沒有達到那種可以純粹德治的程度,純粹的德治只能引起全社會的混亂,而純粹的法治又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消耗,因此於現實法治與德治的完美統一才是最佳的社會治理模式。而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德治是一種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是社會發展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法學家認為,法與國家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國家的消亡也意味著法的消亡。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全人類社會實現共產主義,而於共產主義社會中,階級的對抗已不復存在,而作為階級專政工具的國家也自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依據,同時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也將消亡。共產主義社會雖然仍有「公共生活的起碼規則」,但它不是法,因為它沒有法所特有的階級性。⑩既然法已不復存在,那又何來法治之說呢?法治的最終命運只能是與法和國家一起消亡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過程中。
其次,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而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標志之一便是人們道德水準的空前提高。共產主義道德本質上是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因此於此情形下人們會自覺維護社會秩序,會力求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人們會自覺選擇社會利益的實現。這樣便為德治的實現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土壤,德治的生命力也將更加強盛。
總而言之,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決定了德治的必然性,德治的實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在這樣一個理想社會之中,人們和諧共處,社會井然有序,不必要的社會消耗也降低到最低點,人類的文明將得到巨大的發展和進步。

熱點內容
長沙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07 03:06:23 瀏覽:825
三個道德品質 發布:2024-11-07 03:02:39 瀏覽:156
經濟法概論平時作業答案 發布:2024-11-07 02:41:58 瀏覽:299
民法典改了 發布:2024-11-07 02:31:39 瀏覽:811
關於招投標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11-07 01:39:33 瀏覽:920
2013年司法考試真題解析 發布:2024-11-07 00:56:39 瀏覽:485
幼兒園對幼兒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4-11-06 23:59:57 瀏覽:542
禁狗肉條例 發布:2024-11-06 23:28:05 瀏覽:320
條例審核 發布:2024-11-06 22:48:36 瀏覽:388
紀檢監察機關案件檢查條例 發布:2024-11-06 22:42:06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