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老子道德經
『壹』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我們盛行四海的《道德經》。結果經過整理復原人們發現,該版本與我們現在流行的《道德經》版本,存在著一些差異。
這些差異大多隻是隻字片句之間,但意義卻有千差萬別之遠,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這些差別,或許是傳抄失誤,或許是有心人的篡改所致。現在我們就摘錄出四處來辨別一下,一起探討探討這樁千年公案。
帛書老子
第一處:《道德經》第二章
傳世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帛書本:「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二者差別不大,就是一個「之」字,但意義卻完全變了。「有無相生」,與「有,無之相生」,第一個理解就像現在流行的陰陽相生一樣,你生我,我生你,互為其根,自循環而無始終。但第二個理解卻是「有,是由無而生的,無是有的根本」。
而這個理解,才是與《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相互應和的。
而照第一個理解,則完全與儒家解說易經的《十翼》、解說太極圖的《太極圖說》攪和在一起,混成了稀泥。也難怪有人說《道德經》是出自於《易經》的了。
執今之道
第二處:《道德經》第十四章
傳世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二者只差了一個字,把「今」換成了「古」。按照傳世本的理解,是要遵循古法來治理現代。所謂「祖宗之法不可易」,推崇周代之禮治天下。
但是孔子向老子問禮時,老子卻告訴他「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你所學習的那一套,都是已經去世了很久的人所言。對這些很久以前的人說的話,要活學活用,不可拘泥執著。
《莊子》還直接講解了原因:「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你學習的這些東西,都是先王留下來的遺跡,又哪裡是他們的真實內涵呢?腳印是腳踩出來的,但腳印又哪裡是腳呢!」
所以按照帛書本的理解,則是要法隨時變,以適應當下之法來治理當下。種植種子的方法,和培育幼苗、照顧成樹的方法完全不同,因為時勢和對象發生了變化,所以才要以「今之道」來「御今之有」。
自然之美
第三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傳世本:「大器晚成」
帛書本:「大器免成」
同樣是一字之差。一個是持之以桓之意,表示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來的;一個卻是順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為造就而來的。
可以看出,「大器晚成」在《道德經》體系中完全就是個外來戶,上無依下無靠,突兀而孤零零的,如同飛來之石一般。但「大器免成」,卻是與整本文意相通的。
《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夠完美,想要人為去改造它,製作成器。但我們製作出來的任何器物,都遠遠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樹葉,一隻小鳥那麼精巧。
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試圖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奪天之造化」,不過是變巧為拙,變美為丑而已。
舉世獻媚
第四處:《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傳世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書本:「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說實話,「不知知」這句話,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感覺莫名其妙,怎麼也解釋不通。我在網上翻來復去才找到一個勉強看得過去的解釋——「:知道表現為不知道,這才是高明;不知道表現為知道,這就不夠理智。」
這個解釋一下就把老子的形象拉低了無數個檔次好嗎?整個一裝模作樣、世故狡詐的老頭嘛!說好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呢?怎麼能明明知道卻裝不知道這么腹黑呢!難怪有學者把《道德經》讀成陰謀論了。看來根本就不是老子腹黑,而是讀老子的人內心太奸詐。
後來我讀了一遍《莊子》,這才恍然大悟。《莊子》里有個叫南榮趎的,他說:「鄰里的人生了病,周圍的鄉鄰詢問他,生病的人能夠說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個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
這就是「知不知」和「不知不知」的差別了: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清楚的人,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那才是真正的重病。」
莊子由此大發感慨:我們都知道,對父母說的話一味稱贊,對領導說的話一味奉承,這是「諂媚」的行為。但如今社會潮流認為是對的,我們往往也會贊成;社會潮流認為是錯的,我們往往也會反對,我們這樣生活著,豈不正是一直在「諂媚」然而自己還不知道嗎?
我們穿著華美的衣裳,打扮艷麗的容貌,修飾自己的言行,討好獻媚於舉世之人,卻並不認為這是諂媚與阿諛,這不正是最大的迷惑嗎!
『貳』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道德經》真的是老子所寫嗎,到底有沒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曾經古老神秘的一本書,真正讀進去,你會感覺奧妙無窮。
《道德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可貴的是,這樣一本上古奇書,並沒有多少生僻晦澀的古文字,整本書行文流暢,文字簡練易懂,實屬難得。
在《道德經》通行本風靡於世的同時,一種質疑的聲音也出現了。那就是,有些人認為:現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並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經過儒家蓄意篡改過的,甚至有人直接說現在通行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偽經。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說《道德經》通行本確實存在篡改,那麼老子的原著又是什麼樣的呢?
要揭開事實真相,首先要從《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說起。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身份是一個謎,因為曾經有三個被稱為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實這三個是同一人。先說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時期發音相同,所以,老聃有個別名就是李耳。
至於老萊子,筆者認為他就是老聃。《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萊子者,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養壽也。並且孔子也曾經專門請教過老萊子,從這些資料看,很可能老萊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簡本的《道德經》,就是老子這一時期所寫。因為是老子在楚國時期寫的,當時民風淳樸,仁愛之風盛行,所以當時的老子是並不反對仁義的,這就是為什麼郭店簡本沒有通行本對於仁義的激烈反對的言辭。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關,寫五千言的那個老子。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斷,因為所有的史料,對老子生平記載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傳》一類神乎其神的傳說。唯一靠譜一點的《史記》,也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並沒有對老子的身份給個最終的說法。而且,當時老子出函谷關所寫的五千言,是沒有名字的,《道德經》這個名字是後人給起的。
所以,事實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簡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萊子所寫,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關所寫。《道德經》並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礎上,後代道家學者整理而成,經馬王堆的帛書本,發展到現在的通行本。
結論:《道德經》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經》也不是偽經,無所謂篡改。《道德經》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對通行本《道德經》推崇備至,如果質疑通行本《道德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經,真當那些風雲人物是傻子?
有人會說,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麼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於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蟲子一樣形態各異,有的字體已經缺失,如果不修訂,你確定看的懂?既然修訂過,肯定就已經和原著有所不同,這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才會有版本的變化,可以說,現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簡本,馬王堆帛書,或多或少都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經》經過修改,那麼是否是儒家所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為動機不成立。說是儒家所為,郭店簡本並沒有針對儒家思想的言辭,而通行本是反對儒家仁義的,說儒家篡改,難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這顯然說不通。
所以,有志於修道。或者對《道德經》以及道家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不要再糾結於版本的不同和差異,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個版本,都是在闡述道法自然這個核心,核心沒有變,也就不要糾結於只言片語的差異。
很多事,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變成謎一樣的存在。如果我們在已經變成謎的事情上繼續分辨執著,那就難免應了「夫人神好靜而心擾之」,應該放下執念,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麼都是道,又豈是些許文字的改變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經》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那些義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責《道德經》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給你一句話:
其實《道德經》它就是一本書,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樣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說出來就已經不是道,寫出來更不是,被很多人傳抄更改過就更加不是,《道德經》的意義就是給你一點啟示,讓你轉變思想,轉換思維,讓你醒悟,學會變通,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學道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便老子原話原文寫給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怎麼學習《道德經》?怎樣修道,悟道,證道?
很多人學習《道德經》,迷惑於眾多的版本,不知道該從哪一個版本下手,我的建議是,以通行本為主,適當的可以參考下郭店簡本和帛書本。
至於各家註解,可以參考,但不必盲從,包括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註解的也就那麼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是一家之言。學《道德經》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體會和領悟,並結合自身,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道德經》不是道,它只是給你指明方向,那麼道究竟在哪裡?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換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為什麼這么說?很簡單,道法自然。
道是恆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就是說,道雖然化生萬物,長養萬物,但同時也藏於萬物,一花一草,一塵一土皆有道。道的規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並不能得道,為什麼?被後天的慾望雜念淫滅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慾望,放空雜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樣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體會到「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見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麼在日常生活裡面怎麼修道呢?
很簡單,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給出了方法: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意思呢?
為道日損,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麼?
放下慾望重重,放下自私猶豫,放下急功近利,從此不再瞻前顧後,行事不再顛三倒四,錯誤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樣一樣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這就是損之又損。
損之又損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以至於無為。無為就是道。
有人會說,我無為了,是不是就一無所有了?當然不是,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憑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你做到了無為,你的狀態就是最正確的,你的行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質規律,符合根本法則。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後,應該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樣都不會少。
『叄』 晚上為什麼不能抄道德經
晚上誰說不能抄到道經的,我們抄經的情況下要保持心靜,要抄經之前一定要洗手漱口,然後坐在椅子上深呼吸三次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要這么做,所以晚上是可以抄經的,晚上抄經的好處會利於睡眠。抄經是什麼時候都可以抄的,沒有特定的時間。所以晚上可以抄道德經,甚至可以抄整篇道德經,都沒有關系。
『肆』 抄一篇道德經需要多久
道德經全文5000多個字,一共81 章,分為道經和德經,你寫字速度多少呢?給你算3秒一個字,一共15000秒,4小時多可以抄完,半天不玩可以的。
『伍』 金庸小說「九陰真經」,照抄《道德經》原文,怎麼回事
金庸小說中這種情況可謂是“屢見不鮮”,九陰真經本就是道家功夫,挪用道德經的原文,也是情理之中。我們都知道,華人武俠作家金庸可謂是當今文壇中最負盛名的一代宗師之一。在他一生的創作生涯中,可以說“碩果累累”,而《射鵰三部曲》無疑是他一生心血的集大成者。射鵰三部曲的開篇,就是天下五絕在華山論劍,爭奪絕世武功寶典《九陰真經》了。但是據說“九陰真經”上記載的內容不過就是《道德經》的原文,這是怎麼回事呢?
綜上所述,九陰真經本來就是道家武學,金庸挪用一部分道德經的原文,也是情理之內。
『陸』 道德經怎麼抄
兩個版本,一個是河上公本,一個是帛書道德經。抄寫道德經,平心版靜氣即可。當然,也要權注意字體的工整。字與字上下要排列整齊,像印刷體一樣。不要寫錯字,如果寫錯了,要用橡皮沾著清水乾乾凈凈的擦去,或者用 干凈的刀片輕輕的刮掉。每天抄寫時間不少於五十分鍾。久而久之,必得利益。
『柒』 國學經典《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個人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道德經》肯定不是原版,至於是否被蓄意篡改,我內認為有一定的可能性。容
《道德經》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老子當時留下《道德經》的時候,肯定不是以現今的簡體字留下的吧?在當時,老子書寫《道德經》的時候肯定使用古文,無論是用石鼓文,金文,戰國文字,還是別的古文,我們肯定是不認識的,並且,在那個時代,也沒有斷句一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道德經》是王弼所翻譯注釋的,不說別的,大家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都知道,有時候一個單字在不同的文章里都會有不同的意義,何況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文字所代表的意義跟後世理解的可能大不相同,如果一個字理解錯了,可能整篇就理解錯了,再加上斷句,就有不同的寓意。
就像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說是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也可以說的通?
至於是否出現過蓄意篡改的現象,也許會有那種為了私心而篡改的吧。畢竟《道德經》包含的內容太多。
『捌』 50歲的人,有必要把道德經抄一遍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德行很重要,它不分年級,對世人都一樣,德行不好,是不會受到歡迎的,我認為有必要把道德經抄一片,也奉勸人們多學點。
『玖』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這些版本的經文你見識過嗎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生前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年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了一本奇書,被後人稱為《道德經》,在2500年的傳世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遺失和人為的改動,漸漸地失去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