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萍鄉建設進程

法治萍鄉建設進程

發布時間: 2022-04-29 11:02:45

❶ 萍鄉的介紹

萍鄉市,是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西部,毗鄰湖南省。地處東經113°35′~114°17′,北緯27°20′~28°0′之間。東與宜春、南與吉安相鄰,西與湖南醴陵、北與湖南瀏陽接壤。緊靠長株潭,對接長珠閩,是江西對外開放的西大門。因古代萍鄉生有一種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鄉而得市名。萍鄉市總面積3823.99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190.1萬(2015年末)。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積的66.4%、27.3%、6.3%。市中心城區面積58平方千米,城市綠化率46%。現轄安源、湘東兩個市轄區和蓮花、蘆溪、上栗三個縣。12萍鄉是江西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國首批內陸開放城市、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萍鄉市作為湘贛核心區域和龍頭城市,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3萍鄉是一座有1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史上,萍鄉是中國工人運動策源地、秋收起義策源地、中國少年先鋒隊誕生地、紅領巾的搖籃。32015年3月,萍鄉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市」行列,是江西唯一獲批的設區市。

❷ 有人知道萍鄉市怎麼樣嗎在江西地級市中排第幾啊

萍鄉是江西的西大門,素有「贛西文化堡壘」,「贛西明珠」之稱,又是江西省的重要工業城市。現轄安源區、湘東區、上栗縣、蘆溪縣、蓮花縣和江西省萍鄉經濟開發區,總面積3827平方公里,總人口183萬,中心城區(不含湘東區)面積44.7平方公里,人口43.16萬。萍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萍鄉自建縣以來有1700多年歷史。萍鄉是中國近代工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中國著名的老工礦城市、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秋收起義的爆發地、中國工農革命軍的誕生地、中國少兒先鋒隊的誕生地、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安源煤礦為代表的近代民族工業文化和革命傳統文化、古樸的儺文化、吳楚風格兼備的民俗文化、信民遍布東南亞的楊岐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神聖的安源山、神奇的武功山、神秘的楊岐山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近年來,萍鄉市以建設贛湘邊際區域中心城市、新型工業城市、文化旅遊商貿城市為目標,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大力營造「以創建促創業、以創業促發展、以發展促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創建為大家,創建靠大家」深入人心。經濟發展方式明顯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市民素質顯著提高,創建活動高潮迭起。先後獲得「江西省衛生城市」、第三屆「全國市容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先進城市」、2005年「江西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江西省園林城市」,連續五次「全省雙擁模範城」、三屆 「全國雙擁模範城」光榮稱號;2006年被評為「中國城市旅遊競爭力暨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安源區被評為「2007年度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2007年,萍鄉市在江西省級文明城市考評中名列第二,僅排在南昌之後;2008年,萍鄉市獲「江西省文明城市」光榮稱號。

❸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變化,取得的成就有些什麼

一、經濟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中,我們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也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在此體制下,中國經濟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

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60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7年的24.66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2008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超過了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並趕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發展模式也越來越有吸引力。

二、民主法治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始終奉行「以人為本」的作風,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新局面。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單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戶籍制度、票證制度、計劃經濟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縛起來;那時沒有法治,憲法不能保護國家主席,更不能保護平民百姓。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集體領導取代了個人專斷;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物權法、監督法、行政許可法、反壟斷法等得以實施;新聞媒體擺脫了全盤歌功頌德的局面,輿論監督、網路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大;人大、政協、司法、監察、審計等的獨立作用越來越明顯。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增強,社會漸趨穩定和諧。

三、文化體育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穩步發展。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以來,也使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51金21銀28銅,獲金牌榜第一名。2010年亞運會,我國更是以199枚的金牌總數,穩居第一。剛結束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38金27銀22銅,僅次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一切都是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見證,這一切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

四、民生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脫貧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占農村總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過去25年全球脫貧事業成就的67%來自中國,聯合國2008年發展目標報告中稱,中國通過深入有效的扶貧措施,已經提前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減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2007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2007年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中國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進展。2006年參加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293億、1.405億和1.035億(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9月27日報道);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農村的新農合制度也發展的如火如荼。

❹ 萍鄉新變化 作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探析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人真正自覺地開始認識現代化,一系 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重新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機制,明確了中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緊迫性,全面開創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思想
為了全面糾正十年「文革」的錯誤路線,實行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完成後,如何 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地擺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 化道路。」[1](P163)他還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重視的兩個重要特點,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進行了分析。黨的十二大,鄧小平在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和現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鄧小平強調「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 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 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鄧小平特別強調指出 :「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 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 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2](P225)至此,「走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經趨於成熟,並成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開展各項工作 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理論的核心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與此前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強調工業化的重要,也強調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工業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統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導致現代化 過程中的種種失衡現象出現。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現代化的思想,在黨的十三大報 告中被規范地表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 表述被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並被固定下來,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
二、「兩個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全面的拔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 現了由片面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的轉變。使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重新開始起步。起步後,首先抓住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實行家庭 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通過調整工業結構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 失調問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上了正確的道路,並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設的新局面。
1982年,黨的十二大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已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當作 社會主義兩個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徵進行了詳細闡述。在實際進程中,一方面由於改革開 放沖破了僵化的經濟體制,使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沿海地區, 從南到北,形成了廣闊的前沿開放地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三大產業的 協調發展,而且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人們的思想沖破了舊觀念的束縛。追求變革、勇於開拓、講 求實效形成潮流。實踐中,使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任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 務是要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 代化。確立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這當時和之後的一段時間,盡管 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但仍實現了國內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保證了改革 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繼續進行。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在「以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 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思想的指導下,不僅使現代化 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還突破了姓「資」姓「社」的束縛,提出了建立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從此,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得以加快推進, 國內生產總值連年增長。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極大地適應了科學技術的迅 猛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劇烈競爭。
具有重要意義的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總結了近20 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抵制了 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全面規劃了邁向21世紀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實現工 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偉大構想。
三、這一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1.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2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成 功經驗告訴我們,在一個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總體水平不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仍居於世界後列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它既承擔 著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又承擔著進行新的產業革命的任務。在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 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是盡快改變我國生產力的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關鍵因素,是當今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並且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被應用於生 產,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實現「 四個現代化」,必須比以往更加重視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在農業方面,我 們要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計 算機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來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新興農業。工業 方面,則必須應用以電子信息和自動化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用 於新產品開發,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於國防現代化,就更離不開科學技術。此外, 決策的自主化、科學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也都離不開科學技 術。
2.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20多年前,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四個現 代化」是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後的生產力,就必須要 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 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 利益所在,否則,我們不能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1](P135~13 6)在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場革命 ,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20年的實踐使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這些論斷的認識 。改革舊的體制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我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開辟了道 路,改革使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完成了現代化所要實現的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全面改革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 化不斷向縱深發展,也為實現全面現代化創造了條件。
開放,不僅適應了世界經濟的客觀狀況和發展趨勢,也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 ,中國的現代化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加強了同世界各國在貿易、科 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管理和科學技術的水平,擴大了對外貿易,彌補了國內建設資 金的不足,這一切都是推動現代化的直接動力。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被作為社 會主義現代化的持久動力而被繼續堅持下去。實踐也證明,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穩定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障。在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大國進行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具有許多有利條件和優勢,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和 困難,如眾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相對短缺、交通運輸緊張、就業壓力大、生態 環境惡化等。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全體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就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優勢。反之,如果政治不穩定,社 會動亂、人民內部發生分裂,那就不僅會加劇原有矛盾和困難,而且會喪失我們的有利 條件和優勢,現代化的實現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講,保持政治的穩定是實現現代 化的重要保證。用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 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2](P284)為此,所有 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設計都要把保持社會穩定放在首位,一切有關現代化的方針、政策、 方案都要服從於穩定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須把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 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現代化建設 與可持續發展內在地統一起來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 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 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我們不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搞好,還要為我們 的子孫後代著想,決不能吃祖宗糧,斷子孫路,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 我們不能為謀求一時的發展而以犧牲長久利益為代價。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吸納和借鑒了 世界的和我國的現代化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了一條真正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道路,實現了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❺ 有關鄉政府誠信友愛、務實創新、自強自立、趕超崛起的演講稿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 [2006]1號),按照我省2010年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並在此基礎上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現就全面推進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如下決定。

一、深刻認識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大以來,我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制定和落實《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綱要》,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等統籌城鄉發展的系列工程,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面貌的改觀。全省上下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氛圍日益濃厚,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正在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不斷提高。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省農業基礎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狀況還沒有完全改變,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機制尚未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制約「三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深刻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步驟,充分表明我們黨對解決好「三農」問題由治標走向了治本,由單項治理走向了全面建設,集中體現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意願和根本利益。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二)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根據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面建設「平安浙江」,加快建設文化大省,努力建設「法治浙江」的戰略部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農村現代產業體系、農村新社區、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現代農民素質、農村民主政治和城鄉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建設,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協調地推進農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
(三)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把保護好、發展好、實現好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關心農民疾苦、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使新農村建設的每一項舉措都讓廣大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把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健康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增強公共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重點轉向農村。著眼於突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制度性障礙,形成讓城鄉資源要素優化配置、農村財富源泉充分涌流、新農村建設動力不斷增強的體制和機制。
--堅持黨政主導、農民主體。既要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形成分工協作、齊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又要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努力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體制和機制,把各種要素引導到新農村建設中來。通過規劃先導、投入引導、政策指導,充分調動全社會特別是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把科學的建設規劃通過民主決議轉化為農民群眾自覺的建設行動,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團結協作精神,共同建設美好家園,讓農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和管理者。
--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科學把握近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的關系,堅持以規劃總領新農村建設。按照統籌城鄉生產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搞好規劃,明確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分輕重緩急確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既要著力解決當前農民群眾最迫切的難題,又要努力實現全面小康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為現代化建設打下扎實基礎。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從我省農村地域多樣性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性較大的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堅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不搞強迫命令;量力而行,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整體建設、協調推進。按照「發展是首要,增收是關鍵,移風易俗是基礎,搞好黨的建設、培育新型農民是根本保證」的思路,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一手抓全面提升農村生產力和農民收入水平,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一手抓新農民的培育、新風尚的營造和新體制的構建,全面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健康素質和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互動互促、協調推進的建設機制。

三、主要目標任務
(四)總體目標。通過推動產業新發展、建設新社區、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構建新體制,把農業建設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能致富農民和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生態農業;把村莊建設成為讓農民能享受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把農民培育成為能適應分工分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形成城市和農村互補互促、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努力使我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要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貫穿於整個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十一五」期間,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是:
--發展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全面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業主導產業形成以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為基礎,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的發展新格局;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業增加值年均遞增3%以上,無公害農產品占農產品比重達到90%以上,走出一條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現代農業新路子。
--培育繁榮興旺的農村經濟。工業化、城市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撐力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農村人口和生產力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致富門路拓寬,使縣城和「中心鎮」成為農村經濟的增長極、農村企業和人口的集聚中心、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主要依託;全省城市化率達到60%左右,新轉移農業勞動力200萬人,農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下降到20%以下,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左右,其中來自二、三產業的收入達到80%左右,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差距。
--建設整潔優美的農村社區。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城鄉一體和創造最佳人居環境的要求,重點搞好縣域村鎮布局規劃,使中心鎮、中心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配套,成為農村人口的集中居住地;全省60%以上的村莊得到整治,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狀況得到全面改觀,建成一批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服務健全、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
--拓展城鄉均衡的公共服務。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建立健全以區域城鎮為依託,城鄉銜接、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公共交通、供水供電、廣電、通訊、商品連鎖、金融保險、就業保障、科技普及、文化基礎、衛生體育、應急救助等公共服務體系,服務網路覆蓋到所有的中心村,讓農民享受到便利、安全、高效、多樣的公共服務。
--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順應農民群眾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意願,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變農村陳規陋習,倡導科學的消費方式,養成文明的生活習俗,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以下,使農民群眾居住環境安寧舒適、鄰里關系和睦親近、生活方式文明健康。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村民俗文化和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廣泛開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進一步完善;縣(市、區)建有符合標準的公共文化設施,鄉鎮建有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中心村建有適合群眾需要的文化活動場所;農民自辦文化更加活躍,文化下鄉形成制度和氛圍。
--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進一步培育和弘揚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樹立體現改革創新時代精神的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崇尚科學,反對愚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得到普遍加強,封建迷信、黃賭毒和邪教等丑惡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的創建水平不斷提高。
--造就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民。全面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水平,著力增強科技、教育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農村勞動力逐步做到先培訓後轉移,農村後備勞動力普遍接受良好的職業技能教育;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法治觀念、健康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使轉移就業的農民掌握專業技能,使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適應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
--健全民主和諧的社會管理。以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為目標,創新基層民主形式和基層組織運行機制,擴大農村基層民主,確保農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鞏固擴大農村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成果,農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得到切實增強,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四民主、兩公開」為核心的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完善,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民主法治村基本達標率達到70%以上;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建立城鄉協調的發展體制。城鄉配套的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有利於城鄉協調發展的戶籍管理、勞動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新制度新體制基本建立,城鄉生產要素和公共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開並取得顯著成效,土地管理制度、社區股份合作制、金融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深化,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共同進步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❻ 江西萍鄉的發展潛力大不大

萍鄉市是江西省重要工業城市,形成了以煤炭、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陶瓷等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鋼材、電瓷、工業瓷、煙花鞭炮等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目前,煤炭產量佔全省的40%;鋼材佔全省的30%以上;化工填料產銷量佔全國70%;電瓷生產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低壓電瓷在全國市場佔有率60%以上,電瓷出口佔全省的85%,PC電瓷為全國馳名商標;建材工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省重要建材生產基地,水泥年生產能力為 500多萬噸;浮法玻璃2001年產量達555萬重量箱,全國排名第八;「安源牌」客車暢銷全國。安源股份2002年7月2日隆重上市,成為我市首家上市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騰飛塑料總廠生產的「騰飛」塑料製品和武冠集團生產的防水材料、精煉茶油、「紅安源」白酒暢銷國內市場。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食品工業發展迅速,中華杜仲茶、「天天上」、「武功山」、「月池」礦泉水等日益走俏市場。

輕工業產品獲各類名優產品獎達300多項(次),其中15項獲國家獎。獲新產品成果獎100多項(次),其中「飛碟」電風扇的「飛碟」商標獲江西省著名商標,市毛巾廠的「皇後巾」獲免檢出口產品,市華海防雨服裝廠的「奇款」牌透氣式防雨服獲「全國98年專利產品金獎」和「94年最大科技金獎」,上栗出口煙花生產的「中西友誼瀑布」、「組合禮花彈」等5個煙花品種在西班牙24屆國際煙花大獎賽上獲集體二等獎。

改革開放以來,萍鄉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1978年至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0.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構成的比例由1978年的33.3:43.8:22.9變為2001年的13.6:54.8:31.6,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萍鄉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實施「工業強市」的戰略,努力增大工業經濟總量。以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並舉,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以加速建設工業園,構築工業發展載體,以深化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優化環境,改善招資環境,全面實施大開放戰略,進一步搞好觀念創新和體制創新,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十五」期間,萍鄉工業經濟一定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把萍鄉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贛西明珠作出突出的貢獻。
萍鄉的工業基礎很好,城市化率較高,行政區劃雖然不大,但人口密集,便於工業、商業和城市開發等各種項目建設。在老工礦城市傳統產業的形成和帶動下,萍鄉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這幾年能夠取得較大的發展,雄厚的民間資本、濃厚的全民創業氛圍、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是重要因素;只要有好的產業和項目進來,有好的城建企業進駐,拉動全市的消費有很大的潛力可挖。萍鄉有著良好的投資條件,交通比較便利,對接長珠閩、融入長株潭的道路交通框架已經建立,工業化程度高,資源豐富,煤炭、焦化、電力等能夠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同時,東北老工業基地待遇、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城市等三項政策,對進一步提升產業檔次、拉長產業鏈、調整產業結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❼ 萍鄉市福田鎮躍星村未來五年發展前景怎樣

摘要 近日,《萍鄉市城鄉總體規劃

熱點內容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