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疫情法治社會建設

疫情法治社會建設

發布時間: 2022-04-29 11:33:36

A. 如何開展社區心理服務

可以了解下中社聯的 社區心理服務指導師 項目
2020年12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印發《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基層人員培訓方案》,聚焦基層人員的心理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街道(鄉鎮)和社區(村)居委會人員、網格員、民警、民政幹事、殘疾人專職委員、社區救助站、職業康復站工作人員,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基層人員、教師、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工會(共青團)等基層組織工作人員開展心理服務基礎知識和能力培訓。
為積極推動社區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緩解社區心理服務人才短缺現象,提升社區心理服務專業水平,助力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社區工作委員會針對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實際需求,整合國內多方心理服務等專家資源,推出《社區心理服務指導師》培訓項目。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社區工作委員會

實施單位:中科博愛(北京)咨詢有限公司

何為「社區心理服務指導師」?

社區心理服務指導師,是立足城鄉社區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的專業人員,是以社區為主要服務場域,以社區居民,尤其是困難群眾、老年群體、困境兒童、社區矯正人員、失獨家庭、社區戒毒人員等社區特殊群體為服務對象,提供心理科普、心理疏導、心理援助、矛盾調解、危機干預協助、社區心理文化活動等綜合社會心理服務,營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社會心態的心理服務人員。

1.工作場所:
城鄉社區各類服務機構和服務組織。

2.服務內容:
心理健康科普、心理問題識別與一般心理疏導、社區心理援助、社區危機干預輔助和各類心理服務相關的社區文化活動。

3.工作機制與角色定位:
社區心理服務指導師基於社區特定人群的具體需求,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區別於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在工作過程中,經常扮演八種不同的角色:1、問題識別和需求評估者;2、直接服務提供者;3、心理服務轉介者;4、特定人群利益維護者;5、社會資源鏈接者;6、服務活動策劃者;7、危機干預的協助者;8、心理服務政策倡導者。
為何要成為社區心理服務指導師?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在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和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中作用重大,需求廣泛而迫切。全國63萬多個城鄉社區迫切需要一支專業化的社區心理服務專業隊伍。

1.我國精神心理問題形勢嚴峻
我國有16%-17%的人飽受各類精神心理問題的困擾,精神心理問題所致疾病負擔占非傳染性疾病負擔的13%,已然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社會問題和民生問題。

2.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問題亟待關注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病亡者家屬、康復患者及其家庭,受疫情影響的特殊困難家庭、一線社區工作者及醫護人員家庭等積累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存在社會風險隱患。一般社區居民也容易產生各類心理問題。

3.以社區為主要陣地,建立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網路
4月8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了《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方案》,明確提出,「以社區為主要陣地,建立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網路,提供情緒引導、心理輔導、資源鏈接、困難紓解、社會支持網路修復等服務,改善社區環境,回復社區秩序,推動基層社區治理,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氛圍,促進社會穩定。」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明確指出:「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建立健全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站,發展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心理服務人才隊伍。」

B. 從疫情防控和應急管理視角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復雜、擴散迅速、影響深遠、危害嚴重等特徵,對一個國家常態治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形成重大挑戰。應對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全球流行病疫情,必須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國家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與水平。同時,要提升國家衛生治理能力,更好保障和落實公民憲法權利,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強化市場監管,加強法治建設,完善自然生態保護法律體系,完善國家儲備體系,加強組織人才工作,完善激勵問責機制,切實提高國家整體治理能力。一、全球流行病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全球重大流行病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復雜、擴散迅速、影響深遠、危害嚴重等特徵,對一個國家常態治理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形成重大挑戰。(一)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復雜性,往往暴露出現代文明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國家治理中的各種漏洞導致重大流行病疫情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其背後都指向發展價值導向的偏差與治理包容性的缺失。人類缺乏節制的慾望擴張和運用利潤尺度對世間萬物的無盡索取是各種重大流行病疫情頻發的重要原因,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在人類侵佔自然生態空間的同時也必然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的拒止與反侵入。各種反常的火災地震、物種滅絕、氣候巨變、病毒肆虐都無不昭示著這樣一個無情的事實:整個地球上人與自然的矛盾與沖突已經達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臨界點。人類發展成果從外觀上看是日益現代化的高速交通與完善的公共設施、日益豐富的消費產品與不斷進步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壯大的城市圈與洪流般聚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但深層次中潛藏著分配不公平、服務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社會不安全等多種問題,使重大流行病疫情獲得了潛滋暗長的各種必備條件。要有效應對重大流行病疫情,人類必須確立發展的邊界與限度,以自然生態完全修復為標准確立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准則,完善為自然立法的各種治理制度,找到人與自然的共生點;在人類文明自身,則需要以包容性發展為基礎,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權利保障為目標,全面完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種必備制度體系,「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使城市化、智能化、現代化的各種成果為了人、服務於人、服從於人。(二)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擴散迅速性,需要整個國家應急管理體系與疾病控制系統進行有效的緊急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特別是重大流行病疫情往往發生突然、傳染迅速、迅疾造成廣泛影響,如果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各個系統、各個層級和各個環節應對不及時、決策不科學、處置不恰當,就有可能導致事件迅速_化,產生群體性心理恐懼、情緒焦慮、行為改變、人格變異等惡果;如果在疫情暴發初期不能及時有效加以干預控制,疫情影響的范圍和程度往往迅速擴大升級,從局部的原始疫區向周邊區域乃至全國、全球擴散,從衛生醫療秩序的失序向整個經濟秩序的失序、市場秩序的失衡和社會秩序的失穩擴散。面對重大流行病疫情日益嚴峻的擴散形勢,只有完全的信息公開、科學民主的應急決策、高效的部門協同和應急處置,才能占據先機、贏得主動。(三)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影響深遠性和危害嚴重性,需要整個國家公共治理體系協同高效應對公共衛生應急事件特別是重大流行病疫情常常在短時間內造成感染人群大量發病和不治身亡,特別是致病人群大量向醫療機構集聚形成對衛生資源的擠兌,使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體系面臨巨大壓力。如果不能有效阻止疾病傳播,就有可能對經濟貿易、金融投資及社會生活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例如,1918年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在全球引發的「西班牙流感」導致超過5000萬人死亡;1998年登革熱大流行使世界56個國家的120多萬人患病;2009年的全球性流感有超過160萬人確診;2019年的非洲豬瘟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影響;等等。顯然,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重大流行病也呈現出全球傳播的明顯趨勢。但是,各國公共衛生治理水平還停留在國內常態化治理的水平,遠遠難以應對日益突出的全球重大流行病趨勢。2019年1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工程與流行病學系副教授Jennifer B. Nuzzo與約翰·霍普金斯衛生安全中心的研究人員一起發布了首個顯示全球衛生安全水平的「全球衛生安全指數」(GHS Index)。這一評估全球195個國家公共衛生安全水平的指數顯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應對重大流行病疫情方面具備完全充足的資源和能力,全球整體的衛生安全平均得分僅為40.2,世界上主要的中高收入水平以上的國家平均得分也不超過50。為有效應對各種重大流行病疫情和日益常態化多樣化的危機事件,中國整個國家治理體系都要進行應對全球傳染病風險的壓力測試,從結構和功能上重塑國家治理體系,提升應對全球流行病疫情的整體能力與水平。二、完善國家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國家整體危機管理能力應對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全球流行病疫情,必須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國家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與水平。「非典」以後,我國不斷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和傳染病防控體系,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等,基本構建了應對自然災害、社會危機與公共安全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體系。但是,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的實踐過程中,從體制到機制等各方面卻暴露出了存在的嚴重問題。一是對於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依然存在分割管理的體制。即使在2018年黨政機構改革之後,自然災害、生產安全、社會危機事件由應急管理部門統一管理,但公共衛生應急事件依然由衛生部門管理。一方面,應急管理部門作為危機事件的主管部門沒有衛生應急管理的各方面權力與責任,另一方面,衛生部門承擔著對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的沉重管理責任,難以有效承擔起衛生應急管理責任。自然災害與社會危機、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職責分割管理的體制,使具有豐富應急管理經驗的應急部門難以第一時間介入啟動應急響應,衛生部門沉重的日常醫療管理工作也導致了其對公共衛生危機事件的麻木和反應遲緩。來源:中國經濟報告

C. 在抗去疫情中.如何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

1、建設完備法律體系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也是增強公民法治意識的前提。國家的善治需要良法,法治意識的形成也需要良法。越是強調法治,越是需要設立更高質量的法律。

2、深化法制宣傳教育

全面實施普法教育規劃,重點加強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健全落實黨委(組)中心組集體學法、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學法制度。各級黨委(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每年要安排憲法和法律的專題學習。

3、開展法治創建活動

廣泛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法治單位」、「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誠信守法企業」等創建活動,推廣先進經驗,構建以法治縣(市、區)創建為主體,以法治行業、法治單位創建為支撐,以基層法治創建為基礎的法治創建體系。

(3)疫情法治社會建設擴展閱讀:

法律意識的分類

依據法律意識的主體不同,可以將法律意識分為個人法律意識、群體法律意識和社會法律意識。

1、個人法律意識是具體的個人對法律現象的思想、看法、意見和情緒,它是個人獨特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經歷的反映。

2、群體法律意識是指家庭、集體、團體、階級、階層、民族、政黨等不同的社會集合體對法的現象的意識。這種法律意識是最為復雜的。

3、社會法律意識是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對法律現象的意識,是一個社會中個人法律意識與各種群體法律意識相互交融的產物,因此這種法律意識往往是對一個國家法制狀況總的反映。

D. 疫情過後完善的相關法律法規都有哪些

關於疫情防控的主要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有哪些?

一、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他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結果。《憲法》第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照法律治理國家,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二、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這是依法治國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國的首要環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

三、關於疫情防控的主要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在疫情發生前即已基本完備,相關文件可能達數近千件

關於疫情防控的主要法律、法規、司法解釋,通常分為三個方面,即刑事方面、民事方面、行政方面。就刑事方面來說,主要有《刑法》《刑事訴訟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的決定、解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相關司法解釋等,數量可達上百件。

四、疫情發生後,刑法方面的主要法律文件

疫情發生後,刑法方面主要的法律文件有二個,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2020年2月24日頒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法發〔2020〕7號,2020年2月10日發布)。

五、二個刑事法律所涉及的刑事犯罪

筆者對上述二個刑事法律方面的文件所涉及的刑事犯罪的罪名、立案標准、定罪標准、處罰標准等,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整理。已在《今日頭條》上陸續發表,題主如有需要可以查閱。主要有:

1、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一)

2、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

3、妨害公務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三)

4、故意傷害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四)

5、尋釁滋事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五)

6、侮辱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六)

7、非法拘禁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七)

8、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八)

9、生產、銷售假葯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九)

10、生產、銷售劣葯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

11、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一)

12、非法經營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二)

13、詐騙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三)

14、虛假廣告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四)

15、聚眾哄搶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五)

16、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六)

17、煽動分裂國家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七)

18、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八)

19、拒不履行信息網路安全管理義務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十九)

20、濫用職權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

21、玩忽職守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一)

22、傳染病防治失職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二)

23、傳染病菌種、毒種擴散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三)

24、貪污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四)

25、職務侵佔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五)

26、挪用公款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六)

27、挪用資金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七)

28、挪用特定款物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八)

29、破壞交通設施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二十九)

30、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三十)

31、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製品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三十一)

32、非法狩獵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三十二)

33、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與疫情有關的刑事犯罪系列(三十三)

E. 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工程

一、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

法治社會建設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意義。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整體謀劃。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依法治國既包括對執政黨、國家機關的要求,也包括對全體人民的要求;既包括對政府的要求,也包括對社會的要求。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依法治國都是不全面的。

毫無疑問,對於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意味著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實行依法執政;對於立法、執法、司法等國家機關,意味著依法履行職權,不得濫用權力。但是,法治國家建設不限於此,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只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沒有全民守法;只有法治政府,沒有法治社會,都建不成法治國家。

二、法治社會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法治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它不是和西方法治模式相適應,不是要建立一個同黨和政府抗衡的社會力量,而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自治制度等一系例領導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相配套,把這些制度落實到基層,在法治社會建設中得到體現。法治社會建設體現的不是西方的分權制衡模式,而是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社會治理打牢法治基礎。

三、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法治社會建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法治社會建設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社會建設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法治社會建設要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法治社會建設人民參與,成效人民評價,成果人民共享,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著眼於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法治觀念不僅僅是執政黨、國家立法、執法和司法機關的事,它也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只有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增強法治觀念,人民自覺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才能使自己真正能夠成為國家和法律的主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要深入宣傳憲法,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實現憲法宣傳教育常態化;普法工作克服形式主義,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要密切結合與人民群眾利益緊密相關的法律法規;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要加強企業的法治教育,引導企業樹立合規意識;要加強社會熱點案(事)件的法治解讀評價,傳播法治正能量;要大力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有效促進法治文化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地方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融合發展;要健全以「誰執法誰普法」為主的普法責任制,實現國家機關普法責任制清單全覆蓋,把案(事)件依法處理的過程,變成全民普法公開課。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著眼於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要加強民生領域重要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深入理解民法典在社會建設領域「固基礎,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加強疫情防治,野生動物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立改廢釋;進一步完善教育、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葯品、安全生產、道路交通、扶貧、慈善、社會救助等領域和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要增強社會安全感,完善平安中國建設的協調機制、責任分擔機制;要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堅決打擊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讓城鄉更安寧、群眾更安樂;要強化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要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要充分發揮律師在調解中的作用,支持仲裁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著眼於促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民守法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相互銜接、相互適應,法治社會建設同法治政府建設相互依託、相互配合。要健全公眾參與重大公共決策機制,暢通公眾參與重大公共政策的渠道;要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切實加強權利保護,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做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要健全企業、職工、行業協會、商會在重大公共決策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制度機制;要保障行政執法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執法行為,完善執法程序,改進執法方式,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要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加大涉民生案件的查辦力度,通過具體案件的辦理,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要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建設覆蓋城鄉、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保證人民群眾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要引導社會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引導公民理性表達訴求。

F.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疫情期間如何體現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原則,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統籌使用各類編制資源,完善國家機構組織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科學立法,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組織編製法律體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是制定機構設置和組織編制方面法律的根本依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就要加快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組織編製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機構編制科學化、規范化、法定化,改進機構編制管理方式。要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制定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完善機構和編制方面的黨內法規。協調發揮好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在規范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中的作用,把黨政機構統籌起來考慮、設置,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黨政機構新格局。要完善黨政部門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人員編制方面的規定,依法管理各類組織機構和編制,充分發揮法律引領、推動、保障機構改革的作用,保障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順利、平穩、有序開展。通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實現組織法定,為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奠定製度基礎。

深化改革,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在行政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上,要做到職責明確;在履行職能和行使權力上,要做到依法行政。要調整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轉變政府職能,解決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完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滿足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需要。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精簡整合辦事機構,精幹設置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內設機構,簡化辦事手續環節,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改革行政執法體制,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整合精簡執法隊伍,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解決執法不作為、亂作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等問題,營造公正、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發揮法治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把握好深化改革和推進法治的關系。實現改革與法治相向而行、同步雙贏,要求立法要主動適應改革要求,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要按照改革方案和政策要求,全面清理與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相關的法律法規,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該制定的制定,為機構改革掃清法律障礙,為改革後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供製度保障。凡涉及法律設定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事項,應當及時啟動法律修改和廢止程序,確保在法治的框架內推動改革。只有將改革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以法治的方式推動改革,以剛性的制度管許可權權,才能增強改革的合法性與權威性,順利完成改革任務。十三屆全國人大修改憲法,賦予國家監察委員會憲法地位,用一節五條的篇幅規定國家監察機關的產生、性質、組成、體制、許可權和程序等重大問題,並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就是為了確保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於憲有源、於法有據,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要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促進,既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用法治的方式促進改革,充分發揮法治規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又要在改革中完善和強化法治,主動適應改革需要,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

G. 疫情期間有哪些舉措顯示出法治思維

在疫情期間依法進行疫情核查,疫情檢驗。依法封城依法管理,既顯示出法治思維,供參考。

H. 概括實現疫情防控法治化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各個行業領域法律法規的科學制定和不斷及時的完善, 法律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程度。執法力度的加強,執法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

I. 如何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

1、要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完善處罰程序,強化公共安全保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

2、要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法律法規,加強風險評估,依法審慎決策,嚴格依法實施防控措施,堅決防止疫情蔓延。

3、要加大對危害疫情防控行為執法司法力度,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實施疫情防控及應急處理措施。

4、要加強治安管理、市場監管等執法工作,加大對暴力傷害醫務人員的違法行為打擊力度,嚴厲查處各類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價格的違法行為,依法嚴厲打擊抗拒疫情防控、暴力傷醫、制假售假、造謠傳謠等破壞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5、要依法規范捐贈、受贈行為,確保受贈財物全部及時用於疫情防控。要依法做好疫情報告和發布工作,按照法定內容、程序、方式、時限及時准確報告疫情信息。

6、要加強對相關案件審理工作的指導,及時處理,定分止爭。要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組織基層開展疫情防控普法宣傳,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法治意識,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7、要強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務,加強疫情期間矛盾糾紛化解,為困難群眾提供有效法律援助

J. 如何看待後疫情時代的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也要放眼長遠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

在應對疫情中,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深入研究如何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重大問題,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贏得這次大考,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也要放眼長遠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這為我們更深入地認識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機,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示。

(10)疫情法治社會建設擴展閱讀:

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相關內容:

1、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擴展了中國現代化的研究領域和實踐范疇,而且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更具多維性、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2、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一定內含著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基本訴求,兩者是同向同行的有機統一體。如果長期存在治理能力不足的風險,那麼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也就不能從紙上走到路上。

熱點內容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