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人才培養工作
⑴ 十八屆四中全《決定》對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一是提出「四忠於」、「三至上」、「兩擁護」,即「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黨的事業、人民利益、憲法法律至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法治」,這是對法治工作者的總要求,管根本政治方向。它也許和西方對法官檢察官律師的要求不一樣,但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
二是在隊伍前面加了一個「專門」二字,這和其他領域隊伍建設的要求又不一樣。所謂專門,也即有專長、有門檻的意思,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乾的。具體來說就是「三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如何實現「三化」,《決定》有很多具體規定。在法治工作人員的進口方面,提出要建立從符合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家中招錄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暢通具備條件的軍隊轉業幹部進入法治專門隊伍的通道,健全從政法專業畢業生中招錄人才的機制。注意這里多處有「符合條件」的表述。在法官、檢察官遴選方面,提出要逐級遴選:「初任法官、檢察官由高級人民法院、省級人民檢察院招錄,一律在基層法院、檢察院任職。上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法官、檢察官一般從下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優秀法官、檢察官中遴選。」這就是說,今後的法官、檢察官要由省級招錄,積累基層經驗後逐級上調。在律師方面,提出構建社會律師、公職律師、公司律師等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律師隊伍。
⑵ 推進法治專門隊伍什麼化
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確保做到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這一論述指明了法治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這一論述指明了法治人才培養的原則和路徑。強調要教育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依法依規誠信執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
這一論述指明了法律服務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強調著力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這一論述指明了法治隊伍建設的目標。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法治隊伍建設的重要遵循。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要求:
一、要加強法治隊伍建設長遠規劃。要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進一步調整優化法治隊伍建設目標和舉措,進一步細化完善規劃方案,確保法治隊伍建設更加有目標、有載體、能操作、可執行。
二、要優化法治隊伍人員配置。進一步深化法治工作部門機構改革,釐清各級法治工作部門事權,持續優化法治隊伍整體結構、人員布局。重點解決好部分領域專門人才短缺問題,建立健全人財物向基層傾斜的政策保障體系,確保法治隊伍結構布局與承擔的職責任務相匹配、相適應。
三、要完善法治專門隊伍分類管理制度。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法治專門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積極構建符合法律職業特點的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完善職業保障體系,促進法治專門隊伍安身安心安業。
⑶ 如何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
1、建設抄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高水平法學師資隊伍,是提高法治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
2、優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
3、優化法學課程體系。
4、優化法學實踐教學。
⑷ 如何加強領導幹部的法制教育和法治實踐
傳達學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組織部門要把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真正把思想認識統一到全會的決策部署上來,把著力點明確到推動組織工作改革創新發展上來,把會議精神落實到各項工作中。
組織部門要精心組織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幹部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貫徹活動,結合職能抓好全會精神貫徹落實。要加強領導幹部的法制教育和法治實踐,把憲法法律列入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內容,列為黨校的必修課。注重選拔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的幹部;嚴格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依紀依法從嚴管理幹部;依紀依法持續反對和克服「四風」,在健全體制和制度上下功夫,防止「四風」復發和反彈;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以打造「三民工程」升級版為抓手,繼續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的意識,提高依法辦事能力。
⑸ 論述大學生如何提升法治素養
如何提升法治素養?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需要堅持從小事做起、加強自我修養、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等,具體如下:
1、堅持從小事做起。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知行合一,堅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實踐中加深對「知」和「德」的理解和認識,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完善自我。
2、加強自我修養,培養高尚的人格,認真學習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將道德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習慣中,養成樂於助人,團結協作,關心他人的美好品德,修身律己。
3、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懶散、消極的生活態度,與具有良好修養的人交朋友,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摒棄自己身上的缺點,不斷提高個人修養。
4、豐富知識儲備。中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在空閑時間學習其他知識領域的內容,學習法律知識,端正法律觀念。只有心懷學問,心懷法律,才能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
5、提升思想素質和法律素質需要明白高素質需要具備哪些特質,然後以此為目標,不斷自我培養,自我強化,讓這些特質逐漸內化到我們靈魂深處,成為我們自己美好的素質。
6、要把自己放入到高素質環境,團體之中,相互感染,培養提高自己的素質。需要不斷學習,不能夠只停留在一個層次,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才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⑹ 大學生通過那些方式參與法律實踐
方法有以下幾點:
1.可以到法院旁聽。
法院旁聽可以讓法援社成員更好的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增強學生對法院以及法院庭審的認識,並在庭審過程中充分感受法院的神聖與庄嚴。
2.做公益法律宣傳這個很有效提高自己。
例如,全國法制宣傳日在12月4日,可以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動,豐富法治文化活動載體和形式,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文化產品的需求。
3.去社會矛盾調解機構參與矛盾糾紛調處。
例如北京市懷柔區社會矛盾調處中心,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接待來訪、受理來信來電,法律政策服務;指導全區社會矛盾調處工作;組織重大、疑難社會矛盾糾紛的調處;還可以負責矛盾糾紛的受理和交辦工作。
4.到律師事務所或法律服務所實習。
律師事務所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執行職務進行業務活動的工作機構。律師事務所在組織上受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的監督和管理。
5.通過微博等社交平台進行法律宣傳。
通過社交平台進行法律宣傳,可以從以上各個方面開展,例如普法活動,普及法律知識,普及律師事務所的職能,都是進行法律宣傳的有效途徑。
(6)法治人才培養工作擴展閱讀:
案例:最高法接收首批法律研修學者和實習生
2015年10月1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開座談會,確定接收10名法律研修學者和50名法律實習生進行研修學習。
為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與法律院校和科研機構交流合作,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建立了法律研修學者和法律實習生制度,並頒布《2015年接收法律研修學者公告》和《2015年接收實習生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表示,這一制度的建立,拓寬了法治人才培養途徑,強化了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深度融合,對於建設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進一步推動司法領域的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專家學者到最高人民法院可不固定崗位、不固定工作時限和職責,通過負責項目課題的形式開展工作。根據研究工作需要,研修學者可以出席或列席有關會議。法律實習生制度主要採取導師制,實習生擔任實習法官助理或實習書記員,有助於全面了解我國審判實踐活動。
⑺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著力建設一支什麼樣的法治工作隊伍
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
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著力回建設一支忠於黨、答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依法治省提供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
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提高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7)法治人才培養工作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正確處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關系。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要發揮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互補性作用,確保黨既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又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從嚴治黨。
⑻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政策文件
中央政法委員會教育部關於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
教高[2011]1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黨委政法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黨委政法委,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隨著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快速發展,體系不斷完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法律人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總體不強,應用型、復合型司法職業人才培養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為了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清華大學百年校慶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決定聯合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現提出如下意見。 指導思想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主動適應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質量法律服務的需求,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改革,充分發揮法學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總體目標
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學先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教育理念,形成開放多樣、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人才培養體制,培養造就一批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法律人才。
分類培養卓越法律人才
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是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
把培養涉外法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突破口。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把培養西部基層法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著力點。適應西部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需要,結合政法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層政法機關,培養一批具有奉獻精神、較強實踐能力,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法律人才。
創新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
探索「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的合作,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開發優質教材,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基地,探索形成常態化、規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
探索「國內-海外合作培養」機制。加強國內法學院校與海外高水平法學院校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雙方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積極利用海外優質法學教育資源,探索形成靈活多樣、優勢互補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
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改革,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法律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增強學生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學生職業意識、職業倫理教育,增強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法學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手段,提高高等法學教育質量。
強化法學實踐教學環節
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確保法學實踐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不少於總數的15%。加強校內實踐環節,開發法律方法課程,搞好案例教學,辦好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條件,建設一批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覆蓋面廣、參與性高、實效性強的專業實習,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詮釋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論證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實的能力。
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
探索建立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制度,鼓勵支持法律實務部門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鼓勵支持高校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掛職,努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法學師資隊伍。
鼓勵法學骨幹教師到海外學習、研究,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教學團隊,聘請世界一流法學專家學者到國內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建設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建設80個左右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設20個左右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設20個左右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實施高校與政法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
選派1000名高校法學骨幹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1-2年,參與法律實務工作。選派1000名法律實務部門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1-2年,承擔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任務。
建設法學實踐教學基地
依託「本科教學工程」,支持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重點建設100個共享共用的示範性法學實踐教學基地。鼓勵各地各高校結合實際,建設相應的法學實踐教學基地。
開展法學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
依託國家留學基金,重點支持法學專業學生到海外留學深造,重點支持高校法學骨幹教師到海外學習交流或開展合作研究。
建設高水平教材
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法學類重點教材的編寫、培訓和使用工作。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組織編寫一批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科學性權威性強的案例教材。有鑒別、有選擇地引進一批國外法學優秀教材。
制定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標准
參與高校根據人才培養類型和實務部門需求,研究制訂本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標准。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在此基礎上研究制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國家指導標准。 實施原則
統籌布局、擇優遴選。根據高校類型和所處區域,擇優遴選一批辦學方向正確、辦學特色鮮明,教學科研水平高、有一定法學教育規模和較好工作基礎的高校,整體規劃,統一部署。
分步實施、動態調整。有計劃、分階段地推進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工作。加強檢查評估,建立參與高校動態調整機制。
管理機構
成立由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法學教育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指導委員會,負責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指導、咨詢和協調。
成立由法學教育教學一線專家學者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家委員會),負責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申報方案的評審以及實施情況的評價工作。
申報和評審
高校自主選擇參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人才培養類型,提交加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申報方案。專家委員會對高校申報方案進行評審,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根據評審意見,確定參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
建設周期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周期為10年,分期實施,首期為5年(2011-2015年)。
檢查評估
專家委員會依照參與高校的申報方案和人才培養標准,進行檢查評估。不合格的退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一)支持參與高校圍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在招生、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學制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鼓勵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的參與高校,在本校推免名額內重點支持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發展。
(二)支持參與高校改革專業教師准入、職務聘任、考核和培訓等相關制度。
(三)支持具備條件的參與高校申請成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開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四)依託「本科教學工程」,對參與的中央部屬高校給予經費支持。聯合有關部門,為實務部門承擔法律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與經費保障。各地應為參與計劃的地方高校提供專項經費支持。支持參與高校多渠道籌集資金,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提供專項經費保障。
各地各部門各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本意見精神,結合實際,研究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把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全面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
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將本意見轉發至本行政區域內所有高等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法委員會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經濟全球化席捲世界各國,已經和正在滲透到國際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僅給各國的法律、經濟、政治、文化等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而且由於經濟全球化是以本國法律與國際社會通行規則的對接為媒介的,這對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產生廣泛的影響,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2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聯合推出《關於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提出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司法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復合型法律人才。這是國家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是深化法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標志著國家法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改變法學教育質量評價標准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富於正義感、責任感和高尚情操,具有深厚的教養和專精學識,嫻於法律技術,善於進行創造性思考,具有國際視野的法官、檢察官、律師、跨國公司法律顧問以及其他處理法律實務的專業人員。
當今世界的制度規則大部分是在文明的進程中,通過不斷試錯與優勝劣汰而存留下來的。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的規則文明,是人類三種文明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這一套規則文明,就不可能使前兩種文明得到保護和發展。而在這個大規模的立法完善與法律趨同化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的法律研究者參加外,也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法律實踐工作者的參與、配合。因此要培養卓越法律人才參與到全球治理過程中。全球治理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西方一些學者和政治人士提出的、順應世界全球化和多極化趨勢、對全球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它強調由各國政府、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一道,對超國家、跨國性的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以及基本人權等問題進行治理。全球治理理論進一步催生了法律人才國際化的需求。
一般認為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7種素質: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熟悉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於喪失中華民族的人格和國格。
應對經濟全球化,中國法學教育培養的人才應當是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功底,完善的人文知識背景,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具備崇尚法律,恪守法律職業道德的精神品質,具有國際視野與全球觀念的復合型實用型的卓越法律人才與治國之才。因此法學教育必須順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等事務,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與時俱進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以提升解決復雜社會問題與加強社會管理的能力,應對強大的現實挑戰。因而今後的法學院教育,尤其是國內頂尖的法學院,應將教育的視野從主要向內,變為內外平衡、內外交融。今後對法學院教育的評價體系中,也應加入相應的指標,將能否培養出符合全球治理需要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法律人才作為一個評價因子。
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
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卓越法律人才是使我國在人才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從而增強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競爭實力的有效手段。
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卓越法律人才不能只是簡單的國際間的迎來送往和師生的進進出出,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所下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這是一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樹立人才培養的全球性觀念,即以全球性的眼光審視法律人才培養的標准、內容、層次和機制,使培養的法律人才具有國際化的適應能力;要樹立法律人才培養的市場觀念,法律人才培養應面向市場,培養國際化人才競爭中短期和長期需求的人才,卓越法律人才應該在國際化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能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其次要改變現有的法律課程設置,增加國際法律規則、國際法律前沿動向等方面內容,不斷充實國際化的教學內容,強化國際經濟、貿易和國際文化知識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培養學生參與國際交往、國際競爭的能力。重點在於在法學的各個學科設置中強調擁有全球問題意識,這既要求有全球的視野,也要關注全球的問題,並嘗試從法律的角度去剖析和解決這些問題。
最後在培養方式上,採用更為靈活的培養模式,例如通過交流生計劃、海外實習項目、優秀學生海外研修項目、聯合培養項目等多樣化形式,增加學生參與國際教育的機會;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營造校園國際化文化氛圍,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
總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卓越法律人才應具備國際交流、理解、合作、競爭的能力,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變革。卓越法律人才國際化,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各種法律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絕不是唯「洋」是用,而是相互學習,相互滲透,互通有無。
⑼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人才培養中心是干什麼的呢
摘要 親,法學人才培養中心旨在培養高端人才。該專業以高水平法學專業本科和法律專業碩士培養方案為基礎,實行本科與碩士六年制貫通式培養模式,本科階段學習結束後,將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被擇優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本專業擁有法學一流學科資源和師資力量,重視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培養造就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一流法治人才。
⑽ 建設法治中國獻一策
建設法治中國,培養法制人才
法治人才培養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
法律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在制度與人的關繫上來看,好的制度還要靠人去執行,制度本身也要靠人去制定。明代海瑞即言:「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則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則法必不能濟。人法兼資,而天下之治成。」這說明,要推進依法治國建設,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絕對是一個關鍵因素。
法治工作隊伍既包括法治專門隊伍,也包括法律服務隊伍;前者包括立法隊伍、行政執法隊伍、司法隊伍,後者主要是律師隊伍;在廣義上,法治隊伍還應包括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隊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一個立體、動態、有機完整的體系,它包括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法治人才隊伍是法治保障體系中一個重要方面,直接影響著其他體系的形成和實現。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以及促進全民守法的重任才能得到更好地實現。
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進入本世紀的10多年來,經過恢復、重建、改革和發展,在我國以法學學士、碩士、博士教育為主體,法學專業教育與法律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法學教育體系已經形成,在招生人數、向國家和社會輸送法治人才方面形成了相當規模,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要。據粗略統計,1977年,全國只有三所法律院系,1978年全國法學專業共有在校學生223人,到1990年全國已有70多所高校設置法律院系或法學專業,1999年這一數量已經超過300所,而現在全國有600多所高校有法學本科專業,全國每年招收法學本科生超過10萬,在校的法學本科生超過了40萬;300多所大學或者研究機構招生法學碩士或者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年度招生約2萬人,在校生規模超過6萬人;有40多所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具有招收法學博士的資格,法學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超過1000人,在校生規模大約3000人。法治人才隊伍的壯大,為推動中國的法治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同時,我國的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具體體現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不足。法治人才的培養面臨著多重矛盾和困境,主要包括規模和質量的矛盾、現實需求和供給不足的矛盾、模式化培養和多樣化需求的矛盾、法學教育和司法考試的矛盾等。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一方面,法律類專業擴張迅速,但低水平重復建設較多,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就業形勢嚴峻,法科畢業生總體上供過於求,法科畢業生就業率非常低,近年來甚至被排到了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而被警示,已經就職的多數人也從事著與法律無關的工作;另一方面,人才培養規格單一,難以滿足社會對多樣化法治人才的需求,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法治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高層次法律職業人才和涉外高端法律人才嚴重不足,以至於我國涉及世貿和其他國際爭端的官司往往要請國外的律師,面臨很大的泄密風險,相關國際組織中的我國法律雇員也少得可憐。因此,有人指出,我國法學教育現在面臨的最基本問題是學生的就業生存,還談不到培養的法學人才怎麼引領社會發展,怎麼參與國家、國際社會的事務與秩序構建。這種觀點雖然不夠全面,但也有一定道理。這些都為我國法治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強我國法治人才培養需要創新培養機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法治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機遇。法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嚴密的邏輯體系,這決定了法治隊伍的基本特點也在於其專業性,要求具有法律專業精神和專業素養,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即以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家為核心的法律職業人員所組成的特殊的社會群體。它必須經過專門法律教育和職業訓練,是具有統一的法律知識背景、模式化思維方式、共同法律語言的知識共同體;其成員間通過長期對法治事業的參與和投入,達成了職業倫理共識,是精神上高度統一的信仰共同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形成法律職業共同體成為我國法治社會生活的內在要求。法治人才隊伍和法律職業共同體不會自發形成,而需要培養。雖然培養的渠道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無疑是專門法學教育機構的專業培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法學教育。與此同時,我們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和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精髓貫徹其中,來加強法治人才的培養。結合四中全會精神和我國法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滿足法治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法治人才,可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夯實法學教育基礎。在技術的教育之上是思想的教育。法學教育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組織編寫和全面採用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納入司法考試必考范圍。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規范、基本能力的訓練,使之有清晰的邏輯思維,有較好的組織材料、推理、表達的能力。
第二,加強職業素養教育,培養法律職業操守和職業倫理。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在知識與技能教育之外,進行深入細致的職業倫理教育,使得培養出的人才具有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公正意識,為全民法治素養的培育奠定基礎,以培養造就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法治人才及後備力量。
第三,進一步明確各層次法學教育的定位,實行法治人才的分類培養。法學本科教育、法律碩士教育、法學碩士教育、法學博士教育等不同層次教育有各自的功能和目標定位。法治國家建設既需要立法人才、行政執法人才、司法人才等法治專門隊伍和律師等法律服務隊伍,也需要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人才隊伍,法律職業人才和法學學術人才宜做分類培養。其中,法學學術人才培養應當少而精,而法律職業人才培養則是主要任務,為此應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
第四,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於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應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
第五,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重點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熟悉中國國情的高水平法學家和專家團隊,建設高素質學術帶頭人、骨幹教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