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解禮

道德經講解禮

發布時間: 2022-04-29 12:54:49

⑴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內容想要人們明白什麼道理

道德經主要講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包括做人的道理等等,都可以在從中回學到。道德經答由春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貫穿全書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辯證,想要人們用辯證的思維去想事情思考問題,培養獨立的精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1)道德經講解禮擴展閱讀: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⑵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⑶ 老子 所 講的 上禮 中禮 下禮 各是什麼含義

就是離「道」愈發的遠的意思,根據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解釋,下德又分為三個層次:仁、義、禮,三者逐次遠離於道.上仁者之仁愛,雖非出自自然本性,但卻是無個人意圖的作為,故曰「上仁者為之而無以為」,意思是說上...

⑷ 禮儀在《道德經》中是怎樣理解的

老子在《道德經》里並沒有提到,道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也沒有提及。禮儀大概是儒家范疇的東西,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講的都是「玄之又玄」的道理,而禮儀則是關乎凡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如果老子的言論涉及禮儀的話,大概不過「守其雌」「不如守中」「不敢為天下先」之類,也許可以這樣理解:告訴人們凡事謙虛謹慎,絕不出頭。但是這樣解釋又過分牽強了。總之,道家幾乎沒有禮儀方面的專門言論。

⑸ 《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呢

老子的《道德經》到底講了什麼?

大家千萬不要用我們現在的道德,這個詞來理解老子的“道”和“德”。現在用的道德這個詞是合到一塊的,並列合到一塊道德這個詞。德已經把道給吃掉了,標准不清楚。沒有一個清晰的衡量有德無德的標准。大家按照自己的衡量標准誰是最有德的那一個。當然,我們自己我按照自己的標准來衡量,我當然是最有德的那個了,哪怕我犯了再大的錯誤都振振有詞都不敢承認。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極為推崇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⑹ 老子 所 講的 上禮 中禮 下禮 各是什麼含義

就是離「道」愈發的遠的意思,根據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解釋,下德又分為三個層次:仁、義、禮,三者逐次遠離於道。上仁者之仁愛,雖非出自自然本性,但卻是無個人意圖的作為,故曰「上仁者為之而無以為」,意思是說上仁者離道尚不甚遠。上義、上禮之人,則離道越來越遠,摻雜私心私慾,有強烈追求功利的慾望。到了以禮治國時,則世風下墜,忠信淺薄,禍亂由之而生,為政者以強制手段使人遵守,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

⑺ 道德經中禮亦道品亦什麼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里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就是道分五級:禮、義、仁、德、道。「以形而敬之為禮」,也就是用言語或形式表達對別人的尊重。

⑻ 帛書《道德經》的解讀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解讀
易亞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渴;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聞道,堇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
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躁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揣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復之。生而。
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齎財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蠍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愛,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銼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正閔閔,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剌,直而不紲,光而不眺。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厭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茲垣之。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諍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適;無適,斤亡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
毋閘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恆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斫也。夫伐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乎知不敢,弗為而己。則無不治矣。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與?虛而不淈,踵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踵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而盈之,不若其已。而梲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致柔,能嬰兒乎?修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燃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罷耳此。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拓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束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濁。湛呵!其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所以能敝而不成。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夫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情。情,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 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然。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情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獨昏呵!俗人蔡蔡,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鳴呵!中有請也。甚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則金,枉則定,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虛語哉!誠金歸之。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不能久有,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者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綉呵,繆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輜重。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閂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恆善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神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恆德不雞;恆德不雞,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貳。德不貳,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或吹,或強或,或培或橢。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諸。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恆無名 。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渝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於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上,可名於大。是以聲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去之,必故與之。將欲奪之,必故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無名之朴。闐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⑼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9)道德經講解禮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⑽ 道德經中關於仁義禮的問題

解老第二十
書名:韓非子

德者,內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於外也。神不淫於外,
則身全。身全之謂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
以不用固。為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
則無功;無功,則生有德。德則無德,不德則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
德。」
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
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於為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今制於為虛,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為為有常,則
虛;虛,則德盛;德盛之為上德。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
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親者內而疏
者外宜。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禮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
也。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拜以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以信之。禮
者,外飾之所以諭內也。故曰:禮以貌情也。凡人之為外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
禮也。眾人之為禮也,以尊他人也,故時勸時衰。君子之為禮,以為其身;以為
其身,故神之為上禮;上禮神而眾人貳,故不能相應;不能相應,故曰:「上禮
為之而莫之應。」眾人雖貳,聖人之復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
仍之。」
道有積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
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也。故曰:「失道
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夫恃貌而
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衰也。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
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
其質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間,其禮朴而不明,故曰:「禮薄也。」凡物不並盛,
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
者,實心衰也。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眾人之為禮也,人應則輕歡,
不應則責怨。今為禮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爭乎?有爭則亂,
故曰:「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熱點內容
2013年司法考試真題解析 發布:2024-11-07 00:56:39 瀏覽:485
幼兒園對幼兒承擔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發布:2024-11-06 23:59:57 瀏覽:542
禁狗肉條例 發布:2024-11-06 23:28:05 瀏覽:320
條例審核 發布:2024-11-06 22:48:36 瀏覽:388
紀檢監察機關案件檢查條例 發布:2024-11-06 22:42:06 瀏覽:393
化妝品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06 21:30:00 瀏覽:873
經濟法在克服市場失靈 發布:2024-11-06 21:25:17 瀏覽:488
越南勞動法加班 發布:2024-11-06 21:09:34 瀏覽:891
合同法特斯拉拼多多 發布:2024-11-06 20:59:44 瀏覽:847
大二合同法重點 發布:2024-11-06 20:41:37 瀏覽: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