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仁義禮謀

道德仁義禮謀

發布時間: 2022-04-29 14:52:10

❶ 仁義禮智信孝是什麼含義

儒家把「仁」與「義」、「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孔子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等內容。

仁: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仁指愛人,是博施濟眾的生活態度。

義: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義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遵循正義的生活道路。

禮:禮指維系社會的准則和道德規范。必須遵守,相當於程序法。

智: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能夠在明辨是非基礎上趨利避害的判斷力。

信: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對承諾遵行高度尊重。

孝: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對父母有孝心盡孝道。


(1)道德仁義禮謀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

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系。

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對待上司要忠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人要有抱負且有毅力。要尊重知識,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儒家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與現代商品經濟不相適應。儒家典籍《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❷ 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便推崇「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有人說這是儒家的核心內容。

這個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並不是單指儒家的思想和內容,事實上它在中國古代是一種自我約束和約束他人的道德體系一樣的存在,相當於現在的規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益,只不過古代的人們把這個看的比律法還要重要就是了。

仁: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義: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准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禮:
中國古代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范。

智: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信:
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忠:
儒家的道德規范。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系,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孝:
儒家的倫理范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系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悌: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節: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斗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范。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恕: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勇: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讓: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❸ 關於道德、博愛、仁義的名言

林清玄關於博愛的名句:

1。面對人生難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們能以起承轉合去尋找心靈的故鄉。人總是有限制的,但有夢總是最美的。

2。曾以尋死的心活著,被迫超越,也曾主動超越,不管夢是否實現,有夢總是最美的。

3。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

4。今天掃完今天的落葉,明天的樹葉不會在今天掉下來,不要為明天煩惱,要努力地活在今天這一刻。

5。這么多年來,我同情那些最頑劣、最可憐、最卑下、最被社會不容的人,我時常記得老師說的:在這個世界上,關懷是最有力量的。

6。每次轉變,總會迎來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時甚至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但對順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顆柔軟的心包容世界。柔軟的心最有力量。

7。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軟的,那最綠的草原是柔軟的,那最廣大的海是柔軟的,那無邊的天空是柔軟的,那在天空自在飛翔的雲,最是柔軟的!
我們心的柔軟,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綠,比海洋更廣,比天空更無邊,比雲還要自在。柔軟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恆常的。

8。生命是那樣美好,建議大家多做深呼吸,體會空氣的清新,體味事物的美好。我喝水時總會想這也許是我喝過的最美味的水,時時要保持一種愛,學會欣賞美,惟有愛和美才是心靈的故鄉。

9。關鍵是覺悟,人生的快樂痛苦都是覺悟。

道德名人名言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周恩來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 凱洛夫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 羅曼·羅蘭

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繫上。 —— 馬雅可夫斯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過受到的誘惑不足而已;這不是因為他們生活單調刻板,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一意奔向一個目標而無暇旁顧。 —— 鄧肯

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 列夫·托爾斯泰

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會偷竊,可是,即使把百萬金元給了盜賊,也沒法兒指望他從此不偷不盜。 —— 克雷洛夫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 黑格爾

仁義良心

仁人無敵於天下。 ——《孟子·盡心下》

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禮記·儒行》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論語·憲問》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論語·公靈公》

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戰國策·燕策三》

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而輟廣,君子不為小人匈匈也輟行。——《莊子·天地》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劉 安

君子見人之困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困則幸之。 ——韓 嬰

窮鳥入懷,仁人所憫。 ——顏子推

求在我者,仁義禮智;求在外者,富貴利達。 ——胡達源

精於義者,眼界大心地平;徇於利者,眼界小心地險。 ——胡達源

無論哪個法官都不會比一個人的良心更了解自己。 ——雨 果

每個人的良心就是為他引航的最好向導。 ——司各特

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裡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毛 姆

誰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康 德

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於躁動於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願望的抵制。——弗洛伊德

良心平靜,在雷聲中也睡得著。 ——托馬斯·富勒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 德

一個人所處的荒謬的——也是悲劇性的——處境就是:當他最需要良知時,良知卻最軟弱。 ——弗羅姆

要努力讓你心中的那朵被稱為良心的火花永不熄滅。 ——喬·華盛頓

忠孝仁義,德之順也;悖傲無禮,德之逆也。順者福之門,逆者禍之府。——劉 晝

博愛之謂仁。 ——韓 愈

有人使缺點變得要愛,有人使美德難堪貶值;而良知絕對會告訴你本能是對錯的。——諺 語

智可以微謀,仁可以托財。 ——《呂氏春秋》

昧著良心做事是不安全,不明智的。 ——馬丁·路德

僅僅一個人的良心比所有的堅固要塞更安全。 ————艾匹克蒂塔

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先從別人開始。 ——狄更斯

智慧不屬於惡毒的心靈,沒有良心的科學只是靈魂的毀滅。 ——拉伯雷

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 子》

一個人受到良心的譴責,即使有公眾的支持,心靈也不可能得到安寧。高尚者無論走到何處,身邊總有一個堅

強的捍衛者,那就是良心!寧以義死,不敬幸生,而視死如歸。 ——歐陽修

惟仁德才能永遠屹立不搖。 ——荷 馬

良心盡管它不依存於理性,但沒有理性就不能得到發展。 ——盧梭

我活在人間只有一次,所以只要能為任何人做好事或能表示仁愛之心,我會即刻去做。我既不會拖延,更不會

忽略,因為我知道生命對我只有一次。——格雷利希

對所有人來說,良心就是上帝。 ——米南德

智人不詐,仁人不黨。 ——《國語·晉語六》

比海更宏偉的是天,比天更宏偉的是良心。 ——雨 果

良心是靦腆的,它喜歡幽靜,世人一吵鬧就會使它害怕。 ——盧梭

❹ 老子說道德仁義禮,為什麼沒說到法

老子講的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講的是仁義禮智信
前兩種思想:我版個人覺得這更是一種人格權
而所謂的法,我認為這是小到家 大到國需要使用的一種標准
所以 應該是屬於上訴兩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較強調自身,而法反而是對公眾的。

❺ 「仁,義,禮,智,信」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仁

1、仁愛:仁心。仁政。仁至義盡。

2、敬辭,用於對對方的尊稱:仁兄。仁弟。仁伯。

3、姓。

4、果核或果殼最里頭較柔軟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杏仁兒。核桃仁兒。花生仁兒。蝦仁兒。

二、義

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義:道義。大義滅親。義不容辭。

2、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演。

3、情誼:情義。忘恩負義。

4、因撫養或拜認而成為親屬的:義父。義女。

5、人工製造的(人體的部分):義齒。義肢。

6、姓。

7、意義;道理:字義。定義。微言大義。

三、禮

1、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婚禮。喪禮。

2、表示尊敬的言語或動作:禮節。敬個禮。

3、禮物:送禮。獻禮。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4、以禮相待:禮賢下士。

5、姓。

四、智

1、有智慧;聰明:明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2、智慧;見識: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吃一塹,長一智。

3、姓。

五、信

[ xìn ]

1、誠實,不欺騙:信用。信守。信物。信貨。信誓旦旦。

2、不懷疑,認為可靠:信任。信託。信心。信念。

3、崇奉:信仰。信徒。

4、消息:信息。杳無音信。

5、函件:信件。信箋。信鴿。信訪。

6、隨便,放任:信手(隨手)。信步(隨意走動,散步)。信筆。信意。

7、同「芯2」。

8、姓。。

[ shēn ]

1、古同「伸」,舒展開。

2、古同「伸」,表白。

(5)道德仁義禮謀擴展閱讀

一、仁的筆畫

二、組詞

1、杏仁:[xìng rén]

杏子核里的仁。分苦(山杏)、甜(食杏)兩種。可供葯用和工業用。

2、蝦仁:[xiā rén]

去頭去殼的鮮蝦:炒蝦仁兒。

3、仁愛:[rén ài]

能同情、愛護和幫助人:寬厚仁愛。仁愛之心。

4、仁義:[rén yì]

仁愛和正義:仁義道德。

5、仁兄:[rén xiōng]

對朋友的尊稱(多用於書信等)。


❻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有哪些

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
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
、竹、民謠、黃土、
江、黃河、紅、月亮
十二
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農家、農民起義、鋤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
2、諸
百家
1.儒家(孔
、《論語》、孟
、《孟
》、荀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
庸》《
》《孟
》《論語》)
2.道家(
、庄
;思想:道德
、逍遙)
3.墨家(墨
、《墨
》、思想:兼
、非攻、舉賢、節儉)
4.
家(韓非、李斯、《韓非
》思想:君主集權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
》)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谷
、蘇秦、張儀、《戰
策》)
8.雜家(呂
韋《呂氏春秋》)
9.
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
《三
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
》孫武《孫

》思想:強調作戰前
定要做
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
、朱震亨、李
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
主要
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

》、《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
說》、

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
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
6、
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
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
戲劇
8、
建築

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傳統道德觀:


家思想:
吳起與魏王泛舟江河
魏王誇說山河

固若金湯
吳起歷舉夏商各朝代
山河



說:
家強盛
德政
山河




舟內

寇讎
《鹽鐵論》:
道德

仁義

曰:
道德

仁義

《左傳》晉
公家



季文
相三君
私積

衣帛

食粟

藏金玉
器備
忠於公室
范仲淹:





顧炎武:
興亡
匹夫

古代先賢懂
思想
立統
諧發展
根本

先秦




概念

簡單


集合





音樂

必須
清濁、
、短
、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

入、周疏
等聲音
才能組
樂曲
若琴瑟

誰能聽
王夫

六經責我

七尺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書》
惟德


《管
》稱:

所興
順民
;政
所廢
逆民
《論語》



北辰

德風
德草
季梁說:



聖王先

致力於神
君應

利益看作

利益
政權才能鞏固
權者

養民

令尹
文說:

政者
庇民

曠者
我取富焉
勤民
自封


政權
失關鍵


向背
社稷

君臣

自古亦


意誠

1.
君者修德

德字



身率
使

躬行其實
民先
2.政





事擾民
且要
民;

家理財
養民

養民力;
3.統治者要平易近
親民


提倡


社稷



主張仁政論
仁義論


桀紂

失其民
;失其民者
失其

其民

矣;
其民



民矣;


所欲與

所惡勿施爾
仁政必須與廣
民眾
利害相連
憂樂相通
樂民
所樂
憂民
所憂
《禮記》提倡
明德
親民
止至善
修身
齊家


德政:




民免
恥;道



恥且格

即引導
率先;政

制禁令;齊


思想
引導
民遵守


則處
刑罰;刑
使

敢犯
苟免於刑

見善
善轉變

德引導

禮節劃

知恥並
斷追求善行
朱熹:主張


政者

具;刑者
輔治
德禮則所





……
政刑能使民遠罪

德禮


使民
遷善
自知
故治民者
徒恃其末
深探其本

則民恥於

至於善者
講統治者發揮道德教化
作用


養民

使民
善至於至善

吉凶禍福



鬼神沒能關系
吉凶由
禍福


所召
古代
神論者駁斥
禱祝、咒術、
卜筮等迷信思想

政治家晏嬰認
齊君

由於
縱欲厭私
斬刈民力

祈禱



善祝
抵擋

民群眾
統治者
詛咒

苦病
夫婦皆詛




……雖
善祝
豈能勝億兆

三、民本思想:






邦本

歷代都相信君權神授
商紂王文武兼才
自比太陽
百姓說:
曷喪
予與汝皆亡
表現
民願與
同歸於盡
強烈反抗情緒
西周建
總結商朝亡
經驗教訓

敬德

保民
思想
保享於民
才能


西周統治者認
命並
永遠



轉移

求民主
帝關

民求主

所欲

民意
視自我民視
聽自我民聽
《管


認識

則愚


則聖

古代產
神論思想
春秋

認識
鬼神
能支配
神聰明

壹者



鬼神非
所親
惟德


道遠
道邇
非所及

主張


虐待
百姓

惡政;
警告
政者:

畏死
奈何
死懼

漢馬衍《車銘》:
乘車必護輪


民;車
輪安處
民誰與
四、倫理觀念:
《管



倉廩實

衣食足
才能發展

富強

想讓
民遵守道德規范
要讓
衣食

倉廩實
知禮節
衣食足則知榮辱

傳統思想
都注重倫理
道德教化
注重
道德修養

仁、義、禮、智、信

道德價值體系
希望
培養



修身

齊家



道德品質
基礎
德治
認仁

功利
仁義制萬事



道德或善
;禮
制度品節
禮者

亦言禮
屬於


復禮
克服戰勝自身
私慾
恢復

提高
道德境界
禮或

倫理道德
權貴富
者說
要節欲
縱欲

巨細
要謹察


必謹

理耶
欲耶

則敬

……

則敬

撥亂反
明紀綱
克字
殺賊工夫



五、義利

義利關系
倫理道德哲
價值觀念
儒家重義輕利



要講功利
造福於民;


能光講利
更要講義
義利





公私、邪
義利

欲、公與私

仁義
根於

屬於




所宜
義者

送給回答者一份禮物送香吻
贈言:好帥的回答,樓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誠摯謝意!
0
0
x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到
檢舉
<span
class="line
ui-line
last-line">

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名詞解釋)仁 義 禮 智 信 忠 孝 悌 節 恕 勇 讓
[b]仁 [/b]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b]義 [/b]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准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b]禮 [/b]
中國古代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慾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范。

[b]智[/b]
智」,即智慧、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b]信 [/b]
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b]忠 [/b]
儒家的道德規范。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系,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b]孝[/b]
儒家的倫理范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系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b]悌[/b]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b]節[/b]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一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斗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范。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b]恕[/b]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勇[/b]
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b]讓 [/b]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❽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根本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根本是仁和義,就是仁義道德。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

其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8)道德仁義禮謀擴展閱讀:

義是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准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

中國古代社會准則和道德規范。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其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系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

有智慧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其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

❾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是什麼意思只要個人理解,不要所謂的權威翻譯。

釋義: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而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原文節選: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白話釋義:道德高尚者,並不以為自己有德;道德底下者,不承認自己無德,所以沒有德;道德高尚者,並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規律;道德底下者,處處表現出有德,而自認為有道德;上仁之人有所功成,無心自居。

上義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上禮之人有所功成,無人與之相應,則以臂拖拽以令人強從。故失道矣,失去道的規律即顯示出德的品質。失去德的品質後章顯出仁的可貴,失去仁的可貴而後顯現義的誠信,失去義的誠信而後依靠禮的根本。

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之未落後的產物,失去禮讓,則容易發生禍亂。能認識到禮前面的這些規律。即取道之精華,而禮這個東西卻是愚笨的人認識大道的起始,所以大丈夫處在這些規律的敦厚之上位,不居處在這些規律的淺薄之下位。

處其厚實之處,不居其淺表,故去彼取此,只保存敦厚的精華,捨去不好的浮華。

(9)道德仁義禮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熱點內容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