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提高法治思維調查問卷

提高法治思維調查問卷

發布時間: 2022-04-29 14:57:57

A. 求大學生個人日常道德與法律實踐報告

近來,有關大學生缺乏道德和違反法律規則的現象頻頻出現在社會公眾的視野之內,這令部分的公眾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及法律素質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針對這種狀況,近日,我在大學生這群體里展開了一次關於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的現狀的調查。本次調查總共發放了50份紙張調查問卷,收回有效調查問卷50份,並且通過網路發送並收回了30份有效的調查問卷,總共有80份反饋問卷,而具體的調查情況以及我對此的思考觀點如下:
先從大學生道德修養的現狀方面談起,根據對調查問卷的研究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現狀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絕大多數人是思維活躍、目光遠大、樂於助人,廉潔自愛的,他們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道德倫理建構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認識,努力地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做一個知榮辱、講道理的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現狀的主流是好的,例如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當中,就有72.5%的大學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經常」讓座位給老,弱,病,殘人士;在大學里,「課桌文化」,「牆壁文化」一直都十分盛行,而有73.8%的大學生對亂圖亂畫的現象表示否定,等等。從一定程度上看,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還是比較高的。
然而,在今天這個紛繁復雜,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有部分當代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卻偏離了主流的發展方向,與主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要表現在:第一,在學習上,缺乏學習熱情,上課經常遲到早退,課堂上不專心聽課,睡覺,敷衍完成學習任務,甚至出現隨便逃課現象,這對任課老師極不尊重,不識尊師重道之禮。第二,社會公德意識較差。有部分大學生在公共場所中,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公共財產,在互聯網上發布一些不雅信息,在公眾場合行為舉止不得體,特別是一些大學生情侶,他們毫無顧忌地在大街小巷裡親熱,一幅幅異常令人肉麻的畫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種種行為,都直接破壞了大學生的形象。因為在公眾的眼裡,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與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層次成正比的。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得道德如此低下的大學生,真的讓所有的大學生蒙羞啊!第三,勤儉節約意識淡化。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社會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有些大學生的生活便開始奢侈了,他們生活不節儉,鋪張浪費,穿名牌衣服,買高檔手機,根本就把他們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機。第四,缺乏應有的誠信。有的大學生在考試時作弊,例如,傳紙條、發簡訊等,這些已經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學貸款等違反國家法規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了。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大學普遍實行擴招,這導致大學生人數與日俱增的同時,大學教育的問題也開始凸現,根據調查問卷顯示,有81.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數量上升的同時,大學生的總體道德素質並沒有隨之上升,那為什麼絕大多數受調查的學生都持這種觀點呢?我想這無非是與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可能因為在受訪者的身邊或周圍經常出現一些能夠直接體現大學生道德素質低下的現象,他們已經看煩了,所以他們會認為大學生數量上升的同時,大學生的總體道德素質並沒有隨之上升,這樣講起來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是造成大學生道德素質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呢?有45%的大學生認為「社會上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了,環境導致大學生更加註重實際利益」,有13.8%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盲目擴招,林子大了就什麼鳥都有了」,關於這個主要原因,我是比較認同第一種觀點的,也就是環境導致大學生更加註重實際利益,而大學雖盲目擴招,但飛進林子里的不一定以劣鳥居多啊!
在如今這個充滿激烈競爭、弱肉強食的社會里,部分大學生已經看透了社會競爭的殘酷性,一旦出現了有利於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去辦妥事情,從而獲取相關利益。他們只顧著自己的感受與享樂,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自然也就變了。
大學生是促使國家未來能夠繁榮發展的生力軍,面對著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有所下降的現狀,我們應該採取什麼辦法去改善它呢?我們大學生應該怎麼做才能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呢?
第一,以人為本,推崇「仁愛」原則。
要使大學生明確道德風尚的內涵,就要他們深刻理解以人為本,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孔子曾強調「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人為本是公民道德建設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每個人處理人我關系的基本原則。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是不應該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必然導致對他人利益的損害。理解人、尊重人才是可貴的。
第二,懷有感恩的心。
作為一個學子,首先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每一個曾經施恩於自己的人,學會知恩圖報。父母飽嘗艱辛把我們拉扯長大,我們應該記住父母的恩情,發奮學習,好好孝順父母,但是感恩的范圍不僅僅局限於我們的父母,我們可以感謝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幫助過我們的人。有了這顆善心的支撐,才能在走向社會後處處散播愛的種子,才能回報社會和他人,從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完善我們的道德品質。當代大學生是不能缺少「感恩意識」的,否則,往往會使他們存在著人格缺陷,而馬加爵殘害殺死四名同學就是例證。
第三,加強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認識。
當代大學生應加強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榮辱觀,引導自己能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行為導向,推進自身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加強對榮辱觀的理解和認識,能夠讓大學生知道做什麼事是光榮的和做什麼事是恥辱的,通過自身不斷地反省、批判與激勵,使榮辱觀逐漸轉化為自己內在的道德品質,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固然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也是不容忽視的。法律素質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大學生法制現狀的需要。
在這次調查中,有很多的被調查者例如被問到「你買了某種商品但你後來發現被騙了,你會怎麼做?」「假設不幸遭劫或被盜,你會報案嗎?」等關乎自身切實利益的問題時,他們都會積極地運用法律武器去保護自己。但是當被問到「當你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偷正往路人口袋裡偷東西,你會怎麼做」等不與自己利益形成直接沖突的問題時,雖然有42.5%的被調查者會立刻告訴被偷者,但是卻有22..5%的人會選擇「明哲保身,視而不見」,選擇後者的比例雖然不高,但這就表明了當某些大學生遇到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事情時,他們那種維護別人權益的主動性不會太高,因此,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於當前學校里有存在著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當今社會上某些法律制度的不明朗化,致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存在著缺失,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對法律一知半解、沒有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2、法律意識淡薄,崇尚權力,忽視義務和責任,形成「只要有權就有勢,有勢就有錢」的錯誤價值觀念,對法治沒有充分的信心。
面對著這些問題,我們大學生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呢?對於大學生來說,我認為至少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愉快的心境。要做到心理健康就要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有了良好的人格品質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方式,而不去超越道德的底線。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類實踐活動,閱讀優秀文學作品,觀看優秀影視劇等,去培養良好的人品。我們要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態度去看待四周發生的一切現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進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
2、加強法制教育,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大學生應自覺加強自身的法律素質,努力掌握法律知識,適當地參加一些相關的法律知識講座、模擬法庭、辯論會等活動,自覺地做到遵紀守法。當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善於、勇於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護自己,就好像在本次調查中,有77.5%的大學生都肯定了以上這個觀點,這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強的。大學生在自己學習、掌握相關法律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向其他人宣傳法律知識,促使人們多一點了解、熟悉我國的法律法規,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遵紀守法風尚,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發展。
3、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當自己或別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勇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但是這必須以保護自身安全為前提。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方式有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採取有效措施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也可以制止、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總之,一切都要按合法的途徑去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身和別人的權益都要同時維護,把已學的法律知識用於實踐中。
當代大學生比以往任何時期的大學生都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要抵制那些對大學生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就要求大學生能夠自覺地培養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做一個德才兼備、知法守法的稱職大學生。

B. 馬加爵對我們大學生培養法制思維有何啟發

1、大學生整體法律知識水平較低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法律知識主要由法的基本理論和現行的法律兩大部分組成。重慶地區五所高校851名三年級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對問卷所列的14個法律法規的認識情況, 58%的學生選擇「知道一些,但對其內容不甚了解」。57%的學生對法律基本理論不感興趣,只對民法刑法等實體法感興趣。對江西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有一定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70%的學生能答對憲法、刑法、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方面的常識問題,但對法理、民法、知識產權法、仲裁法、國際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識比較生疏。對福建大學生的一份調查表明,被調查大學生對我國法律體系很了解的僅佔2. 8%,了解一些的佔64%, 25%的人表示不了解。被問及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時,能回答六項以上的只有12. 2%。這些調查表明,大學生整體法律知識水平存在明顯欠缺。由於法律知識水平的欠缺,導致大學生的法律觀念模糊。相當多的大學生不能區分違法與犯罪的區別,認為違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違法。
2、大學生法治觀念淡薄
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淡薄,只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問題,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現出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甚至有一些大學生認為自己很難遇到法律問題。其實人在社會中生存,時時刻刻都與法律及其法律相關的問題緊密聯系,只是當時沒有注意罷了。在大學校園里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學生為了圖便宜,大多數人都買二手電筒腦和手機,他們認為這樣既經濟又實惠。有的學生在交易的過程中就買了贓物,其實這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由於沒有足夠的法律意識,缺乏法律知識,有的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就觸犯了法律。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他們的知識層次勢在必行。
3、大學生的法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脫節
在我國任何一所高校都開設法律基礎課作為非法律專業學生的選修課。在法律基礎課上通過老師的講授能夠學到一定的法律知識,學生們都知道遇到問題、糾紛應該採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中,如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沖突時,有的同學就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往往是頭腦一熱,就採取一些過激的,甚至愚昧的方式,最終造成嚴重的後果;有的同學則是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卻不懂得如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如有的大學生在打工過程中拿不到錢,甚至還被罰錢;有的畢業生畢業時不知道怎麼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有的大學生在購物時不知道索要發票與「三包」憑證,更有甚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卻只能自認倒霉,類似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因此,提高大學生運用法律知識的實踐能力,使其學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C. 求論文。大學生應如何處理戀愛和婚姻中的法律問題

今天,婚戀問題已經與心理問題、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大學生最為關注的三大熱點問題。大學生戀愛觀、婚姻觀指大學生對婚前戀愛、婚姻生活以及婚戀過程中性愛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大學生對待戀愛和婚姻的內在標准和主觀看法,其不但直接影響個體對配偶的選擇,還會影響個體對未來婚姻、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的承擔。一個人戀愛是否和諧、婚姻是否幸福,與其持何種戀愛觀、婚姻觀有直接關系。文化學者胡因夢曾說:「愛是人類最艱難的課題。」大學生怎樣把握心中愛的沖動,學會愛人,懂得愛情,珍惜愛情,學會做一個幸福的人,其中體現著一種進步和對人生的理解。法律啟蒙教育在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方面作用如何?為此,筆者對廣州大學已修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共發出問卷690份,回收有效問卷649份,覆蓋2009級、2010級5個學院10個專業的學生。

一、大學生婚戀觀的現狀

1.大學生戀愛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大學生把戀愛看做自己的私事。作為一個有獨立意識和獨立地位的民事主體面對自己的生活,更關注自身的感受。對於「在戀愛過程中,你做好哪些思想准備」(多項選擇),73%的學生選擇「有準備,不論對方健康或者生病,不論對方有錢或者沒錢都對對方負責」,51%的學生選擇「要准備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對於「當父母反對你選擇的對象時,你會怎麼辦」,70%的學生選擇「給定一個期限,如果他(她)仍然不能讓父母滿意的話,就和他(她)分手」,20%的學生選擇「與父母爭執,誓死捍衛自己的愛情,甚至不惜與父母翻臉」,10%的學生選擇「父母閱歷豐富,應聽從他們的看法,忍痛割愛」。64%的學生願意選擇「你喜歡的人」;36%的學生選擇「喜歡你的人」。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處理問題並不簡單,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尊重自身感受,具有較強的主體意識。

2.大學生對戀愛的看法較為理智。關於「大學談戀愛的動機」,有72.5%的學生是「出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欣賞,彼此被對方的某些優點所吸引」,有15.9%的學生是「想彌補內心空虛,尋找精神寄託」,有4%的學生是「因為看到大家都有男女朋友,覺得自己單身沒面子」,有1.5%的學生則是「對方追求激烈,自己不好意思拒絕」。對於「大學談戀愛的態度」,42%的學生認為「是一種真摯的感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寶貴經歷,至少應該經歷一次」,有50%的學生覺得應「順其自然,有也好,沒有也不強求」,有3%的學生認為「會影響學業,得不償失」,有2%的學生是「玩玩而已,何必當真」。關於「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愛情觀的看法,54%的學生選擇了中立,表示不同意的有41%。可見,大學生較為理性,說明戀愛觀內容、原則、理念等教育產生效果,他們選擇戀人更注重內涵,人生觀、價值觀的共通點。

3.大學生婚姻自主,有較強的權利意識。當代大學生作為現代公民具有獨立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意願,重視自身的權利。對於「從2005年9月1日起,在校大學生可以結婚,你是怎樣看待對這一問題的」,7%的學生選擇「反對,會影響學業和今後的發展」,75%的學生選擇「不反對,但我肯定不會在大學結婚」,12%的學生選擇「如果可能,我會在大學結婚」。在回答「只要兩人感情好,結不結婚都一樣的觀點」,53%的學生選擇「不同意」,15%的學生選擇「同意」,31%的學生選擇「中立」。結果顯示大學生有一定的權利意識。通過法律基礎課學習,就是要讓學生懂得現代社會權利意識構成了公民意識和憲法精神的核心。法治社會以保證公民的權利為根本,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不可侵犯的權利。不珍視自己的權利,或者不尊重別人的權利,都是公民意識缺失的表現。

4.面對婚姻,大學生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對離婚的看法,選擇「既然結了婚就不要輕易離婚」的佔56%,選「如果不合適,就應當早點離婚」佔32%,選「婚姻就應該天長地久,不應該離婚」的佔12%。關於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程度問題,41%的學生選擇「負面影響非常大」,40%的學生選擇「負面影響比較大」。「面對離婚你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45%的學生選擇爭取更多財產,53%的學生選擇撫養小孩,2%的學生選擇找機會報復對方。對「你會因為婚外戀離婚嗎」,選擇「不會,情人只是過眼雲煙,一場游戲一場夢,夢醒回?」的佔43%,18%的學生選擇「不會,雖然家庭、情人兩不誤,但還是不能沒有家庭」,1%的學生選擇「會,如果遇到的是真愛,本身婚姻就有問題,可能會離」。可見大學生是比較看重婚姻、家庭的,對婚姻中法律關系、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認識比較明確,具有一定法律意識。

5.大學生性愛觀呈現較強的責任意識。針對「一夜情」的看法,「堅決反對」的佔38%,有37%的學生則選擇「要慎重,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可以」,25%的學生表示「不反對,但自己不會這么做」。關於對「大學生同居現象」的看法是:62%的學生選擇「這是戀愛雙方自己的事,如果別人發生了,可以接受,但自己會慎重考慮」,29%的學生選擇「短暫的快樂過後帶來的是無盡的悲傷和更多的無奈,大學生應該更好地剋制自己」。性愛關系中體現著道德責任感,對感情的尊重,對性愛的慎重,說明大學生的性觀念、性意識已經趨向成熟,具有一定的責任意識。

二、法律啟蒙是健康婚戀觀形成的前提

1.法律思維引導學生理性面對婚戀問題。法律思維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規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的習慣與取向。法律思維崇尚理性,法律本身以理性呈現。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聯系。」法律理性首先是認識之真,法律反映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其次是情理之真,即法律合乎民情民理,反映民眾生活的真情實理,法律只有道真理,講情理,才能產生懾服人心的感召力量。康德指出:「所謂的啟蒙運動,就是人類擺脫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所謂的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法律啟蒙教育引導學生理性面對婚戀問題,懂得相關法律規定,明白法律道理,才能正確規范婚戀行為。在愛中學會尊重對方,把握愛的權利,愛的行為中堅守法律的底線;在婚姻中清晰夫妻雙方權利與義務,正確處理父母子女家庭成員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明白結婚與離婚相關法律規定。此次婚戀觀情況的調查,說明學生經過學習法律基礎知識,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意識,提升了法律素養,能夠理性面對婚戀問題。

2.法律啟蒙呼喚人性回歸。儒家最講究善,孔子和孟子都把善視為人性的精華。《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中國佛法的真諦是「善」,故而勸人向善,言必「善哉」。在西方,蘇格拉底認為善即美。近代關於善的研究的著名學者是康德和黑格爾,康德以「道德律令」為標准來區分善與惡,主張理性的法必須是善的。黑格爾把善理解為法發展到道德階段的一個中間環節,評判一種法的善惡關鍵在於它能否節制人的自然沖動或任性,如果能夠有效地節制人的自然沖動或任性,這樣的法就是善法。法律啟蒙教育的目的在於豐富和完善人性。理想的法律是真、善、美的統一。法律之「善」,即是倫理之善。善法架起了法律與道德的橋梁,使法律可以憑借道德無所不在的精神教化作用而深入人心。法律懲惡揚善,使人知是非,懂善惡,明美醜,對婚戀行為做出選擇、矯正的指引。如果由於求愛不成或者婚姻關系中當愛已成往事,因愛生恨,懷恨在心,甚至做出傷害對方身心乃至生命的極端行為,當事人也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面對嚴厲的法律制裁。因此,學習法律本身即是在完善人性,就是孟子所說的「求放心」或是朱熹所說的「為明珠拂去灰塵」。歸根結底,學法習法是為了使人更完善,更加符合人的定義,更加體現人的質的規定性,使人成其為人。

3.法律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此次調查說明學生的婚戀觀彰顯法性,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法律使人追求規則、章法、秩序、條理、公道、平恕。學不學法,是意識問題;懂不懂法,是素質問題;守不守法,是責任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通過法律教育,走人法律的世界,培養學生規則意識,讓學生領會法律之治的人性之美。亞里士多德指出:「公民們都應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規則,讓各人的行為有所約束,法律不應該看作(和自由相對的)奴役,法律毋寧是拯救。」富勒有言:「法律是使人的行為服從規則治理的事業。」規則是通向美和自由的必經之路,法律教育被學生內化,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規則」,依法生活,才會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真誠的法信仰。在面對婚戀問題時,才能遠離虛偽和欺詐,遠離暴力和傷害,遠離違法和犯罪,才能品學兼優,身心健康,收獲幸福婚姻,走好人生每一步。

三、重視法律教育,構建健康婚戀觀

婚戀觀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而且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道德水平、法治程度,反映了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一個人戀愛是否和諧、婚姻是否幸福,與持何種婚戀觀有直接關系。然而也有部分大學生,由於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對愛情與婚姻的理解不透徹,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健康婚戀觀的指導,又受到一些錯誤的擇偶標准、價值觀念和戀愛方式的影響,對婚戀問題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扭曲和偏差,對學業和身心健?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也影響著他們未來的婚姻質量和社會和諧。因此,應加強法律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婚戀觀。

1.戀愛中的法律教育。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情感,象徵著純潔、忠貞、美好和神聖,是男女在內心形成的對對方最真摯、最熱烈、最穩定、最專一的情感。巴爾扎克指出「愛情是人生最難的學校」。愛情以人的性生理發育為前提,當代大學生的性生理發育雖然基本成熟,但性心理還有許多不足,人生觀不夠穩定。雖然傳統道德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學生開放的思想對「性」及婚姻問題產生了影響,在理智與情感方面處於矛盾的旋渦,追求愛情的同時忽視了法律底線,在嘗試之後往往面對的是尷尬和無盡的悔恨。學生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對大學生情侶未婚同居,後來女孩懷孕了,但在要生小孩時,他們都害怕被人知道而不敢去醫院,所以留在宿捨生孩子,但因為難產而造成女孩和嬰兒都死亡,事後男孩因為害怕,就匆匆離開。這種情況,問:男孩要不要負法律責任?」雖然法律知識浩如煙海,但其基本的原則清晰可辨,那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性觀、權利觀、義務觀。這個男孩當然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民事法律告訴我們,每個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具有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須知民事法律行為與幸福愛情的關系,戀愛中涉及諸多法律問題,如與有配偶的人戀愛即第三者問題、婚前財產公證、婚前協議等問題;戀愛中的權益保護問題,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以及財產權等。在愛中學會識別愛情「真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當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如果說當一個人的權利受到了侵害,而他不知道怎樣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這是個人悲哀的話,那麼,當一個人的權利被侵害而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還有這樣一個權利存在,這就是教育的悲哀、社會的悲哀。

2.婚姻中的法律教育。作為現代公民,大學生應具有相應的法律理念。法律教育使學生懂得人生每一個行為都要在法的秩序下進行,幸福婚姻須有法律保障。大學生作為一個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人,應認真學習《民法》《婚姻法》《刑法》等法律,尊重和保護自身合法權利,以法的視角認識婚姻,尊重婚姻關系中雙方的人格權中的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婚姻自由權;尊重家庭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養育子女,贍養老人。懂得身份權的相關法律,知道婚姻關系中的財產繼承、收養、監護和重婚等與家庭幸福有關的相關法律規定;尊重夫妻雙方財產權利,知道婚前財產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共同財產的界限;知道結婚與離婚相關法律規定,理性對待離婚;知道怎樣處理財產與子女撫養問題的法律規定。修改後的婚姻法還規定夫妻應當彼此忠實,因一方過錯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婚姻從表象上看是個人行為,而本質上是社會行為,個人行為是自己的私事,法律規定了婚姻自由原則,就是要不要結婚,和誰結婚,什麼時間結婚,在什麼地方結婚都是個人的自由,個人意願會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尊重個人的權利,他人和社會都不會干預。但婚姻又是社會行為,個人的婚姻要符合社會規范,主要是受法律即《婚姻法》的調整。當事人必須要到婚姻登記機關履行婚姻登記手續,注冊登記後方成為合法婚姻,受到《婚姻法》的保護,婚姻才被社會承認。結婚後當事人在享有《婚姻法》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婚姻法》規定的家庭義務和責任,如果違反法律規定要受到社會的干預,甚至法律制裁。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所以家庭是否幸福和諧不僅關乎個人生活幸福,更關乎社會和諧穩定、種族的繁衍和傳遞。因此,健康婚姻觀須有法律的正確指引。

D. 大學生法律素質調查報告

其實我是比較建議你實際地去做一做調研,實地的了解一下當前大學生法律素質到底情況如何。如果因為客觀原因無法做到的話,給你一個參考吧:

眾所周知,法律是我們維護正當權益的武器,只有充分運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而擁有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是運用法律的前提。大學生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21世紀高級人才,其法律意識是否健全呢?於是我對魯東大學的同學(主要是大一的同學)進行了調查。

一、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

調查時間為2009年12月10日,在我的同班同學的幫助下,對魯東大學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方式是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人工進行調查結果分析,從而得出調查結論。

二、 調查結果

通過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有了基本了解,調查情況如下:

⑴、你生長在( )

A、農村 74% B、城市 26%

⑵、在你所有的經歷中,曾經運用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嗎?( )

A、有 18% B、沒有 82%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大學生並不擁有良好的法律意識,當其政黨權益受到侵犯時,都沒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類的想法。而在生長在農村的大學生中這一現象較為明顯。

⑶、你能區分違法和犯罪嗎?( )

A、能 24% B、不一定能 14% C、大部分能 62%

⑷、你認為你目前法律學習中的主要問題是( )?

A、懂得法律知識但不會實際運用 32%

B、缺乏法律知識 40%

C、能運用所學法律知識並解決現實問題 28%

⑸、你是否關注國家的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 )

A、經常 12% B、偶爾 74% C、從不 14%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只有12%,即6個人(調查對象為50人)會經常關注國家立法活動或是法律報告,還有14%,即7個人表示自己從不去關注,這表明了大學生對法律的重視程度是非常不夠的,其認為自己只要守法不違法,法律是離自己很遙遠的。

⑹、你知道《勞動法》里規定的試用期最長時限是( )?

A、三個月 22% B、六個月 48% C、一年 30%

根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試用期最長期限不得超過六個月,而在調查中發現,有52%的大學生不知道,這一問題與大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問題相關,可見大學生對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了解並不多。

⑺、你認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

A、 很重要,是維護權益的有效手段 32%

B、 比較重要,有時試圖用法律解決問題 42%

C、 一般重要,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運用法律 26%

D、 不重要 0% ⑻、超市的工作人員要求搜身,你會怎麼樣做?( )

A、 拒絕 84%

B、 如果對方態度強硬就接受 10%

C、 完全接受 0%

⑼、假如你的親人欠某基金會的錢無力償還,基金會連同政局把你的親人抓去關起來,放話拿錢才放人,你會怎麼做?( )

A、 忍氣吞聲,湊錢領回親人 8%

B、 到民政局理論,要求放人 16%

C、 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親人的人身自由權 76%

⑽、當你參加勤工儉學或是工作時,你會有意向與用人單位簽定合同嗎?( )

A、有 72% B、沒有28%

從⑻、⑼、⑽的數據可以發現,依然有少部分大學生不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 原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1)缺乏主動性。根據調查了解到,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式,大學生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專業科目的學習上,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學好專業知識,鍛煉好各方面的能力,將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費在學法律與自己的專業不相關的知識上,而且,多數大學生認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學生會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對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也只求考試過關,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也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2)缺乏遠見性。沒有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沒有法律意識,即使當自己的正當權益受侵犯時,也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調查表明,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並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時,才覺得為時已晚。(3)缺乏實踐性。在調查中,很多大學生反映,法律知識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應用,而長時間後,知識便逐漸淡忘,每個非法學專業的專業都開設有《法律基礎》這門課,詳細講述了相關的法律知識,然而,理論知識沒有結合實踐,而最終流於形式。

(二)、教師、學校方面的因素。(1)重視程度不夠。除了法律專業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關法律的課程,老師都不會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歡的專業課書或是課外讀物。只要保持課堂安靜就可以了,也沒有向學生講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學大綱授課,老師重視程度不夠,學生自然也不夠用心。由此,學生得到的法律知識更加縮水了。(2)課堂氣氛沉悶。法律知識相對於其他學科,比較枯燥,老師一般按大學教學大綱死板授課,極少聯系實際,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課的興趣。

對於大學生而言,學習法律知識有重要的意義,對於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形成正確的信仰起到關鍵的作用。所謂學以致用,只有將學到的東西用實踐檢驗其是否正確,只要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平台,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才能增加對法律的認識,提高法律意識。

四、調查總結

一, 在校大學生先後從初中、高中和大學課堂學習掌握 一定的法律知識,但相對有限。

第二, 法制節目,報紙雜志等傳媒是當代大學生拓寬法律知識的重要途徑,而且相當有效。

第三, 絕大部分大學生認同提高自身法律意識的好處,並明白當法權益受到侵害會先考慮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權益。

第四, 總體而言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相對薄弱,但他(她)們大部分有高自身法律知識的意向。

第五, 在問及「與你切身利益最密切的法律」中75%男生認為是《憲法》;83%的女生認為是《治安管理處罰法》,受訪總體也傾向後者。這一現象反映與自身利益最密切的法律受關注度最高,這應成為普法教育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E. 大學生如何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論文

學生應該在學校里培養好法治思維,可以通過對大學生法制思維的問卷調查去完全的論述自己的論文和提出自己的觀點。

F. 怎樣加強農村法制教育力度

參考: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胡錦濤同志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擴大農村基層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建立村務公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廣大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這為我們開展農村的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此,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審視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實效性,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一、科學的審視和認識我市農村普法工作

經過20多年的普法教育,特別是「五五」普法規劃首次把農民作為重點普法對象以來,全市各地不斷深化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基本形成;教育形式、工作載體不斷豐富;重點人員法律培訓、民主法治村創建進一步規范,農村普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農民法律意識和素質總體得到提高,維權靠法的風氣逐步形成;農村幹部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觀念開始確立,管理農村事務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得到加強,農民參政議政和民主權利逐步落實;基層依法治理不斷深入,農村法制環境逐步改善,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了基礎。但我們也應看到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工作發展不平衡

從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全局來看,存在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城市的普法工作比農村的普法工作開展得要好。從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來說,存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經濟較發達地區好於經濟欠發達地區。如賓縣農村普法工作,投入力度大,年平均專項經費5萬元;活動形式多樣,幾年來相繼開展了「法律大蓬車」、「小手拉大手」、「法制電影下鄉」等活動,促進了全縣農村普法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普法針對性不強

農村普法形式比較單一,採用的方法主要停留在年初定規劃,年內組織幾次大型宣傳活動,辦幾期培訓班,年終搞總結。不少地方存在著「為宣傳而宣傳」,就法律條文而宣傳,不重視農民實際需求和法律精神培育,學用脫節。

(三)機構設置不適應需要

多少年來,區、縣(市)法制宣傳工作名義上是由各依法治區、縣(市)領導小組組織領導,實際上工作職責落實在司法行政部門(我們市也一樣)。各依法治區、縣(市)領導小組是一個虛設機構,他的辦公室與司法行政部門的法制宣傳教育科(股)實行的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這種機構設置無論在領導許可權、領導力度還是領導威信上都顯得欠缺。到鄉鎮一級一般只有一個主管政法工作的領導分管,具體工作由司法所負責。行政村僅有一名身兼多項工作的村委會主任或治保主任組織。對於如此龐大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顯然這種機構設置和組織形式極不科學,難以勝任面廣量大,任重道遠的農村普法工作。

(四)工作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各級普法部門為避免走過場,達到預期效果,先後採取平時抽查、年終檢查、問卷調查和考核考試等形式,來檢驗和督促普法工作。這僅是一個定性考核,表面文章多、形式內容多,很難定量考核,缺乏一部強調性、權威性的法制宣傳法律法規。

(五)經費投入偏少

全市10縣(市)專項普法經費共計18.259萬元,按目前10縣農村人口278萬人計算,人均普法經費才0.07元,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開展的需要。就是這些有限的經費,有的地方也不能做到專款專用,影響了普法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淺析當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當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存在的上述種種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有傳統文化、傳統觀念的制約,也有新形勢下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等多方面新情況新問題的挑戰和影響。

(一)經濟條件的制約

現代法治的基礎是市場經濟,農村的法治基礎就是農村經濟。目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和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農村經濟相對薄弱,遠遠落後於市場經濟的需要。薄弱和落後的經濟基礎決定了農村法制宣傳教育處於先天需求的不足和後天發展的障礙,法制宣傳隊伍力量不強、裝備差、宣傳手段滯後,導致宣傳活動難以取得明顯效果。在一些「老少邊窮」等偏遠地區,農民居住分散、消息閉塞,過著較為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對法律的需求不多,運用法律調節社會生活和各種關系的願望不迫切,學法的積極性不高,從而造成了法制宣傳教育難以有效開展。

(二)傳統觀念的制約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思想根基,強調人治而輕視法治,漠視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把治理國家的好壞寄希望於「清官」、「聖君」、「賢達」身上,視法律為統治工具。我國農村深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大量的法律在農村被「宗法」、「土政策」所規避,輕視法律的觀念盛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一中國人的傳統通病,在農村表現得尤為明顯。

(三)農民整體素質的制約

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民難以享受和城裡人一樣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資源,農民總體上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質不高、法制教育匱乏,客觀上制約了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法律意識的增強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也沒有形成合理的正比關系。一些地區農民法律意識沒有隨經濟的增長和我國立法步伐的加快而明顯增強,表現於農民對權力的崇拜、權利義務的模糊、主體意識的淡漠和法律知識的缺乏等。

(四)基層幹部觀念的制約

由於受到地緣、空間的限制,傳統觀念影響和自身素質的束縛,農村幹部對國家頒布的法律一知半解的不在少數,有「實用主義」的思維和做法。個別村幹部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認為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後,反倒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難度。甚至有的人還非常留戀過去依靠「人治」、依靠行政手段、甚至以簡單粗暴的方式管理農村事務的做法。一些基層領導借口經濟工作,對普法採取消極應付的態度,給普法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

(五)普法隊伍的制約

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投入大,見效慢,這就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具有默默奉獻的精神和強烈的責任意識。我們感到,經濟條件的發達與否,固然對一個地方的普法工作有影響,但還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實踐證明,在經濟欠發達的地方,只要普法機構的領導和幹部能夠振奮精神,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圍繞工作大局,積極開展普法工作,以「有為」促「有位」,農村普法工作照樣能夠收到實實在在效果。

三、進一步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對策

加強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突破原有的慣性思維模式,針對實際情況,創新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機制,實現法制宣傳教育的良性循環。

(一)在理念上,要堅持以人為本

要始終把提高農民法律素質、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提高農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作為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針對農民人口眾多,文化層次參差不齊,法律素質高低不一的實際,採取重點突破,分類施教的方式。當前,最關鍵的是要抓好村「兩委」幹部、黨員和村民代表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和依法決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在內容上,要貼近實際

要針對新農村建設和「法治哈爾濱」建設的迫切需要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現實需求,選擇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聯系最密切的法律法規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一要圍繞促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要求,以憲法為核心,開展公民基本權利義務方面法律的宣傳教育,增強廣大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依法履行義務相統一的觀念,提高依法參與民主管理意識和水平。二要圍繞發展農村經濟的要求,開展農業生產和市場經濟方面法律的宣傳教育,培養農民契約自由、辦事合法、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等意識和習慣,滿足發展農村經濟的要求。三要圍繞實現農村社會和諧的要求,開展維護穩定和化解矛盾糾紛、保障合法權益方面法律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依法解決各種矛盾和糾紛,依法表達正當的利益訴求,促進農村和諧穩定。

(三)在方式上,要強化針對性

由於農民群眾居住比較分散,人員流動較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整體素質不高,使得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人員難集中、時間難安排、活動難組織。因此,我們必須要針對農村的這些特點,創新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上下功夫。當前就是要大力推進「法律進鄉村」工程和「法律大集」活動,盡可能運用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典型案例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寓法制於新聞事件,寓法制於典型案例,寓法制於百姓生活,寓法制於文藝娛樂,進一步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趣味性、導向性,真正使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使廣大農民群眾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法制宣傳教育中來。要善於把法制宣傳教育與創建「民主法治村」、「平安村」、「文明村」等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使普法教育和創建活動相得益彰。要充分發揮報刊、電視、廣播和網路等現代大眾傳媒的作用,暢通大眾傳媒在農村的宣傳渠道。

(四)在力量上,要整合資源

要注意整合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人才資源。充分發揮農村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了解農村、熟悉農村、深入農村的優勢,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要注意整合城市人才資源。動員組織廣大法律志願者和有關社會力量到農村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的良好法制宣傳教育局面;要注意整合農村法制教育陣地資源,不斷加大法制宣傳教育的投入,在鄉鎮設立法制輔導站,法律圖書室等;充分利用板牆報、標語、橫幅、小報、夜校等農村傳統法制宣傳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要注意整合網路資源,將網路法制教育向農村延伸,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法制宣傳教育網站、遠程教育、法律服務熱線等手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多形式、立體化、全覆蓋的法制教育網路體系。

(五)在機制上,要加強領導

要努力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各部門齊抓共管,農村幹部群眾廣泛參與的良好格局。要發揮各涉農部門和基層組織的作用,建立引導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事業的參與機制;要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制度建設,落實包括領導機制、保障機制、考核機制和監督機制在內的各項措施;要著力開拓新渠道,解決村級法制宣傳教育經費問題。在新的形勢下,農村法制教育要徹底改變「等米下鍋」的保守觀念,建立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尋求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與經濟工作的同步發展。一是要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利時機,提高黨委、政府領導對該項工作的認識,增加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財政投入。二是尋求企業贊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會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來籌集農村法制教育經費,如利用普法宣傳網路對企業產品、企業形象進行宣傳,收取一定的廣告費用,達到法制教育工作與企業「雙贏」的效果。三是走有償收費的道路。對一部分產業化經營程度相對較高,生活相對富裕,對法制需求相對迫切的村、鎮,法制教育應實行適當的有償收費,如收取法制宣傳資料費、法制教育活動成本費等。

總之,今後我們在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同建設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緊密結合起來,按照貼近農業生產實際,貼近農民生活實際,貼近農民切身利益的要求,針對不同對象,把握不同特點,不斷創新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法制教育形式,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全方位、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制保障。

G.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里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指「當個體(這里一般指學生)在復雜的、不確定的生活情境中。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和關鍵能力。」

2016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將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7)提高法治思維調查問卷擴展閱讀

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怎樣體現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求?

教材編排設計一是依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核心價值觀。

二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由近及遠,結合學生不斷增長的年齡和閱歷,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核心價值觀。

三是採取循環往復、螺旋遞進的呈現方式,強化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層層推進。

四是設計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學思並舉、知行合一,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努力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在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也要特別注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既注重了傳統節日、民俗、傳統禮儀、積極的民間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詩歌、傳統格言及諺語等題材對兒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還專門以「驕人祖先、燦爛文化」為單元,集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教材富有中國文化風格和精神氣息,幫助學生建立起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鏈條,在完整的歷史文化脈絡中涵養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的品德。

H. 如何發揮黨支部在黨員教育管理中的 主體作用

一、建強「主心骨」:發揮黨支部在黨員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首先要建強「主心骨」。一是完善支部設置。

二、管嚴「微細胞」:發揮黨支部在黨員教育管理中的主體作用,黨員必須成為主體。

三、扎緊「鐵籠子」:抓嚴抓實黨員教育管理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同時發力。

四、發展「信息化」:黨員教育管理信息化已成為新時期黨的建設和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8)提高法治思維調查問卷擴展閱讀

做好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最關鍵的是質量,最需要的是真功,最怕的是形式主義。近年來,在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走向深入的背景下,絕大多數地方都強化了黨員教育管理。

但現實中,仍有少數基層黨組織重業務、輕黨務,沒有很好堅持「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集中培訓等基本制度,甚至編造記錄應付上級檢查。

在巡視工作中,中央巡視組就曾向有關單位反饋過「黨員幹部教育管理寬松軟」的問題。此外,有的地方針對不同群體黨員特別是流動黨員,還比較缺乏精準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少數黨員甚至與組織「失聯」。

還有一些單位或部門對於黨員教育培訓效果缺乏評估,陷入了形式主義的窠臼。這些,都值得重視並予以警惕。

熱點內容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