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孔子道德教育

孔子道德教育

發布時間: 2020-12-22 15:24:21

『壹』 孔子道德教育的意義

孔子的道德教育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中國的文化中存在著重德的傾向,歷代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中存在著重氣節、剛正不阿的傳統。孔子的道德教育是為其政治理想服務的,明顯的打上了封建的烙印,存在著很多的糟粕。但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眼光來評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德育教育,應用歷史的眼光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研究孔子的德育教育,我們不難從中找到具有現代價值的精神和方法為我們所用。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會做人」不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標,也是當代國際著名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標。「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孔子這種主張雖然有「重德輕智」[①]偏向,但在揭示德與智的關系方面,指明了德對智的統率作用,對當前基礎教育領域存在的「重智輕德的大偏向無疑能成為一支強醒針。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強調和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基礎地位、首要地位來抓,中國基礎教育的面貌才會有很大改變。 更值得我們今天的教師學習的是孔子的言傳身教,即以身作則,修己治人,潛移默化,收效於無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教師決不是知識的販賣者,而是人格的保險箱。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還要效法教師的人格。因此作為一個現代的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高尚的人格力量來影響我們的學生,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③]。 綜觀我們多年來對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從「五愛」到「四美」到「三熱愛」,直到現在的道德素質教育、人格教育等。這些道德教育目標都很正確,也具體,可是收效不大。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些道德目標僅僅是動聽的口號。原因何在?關鍵在於沒有提出很好的可以被中小學生躬行踐履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孔子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非常清楚、明確:其方法就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與出發點,而泛愛眾則是其最終目標與歸宿。顯然,這樣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由於步驟清楚、明確,所以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遠,由親至疏的順序,既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也使人覺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願意這樣去做。因而便於學生去躬行踐履,不會使人產生「說教」或「灌輸」的生硬感覺。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在教育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學習孔子德育教育方法,研究如何將我們現在的德育教育具體化、步驟化、合理化,使德育教育更合情理、更可操作、更適合學生躬行踐履。

『貳』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有教無類這個成語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與現代精英教育

孔子的有教無類在我們現代教育中也有直接體現,九年義務教育,就是踐行「有教無類」,人有聰明有愚笨,學習有快有慢,我國現在施行的小學六年以及初中三年就是有教無類,踐行有教無類的理念。

而我們現在教育中真正意義上的分科教育是從大學開始的,也就是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所以現在教育中,大學之前都是通識教育,大學之後才開始專業人才的培養。

『叄』 簡述孔子的思想教育是什麼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雖然是網路找的,但是已近刪減掉一些了。這應該算是簡述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孔子的德育思想對我們當今道德教育有哪些啟示

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從事「施教」,弟子3000人,其中有72位弟子成就顯著。孔子在培養大批學生中,取得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與我們目前基礎教育的內容及教學方法都有許多相同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鑒。

一、德育為主的教學內容

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包括德、智、體、美,而以德育為主。由此我們看到他的教育內容與我們目前提倡的「德育為先,實用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

多年來的辦學經驗已驗證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認為教育要從做人開始。首先要有崇高的志向;其次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第三,做事要表裡一致,言行一致;第四,要學會內省;第五,要知錯就改。這些做人的原則仍然是我們做人應遵循的起碼道德准則。我們每個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知識技能外,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每節課中去,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成為合格的勞動者。

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孔子的學生眾多,而且每人資質、秉性各異,怎麼把這些人教育成材呢?

孔子的辦法是分門設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關鍵是對學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確地掌握學生各方面的特點,然後才能有針對地進行教育。

孔子就十分注重觀察、研究學生。他採用的方法有「聽其言而觀其行」,「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廢哉,人焉瘦哉?」即通過觀察和與學生對話進行全面了解。正因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學生的特點和個性。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學就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來進行。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們基礎教育應遵循的教學原則。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不單要學孔子那樣善於觀察、了解學生,還要運用盡可能多的現代手段掌握學生的心理規律及特點,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把每個學生培養為有用之材。

三、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認識到,要使學生獲得廣大博深的學問,就必需依靠學生自覺地思考,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於是他總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著名論斷。即:如果一個人不發奮求知,我是會開導他的;如果一個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鑽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覺困惑的時候,我是不會引導他更深一層的。

不難看出孔子的這種啟發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舉一反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只起主導作用,即對學生有目的地引導啟發。

他的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對我們現今的基礎教育是很有啟示的,在我們的課堂上,仍有一些教師在「滿堂灌」,學生沒有思考的餘地,沒有自己學習、消化的時間。課堂上,「主體」變成了「客體」,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完全成了教學活動的中心。這實在有悖於教學規律的。我們必須學習和領會孔子的啟發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樣注重學生的學習,啟發誘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四、寓教於樂的教學藝術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指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他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培養,他善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總是巧妙地把學生領入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境地,使他們感到美不勝收,他通過如下辦法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樂於學習。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注重民主教學,這是樂學的前提。孔子對學生十分熱愛,與學生關系十分融洽,不擺教師的架子,總是與學生平等地討論問題,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學生學習,教學態度謙和、民主、誠懇、友愛,教學氣氛輕松愉悅。二是正面表揚激勵,這是讓學生樂學的重要手段,孔子總是善於表揚學生,激勵學生,即使批評學生,也總是善意的,從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學生總是愛學習,學習起來有積極性,樂此不疲。

『伍』 根據下列材料,分析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初步道德教育的內容。 孔子說,「人無遠

對孔子的思想,我們需要認真的研讀,了解他對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貢獻。

『陸』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養性和實現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不僅在思想方面引領著人們正確的實現為人處世之道,同時在實踐中也體現了道德的重要性。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內容。

仁愛。仁愛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種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思想。仁愛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圍繞著這種道德修養而展開的,一個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應該以愛人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才能夠實現道德的標准,才能夠為實現最高境界的仁愛奠定基礎。「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養,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認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決於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道德的培養,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就在於其道德思想的培養,同時,仁愛雖然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准則,但卻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就會達到仁愛的境界。孔子還認為,仁愛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禮義。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愛是其核心的價值理念,而禮則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則,是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把仁愛的思想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的行為規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標是通過禮規范人的行為,使社會的道德、社會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則對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規范作用,使禮成為每一個人應該自覺遵守的准則,達到人對自己有禮、人對人有禮、人對自然界有禮的境界。孔子主張以「禮」為社會道德規范,包括政治等級制度、倫理道德規范、一切交往禮儀等,要求人們專心地去遵循「禮」所規定的諸多封建等級秩序,以賓士天下。孔子修身思想中禮的特徵,主要體現在禮的行為方面,要求修身的人要符合禮所包容的東西。首先,應該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嚴於律己。社會上生活的人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秉性和特徵,倘若不用一種統一的道德加以規范,就沒有秩序可言,所以,禮是個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東西;其次,要以禮待人,在社會交際的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以禮相待,利用禮去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其協調發展,才能夠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忠恕。忠恕原則是孔子思想中的具體的實施方法,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說忠恕是仁愛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為思想的核心,對於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於國家、忠於事業、忠於朋友等,要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擺正自己的心態和位置,也就是說,做事要體現忠誠原則。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於與人溝通,而且要本著「與人忠」的原則。「忠」就是下級要按照上級的指示進行事宜的處理,特別是在臣子對君主的侍奉過程中一定要本著忠恕的思想理念。在師生的相處中,也要體現忠誠的思想,學生要以忠的態度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犯錯誤,但是能夠及時的進行改正的話,也是秉承了忠誠原則的,如果犯了錯誤還沒有改過的想法,就沒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孔子提出的忠恕的原則也不是指完全的服從,不是絕對的服從主義,主要是介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是一種積極和主動的道德原則。忠恕就是要寬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實現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明智。明智的思想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描述。首先,明智對於個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明就是指一個人能夠正確的反思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內在品質的高度。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實現自我修養和智慧的提升,一定要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和達觀的胸懷,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義。」只有形成了上述的思考模式,才能夠達到明智的境界。其次,明智是一種道德品質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所謂知者不惑,也可以說是智者不惑,擁有智慧的人不僅體現在對知識的認識,還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理論和實踐是一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在孔子的修身的儒家思想中,智重在人事,重在了解和辨別社會現象,所以為「知人」而「知言」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內容。知主要是一種認識世界和描繪世界的一種過程,人實現了對知識的了解,就開啟了放眼世界的大門,知人就是指要清楚地把握人的才能和品德,但知人的目的,則在於知賢而善用賢,以實現「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的濟世目的。在孔子看來,要深刻地認識仁義,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內心信念,就要在行為上堅守仁義,不違仁義。

誠信。儒家思想中的誠信主要是指做人應該從自身出發,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實現。「誠」的含義等同於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樣,其核心的思想內涵主要是指精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於人,不欺人、守諾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實踐一個人的諾言。孟子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荀子也認為:「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論語》則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實現誠信的途徑和意義。誠信的思想貫穿在孔子修身和德育思想的整個過程。「信」在《論語》中出現了四十幾次之多,可見,孔子對於誠信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十分推崇這種德行,他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則信,泛愛眾,而親仁」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這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是建立人際信任關系的根本因素,看作是實現理想人格的先決條件。

『柒』 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則有哪些

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則
立志樂道、克己內省、改過遷善
包括立志樂道、身體力行、自省自克、改過遷善、以身作則、學思並重和因材施教等諸多道德原則

『捌』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當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鑒意義

巧用儒學經典思想 構建和諧人文校園
孔子作為古老中國的精神領袖與思想聖人,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人.孔子儒學的經典思想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孔子的"仁學"以人為本,強調道德的權威,人格的完善,家庭與社會的倫理秩序以及社會群體的共同利益."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儒學思想適時,適機地落實到現代學校教育工作中去,對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開展人文主義教育,構建和諧的校園氛圍,贏得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成功,都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一 儒家的仁學崇德思想對學校開展人文教育的積極影響.
1.思想內容上的指導意義.
孔子的教學內容"六藝"(禮:德育,樂:美育,射和御:軍事體育,書和數:科學文化知識)包括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三部分.但這三部分內容並非等量齊觀的,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關於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孔子還特別強調"德"是君子的標志,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論語'里仁》);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等.由於"樂"教相當於現代的美育,軍事技能相當於現代軍事體育,科學文化知識就是智育.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在2500年前就已經明確提出了教學內容應包括德,智,體,美四個方面,並且應以德育為基礎,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對學校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我們中小學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為新世紀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今天,仍然要著重指出素質教育中最關鍵,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麼樣的人的教育.
2.施教方法上的深遠影響.
孔子的德育以"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也只有這種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這樣的崇高目標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達到的,必須有適當的培養途徑和方法才能逐漸完善人格的塑造,達到最終的人文教育目標.孔子提出"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其具體實施步驟則是:孝,悌,忠,信,即先從自己最親近的人開始培養仁愛之心(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碼要求),然後逐步擴展:在對父母盡孝的基礎上,進一步上推到對長輩,對上級領導乃至國家領導人都要尊重和敬愛;向下推則要求對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對下級也要像對子女一樣關懷,愛護,幫助……(即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的延伸);在對兄弟友愛("悌")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到對平輩也要講友愛,對朋友也要態度真誠講求信用.這就是"由近及遠"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當這幾步都已做到以後,再進一步要求"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養(即關於"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的修養).孔子認為通過這樣的努力,最終一定能把仁愛之心進一步擴展到全社會,達到"泛愛眾"的要求.這樣的道德實施方法,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遠,由親至疏的順序,既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也使人覺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願意這樣去做.因而這種實施德育的方法仍然十分適用於現在中小學開展德育工作,便於中小學生去躬行踐履,能順其自然地收到一定的成效.我在實際的班級管理中,要求學生"吾日三省吾身",並且每天都抽三,五分鍾時間來反省自己一天來的行為,舉動乃至學習等情況,要求學生每天先反思自己,總結自己,讓自己對自己的成長一清二楚,自己找到自己的人格缺陷,每天去克服,去完善.每兩三周還開展一次"評頭論足"班隊會,通過大家相互間對他人和自己的點評,指出你認為最值得信賴的同學和你認為需要再努力的一些方面.這樣由自己為起點,向外擴散,"由己及人",逐漸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任,進而才能對他人,集體,社會負責任!我還讓同學們每月給自己的父母,長輩寫一封信,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生活中的親情,增進他們對親情的感悟和理解,推己及人,由近及遠,再推廣到朋友之情,師生之情.這樣的人文道德教育就會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讓學生受益匪淺.
3.人文目標上的科學定向
人文精神作為一種崇高的精神力量,它是人的一種綜合的,積極的潛質.在中小學校全面開展德育是其重要的內容.從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角度看,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現階段中小學德育的教育目標,其中"有道德"是首要的內容.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盡管國家在推行素質教育,但社會上"望子成龍","學而優則仕"的影響依然存在,"考高分,上大學,掙大錢","考研拿碩士博士","出國留學拿'綠卡'",是一些學生和家長的奮斗目標.他們認為,只有這些才是實在的,其它一切都是虛的,導致了只重智育忽視德育的現象日趨嚴重.這是一個多麼可悲的現實呀!要知道,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意思是說一般的人只知曉自己的利益,君子除了知曉自己的利益外,還知曉社會的道義.如果放任一己私慾,就會導致不良後果,"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當慾望與道義發生沖突時,應"以義制利",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為了不違背仁道而犧牲自己的生存欲,"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台灣著名的教育家高震東曾這樣形容德育的重要性:"智育沒有德育做基礎,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凶.體育沒有德育做基礎,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美育沒有德育做基礎,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劑".
在實施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教師要深入,持久地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五愛"教育,要使中小學生懂得愛祖國是中國人民的最起碼,最基本的道德品質,也是全民族的崇高道德.記得古代微子因紂王無道而出走,箕子因此被貶為奴隸,比干因勸諫而被處死,三人皆為了心中的仁道,舍棄了趨利避害的私慾,故儒學稱其為"殷有仁"(《論語·微子》).我們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如加強歷史,地理,文學等人文科學的學習,用切實可行的人文教育來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促使學生的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具有高尚道德的榜樣,像屈原,岳飛,文天祥,劉胡蘭等,教育學生明白這些中華民族的偉大榜樣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就是因為在他們身上體現了一種可貴的精神,以此來幫助和鼓勵學生理解歷史上高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對日常生活實踐的人文反思,喚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內在的人文需要,切實增強他們對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人文意識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們真正感受和體驗到人的尊嚴和人性的美好.積極做到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並舉,全面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二 儒家追求的普遍性仁愛理想奠定了營造和諧人文校園的基石
孔子的理想是要實現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普遍性的仁愛可以說構成了儒家思潮旨在追求的一個崇高理想.儒家思想主張"德治"和"仁政",主張"以民為本",奠定了我們今天提出以人為本,實施人文化管理,構建和諧人文校園的基礎.
1."恭,寬,信,敏,惠"是實施學校人文化管理的必要途徑.
筆者認為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在對待教師的管理上,實施"孔子"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的思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提出的"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對當今校長管理學校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我認為它是校長實施人文化管理,構建和諧校園的必要選擇.
我們學校的楊校長就努力實踐著這五個字.就說"敏"(勤勉,奮勉)吧!楊校長工作勤勤懇懇,毫不懈怠,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領大家同心干.他經常與學生談心,讓校園管理緊扣學生的心弦.他能為六年級徐丹陽同學報考"杭外"的思想波動,屈膝長談兩個多小時,讓學生得到精神的疏通,他與學生的感情也得到異常的融洽;他給全校師生樹立了"文明,衛生彎彎腰"的榜樣——見到塑料袋,紙屑便立刻撿在手裡丟入垃圾箱;他辦公室的燈光經常亮到深夜,而早晨健入校園的步伐卻時常率先而至……他就是這樣孜孜不倦地熱情工作著,他堅持用一顆火熱的心去溫暖全校師生的心田,用辛勤的汗水去美化學校——這共同學習,工作的樂園!再說"寬"吧!楊校長在管理中堅持以寬容為本,勇於接受不同的意見,講究民主,校務公開,廣納賢言,對與自己政見不同者,提意見者虛心相待,做到了包容寬厚,解放老師們的思想和個性,放飛老師們的理想和激情,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形成了和諧的校園文化.而且時常給教師以人文關懷,讓學校給教師以家的感覺,經常組織教師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組織"打紅五"比賽,組織舞會,組織登西山比賽,組織師生拔河,組織班主任休假學習等等.當然楊校長從不姑息錯誤,該批評就嚴厲批評,但都以滿腔的熱情去幫助犯錯誤的人,使其改過自新,輕裝上陣,投身於學校的工作,使學校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成為教師成就事業的舞台,成為享受教育幸福的和諧樂園,這樣最終形成了新型的寬嚴適度的和諧的校園管理文化.
2."愛之,能勿勞乎 "的師生,生生關系是構建和諧人文校園的有力保證
教師和學生是構成學校人際關系的主體,因此構建和諧人文校園首先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徹底轉變角色意識,即在教育全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成為全體學生衷心信賴的親密夥伴,學生則是以教育活動的主體而存在.教師要時時,處處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真心實意地去尊重,理解,關懷每一個學生,特別要厚愛處於暫時後進狀態的學生;教師要時時刻刻將自己的行動體現在一個"愛"字上,"因人而異"地展開對每一個學生的"不倦"教導.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都把愛學生看作是教師畢生最基本的美德.孔子說:"愛之,能勿勞乎 忠焉,能勿誨乎".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有人曾向小學著名教育家王企賢老師取經,王老師回答說:"要說有什麼經驗嘛,也很簡單,只有一個字,就是愛,愛你所從事的事業,愛你所教的學生."因此,我認為教師只有對學生付諸無私的愛,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互愛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才能保證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
其次,構建和諧校園需要建立和諧的生生關系.如果把友誼比作財富,那麼就教育同學們珍惜這份同窗之情.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青少年時代的友誼是最純真的.同學們要關心與自己同窗讀書的夥伴,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讓他們感受到溫馨美好的同學友情.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這句話教導我們在出現問題時多從自身尋找原因.與同學相處,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待人,團結互助,是打造健康和諧的同學關系的重要因素.
3."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的師生道德追求是營造和諧人文校園的長遠之計
孔子在追求普遍性仁愛的過程中,就曾經說過:"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見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是多麼的重要,這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個體基礎.學校的校長,老師,同學乃至家長,都應該做到修身養性,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如:學生不小心弄臟了衣服,我把他洗干凈;下課過路時發現地上有一片紙,我拾起來;孩子提出要向希望工程捐款,我鼓勵他支持他;上洗手間看見一個水龍頭還在漏水,我擰上它; 放學時教室里燈還亮著,我關上它;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遇上外地客人問路,我耐心細致地告訴他帶領他……相信校園內的人們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都從小事中踐行自己的道德素質,校園的人文文化也將更加和諧,校園的人文品位也會更加高尚,校園的人文和諧將長久不衰.
參考文獻:
1.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2.胡寅生主編,《小學教育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來可泓,《論語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0
4.網文,《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黑龍江省教育學院 孔祥發發表
5.何克抗 ,《孔子教育思想與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技術通訊》
6.網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淺談德育教育的"根本"及"方法"》江蘇溧陽市南渡高級中學 劉國營發表

『玖』 中外教育簡史孔子認為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孔子道德修養方法思想:
「自省」「克己」。
-------------------------------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麼?- ?
孔子主張「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首先要求做一個品行符合道德標準的社會成員,其次才是學習以提高文化知識。所以在他的整個教育中,道德教育居於首要地位。但道德教育並沒有專設學科,而是報道德教育要求貫穿到文化知識學科中,通過文化知識的傳授,灌輸道德觀念,所以文化知識學科的基本任務在於為道德教育服務。

3、簡述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

有教無類是孔子創辦私學後所實施的招生原則。他主張實施教育應不分等級;種類、國別,這與他的「性相近。習相遠」的主張一致。孔子招生,只要誠心求教,潛心向學,不管他們過去的經歷和表現,以及鬼監獄貧富如何都熱心教誨,一視同仁。孔子「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打破了貴族壟斷、雪災官府的格局,開創了平民講學之風。
4、簡述舉一反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體現了孔子關於啟發式教學原則的主張。孔子認為,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認真思考,心求通但未通,可以去啟發他;經思考有所領會,但不嫩以適當的言辭來表達,可以去開導他。要求學生開動腦筋,做到舉一反三。起賀欣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做到聞一知二,技能主動獲得知識,又是發展思維能力。
5、簡述因材施教的內容。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實施因材施教,關鍵在於了解學生,注意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6、簡述明人倫。
「明人倫」是孟子關於教學母的的論述,原文為「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其目的在於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在五倫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悌這兩種關系,並以此為中心,建立了一個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體系——仁義禮智四德教育。這種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之義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
7、簡述儒家的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死孟子關於道德教育原則的主張。,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這是對孔子「自省」「克己」道德修養方法思想的繼承,也對中華民族內向性格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拾』 孔子為我國教育做了哪些貢獻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3、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4、教育思想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5、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10)孔子道德教育擴展閱讀:

孔子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熱點內容
鐵路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03:03:11 瀏覽:403
農業發展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1-23 02:40:29 瀏覽: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3 02:26:07 瀏覽:293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
法官宋魚水的故事 發布:2025-01-23 01:41:39 瀏覽:424
法院員額人大 發布:2025-01-23 01:17:52 瀏覽:600
法院怎樣找到被執行人 發布:2025-01-23 00:40:09 瀏覽:227
小悅悅事件社會道德 發布:2025-01-23 00:27:10 瀏覽:869
一站式供應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0:15:38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