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不全

立法不全

發布時間: 2022-04-29 23:41:25

1. 食品安全法的缺陷是什麼,需要如何完善

無具體的實施標准,執行起來各部門相互之間有利可圖的都要管,無利可圖的都不管 !這就是MADE IN CHINA

2. 什麼是立法例,我國民法現有立法例的利弊

立法例:是在來立法的過自程中,參考別的國家立法過程中對某一問題的立法方式,作為本國立法的參考.
我國民法現有立法例的利弊:
1、我國現行民事法律都是單行法,而沒有統一的民法典.民法典在制定中.
2、單行法成熟一部制定一部,較民法典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
3、但單行法:(1)各自要有總則,這樣會有法條重復的現象.(2)適用領域不同,難免會有法律規定矛盾.而民法典作統一規定,既能簡潔法條,又能使法律規定協調.

3. 體系運行法律法規收集不全的原因分析怎麼寫

立法、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都可寫。

4. 如何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具體措施舉例
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勵制度
利益相關制度
分工制度
規則制度
懲罰制度
決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

5. 我國哪些法律制度不健全

法律作為一種人定的制度,自產生之日起首先便是實然的制度存在,與之相對應的應然的法或曰法的價值存在,則是一種精神的特質,無法分析其長短,只能價值評價其好壞。因此,探析法律的局限性就不能只從其應然價值本身去尋求原因,必須把法律作為一種實然的制度存在物放到整個社會機制中去觀照。從靜態意義上看,法律作為社會環境的產物,是一種存在的物自體(本文的物自體與康德所稱「物自體」並不一致,可大致理解為一個圓通的球體),是社會制度的一部分,外部意義上作為一實體與其他制度存在相互作用,內部意義上自身屬性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從動態意義上分析,法律這一物自體在其創制運行及適用解釋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因素地影響和制約。 1、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存在的外部局限性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作為制度的法律局限性的外在影響因素首先事當時社會中作為其物質基礎的生產方式。作為制度的法律事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而上層建築則是建立在此社會的物質基礎上的。正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這種發展與進步中才逐漸產生了國家及作為國家派生物的法律制度。縱觀整個社會歷史發展及法律歷史發展,生產力及生產方式的落後必然會影響作為其上層建築組成部分的法律制度的作用限度;橫觀整個當代世界,同樣的法律制度,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實施卻大相徑庭,物質基礎的差別恐怕是最深層的原因。其次,作為社會構成部分的法律制度,也會受到其他社會制度的影響與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政治體制。洛克在《政府論》中詳細而又不厭其煩地列舉了各種政體對民主與法治地影響,美利堅地開國元勛們則更進一步把分權理論付諸實踐。因此,政治體制地模式與法律制度地作用之長短關系顯而易見。同時,馬克思所指的制度領域與精神領域的互動也說明,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化的設計或選擇,必然受到一個國家文化歷史傳統及宗教道德影響,對於這一問題的詳細研究是歷史學派開創的,對於我們目前學界提出的法治本土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法律其內部自身屬性上的局限性 關於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學界多有各種闡釋,筆者在綜合各家之說後進行了一定的邏輯梳理。 a.保守性、滯後性與進步性、穩定性相容 法律的基本社會功能就是保持社會秩序和行為規則不變,以便建立和保持一種可以大致確定的預期,從而便於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行為。法律的功能和性質決定了它不可避免的保守性,當爭執發生而需要法律來處理時,法律的目的就是保護現存的秩序系統,並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對破壞秩序的人實施懲罰和制裁,從而保護和恢復舊有的秩序。但法律又需體現出它的進步性,法律應當試圖消除社會存在的弊端,對權利、義務、權力等法律資源進行再分配,以使社會更合理,以期實現法的首要價值目標——正義。而且,法律的保守傾向由於根植於法律的性質之中,決定了法律必須是一種穩定明確的不可朝令夕改的規則體系。一旦法律制度設定了一種權利義務方案,那麼為了自由、安全和可預見性就應當盡可能避免對該制度進行不斷的修改和破壞。法律這種穩定性也不可避免地與易變的社會發展產生沖突。於是便產生了法律穩定性和社會發展的矛盾,導致法律跟不上社會發展要求的滯後。(對此一位東方學者、現代法律思想家貝賈維,對法律的缺陷也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法律存在真實本質和真實作用的矛盾。就真實本質而言,法律反映變化著的社會現實,適應著現實發展的要求,這樣看它是進化的;就其真實作用看,法律作為社會關系的表現形式,對產生它的社會環境起著穩定性的作用,加強並捍衛各種既定秩序,排斥任何可能危及秩序的變革,就這點而言是保守的。運動和惰性,變革和保守是兩對永遠影響法律現狀和未來的因素。」 b.抽象性、模糊性與普遍性、一般性共存 法律作為維持社會秩序、解決社會沖突最主要的規范,其應當無可爭議地表現出它對不同社會情境的預見能力,法律的可預見性要求法律條文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能夠言簡意賅之同時又能對其效力范圍內的主體都具有約束力。可是,這些抽象的、概括的術語所表達的行為規則,又得去處理解決各種具體的、特殊的、千差萬別的事件、行為、關系,這顯然有些「強法所難」,相對於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整體來講,法律是明確的規范,而針對具體案情而言,法律卻是模糊的、不確定不分明的。當我們把特殊情況納入一般規則時,任何東西都不能消除這種確定性核心和非確定性邊緣的兩重性,這樣所有的規則都伴有含糊或空缺結構的陰影。法的模糊性與法的普遍性是共存的基本技術特徵,法的普遍性本身蘊涵了法的模糊性。法的抽象性、模糊性與普遍性、一般性是一枚硬幣的正面與反面。 c.形式性與僵化性相伴而生 前文已說,法律是通過規則或規范術語、概念表現出來而被人們所接受的,法律可以調整的只能是人們的外部行為,建構的也只能是一種外在的形式上的秩序,法律只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法律的規定,並不過問該行為的出發點,對那些形式上合乎法律要求而內心卻並沒有接受它的人,法律並不予以追究。而且,法律是一個文本的世界,穩定的規則體系是由形式結構的完善和精緻支撐的,然而用這種完善的封閉形式結構,來約束具有無限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社會生活,法律的呆板和僵化凸顯了出來,難以照顧到具體人和事的特殊性。(法律由於缺少的變通性而極有可能導致面對社會的多重性而變得無所適從。莎士比亞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正義之所以柳暗花明,得以昭現,不在於法律的精妙性,而在於人[即包細亞]的智慧使法律本身柳暗花明,法律的不足恰恰襯託了人的智慧的靈活性與無窮性。) 同時,法律的僵化性還表現在過分注重程序問題,導致一些案件因程序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而難以繼續進行,以至於當事人不得不利用其它比較靈活的方式如私了、自助來解決糾紛。 3.法的運行過程中的局限 如果說,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存在外部及內部的局限是法律這一物自體在實體意義上的表現,那麼法在創制適用解釋的局限則體現為法律似為一圓通的球體在運行過程(即程序)中因實體意義上的局限而導致的程序意義上的局限。具體表現為: a.非全真性和不周延性 從哲學上,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法律是人理性的精神產品,必然帶有人的主觀印跡。認識社會生活中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是法律創制的必要前提,而立法者作為認識主體在認識上是有局限的,這或多或少影響到立法者對客觀利益關系的正確反映,使制定出的法律不可能完全正確反映利益關系的內在要求,完全正確對各種社會關系施以調整,即法律是非全真的。如果說非全真性是法律在認識上表現出質的局限,那麼不周延性則是法律在認識論上表現出量的局限。所謂不周延性是指應受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沒有能夠完全被法律調整。法歷史發展證明,任何想要用法律涵蓋一切社會關系的企圖都註定要失敗的,因為人類創造實在法不可能盡善盡美。它必然是不周延的。 b.依賴性法律本身是一堆毫無生命力的規則,其歸根到底還是人的意志的體現,無論是以神或天或人民的名義。當法治由抽象的理論回歸到現實層面的操作,立法、行政、司法所對應的法律的制定、執行和解釋的過程中,人的因素如影隨形、縈繞不去。法治終究是法律精英的統治。從狹義上說,即法官的統治,也就是說,徒法是不能自己運行的,法律要實現它被人賦予的正義的價值目標,最終得通過人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是它的本身。(考察可以稱其為法治典範的美利堅,正義的最後一道屏障不是法律,而是聯邦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即使是啟蒙時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三權分立,分權制衡的絕妙設想,然而當我們繞過其光環,卻發現三權分立也無非就是把權力的蛋糕分成了三塊,它的背後仍然擺脫不了人的因素,制衡是一個長期的在反復的較量中才能體現出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在某一時刻總要停止一下。比如,在實際的法律操作過程中,一件案子擺在了法官的案台上,法院就要判決。雖說立法或行政機關可以任命司法官,甚至大手筆書寫法律條文,可是判決這時還是法官說話作數,不能為了「制衡」而不斷制衡。)在一個法治的國家中,笑到最後的並不是法律,而是通過制度篩選出來的法官。 而且,法律運行決不是靠自律與說教,而是在要求社會主體自覺守法的同時。以強制力作為保障實施的重要後盾正因為法律有了以強力為保證的外在約束功能。成文法才能夠不僅僅停留於意志層面而具有對社會成員行為和利益關系進行調整規范的強大作用。問題在於,這是一把雙刃劍,法律運行過程中對強力和對人的依賴,仍然不可避免地會使法律的實際運作效果與其預期日的之間產生巨大差距。甚至出現相互背離的現象。因為這種以強力為後盾進行運行的法律既可以為「性善者」所掌握而成為維護民眾福社和社會公益的「善法」。也可以為「性惡者」所操縱而成為壓制民眾自山與人權的「惡法」。追溯一下法律運作的歷史。無論是遠占的暴秦。還是近現代的納粹法西斯,「法」的強力統治一旦發揮到了極致,那麼帶給民眾的是殘暴和苦難。帶給人類的是文明退化和社會退步,個中歷史教訓發人深省。

6. 當前我國立法領域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法律分析:立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規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的立法實際上成了一種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規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造成障礙,損害國家法治統一。

法律依據:《關於的說明》 第四 完善立法體制。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任務依然很重。

我們在立法領域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比如,立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規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願不夠,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性不足,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有的立法實際上成了一種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決,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規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規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對全國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造成障礙,損害國家法治統一。

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根本途徑。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於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全會決定提出,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一是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二是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不能久拖不決。三是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

需要明確的是,在我們國家,法律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黨內法規制度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嚴格。我們黨是先鋒隊,對黨員的要求應該更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

7. 中國的法律都有哪些不足之處呀

中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抄,是不承認判例法的,成文法有它固有的缺陷,比如:1、立法技術的影響;2、立法比較滯後,法律的規定滯後於社會、經濟的發展;3、成文法不能規制社會的方方面面,立法者不可能考慮到以後可能出現的特殊問題等。
此外,我國法律也有自身特色,比如法律信仰的缺失、執法不力、權力對法律的不當干預比較突出等。

8.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全社會應該怎樣努力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國家民主法治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應該做如下努力:

1、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

保證憲法的全面實施,要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特別要加強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文件,使憲法全面實施具有堅實的體制機制保障。

2、完善立法體制機制。

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並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加強重要領域立法,以良法保障善治,重點解決立法的針對性不足、操作性不強、立法不及時等問題。

3、健全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制度。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本質上都是為了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為此,必須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如食品葯品、生態環保。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4、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

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就是要保證行政權、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依法正確行使,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堅決排除對執法司法活動的干預。尤其要支持新形式的法律監督制度,拓寬公益訴訟范圍。

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嚴格刑事責任追究,讓違法者付出應有的代價,遏制各領域的違法行為。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法律有效實施。

5、切實增強領導幹部的法治和制度意識。

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只有各級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以實際行動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才能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

要將法治觀念和制度意識強不強作為衡量幹部德才的重要標准,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從內心深處信仰法治、認同法治,尊崇制度、執行制度、維護制度,樹立制度的權威,把制度運行好、執行好,將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最終實現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9. 求立法學論文_論中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樓主,可以參考:

我國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我國的《立法法》是一部規定立法規則、確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許可權」、「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級」和「法律監督」四大問題。立法立法必須嚴格執行《立法法》的規定,堅決克服「立法不法」的現象。
立法是法治的關鍵和核心,其目的在於合理配置立法權力,有效規范行
政權力的運作,從而為公民權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實現公平、正義、自由、
秩序等價值目標。實質意義上的法治不僅要求法的權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
價值,而且強調立法對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內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實
質理性。法治已經演進為一個綜合概念,它融匯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諸
多價值觀念,包含著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權力制約、司法獨立、立法等豐
富的制度意蘊,其核心則是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幾個世紀以來,法治理論與實踐
對政府權力予以高度關注,這與立法權力作用范圍的廣泛性、與人們生活聯系的
直接性密切相關。二十世紀以來,立法權在很多國家的權力結構中極度擴張的事
實,不斷提醒人們,對立法權力的制約是國家權力制約的重中之重。
在我國,立法尚處在初級階段,立法法治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無論
是觀念上還是制度上都面臨著挑戰。因此,立法是一場深刻的觀念更新和制
度變革。當前,我國立法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在思想意識方面,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
領導幹部的觀念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
鄧小平同志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律傳
統很少。解放以後,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
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
又重新滋長。」由於我國缺乏依法治國、立法的傳統,人們的民主法制觀念
淡薄,特別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觀念或思想,嚴重阻礙著立法的實現。它們是:
第一,人治觀念。有些立法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有些領導幹部對立法重要性
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視,總認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辦事太麻
煩。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立法還多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並沒有真
正落實到行動上;有些領導幹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置法律於不
顧。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觀念。有些領導幹部往往把自己擺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
位置,總習慣地認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記了自己同樣需要接受法律的約束,從
而無視法律的規定。第三,法律工具主義觀念。將法律僅視為一種治人的工具,
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標價值觀念。甚至認為,當對自己有利時就拿來適用,對自己
不利時就不執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立法觀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
行。
因此,實行立法必須要大力培養和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重點是抓好各
級領導幹部特別是立法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的法治觀念建設,切實地進行為依法
立法所要求的觀念更新。
1.樹立法治觀念。為此,必須明確:第一,憲法至上。法治的實質是憲治,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憲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體現,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靈魂。
第二,法律具有極大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必須嚴格依法辦事,而不允許有超越
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第三,法大於權。任何人不得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
法、以權廢法。第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樹立權力制約觀念。不受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被濫用,必然導致腐敗。
這是人類歷史證明了的真理。
3.樹立人權觀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的執政黨,必須把保護人民的權利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
最講公平、最重視保護人民的權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講人權,高舉人權的旗
幟。
4.矯正法律工具主義觀念,樹立法律工具主義與法律目標主義並重的觀念。
將法律視作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的同時,結合法律目的,把立法、依法治國
的重心轉向人民權利的保障及正義的實現,應是我國實行立法、依法治國的
策略選擇。
二、在立法立法方面,有關立法立法空白
較多,所立之法缺陷較大
目前,以憲法為核心和基礎的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國家
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改
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的立法法制建設還比較滯後,立法管理
的某些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立法質量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現存的
法律、法規與規章之間缺乏協調和統一,使立法執法者難以適從;有些法律、法
規的一些條款太原則,不便操作和畸輕畸重;還有一些法律、法規對某些立法機
關設置的職權過大,尤其對自由裁量權,往往規定的幅度過大,並且沒有顧及到
公民權利一旦受到侵害後的法律責任,容易造成少數立法執法人員毫無顧忌地濫
用立法權;立法程序法律制度很不健全,沒有實現立法程序法律化,嚴重影響了
立法機關的立法。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為立法創
造法律條件。
首先,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狀況。當前,
特別要抓緊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經濟秩序、宏觀調控、社會保障和救濟、
規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在建立商品市場、原材料市場、金融、資
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方面執法依據不足的狀況;改變實施細則滯
後、法規不配套現象,盡可能使法律法規及規章同步出台,並加強立法解釋工作,
使法律規范更加適應實際,操作性更強,以解決有法難依問題。
其次,注重立法質量,糾正片面追求數量而忽視立法質量的傾向。法律、法
規的生命力在於其質量。近年來我國頒布實施的許多法律文件修改過於頻繁,並
且有些在實踐中難以施行,問題的要害在於立法時,立法者對該法所調整的社會
關系缺乏科學而精細的調查研究,或者著力於通過立法解決本部門的編制、級別、
經費及其他種種具體問題。應當看到,一個法律文件制定得成功與否以至於最終
能否被有效地施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法是否正確而深刻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
眾的意志和利益,以及它所要調整的那部分社會事務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立
法必須提高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使法律充分體現民意,與社會生活相一致,符
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防止立法中滲入局部利益和部門利益而影響法律的全
面、公正和完整。同時,避免各種規范性文件在調整社會事務時發生重復、沖突
或疏漏,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再次,抓緊制定立法程序法,改變立法程序缺乏法律規范的現狀。可以說,
離開了立法程序法,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立法。
最後,立法要依法。
三、在立法執法方面,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
影響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的執行效果
現存的立法執法體制不順。具體表現為:第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從法
理上說,執法主體只能是國家的立法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企事業單位不
能擁有執法權,然而目前立法執法主體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現象並不少見。以
政企不分為例,工商部門管市場,又辦市場;城建部門管理城市建設,自己也搞
城市建設,並進行自我質量監督;種子公司既是種子的生產經營者,又是種子生
產經營的管理監督者,等等。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局面,人為形成監督
不力。第二,立法執法部門縱向集權,條塊分割,部門壁壘,相互之間缺乏協調
配合,結果造成執法工作形不成合力,相互掣肘,辦事效率不高。第三,管理系
統交叉過多,職責不清。如對個體戶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稅務、物價、衛生等
多家執法部門,由於對同種法律行為有多種不同執法依據的交叉,客觀造成立法
執法者不作為、亂作為或難作為。與此同時,我國立法執法隊伍建設雖然經過多
年努力,有了長足進步,但是整體素質仍然不高。目前立法執法中存在的問題不
少,如越權執法、不作為違法、隨意執法、亂施處罰等問題的出現,既有不懂法
而出錯的,也有濫用權力而違法的。
因此,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於執法、
講求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要積極推行立法執法責任制。1997年,
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立法,切實保障公民權利,實
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立法執法責任制的核心是通過明確政府機關法定
立法執法職責,健全立法執法評議考核體系,落實立法責任追究機制,實現規范
立法執法行為的目的。立法執法責任制,要力求做到實際、簡明、准確、可操作
性強。具體推行時,關鍵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清理立法執法主體,明確執法依
據和執法許可權,切實減少立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的推諉扯皮現象,努力提高立法
效能;二是確定執法崗位,分解執法職責,嚴密執法程序,細化執法標准,切實
改變過去那種執法崗位不清,職責不明,權力行使層級之間「上侵」、「下奪」、
「左擠」、「右占」,相互扯皮、攬功諉過的現象,有效地規范立法機關內部管
理秩序,提高立法效率;三是架構執法評考體系,突出執法效能評估,完善立法
責任追究機制,將立法職權的行使與執法人員的年度考核獎懲緊密掛鉤,實現行
政權的規范運作。
同時,要提高立法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其關鍵是要堅持「公開、平等、競
爭、擇優」的原則,健全對立法執法人員的錄用、考核、晉升、獎懲、辭職、辭
退等具體制度,突出嚴字,嚴格管理,嚴明紀律,賞罰分明,形成「能者上、平
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機制。
四、在立法監督方面,現行立法執法
監督體系乏力,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對立法權力的監督制約形成了自己的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權力機
關的監督、審判機關的監督、檢察機關的監督、立法機關自身的監督、黨的監督
以及新聞輿論、人民群眾、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等的社會監督。應該說,我國
的監督體系是比較全面和嚴密的,它在實際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實踐
中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及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立法
權力監督乏力和監督體系存在缺陷。這其中有立法方面的原因,也有監督機制上
的原因。立法方面,主要是缺乏監督的法律規定,以致使人民群眾等一些社會監
督流於形式而得不到落實。監督機制上,主要表現為有些監督缺乏必要的獨立性,
直接影響其監督作用的發揮。例如,作為立法系統內的專門監督的立法監察,由
於它與立法機關有著立法隸屬關系,使得這種監督在實踐中很難真正履行其監督
職責,以致弱監、虛監、失監現象相當嚴重。還有,立法復議也存在著一些亟待
解決的問題。目前,有些同志怕麻煩、推諉等不願受理立法復議申請的情況還在
相當程度上存在,在立法復議決定上,還存在該撤銷或者變更而維持的情況,上
下級之間「官官相護」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等等。
因此,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制約機制,確保嚴格、公正執法。首先,
加強權力機關對立法執法工作的監督。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盡快
制定《人大監督法》。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選舉和任免幹部時,應該把是否具
備必要的法律知識,是否依法辦事作為衡量幹部是否稱職的重要標准。在聽取他
們的述職報告時,應把他們領導的地區或部門的執法狀況作為重要的考察內容。
各級人大常委會要通過聽取和審議所在政府和單位實施法律、法規工作報告以及
組織代表檢查、視察、評議執法工作等形式,督促立法機關做好執法工作。其次,
民主黨派的監督、社會團體、人民群眾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也必須努力落到實處,
使它們共同服務於人大監督這個中心,並形成監督合力。
綜上所述,我國要實現立法,必須革除一切與立法的要求不相適應
的舊觀念,必須進一步完善立法法律體系,必須理順現行立法執法體制,提高執
法隊伍素質,必須強化和完善立法執法監督機制。惟其如此,才能為解決我國依
法立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創造條件,不斷推進立法的進程,實現依法治國的
宏偉方略。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
http://www.drcnet.com.cn/ 12/04/2003

10. 我國立法領域的突出問題

我覺得受到利益集團的影響,法律可能不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願望。

熱點內容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
特別行政法律是我國法的淵源嗎 發布:2025-01-12 12:24:00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