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書面
A.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回,增強百姓的筋骨體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以上是書面解釋。我再加一句:沒有慾望,就回歸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終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經》,最好看看《莊子》。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清代黃元吉(黃裳)寫的《道德經講義》,他是從修煉角度講的,非常好。摘其文曰: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B. 大希無聲出自
出處:《老子》,正確的是:大音希聲。
重點詞彙:大音希聲
[成語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典故出處]《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王弼註:「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緊縮式
[產生年代]古代
《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C. 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
道聽途說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隻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隻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艾子說:「你說的那隻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麼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後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裡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奇貨可居
戰國時候,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到趙國的京城邯鄲做生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路上他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
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准,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禦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意思是把異人當作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
呂不韋回到寓所,問他父親:「種地能獲多少利?」
他父親回答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運珠寶呢?」
他父親又答說:「百倍。」
呂不韋接著問:「那麼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
他父親吃驚地搖搖頭,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
呂不韋聽了他父親的話,決定做這筆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他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後立為太子,那麼,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
異人又驚又喜地說:「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
呂不韋立即到秦國,用重金賄賂安國君左右的親信,把異人贖回秦國。
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給華陽夫人送去大量奇珍異寶,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
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即位,史稱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異人即位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一代的十二個縣作為封地,以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庄襄王死後,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權傾天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頭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像深不可測的大海。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天經地義
公元前518年夏、鄭、晉、宋、衛、曹、邾、騰等諸侯國的大夫在黃文聚會。這些大夫們在商量如何安定周朝王室。會議期間,大夫們又互相拜訪,請教。
一天,鄭國的子大叔去會見晉國的趙簡子。趙簡子就向子大叔請教什麼叫「禮」的問題。子大叔就介紹了先大夫子產的學說。子產早就說過:「禮,是上天的規范,天地的准則,百姓行動的依據。」子大叔說:「我認為禮,是上下的綱紀、天地的准則,是老百姓生存的依據。」趙簡子極為贊賞他的見解。
許多諸侯國的大夫都來請教子大叔了。子大叔對大夫們又說:「先五都推崇『禮』,所以我們要終生記住,一輩子奉行。」
成語「天經地義」從「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化而來,是指不可改變的真理或理所當然的意思。
投鼠忌器
三國初期,漢獻帝與丞相曹操、皇叔劉備一起去打獵。曹操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漢獻帝齊頭並進。漢南帝見不遠處有隻兔子,就叫劉備射,說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劉備連忙彎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獻帝連誇好箭法。南帝又看見一隻大鹿,連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過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將士們見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為是獻帝射的,都高呼「萬歲」,曹操得意地站到獻帝前接受歡呼。關雲長實在看不下去,要拍馬刀砍曹操,劉備忙暗示他不可輕舉妄動。事後,關雲長問劉備為什麼不讓殺曹操,他說:「投鼠忌器,他身邊還有獻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近器物,用東西砸老鼠又怕砸壞老鼠附近的用具。現常用來比喻做事有所顧忌,不敢放手進行。
膾炙人口
這個成語是從《孟子·盡心下》記載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來的:「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孝子。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後,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此事被儒家傳為美談。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樣東西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公孫丑說:「那麼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為什麼父親死後,曾參只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後,曾參會繼續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根據以上記載,後人引申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比喻人人贊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
(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後,
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庄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
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
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
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餘萬言的巨著,
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
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
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
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
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麼我
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於「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
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
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
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
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
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
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
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
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
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
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
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
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
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
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一網打盡
晉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兩兄弟。夷吾得秦國和齊國的幫忙,登上國位,就是晉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兩派,擁護惠公的一派以卻茅和呂省為首。暗裡擁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
丕鄭為首。可是這班人對晉惠公個人來說都是有功的。當丕鄭到秦國去公乾的時候,惠公藉
故殺了里克。丕鄭回來後,心裡很恐懼,深怕自己也給惠公殺掉。可是事情倒沒什麼對他不
利的,他就安心下來。當然,他心裡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黨,商量趕走夷吾,迎公子重
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來見丕鄭。他從午間等到深夜,才見著丕鄭。丕鄭問他有什麼事
情,屠岸夷告訴他,惠公要殺他,所以請丕鄭相救。
丕鄭說:「你去叫呂省救你吧!」屠岸夷說:「呂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們的血,吃
他們的內呢!」丕鄭不大相信。屠岸夷還獻議了怎樣怎樣推翻惠公的辦法。丕鄭聽了,大聲
喝道:「是誰教你來說的!」屠岸夷見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頭,鮮血之流,對天發誓說:
「天老爺在上,我如有三心兩意,叫我全家都死光。」這么一來,丕鄭就相信了,跟著丕鄭
這一夥人密謀了。他們寫了一封信給重耳,請他准備回來。丕鄭、共華、屠岸夷等十位大臣
都簽了字。
屠岸夷把信貼胸的帶走了。第二天,他們上朝,惠公問丕鄭說:「你們為什麼要迎公子
重耳?」丕鄭這一班人都吃了一驚,心知不妙,都給縛去軟了頭。這九位反對夷吾的大臣全
都一網打盡了。
內助之賢
晏嬰是戰國時齊景公的宰相,軀體不甚高大,據雲長不滿六尺(相當現在四尺三寸)但
他很有才幹,名聞諸侯,有一天晏嬰出門,坐看車子,由他的御者(馬車夫)駕車。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賢淑,當御者駕看車子,經過自己家的門口時,他的妻子在門縫里偷看,看見她
丈夫揮看馬鞭,現出洋洋得意的樣子。
當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時,她就責他道:「晏嬰身長不滿六尺,當了齊國的宰相,而且名
聞天下,各國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態度,還是很謙虛,一點也沒有自滿的意
思;你身長八尺,外表比他雄偉得多,只做了他的駕車人,還洋洋得意,顯得很睛傲的樣
子,所以你不會發達,只能做些低賤的職務,我實在替你覺得難為情啊!」
御者自從聽了他妻子的話後,態度逐漸轉變了,處處顯得謙虛和藹,晏嬰看見御者突然
謙和起來,覺得很奇怪,問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說的一番話老老實實地告訴晏嬰。晏
嬰為他聽到諫勸,能夠馬上改過,是一個值得提拔的人,於是推薦他當了大夫的官。
由這內助之賢的故事,後人把它引伸拙來,恭維人家有賢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對妻子
能夠幫助丈夫,使丈夫的事業、學業、品格方面都有了進展,增加丈夫在社會上的地位,就
稱他有內助之賢。
三折其肱
晉國時,有范氏和中行氏兩個集團的人,准備起兵攻打晉定公;當時有人指出戰事成功
和失敗的關鍵,要看民眾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便將失敗無疑。范氏
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晉定公是一種反叛行為,民眾自將不會支持也們的。何況晉定公自己曾經
伐君失敗,落得流居異國的田地,可以說是經歷過失敗的過來人。正如一個經過三次折傷手
臂的人,雖經醫療後獲得痊癒,但他已嘗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幾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療的經歷
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療的經過與方法,換句話說,他已是個中的老手了。所以
「三折其肱」這句成語的含義,是頗為深刻的。
不論何人,只要他是經過多次挫折,從艱苦中奮斗而得到成功的,我們都可以說地是與
困境奮斗過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偉大人物,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一定是經歷了
不少挫折,卻仍不斷地奮斗,結果才得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正可以借用偉人們的
「三折其肱」來勉人自勉。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
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
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
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
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三令五申
春秋
D. 見素抱朴是什麼意思
見素抱朴的意思是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
見素抱朴解釋:
釋義: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
出處: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保持純潔朴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4)道德經書面擴展閱讀
見素抱朴解析:
老子提出「見素抱朴,少私寡慾」,恢復人的自然本性的觀點。又從「絕學無憂」四個字來講述如果做到「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有人說,前面老子希望的「愚民」是虛其心,實其腹。那麼這里,老子應提倡的是更高層次的學習,老子認為只有取得不同於世俗的獨到學問,才能對私慾無所沖動的自由。也有人說,老子所說的「愚民」就是放棄學習,降低百姓的學識,免去權欲的誘惑,做到無憂無患。
E. 如何快速記憶道德經
如果本來對《道德經》不熟,那麼要用一天半的時間來熟讀,當然如果能手抄一遍更好,因為裡面太多「夫唯,是以、故,夫,矣,是謂、謂之」等這樣的字,還有些比較像的及同樣一句話用在不同章節等等這樣一些情況容易混淆及錯亂。
熟讀之後就可以根據以上方法記憶,我用了三天時間。當然這是我自己的記憶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各位可以參考再自己可根據自己更加喜歡的聯想方式再記憶編形象故事,聯想的故事一定要形象、有情節、自己容易記住並且積極正面,最好能盡量向書面願意靠近,這只是記憶的一個過程,《道德經》的記憶我用了: 數字密碼法,抽象的形象聯想法、諧音法、串聯法,字頭濃縮法及關鍵字法等這樣一些綜合方法,當然在形象記憶的聯想故事裡面可能故事不一定合理,但是這個主要是為了方便記憶,只要記住了再理解的機會會很多,不用擔心這種記憶方法會誤導原意,完全不會的,相反如果記不住,甚至不太清楚《道德經》是寫什麼內容的就很難去要理解了,當然我們的理解要理解老子所講的道還是很深,一般所謂的理解也是理解某人對此的書面註解,我相信只要自己對道德經的內容有所掌握,真正的道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可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去悟。
(以下用到的定位樁也許與你自己定義的樁子不同,沒關系,這里是參考,也可以用你的樁子)
第一章
大樹上座著陳道明,他有兩個朋友叫無名跟有名,無名看寺廟,有名做花轎,兩個人一同出去就很玄妙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 天地之始
有名 天地之母
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
常有 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第二章
美麗善良的鴨子相親6次後以無為、不言、不辭的方式功成弗居而再也不去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矣
故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做焉而不辭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三章
米老鼠考試不上線錯過了難得的機會,所以很虛心的,沒有其他慾望,也不敢有其他行為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智 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第四章
一道士沖進吉普車,開向深淵時站了起來,都不知道車
F. 本人想尋找關於古代道術及道教理論的書籍
權威回答:最好參考《道德經》!
一、老子學說與老學研究:
老子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給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道德經》,並由此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先河。老子學說及其衍生出的道家、道教等流派,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研究與弘揚老子道學文化,有助於挖掘和詮釋中國傳統文化在建設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中的理論價值與現代意義,同時也能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學術研究的交流與合作,對推動老子道學文化的國際化進程也大有裨益。
二、老子其人、其書及事跡: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國人,掌管過東周王室的史書典籍,比孔子略早,孔子曾問禮於他。《道德經》由老子本人所著,成於春秋末期。雖經後人修改,但基本上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這一點,已得到了文獻資料和地下出土文物的雙重印證。
關於老子故里的記載,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某些古籍也記載過老子故里是「楚相縣」的說法。但「苦縣」、「相縣」所指現今何地,學術界曾有過爭論。結合傳世文獻典籍、地下出土文物和實地田野調查三種資料,學術界重新考證了老子故里後認為:史書關於老子出生地的記載信而有證,歷代均史不絕書。「楚」即楚國,「苦縣」即今鹿邑縣,「厲鄉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古代「相縣」亦即春秋以後的「苦縣」,兩說雖異,其地則一。
三、《道德經》的豐富內涵:
老子的《道德經》包含了豐富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智慧。老子將「小國寡民」視為理想的社會制度,故其治理天下的理念主要源於兩個基本觀念:1.君民都要無為無欲;2.聖人應以百姓心為心。此外,《老子》關於兵法與處世的言論中,也體現出豐富的思想內涵。這些精闢見解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現代社會仍有一定價值。
《道德經》還體現了辯證否定式思維模式,包含著以下四個原則:「對立面(肯定與否定)的相互依存」、「肯定要以否定為基礎、為根本、為開端,從而才能成就其自己」、「肯定要依賴於否定,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對立面的轉化」。老子非常注重辯證否定式的運用,這是他創造性地尋找到的新思維方法,以此突破了以往舊傳統的束縛,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哲學思想體系——以「道」為核心的學說。
四、道家、道教的哲學思想:
道家、道教對生命一貫重視。道家創立伊始,便強調養生的積極意義,爾後受神仙方術家的影響,逐漸演化為追求長生的神仙學。求仙長生,不僅是道家生命哲學的核心命題,也是道教理論的鮮明特徵。這從道教的宇宙論、認識論、政治倫理觀中可得到充分體現。
道教還通過「倫理象徵」傳播了人格完善的堅定信念,確立了倫理修養的基本路徑:一方面,道教人格完善可以通過技術層面來實現,另一方面,道教人格完善的技術操作過程中也體現著深刻的哲理。揭示道教人格完善的技術操作特徵,發掘其中的哲學理趣,對當代社會的素質教育具有不可忽略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道教理論中,還蘊含著現代生態學的思想。比如歷代道經中所載的十大洞天、36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等「洞天福地」概念及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本質上反映著生態學的理念,對解決困擾當今世界的環境問題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五、老子道學與現代社會:
道學文化是一種原生態文化,也必將成為人類最後的文化。現代人類社會有必要借鑒道家的自然生態文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詮釋和創新,將現代西方文化的精華吸納進來,創立集古今中外文明之大成,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學文化,以解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
崇尚自然、遵循客觀規律,是老子思維方式的基本特色。它對於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1.按規律辦事,不造假作秀;2.把握復雜事物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善於總結經驗和教訓;3.謙遜待人,以常人之心處世,切不可傲氣橫溢;4.以人為本、以民為本,不可勞民、愚民;5.實踐第一,切莫浮誇。
六、老學研究的國際意義:
兩千多年來,《道德經》深遠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近幾百年,老子及其文化開始影響到西方人的知識結構和生活方式,被海外學者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道德經》被世界各國所翻譯,成為老子文化傳播到國外的橋梁。截至2000年,《老子》的西文譯本總數已近500種,涉及17種歐洲文字,數量僅次於聖經。這些外文譯本,極大地激發了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老子道學思想的熱情。
老子文化的基本性質就是開啟創造力,激發人的道性,達到「天人合一」的超然狀態。《道德經》告訴人們:要通過感悟才能領悟到真諦,這種感悟性,人人都有,感悟是人類世界相互溝通的橋梁。因為有了感悟,不同民族、不同種族的人們也能了解彼此的思想,並謀求共識、改造世界。一些西方的傑出學者,超越了《道德經》書面文字的束縛,正確詮釋了老子思想的核心內容,這也充分說明老子的道學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人的祖先獻給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值得所有現代中國人為之驕傲的。
最後希望以上答案能對你有所幫助!
G. 現在社會還有必要學習道德經嗎
我覺得道德經可以遺傳,千年之後仍然存在,必然有他一定的精髓,但是不管怎麼說,時代總在變化,人們的思想也在發生改變,現在的人沒有必要去專門學習道德經,如果你喜歡中國的文化,想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對道德經感興趣,那麼你可以去學一下,但是我覺得沒有必要把它推廣成人人必學的一個科目。
其次拋開道德經我們再來說,生活中的各個小事以及書本上的各個內容,其實都在教導我們要知善知理要知足,這些東西其實在生活中的各個地方都有所體現,他們就相當於是道德經衍生出來的知識一樣,生活中各個地方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要做一個正直,對國家有貢獻,對生活對人向善的人,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專門研究一個東西。
不管怎麼說,道德經畢竟是千年前所產生的產物,當時的時代背景已然和現在有很大的差距,當時的東西在現在不一定還能行得通。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但是沒有必要死板的去學習。
H. 孔丘叫孔子,孟軻叫孟子,孫武叫孫子,為什麼李耳卻叫「老子」
尊稱李耳為老子的說法有兩個。
一、首先李耳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修身方面,老子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與後來的莊子合稱「老莊」。老子曾著有五千言的《道德經》一書,該書包羅萬象,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變化,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漢初曾採用老子的「無為之治」來休養生息,恢復民生,效果極佳。
「子」本來是周朝的一級爵位,也用來表示對天子所屬公卿的尊稱,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子」的用途擴大,多被人們用來對有學問男子的尊稱,如韓非子,孟子等。李耳學究天人,聲名遠播,就連孔子也曾向他問道,按照當時的稱呼也被尊稱為「子」,春秋時期列國通用的官話是「洛陽雅言」在當時的發音中「李」和「老」相近,加之當時信息傳遞困難,多靠口口相傳,所以「李子」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老子」。
二、李耳生下來就白鬍子白眉,這在當時是異象,而因為他這個長相特徵,所以老子成了他的外號,漸漸的比真名李耳更要順口,這種說法顯然可信度不高。在唐朝建立後尊稱李耳為「聖祖」,以李耳為李姓始祖,唐朝以道家為先,儒家為次,佛教為末;這就有了後來「老子天下第一」的說話,而孔子只能屈居第二,故被反對者戲稱為「孔老二」。
向左轉|向右轉
(8)道德經書面擴展閱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 他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其實李耳因為哪種原因被稱為「老子」都不重要,我們後人更應該了解的是老子對華夏文明發展的貢獻。他留下的智慧和煌煌五千言的道德經文,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當前社會人心極其浮躁與功利,多讀讀老子留下的道德經,領會先賢的智慧,對我們修身養性以及與人相處都有很大的幫助。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可見道德經即使過了兩千年對於人類文明仍有極大價值,就李耳取得的成就來說,被尊為「老子」實至名歸。
I. 記憶道德經最好的81個樁子
熟讀之後就可以根據以上方法記憶,用了三天時間。
當然這是自己的記憶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各位可以參考再自己可根據自己更加喜歡的聯想方式再記憶編形象故事,聯想的故事一定要形象、有情節、自己容易記住並且積極正面,最好能盡量向書面願意靠近,這只是記憶的一個過程。
《道德經》的記憶用了: 數字密碼法,抽象的形象聯想法、諧音法、串聯法,字頭濃縮法及關鍵字法等這樣一些綜合方法,當然在形象記憶的聯想故事裡面可能故事不一定合理,但是這個主要是為了方便記憶。
《道德經》,東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陝西寫成,據《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載,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遊入秦的老子至函谷關,在樓南高岡築台(位於現陝西周至縣終南山北麓樓觀台)。
老子述《道德經》五千言以授之,故此處勝跡又稱樓觀台,在這里寫出了這部凝結了華夏智慧的絕世之作。《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時,長孔子20餘歲。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J. 求道德經全文以及譯文,最好是詳解,發40881483,Q箱子
一是王蒙寫道,「我的幫助。」王蒙參考了一些現代詮釋國學大師,再加上現代的翻譯和解釋他的「道德經」的理解。全部81章。網路文庫也越多。
其他南寫道,「我說,」楠是一個偉大的大師,在翻譯中國古典文化的書面解釋都非常好。 「我說,」只有第20章。 「我說,」(續集),我還沒有看到這一點,似乎也沒有充分的。
這些網路文庫有全文,並且將免費閱讀。
買的話,你可以買到來自上級,我從上面買,比當當網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