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相傳老子的道德經作於

相傳老子的道德經作於

發布時間: 2022-04-30 10:36:03

Ⅰ 老子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書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1)相傳老子的道德經作於擴展閱讀:

《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

1、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

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2、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3、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Ⅱ 老子 寫的 道德經 距今多少年了

您好。
《老子》的成書時間有證據證明的是現代1983年在湖北荊州郭店挖出的《老子》竹簡。根據古墓的時間可以認定成書至少是在戰國中期以前,至於其他的典籍都比較含糊,而且沒有證據可考,如果按出土文物為准,大概是2200~2400年之間。

Ⅲ 老子在哪著《道德經》 《道德經》是什麼時候寫的

河南的淮陽,有伏羲、畫八卦,還有老子、《道德經》,了不得!
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之首,6000年前的老祖,離我們太遙遠。老子就不同了。孫悟空偷吃了他仙丹、被他扔進八卦爐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那位太上老君,是我們婦儒皆知的「大明星」。
從淮陽市區到鹿邑縣沒有多遠。可本來幾天都是大晴天,就在要去鹿邑的當天,一早五點多鍾就下起雨來,而且越下越大,到我們出發時已是瓢潑,連傘都頂不住。到了太清宮,天象個大漏勺,地上如汪洋。不分男女老幼,統統脫鞋卷褲腿,冒雨趟水。我說,是不是老人家嫌我們來晚了不高興,挑禮了?講解員是個女孩,她笑了,說我們這里有句諺語:貴人出門雨水多!當年唐太宗、宋真宗、明太祖來祭祀老子,也是時逢大雨――這都是有史書記載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生於河南淮陽的鹿邑縣。這在古藉上有記載,地上有跡遺的,至今尚存的太清宮、老君台就是他老人家的遺產,還有唐、宋、金碑為證。老子是世界級的思想家、哲學家,華夏智慧大師,道家的祖師爺。他離我們已經2500多年了。
老子的老爸李乾為周御史。老子後來也做了東周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又兼皇室秘書,即「錄事」。諸侯、大臣開會,他作記錄。這樣的身份地位,加上他從小好學,所以博古通今,知曉天下,思想深邃,洞悉人世;後來見諸侯紛爭、天下大亂,他遂辭官回鄉講學。他的拿手本領就是講道,上下古今,包羅萬象。由於道學高深,名氣很大,「追星族」不少。
孔子就曾多次追到東周都城洛陽向他求教。有一次,老子見這位躊躇滿志、鼓吹復古的「憤青」,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講了一通「道」。孔子雖然覺得不解渴,但後來他向弟子們談到他的老師時還是很崇敬的:「鳥,吾知其善飛;魚,吾知其善游;獸,吾知其善走……至於龍,吾不知其能乘風雲而上。老子,猶龍耶!」意思是說,那老先生太高深莫測了,如騰龍駕霧一般。至於老子到底講了些什麼,孔子沒說,也沒見別人有記錄。
最後,老子並沒有乘風雲而上,而是騎了一條青牛出關去了。這關叫函谷關,關長叫尹喜,也好道術,是老子的崇拜者。他得到消息早早做了准備,等老子到來,便熱情接待,傾吐好想好想之情,並一再請求,說您老就要遠走他鄉,能不能把您的那些學問留點下來,讓我輩見物如見人,以免將來思念之苦?估計白發飄飄的老頭他鄉遇知音,又喝了二兩,心裡有點熱乎,居然就答應了,於是提筆將自已畢生的思想精髓,濃縮到五千字之中,這便成了流傳至今的《道德經》。
五千字的《道德經》,以一當百,以十當千,不僅凝聚了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精髓,更是包羅萬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治國如烹小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翻譯最多的一部是《聖經》,另一部就是《道德經》。西方哲學大師黑格爾稱「老子是東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另一位思想家尼采認為,《道德經》「是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事實上,《道德經》是中國最早的個人原創作品,是華夏哲學、文化之根。
感謝那位守關的尹喜,因為他的追星才追出一部中華文化絕版。不久,尹喜也辭官西行上了武當山,成為那裡的道教開山鼻祖。

Ⅳ 道德經是誰的著作

老子(中國·春秋生卒年不詳)

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被認為最直接地從《道德經》中吸取了思想資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學家閱讀老子思想,都是為了從中獲取能夠拯救西方文明危機的良方。而他們的確發現,《道德經》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理解、為人處世的自然態度、德性培養的修行方法,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環球時報》

先秦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不僅是先秦諸子的啟蒙者,也是中國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徵。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千百年來為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老子堪與孔子比齊,同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智者和哲人,這位才智過人的哲人,識窮宇宙,道貫天地,立萬世之典範,創道家學派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他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與老子的思想的影響有關。他教人順應自然、順應大勢,謙恭、知足、徐緩、柔順、自守和不妄為,這些偉大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華,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經》一書,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它廣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成為後世道學的圭臬和國人立身處世的規則所在。

兩千年以來,《道德經》大而用之於天下國家大事,小而用之於個人立身處世,所用之處無不產生深刻的影響,無數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乃至普通百姓,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經過兩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對世人有著非同一般的深刻影響和啟迪。

周末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老子,老子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准備從此隱居。行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其著書,於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共81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與下部第一字「德」,合為《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為先秦諸子中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學、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以及倫理道德、修身養性等,可以說無所不包。老子從極其超越的高度審視世態人生,提出了一套獨特的人生觀。他的人生觀不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學的基礎,而且對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和行為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是《道德經》一書的中心范疇和哲學基石。《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主宰,宇宙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在老子看來,修道即修德,凡是善於建功立德的人,必須以人為本,從修養自身做起。在社會人生領域,人們通常主張有所作為,普遍贊同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老子對此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強去「為」的;勉強去做,就會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無為的原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無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當你只是為獲得而去獲得,成功總是那麼遙遠;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順其自然而為,成功或許馬上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老子無為而為的人生觀就具有這方面的意蘊,為人處世目的性不要太強,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強,不要刻意而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強作妄為,不要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則欲速則不達。

達到「無為」的前提,就是無欲。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總會表現出一定的慾望。老子主張「少私寡慾」,反對縱欲。在他看來,慾望有其限度,一旦超過了,就有百害而無一益。老子發現事物向其對立面轉化、物極必反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人生領域也不例外。他反復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老子看來,既然物極必反,人的追求超過了一定限度,才會發生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那麼,限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過一定的限度,就不會發生那種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在老子看來,能知足知止,就不會與他人發生矛盾,發生爭斗,因而也就不會遭人暗算,產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為自我保護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則,這一人生原則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千百年來,許多人將「知足不辱」、「知足常樂」、「知止不殆」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老子認為人類最大的禍害是人的私心慾望,修道的關鍵在於去掉人的私心慾望;去掉了私心慾望,人就可以獲得身心健康、獲得幸福。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們怎樣才能做到無欲呢?老子給世人提供的減少私心慾望的方法是「守靜」。老子守靜制動的思想作為人生原則,包含著極高的人生價值。根據老子的看法,為人守靜,處世從容,則能舉重若輕,化險為夷;遇事急躁,輕舉妄動,則很難有好的結果。臨事不慌,處亂不驚,鎮靜自若,以逸待勞,靜觀其變,又常常能夠勝人一籌。「寧靜致遠」,靜定生慧,靜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創意和智慧。正因為此,千百年來許多人把《道德經》中守靜制動的思想奉為人生的座右銘。

人在社會上生活,要面對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關系問題。老子在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關系問題上贊同無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據老子的看法,一個人只要無私,為他人著想,他就能夠擴張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無私利他,獲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寬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諒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諸侯爭霸的時代,對於爭斗的殘酷現實和災難性後果,有著深切的體驗。他希望社會停止紛爭,主張為人應寬容,把「不爭」作為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就個人而言,所謂「不爭」是指不與人爭地位、爭功名、爭利益,不與人發生正面沖突。老子認為「不爭」是一種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贊賞水謙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東西,隨遇而變,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但卻能穿石銷金,無孔不入,無堅不摧。他確信柔弱蘊藏著巨大力量,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們在剛強與柔弱之間,往往看重剛強的力量,習慣於求強、圖強、逞強,甚至以強凌弱,老子卻告訴人們:柔弱並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比剛強更大的力量。

柔弱處世是老子的高明之處,在他看來,謙恭卑下,先人後己是居上、領先的有效手段。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在老子心目中,謙下不先具有積極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別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而對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就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不能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也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現實人生的冷眼旁觀者,骨子裡卻是一位熱愛人生的智者。他十分關注人的命運,特別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僅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就個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進行思考,提出了豐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還就人在社會中如何取勝、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的進行探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生進取觀。人在社會中生活,總要有所追求。老子並不反對人基於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們知足知止。在老子看來,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價值遠在名與利之上,什麼樣的名聲和財物也沒有人的生命寶貴、重要。為獲得名利而傷害自己的生命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的。老子把個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還貴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運不濟的情況下,應該放棄功名利祿,隱身保命。

從「重身輕物」、「知足知止」的觀點出發,老子進而要求那些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並不主張人鋒芒畢露,勇於自我表現。他覺得鋒芒畢露對人沒有益處,應該韜光養晦,善於隱藏自己,不讓人知道自己的實力和底細,以防不測。老子主張韜光養晦、「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並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單純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乾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鋒芒,善於隱蔽自己。在老子看來,樹木長得捲曲不合規矩,就會免除砍伐之禍;在社會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會得到保全。當一個人建立事業,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能及時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將會招致災禍,危及生命。老子從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勛之後,見好就收,急流勇退。這是一種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後世的國人十分服膺這一忠告,范蠡、張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長期為人們津津樂道。

老子的思想經受了歷史的考驗,作為人們修身處世的普遍原則,可用於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道德經》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到中國訪問時,有人向他介紹《道德經》中幾段文字後,他極為驚嘆,認為2000多年前能有這么深邃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在美國作家麥克·哈特著的《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一書中,老子被列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現過的數百億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進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見《道德經》在人類歷史上影響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經》各種譯本至少有40多種。在德國,德國總理施羅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都從《道德經》裡面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了他們的思想,升華了他們的品格。

Ⅳ 《道德經》的作者是誰

老子《道德經》,來春秋末周守藏室自吏老子(李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公元前571年農歷2月15日誕生,誕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於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現址河南鹿邑太清宮鎮。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Ⅵ 道德經是老子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

《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6)相傳老子的道德經作於擴展閱讀:

《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Ⅶ <<道德經>>成書於何時

探求《道德經》成書年代的問題很多人依據就是郭店出土的帛書《道德版經》,許多人把它定在了權春秋到西漢前期,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籠統。如果《道德經》的作者真的是周朝的圖書管理員的那個老聃的話,如果王肅的《孔子家語》記述的孔子訪老聃真成立的話,那麼《道》的成書年代應該屬於春秋時期。可是,在從對《道》探索的過程中,我又隱隱感覺到了他有戰國時代的氣息,如對戰爭(尤其是對車左、車右的記述,我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做過解析)、對帝王的統治方法,如果成書於春秋的話,當時的社會狀態還真的沒有那麼激烈的動盪,個人比較傾向於戰國此種說法。

Ⅷ 《道德經》是誰寫的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於楚國或陳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Ⅸ 《道德經》是什麼時候寫的。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道德經》dào dé jīnɡ 指《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約公元前580—前500年),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人) 厲鄉曲仁里人,字聃。具體姓名史料中也頗為不全.「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其非常敬佩「文言文」。
老子塑像《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產生過影響。
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李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悔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文》,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德經有多個版本,下面這部「《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本)」是最常見的。另外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殘篇與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示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字風貌,備受當今多數學者的重視,後面附帶《簡帛<老子>古本合校》以作為參考。

熱點內容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
特別行政法律是我國法的淵源嗎 發布:2025-01-12 12:24:00 瀏覽:841
行政法庭調查質證 發布:2025-01-12 12:07:19 瀏覽:572
最新勞動法合同到期不續簽 發布:2025-01-12 12:05:54 瀏覽:904
開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單位有哪些 發布:2025-01-12 11:49:46 瀏覽:340
上海高溫費勞動法司機 發布:2025-01-12 11:48:08 瀏覽:257
法學碩士住宿 發布:2025-01-12 11:39:40 瀏覽:294
新婚姻法第四十條 發布:2025-01-12 11:10:15 瀏覽:44
企業融資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0:50:34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