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聖賢明

道德聖賢明

發布時間: 2022-04-30 13:08:02

㈠ 誰是遠古時代道德最高尚的聖人,又是最偉大的帝王

,又是最偉大的帝王。堯帝的故事中出現很多超自然的奇跡,神話內容很豐富;但是,這些奇跡往往具有非常濃厚的道德主義色彩,跟原始神話的自然主義風格存在一定的差別。這是因為,人們在這位遠古帝王的身上寄託著對優秀國君的想像,與此同時,人們也以堯帝為標桿約束後世的帝王,要求他們學習堯帝的道德品質。藉助堯帝的故事,我們更容易看到神話對後人成長所發揮的作用。

堯帝本名放勛,是帝嚳和慶都的兒子,是黃帝的第四代孫。慶都在河邊與帝嚳變的神龍結合,懷孕十四個月,生下放勛。盡管他和常人差別不大,但他的眼睛卻與眾不同:他每隻眼睛裡有兩個互相重疊的瞳孔。他的面相不大好,眉毛呈八字形,腦袋上面尖,下面寬,滿臉吃苦受難相。

放勛的父親帝嚳死後,由放勛的同父異母兄弟帝摯繼位。可是帝摯治國無方,不久駕崩,於是,放勛登上皇帝寶座,世人尊稱堯帝。他的首都在平陽,就是現在山西的臨汾。堯帝愛護百姓,不願增加他們的負擔,生活極其簡朴。在他的宮殿里,柱子和屋樑都是外皮粗糙的木頭,根本沒有刨過,更不要說塗彩色了。宮殿頂上沒有覆瓦,鋪的是茅草,和百姓住的茅屋差不多。宮殿的台階都是土的,沒有磚石。堯帝的食物是粗糧淡飯,喝的是野菜湯。夏季穿粗麻做的布衣,冬季就隨便披一塊鹿皮遮擋寒風。日常用具都是土碗、土盆之類。他是傳說中最樸素的皇帝。

雖然生活如此簡朴,堯帝對於自己的職責卻從來沒有鬆懈。百姓餓肚子,他就責備自己:「這是我使他吃不上飯。」百姓缺少衣服,他就責備自己:「這是我使他沒衣服穿。」有人犯罪,堯帝也責備自己沒有管理好:「是我害了他。」由於工作忙碌,堯帝沒有時間修飾自己。頭發披散,有七尺長,幾乎拖到地面。

其實,不僅人類被堯帝感動,天地萬物也被他感動,於是一天之內出現了十個自然奇跡,從而昭示了上天對堯帝的肯定:皇宮中喂馬的草料突然變成水稻,吉祥的鳳凰從天空降落在宮院之中,台階上長出歷草……歷草,又叫歷莢,就是一種可以當作日歷的草。傳說,歷草生長在堯帝宮殿的土質台階上。每月初一,歷草長出一個豆莢,以後每天長一個,到十五日,正好長十五個豆莢。從十六日開始,歷草的豆莢每天掉一個,到月末,正好掉完。下個月,重新開始這樣的周期。歷草就像一個活的日歷一樣,所以得名「歷草」。據說,堯帝那時沒有日歷,做事很不方便。有了歷草,困難就解決了,百姓對此也非常稱贊。

台階上還長著另一種奇特的草,名字叫「指佞草」。凡是有奸佞的壞人從台階經過,這種草就立刻彎曲,草尖指向壞人。在這種草的幫助下,加上天生的雙瞳孔眼睛,堯帝慧眼識人,選擇了一批品德高尚、才能卓著的人做大臣,讓他們協助自己治理國家。堯帝的賢臣有:後稷,負責農耕。倕,負責手工製造。皋陶,負責司法。舜,負責刑罰。契,負責軍事。

堯帝在大臣們的協助下,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富裕,安享太平。百姓勞動之餘,有很多空閑時間,他們就聚在一起做游戲。其中一種游戲叫「擊壤」,是用幾塊上尖下寬的木片玩的。玩的時候,把一塊木片放在地上,每人各拿一塊木片,站在數十步之外,用手中的木片投擊地上的那一塊。擊中者獲勝。這一天,有位名叫壤父的八十歲老翁和大家一起玩擊壤游戲。壤父的游戲技術高超,圍觀的人很多。有一個觀眾看到這種幸福情景,十分感慨。他說:「這都是堯帝的功勞呀,我們的堯帝真偉大!」壤父聽到這句話,很不以為然。他對那個觀眾說:「你這叫什麼話?太陽出來,我幹活;太陽落山,我休息。吃的糧食,是我自己種的;喝的水,是我自己打井挖出來的;穿的衣服,是我自己織的。請問,堯帝對我有什麼幫助呢?」那人被問得啞口無言。但壤父這種反應,恰恰是堯帝所希望的。堯帝從來不把國泰民安看作自己的功績,在他眼裡,這一切是他這個皇帝應盡的本分,享受幸福的百姓也不需要感激他。

堯帝時代法制公正清明,從來沒有發生過冤假錯案。也許是因為現實中,有太多不平事,人們渴望有一個公正、公義的世界,所以才會想像神話里有皋陶和他的神羊,有指佞草,使得好人有好報,壞人都得到懲罰。堯帝統治下的時代,正是百姓們所期望生活的時代。盡管堯帝竭力治國,但是他命運多舛,在位時間長達七十年,遇到不少災難。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引發的一場大旱災。擅長射箭的天神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後,這場旱災才得以解決。但洪水又接踵而至。大洪水是水神共工引起的。共工被顓頊打敗之後,潛入水潭逃命。到了堯帝時代,他重新出來,讓所有的河水全部倒流,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洪水。

堯帝心急如焚,召集群臣,商討委派什麼人治理洪水。大臣們都推薦鯀,堯帝覺得鯀剛愎自用,恐怕無法完成任務。但是,實在找不到更加合適的人選,只好讓鯀去嘗試。根據神話,鯀是黃帝的孫子。接到堯帝命令以後,鯀邀請巫師大明占卜未來的命運。大明說:「這件事情很不吉利。有開始,沒有結局。」盡管占卜結果不吉利,但是鯀最終還是接受了命令,前去治水。面對滔滔洪水,鯀修建河堤,阻擋洪水泛濫。可是,洪水實在太大了,鯀新修的河堤根本阻擋不了它。一連九年,鯀的所有努力都失敗了。

㈡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一察焉以自好怎麼解釋

天下大亂之時,賢聖的學術主張不能彰顯於世,道德的標准也不能求得劃一,天下人大多憑借一孔之見就自以為是炫耀於人。

㈢ 古代聖賢語錄及解釋

檢舉 孔孟語錄(二十則)譯文

1.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譯文: 仲弓向孔子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出門辦事,如同會見貴賓那樣謙恭謹慎,治理百姓,如同進行重大祭祀活動那樣嚴肅慎重。自己不想得的東西,不想做的事情,絕不要強加於人。(如果能這樣做,那麼)為國家辦事就沒有了怨恨,處理家裡事也沒有了怨恨。」仲弓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按照您的話去做吧。」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論語·里仁》)

譯文: 孔子說:「富貴是所有的人都所希望的,但不通過正當的途徑得到它,就不能夠接受。貧賤是人們都不喜歡的,但不通過正當途徑,也不能隨便擺脫。君子違背了「仁義」道德,怎麼可能成名呢?君子即使在吃一頓飯那樣短的時間里也不能違背仁的原則,流離失所時要這樣做,動盪變亂時也一定要這樣做。」

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聰明智慧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智慧的人常樂,有仁德的人長壽。」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5.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譯文: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但這卻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也都能做到飼養它。如果對父母(只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6.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人要是沒有誠信,那就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了。就象牛車、馬車上沒有車轅與橫木相接的部分,牛車、馬車怎麼能夠行走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8.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

9.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品德好呀,顏回啊!一竹筒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狹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學樂善)的快樂。品德好呀,顏回啊!」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學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歲才明白。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麼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

11.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近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為了追求一個崇高的理想,)經常發憤得忘記了吃飯,高興得忘記了憂愁,連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啊!』」

12.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譯文: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稱『文』呢?」孔子說:「他才思敏捷而又喜愛學習,不以向低於自己的人學習為羞恥,這就是叫他『文』的原因。」

13.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學而》)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奉承,富裕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呢?」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仍然快快樂樂,富裕而愛好禮義的人。」子貢說:「《詩經》說:要像加工骨頭、牛角、象牙、玉石一樣,經過切磋琢磨(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端木賜呀,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來的事。」

14.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用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麼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它那麼容易。……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15.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棚里有壯實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有餓死的屍體,這如同率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自相殘食,人們見了尚且厭惡,而身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

16.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宣王問道:「賢人也有這種快樂嗎?」 孟子答道:「有。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要抱怨他們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們的君主,是不好的;作為百姓的君主卻不與百姓同樂,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樂,同天下人一起樂,憂,同天下人一起憂,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是從來不會有的。

17.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

譯文: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於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

18.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19.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我能識別各種言論,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它作為一種氣,最為盛大,最為剛強,靠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傷害它,就會充塞天地之間。它作為一種氣,是要和義與道相配合的;沒有這些,它就會萎縮。它是不斷積累義而產生的,不是偶然地有過正義的舉動就取得的。如果行為有愧於心,氣就萎縮了。」

20.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盡心上》)

譯文:孟子說:「萬物之理我都具備了。反問自己,所具備的道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快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沒有比這更近的了。」

㈣ 道德經中的聖人指的是誰

沒有特指,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注》一書中寫的很明白,老子只是以道自樂:原文「至人、神人、聖人,只是一個聖人,不必作三樣看。

此說能逍遙之聖人也。以聖人忘形絕待,超然生死,而出於萬化之上,廣大自在,以道自樂,不為物累,故獨得逍遙,非世之小知之人可知也。
道德經中的聖人是指聖明的人,這與儒家專指孔孟不同。比如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家講道法自然,自然沒有什麼仁義,有用就供奉起來,沒用淘汰。這章最後強調就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我認為就是河南話中用。人想長壽也是如此,一旦沒用了,你就老的快。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是中國炎黃文化與東夷文化,很多事情的認識上對立。孔子雖然說過,「吾從周」但他的春秋筆法卻用的殷商的文化。董仲舒就說孔子損周文用殷質,主要是指殷商的親親,孔子講的父子相隱。儒家文化是殷商對我炎黃文化的臣服而形成的。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都已經融入華夏文明也在於我們炎黃文化的強大。周朝800年一個朝代的長壽就在於聖明。今天的文化是周禮是名殷商之實。

㈤ 關於道德的名言

凡有良好教養的人都有一禁誡:勿發脾氣。

——愛默生【美】
忿怒二字,聖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

——曾國藩

怒時光景難看,一發遂不可制,既過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當涵養於未怒之先。
——申涵光

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的手段。
——歌德【德】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個人如果每天觀同一幅好畫,閱讀某部佳作中的一頁,聆聽一支妙曲,就會變成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一個新人。
——羅斯金【英】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武則天
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煉是替美的發現和體驗做准備。

——宗白華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池田大作【日】

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愛默生【美】

修養的基礎是內心對話,人在這種對話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辯護士和法官
——科恩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鳩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 周恩來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羞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 斯賓諾莎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 —— 凱洛夫

㈥ 請問一下古人所說的聖賢書,道德經是指哪一類書籍,

道德經是春秋時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並不是正統的聖賢書~自漢武帝"罷礎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思想成為封建思想的正統~並一直延續至清末~所謂聖賢書有4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5經:詩~書~禮~易~春秋~

㈦ 聖賢語錄500名言名句

一、孔子經典語錄:

1、君子不器。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譯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樣,要博學多識,具有可塑性。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譯文】國君要像國君的樣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子。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譯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

4、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譯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去愛別人、恨別人。

5、君子,俞於義。小人,俞於利。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譯文】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關心合不合道義。跟小人談事情,他們只關心是否有利可圖。

6、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譯文】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

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出自《論語·雍也篇第六》。【譯文】品質多於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多於品質,就流於虛浮。

8、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出自《論語·述而篇第七》。【譯文】默默地牢記知識,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

9、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出自《論語·述而篇第七》。【譯文】不仁義的人雖然富有和尊貴,但對於我來說,他們輕得如天邊的浮雲一樣。

10、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譯文】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能力,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能力,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譯文】不怕別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2、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1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1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1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二、孟子經典語錄:

1、仁者無敵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譯文】奉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2、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上天將要把重大的任務降到這個人身上,一定要先讓他的內心痛苦,勞累他的筋骨,餓乏他的身體,使他窮困潦倒,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稱心如願。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強他的能力,方能完成大任。

3、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家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的時候不能被其迷惑而支做出格過分的事情,貧賤不能使其改移節操,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意志。這才叫做大丈夫!

5、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譯文: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永遠尊敬他。

6、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沉迷安逸享樂可以使人或國家消滅。

7、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歉,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才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我喜歡吃魚,也喜歡吃熊掌;如果讓我選一個,我會舍支魚而吃熊掌。我熱愛生命,也熱愛仁義,如果讓我選擇其一,我會舍棄生命而取仁義。

8、養心莫善於寡慾。

譯文: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特質慾望。

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1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處。

11、得道者我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得民心的人多人幫助,不得民心的人自然沒有人支持他。就連親戚也會疏遠自己。支持你的人多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1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出處】《孟子·離婁上》譯文: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熱點內容
化妝品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06 21:30:00 瀏覽:873
經濟法在克服市場失靈 發布:2024-11-06 21:25:17 瀏覽:488
越南勞動法加班 發布:2024-11-06 21:09:34 瀏覽:891
合同法特斯拉拼多多 發布:2024-11-06 20:59:44 瀏覽:847
大二合同法重點 發布:2024-11-06 20:41:37 瀏覽:130
源於兩企業競爭真實案例的經濟法 發布:2024-11-06 20:25:45 瀏覽:592
陝西省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實施辦法 發布:2024-11-06 20:22:49 瀏覽:205
cpa東奧經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06 19:50:23 瀏覽:480
勞動法元旦三薪 發布:2024-11-06 19:45:10 瀏覽:336
教師無故曠工多久可以辭退勞動法 發布:2024-11-06 19:38:19 瀏覽: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