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輿情特點
1. 網路輿情都有什麼特點
1、直接性,通過BBS,新聞點評和博客網站,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
2、突發性,網路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
3、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並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路自然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等,都會利用網路得以宣洩。因此在網路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
2. 輿情報告的輿情報告的特點
輿情報告不比新聞稿,它的時效性並不是十分快速,可能當報告出來時,事件早已平息,不再熱門。這就是輿情報告的獨特之處,它不在熱門的時候畫蛇添足,而是等人們的熱情退去,給人們帶來更深層次的理性的思考。
輿情報告的信息來源較廣,包含了許多途徑,比如說網路、報刊、電視新聞等等主流媒體。這保證了輿情報告的覆蓋面非常廣,包括政府管理類事件、突發安全事故、社會道德類輿情事件等。
3. 網路輿情是如何發酵的有哪些特點和規律
一、網路輿情的特點有以下主要幾點
突發性:網路輿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的徵兆極其微小。破壞性:由於傳播迅速並且波及范圍很廣,所以破壞性很大。緊迫性:輿情危機必須迅速作出正確的反應,防止事態的擴大,減少損失。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並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民會利用網路宣洩情緒,因此容易發布不利於企業的灰色言論。
二、話題的傳播學規律
(1)常規話題/非常規話題:常規話題往往是國家大事或者重大的突發事件;非常規話題則是指受非常態或不合理現象的觸發,網民藉助網路媒體平台自主發布信息產生的話題。
(2)強制性話題/非強制性話題:強制性議題指受眾可以直接體驗的議題;非強制性議題指受眾不能直接體驗、必須通過大眾媒介獲知的議題。
(3)是否有意見領袖參與:用該指標來衡量話題的共鳴效果。
(4)是否有傳統媒體參與:用該指標來衡量話題的溢散效果。
(5)公眾在話題和事件過程中的心理:①求知求真心理;②宣洩與情緒表達心理;③跟風從眾心理;④尋求認同心理;⑤追求平等心理;⑥寂寞無聊心理;⑦彰顯個性心理;⑧自我實現心理。
(6)話題中的意見類型:①一元化;②二元(或更多)對立。
網路輿情的特點以及主要傳播特徵變化
4. 基層輿情特點和應對的幾點建議
目前基層網路輿情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一是多發性。全國現有網民數量超過6億,智能手機和即時通訊的普及,造就了輿情的多發性。
(二)二是突然性。往往在不經意之間,輿情信息就會不脛而走,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
(三)三是爆炸性。輿情信息的傳播,具有瞬時效應,在全網網民的關注和傳播下,信息量呈指數級增長,最後達到爆炸峰值。
樂思輿情研究中心給出應對的幾點建議:
一要「重」而不要「藐」。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便捷性,通過網路搜集社情民意,了解相關輿情,包括正面的、反面的,對重大反面輿情要在第一時間掌握,並根據輿情的不同情況,研究確定相應的處置方案。
二要「導」而不要「堵」。對正面的網路輿情要及時呼應;對網路出現的負面信息和過激言論,要立足於疏導、化解的原則,不能不理不睬或者簡單否認,同網民坦誠溝通,贏得網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三要「急」而不要「緩」。傳播迅速是網路輿情的一大特點,不能久拖不決、消極對待,而要及時跟進,在第一時間組織力量調查事件真相,第一時間把真相公布於眾,搶占輿論先機。
5. 網路輿情分析,研判,應對和引導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和黨內法規,對涉及公共管理主體及其公職人員的廉政、勤政和善政方面輿情的監測、研判、處置,反腐敗職能部門責無旁貸。即使那些表面上看不屬於廉政勤政輿情的網路事件,其背後或多或少也與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公職人員廉政勤政等因素有著關聯。因此,在網路輿情頻發和網路輿情監管缺乏成熟制度的條件下,反腐敗職能部門准確把握廉政網路輿情監測、研判、處置的基本原則就顯得甚為重要。筆者認為,反腐敗職能部門應把握五個基本原則:不懼不偏原則、無罪推定原則、依法處置原則、合理懷疑原則、問責與制度修正同步推進原則。
不懼不偏原則
不懼不偏原則,自古就是中國官員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這也應是反腐敗職能部門在廉政網路輿情監測、研判、處置中應遵循的基本准則。
毋庸置疑,不懼才能做到不偏。何謂「不懼」?中國古語曰,「懼,恐也」(《說文》);「故有知非以慮是,則謂之懼」(《荀子·解蔽》);「勇者不懼」(《論語·子罕》)。首先「不懼」是指「無慮」,心底無私天地寬。在應對廉政網路輿情時,反腐敗職能部門應本著「沒有自己的利益」的理念研判、處置。反腐敗職能部門只有真正做到「無慮」才能「無懼」。其次是「正義感」。伸張正義是反腐敗職能部門存在的第一價值。在實踐中,反貪肅腐的激情有時會被「理性」所扼殺,而正義感則是「不懼」的精神力量。三是不懼權勢。反腐敗職能部門要堅持依法依紀辦事,敢於碰硬。
「不偏」是指反腐敗職能部門在處理網路輿情事件時,應當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做到公平公正。網路輿情事件的發生,往往是強勢者與弱勢群體利益博弈引發利益沖突加劇的產物,是公眾對政府滿足自身利益的期望與政府不能有效滿足公眾期望之間矛盾沒有得到及時妥善解決的產物。基於反腐敗職能部門的職能特點,廉政網路輿情一旦發生,其很可能成為一些人尋租的對象。故此,在網路輿情研判、處置中,反腐敗職能部門應當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懲治腐敗,提升政府公信力。著重防範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出現「選擇性失明」與「選擇性監督」的問題。
無罪推定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是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在其《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出的理論構想:「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證實有罪之前,應有權被視為無罪。」
無罪推定原則的意義在於防止過早地和無根據地把任何人看做罪犯,不允許有權機關根據未經充分檢驗的材料和違反既定證明程序而取得的信息來認定犯罪,實現對人權的保護。在網路輿情監測、研判、處置中,反腐敗職能部門應秉承理性寬容的倫理觀,以無罪推定原則去理解與善待網路輿情的傳播者。如果輕率地將一些過激的乃至不當的網路言行簡單化處理,視為有罪而加以推定,那將扼殺這一新型社會民主監督的萌芽。毋庸置疑,網路輿情尤其是廉政網路輿情是社會民主監督的重要途徑,是衡量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實現反腐敗制度創新的外部動力,它將有力彌補體制內監督的缺陷。
依法處置原則
在應對、處理網路輿情事件中,反腐敗職能部門必須堅持依法處置原則。
某地曾出現「房票門」,這一亂象被網路曝光後,當地有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在處置這一網路輿情時表示:「只要自覺上交不正當所得將免予處罰。」該言論明顯背離依法辦事原則。類似這種以功利主義的方式平息事端,解決社會矛盾,以求維護政府形象的情況時有發生。故反腐敗職能部門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應當嚴守法律底線,做到依法處置。
首先,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應當遵循憲政原則。憲政是指一種在憲法之下使政治運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狀態,它要求政府所有權力的行使都被納入憲法的軌道並受憲法的制約。當前一些地方的法規、制度本身就存在違背憲政的現象,反腐敗職能部門如果據此來處置網路輿情,很可能會陷入以違法不當的手段處理違法不當事件的境地。
其次,正確處理法律與政治的關系。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存在著泛政治化的現象,用政治眼光而不是依據法律來認定網路輿情的性質與影響。不敢正視當前反腐倡廉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談腐色變,認為腐敗問題揭露多了,就會影響到當地和諧穩定和黨政機關形象。長此以往,問題會越積越多,網路輿情風險也會越大。
再次,網路輿情處置的法律依據往往具有雙重性,即國家法律與黨內法規。由於網路輿情源往往不是來自黨政機關公職人員,而是社會普通公眾,故不能以黨內法規來代替國家法律,不能運用黨內規定來認定社會公眾的責任,而應依據法律原則,在法律框架下實施對社會領域的管理,更多地運用非強制性的政策工具實施管理。
最後,依法辦事也應凸顯反腐敗職能部門履職行為的法治化,即反腐敗職能部門自身首先應當成為網路輿論監督的對象,其自身必須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有效行使職權,尤其是防範案件查辦中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合理懷疑原則
網路輿情往往凸顯為網民或者新媒體對某些官員腐敗行為的一種懷疑,甚至是道聽途說,類似中國古代的「風聞奏事」。這種懷疑或真或假,有多少水分,是需要加以認真調查的。針對這樣一種網路輿情現象,反腐敗職能部門應當立足於防範利益沖突的理論視野,本著合理懷疑態度去處置網路輿情事件。因為社會公眾的懷疑源於社會民主監督的倫理要求,社會公眾不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其與官員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他們對官員的監督往往是通過任意懷疑來表現的,你不能要求其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這也非公眾之義務。如果要求社會公眾的懷疑必須限定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范圍內,就等於變相地剝奪了社會公眾的憲法權利。
防範利益沖突理論為評定官員「可能的」道德危機和法律危機提供了分析框架。正如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引咎辭職書中所述的:「我承認我並未能完全符合《問責制主要官員守則》,尤其是第5.1條有關主要官員須避免令人懷疑他們不誠實、不公正或有利益沖突。我就事件對政府帶來負面形象深表歉意。我願意為我的過失負上責任。」由此可見,合理懷疑原則既是社會公眾監督權的體現,也是反腐敗職能部門處置網路輿情事件應當遵循的原則。
問責與制度修正同步推進原則
在應對網路輿情事件中,反腐敗職能部門還必須堅持問責與制度修正同步推進原則。
在處置網路輿情事件中,反腐敗職能部門要強化對網路輿情事件中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不作為、亂作為行為的剛性問責。現在,某些地方官員為應對輿論的壓力,往往在問責技巧方面做文章,以假問責、輕問責來規避真問責、重問責,採取問責手段如同蜻蜓點水,「高調問責、低調復出」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領導幹部被問責以後,只要「實績突出」,一年後就可官復原職,兩年後還可提拔使用,這使問責制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對公眾的反腐敗信心的維護產生了逆向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為反腐敗職能部門,切忌出發點錯位,廉政網路輿情處置工作不是單純放在如何應對網路輿論所帶來的對政府的負面影響上,而是應當對在網路輿情事件中負有責任的政府部門和相關負責人進行強有力的問責,在嚴厲問責的基礎上改進制度缺陷。十七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提出對政府各項制度進行廉潔性審查,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制度修正實現從源頭上預防腐敗。
6. 不同時代下輿情的區別和特點
主要分兩個時代,即認知階段與發展階段:
1,網路輿情認識階段
輿情行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市場認識基礎,不管是廠家還是客戶,對輿情都有了比較的深入的理解,分食蛋糕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但是隨著對輿情的了解加深,客戶也變得逐漸刁鑽起來,變得不太好伺候。單純的信息監測與推送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他們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從數據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此時他們需要輿情服務的時候,不僅僅是指監測,事實上是他們需要的是一整套輿情解決方案。輿情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工作,擺上了政府以及企業的議事日程。有相當一部分政府或企業單位,設立了輿情工作小組,專門處理輿情工作,國家也倡導領導「多上網」,注重網路輿論生態。全社會獨輿情的重視度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有很大一部分得緣於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民上網的場景發生了革命,依賴於互聯網信息的輿情行業也必將掀起一場革命。
這一時期,一些以「輿情監測系統」的產品出現了,它們相對於之前認識時代的產品,功能更強大,產品體驗相對提升了很多。可以從不同緯度分析數據來源以及載體分布、輿情特徵分布、傳播路徑分布、地域分布、站點分布等,通過可視化的圖表來展現。
市場上出現了多家資深軟體公司憑借強大的研發實力組件的輿情公司,以烽火輿情等公司為代表,它們的技術實力較為雄厚,互聯網信息資源整合、語義分析技術、智能搜索引擎技術、抓取網路輿情數據能力較強,而且配置一支專業的輿情服務團隊。
互聯網時代,輿情從產生到傳播都是依賴於電腦,貼吧、論壇、微博是輿情的高發地帶。而移動互聯網時代,輿情依賴於手機,除了貼吧、論壇、微博以外,微信以及APP、秒拍等直播軟體都成為輿情的高發地帶,而傳播時效性更強,更容易擴散,幾乎是短時間內迅速爆破。「和頤酒店」事件便是其中的一例。
深度整合大數據,不僅僅是得出一份輿情報告,還要注重輿情事件的關聯性和規律性。「要對橫向的相關領域輿情、縱向的歷時性輿情進行數據對比、歸納研究,從而為現實的輿論疏導、矛盾解決提供借鑒。這就需要復合型的知識結構與團隊構成。多學科配合、培養專門的輿情人才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7. 網路輿情有哪些特點
直接性:通過BBS、新聞點評、微博、博客、論壇、貼吧等,網民可立即發表意見,下情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
突發性:網路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輿論的導火索。
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民在現實生活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都會利用網路宣洩,因此在網路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
8. 網路輿情 特點及應對方法
網路輿情具有以下特點:1、直接性,通過BBS,新聞點評和博客網站,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2、突發性,網路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3、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並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路自然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等,都會利用網路得以宣洩。因此在網路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
當前,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網路輿論隨之孕育而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造就了「官」與「民」互動交流的新模式,「網路問政」驟然興起。置身於網路輿論的新時代中,作為領導幹部而言,能否正確應對網路輿論,不僅關乎自身的形象,同時也關乎黨委政府的形象。本人以為,正確應對網路輿論,應把握三個關鍵。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領導幹部應當了解互聯網,這是正確應對的基礎。一要加強學習。了解並掌握互聯網的一些基礎知識,運用互聯網技術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網路輿論。要看得懂網路輿論,知曉網路語言的基本含義。能對網路輿論的性質作出基本的判斷,正確區分出一般網路輿論、網路群體性事件、網路謠言。知曉網路輿論的發展規律,網路輿論產生的載體,網路輿論產生的現實背景。三要了解並掌握與網路媒體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發表具有傾向性的觀點時要進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講,不合理的不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網路輿論雖然產生並流傳於網路上,其根源還在現實生活。因此,正確應對網路輿論,加強日常工作的處理是重要一環。首先,領導幹部要加強自身素質建設。要對時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斷,准確的理解並掌握上級的精神,不說、不做與時代精神、發展趨勢和上級精神相違背的話、相違背的事;對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瞭然於胸,不說外行話;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領導幹部身份,不說與自己身份不符的話;時刻牢記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說與黨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違背的話;不斷的聆聽並吸收群眾意見,尊重民意,不說「雷人」的話。
其次,要創新政府新聞機制建設。包括建設好並充分發揮好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產生的現實途徑;建立健全網路新聞發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針對性的對群眾共同關心的問題釋疑答難;加強與網友的溝通,採取「做客」、與網友網上聊天等形式,主動的說明問題;加強政府網路平台的建設,主動設置話題,主動的引導網友。五要加強網路信息的回應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主動公開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決策的結果,並做好充分的解釋工作。
第四,要建立健全網路輿情監督機制。針對一般性的網路輿論,要知曉,能判斷,有回應。要特別注意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監控,對網路群體性事件要做到有預案、有應對、有措施。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應對網路輿論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確的應對措施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這是應對網路輿論的落腳點。具體要做到四個「堅持」:
堅持第一時間處理的原則。對網路輿論,特別是網路群體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時間知曉,第一時間應對,不能拖拖拉拉。堅持開放的原則。網路在上達民意、公開訴求、輿論監督、參政議政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重要。網路已成為作為社會公眾一部分的網民群體最為直觀、便捷、互動、順暢的參政議政平台,要讓網友充分的發聲,這既是政府的職能之所在,也是政府應盡的義務;堅持包容並蓄的原則,對於合理性的建議和意見,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吸收,一時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進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釋,解釋要盡量做到詳細,不但要講清楚為什麼沒有採納,而且要講清楚在什麼條件下、經過多長時間會採納,同時,還要講清楚已經或即將採取的具體措施;堅持依法處理的原則。(作者單位:常德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