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對法治
⑴ 亞里士多德對法治的闡述
追求至善,實現正義
⑵ 試論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
一、法律和國家的關系兩者目的都是為了善德,他們又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正義。國家是最高的社團,法律是正義的具體表現。法律的好壞是以正義作為劃分標準的,人們服從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實現了正義。
二,法律和政體亞里士多德認為一中小奴隸主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既是最好的又是穩定的。中庸。劃分國家政體有兩個標志:一是最高治權的執行者人數是多少,二是最高治權的執行者實行統治的目的。君主政體—暴君政體,貴族政體—寡頭政體,共和政體—平民政體。正宗政體——變態政體。
三、法治和人治它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他主張實行法治。(一)法治的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二)多數人的考慮要比少數人考慮周到。正確得多。其次,法律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三)立法應注意國境的大小和境內居民兩個因素,鄰邦關系,財產限額和各個家庭子女人數。法律必須變革,但變革要慎重。立法中特別要重視教育。
四、法律定義法律具有正義性;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具有平等性;法律具有穩定性與靈活性;法律具有權威性。亞里士多德發表了著名的《政治學》,從而把政治學從古代哲學和倫理學中獨立出來。古代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創立了第二學園。政體構成三要素思想,既國家的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
⑶ 簡述亞里士多德關於法治的兩重含義
亞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學》中指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回法律獲得普遍的服答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可以理解為:
(1)法治是一種源遠流長的觀念意識,治國方略和社會現象。雖然在不同的時代,人們賦予其不同的社會內涵和意義,但法治的概念無外乎表現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
(2)就現代法治而言,在形式方面,法治要求法制的統一性,法律的普遍性,法律的一般性,法律的有效性,司法的獨立性。
(3)在內容方面,法治要求通過法律對權力加以控制,對權利加以保障:即權力與責任相統一,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以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就大致包含兩個意思:其一,是關於法治的形式方面的,即法治的條件。其二,是關於法治的內容方面的,其核心是嚴格依照良好的法律辦事。
⑷ 論述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對中國當下法治建設的實際意義
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就影響世界的法治思想,對中國也是影響巨大的。「法治優於一人之治」、立法、法制教育等思想都對中國的法制建設有很大啟示。在這些啟示的指導下,中國在立法、守法,法學教育等諸多方面加強完善機制,促進中國的法制建設,早日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想。
首先,制定符合國家和人們意願的良好的法律。因此,在中國法制建設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我們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之成為中國最優良的政體,制定和認可有利於建設法治國家的法律法規。其次,謹慎立法。法律穩定性有利於法律權威的保持,而及時立、改法律則是保持法律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再次,樹立法律的權威性。中國長期處於一種「熟人社會」的狀態,因此,自古就沒有形成對於法律權威的認同,而且中國與西方不同,沒有穩定的、大眾的宗教信仰,法律也當然沒有如此的神聖性。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使人民知法、懂法,並且正確引導他們凡事以法律為行動准則,在「有法可依」的條件下做到「有法必依」。第四,在治理方式的選擇方面,要法治不要人治,克服特權的存在。中國從古到今一直沒有擺脫專制和人治的束縛,「特權」現象存在,嚴重阻礙著「法治國家」建設的步伐,法制建設受到挑戰。第五,重視法學教育,普及全民法制教育。這便需要培養公民的言行,提高公民的守法思想意識和守法的主動性。
⑸ 亞里士多德關於法治問題的論斷有哪些
一、法律和國家的關系兩者目的都是為了善德,他們又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的正義.國家是最高的社團,法律是正義的具體表現.法律的好壞是以正義作為劃分標準的,人們服從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實現了正義.
二,法律和政體亞里士多德認為一中小奴隸主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既是最好的又是穩定的.中庸.劃分國家政體有兩個標志:一是最高治權的執行者人數是多少,二是最高治權的執行者實行統治的目的.君主政體—暴君政體,貴族政體—寡頭政體,共和政體—平民政體.正宗政體——變態政體.
三、法治和人治它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他主張實行法治.(一)法治的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二)多數人的考慮要比少數人考慮周到.正確得多.其次,法律不會偏私,具有公正性.(三)立法應注意國境的大小和境內居民兩個因素,鄰邦關系,財產限額和各個家庭子女人數.法律必須變革,但變革要慎重.立法中特別要重視教育.
四、法律定義法律具有正義性;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具有平等性;法律具有穩定性與靈活性;法律具有權威性.亞里士多德發表了著名的《政治學》,從而把政治學從古代哲學和倫理學中獨立出來.古代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創立了第二學園.政體構成三要素思想,既國家的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
⑹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亞里士多德指出,服從良法包括兩種情況,其一是樂於服從最好而又最可能制定出來的法律,其二是寧願服從絕對良好的法律。絕對良好的法律,在實踐中是不可能的,因為法律不可能完全覆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會情勢的變更很多時候也絕非法律所能預測。因此,只能服從最好而又最可能被制定出來的法律。而這種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其實就是符合正宗政體的正義之法。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法律必然是根據政體制定,因此,符合正宗政體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合乎正義;而符合於變態政體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不合乎正義。至於何謂正宗政體、變態政體,用亞氏的說法,「依絕對公正的原則來評斷,凡照顧到公共利益的政體都是正當或正宗的政體;而那些只照顧統治者們的利益都是錯誤的政體或正宗政體的變態(偏離)。這些變態政體都是專制的(他們以主人管理其奴僕那種方式施行統治),而城邦卻正是自由人所組成的團體。」按照上述標准,政體大體可分為六種,其中有王制政體、貴族政體和共和政體等正宗政體,與之相對應的變態政體分別是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是指依良法而治,自然不包括依惡法而治。他簡單地將良法的判斷標准與政體等同,認為凡是正宗政體制定的法律就是良法,凡是變態政體制定的法律就是惡法,不合乎正義。這種看法確實有一定道理,因為法律總是和相應國家的政體相適應,是根據政體制定的,我們不能指望一個變態政體(如寡頭政體)能制定出全面保護人民自由的法律。但同時,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也頗值得商榷。因為政體的良好並不必然決定其制定出來都是良善之法。換言之,法律是否良善,其決定因素或判斷標准並不局限於政體一端,物質生活條件、人口環境以及特定時代人們的價值觀、正義觀等都會對法之良善產生影響。此外,亞里士多德對法治內涵的解釋,還牽涉到另一個重大的法律問題,即一個公民面對國家制定的「惡法」(何謂惡法,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其價值評判標准,一般認為違反基本人權的法律即屬惡法)時,應該如何行動。對此,法學家、思想家們爭論了上千年,它不僅牽涉到國家與公民的權力義務關系,而且不斷拷問並沖撞著何謂法律、何謂正義、何謂自由等基本范疇的內涵。現在,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承認,應該尊重法律,合乎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應獲得尊重,但是這種尊重並不是無條件的,如果法律規定違背了基本人權,公民就可以不遵守這類法律。進而,法是否因其惡法而不予尊重,也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眾所周知,否定法律的正義價值,單純強調法的形式,將會導致價值虛無主義,可能重蹈納粹的覆轍;但一味強調法律的價值,按照單一標准評價法律的善惡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正義本身就是一個人人各有想法的東西。過分強調單一價值,將導致法律穩定性的喪失,法律也就失去了其作為社會規范的作用。
⑺ 亞里士多德法治觀的主要內容和理論基礎
亞里士多德著作中談到法律的言論相當多,很難說明哪個是他為法律下的確切定義。他對法律的定義性解釋,主要有以下幾點:
1、法律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城邦所有成員力量集中的基礎上所產生的近似於神的"集體異人";
2、法律基於理性,是理性的具體化;
3、法律是正義的化身和體現,用以衡量人間的是非曲直。法律的目的就是實現正義;
4、法律的功能在於給人以自由和過一種優良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根源於人的城邦動物本性,是正義的派生物,是城邦中制度化了的用於衡量事物是否符合正義的具體標准,其目的就在於利用法律的理性和強制性來指導和規制人們的行為,使其更符合正義的要求或更具有德性,使城邦更具有正義性。
(7)亞里士多德對法治擴展閱讀:
亞里士多德在不同場合,從不同角度對法做了分類:
1、基本法與非基本法。基本法即城邦憲法,是規定國家治理形式的法律;非基本法是指除了基本法以外的涉及城邦公民在買賣、貿易、賠償和城邦在稅收、維持治安等方面的法律。
2、自然法與人定法。這是從法的性質、地位角度的分類。作為自然法是指反映自然存在秩序的法,在性質是自然的,體現了自然正義的要求,其內容普遍使用,且永恆不變;自然法地位高於人定法,是人定法制定的依據。
所謂人定法,即人為制定的法律,它源於自然法,是每一個社會制定出來的約束自己成員的法律;人定法還可分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習慣法)。亞里士多德把法分為自然法和人定法這種二元論的法的分類,對西方法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法的分類方法也被一直延續下來。
3、良法和惡法。這是亞里士多德在談論政體和法治問題時,對法進行的劃分。他認為,法治應該以良法為基礎,區別良法與惡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看政體的性質。一般來說,正常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良法,而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為惡法。
4、習慣法(不成文法)與成文法。如前所述,人定法又可以分為習慣法和成文法。習慣法是指在希臘城邦中那些世代流傳下來的通行的習慣規則;成文法則是指各個城邦制定的條文規則。
⑻ 誰認為法治就是對法律的普遍服從,同時法律本身應該是良法
你好
我記得是亞里士多德吧
良法的普遍服從
關於法治。對於法治的定義,亞里士多德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但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法治二含義說」。這里,亞里士多德把法律分為良法和惡法。他認為,服從「惡法」不能稱作法治,真正的法治必須以「良法」為基礎和條件。亞里士多德為此提出了良法的三個標准:良法是指符合公共利益而非只是謀求某一階級或個人利益的法,制定法律是為了保護整個社會的利益;良法必須能夠促進建立合於正義和善德的政體,並為保存、維持和鞏固這種政體服務,即「謀求一個城邦的長治久安」;古希臘人把自由視為最高的道德價值。法律與自由是一致的,剝奪和限制自由的法律不可能成為良法。再者,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的關鍵是守法,即普遍地服從良好的法律。所謂「普遍」,其范疇涵括普通公民和統治者自身;所謂「服從」,即以法律為上,遵從法律,保持法律的權威。他曾指出:「法律應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無上權威,執政人員和公民團體只應在法律(通則)所不及的『個別』事例上有所抉擇,兩者都不應侵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