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稜角

道德的稜角

發布時間: 2022-04-30 17:52:00

㈠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內容豐富,多姿多彩,良莠並存。
其中,雖然有受到一定的歷史的、階級的、社會的局限的道德舊識;但更有反映中華民族道德上的文明進步,體現全人類道德文明的具有長久思想價值的道德智慧。
1,源遠流長的中國倫理道德思想,始終貫穿著一種可以稱之為「公忠」的道德精神。從《詩經》提出的「夙夜在公」,《書經·周官》提出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替眾人服務」,都奔涌著「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為國家、民族而獻身的精神。也正是在重視整體精神的影響下,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利益不息奮斗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歷經磨難,長興不衰,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堅忍不拔的民族偉力,就在於我們民族有著這種「廓然大公」、愛國、愛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於這種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價值取向,中國傳統道德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群體的關系問題上,始終強調「舍己從人」、「先人後己」、「舍己為群」。在「義」與「利」的關繫上,把代表整體利益的「義」,放在代表個人利益的「利」之上,強調「義以為上」、「先義後利」、「義然後取」,主張「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盡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學對先秦儒家的「義利之辯」進行歪曲,主張「重義輕利」、「貴義賤利」,但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在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應以義為重,以國家、民族之大義為先,犧牲個人的私利。
今天,要把相對貧窮落後的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只有在全民族中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倡導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民族的繁榮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放在個人利益、個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發揚重視整體利益的道德精神,發揮道義的巨大力量,才能幫助人們克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斤斤計較個人私利、見利忘義,「一切向錢看」的傾向,自覺關心他人、集體、國家的利益,鼓勵「先富」帶「後富」,「先發展」帶「後發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興之路。
2,在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以儒家為代表的「仁愛」思想,是一種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具有積極意義的重要道德精神。「仁愛」既是一種人際關系的道德准則,又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說,仁者「愛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做到「仁」,就應當做到「恭」、「寬」、「信」、「敏」、「惠」。我們知道,所謂道德即是要求人們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考慮到他人與社會的利益。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即是要求人們替別人著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關心人,幫助人,待人以誠,施人以惠。這是一種十分可貴的道德精神。盡管在存在階級對立的情況下,普遍的「人類之愛」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但是,人類的「仁愛」精神作為一種積極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歷史長河中,起著協調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積極作用。
「仁愛」精神是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人道精神。中國傳統的「仁愛」,與「人對人是狼」、「他人是地獄」的西方利己主義思潮是根本對立的。它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互助、互愛,與人為友,與天地萬物為友,和諧共處。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經濟競爭、貧富差距等等會不可避免地引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積極發揚中國人傳統的「仁愛」精神,倡導「仁者愛人」、「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的道德,有益於創造現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愛、幫窮濟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友愛的新型人際關系。
3,中國傳統道德歷來十分重視人倫關系的道德價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應有道德義務.《尚書》提出「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禮運》主張「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些都從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角度,規定了每個人為維護良好的人倫關系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則。傳統人倫關系中維護封建等級關系的糟粕無疑應當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嶄新涵義,對於改善當今家庭與社會的人倫關系,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的人倫思想強調個人在不同的關系中應當遵守相應的道德義務。儒家特別重視家庭倫理關系的和諧有序。對長輩的「孝」即尊敬、善待,對下輩的「悌」即關心、愛護,被認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不僅如此,儒家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還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愛自己的幼小之輩,而且還要關懷其他人的幼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十分崇高的人倫精神。在現代家庭與社會、人倫關系中,我們應當大力倡導敬老愛幼、孝敬父母、夫婦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國人傳統道德中一切有價值的人倫道德精神在新時代得以發揚。
4,中國傳統道德中有一種非常可貴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張人們在滿足基本物質需要的情況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愛國愛民、無私奉獻、捨生取義的「君子」作為一切有道德進取心的人們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論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的執著道德精神,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們超越個人的私利、私慾,以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正義事業作為個人行為的最高准繩。《易傳》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膝文公下》),歷來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這種鼓勵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嚮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有些人視道德精神為草芥,私心膨脹,物慾橫流,在「一切向錢看」的歪風中成為利慾熏心、喪失人格、國格的勢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國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鏡子。一個國家的民眾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正呼喚我們在繼承中國傳統道德寶貴遺產的基礎上,在現實生活中提高民眾的社會主義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確立新型的具有現代思想特徵的理想道德人格。

㈡ 道德講堂 都有哪些相關的名言、名詞、名句……等等,越多越好!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道德經》 【譯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 【譯文】 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3.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道德經》 【譯文】 委屈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凡能成新,少則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4.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發,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道德經》 【譯文】 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工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多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強者強、自足者副,強行者有志。 ——《道德經》 【譯文】 能了解別人的成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6.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道德經》 【譯文】 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7.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 【譯文】 最方正的東西卻看不到它的稜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行跡。 8.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 【譯文】 過分愛惜名聲必帶來大的損傷,過多的積聚財物,必定給自己帶來不幸。知足的人就不會遭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9.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譯文】 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10.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 【譯文】 天下的難事,必定發生於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於細微。 11.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道德經》 【譯文】 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一定要在禍亂沒有發生之前。 1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 【譯文】 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起,九層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累積的;千里遠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1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 【譯文】 對待結束時的工作,就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14.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道德經》 【譯文】 江海永遠處於(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1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 【譯文】 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節儉,三是不逞強好勝。 16.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責。 ——《道德經》 【譯文】 聖人有自知之明而從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從不自顯尊貴。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經》 【譯文】

㈢ 道子的名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經·第八章》

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

3.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

4.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德經·第四十一章》

5.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道經·第二十二章》

8.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老子·道經·第三十六章》

9.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

1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德經·第四十五章》

1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道經·第十二章》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德經·第四十二章》

13.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德經·第七十二章》

1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經·第五章》

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經·第二十五章》

1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經·第五章》

17.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道經·第十六章》

18.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德經·第五十八章》

19.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德經·第四十三章》

20.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德經·第三十八章》

21.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德經·第四十四章》

2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道經·第九章》

23.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老子·道經·第十九章》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

25.知者

㈣ 什麼是一個人的稜角

稜角放到人身上,就是指一個人的個性張揚、突出,不受他人意志限制。

這個時代更偏愛性格張揚的人,個性張揚就是這群人最鮮明的稜角。從「放飛自我」的體育、影視明星,到演講台上高談闊論的商人、政客,再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自媒體,無不「收割」大批「粉絲」。

在公開場合,尤其是陌生人的聚會中,那些侃侃而談、張揚外向、不怯場的人總是成為全場的焦點。這些人不僅容易獲得上級的賞識,也常收獲同伴的贊許和下級的喜愛。如今個人主義盛行,人們不甘於千篇一律和默默無聞,尤其是年輕人,更是追求特立獨行、雁過留痕,希望別人記住自己。

這樣的社會氛圍讓人們更願意展示個性,整個大環境也願意接納甚至鼓勵表現自我的人。還有,商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疏離,但又更需要人群之間的合作,有效的溝通就十分重要。

(4)道德的稜角擴展閱讀:

盡管受歡迎,但人們對外向張揚者也有言過其實、誇誇其談的偏見,這並非空穴來風。話說得滿了,就容易信口雌黃;表現過了,就容易徒有其表;人際多了,就容易背信棄義。

說到底,張揚的人短時間內能收獲喜愛,要得到人們長時間的肯定,個人的品行、道德、能力修養更為重要。《道德經》教誨「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坦率但不能放肆,得意之時不要炫耀。

善於表現的張揚者要懂得適時收斂,知道鋒芒畢露會給他人造成壓力,也可能給自己招致禍害的道理,時刻提醒自己做個謙虛、尊重他人的人。

㈤ 大方無隅什麼意思

直譯為:最大的方正的東西沒有角落。(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這裡面蘊含了老子的辯證思維和對自然狀態的崇尚,把萬物的最高境界歸於自然而非人為。這段話字字珠璣,句句智慧,閃耀著哲學的光芒。

白色是最純潔的一種顏色,但如果太白了,稍微有些許污點就會很顯眼,反而不禁玷辱,故曰「大白若辱」。《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冰清玉潔、蘭質薰心,乃大白者,但反容易遭受玷污,難禁世間風雨的摧殘。此白只應仙界有,哪堪俗世風塵染。

方形本是有稜有角的,但方形大到一定程度,就近於圓形,不見了稜角,故曰「大方無隅」。這正如我們的地球,本是高山深壑,但我們從整體上看卻是一個圓球,就是因為她太大了,大到不見了稜角。

從道德層面上講,真正的方正之人,不是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碰之則傷的尖銳之人,而是內方外圓,大而不見其隅,廣而不觸其角的大方之家。故真正的大方之人,看起來反而很圓滑。既堅持原則又能通融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才。

器為用者,小器小用,大器大用,器用大者則難以成形,往往看似很無用,然器不定形則其用不可限量,故「大器晚成」。姜子牙被周文王聘用之前,幹啥啥不成,連基本的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被老婆稱為無用的東西。然姜子牙是大器,其用不在家常小事,而在治國安邦。

故其雖年逾古稀,卻仍在渭水空釣,後終於把周文王釣到了,幫助周族完成了改天換地之業,成為周王朝開國功臣,齊國的始祖,真可謂大器晚成。

音樂是聲音的一種,最美妙的聲音歸於天籟,與大自然的自然之音融為一體,而無人聲之噪,故曰「大音希聲」。琴弦間流淌出來的美妙音樂如高山流水,完全與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人聽了心曠神怡,完全不以為這是在刻意演奏,而本身就是大自然發出的聲音一樣。

那種人聲鼎沸,喧囂熱鬧的音樂不過是噪音,污人耳膜,君子堵耳猶恐不及,非大音也。大音怡人性情,無絲毫嘈雜之聲,故似稀聲。

現象是事物存在、運動變化的反映,事物的存在、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最大的現象就成了物質存在、運動變化的規律,也就是透過現象可知其本質。而規律是無形的,通過規律,我們就可預知事物的現象。

把具體現象抽象成規律,那就是大象,抽象則不見象,故曰「大象無形」。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背後隱藏的無形的真象,那才是「大象」。

「道」就是客觀規律,客觀規律就是自然規律,唯自然規律乃為大道。唯大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以為其自然而然不足稱「道」,自然而然不足稱「道」者,實乃「大道」者也。

真正的大道隱於最自然的百姓日用中,而不是標其名,述其理,強迫百姓去遵循,這就是老子所謂「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恆道即大道,隱而不稱其名,故曰「道隱無名」。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㈥ 為什麼說社會會磨平一個人稜角

生活是一個大熔爐,太多的挑戰與挫敗,會把當初心比天高的那個小孩,變成一個妥協的成年人。

許多時候,我們不快樂,並非因為寂寞,而是太多的無能為力,太多的不願割捨。我們無法滿足年幼時不知天高地厚的自我期望,所以我們在現實里一點一點地萎靡下去,因為我們承認了自己不會是當年心比天高時所希望成為的人,那個無所不能甚至是可以上天入地的英雄。

我們在長大中丟失了許多真誠的成分,在成熟中失去了心靈的純真。很多人的失落,是違背了自己少年時的立志。自認為成熟,自認為練達,自認為精明,從前多幼稚,總算看透了,想穿了。於是,我們就此變成自己年少時最憎惡的那種人。

(6)道德的稜角擴展閱讀

擺脫生活的束縛,做真正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在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在不同的場合,戴著不同的面具。時間久了,好像我們真的就是這樣。漸漸,忘記自己最初的樣子。

一個人,遺忘或者懷念,惋惜或者心有不甘,都只是我自己的事情,與其他人無關。如果我們沒有忘記過去,從來都不是因為懷念別人,而是懷念過去歲月中的自己。

看不清的東西,就讓它繼續模糊下去吧。有些事,有些愛,有些情,有些人,看得太透徹,反而會受傷害。有些事,無能為力,就順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強求,就一笑了之;有些路,躲避不開,就義無反顧。原來,看不見的傷痕最疼,流不出的眼淚最冷。

㈦ 天生稜角 何必方圓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句借物喻人的俗語。自然界里,萬物各有各的特徵。天生稜角,字面上的意思是山石形狀各不相同,各有稜角,有些稜角還是很鋒利。它的意喻是,你我人等,各有各的性格脾氣,人的脾氣十分暴躁,甚至兇狠。
何必方圓的字面意思是,呵呵,要把所有的山石都修弄成四四方方的,圓圓溜溜的規則形狀的石塊。把它轉移到對於人來說。我們不需要每個人的脾氣都是一樣的。都是規規矩矩的,要麼是方的,要麼就是圓的。
這八個字引申的意思,對領導來說不要一刀切。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用處。領導的能力就是要各用其長。對家長來說,對孩子的培養,就按照孩子的個性特質和特點進行。不能讓每個孩子都一樣。可是那孩子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㈧ 國家對倫理道德是強制性的嗎,還是倡導性的

國家對倫理道德應該是倡導性的,因為一個社會倫理道德的形成是無法強制性執行的,倫理道德的觀念應該是從小就樹立在每個人的觀念里,「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個人的行為和價值觀念,無法像法律一樣,用「具體的條文規定」來限制和約束一個人的行為,所以國家對倫理道德只能採用倡導性的引導和約束。
而且某些倫理道德的觀念如果採用強制性的約束,往往也起不到實質性的效果,也無法像法律一樣具體實施。
比如說:我國歷來講究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但是你能通過法律條文來強制規定,大家見到路上跌倒的老人一定要去扶起來嗎?
這只能通過大家內心的道德感來支配自己的行為。

㈨ 如何理解「有菱角的善良才是真善良」

“有菱角的善良才是真善良”是指一個人要有底線的做好人,有底線的好人,才能不做壞事,才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才是真正的善良。沒有稜角(菱角)的善良,只是老好人,是偽善良,借口善良而做著不善良的事情。

“有菱角的善良才是真善良”是指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時候,要有自己的准則,小事小便宜,讓一讓別人,或者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幫忙做下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為之善良。但是,對於違法違紀、違背良心的事情,不能沒有底線的偽善良,要實事求是,做個坦盪的真善良之人,做“有菱角的善良”。

㈩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意思

譯文:

1、"方而不割"即方正而不孤傲,喻指道者雖有所合於規矩,但並不與對立者斷然劃界,不相往來。

2、"廉而不劌"即突棱而不傷人,說明道者雖能耐高強卻"為而不爭",善於與人達成利益。

3、"直而不肆"即率直而不放肆。

4、"光而不耀"即為光亮而不刺眼。

主張行為者要與社會整體以及他人達成利益的和諧耦合來求得自身利益的實現,是一種特立獨行而又貼合社會規則的處世之道。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原文: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0)道德的稜角擴展閱讀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認為萬物都處於矛盾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講的對立統一矛盾。「禍」「福」之間是一個對立矛盾。然而「禍」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訓而產生「福」,「福」有可能使人樂極生悲而產生「禍」,因此「禍」與「福」之間又是一個統一的矛盾。

熱點內容
越南勞動法加班 發布:2024-11-06 21:09:34 瀏覽:891
合同法特斯拉拼多多 發布:2024-11-06 20:59:44 瀏覽:847
大二合同法重點 發布:2024-11-06 20:41:37 瀏覽:130
源於兩企業競爭真實案例的經濟法 發布:2024-11-06 20:25:45 瀏覽:592
陝西省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實施辦法 發布:2024-11-06 20:22:49 瀏覽:205
cpa東奧經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06 19:50:23 瀏覽:480
勞動法元旦三薪 發布:2024-11-06 19:45:10 瀏覽:336
教師無故曠工多久可以辭退勞動法 發布:2024-11-06 19:38:19 瀏覽:154
刑事訴訟法學試卷 發布:2024-11-06 19:37:08 瀏覽:909
做hr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06 19:35:38 瀏覽: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