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鄭道德觀

鄭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2-04-30 23:03:12

❶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范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

成語:一本正經。

1、意思: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范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

2、出處:

晉·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經為道義之淵海,子書為增深之川流。」意思是說道德經,黃帝內經,易經等是講道,行道的海洋,老子,孔子,孟子的書是加深,鞏固知識的河流。

3、近義詞:道貌岸然

意思:神態莊重嚴肅,裝作一本正經的樣子;現多諷刺假裝正經、表裡不一。

出處:王朔《許爺》:「所幸作者還沒有讓他的主人公說出那些道貌岸然的話,用道德的說教來使墮落者幡然悔悟。」

(1)鄭道德觀擴展閱讀:

反義詞:

1、油嘴滑舌:

意思:形容說話油滑,耍嘴皮子。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一回:「俺看他油嘴滑舌,南腔北調,到底算個甚麼?」

2、嬉皮笑臉:

意思:形容嬉笑不嚴肅或輕浮的樣子。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回:「你見我和誰玩過!有和你素日嬉皮笑臉的那些姑娘們,你該問他們去!」

❷ 鄭人為蓋的譯文是什麼

1、原文

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藝成而大旱,蓋無所用,乃棄而學為桔槔。又三年藝成而大雨,桔槔無所用,則又還為蓋焉。未幾而盜起,民盡改戎服,鮮有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

越有善農者,鑿田以種稻,三年皆傷於澇。人謂之宜泄水以樹黍,弗對,而仍其舊。其年乃大旱,連三歲,計其獲則償所歉而贏焉。

故曰:「旱則具舟,熱則具裘。天下名言也!」

2、譯文

鄭國的一個鄉下人學做雨具,三年了但碰上大旱,沒有用處,就放棄改學做井邊助人提水的工具。學做了三年卻大雨,又沒有用處了。於是他就回頭又重做雨具.不久盜賊蜂起,人們都穿軍裝,(軍裝能擋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想學製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越國有一個善於搞農業的人,墾荒造田種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災。人們都說應排水後改種黍米,不聽從,而按原來的干,又連續乾旱兩年。他算了一下收獲,已補償了以前的歉收還有贏余呢。因此說:「天旱要准備船隻,天熱要縫制裘皮衣。真是世間的名言。

3、出處

出自劉基(劉伯溫)《郁離子》

(2)鄭道德觀擴展閱讀

1、作品簡介

《郁離子》,郁,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內容以道為本兼與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結合。立意與行文變幻奇詭,頗得莊子精髓。嘉靖丙辰與宋濂《龍門子凝道記》合刻於開封。

劉基認為萬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兩極,對立統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質;四、智勝於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維。思維深得道家思維的精髓。

「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基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經歷了元朝官場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

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2、作者簡介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❸ 論述儒家的主要思想觀念

儒家思想之九大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3)鄭道德觀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1、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

2、孟子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

3、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晉之際出現的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周易》、《老子》、《莊子》稱之為「三玄」。玄學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主要活動在洛陽。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

5、唐朝中期的儒學大師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道的觀點。

6、明中葉的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到極端。

7、元朝的鄧牧:自稱「三教外人」,著書大膽否定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其非君思想,對明清進步思想家有一定影響。

8、清末民初:儒家學派的法脈傳人何子淵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己任,「師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與孫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驅逐韃虜,振興中華。

❹ 南朝宗王,北朝宗鄭,都為古文學派,什麼叫南朝宗王,北朝宗鄭。

這問題該放高質量去。王指王肅,鄭指鄭玄。
兩漢時期的學術思想分兩個流派,一派是古文經學,一派是今文經學。
西漢時期以董仲舒的今文經學為代表,推崇孔孟,尊孔子為經學之主。這一派於西漢末年開始衰落。
東漢時期古文經學興起,至漢末以鄭玄為代表號稱「鄭學」;晉初王朗的兒子,司馬昭的岳父,王肅也研究古文經學,後被司馬炎立為國學,即為「王學」。這一流派尊崇周公,注重名物訓詁,講究考證,引經據典是其特色,例如舌戰群儒故事裡那句「汝治何經典」。
至南北朝時期,因當初晉室東渡,南方東晉司馬氏仍以王學治教,至宋齊粱陳仍然,所以叫南朝宗王。王肅的經學融入了許多道家無為理念,實際上是經學向玄學過渡的一種思想。
而北方五胡亂華,胡亂之後的少數民族政權需要維護統治,學習漢族的學術思想,以實用為目的,推廣鄭學,所以叫北朝宗鄭。
不論是鄭學還是王學,其根本還屬於是古文經學。

❺ 鄭衛之音的批判原因

「鄭衛之音」自其產生之日起,受到的批判就從未中斷,根據現有資料的研究,其遭受批判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內容涉及男女之情和反抗之情。「鄭衛之音」中絕大部分是描寫與愛情有關的內容,大量作品表現了勞動人民對愛情的大膽追求,他們突破了禮教的束縛,與傳統雅樂相對立,因此受到統治者的強烈反對。另外,「鄭聲」中有些關於反抗內容的作品,如《鴇羽》《黃鳥》《伐檀》等,它們有諷刺、控訴、哀嘆、抗議等內容,從不同角度唱出了人民的心聲,表達了被壓迫者的憤怒之情,統治者當然不能容忍這些「叛逆」之詞,稱其為「淫樂」「亡國之音」也就不足為奇了。2.表演上違背雅樂的道德准則。子夏說:「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猱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由此可見「鄭衛之音」的音樂形態較之前而言多有繁聲促節,多有哀思之音,音調高亢激越,表演男女錯雜,因此「鄭衛之音」違背了西周禮樂制度尊卑之別,違背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和孔子「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音樂美學思想,因此被孔子認為是過分放縱的音樂,是與和平中正之聲相對立的不合乎禮的音樂,進而提出「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3.關乎國家存亡的教訓。據文獻記載,上古至先秦的音樂主流是雅正之樂,其樂乃是祀神敬天、昭功立德、化民勤民之樂。這種雅正之樂保證了天下的太平、民生的愉悅,一旦違背樂之道德立場,就會導致國亡民戮的結局。《呂氏春秋》所載,夏桀、殷紂之亡,宋、齊、楚之衰,皆是由於在「樂」上放縱失控,一味的追求感官的刺激,「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為千鍾;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也,作為巫音。」

❻ 找一篇與「我的道德觀」有關的文章,約900個字。

知恥方成人
荀子說:「人不知恥,乃不能成人。」
馬克•吐溫說:「人是唯一知道羞恥和有必要知道羞恥的動物。」
我說:「人而無恥,何以為人?知恥方成人。」
「知恥方成人」,一直是仁人志士立身處世的寶貴經驗和修身養性的重要法寶。楚大夫沉吟澤畔,他以「工巧」為恥,以「偭規矩而改錯」為恥,,最終「伏清白以死直」,投身汩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他,傳唱千古。陶淵明悠然南山,他以「戚戚於貧賤,汲汲於富貴」為恥,他「不為五斗米折腰」,解甲歸田,躬耕隴畝,「率直曠達,安貧樂道」的他,流芳百世。李太白詩酒天涯,他以「捶眉折腰事權貴」為恥,詩海傲王侯,書劍行天涯,落拓不羈、清高自持的他,萬世傳名。……這一些仁人志士,哪一個不是知善知惡,知榮知恥,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果他們沒有強烈的恥感意識,如果他們沒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如果他們不具備為正義,為自由,為尊嚴而戰的激昂鬥志 ,我相信,不管他們的詩文多漂亮,他們也不能萬古常青。
「知恥方成人」,前提是要明於恥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認識。當前,我們處於一個急劇轉型的大變革時期,大量涌進的外來文化和各種各樣的外在誘惑,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產生了負面影響,以至部分人思想混亂、價值迷惘,對什麼是恥分辨不清。當一個人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缺乏分辨力,頭腦中分不清恥與榮時,什麼愚昧無知、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違法亂紀、驕奢淫逸甚至背離人民、危害祖國的事都有可能做得出來。現代社會是多元的、開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則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線,人民無論怎麼選擇,都離不開做人的本色和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只有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善於辨別榮恥的界限,才能知羞恥而成人。
作為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更是黨和人民事業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因此我們的思想道德培養和榮辱觀的樹立直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特別是我們年輕的特質使我們更容易受社會風氣和各種思潮的影響,也更容易成為民族傳統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的缺失者。這並不是杞人憂天,現實社會中道德缺失的現象中也不乏當代高中生,無論是圖書館、閱覽室中書籍頻繁失竊引發的誠信危機,還是考試抄襲成風的不良習氣,一切都指向了處在純潔象牙塔中的我們,其中的很多人不僅沒有成為社會道德的捍衛者和弘揚者,反而湮沒於道德缺失者之中,所以我們必需宣揚「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只有知恥明德才能修身立業,也才能回報國家和社會。
「八榮八恥」讓我清晰地認識了應有的道德准則和思想操守,我作為一名高中生,一個國家的未來,鄭重承諾: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知榮明恥,努力向上,堅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齡人呼籲: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美德,樹立「八榮八恥」的榮辱觀,在自己的未來人生中,不僅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更要對得起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❼ 《道德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7)鄭道德觀擴展閱讀: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❽ 簡要分析《鄭伯克段於鄢》中鄭伯的人物形象

提起鄭庄公,人們自然會想到《鄭伯克段於鄢》。而幾乎所有評論者都一致認為,《鄭伯克段於鄢》深刻揭露了鄭庄公及其母、弟極端自私、殘忍、為權力而骨肉相殘的階級本質,客觀_創乏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潰及倫理道德的淪喪。並認為其中最該批判的就是鄭庄公,因為他陰險、虛偽、狡詐。
然而,看過《左傳》全文,尤其是仔細分析了其中有關鄭庄公的描寫,又使人不得不認為,如此給鄭庄公下斷語,長見太片面,也太武斷了些I鄭庄公在位招年,《左傳》從魯隱公元年記起到魯桓公n年庄公去世,22年中,他的事跡在《左傳》中是有許多記載的。他是這段時間內《左傳》記載的最活躍的一個人物。
馬克思主義認為,分析評價任何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要從文學創作的實際出發,對文學作品、文學現象進行全面地具體地分析,這樣才能作出科學的評價。《左傳》嚴格地說算不_仁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它是一部具有較強文學意味的歷史著作。而對於鄭庄公這樣的厲史人物,我們更要以歷史的、科學的、公正的態度,從全面的、整體的角度出發,去實事求是地分析,這樣才能給其以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本著這一原則,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在《左傳》的全部描寫巾鄭庄公是怎樣一個人,然後再分析《鄭伯克段於鄢》,看人們對鄭庄公的評價是否公允。
首先,在《左傳》的有關描寫中,鄭庄公是尊王崇禮的。他的一些作為在當時王權日趨衰落的形勢下是很受時人稱許的。

比如,魯隱公8年.鄭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廢棄了對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換魯國的許田。魯桓公元年為此事又增加玉璧給魯國,才換得許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見鄭庄公是很重禮儀的。
魯隱公5年,鄭庄公到周都朝拜周天子,周桓王不加禮遇,7年秋,又通過齊人朝王,{(春秋》稱其「禮也」。
魯隱公10年,「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夏5月,鄭、魯、齊攻宋,鄭連戰連捷,但卻將佔領的宋足領土全部都給了魯國。《左傳》說:「鄭庄公於是乎可謂正道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
魯桓公5年,「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結果大敗王師並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鄭國大夫祝聊請求追擊周王,鄭庄公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櫻無損,多矣!」意思是說,君子都不願出人之上。我又怎麼敢侵陵天子呢!如果能自救使國家不受損失,就不錯了。並且連夜派遣祭仲去慰問周天子及其左右。可見鄭庄公是尊王重禮的。
其次,鄭庄公具備了當時作為一個出色政治家所必須有的良好素質,但卻一直也沒有稱霸諸侯的野心,更加說明了王權意識、道德觀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鄭主公善於納諫。魯隱公9年對北戎之戰和魯桓公5年的對周之戰,都是由於採納了公子突的建議而大獲全勝的;鄭庄公還善於用兵。《左傳》是一部善寫戰爭的歷史著作,它記載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全過程。在鄭庄公活躍的這22年中,((左傳》也記載了大小戰爭無數,其中有鄭國參戰的就有十多次。除了其他諸侯國攻打鄭國的幾築戰役沒寫結果,《左傳》中記載的有鄭庄公參加的戰役幾乎都是鄭國取得了勝利。如魯隱公5年,伐燕大敗之,伐宋,攻進了宋的外城,石年,「鄭伯侵陳,大獲」,9年,大敗一北戎,10年,大敗宋師;11年伐許,齊、魯、鄭聯合用兵,也是鄭兵率先登城蘿同年,「鄭、息有違言(口舌之爭),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競,息師大敗而還」,魯桓公5年又大敗王師。如此等等,·《左傳》中沒有一字提到庄公用兵如何,但通過上述記載,鄭兵幾乎每戰必勝,聯系他當初對付共叔段時的沉著穩重,』以及所用的誘敵深入、欲擒故縱之法,鄭庄公會用兵這一點是很清楚的。除此之外,鄭國在經歷了共叔段之亂後內部一直很安定。祭仲、子封等一批大臣圍繞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太子和公子們也都相安無事,效力於國家,這不能說與鄭庄公的領一導無關。說明鄭庄公是頗懂治國安邦之術的。在他身上,具有一種較高的領袖的素質。當時,周王室權力日趨衰微,各國諸侯都在積極行動,謀為霸主。而鄭庄公卻一直也沒有稱霸諸侯的野心。作為周王室的執政官,他一心一意輔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連攻佔的土地都不肯據為已有,但卻兩次被周王奪了權。魯隱公3年,因為周平王不再信任鄭庄公,因而周鄭互換了人質。平主死後,周桓王即位卻單方面撕毀合約,想移政於孩公。於是鄭庄公一氣之下派人割了溫地之麥,收了成周之禾,一度與周王結怨。但不久又去朝拜周天子。在 「王不禮焉」的情況下,想方設法通過齊人打通關節再來朝王。第二次被周王奪了權,生氣不朝王,王卻興師來犯。在不得己御敵且又大敗王師的情況下,又派使臣前去慰間周王及其左右。可見為了做到尊王守禮,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當時的道德要求,鄭庄公是多麼地忍辱負重!
第三,鄭庄公雖然尊王崇禮,但並不因循守舊。他的某些行為體現了人們對於主道和禮儀制度的新認識。帶有陰顯的時代特色, 鄭庄公所活躍的時代,正是我國社會的春秋時期。這是一個由宗法制社會向封建讓會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王權衰落、諸侯爭霸、宗法制度崩潰、倫理道德淪喪,各種禮儀制度及社會風俗也都遭到了嚴重破壞。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就父殺兄、盜母偷嬸、背信棄義,統治階層中的一些腐朽荒淫者真是無所不為。生活主這樣一個現實環境中的鄭庄公也難免受到影響。比如魯桓公2年春,宋臣華父督因見孔父之妻美麗,於是就殺了孔父佔有了他的妻子。宋君瘍公不滿此事,華父督就又殺了瘍公。對於象華父督這種殺人奪妻又軾君犯上之人,當時的諸侯們並沒有作出任何反應。相反,齊、魯、陳、鄭、等國卻都由於接受了賄賂而一起扶持建立了華氏的政權。魯國還把接受的賄賂一從宋國取得的部國的大鼎公然擺放到太廟中,說明當時人們的道德意識已是衰落到了頂點。在這種現實環境中,鄭庄公頭腦中的傳統觀念也難免受到沖擊。比如魯桓公6年,北戎伐齊,齊侯乞師於鄭。鄭派太子忽帥師救齊。「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於齊。」當時其他諸侯國也都有兵來救齊,但只有鄭師有功。齊侯送來慰勞品,讓替周王室主持禮儀的魯國人分發,而魯國卻按周天子封爵的次序把有功的鄭國排在了後面。這種格守等級差別秩序的守舊做法引起了鄭庄公的不滿,所以才引發了後面鄭與魯郎地之戰。周王兩次奪鄭伯的權,鄭伯也都作出了相應的反應,說明,鄭庄公的思想認識上雖有較濃厚的尊王崇禮的傳統觀念,但卻不墨守成規。他的思想行為同樣也打上了時代的印記,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王權意識的衰落。
以上我們對鄭庄公形象作了全面分析。可以看出,鄭庄公的思想行為雖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但他基本上還是一個具有較強傳統道德觀念的人物。他是尊王重禮的。當然,尊王守禮是當時統治階級用來評價人物的是非標准,它所依據的也是統治階級的政治觀和道德觀,這是我們閱讀《左傳》時所必須注意分析和批判的東西,不能作為今天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但是它卻可作為我們認識人物性格的依據,對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分析了有關鄭庄公的大量史實,對其個性特徵有了總體把握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鄭伯克段於邸》,看會不會得出和前面相同的結論。
發生在魯隱公元年的《鄭伯克段於邸》是為一般人所熟悉的。人們之所以批評鄭庄公,理由有二:
一、鄭庄公明知段圖謀叛亂,卻故意縱容他,讓他的罪行發展下去。等他舉兵謀叛時,再一瑟將他鏟除。反映了鄭庄公的陰險狡詐。
二、鄭庄公對母親姜氏假仁假義。他把姜氏趕出宮外,還發出「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冷酷無情,等到穎考叔來諫,他又假惺惺地「闊地及泉」迎回姜氏,說明了他的虛偽。
這些意見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在全面了解了鄭庄公的性格特點後,仔細分析全文,它們似乎又有站不住腳的地方。文中開頭即說:「壓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巫請於武公,公弗許。」『可見庄公和段雖是一母同胞,但出生後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庄公是在完全沒有母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寤生」之責任不在庄公,而母親的偏心卻必然會給庄公造成很深的心理影響。等到庄公即了位,姜氏就出面為段請求制這個地勢險要的地方作封邑,庄公沒有答應。「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而京作封邑超出了先王規定的法度,「非制也」.庄公是知道的。所以當有大臣來諫,庄公道:「姜氏欲之,焉辟害?」母親要這樣,我又能怎麼辦?所以就這點看,一做錯事的首先是姜氏,而不是庄公。因為姜氏是庄公的生母,段是母親最寵愛的兒子。母親的請求可以一次不聽,卻不能次次回絕。等到段一步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庄公也只作不知,直到段圖謀襲鄭,姜氏欲為內應,才命師伐之。
這里,流行的觀點的確有正確的地方。庄公對段的確是使用了誘敵深入、欲擒故縱的手段。「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明白表示了這一點。以此說庄公老謀深算確不為過。然而,設身處地為庄公著想,這么做又是勢之必然:姜氏是庄公的生母,一姜氏要做的事,庄公怎麼能回絕?段是姜氏的愛子,如果沒犯什麼大錯就收拾他,姜氏焉能許之?所以,只有任其罪行發展到無可收拾,才能一舉根除,免留後患。以此見之,庄公耍一點手腕,是勢之所迫。如果不是這樣,有姜氏作後盾,權欲熏心的段將作為鄭國的隱患而使庄公永無寧日。
庄公平叛之後,將姜氏趕出宮外.「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親生母親幫著親弟弟朔謀用武力奪取自己的政權,不惜弓!起內亂,雖在意料之中,也實在令人痛心。但「既而悔之」。庄公是重禮的。姜氏再怎麼不好,也是自己的母親,母子之情又豈能一旦割捨I所以,當穎考叔「食舍肉」時,引起了庄公的悲哀:「爾有母遺,繁我獨無!」一種被遺棄的悲涼溢於言表。所以他欣然接受了穎考叔的建議,「闊地及泉」迎回了姜氏。這里,庄公的冷酷是一時之氣,庄公的孝道也不能算虛偽。對待姜氏這樣的母親,能做到「遂為母子如初」本身就證明了這一點。真正的不孝不涕,在《左傳》中描寫了很多。為爭權奪利,軾父殺兄者比比皆是。鄭庄公驅逐共叔段,以及一氣之下把姜氏趕出宮外,和他對待周天子的表現一樣,它是在禮儀制度崩潰、道德觀念淪喪的社會中的思想矛盾的體現,在當時實在算不得什麼。
而且,鄭庄公也沒有要把段置之死地之意。在《左傳》中,為爭奪權利而引起的兄弟之間的互相殺伐是極其普遍的。並且這種權力之爭都是你死我活的。魯隱公謙遜仁愛,代魯桓公攝政十一年.甚至不敢以國君自居,而魯桓公長大後卻派人殺了他;晉國遭 遇驪姬之亂,太子中生被迫自殺,公子夷吾、重耳逃亡在外。而夷吾回國為君後卻拒不接納諸公子,懷公繼位後甚至連跟隨重耳逃亡在外的人的親屬都要殺。在這些人眼中, 權勢就是一切。對於給自己地位造成威脅的人,總是要置之死地而後快,否則將寢食難安。而鄭庄公對共叔段做亂後逃奔到共地,卻不再過問,仔其自生自滅。甚至,對段之 出奔在外,還時常感到內疚不安。比如魯隱公n年夏天,齊、魯、鄭聯合伐許。魯隱公 將佔領的許國領土都讓給了鄭庄公。鄭庄公讓許國的大夫百里輔佐許君住在許都的東部, 並說:「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 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
對段之出奔念念不忘,但又無可奈何。於是只留下公孫獲幫助白里輔佐許叔,自己則撤兵回國了。說明鄭庄公驅逐共叔段實在是情非得己,他並不是個冷酷無情的人。
基於以上事實的分析,我們認為在「克段於鄂」事件上,人們對庄公的評價是失之偏頗的。誠然,庄公對段的確是費了些心思,要了點手腕,但如上分析那是勢之所迫。
對待段這樣一位權欲熏心且有姜氏這樣的堅實後盾的人,無淪是從國家和庄公個人哪個角度著.序葵的偽滲都果必要的。它廳睡了序公朴束的機智果斷、謀略過人。而對待姜氏,就和對待周天子一樣,庄公的思想是有矛盾的。但最終能做到「母子如初」是由於他頭腦中的傳統道德觀念的作用,.而不是由於虛偽。因為在當時社會為奪權父子兄弟互相殘殺都不算什麼,對待姜氏這樣的母親,如果不是出於真正的親情,趕出宮外也是名正言順,他沒有必要委曲自己,裝出一付假仁假義的面孔。
以此可見,同一部作品中的同一個友物,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鄭庄公是一個實際存在過的歷史人物,所以如何評價鄭庄公也就涉及到一個評價歷史人物的原則問題。列寧曾經說過:「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方法了。……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系去掌握事實,那末,事實不僅是『勝於雄辯的東西』,而巨是證據確鑿的東西」〔「二。恩格斯也說:「即使只是在一個單獨的歷史實例上發展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一項要求多年冷睜鑽研的科學工作,……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審查過的、充分地掌握了的歷史資料,才能解決這樣的任務」。,這些論斷不僅說明了研究課題要以歷史的科學的觀點,從整體的、全面的角度出發,而且同樣也適用於對歷史人物
的評價。也就是說,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從全部史實出發,把人物放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再從辯證法角度進行分析評判,這樣才會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決不能只從個別事例上作武斷地分析研究。具體到鄭庄公,在《左傳》的全部記載中,他是一個具有較強傳統道德觀念的人。他的思想行為尊王重禮,基本上是符合當時統治階級的道德規范的。把握了他的這一基本性格特徵後,回過頭再看《鄭伯克段於鄢》就會發現,認為他陰險、虛偽、狡詐的觀點,與他的性格特點不符。再以辮證觀點來分析,就會得出結論:克段於鄂,實出迫不得己;耍點手腕。正見出他的能幹;而尊王重禮的守舊思想註定了他一生在政治上不會有太大的作為。所以我們認為,鄭主公其實是一個頗具才幹但思想守舊的政治家,他既不虛偽,也不狡詐。魯迅說:「我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入,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
近乎說夢的」。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也一定要顧及全篇和招體,從歷史的全部史實出發,決不能以偏蓋全,斷章取義。

❾ 道德的重要性

1、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利用前人傳授的知識造福人類;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憑借人類已有的知識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學知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無知、既損人又害己。

❿ 什麼是道德

道德(社會學概念),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10)鄭道德觀擴展閱讀

道德的功能:

一、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二、調節功能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三、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四、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熱點內容
青少年網路法治知識 發布:2025-01-12 10:29:31 瀏覽:95
程序道德性 發布:2025-01-12 10:24:37 瀏覽:253
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872
開放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261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523
法學會研究課題 發布:2025-01-12 08:30:37 瀏覽:90
最新勞動法工傷界定 發布:2025-01-12 08:24:57 瀏覽:816
無錫市蠡湖景區條例 發布:2025-01-12 08:12:04 瀏覽:288
公司工作股東承擔公司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2 07:52:31 瀏覽:1000
大連海事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發布:2025-01-12 07:50:53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