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有治法無法治

有治法無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5-01 15:26:49

『壹』 如果有一種治療方法能使那些不能治癒的疾病得到緩解並延長生命,則社會會發生哪些情況

這個方法早就有了啊
中國的【黃帝內經】,早在數千年前就提出了這種方法【治未病】,只是,人們不肯接受而已。他們不但不接受治未病之法,還要倒著來,不病才怪。疾病是無人治癒的。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人活一世,吃喝二字
人為什麼活著?有一次有一個人跟我說,晚上十點就睡覺,是生活得毫無意義。比如李開復,就跟人比賽熬夜,比賽看誰睡得晚。還有人直播看誰吃的多。還有人比賽看誰吻💏得時間久,有的人吻到虛脫。這個就是在嘗試打破這種【治未病】的方法,一切都與【治未病之法】倒著來,不病才有鬼👻。只要按照【治未病之法】生活,就可以無病。即使你有病了,按照【治未病之法】來,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體質,從而自愈疾病。老道我總結的【內經九法】,其實就是黃帝內經的治未病之法。不但可以治未病,還可以治已病。可是,不管老道我怎樣苦口婆心,也沒有幾個人聽的進去。
所有的疾病的產生,外傷除外,幾乎都是因為人體免疫力缺失【HAIDS】造成的。人體免疫力被人為損壞,人體才會得病。那些人體免疫力缺失嚴重的人,疾病就無法自愈。世界上是沒有人可以治癒疾病的。任何疾病都是只能被自愈而不是被治癒。也就是說,只有自體免疫力自愈疾病,即使是治療,也必須是提升自體免疫力,才是對的治療。

『貳』 有治人,無治法

[典源] 《荀子·君道》:「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

[釋義] 有造成國家混亂的君主,沒有必定混亂的國家;有使國家安定的人,沒有使國家自行安定的法制。

[謂喻] 「有治人,無治法」,謂有治國的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治國之道。

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荀況提出的一個著名論斷,他雖然重視法律及其強製作用。但在「人治」與「法治」的論爭中,他仍然認為關鍵是「人」而不是「法」。理由是:法對於治理國家雖然很重要,但法畢竟是人制訂的,仍然取決於「人」,即使有了「良法」,也得靠「人」來掌握和貫徹。他把「人治」、「法治」之爭提到了法理學的高度。

『叄』 有哪法律格言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古希臘】柏拉圖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婚姻的結合要求夫妻雙方都要忠實,忠實是一切權利中最神聖的權利。——【法】盧梭

一件事不能判兩次罪

緊急時無法律(緊急避險)

刑罰的威懾力不在於刑罰的嚴酷性,而在於其不可避免性。——貝卡利亞

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法諺

要理解法律,特別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英】邊沁

公正不是德性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惡的一個部分,而是整個邪惡。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種預測,即對公共權力通過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動產生影響的預測。——【美】(官)霍姆斯《普通法》

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法諺

契約是當事人間的法律

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為而獲益

法院不得對於未向其訴求的事項有所作為

當事人給法官事實,法官給當事人法律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古羅馬法諺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了。——【英】培根《論司法》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

法律不強人所難

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不知事實可以作為借口,但不知法卻不能開脫(罪責)。

任何人不因思想受處罰(Nemocogitationis poenam patitur ; Cogitationis poenamnemo patitur)。——羅馬法法諺

無犯意則無犯人(Non reu nisi mens sitrea)——英國法諺(即不能對不具有犯意的行為進行刑事處罰(如意外事件、精神錯亂、年幼無知等均不能歸責於行為人)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中】《四庫全書·政法類·法令之屬按語》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西方法諺程序先於權利。——英國法諺

法官不得因沒有法律拒絕裁判。

為了不使刑罰成為某人或某些人對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從本質上說,刑罰應該使公開的,及時的,必需的,在既定條件下盡量輕微的,同犯罪相對稱的並由法律規定的。——貝卡里亞
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卡爾.馬克思

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即有佔有,是一種事實。一個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只是由於社會賦予實際佔有以法律的規定,實際佔有才具有合法佔有的性質。 ——馬克思

任何人在被證明有罪前,皆應被視為無辜。

任何人無義務控告自己。

存疑時有利於被告(in bio prereo)。

警察是法庭的僕人。——英美法諺(就主要是指警察必須根據法庭傳召出庭作證)

證明責任是訴訟的脊樑。

素樸的絕對的正義感,往往卻是證據法則最大的殺手。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 肯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麥克萊

呆板的公平其實是最大的不公平。 ——托馬斯·福勒

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過一場冗長的官司。——德國諺語

正義從來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休尼特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西方法諺

法官乃會說話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美]愛德華·S·考文

一切違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運,就同一座直接橫斷河流的堤壩一樣,或者被立即沖垮和淹沒,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渦所侵蝕,並逐漸地潰滅。[意]貝卡里亞

好的法律應該提供的不只是程序正義。它應該既強有力又公平;應該有助於界定公眾利益並致力於達到實體正義。 [美]諾內特塞爾茲尼克

在我看來,失手殺人其罪尚小,混淆美醜、善惡、正義與不正義,欺世惑眾,其罪大矣。[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

法律的制訂是為了懲罰人類的凶惡背謬,所以法律本身必須最為純潔無垢。[法]孟德斯鳩

人與人是不相同的,人們不能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視同仁、人人相等。[奧]路德維希·馮·米瑟斯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在個人的案件中或是他所看到的案件中不能有疏忽,因此執法從來不能疏忽。——馬克·吐溫

付給律師的費用不應據其在法庭上陳述時間的長短,而應據其辯護質量的優劣。——克萊門凱

倘若要說服他人,首先就要想方設法使人聽得進你所說的話。——昆體利安

言論自由是一切權利之母。——卡多索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伯克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波洛克

奇特幾乎總能提供一種線索。一種犯罪越普通,越不具特點,就越難以查明。——柯南·道爾

『肆』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如何

(一)「法治」與「德治」區別
1、治國方略上的差異
「法治」與「德治」的最終歸宿都在治國上,但二者在治國的側重點上卻截然不同。換言之,前者主要側重於先「治法」,後者則主要側重於先「治人」。理論上,就「治人」與「治法」的輕重而言,「治人」應重於「治法」。這是因為:首先,「治人」在內容上實際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 治人」,在本末順序上,應當是「治人」為本,而「治法」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託,「治人」有助於更好地「治法」。作為一種規范,法只能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對人的內心世界則無法涉足;要涉足人們的內心世界還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沒有具備應有素質的人去執行,仍無異於一紙具文。因此,單純「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實現法治的理想目標,還必須要把最終的依賴點放在「治人」上。否則,即便將完善至極的法律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也仍難以實現我們最初設想用法制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現代社會之所以更加強調「治法」,並不是基於「治法」比「治人」重要,而是在策略上所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末端治理模式」。現階段,由於對人的本性問題在認識上難以得出共論,「治人」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還存在較多障礙,難以真正實現科學地「治人」;相反,對於法,由於人們在許多實質或重要方面都已經達成共識,且這些共識在很大程度上已日漸成熟化和科學化,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治法」都更較為容易地得到實現。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則是自律之治
從「法治」與「德治」所涉足的領域來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僅僅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實現治人,它對人們的內心世界無從干預,屬於治外之治;而「德治」則是自律之治,它不僅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還可以約束人們的思想意識,並通過約束人們的思想意識來達到約束人們行為的目的,屬於治內之治。由於人們的行為總是受一定思想意識所支配的,因而從這一點上來說,「德治」是更高層次的治國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則是最終實現「德治」 的一個必經階段,是治標之治。
此外,從他律與自律的角度出發,我們還可以推導出二者之間的如下區別:如「法治」是懲惡之治,「德治」是 揚善之治;「法治」是事後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二)「法治」與「德治」聯系
1 、「法治」與「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控制、促進社會發展所必不可少的兩種手段,他們密切聯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著社會的進步。作為一種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於「懲惡」,而「揚善」則主要應依靠道德的自律來進行,因而在「勸善」方面,法律有著自身先天的缺欠與不足,需要道德來加以支持。同時,法律的創制和運作也必須要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同樣,「德治」也離不開「法治」的支持與配合。道德作為一種規范,主要是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推動的,其軟弱與蒼白無力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某些嚴重違反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行為,客觀上也必然要求運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在此種意義上,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所維護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低限度的社會道德。
2 、「法治」與「德治」有著共同的精神――秩序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法治」與「德治」的聯系還表現在,二者有著共同的精神――秩序。
「法治」與「德治」都以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為使命。秩序是「法治」與「德治」存在的價值基礎,又是二者可以同步並舉的理論依託。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法治」與「德治」之所以能夠存在和為人們所認同並可以成為並駕齊驅的兩種治國理論和模式,主要就在於它們能夠給人們帶來秩序。秩序意義在於,它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一旦脫離了秩序這一前提,無論是「法治」還是「德治」都將會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 、「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以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團結的政治局面為前提。這兩者的實現都既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法律可以利用其背後的國家強制力保證政治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種資源,及時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民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糾紛;可以有力的打擊各種危害國家和社會的顛覆和破壞活動。而道德則可以利用其內在的意識制約力來防止各種邪惡思想的產生,防止社會混亂;可以限制人們的某些慾望,減少其利益沖突,以加強人們的團結,增強其凝聚力;還可以對法律的創制和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配合和協調。可見,「法治」與「德治」都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法治」與「德治」的這種辯證關系客觀上要求我們要「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伍』 德治比法治重要的觀點有哪些

德治與法治,兩個途徑,同個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今天我們討論當代中國,德治與法治哪個更重要就是要比較哪一個更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我方認為當代中國德治更重要。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下定義。德治是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應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其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更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而法治。德治是靠社會輿論道德規范的說服力、勸導力、影響力以及人們的內心信念。而法治則是靠法律的權威性和國家的強制力。接下來我方將從三個方面陳述當代中國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一, 從對人的約束作用看。法治和德治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但是前者側重於治法
而後者側重於治人,而治人應重於治法。因為:首先,「治人」在內容上實際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 治人」,在本末順序上,應當是「治人」為本,而「治法」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託,「治人」有助於更好地「治法」。作為一種規范,法只能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對人的內心世界則無法涉足;要涉足人們的內心世界還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沒有具備應有素質的人去執行,仍無異於一紙具文。因此,單純「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實現法治的理想目標,還必須要把最終的依賴點放
在「治人」上。否則,即便將完善至極的法律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也仍難以實現我們最初設想用法制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所以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二, 從對人的引導作用看。法治只能告訴人們什麼是錯的,並在人們犯錯之後進行懲罰。
而德治不僅會告訴人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還會告訴人們那些為什麼是錯的又
為什麼是對的。使人從內心接受,進而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不論德治還是法治都是
為了引導人們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去做好的事情。而在這一點上德治做的遠遠要比法治多得多也好得多。故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三, 從作用范圍看。德治的作用范圍要比法治的作用范圍廣得多,所以德治的覆蓋面就
更大,受眾更多,包含的內容也就更多。許多法律沒有涉及或者或者法律無法涉及
的地方道德也都會存在。例如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讓座,再如在與外界聯系及困難的地方哪裡的人們或許不知道法律規定了什麼,但是他們一定知道道德要求他
們什麼。所以德治比法治更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我方並不否認法治在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方也承認法治以其清楚明朗,剛性嚴格的特點做了一些僅靠道德所無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基於中國當代的國情出發,基於對長遠的發展考慮,我方堅持認為當代中國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陸』 如何理解黃宗羲的"有治法而後有治人

這是黃宗羲提出的「法治」觀.他認為「法」的作用大於「人」的作用,應該重視法治的定立與實行.法治實行的是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天下之法」,是平等的法律,而非「一家之法」.軍臣上下都要嚴格遵守奉行「天下之法

『柒』 論述先秦儒家提出的「有治人,無治法"的法律實施論

為什麼說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6-3-1 21:28
越詳細越透徹的答案越好
提問者: darkfire86 - 魔法學徒 一級
最佳答案
上文只說了一方面,在亂世時,人們無可依靠,而且必然面對許多疾苦,為了逃避,自然要遁入空門~
而儒家治國,理想化成分太濃,開始時能堅守正道,非但由於皇權的制度天生缺陷,無法做到真正的民主,腐敗不可避免(有關論述請看《潛規則》),逐漸就會由治到亂,跌入循環!關於這個問題,請看網上一篇名為《獻給喜愛〈新宋〉的讀者》的帖子。
0
回答者: 俗最可耐 - 魔法學徒 一級 2005-10-27 20:19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韓愈及宋理學家為何主復古而壓佛老之學?這股新儒家思...
• 誰能告訴我 佛家面,道家心,儒家胸襟:以佛修身,以...
• 在《黑糖群俠傳》中 東方不敗 最後有沒有得到「冰佛...
• 在佛前僅念經就能治好小孩發燒和拉肚子嗎?有這回事嗎?
• 為什麼說男帶觀音女帶佛呢?
查看同主題問題: 世道 亂世 儒家

其他回答 共 6 條
治世在於清凈,亂世在於不爭,儒家在爭.
回答者: niemo - 童生 一級 2005-10-16 22:04
「無」是老子心中極為重要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經過魏晉玄學的改造,再加上人們的誤解,「無」成為了「消極無為悲觀厭世」的代名詞,還有些人將它理解為「君王南面之術」。這幾年,隨著新道學的興起,有必要對「無」這個概念的重新辨析和解釋。

老子的「無」首先意味著不幹涉。「天道無為,萬物化育」是說萬物不受天道干涉,故能自我發育成長;「我無為而民自化」是說如果統治者不幹預,民間就會形成一種自發的秩序。縱觀中國歷史,凡是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時,都是我國經濟文化繁榮的時期,即使這種無為而治並不徹底,甚至是很不情願。因此,民間有一種說法是:「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

老子的「無」也意味著不偏袒。正因為「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將所有的百姓如「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只有統治者公正公平,以合同和規則辦事,才是有德的,才能治理好國家。反之,如果不按規則辦事,亂加干涉,必然厚此薄比,造成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現象。

老子的「無」還意味著「空」。「空」不是沒有,而是萬物生長和萬民自化的空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擁有的的空間越大,它們的生長發育越好,反之則受到極大限制。由於我國專制制度的發展,我國人民擁有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小,到明朝朱元璋時,隱士徵招不應者要處死,而文革期間,甚至連隱居的權利都被剝奪。我國的經濟文化不落後才怪呢!

老子的「無」還意味著對通常的社會行為的限制和取消。「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人類是無法避免犯錯誤的。對人類的某些社會行為的限制和取消有利於減少人為的災難。一般說來,人類的錯誤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過分的行為造成的,一類是努力不夠引起的。努力不夠造成的後果可能是嚴重的,但畢竟沒有消耗過多的人力、物力、精力,留下的空白處女地還比較容易「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而過分努力所造成的危害不僅可能更為嚴重,而且更難補救和恢復。因為不僅要拆除、清理、醫治原有努力所造成的障礙、廢墟和破壞,而且還要承受人類精力、財力和生命的無償而有害的巨大支出所帶來的身心創傷。所以,無的概念有助於防止過分的社會支出,它相當於人類社會行為的剎車機制,任何有動力的車輛都必須有剎車裝置。人類發明的第一輛汽車就是因為沒有設計剎車裝置而自己撞毀的。有動力而沒有剎車機制的車輛無異於自殺的工具,沒有減速和制動機制的社會行為和運動也就是自我毀滅的過程。故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回答者: 睜開眼睛的沙加 - 助理 三級 2005-10-20 10:16
偽君子台
回答者: 57457 - 試用期 一級 2005-10-24 20:31
「無」是老子心中極為重要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經過魏晉玄學的改造,再加上人們的誤解,「無」成為了「消極無為悲觀厭世」的代名詞,還有些人將它理解為「君王南面之術」。這幾年,隨著新道學的興起,有必要對「無」這個概念的重新辨析和解釋。

老子的「無」首先意味著不幹涉。「天道無為,萬物化育」是說萬物不受天道干涉,故能自我發育成長;「我無為而民自化」是說如果統治者不幹預,民間就會形成一種自發的秩序。縱觀中國歷史,凡是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時,都是我國經濟文化繁榮的時期,即使這種無為而治並不徹底,甚至是很不情願。因此,民間有一種說法是:「治世道、亂世佛、由治到亂是儒家」。

老子的「無」也意味著不偏袒。正因為「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將所有的百姓如「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只有統治者公正公平,以合同和規則辦事,才是有德的,才能治理好國家。反之,如果不按規則辦事,亂加干涉,必然厚此薄比,造成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現象。

老子的「無」還意味著「空」。「空」不是沒有,而是萬物生長和萬民自化的空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擁有的的空間越大,它們的生長發育越好,反之則受到極大限制。由於我國專制制度的發展,我國人民擁有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小,到明朝朱元璋時,隱士徵招不應者要處死,而文革期間,甚至連隱居的權利都被剝奪。我國的經濟文化不落後才怪呢!

老子的「無」還意味著對通常的社會行為的限制和取消。「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人類是無法避免犯錯誤的。對人類的某些社會行為的限制和取消有利於減少人為的災難。一般說來,人類的錯誤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過分的行為造成的,一類是努力不夠引起的。努力不夠造成的後果可能是嚴重的,但畢竟沒有消耗過多的人力、物力、精力,留下的空白處女地還比較容易「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而過分努力所造成的危害不僅可能更為嚴重,而且更難補救和恢復。因為不僅要拆除、清理、醫治原有努力所造成的障礙、廢墟和破壞,而且還要承受人類精力、財力和生命的無償而有害的巨大支出所帶來的身心創傷。所以,無的概念有助於防止過分的社會支出,它相當於人類社會行為的剎車機制,任何有動力的車輛都必須有剎車裝置。人類發明的第一輛汽車就是因為沒有設計剎車裝置而自己撞毀的。有動力而沒有剎車機制的車輛無異於自殺的工具,沒有減速和制動機制的社會行為和運動也就是自我毀滅的過程。故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知道了嗎?
回答者: 85488385 - 助理 二級 2005-10-27 20:19
其實很簡單, 莊子說的很清楚。 聖人出現了帶來了道的智慧,但是這個智慧被人們用於正途也用在邪路。 所以世界才會越來越亂, 越制越亂。 莊子說放棄仁義,道德,智慧反回自然。 一切自然而治。

另外一方面 老子也說過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其實很多東西很簡單,但是我們想的太多了反而找不到答案。放棄了道才能真正融入道。才能回歸一。 赫赫

這也是為啥越治越亂, 不治反而會好。

治世道- 大部分是因為老莊學說, 自然不治之治。 道教本來是沒有神佛的。 所以真正學道的不信神佛。 道教不是宗教而是學說。後來不知道怎麼突然變質了。 赫赫 唯一治的方法就是不治, 這是道家的思想。

亂世佛- 佛偏向宗教信仰,你知道印度嗎? 印度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宗教。所有人分成四等。 農民,戰士,國王,祭祀 一出生在什麼等級就終生不能改變。 用神佛,輪回,來世當誘餌導人向善只能越治越亂。

由治到亂是儒家-據我所知儒家其實包括了不少道家的理論,可是問題是他們並沒有深入道。到後來出現了不少迂腐的信念還莫名其妙出了一個什麼 天下統一, 什麼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儒家根道家一樣到後來就墜落了。可是區別是墜落的道家幾乎完全放棄了道轉換為宗教信仰。 而儒家卻一直保持為學說。。。反而糟蹋了不少前人的理念。

說白了就是
道家的道是自然的道

佛家的道是信道
雖然佛家有禪,可是修禪的人是不會考慮怎麼治世的。所以說佛家治世的方法就是信教。信神佛,什麼舉頭三尺有神靈。差不多剛開始就變得亂七八糟了。。赫赫

儒家的道是 人道。
就好像易經一樣,只是如何成功做人的法則。 到後來完全變質了。儒家的道差不多可以說是獨善自身,他們可以治自己,可是卻治不了別人。他們用治自己的方法治國剛開始還好, 深入了也就亂了,變質了。 赫赫

莊子說:絕聖棄智
老子說:大道廢 有仁義
佛說:一切皆空, 若有想 若無想 紅光照過 眾珠皆紅 綠光照過 眾珠皆綠 紅綠齊照 眾珠皆紅綠
回答者: 大肉真好吃 - 童生 一級 2005-10-28 10:12
治世用道來保安.亂世用佛理引導人們不爭.(由治到亂是儒家我不贊同)
回答者: ahorse - 秀才 二級 2005

--------------------------------------------------------------------------------
200萬種商品,最低價格,瘋狂誘惑你

熱點內容
夫妻之間借條怎麼寫具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6 19:15:20 瀏覽:292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