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微風不

道德經微風不

發布時間: 2022-05-01 17:54:20

道德經中描述我不爭,無人可以與我爭的句子

夫唯不爭,故來天下莫能與之爭!自

語出自《老子》。全句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後世流布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等思想意識,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源流關系。

❷ 學道教的人具體應怎樣修煉

佛修心,道修功;煉精化氣氣功內丹術術語。又稱為百目關、小周天。為內丹術築基功夫後的第一階段。內丹術認為,在煉丹葯物精、氣、神中,以精為基礎。但元精須與元氣合煉,化為輕清無質的精炁相合之物,始能隨河車運轉,煉成丹胎。

照道家養生的修煉方法,真正達到「煉精化氣」的程度,那是什麼景象呢?這便須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兩句術語,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系。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五氣朝元」的景象:由於以上所講「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靜坐或修道的實際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講「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情況。那麼,煉精化氣的基礎工作,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不過,這種基礎,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須要「持盈保泰」,恆常如此,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數。倘使在靜坐的過程中,偶然有過一次類似經驗、瞎貓撞到死老鼠、一見永不再見,那就不足為是。但從此要進到「煉氣化神」的境界,就必須和「道」的觀念結合,並非只屬於靜坐工夫的范圍了。 煉精化氣: 氣功內丹術術語。又稱為百目關、小周天。為內丹術築基功夫後的第一階段。內丹術認為,在煉丹葯物精、氣、神中,以精為基礎。但元精須與元氣合煉,化為輕清無質的精炁相合之物,始能隨河車運轉,煉成丹胎。《還真集》卷上:「初關煉精化氣,抽坎中之陽也。」其具體功法,有采葯、封爐、煉葯、止火四訣要。

❸ 道德經的無為不爭怎麼理解

無為不正就是不要為了一定的權利利益去爭,而要嗯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順其自然,好好生活。

❹ 在道德經中不尚賢,使民不爭是什麼意思呢

「不尚賢,使民不爭」意思就是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4)道德經微風不擴展閱讀

不尚賢  使民不爭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體是「無」,其所表現的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不強妄為,信任自然。再說,「無」作為道體而似無實有,「無為」作為道的運作法則,其所表現的是似 「無」的行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強妄為,不非有為。

所以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難之貨 「、 「不見可欲」,這樣百姓就不會爭權奪利,不會為得到稀有寶物而去偷竊,也不會被顯耀事物東西所迷惑而引起禍亂。

當然,老子的主張並非沒有針對性,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紛紛招纜賢才用以治國安邦。

當是時,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都提出「尚賢」的主張,然而,在尚賢的旗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竟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動盪不安。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推崇的「尚賢」主張的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老子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如何治理呢?老子強調「聖人之治」的原則。「虛其心,弱其志」是說治國治民要使百姓得到心靈的凈化,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心,「實其腹」「強其骨」,使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沒有爭強好勝之志。

「無智」即沒其有巧偽的心機和心態。「無欲」即沒有貪欲的擴大,保持心靈的純真、朴實,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一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私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這一章反映了老子對法時物慾泛濫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批評,強調凈化人們心靈,提高人們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老子認為,物慾泛濫是因為人們失去了正常的精神世界,寧靜的心靈被那些標榜賢才、貴重財物、貪圖名利和可欲的行為弄糟了,破壞了,從而導致社會混亂,天下紛爭的局面,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而治」。

要求統治者按「無為」的原則去做、去辦事,不要亂為、妄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做到無私無欲,心平氣和,在觀念上淡化主觀意志,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調動和發揮心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破壞作用。

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原文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白話翻譯為: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5)道德經微風不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❻ 道德經「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這句話怎麼解釋

這是道德經第十五章的一段文字,要完整地看,才更好地理解本意,理解不求滿盈。「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意思是得道守道之人凡事不求滿盈,也正是因為不求滿盈,遇事留有餘地,所以能夠除舊更新,不斷取得成功。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❼ 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出處不是老子 的《道德經》么

孔子的《韓詩外傳》
孔子出行,聞有哭聲甚悲。孔子曰:「驅之驅之,前有賢者。」至,則皋魚也被褐擁鐮,哭於路旁。孔子辟車與之言:「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學,周遊天下,以歿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簡吾事,不事庸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中絕之,失之三矣。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矣!」於是門人辭歸養親者十有三人。 ——選自《韓詩外傳》

❽ 動若清風 靜如秋水 心客世事而不爭 意納萬物且自明什麼意思

意思是應該保持一種平淡健康與世無爭的生活態度。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

動若清風,靜如秋水。

心客世事而不爭,意納萬物且自明。

譯文:

動起來就好像一陣清風吹過,靜下來就好像秋天池子里的水。心中不與其他人有所爭執,對世間萬物都清楚明白,瞭然於心。

(8)道德經微風不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❾ 《道德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我來獻丑了: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版久,而況於人乎?
隨便很少的描權述一下自然的道理吧!因為大風不會強勁的刮一整天,急驟的瓢潑大雨也不會持續不斷的下一整天.這是因為什麼呢?誰做的呢?原來是天地啊!天地尚且不能疾風暴雨的持久,何況是人呢?
本意是人要知道功成身退,也不要一味逞強!現在俗話說的:可持續發展!

熱點內容
夫妻之間借條怎麼寫具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06 19:15:20 瀏覽:292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