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治立法
1. 為什麼說秦朝政治法律比較完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創立者?他繼承和發展了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在立法上,除了注重製律外,還注重做到以律為主,多種法律形式相互補充,以此來完善法律體系?這一做法被後世大多數統治者所繼承,從而形成我國古代立法的一大傳統?秦朝的法制風格,在中國法制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秦始皇是法家思想的崇拜者?法家思想中韓非的以法治為中心,以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對秦始皇政權和法制活動影響極大,成為其法制建設的指導思想?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秦朝統治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封建法律體系,維護其封建統治?
秦朝法律體系包括立法原則?法律形式?立法活動?訴訟制度?執法機構的建立等幾個方面內容?
秦始皇
2. 如何完善立法機制
發揮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由全國人大相關版專門委員會、常權委會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方面參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加強立法工作力量,提高立法工作能力。
1、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健全立法機關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
2、更多發揮人大代表參與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廣泛徵求代表意見並認真研究採納。
3、貫徹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精神,開展立法協商。
4、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加強立法宣傳工作。
5、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詢立法意見機制,探索建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
6、增強立法針對性,推進立法精細化,不斷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3.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什麼要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
(1)有法可依來,即建立科學源完備的法律體系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
(2)有利於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發展。
(4)有利於實現國家的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
4. 為什麼「完善立法體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的實現」
因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決定人民有立法權。完善立法體制才能讓人民廣泛參與立法,才能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立法權)的實現。
5. 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做到哪「四個必須」
四個必須:
1、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披荊斬棘之路,中國共產黨是復興征程上最堅強的領導核心。
2、必須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從「豆選」「三三制」到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再到上世紀90年代8億多農民實行村民自治,人民當家作主一直是社會主義事業不斷走向勝利的力量源泉。
3、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從加強法制建設到提出依法治國,我們黨對民主政治建設規律認識不斷深化。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論是對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還是對於保障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都具有不可替代和至關重要的意義。
4、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國國家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的基本原則。我國是單一制國家,民主集中制決定了我國地方與中央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局部必須服從整體,地方必須服從中央。
(5)完善政治立法擴展閱讀:
「四個必須」解讀:
1、從性質上講,就是黨領導、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始終團結帶領人民為崇高事業不懈奮斗。
2、從內容上講,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
3、從作用上講,就是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怎樣完善的
在新的起點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完善的內在要求,也是今後立法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
積極加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立法。適應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要求,完善選舉、基層群眾自治、國家機構組織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強規范行政行為的程序立法,完善審計監督和行政復議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適應司法體制改革要求,修改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完善訴訟法律制度;完善國家機關權力行使、懲治和預防腐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強對權力行使的規范和監督,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突出加強社會領域立法。堅持以人為本,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創新社會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勞動就業、勞動保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以及社會組織等法律制度,不斷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社會事業建設。
更加註重文化科技領域立法。適應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科技進步的要求,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科技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創新型國家。
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領域立法。適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完善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從制度上積極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努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完善各項法律制度的同時,更加註重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實施。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做好法律法規配套規定製定工作;完善法律解釋機制的途徑和方法,建立法律解釋常態化機制,對需要進一步明確法律規定的具體含義或者法律制定後出現新情況需要明確法律適用依據的,及時作出法律解釋;健全備案審查機構,完善備案審查機制,改進備案審查方式,加強對法規、規章、司法解釋等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健全法律法規清理工作機制,逐步實現法律法規清理工作常態化,確保法律體系內在科學和諧統一。
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著力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人大代表參與立法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案審議制度,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審議和表決機制;探索公眾有序參與立法活動的途徑和形式,完善立法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和公布法律法規草案徵求意見等制度,建立健全公眾意見表達機制和採納公眾意見的反饋機制,使立法更加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建立健全立法前論證和立法後評估機制,不斷提高立法的科學性、合理性,進一步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社會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社會實踐永無止境,法律體系也要與時俱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同樣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必須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不斷向前推進。
7. 如何完善立法體制
(一)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
立法是憲法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在黨的領導下,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是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的應有之義。立法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人大的主導作用應當體現在法律法規的立項、起草、審議、修改、表決等各個環節。《決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一是,通過每屆任期的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人大常委會在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工作計劃時,應當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著力通過立法推動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強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領域立法,廣泛徵求意見,科學論證評估,對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進行通盤考慮、總體設計,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及時性和系統性。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構應當積極督促、推動有關方面落實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二是,加強和改進法律起草機制。《決定》指出,對涉及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參與起草,並建立相應的機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機關主導,有關部門參加,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的工作機制,有利於使各方面的意見和關切得到充分表達,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凝聚社會共識,防止部門利益,也有利於加快立法進度、提高立法質量。同時,由有關部門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國人大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工作機構可以提前參與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對專業性較強的法律,還可以探索委託有關專業單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隊伍。《決定》對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包括立法工作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項政治性、實踐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高素質的立法工作隊伍是黨領導人民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要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高度,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下大氣力在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等方面加強立法工作隊伍建設,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選拔任用、激勵保障等機制,積極推進幹部交流,為優秀立法工作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有利制度環境。
《決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實踐經驗的專職常委比例。這是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能力建設的重要組織舉措,也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的客觀要求。《決定》還提出,依法建立健全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制度。這也是加強立法隊伍建設、增強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國人大組織法對此作了專門規定,第六屆、第七屆和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曾任命了若干專門委員會的顧問,對專門委員會更好地履行職責發揮了重要作用。發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還要增加代表大會審議法律案的次數,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職能,要創新和完善各級人大代表參與立法工作的機制,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
一是,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參與政府立法機制。行政法規、規章是保證法律正確實施的重要方面。我國立法法對制定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許可權和程序作了原則性規定,國務院制定了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要按照《決定》要求,不斷完善有關程序。要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機制,增強政府立法的公開性、透明性,行政法規和規章草案一般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加強政府法制機構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導和協調作用,涉及重大意見分歧、達不成一致意見的,要及時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積極探索開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會風險評估、實施情況後評估工作。二是,建立由專門的法制機構組織起草法律法規的工作機制。《決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起草過程中,應當把握和處理好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既要注意賦予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必要的權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責任,防止部門爭權推責,加強對行政權力的規范、制約和監督,促使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正確行使權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
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門利益法制化、地方保護法律化的問題,《決定》提出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法律法規以及規章的起草制定,要嚴格依照立法法規定的立法原則和立法許可權進行,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科學合理地規定國家機關的權力和責任。下一步,還要通過立法法的修改。進一步明確不同立法主體的立法許可權。國務院部門制定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依據,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不得擴大本部門的權力、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還要完善授權立法制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事項、范圍、期限、被授權機關實施授權決定的方式和應當遵循的原則。
(四)完善立法協調溝通機制
立法涉及權利利益關系的調整,立法過程也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博弈過程,不同部門、行業、群體都會以不同方式參與和影響立法。因此,必須加強立法協調溝通,理順各部門、各工作環節之間的關系,及時解決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項、起草和審議的各環節,起草單位和立法機關要廣泛聽取並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對於立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和部門間分歧意見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牽頭起草單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加強與有關方面的協商溝通,共同研究解決,努力取得共識;必要時,由決策機關邀請有關專家或者委託社會機構對有關問題進行第三方評估,也可以對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見的問題,提出若干解決方案,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後及時作出決定,不能為部門之間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決。
(五)加強法律解釋工作
《決定》要求,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解釋法律是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重要職權,也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保證法律有效實施的重要內容。制定、修改、解釋、廢止法律,是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釋具有針對性強、反應及時、便於操作的特點,可以根據改革要求和法律實施的實際情況,及時對法律規定的含義和適用予以明確,保證重大改革依法有序進行。例如,2014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司法實踐中的情況和改革的需要,通過了關於刑法、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的7個法律解釋,對有關法律適用問題予以明確。法律解釋出台後,各方面普遍給予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
(六)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
立法許可權劃分是立法體制的核心內容。對立法許可權進行劃分,明確立法權力邊界,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地確定立法事項的范圍及不同歸屬,明確各立法主體在立法體制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以及各自製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我國憲法、地方組織法和立法法規定,有關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具體包括: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規定的事項;屬於地方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國家專屬立法權之外的事項,在法律、行政法規尚未制定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規。同時,我國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強製法對地方立法的相關設定權也作了規定。近年來,一些地方提出賦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權。對此,要總結經驗,認真研究。總的精神是,要進一步明確地方立法許可權,地方立法要確保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在本地區的有效實施,加強對本地區事務的統籌協調,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做好面向基層和群眾的服務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七)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
隨著各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設區的市在城市建設、市容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客觀需求。近年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議案、建議,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的數量。一些設區的市向國務院提出申請,要求批准為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實際情況是,目前我國除了立法法規定的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己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還有233個其他設區的市沒有地方立法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原則,通過修改立法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同時,這項工作政治性強,涉及面廣,需要積極穩妥推進。可以考慮在界定地方立法許可權和范圍、加強立法監督的前提下,有步驟地實施。具體步驟和時間可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根據所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其立法工作機構能力等因素確定。
8. 如何完善立法
作如下努力:
1、拓寬渠道,保障相對數量的由代表、委員提出的立法案進入立法議回程。
2、保障代表答、委員充分了解立法的意圖、目的和措施。
3、保障代表、委員在委員會的機制內積極發揮影響力。
4、逐步建立修正案制度,保障代表、委員直接地影響立法內容,將其代表的社會團體的利益和要求正當地反映到立法案中去的權利。
9. 如何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根本政治制度
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和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家權力機關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職權,進一步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只能從本國國情和實際出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和實踐找到的正確道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根本的法律保障。這條道路既有科學的指導思想,又有嚴謹的制度安排;既有有效的實現形式,又有可靠的法律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國家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充分證明這是一條符合我國國情、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政治發展道路。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願望。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在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政體不是「三權鼎立」,也不是「兩院制」。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各國家機關雖然職責分工不同,但目標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人大統一行使國家權力要盡職盡責,但不代行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人大根據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願,通過制定法律、作出決議,依法行使國家權力,監督和支持「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地開展工作,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二、堅持以人為本,更好地實現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載體。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一是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二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集體行使職權,集體決定問題,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全國各族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牢牢地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黨總結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正反兩方面經驗,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的特點。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須緊緊抓住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重要環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只有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好地代表人民意願,自覺地接受人民監督,才能保持人大工作旺盛的生命力。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更好地發揮人大在體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方面的優勢和作用。
三、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
圍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開展立法工作。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前提是有法可依。要按照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總體要求,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加強立法工作組織協調,更好地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繼續做好法律制定工作,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突出加強社會領域立法,做好有關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法律制定工作。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別是稅收方面的立法,在條件成熟時,將國務院根據授權制定的稅收方面的行政法規上升為法律。積極加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立法,更加註重文化科技領域立法。適應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立法。
更加註重法律的修改完善,及時修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將法律中比較原則的規定具體化,增強可操作性。圍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總要求,注重對經濟、社會等領域立法的修改完善。建立法律清理長效機制,結合重要法律的出台,同步修改或廢止相關法律法規,促進法律體系科學和諧統一。
督促有關方面抓緊制定現行法律的配套法規。統籌安排落實新制定、修改法律的配套法律與法律草案同步起草,在法律通過後及時出台;個別不能及時出台的也要跟蹤督促,確保及時出台。
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完善立法座談會、聽證會、論證會和公布法律草案徵求意見等制度,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基層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健全公眾意見表達機制和採納公眾意見的反饋機制,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使立法更加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緊迫。要在繼續加強立法工作的同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的有效實施,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努力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法監督建設法治政府,依法監督公正司法,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圍繞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加強監督工作。監督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國家權力機關的重要職權。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所進行的監督,是代表國家和人民進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依法行使監督職權是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的重要途徑。
要以推動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為重中之重,加強對「一府兩院」監督。人大依法搞好監督,有利於推動「一府兩院」改進工作;「一府兩院」依法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有利於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要把握和處理好人大行使監督權與「一府兩院」各自依法行使職權的關系,督促和支持「一府兩院」按照各自工作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做好工作。
在加強對經濟工作、解決民生問題、財政預算監督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監督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將審議專項報告、專題調研和專題詢問等監督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深入開展跟蹤監督,著力加大監督力度、提高監督水平。確保憲法和法律得到正確實施,確保行政權和司法權得到正確行使,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
要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貫穿於人大依法履職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不斷增強堅持黨的領導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人大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尊重代表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證代表依法履職,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內容。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優化人大代表結構,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比例。優化常委會、專委會組成人員知識和年齡結構,提高專職委員比例,增強依法履職能力。在人大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進一步密切代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不斷完善適合國家權力機關特點的、充滿活力的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