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天道道德

天道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5-02 10:41:25

道德經中的天之道是什麼

道德經中的“天之道”,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天道”,翻譯成現在的白話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或者宇宙真理、天地間的規矩,也就是說,老子在《道德經》中給人們闡述了天地間的真理。這里所說的“天”,是指大自然或者是我們生存的宇宙空間,“道”指的是真理或者規矩、道理。

人道需順應天道

天道乃是世間的真理,所以我們的為人之道必須要順應世間的真理,古時候所謂的修道,其實也是讓自己順應天道,實踐這個真理,然後才能夠超出普通人成為一名有所成就的修道者。佛教里的和尚也是一樣,他們所學習的佛法其實也是天道,只是各自的稱呼不同罷了,實際上都是萬法歸宗,最終的目的都一樣。

⑵ 天道是什麼意思

天道的字面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所謂天道,即回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答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

1.猶天理,天意。

2.指自然界變化規律。

3.指顯示徵兆的天象。

4.指顯示徵兆的天象。

5.時光,時候。

6.局勢,形勢。

7.佛教所說六道之一。

天道,即使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全都是有一定規則的,而其外在的表現形式,能量守恆定律。

道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始基。

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

恆道是絕對的實在,是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而非恆道則是經過人主觀化了的恆道,是一種現象或經驗的東西。

(2)天道道德擴展閱讀

道是中國乃至東方古代哲學的重要哲學范疇,表示終極真理,本原,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等等。

天道,指運作永恆一切的道。

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天道

⑶ 什麼是天道 什麼是人道 什麼是世道

天道,指天的運動變化規律。「道」為中國乃至東方古代哲學的重要哲學范疇,內表示終極容真理、本原、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等等。天道,指運作永恆一切的道。道生萬物,道於萬事萬物中,又以百態存於自然。

人道,指做人的道理;社會的倫理關系;尊重人類權利,愛護人的生命,關心人性的道德理念。世道,指人世間的興衰變遷;紛紜萬變的社會狀態。



(3)天道道德擴展閱讀

中華古老的天道,為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詞。在中國古代儒學中天道常與人道相關聯,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

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為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幹預。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相互感應,天象的變化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

⑷ 什麼是天道什麼是人道

「天道」的字面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所謂天道,即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 多層含義: 1、猶天理,天意。 2、指自然界變化規律。 3、指顯示徵兆的天象。 4、氣候,天氣。 5、時光,時候。 6、局勢,形勢。 7、佛教所說六道之一。

天道常與人道對稱,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 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 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幹預。如荀子主張「 明於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應「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應的,天象的變化是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 佛教中關於天道,認為因為自身的原因,只有用自然的方式,來感悟天道,通過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東西,來實現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對天道充分的理解後,便可以永存於世。具體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的構成,模仿一些自然渾然天成的軌跡。 其他言論:天道者,感悟萬物的規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新。以人類的眼光來看,世間萬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謂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為墮落,對於世間情感糾集者,是不能察覺的,天道看到與否都跟這個世界沒有關系。世界本無顏色,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才有了感情,有了顏色。

您也可以去天道吧看看、應該能解決您的問題。

⑸ 什麼是天道什麼是人道什麼是王道

哲學名詞——天道 中國哲學范疇。字面的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由於人們對天的解釋不同,所以對天道的理解也不相同。天道常與人道對稱,人道一般指人類行為的規范或規律。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幹預。如子產認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荀子主張「 明於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類應「制天命而用之」。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應的,天象的變化是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天道與人道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歷代的解釋或有出入,但大體不出以上幾種基本觀點。 3、猶天理﹐天意。 4、指自然界變化規律。 5、指顯示徵兆的天象。 6、氣候﹐天氣。 7、時光﹐時候。 8、局勢﹐形勢。 9、佛教所說六道之一。 「王道」一詞,最早出自孟子的學說。 王道」學說及其實現 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兩大內容是仁與禮孟子更多的繼承了孔子學說中「仁」的學說。 那麼何謂「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與人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他們互為表裡,而二者合起來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體系的靈魂,他從各個方面反復對仁進行闡釋與完善。 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是與生俱來的,稱之為「四端」。它們是「仁、義、禮、智」四德的基礎,這就是孟子的「性善論」。其作為孟子社會理想的支撐點,在兩個方面同時顯示意義。 人人都有「惻隱之心」,作為統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於掌上」是件輕松易舉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統治者要施行「仁政」。為政必須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滅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和他的社會理想的最基本內容,而性善論則做為其內在的依據做著最好的闡釋。通俗一點的說,在孟子看來,正是由於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統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實現的可能。 仁政的理想最終指向了「王道」,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闢地闡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 不入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減輕人民負擔,遵循自然規律,人們豐衣足食,雖死無憾,這就是「王道」。它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大體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會政治;二是比較完善的倫理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復地進行論述。 齊宣王曾向孟子請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擇梁無禁,罪人不 老而無妻為鰥,老而無夫為寡,老而無子為獨,幼而無父為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謂的王政,除了輕徭薄役,減少刑罰之外,還把對鰥寡孤獨,窮民無告者的深切憐憫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仁政」首先得把這些考慮進去。 孟子情形地認識到若要使一個國家的百姓有「恆心」則國家必須有「恆產」否則則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人們首先能活下來,然後才能言及仁義,這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處。因此孟子特別提醒國君們要注意本國的經濟生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豸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其天,勿奪其田,數家之口可以無飢矣」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八口之家,耕織並重,不奪農時,減輕剝削,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 仁政是王道學說的中心思想與先決條件,孟子不斷地從各個角度,不同層面上進行探討。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為「仁政」的根本。「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守身與孝順父母是根本,一切都應該由此入手。 孔子的仁愛主張在孟子這里得到了全面的發揚光大,從而進入了「王道」的階段。與孔子的仁愛比較,基本精神雖然一致,內容卻更加豐富全面。孟子的許多設想要比孔子細致精確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傑在位,賞罰分明,賦稅徭役適度,人民豐衣足食,於是對國家也就出於內心的擁護:「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為了這一理想的實現,孟子勸導人民依禮而行,請求統治者愛民親民,扶植小農經濟,減輕農民負擔,這就是王道學說的基本內容。 王,顧名思義,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說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統治方法。常與「霸道」相對稱:無偏無黨,王道盪盪。 人道指人事、為人之道或社會群體規則。與「天道」相對應。春秋時期隨天人相人思想的逐漸發展而產生。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其後,各家論為人之道多歧義。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墨子主「兼相愛,交相利」;老、莊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無為;荀子重要,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張「制天命而用之」。《禮記》提出「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有道之在者也」。後來儒家雖有發揮,但大體不出其范圍。

⑹ 何為人道 何為天道

在中國古代儒學中,「人道」與「天道」相對應。</B> 春秋時期隨天人相人思想的逐漸發展而產生。
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

「天道」的字面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所謂天道,即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b>

人道

</b></b></b></b>
儒學含義</b></b></b></b>
其後,各家論為人之道多歧義。孔子主推己及人以行「仁」;墨子主「兼相愛,交相利」;老、莊主「恬淡寂寞」,法天道之無為;荀子重要,以「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所以道也」,主張「制天命而用之」。《禮記》提出「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 有道之在者也」。
經過儒家的不斷發發揮,人道一詞被賦予了更高的人文含義。人道,成為一種對做人基本價值的追求,成為一種是否還稱得起為人的底線。
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深入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是基於另一個名詞:革命的人道主義。這是相對於西方人道主義而提出的具有特定時代感的概念。毛澤東主席語錄:「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曾經激勵了無數衛生工作者奮不顧身,投身於捍衛人民健康的事業中去。人道,也就成為了一代中國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觀。

天道

理念一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的特點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就是減少有餘而補充不足。
《左傳·昭公17-18年》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西漢人劉向《管子》中,《重令》有言:「天道之數,人心之變。」遵循天道並得人心,戰爭一旦爆發,「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中國古代道學中有:「修道最終之境,乃天之大道也,故為天道」。
佛教中關於天道:「通一道,而齊萬道,此道即天道也。」感悟天道可以預知到一些事情的發展軌跡,因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
理念二
天道常與人道對稱,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
中國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
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幹預。如荀子主張「 明於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應「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志,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應的,天象的變化是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 佛教中關於天道,認為因為自身的原因,只有用自然的方式,來感悟天道,通過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東西,來實現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對天道充分的理解後,便可以永存於世。具體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的構成,模仿一些自然渾然天成的軌跡。
其他言論:天道者,感悟萬物的規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新。以人類的眼光來看,世間萬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謂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為墮落,對於世間情感糾集者,是不能察覺的,天道看到與否都跟這個世界沒有關系。世界本無顏色,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才有了感情,有了顏色。

⑺ 怎麼才能達到天道、政治、道德三者三位一體的和諧

為了實現天下和諧的社會理想,君主在治理人間的實踐上就必須「法天而治」,「本天道以治天下」,像天一樣用一顆無窮的仁愛之心去治理自己的國家,協調陰陽,溝通天人,以「德治」作為治理國家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手段,從而贏得人民的愛戴。所謂「為天下君,事上帝而理兆人,和百靈而刺萬物」,「達神明之德,論天地之和」。在這一總原則下,一方面要「代天理物,載深矜愍」,「合天地而生萬物,順陰陽而撫四夷」,承擔起「法天而育兆庶,體天地而安八弦」、「撫荒外之國,舒皇風於遠服」的天賦使命,使整個天下「八表歸一」,「萬國歡心,欲令率土之人,永得安樂」,讓全天下的人過上「遐邇咸寧」、「人樂其生」、安居樂業的太平安康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要「究政教之本,達禮樂之源」,用禮來規范人間的一切社會行為,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諧秩序,並「匡國濟時,除凶撥亂」,將綱紀秩序、禮義道德推行於包括邊疆「四夷」在內的整個天下,以「成天地之大德」,真正替天行道,由人文道德倫理進而建立起「王道」的人間政治秩序。如此,自然及農業生產才可以陰陽和順,欣欣向榮,政治生活上才有王道綱紀,家庭才「人倫輯范」,邊疆的「四夷」才「能歸心向化」,從而真正達到「安息蒼生,天下大同」、「百神奉職,萬國宅心」的目標。同時,也只有和諧的人間政治秩序和國泰民安的局面,才能達到天道、政治、道德三者三位一體的和諧,實現真正意義的「天人合一」。

⑻ 《天道》丁元英異於常人的道德觀,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是否正確

完全錯誤,養兒天經地義,強行賦予生命是恩賜嗎?顯然不是,既然不是那養育就是一種必須要承擔的果,典型的強加行為。養兒防老也是屬於強加行為,這說明了中國強烈的等級觀念

⑼ 道教的「天道」和「人道」

天道 與「人道」相對。「道」原為道路,「天道」連用,指天的行事法則。最初「天」的觀念與中國遠古宗教相聯,為主宰一切的人格神。「天道」即為最高主宰之神的意志。《尚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降災於夏。」周公更明確地提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思想,認為帝王「以德配天」,敬德而受天之命。天道與人事休戚相關。春秋戰國之際,懷疑思潮興起,天道受到審視,鄭國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思想,將「天道」和「人道」加以區別,輕天重人。「天道」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老子以「有為」作為「人道」特徵,以「無為」作為「天道」之標志,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天道觀。莊子又對這種無為而自然的「天道」觀作了進一步發揮。

人道 與「天道」相對。「人道」有兩種含義;①指社會和人的行為規范。《禮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人道」亦即人倫綱常,是儒家哲學的重要內容。②指人事,與「天道」相對,屬於「天人之辨」范疇,是中國傳統哲學貫穿始終的主題。遠古的天道觀強調「天」的絕對權威,將「人」置於完全屈從的地位。春秋戰國之際,人格神的天道觀受到批判,重人道人事的思潮興起,傳統哲學的「天人之辨」隨之展開。鄭國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思想:自然之理深遠,人事之理切近,天上的星象和人間之事兩不相關,不能由天象來推知人事。此為「明於天人之分」思想的萌芽。道家學派區分「天道」、「人道」,倡導「天道自然無為」。荀子講究天人之分,重人事輕天命,力倡「制天命而用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道」獲得了理論上的論證。

⑽ 何謂天道,何謂人道

天道,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

人道,指做人的道理;社會的倫理關系;尊重人類權利,愛護人的生命,關心人性的道德理念。

熱點內容
吳春燕民法 發布:2024-11-05 21:22:09 瀏覽:286
最新勞動法2013全文 發布:2024-11-05 19:11:30 瀏覽:105
比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異 發布:2024-11-05 18:47:44 瀏覽:561
勞動法離職後工作服的規定 發布:2024-11-05 18:42:47 瀏覽:855
勞動法直接辭職有工資嗎 發布:2024-11-05 18:36:40 瀏覽:117
玉溪紅塔區法院 發布:2024-11-05 18:35:12 瀏覽:204
2017勞動法流產假 發布:2024-11-05 14:20:40 瀏覽:255
頂級律師年薪 發布:2024-11-05 13:45:14 瀏覽: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誦2017 發布:2024-11-05 13:12:32 瀏覽:68
上訴法院流程 發布:2024-11-05 11:37:58 瀏覽:440